英语和汉语有共同性吗: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5:25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大儒,他在汉武帝时,以儒学为中心,而又吸取黄老之学,揉合阴阳、名、法各家先行思想资料,创立了一个新儒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不仅为西汉大一统的集权统治,而且为整个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重新提出一系列中国哲学史的特有范畴,如天与人、名与实、常与变以及矛盾观中的一与二,人性论中的善与恶等等,一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展开哲学论争的焦点。
    汉武帝即位以后,曾举贤良文学(简称贤良,汉代选拔的官吏科目之一)之士数百名,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在金殿对策,发表《举贤良对策》的言论。在这一对策中他系统地提出治国之道,为了巩固中央专治集权,主张缓和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弊政,以仁德代替秦时严刑,并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他把这种政治变革叫做“更化”。董仲舒的一番对策,汉武帝极其赏识,并成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人物。其时刘非为江都王,由于他是景帝之子,武帝之兄,不免“素骄、好勇”。于是武帝派仲舒为江都相,辅佐刘非,实际是叫他教化刘非,匡止他的不轨行为。董仲舒“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既为江都相,“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这说明他的教化效果很不错。
    一次刘非把董仲舒召来,和他谈话,谈论中提到越王勾践灭了吴,得力于大夫泄庸、文种、范蠡的谋划,这三人可谓越国贤臣。董仲舒抓住时机,设喻开导。他先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鲁君问鲁大夫柳下惠说:“我要攻打齐国,你给拿个主意。”柳下惠当即拒绝。回到家后而有忧色,不断自言自语说:“我听说攻伐之事,是不问贤仁的人,国君为何问我呢?”意即国君专门问我这事,这就证明了自己是不贤之人。董仲舒以此为喻说:“柳下惠仅仅因为国君这样问了一下就觉得是耻辱,而越灭吴时,不是堂堂正正地打,全靠设下诈术攻伐吴国,这些主意都是泄庸、文种、范蠡所谋,这三人根本称不上贤臣。”比喻之后,他陈述自己主张:贤仁的人要做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义明道”的意思是,为臣子的一定要懂谊(即义)明道,安分守己,不要搞欺诈攻伐,更不要对抗中央集权,自搞一套。这是很婉转地批评刘非,刘非也称其“善”。
    董仲舒原本不过是江都相,不久即调往中央,权势炙手可热,而他选拔人才时,首先是以是否忠于朝廷,维护封建思想为标准的。
    由于董仲舒在扬州时间较长,故在瓜洲城内泗桥东曾建有五贤书院和五贤祠,以董仲舒为首并为宋朝的胡瑗、王居正、李衡和文天祥并称“五贤”。在扬州的北柳巷设董子祠,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年间改正谊祠祀汉丞相董仲舒,到清代时,圣祖康熙赐“正义明道”匾额,遂改为董子祠,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俨然,并将附近的一条街定为贤良街,一条巷定为正谊巷,另一条巷定为大儒坊(今南柳巷)。过去的盐运司衙门,本为董子故宅,相传旧有井,曰:“董井”。明清两朝,盐运使都曾在此建亭筑轩,景仰前贤。除此之外,江都县还有正谊乡,意思都从此而来,可见董仲舒对扬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