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相的推移:守住中华文化 那不得不加速的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26:48

  有人说,在这个创造财富才是时尚的年代,谈文化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也有一种说法,富而思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巨大的外来压力,我们必须要加快中国文化推广的速度。

  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行动起来了。靠一己之力的,比如马未都,他开办私人博物馆,计划出版《观复字典》;依托组织的,比如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他们创建网站,举办“中国形象”系列活动……假以时日,中国文化一定能为更多人所知。这是我们今天的心愿,也将是明天的现实。

  出本字典推广中国文化

  马未都  收藏家、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将所有方块字集合在一起,就能展现中国文化的全貌,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第一要素。”

  马未都,收藏家!这早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刨去谦虚这种美德,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绝对担得起这个美誉。究其原因,一来,马未都比别人觉悟早、动手早。在许多人对“收藏”俩字儿还朦胧着的20世纪80年代,马未都就迷上了收藏。敢一上来就用买彩电的1600块钱买了件四扇屏的主儿,一定有着不同一般的魄力。二来,马未都有股破旧立新的劲头。在“秘玩”这种收藏观念还占主流的21世纪,马未都办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家私人博物馆。敢一下子就将个人收藏公众化的主儿,一定有着不同一般的文化理念。果然,马未都的话印证了这种判断:“我发现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办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载体。”从最早的琉璃厂,到如今的大山子,马未都的观复搬了三次家。这之间,藏品变多了,地方变大了,唯一不变的就是马未都办观复的目的——吸引中国人都来喜欢、认识、利用自己的文化。

  对于中国文化,马未都有一股执拗的情结。曾有人问他:“您当了十年编辑,还和王朔、莫言搞过影视剧,最后为什么放弃?”马未都回答:“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一直以来,我们都生活在古老文化所编织的巨大的网之下。有人说我继续搞影视一定还能更火,可我一点都没后悔。我就想专心地做收藏这件事。”

  最近,专注于中国文化推广的马未都又在观复鼓捣出一个新玩艺儿。在300多平米的多功能厅天花板上,他派人装饰了600多个汉字,“就是一些不常用的字儿!”结果,抬头看的人不少,认识字的人不多。马未都将自己这个举动称为“试验”:“过去的扫盲标准是认识1200个汉字,但这一抬头,就有600个字不认识了。照以前的标准,要认识这么两屋顶字,才能脱离文盲的队伍。”马未都一口气算了下去:“认识3000个字是小学毕业的水平,认识3600个字基本达到学者标准,认识4200个字就能称得上是大学者了。不过,这4200个字也只是中国文字的十分之一。”这事儿让马未都感慨了很久,他打算明年出一本《观复字典》,里面收的都是不常用的汉字。“全世界人民在说到中国的时候肯定先想到的是中国字。”马未都说:“在联合国的7种文字文本中,中文本是最薄的。这说明中国字的信息承载量是很大的。我们一天到晚苦恼怎么压缩储存空间,大家都希望在小的东西里容纳巨大的信息,方块字无疑是最好的载体。”看着那些对方块字越来越没感情的孩子,马未都一阵心痛:“当英文完全进来的时候,汉字就会衰落,因为英文学起来比汉字容易。”

  马未都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名为《我与古人真诚地站在你们面前》的油画。画里有几个清末民初时期的年轻人,在画的最右边却是一个穿着一身现代改良唐装的人,定睛一看,正是马未都!他说当年那些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一种现代人缺乏的坚定和执著。马未都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将文化推广事业进行到底。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马未都自述个人收藏经历》。结尾的地方,马未都写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忽视生命,重视生命中的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得到回报。”对待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采访手记:马未都健谈,却又不流于套路。他用“小题大做”为“中国龙事件”定了性。也许对他而言,如何办好博物馆,如何用这个平台推广中国文化,才是头等大事。

  有一种国民精神叫文化

  汪建德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长

  “文化符号最终是可以凝聚为国民精神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我们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文化符号去迎合西方人。”汪建德言简意赅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人均GDP在1000到3000美元之间的国家正处于转型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在汪建德看来,中国正处在这样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漠视与浮躁。

  “进入现代化进程后,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采访中,这是汪建德最常说到的话:“我们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用汪建德的话说,继承意味着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家底,创新则说的是怎样才能让这些家底不过时、不落伍。

  在汪建德看来,一大批思想家所拥有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最大财富,“从孔子到毛泽东,他们的思想都在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出于兴趣,大学毕业那年,汪建德一心想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思想史编写组。只可惜当时的编写工作已近尾声,汪建德的心愿没能实现。但这并不影响日后他对思想史的关注,“这一大批思想家所拥有的思想并没有被中国人好好发掘、利用,相反地,日本人、韩国人,甚至是欧洲人倒是将儒家思想、《孙子兵法》用得得心应手。”结果那些外国人将从儒家思想中学到的理念用在了企业管理上,将从《孙子兵法》《三国志》中学到的策略用在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上。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让汪建德颇为痛心,“中国人总说,看《水浒》学打架,看《三国》学诡诈。事实上,这恰恰说明我们对老祖宗的东西还没有全方位的理解,这导致了我们的智慧结晶被其他国家的有识之士运用到现实当中。”今年初,汪建德得知了端午节域名被韩国企业抢注的事情。震惊之余,他提笔写下杂文,将忧虑尽诉其中:“除了端午节,还有哪些饱含着中国文化积淀的传统节日会被抢去?”时隔一年,汪建德的心情早已平复,“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底子薄,但他们充分认识到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想尽办法开掘民族资源。文化符号最终是可以凝聚为国民精神的,就像韩国将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这就是国民精神的体现。”

  如今,为了推广中国文化,年逾六旬的汪建德与学会工作人员一起想了各种办法,比如做网站。他们煞费苦心地将域名定为“印象中国”。在汪建德的名片上,他还亲手写上了网址。“富而思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再也不是一件奢侈品了。假以时日,中国文化一定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

  采访手记:采访结束,汪建德不断道谢。作为一个将中国文化管理作为毕生事业的人,他对一切有心推广中国文化的媒体都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