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妻救母:金凤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3:29
前言部分
    基本功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功具有强烈的职业特点,是行业从业人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1.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教师基本功能别人所不能恐怕是专业的第一特征,有绝活的人可能是最专业的人。,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凸显于社会舞台之上的绝活。
    2.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教学基本功的拓展与创新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三字的基本功,还要有板书、 电子板书基本功;不仅要有讲普通话的基本功,而且要有倾听交流的基本功;不仅要有使用普通教具的基本功,还要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基本功;不仅要有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功,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基本功;不仅要有钻研教材的基本功,还要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功;不仅要有考试命题的基本功,还要有教学评价的基本功;不仅要有传统教学研究的基本功,还要有新理念下行动研究的基本功。
   3.教师教学基本功修炼需要开辟新途径
        教师教学基本功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的功夫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结合,而且主要是心智技能。教师基本功的修炼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其次是加强学习,第三是实践与反思。最后是总结与积累。

                            教学设计基本功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基本功主要包括: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当前教学目标的基本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目的巧妙地设置教学起点的基本功;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逻辑性强、预设与留白相结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的基本功;创造性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
完善教学条件、构建课堂文化的基本功。第一节 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规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
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
优化设计教学目标:
1.为学生立标,立学生之标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
定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依据课标,借助教科书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领会,则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所要联系的实际问题,
都基本是由教科书内容决定的。
3.掌握一定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技巧
设计教学目标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设计策略和技巧。
(1)实现目标全面并有重点。课时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科教学总目标,从三维目标体系加以考虑;受教学内容制约,某一课时不可能涉及和解决学科教学目标全部任务,而只能在某方面有所侧重。
(2)关注教学目标的层次或递进。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由上而下的具体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3)目标要可操作、可实现。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学,教学目标设计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
(4)目标要细化和具体化。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化的,可观察和评价的,亦即是可操作的。
第二节 准确地锁定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把握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才能克服教学过易或者过难的现象发生,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提高教学效率
的基础。
1.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的知识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为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奠定基础。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就是要及时唤醒学生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
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2.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的教学。越是与学生经验联系紧密的教学,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越能取
得好的效果。
3.学生的心理起点
从人的成长经历来说,由于受年龄、经验等限制,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与成人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
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锁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1.在审视教科书中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科书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依据。
2.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
教师应该根据课标、文本的具体要求对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把握的同时,分
析学生的现实起点。
3.及时捕捉课堂上闪现的教学起点
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把握教学动态,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把课堂引向深入,
推至高潮。
4.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把握教学起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断理清教学起点,课前调查、分析,课中
观察、调整,课后反思、研究。
第三节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
的地位和作用。
1.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2.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
在于用心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能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和运用。
4.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
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即按照知识内部的逻辑
关系安排的顺序。
从操作程序上讲,教学过程设计应该首先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1.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
要按照课时教学的要求细化教学内容,确定课时内容的教学目标。
2.预设主要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主要有复习、导入、新授、课堂训练、小结等(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预设主要教学环节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和师生
双边活动。
3.教与学的环节同步设计
教与学活动同步设计: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要一起考虑,同步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要有明确而准确的意图,要有明确的指向;课堂教学的训练方式要适当,训
练强度要适宜,训练内容要科学。
                       第四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
运用教材是有效教学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1.认真钻研教科书,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前提
教科书作为教学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科书的基本精神和编
写意图、把握教科书所提供的基本线索,从而提高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2.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
科书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依据。
3.深入了解学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保证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驾驭教科书、处理教科书的能力,还要有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科书进行加工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
第五节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明确每一个提问的目的,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使课堂的教学获得最大的
效益。
1.问题的提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学习是为了满足个体兴趣和需要,所以问题的提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
际。
2.问题的设计要能拓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空间
教师应该设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和疑问,在课堂上的学生围绕教学进
程,有机会提出并思考问题。
3.设计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学生被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利于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设计好的问题,其二,是
设计好的提问方式。
1.设计好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好的问题不是让学生猜教师答案的问题,不是记忆性问题,不是引起回忆不能引起思考的问题,不是答案唯一的问题。
好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一般应该是开放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这个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其中的一个原因吗?你是否确定?你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2.设计好的提问方式
只有好的问题还不够,还要有好的提问方式。好的提问方式能焕发学生思考
的热情,给学生以支持,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好的提问有以下策略。
(1)等待。(2)不须举手,随机指名作答。(3)思考后,结对分享。(4)答题板。(5)全班找答案。(6)晒答案。
第六节 教学过程的预设
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课前教师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预设。另一方面在实施
预设时应该不拘泥于预设,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二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教学实施过程就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为了完成一定的课程目标,以课堂
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制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情境创设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换,达到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也是让教材走近生
活、走近学生心理,使学生思维不断升华。
创设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不仅需要了解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操作,会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环境条件,创设具有生命
活力的教学情境。
1.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创设基本功,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所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之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深思-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容完成学习任务。
2.注意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操作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形式操作,不仅注意课堂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更要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实现从
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3.注意创设多媒体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对视觉、听觉形成强烈刺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情境创设基本功,可以
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注意创设激趣情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应用游戏情境创设基本功,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长学生的知识,符合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不断地在游戏过
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5.注意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高尚道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应用故事情境创设基本功,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从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
想品质。
6.注意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活动情境创设基本功不仅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节 对主导主体关系的理解与处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正确认识这两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
标、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
如何正确理解主体主导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的一
项新的基本功。
1.关于主体与主导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
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恰当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自主与他主的关系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但是,自主与他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任何教学过程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自主,也不可
能完全是他主。
3.要确实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人生,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
针对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普遍缺失的现状,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备课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在教学导入阶段,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书本。在问题讨论阶段,教师要倾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
课堂。
2.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生自己激发学习动机,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作用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1)培养学习主动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是基于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2)发展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3.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的指导职责是培养和激发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提出或生成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和组织讨论的要领,对小组全体成员不能解决问题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集体
的智慧。
4.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应做好以下四点:
(1)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2)因材施探。(3)探究要适时、适度。(4)
把握好探究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
5.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1)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三节 民主课堂的营造
课堂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性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影响到学生生活的质量,影响到学生人格的
形成和发展。
营造民主课堂环境,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环境的性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则课堂环境轻松愉快、严肃活泼;师生关系专制独裁,则课堂环境压抑拘谨、紧张烦闷。良好课堂环境应该具有以下
四个特征:心理相容、双向互动、井然有序、探究创新
营造民主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关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维护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通过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
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人格、专业基础、管理方式和教学能力等。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
征、认知方式、认知水平和学习困难,能给予恰当的指点和帮助。
3.建立学习共同体
建立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学生认知互助、情感沟通,有助于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交互的对话中增进参与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积
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地达成学习目标。
4.精心设计课堂环境
教室的布置要给人整洁、优雅、舒适的感觉;教室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宣传专栏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思想;教室的桌椅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座位模式。营造民主的氛围,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
的沟通与交流,使学习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
第四节 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
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交往过程,只有通过实际发生或隐含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教育影响。
合作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教学中表现为师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为。交流是彼此把自己所具有的供给对方,教学中表
现为师生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行为。
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不论那一种合作形式,都包含共享资源的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师生间的合作更多地体现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配合,而学生间的合作则体现为学习内容或任务的分
工协作。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交往主要有语言交流、暗示与模仿、情绪感染三种形式。语言交流是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质疑-析疑-解疑完成教学任务。暗示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学生对某种信息迅速接受并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情感渲染是由教师创设特殊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过程。课堂中,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习目标的有
效达成。
第五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
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客观条件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课
堂秩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保障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良好的教学组织管理应具备以下特征:
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充分、自由、全面地
发展。
2.教学情境多样化
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改善单纯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
动机。
3.信息反馈渠道畅通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需要教师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通过提问、交流、作业等形式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达思想的愿望,从而
调整教学活动。
4.教学效率高
要实现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必须改变重教轻学,重形式轻效率,重知识轻方法和素养的现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提供思考、探究的时空,
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怎样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1.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和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2.提升教学管理技能
(1)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2)设置有价值的真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3)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3.预防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教学中问题行为不可避免,严重时还会影响课堂秩序,正确处理问题行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预防,二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学生的看法与感
受出发去处理问题,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
第六节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和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改变学习策略,更好地积累和丰富学习经验。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调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其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
1.课堂信息反馈的功能,
(1)激发功能。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对师生双方都有激发新动机的作用。
(2)检测功能。学生可以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定、要求、表态等获得反馈信息,分析自己的学习效率,检测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判定和分析学生学
习的效果,调控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决策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各个环节要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和完善。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
教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某些调整和改进。
2.信息反馈的途径
(1)学习情绪与态度。
(2)问答与交流。
(3)作业与测评。
(4)课后日记与网络。
3.信息反馈的方法
课堂信息反馈的主要方法有,形态观察法、课堂提问法、课堂考查法、作业、、
检查法、课下座谈法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教学策略,实现对教学过
程的有效调控,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该做到:
1.提高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取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
极大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保证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渠道畅通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通过比喻、反问、情境设置等提高教学信息的刺激强度,通过提问、练习、测验、考试方式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保障反
馈信息渠道畅通,并充分发挥其信息反馈作用。
3.采用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大胆使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
教学方法,在答问、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4.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时效性
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在联系,在备教材、备学生方面多下功夫,增强反
馈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教学中准确判断,恰当、及时处置。
5.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节奏宜缓;教材中浅易
的内容,节奏宜快。
(2)根据反馈信息控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调控教学节奏。
(3)使用教学方法控制。要求教者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尽快
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
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的指导与控制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各
种教学反馈信息渠道,不断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敏感性与判断力。
第七节 教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略)
第八节 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
务。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重视学法指导。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由于学习方法受个体智力特征、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学科、教学活动场景选择的学习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很难找到适合于每一个人的方法,也很难评价某一学习
方法的优劣。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习惯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科、课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进行指导。
2.系统性原则
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涉及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拟定,预习、听
课、笔记、交流和复习巩固全过程。
3.操作性原则
学习方法指导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紧密联系,与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结合
起来,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学习实际。
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寻找学习方法指导的起点
教师的学法指导可以根据个人所具有的先天智力特征,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
法。
2.结合学习过程实施学法指导
重视学生在拟定学习计划、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交流中的学法指导。
3.把握不同学习任务的学法指导
(1)阅读方法指导、记忆方法指导、操作性学习指导。
4.学习迁移指导
学会迁移、转化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也非常重要。
5.研究性学习指导
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定研究课题,帮助学生学会搜
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会合作。
第三章 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
所谓的教学策略,就是依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境、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所采取
的方式。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第一节 不做讲师做导师
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当今知识传承的多元性,越来越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和探索问题的平台,这就需要导师型教师。只有导师型教师才
能引领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独立创造和创新。
1.关于讲师与导师问题
讲师是特别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模仿,对教育新技术、新方法具有排它性,迷恋并善于应用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
验,引导学生快速巩固基础知识,并将自己的经验预判直接复制给学生。
导师善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时空,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创造能力,乐意接受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善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特色,并建构了许多崭新的教
学手段。
2.讲师与导师的显著差异
经过导师型教师长期培养后的学生更具有创造性,他们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新问题,对问题情境的新变化也能很快的适应,更能独立的思考问题,乐意与人合
作,在合作中能有效接纳多层面的不同看法。
3.成长为导师的现实意义
破除教育实践活动中那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众多的导师型教师付诸于行动,才能真正
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变。
要切实实现由讲师型教师转变成导师型教师,需要经历一个自我痛定思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并不断更新观念的循环过程。
1.讲师的自我否定
讲师的心理定势被定格在经验支配教育行为之中,这自然就很难接受新理念、新方法。要做导师首先最关键的问题是敢于否定自己,敢于质疑自己过去的
教育经验。
2.做导师需要行动与理念同行
只有在行动中敢于实践导师的理念,才会在课堂实践中解放思想,大胆的留给学生探索问题的时空,从真正意义上去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
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真诚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3.做导师要善于学习和反思
导师不仅需要理念先行,行动跟上,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内功。
4.积极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革命,促进了教育平台的多元化。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导师就必须快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借用现代教育技术平
台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导师。
第二节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质疑、探究的重要意义,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质疑、探究形似神非,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
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仅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带着问题读书。教师不仅要提高问题的质量,更要善于捕捉来自
学生的好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紧密结合。
1.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与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与探究性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应该着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一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二是要
激励学生,让学生多问。三是教师要懂得问题的价值。
2.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终极目标。
3.培养质疑习惯,让学生乐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
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4.恰当处理,讲求质疑实效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五花八门,教师要分类处理,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综合调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把握
教学方向,提高质疑、探究的实效性。
第三节 在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
动的重要特点。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应从实际问题入手,而学科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问题的设置的优劣必然成为对话教学成败的关
键因素。
1.问题与知识
问题(或话题,或主题,抑或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知识在许多问题中被学生反复经历,这便于学生灵活地建构个人的知识,正所谓知识的意义存在
于知识的用法之中。
2.问题的功能
对话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行、启发的功能。
3.问题设计要求
问题广度的设计、问题深度的设计、问题的难度设计。
4.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①问题的目标符合课的总体目标,也有该问题自己的特定目标。
②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相适应,能引起学生的思维,与
课堂教学的特点相适应。
③良好的问题有语言、文字上的要求,简单明了。
④问题与问题、与其它活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形成良好的、优化的结构。
第四节 合作学习的指导
合作学习成为当今世界广泛采用的教学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和探究意识是历史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1.合作学习的要素
①合作对象。一般控制在4—6人为宜。
②合作目标。合作目标一致,达到集思广益;合作目标互补,达到取长补短。
③合作动机。合作的主导动机是互利,其次是适应。
2.合作学习的特点
①交流性: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②协同性:合作者的融洽和默契是影响合作成败的重要因素。③分享性:是合作学习具有与他人分享成功喜悦的特点。
3.合作者的素质要求
①倾听。通过倾听受到启发、传达尊重、弥补不足。
②交流。通过交流明辨真伪,学会理解和沟通。
③协作。通过协作,学会接纳人,容忍人,欣赏人,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④分享。通过合作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4.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分组合理、分工明确、过程完整。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
1.转变角色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善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
2.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教师要努力为合作学习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并在精神
上得到鼓舞。
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确定合作任务、建立合作组织、合作过程指导、合作评价与反思
第五节 开放课堂的创设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终身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整个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
开放课堂是指教师开放教学过程,解除对学生思维的凝固,让学生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开放。其特点具有学习空间的灵活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1.开放课堂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开放课堂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倡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从而发展学生的内省思维,形成
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严于律已的人格品质。
2.新课程对开放课堂的要求
新课程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体验、探究、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建立一种符合学生发展、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
教学方式。
3.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
①开放教学观念
②开放教学内容。
③开放教学环境。
④开放教学过程。
⑤开放作业形式。
⑥教学评价开放。
放性课堂的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开放度的把握
开放课堂度的把握,要以是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否促进学生的思维为标准。
2.充分预设问题
要对教材内容深度把握,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
的办法。
3.克服开放的误区
开放不等于放开,开放不等于热闹。
第六节 教学内容的建构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对其重新建构,充分挖掘教材的深
度,把课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1.教学内容建构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的建构必须服从学科知识体系。
②主体性原则。所建构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
③生成性原则。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建构。
2.教学内容的建构策略
主问题设计策略、模块式设计策略、生态式设计策略、非指示性设计策略。
3.教学内容建构的途径和方法
领会编者意图、对教材深加工,创新教学内容、构建教材生态,开拓补充材
料。
在建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弄清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多视角建构教学内容
①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
②教学顺序不必按照教材的编排。
③及时把握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3.教学内容建构需要克服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选择的泛化。
②教学内容组织的浮化。
③教学内容延伸的表面化(形式化)。
第七节 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运用
任务驱动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化为以问题解决、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育理念,将再现教学转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假设和方案,积极
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学习是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主动应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将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
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以此培养学习能力。
1.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呈现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反馈点拨、归纳评价、扩展和
细化。
2.任务驱动学习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②可操作性原则。
③开放性原则。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任务设计能力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环节,任务设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效果。
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②任务要有创新性。
③任务要有开放性。
2.创设任务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创设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使他
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设计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
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  
第八节 随机进入策略的掌控
随机进入有三种模式: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二是自然情境教学法提出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三是运用教育机智在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随机学习任务都来自于特定的教
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然情境教学法的随机进入是先有任务,后为提出任务
创设情境;教育机智生成的随机进入是先有情景,任务因情景而生。
随机进入,学习过程基本包括:创设情境、呈现任务、自主学习、小组协作
学习、效果评价五个阶段。
随机进入的掌控是指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和学习任务呈现时机和方式的把握。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对话、碰撞,可能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这些生成性资源随着教学环境、学习者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的不同处理会呈现出
不同的价值,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随机进入不等同于随意教学,它是对设计好的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课堂掌控能力。
教学中随机进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随机进入的运用要紧扣课题,围绕教学目标并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
2.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随机进入确定的任务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
3.捕捉疑问,以疑带学
捕捉疑问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不漏掉学生的任何
一点信息。
4.变废为宝,借机发挥
随机就是要抓住契机,采用变废为宝,借机发挥的功能,推动思考的深入,
把握教材的精髓。
第四章 教学技能基本功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准确、娴熟地组织和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行为方式。
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工整美观的板书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驾驭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
力等教学技能成了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系统地掌握有关教学技能基本功的内容,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技
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前提。
第一节 学科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的行为方式。语言应用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关系到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而教师的
语言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
1.教学语言的功能
教学语言具有特定的功能。
(1)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3)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关系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生动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逻辑性原则
(5)针对性原则
(6)情感性原则
如何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
1.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扩大知识面
要提高教学语言技能,教师应注重完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雄厚
的常识性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
2.不断锤炼,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必须讲究口才的自我锻炼,一方面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另外还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
3.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教师只有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得一清二楚,才能展现自
己深厚的专业功底。
4.观课评课,从优秀课中汲取营养
通过观看课例,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
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导入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的教学过程时,运用多种
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
1.导入的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课题的关注,明确学习任务
(3)增强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形成
2.导入的原则
导入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把握的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符合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
(3)符合课型的需要
(4)符合课堂时间分配的需要
(5)形式要多种多样
怎样搞好课的导入呢?
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导入的重要作用。其次,充分重视备课,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导入材料,确定导入形式。第三,平时要做好资料收集和积累工作。第四、掌握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导入
新课、直观演示导入新课、趣味方式导入新课
课的导入要力求符合以下程序: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
→进入学习课题。
第三节 板书板画的精雕细刻
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把讲授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用文图的形式表现在黑板上,它和语言一起作为输出信息,经视听两条途径使学生获得知
识。
板书使用得当,能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板画是指简笔画,为了与图示式板书区别,把有图无文的板书才称板画。板画简洁、形象、富有美感,是低年级教学常常应用的激趣手段。
1.板书、板画的设计原则
目的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简略性原则、条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多样性
原则、示范性原则、概括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2.板书的基本要求
板书要书写工整、美观、规范,具有示范性;用词准确简练、图表规范整齐,具有概括性;板书层次清楚、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启发性、
科学性;精心设计板书布局,表现出较强的计划性、整体性。
3.板书设计的步骤
板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①内容的设计。
②形式的设计。
③版面的设计。
第四节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学目标宏观调控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
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从横向看,要求学习者自我驱动学习动机,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我计划、管理学习时间。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和意志努
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1.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独立性、能动性、有效性、相对性。
2.自主学习指导的基本原则
教师掌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坚持以下原则:
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培养目标意识,提高自控能力
2.改善学习环境,拓展自主渠道
3.提高点拨能力,发挥指导作用
4.建立学习日志,促进自主反思
第五节 教学突发事件的应对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尽量预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做好教学设计,更
需要教师理智地面对和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
1.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
(1)外部干扰型。
(2)教师失误型。
(3)上课分心型。
(4)课堂异动型。包括:风头型 、恶作剧型 、纠纷型
2.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1)教学疑难——妥善接转。
2)意外事件——以变应变。 冷静、 趁热打铁、因势利导、事后小结。
(3)自身失误——巧妙纠正。
如何提高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
1.平时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教育机智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教师教育素质、素养、日常的教学工
作的总结与积累。
2.留意突发事件处理的策略问题
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不断学习和反思,积累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3.学会理性处理问题
(1)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引向更高的境界
(2)因势利导,化弊为利,把突发事件转化成教学的有利因素
第五节 作业的布置
作业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应该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增加作业形式
的多样性,从封闭的作业形式中解放出来。
布置作业既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又要开发他
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
1.作业的类型
从作业内容分: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从作业时间分:课内作业、课外作业
从作业形式分:常规作业、随堂检测作业、集锦类作业、开放性作业。
从作业功能分:预习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复习性作业、对比性作业、归纳
性作业、创造性作业。
从设计主体分:教师编制作业、自编测验作业
2.作业布置的基本原则
从认知主体的角度,布置作业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
则、差异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从作业的内容上看,布置作业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创造性原
则、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少而精原则。
从作业的形式上看,布置作业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新颖性原
则。
怎样改变作业布置的方式?
1.转变作业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作业布置要转变方式,同样的作业目的有不同的作业方法。
2.将作业融入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
运用知识。
3.根据学生需要设计作业
①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②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③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4.教给学生方法,自主设计作业
让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作业发表意见、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动脑筋,参与到作
业设计中来。
第六节 作业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
作业的批改应该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批改方式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要反映出对学习三维目标的客观反映。批改方式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及创新化,打破传统作业批改的程式化,进一步展现作业评价的功能,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
作业批改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新课程打破了作业批改的程式化,推动作业批改向多样化和人文化方向发展。因此,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
果。
作业批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按批改主体划分:教师批改、师生共改、自我批改、分组批改、交换批改、机器批改;2.按批改时间划分:随当批改、课后批改;3.按批改数量划分:全班批改、部分批改、全批全改、分层批改、重点批改;4.按批改交互划分:当面批改、立卷批改、示范批改法;5.按批改程度划
分:精批细改、简略批改、只批不改。
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转变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作业批改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台或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或例文)输入计算机,通过数字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可以先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开展讨论,引导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批改作业的能力。
2.运用多种批改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批改的积极性
随堂批改、重点批改、师生共批、组内互批、自我批改。
3.建立作业批改档案,记录学生发展历程
教师可以利用作业批改档案,了解学生发展情况,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鼓励学生发奋学习。
第七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
技术的作用,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
的设计、开发、利用,以实现教学优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从形式上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呈现方式,各种媒体交替或组合进行,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的共同参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提高注意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认知负荷,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从内容上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弥补学生认知建构所需的材料,不断提供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得以迅速增长,加快学习
目标的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有以下功能:
1.集中学生注意力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
中意志成份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
2.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开辟了兴趣、情感激发的广阔途径。
3.丰富感知材料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条件,能满足学生
认知建构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4.培养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触发学生的灵感,出现更多
的思维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何有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课件制作必须符合自身的教学需要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内容的把握,对多媒
体课件应适时地加以创新改进。
2.课件运用必须适时、适当和适度
①适时。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把握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
②适当。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在素材选择、板书设计、呈现方式、语言
配合等方面要适当。
③适度。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既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又不喧宾夺主。
④讲解配合。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其运用应与教师的讲解紧密
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生活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世界引入课堂,促进知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帮
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呈现过程、展示事例、提供示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
的辅助工具。
第五章 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基本功
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即时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基本功。
用经常性的教学反思积累自己的实践智慧,以观察研究的方式提升听课评课
的效用,用专业合作扩大教学研究的效果。
第一节 教学的即时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的处理,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续学习行为的评价行为称之为即时评价。
1.即时评价的特点和意义
  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堂即时评价区别于其他评价的重要特点就是随机性和瞬时性。
2.即时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2)评价的民主性原则。
(3)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运用即时性评价,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巧妙点拨,鼓励倾听
主动倾听学生实际表达的内容,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倾听学生发言时夹带的内心情感,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从
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恰当运用即时评价语言
抓住每一个切入点,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
3.讲究评价学生出错的方法
尊重差异,价值多元是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教师在真诚赞美的同时,对学
生的缺点和错误更要巧用善意的批评。
4.拓展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
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教学的激励性评价
激励评价包含着表扬、赞美、赏识、激发、希望、鼓励等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亲和、信任和期待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学生的闪
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阳光和雨露。
激励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
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激励评价应遵守下列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
如果教师全身心地爱着学生,各个细节都显示出对所教学生充满信任,这便
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力量。
2.注重情境创设——搭设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
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激励,创设愉悦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
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上进心,提升思维水平。
3.注重分层时效——挖掘潜在学习动机
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全面客观的激励评价,他的学业成就也就能得到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她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和成功喜悦,随之而来的是
学习干劲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用到的激励评价的方法有面对面交流法和温馨式评
语法。无论哪种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确立志向,树立目标
2.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
3.引导学生养成乐观自信的积极心态
4.慷慨地赏识和激励学生
5.大胆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事情
6.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7.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节 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
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融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健康
成长和课程目标的落实。
3.形成性评价的种类
形成性评价又可以分为很多小的类别,如安置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成长记
录袋评价等。
(1)安置性评价
安置性评价是新知识新技能教学前的评价。常用的安置性评价内容包括:准备状态前测、安置性前测、确定学生起点水平、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安置性评
价的方法有测验、问卷调查以及座谈等。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把执行任务的过程与评价整合在一起,评价能够很好促进学生知
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3)档案袋评价
通过直观、生动地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
展。
实施形成性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关键问题。
1.做好评价设计
要围绕每一节课、每一教学模块的课程目标进行评价设计。
2.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各类形成性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要充分了解每一种评价方式的特点、优
缺点和适用范围,针对评价内容进行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
3.做好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中最复杂、最费时费力的评价之一,但它对学生学习的激励、诊断、调控的功能最强。做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是设计任务和程序。
(1)做好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2)设计好表现性评价的程序
表现性评价大体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对学习结果作详细的界定。
2 、选择评价重点。
3、确定任务的真实程度。
4、选择观察、记录和评分的方法。
第四节 教学的终结性评价
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往往使用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
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评价的两种不同形态,是依据评价所针对的教学环节划分出来的。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
都可以说是终结性的评价。
1.终结性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期末和年末的终结性评价,常用的就是考试。期末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诊断本学期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随后的教与学;年末考试往往是学科学业结束的考试,如果是学科结业考试,其主要作用是对本科的学习成就给
学生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2.终结性评价应采用的评价方式
由于终结性评价要在短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和全体学生的学作出评价,一般
采用纸笔测验的考试方式。
搞好终结性评价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
2.注重应用能力,考查综合素质
3.打通课内外的联系,彰显迁移能力的考查
4.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5.发展特长,鼓励个性表达
第五节 教学的反思研究
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教学形势下,反思教学
应当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反思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有效方式,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在活生生的教学经验之中研究充满生活性质的教育理论,通过对教育生活
(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近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1.反思研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就是在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
2.反思研究能揭示隐性的教育思想
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拨开事实的迷雾,发现隐藏着的或紧随其后的教育
思想。
3.反思研究能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现实
反思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
及其意义的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反思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1.教育日志
教师将更加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来认识教育中的特殊现象;教师将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组织教学的,了解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了解如何获得那些支持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其他形式的研究方法或成果相比较,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熟悉,只要有纸、笔,有时间,就可以写,当然,也可以直接
在电脑上撰写。
2.撰写教育故事
反思研究的最后阶段就是把所思所想写成教育故事。在写教育故事时,要符
合以下要求:(1)故事要真实
反思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选材、调整或修补,
但不能虚构。
(2)故事要典型
注意所叙述的教学事件的典型性,体现有效教学的相关教学理念,有较强的
说服力。
(3)故事要修饰
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可以使用文学上的描写方法,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
节和情境。
第六节 教学的评课研究
评课研究是将观察研究的方法应用于课堂的研究。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而获取其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评课研究有哪些要
素呢?
1.目的与计划
有效的观察不可能是漫无边际地看,应该是一种选择性的观察,观察必须有
一个确定的目标。
2.对象与内容
观察要锁定观察对象,使观察活动始终不离观察对象,使观察得到的数据更
加翔实有效。
3.观察工具
观察不仅仅用眼睛,观察需要动用工具。
4.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和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
析研究。
操作策略
为了增加课堂观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体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确定观课的主题
观课的主题应该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做课展示的是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的探索,并以此为案例来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提前听取做课教师的设计说明
做课教师的设计说明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二是在这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
3.实施观察与记录
按照观察计划进行观课,做好记录十分重要。有多种观察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法
这一方式主要是对观察对象所表现出的相关行为及其场景中的有关因素作
较为完整的描述。他是一种定性观察的方法。
(2)取样记录法
取样记录是一种定量观察的记录方法,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式。
(3)行为核对记录法
行为核对法即对被观察的学生出现某种行为进行核对的一种记录方法。
(4)等级评定记录法
检查课堂内已观察内容的一个简单、描述性的方法就是把这些项目按等级排
序。
4.课堂观察的总结分析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沟通交流情况,报告观察结果,汇总观察记录,分析得出
观察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