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信息财务软件a6:14.教育要以法制教育为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4:28

14.教育要以法制教育为本

【原文】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1也。欲民之可御,则法不可不重。法者,将立朝廷者也。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2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间3其治;民间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45;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故夫爵服贱、禄赏轻、民间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

【译文】凡是统治人民,就要人民服从治理。想要人民服从治理,那么不可不重视法律。所谓的法律,是用来树立朝廷权威的。要树立朝廷的权威,那么不可不重视爵位服饰的封授。爵位服饰授给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人,那么民众就会鄙视爵位服饰;民众鄙视爵位服饰,那么君主就得不到尊重;君主得不到尊重,那么政令就得不到推行。所谓的法律,是用来使百姓出力的。想要使百姓出力,那么俸禄奖赏不可不重。俸禄奖赏分发给没有功业的人,那么民众就会轻视俸禄奖赏;民众轻视俸禄奖赏,那么上级就没有办法勉励民众;上级没有办法勉励民众,那么政令就不能推行。所谓的法律,是用来发挥民众的才能的。想要发挥民众的才能,那么授予官职时不可不审查。授予官职时不审查,那么民众与官吏就会产生隔阂;民众与官吏产生隔阂,那么正当要求就不能上达君主;正当要求不能上达君主,那么下降就会怨恨上级;下级怨恨上级,那么政令就不能推行。所谓的法律,是用来决定民众的生死的,那么刑罚不可不审慎。刑罚不审慎,那么就会有躲避和靠近;有躲避和靠近那么就会错杀无辜而赦免有罪;错杀无辜而赦免有罪,那么国家就难免被贼臣篡位。所以鄙视爵位服饰、轻视俸禄奖赏、与官吏产生隔阂、贼臣带头发难,这就叫做国家败亡的教育。

【说明】统治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然而,管子认为,教育要以法制教育为本,就是要在教育中贯彻法制精神,要让人们懂得朝廷的权威,懂得爵位服饰的尊贵,等等。要让人民和官府之间没有间隙,不会产生隔阂。教育要使人民懂得刑罚,靠侥幸来躲避,因无知而靠近都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躲避就会有赦免无罪,因靠近就会有错杀无辜。所以,教育中不可以没有法制精神。

本篇《权修》,即是讲修权,修权就是修整权力,巩固国家的统治权力。而使用权力的目的,是治理、管理人民,让人民安居乐业,让人民受到一定的教育。这个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法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懂得社会行为规范,懂得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懂得法律法规。人们懂得了做人的根本,也就懂得了治国的根本。所以,国家权力的重点就是普及全民教育,普及全民法制教育。管子的这些思想,真应该值得现代所有统治者深思!

——————————————————

【注释】1.御:(yù玉)《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书·大诰》:“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诗·大雅·思齐》:“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国语·周语上》:“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孟子·梁惠王上》:“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公羊传·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玉篇·彳部》:“御,治也。”《广韵·御韵》:“御,理也。”这里用为治理、统治之意。

2.劝:(quàn券)《书·大禹谟》:“劝之以九歌,俾勿坏。”《书·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周礼·丧祝》:“劝防之事。”《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易·井·象》:“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用。”《论语·为政》:“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礼记·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战国策·秦策》:“则楚之应之也,必劝。”《韩非子·饰邪》:“彼法明,则忠臣劝。”《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说文》:“劝,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3.间:(jiān尖)《老子·四十三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墨子经》:“有閒中也。”《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孟子·尽心下》:“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荀子·强国》:“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荀子·正名》:“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间而嗛之,则不能离也。”《史记·管晏传》:“从门閒而窥其夫。”《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这里用为间隙之意。

4.辟:(bì毕)通“避”。《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孟子·离娄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荀子·荣辱》:“不辟死伤。”《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辟亲贵,法行所爱。”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

5.就:(jiù旧)《书·秦誓》:“则曰‘未就予忌’。”《诗·小雅·我行其野》:“昏姻之故,言就尔居。”《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礼记·曲礼》:“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楚辞·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广韵》:“就,即也。”这里用为靠近、走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