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之光vc大改: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5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6:25

如何修习安般念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库﹚

英译中:Bhikkhu Mahanaga(开恩比库)
             Bhikkhu Kai Hong﹙开弘比库﹚

             Dhammagavesaka﹙寻法比库﹚

 

       佛陀于《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如何修习安那般那念(略为「安般念」)。佛陀于经中说:
       「诸比库! 于此,比库往树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入息长,』又长出息者,知:『我在出息长。』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息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1]而而而 而  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2]

       开始禅修时,先以舒适的姿势坐下,然后尝试于鼻子的下方(译者:人中) 或鼻孔周围的某部位觉知呼吸的进出。不要跟随呼吸进入体内或外出,而只是于呼吸扫过及接触嘴唇的上方或鼻孔周围,觉知呼吸。如果你跟随呼吸进入体内或外出,你将无法成就定。反之,如果你只是于呼吸最明显的接触点,觉知呼吸,则你将能够发展及成就定。

       不要注意「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共相」(samabba lakkhana)或「禅相」(nimitta)的颜色。自性相指呼吸中四大本自的特征,即硬、粗、推、热等等。共相指呼吸的无常、苦、无我。这表示不要注意「入、出、无常」,或「入、出、苦」或「入、出、无我」。只是觉知入出息的概念(concept)。呼吸的概念是安般念的所缘。这也是必须专注以发展定的所缘。当以这种方式专注于呼吸的概念,如果过去世曾修此禅法,曾修集诸巴拉密,则将轻易地能专注于入息及出息。

       如果心无法轻易地专注于入息及出息,《清净道论》指示以数息开始。这将协助定力的发展。你应该于每一呼吸之末端数,如「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至少数至五,而不超过十。不过我们鼓励你数至八,因为这提醒你正在培育八正道。因此,应该依自己的意愿,在五至十之间数选择一个数目。然后再下定决心在这段时间内,不让心漂浮到其它任何地方。只要平静地觉知呼吸。当如此数息时,将发现能够把心专注及只是平静地觉知呼吸而已。

       如此专注至少半小时之后,应该继续修习下一个步骤:

       一、长入息,知:「我在入息长,」;又长出息者,知:「我在出息长」。
       二、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在此阶段,必须对入出息的长短培育觉知。这里的长或短,非指尺度上的长短,而是指时间的长短,自己应该知道多久的时间称为「长」,多久的时间称为「短」。在每一入出息都觉知时间的长短,将发觉有时呼吸的时间长,有时呼吸的时间短。在这阶段,所应该做的──只是纯粹如此的保持觉知,不应注意:入、出、长;入、出、短,而只是注意「入、出」同时觉知呼吸是长是短。你应该只是觉知呼吸进出扫过、接触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的时间长短。

       对于某些禅修者在这阶段会有禅相(nimitta,定的相标)出现。不过,如果平静地修习约一小时后,禅相仍然未生起,应该继续进行下一个步骤:

       三、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息全身而出息」。
       这里,佛陀指示你持续不断地从初至后,觉知整个呼吸(全息,whole breath )。训练自己的心连续不断从初至后地觉知呼吸。当你如是修习时,禅相可能会生起。如果禅相生起,不应该马上转移注意力至禅相,而应该继续觉知呼吸。
       如果持续不断从初到后,注意大约一小时而没有禅相出现,应该换到下个步骤。
       四、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息全身而出息」。
       若要做到这一点,应决定使息平静下来,并持续不断从头到尾地专注于息。不必刻意使用任何方法使息变得更为平静,因为这样将会使定力退失。在《清净道论》里提到的四种因素,能够让息平静下来,即是:思惟、念虑、作意和观察。因此,在这阶段所需要做的是下定决心使息平静下来,然后继续地专注于息。以此方法修习,将会发觉息会更平静,禅相也可能会出现。

       禅相即将生起之前,许多禅修者面对一些困难。大多数禅修者发现他们的呼吸变得非常微细,而且心不能清楚地觉知它。如果这现象发生,应该在最后所能觉知呼吸的那一点等待。

省思自己并非没有呼吸的人,你在呼吸,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足以觉知呼吸而已。只有七种人不呼吸,即:「母胎之内,潜水者,无想者,死者,入第四禅定者,生居色、无色界者,入灭尽定者。」[3]而你不是其中任何一者。所以,其实你在呼吸,只是无足够的正念觉知而已。

不要刻意去改变呼吸──使它明显,如果这么做则无法培育定力。只要如实觉知呼吸,而如果呼吸不明显,只需要于最后所能觉知它的地方等待它。你将发现,当如是运用「念」和「慧」,呼吸将再次生起。

       修习安般念所出现的禅相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是以舒适的感觉出现,例如:

       1?棉花                                        取相

       2?抽开的棉花                   取相

       3?气流                         取相

4?似晨星的亮光                 取相和似相

5?明亮的红宝石                 似相

6?明亮的珍珠                   似相

有些人是以粗糙的感觉出现:
       7?棉花树干                 取相和似相
       8?尖木                     取相和似相
       9?长绳、或细绳             取相和似相

       10?花环                    取相和似相

       11?烟                      取相和似相

       12?蜘蛛纲                  取相和似相

       13?云                      取相和似相
       14?莲花                    取相和似相
       15?马车的轮子              取相和似相
       16?月亮                    取相和似相
       17?太阳                    取相和似相

       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取相,因为取相大多数是不透明、不明亮的。当禅相明亮的像晨星,灿烂和透明时,这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石或珠宝而不明亮时,那是取相,当它明亮或灿烂时就是似相。其它的形状和颜色应该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了解。
       于不同的人生起不同形态的禅相,因为这禅相是从「想」(sabba)生。不同的禅修者,对呼吸的不同「想」,即产生不同的禅相。虽然安般念只是一种业处,但它却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禅相。

       当到达这阶段,重要的一点: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若如此做,你的定力将停滞且无法提升,禅相可能会因此而消失。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注意从呼吸转移至禅相,如果这么做,发现它会消失。

       如果发现禅相已稳定,而且心也很自然地紧系于它,此时就让心专注于它。如果强迫心离开它,也有可能会失去定力。

       如果禅相出现在你面前远处,就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呼吸的接触点,你会发现禅相将会于该处生起及持续。

       如果禅相于呼吸的接触点出现,且保持稳定,该禅相似乎是呼吸,呼吸似乎便是禅相,其时便可忘记呼吸而只专注禅相。如此从呼吸转移注意力至禅相,你将进步。当保持注意力专注于禅相,发现它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uggaha nimitta).

       你应该下定决心,保持平静地专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或以上,如果能够保持专注于「取相」,一或二小时,应该会发现它变得清净,光明及极明亮,此可称之为「似相」(patibhaga nimitta)。到了这阶段,应该下决心及练习保持心专注于「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直到成功。

   在这阶段,将到达「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接近禅那及进入禅那之前的定。安止定是禅那之定。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为所缘,所差别的是近行定的诸禅支未发展至完全强而有力。由于这缘故,「有分」 (bhavavga)可于近行定中生起,而禅修者可能落入「有分」。禅修者经验这现象,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他会以为这就是涅盘。事实上,那时候「有分识」依然存在,心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无足够的能力省察它,因为「有分识」很微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识」,及继续提升定力,你必须藉助于五根,即:信、精进、念、定、慧的力量促使心专注(锁定)于似相。需要精进使心一次又一次地觉知「似相」,念不忘失「似相」,慧知「似相」。

 

平衡五根

       这五根(信、精进、念、定、慧)就是五种调服心的力量,使心不乖离正道,而趣向定、慧及导向涅盘。
       五根中,信是正信有三宝,有业有报,最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确实已证入涅盘。因为,若人缺乏正信的话,他将会放弃修禅;更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教法是由十个部分组成,即:四道、四果、涅盘及教理。佛法指示我们禅修道次第,所以在此阶段最关键是对法的深信。
       「只是观呼吸就能证得禅那吗?」「上述所说的禅相有如棉花状是取相,如透明的冰块和玻璃就是似相,确实如此吗?」如果这观念愈来愈强,他怀疑今世不能证得禅定,也因为类此观念使他对佛法退失信心,也丧失修习禅定的信心。
       若人以安般念的业处修习禅定,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心。他应毫无怀疑、无妄想地修习安般念。若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一定会证得禅那。
       无论如何,若信根力过强于所缘境,譬如修习安般念的业处,因信根力太强,慧根就不明显,而其余诸根如精进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将会削弱,例如:精进根不能实行其策励诸根于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实行其建立于似相的知见作用;定根不能实行使心不散乱于似相的作用;而慧根的知见于似相的作用也不能实行。这将导致减弱信根之力,因为慧不能知见于似相,及支持和延续信根力。
       如果精进根过强,其余诸根如信、念、定、慧根,就不能实行胜解、专注、不散乱和知见的作用。这过强的精进,使心不能安静的专注于似相,及促使七觉支的轻安、定和舍觉支无法生起。

[1] 译按:英译本breath body巴利文为kaya-savkhara , 直译则为「身行」。

[2] 『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七?页二七五)。

[3] 参考叶均译《清净道论》(繁体版中?页七五、七六;简体版页二五四)。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5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3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42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41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40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帕奥西亚多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Buddhi...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4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6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7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8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9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0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1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2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3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4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5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6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7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8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9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0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