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工学院是几本:海外来客-西人东游记之米列斯库与《中国漫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29:35

海外来客-西人东游记之米列斯库与《中国漫记》

(2009-11-02 21:32:30)转载 标签:

外国邮票

米列斯库

摩尔多瓦

沙皇

出使

清朝

分类: 集邮茶座

    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Nicolae Spataru Milescu),(1636—1708),摩尔多瓦人,曾担任罗马尼亚外交官,先后出使过瑞典、法国等国,1675年又作为俄国沙皇的使节来到中国,并于次年在北京觐见了康熙皇帝。他在中国逗留多年,归国后撰写了《中国漫记》、《亚洲纪实》等书。他开辟了从莫斯科经西伯利亚到达北京的又一条新通道,被称为摩尔多瓦的“马可波罗”。

    罗马尼亚1983年发行“名人”邮票1套6枚,其中第6枚即为米列斯库,图案为米列斯库出使清朝经过长城时的场景。

    摩尔多瓦1998年5月9日发行“名人”邮票4枚和小型张1枚,小型张为米列斯库。边纸为地图,并用红线标出了他从莫斯科出使清朝、到达北京的线路图。

    摩尔多瓦2002年10月23日发行“名人”纪念邮资片1套5枚,其中第3枚为米列斯库。邮资图为米列斯库肖像和他的作品《中国漫记》和《亚洲纪实》。左图为摩尔多瓦首都普希金公园内的米列斯库塑像。

    他在《中国漫记》中以大量篇幅描绘了清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他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盛赞中国。有后人评价说,尼? 斯 ?米列斯库的《中国漫记》是关于中国古老文明的一幅才华卓绝的壁画。它来源于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积极的、科学的、进步的观点,也来源于他对于美的艺术敏感,两者交相融合,浑然一体。

    尼? 斯? 米列斯库是摩尔多瓦的著名学者,以学识渊博著称,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並精通多种语言,一生著作甚丰。17世纪时,欧洲已经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开拓了经西伯利亚到达中国的通路,撰写了《中国漫记》、《亚洲纪实》、《旅经西伯利亚日记》和《出使中国奏疏》,为俄罗斯乃至东欧撩开了中国神秘的面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竟被埋沒了两个世纪之久。《中国漫记》直到1910年才得以问世,随后在世间出现了七种以上的抄本。

    虽然至今,人们对于他出使中国的目的和是否应该把他视为中摩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存有不同看法,但勿庸置疑的事实是,他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介绍到了俄罗斯和东欧,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米列斯库详细介绍:

    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Nicolae Spataru Milescu,1636~1708年),生于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公国。祖籍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为当地拉科尼亚族(后改称阿罗马尼亚族),是布亚·斯帕特亲王之后,后移居摩尔多瓦,他父亲即生于此,后同当地一位贵族之女结婚。米列斯库出身名门,浸染自然不同。他六岁进摩尔多瓦君主创办的雅西三圣御学堂。两年后,他的老师说服他父亲,并亲自带他到君士坦丁堡希腊正教大主教主办的高等学府就学,攻读希腊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神学、哲学、历史以及文学等课程。八年后他学成回国,后来他又到意大利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自然科学和数学。学成回国后,历任宫廷文书、兵部总管、常驻奥斯曼帝国使节,先后出使瑞典、法国。  

    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不甘于罗马尼亚诸公国的自治,频频干预其朝政,君主更迭极为频繁。身为宫廷宠臣的米列斯库倍受牵连,28岁被迫逃亡波兰,32岁又缧绁谋反之罪,身受劓刑……在颠沛流离中惶惶度日。那时虽然在一位法国大使真诚的鼓励下,他用拉丁文编撰了一部《醒世警言》在巴黎出版;也曾用罗马尼亚文翻译了希腊文的《圣经》《晚祷词》《诸多益世问答》等典籍,但他非凡的语言天赋和渊博的世界文化知识远未得到发挥。1671年他35岁时,适逢俄国沙皇网罗人才,经常驻君士坦丁堡的耶路撒冷大主教的引荐,他进入莫斯科沙皇宫廷任使节事务部翻译。从此,米列斯库的人生才翻开了新的一页。

  米列斯库一到莫斯科便立即投入工作,为宫廷翻译希腊文典籍,用教会斯拉夫文编修文件、史籍和著述,深受沙皇赏识。《数论》《四大皇朝》《列王记》《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教堂介绍》《缪斯,或七门自由科学》《世界七大奇迹》《米哈依·费奥多罗维奇沙皇登基记》《沙皇纪年表》《异教论》《女先知书》《君士坦丁堡的地貌和历史》《斯拉夫文-希腊文-拉丁文词典》《论希腊文用途大于拉丁文》等著作,气势皇皇,掷地有声。米列斯库的学术造诣达到了他的时代的峰顶。  

    1675年,米列斯库受沙皇派遣出使中国。他于3月3日从莫斯科启程,由托博尔斯克横穿西伯利亚,于12月30日抵达额尔古纳河岸。1676年4月17日他又从嫩江出发,向北京进发。直到5月24日抵达北京,整个行程历时一年两个月又十七天。  
   他根据出使中国之旅,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几部著作:《旅经西伯利亚日志》,是奉“全面考察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的俄国疆土”之圣谕,详细介绍了西伯利亚的地理、经济和人文资料;《出使中国奏疏》,是奉“尽力与远东建立商业和外交联系,避免波罗的海封锁的影响”之圣谕,记录了在中国觐见康熙皇帝的细节及过程;《中国漫记》,是奉“了解中国经济、政治、行政、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实情”之圣谕,进行精细考察的结果。在京期间,他广听博闻,搜集大量中国前人的著述(包括手稿)和宫廷档案,并得到译员耶稣会士南怀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三个报告,使米列斯库跻身于世界民俗学大家和汉学大家的先辈之列。这些实地考察的纪实文献,作为17世纪地理-人种志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对世界科学宝库的贡献。    米列斯库以17世纪欧洲人的眼光,饱览了中国古老文明的精髓,并成为中国文化的出色传播者。由于考察之细致,收集的材料之丰富,《中国漫记》不但是俄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的著作,也是17世纪欧洲介绍中国最详细的一部著作;加之其卓越的文笔,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一幅才华卓绝的、生动、美妙、绚烂的壁画”。  

    作者从当时对充满神奇传说的中国迷惑不解而又十分向往的欧洲,怀着探索中国的热切愿望,步入了清朝鼎盛时期的中华帝国。他以好奇而赞美的眼光,饱览了中国之古老文明,由衷感受到中国民众之勤劳朴实和聪敏睿智。他以高超的写作才能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以及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奇闻轶事和神话传说等。他赞誉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说:“任何其他帝国都不能与中华帝国相比拟,因为他最古老。中国人精通之事,其他帝国尚一无所知……其次,中国的历史和书籍早在救世主降生约两千年前即已存在,也就是说距今已有4544年。当时他们已经懂得科学和星相学,发明了一些古老的工具,有精美的图书,甚至还有店铺。”他赞美中国的富庶道:“中国大地,从沿海到内地,一片欢乐,数不尽的山川河流,阡陌纵横,田塍井然。你找不到还有哪一个国家,能有如此辽阔的原野,像中国人这样精耕细作、技艺高超。中国景色之优美、物产之丰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可以说,中国犹如镶嵌在戒指上的稀世宝石。集世界财富之总合,也无法与中国之富庶相比。”他颂扬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说:“世界各族人民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如何缫丝,不仅如此,还学会了用指南针航海、铸造火枪的技术、印书的工艺……”他称赞“世界上无任何帝国能像中华帝国那样,其统治者如此励精图治,以仁义治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哲学家们一心研究以礼仪治国之道,以避免重蹈亡国之君的覆辙。这是个幸福的帝国,这里治理国家的是哲学家,或者说,皇帝是以哲学家的风度治国,他们以'智'和'仁'为治国之本。……皇帝从全国挑选最睿智的哲人,委以重任”。他热情讴歌中国人的勤劳说,“这里每一寸土地均精耕细作,要找一分荒地都是徒然。即使是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一经他们精巧的耕作,就会变为肥沃的农田。”他描写中国人的善良说:“中国人的天性是珍重行善以及行善的人。……他们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方面,胜过任何其他民族。他们认为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甚至使他们生气,就是大逆不道。”他十分欣赏中国的文明礼貌:“他们自幼训练文雅的谈吐,谙熟关于‘你'、’我'称谓的各种敬称,相互造访,待宾迎客,总是以礼相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是超乎寻常地谦虚,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尤其是官员和哲学家,个个温文尔雅,表现极为和善。”他崇仰中国敬重文化的精神说:“中国人如此崇尚学问、尊重科学,以至没有一个人不是知书识字的。没有学识的人连起码的官职也得不到,一个人的学问越深,就越受到尊重。官职的晋升也是以学问的深浅为前提。除了皇亲国戚,中国人看重的不是家族的贵贱,不注重人的出身门第,而认为最有学问的人是最高尚的,学识最渊博的人,即使出身贫贱,也可以获得最高官职。……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上和柱上都用汉字写着各种条幅,过路人可以读到各种警句和充满智慧的典故。"作者对当时中国工艺技术之发达,甚为惊讶,说中国制造大炮、制作火药、印刷书籍、罗盘航海,均领先于欧洲;中国桥梁建筑牢固耐用,举世无双;作者把"火井"(采烧天然气)、"燃烧如木之黑石头"(煤炭)当作见所未见之奇闻;对刺绣鸟兽栩栩如生,行船摇橹既能推进又兼掌舵,驯养鱼鹰捕鱼,用一种"铁手"挖土取水等等,无不感到新奇而倍加赞赏。对中国交通的介绍,作者显示出颇为现代的观念:"中国的道路大大方便了旅行者,比中国更加良好的道路,恐怕已非人力所及了。每隔十俄里就有一个小瞭望塔(即驿站),备有驿马,随时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御旨或其他官吏的函件。所以整个中华帝国没有一件新闻是不为人所知的。每隔八个瞭望塔,或八十俄里,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就建有大宫殿,供府官或其他官吏过路使用……(河道)两岸开辟了五沙绳宽的小径,清除了所有的树木,以便拉纤的人通行无阻。……有些地方又筑有技艺精湛的石砌大桥。这种工程实为举世无双,没有任何别的民族能够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