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风景:心理调试和心理健康(心理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1:55:52
 
  

  今天的讲座主题是心理调试与心理健康。至于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讲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想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主要是说一下我想怎么讲。因为我想就这样一个问题而言,可能最起码我们应该原本最起码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才算得上是基本全面的,这是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最常用的最老套的结构,问题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对策怎么办。讲讲问题,分析一下原因,提出对策。要是按照这样一个提纲讲呢,大概是需要五个小时,我们是有两个小时,那于是呢,讲起来内容上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道来,时间的分配因此也就不能平分秋色平铺直叙,各用三分之一。那怎么讲?我们党校的老师讲完课以后会很诚恳的征询学员的意见,讲得怎么样?你经常听到挺好的呀,全面、系统、完整,但是我们总结是什么和为什么讲得太多了,一讲到怎么办的时候就说时间来不及了,我简单提两句,语焉不详,其实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怎么办。那么接受这样一种建议呢,今天这个授课的内容、时间的分配我这样来安排,第一个问题我略讲,20分钟吧,20分钟以内。第二个问题我会提到它,但不专门讲它,我们基本上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对策。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这个问题我想无论时间如何仓促不可以被省略掉,讲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建立联系、唤起关注的讨论,我以为没有什么比让听众意识到这个问题跟他自己有关系,更能唤起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兴趣的努力,这便是一种努力,你看看常见的心理不适状态,方方面面或多或少,你是不是有所体会有所感觉呢?如果你觉得有,你听课一定更有兴趣一些。

  第一种、焦虑,一种没有来由的担心,总觉得生活当中就将有一种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注意,是不好的事情,如果你天天觉得自己马上要中头彩了,马上要中3.6亿了,马上要发大财了,马上要提拔了,那不叫焦虑,焦虑是觉得危险和损失的临近,比如每天临睡之前想我今天一定忘记做一件重要的事,出门的时候想我一定忘记了重要的东西,下楼的时候想我的煤气灶关了没有,防盗门锁了没有想不肯定,常常要折回去重新检查,一检查肯定是关了,肯定锁了,肯定下了楼你又想起来,我刚才到底检查了没有,也有的时候,焦虑会表现为诸如此类的梦境,做梦,梦到自己是老师或者是领导来讲课做报告,可是忘了带讲稿,底下的听众济济一堂,不知道怎么搪塞,梦到自己是考生参加考试,那个卷子密密麻麻一大张,一道题都不会做,或者都会做,就是时间来不及,还有一种梦境,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也是非常典型的,遇到了一件紧急的事情要赶紧打电话通知,可是这个电话号码无论是7位8位还是11位,无论你怎么努力,拨到最后两三位,你发现自己又拨错了还要重头再来,都都是焦虑的状态。

  第二种强迫。不由自主、反复出现的、模式化的意念或者是行为。不由自主,自己知道自己这样做毫无道理,会因为自己这样做了而感觉到烦恼、痛苦、内疚、自责,甚至有罪恶感,但是控制不住,反复发生,性质上特别近似、雷同的,细节很相象的模式化的,意念是说强迫的观念、思维、想法,行为是纯粹的简单的外部动作。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想法和行动兼而有之的,比如总是喜欢做一些数字的计算,走到高速公路上就不停的数,一公里、两公里三公里,过去一个火车要数几节车箱啊上楼的时候一定要数楼梯的阶数,如果没有数或者数忘了,退回去重新数,听起来很夸张。我学员跟我说,老师我都不好意思说,每天晚上我没事的时候,就要把我的存折和现金拿出来一数,跟贪污受贿没有关系,我知道我家有多少钱,也知道不会出错,我就是要通过数字的反复计算和确认才能获得安静的感觉。

  第三种恐惧。对于某种特定对象的,不合情理的害怕和惧斥。恐惧跟前面两种不太一样,前面两种一看就知道是异常的,正常人好象不会有那种反应,但是恐惧不一样,恐惧是人之常情,我们讲,人有七情六欲,人有哪七情?据我所知,至少有这么些个说法,比如喜怒哀乐爱憎欲,喜怒哀乐悲恐惊,还有喜怒哀乐忧思惧,因为前面都是喜怒哀乐,所以大约我们比较容易记住,后面呢,其实你仔细想想,要么有恐,要么有惧的成分,换言之恐惧是人之常情,是人就有所敬畏,举头三尺有神明,那我怎么分辨这是正常的恐惧还是神经症的病态呢?主要看两点,第一、他发生的时候,对象的指向性的特点,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反应,还是一个针对性特殊性非常强的反应,这么来讲,天生胆小,那不是毛病,那是一个个性特点。天生胆小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是他对于所有的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别人都差一点,比如我天生胆小,一要见陌生人就有点局促不安,工作稍微有点难度就很有畏难情绪,天一黑就容易害怕,一独处就容易紧张,对于所有刺激的承受能力比别人都差一点,这是个性特点。神经症的病态恐惧是什么样的?他发生的时候对象的指向性的针对性和特殊性是非常强的,就是我别的都没问题,都很正常,我就是受不了某一种特定的对象或者是情境,比如说幽闭,一间很小的房子,没有窗户,再把门关上我可能就要昏过去,有人是这样,一进电梯就有心慌气短的感觉。比如我别的感觉都没有问题,就受不了锐气,一看到剪刀或者匕首的锋刃就要昏过去。我有个学员说我不至于要昏过去,那太夸张了,但是只要我的视力范围有一把剪刀的刀尖对着我,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掉转,否则我就觉得不稳当,心里老是记着。第二种,这种心绪情绪反应的强度是不是合情理了,这是更容易分辨的,比如我怕蛇,我特别怕蛇,这是毛病吗?那你先说怕到怎样?如果你拿一条蛇来,走进这个教室,哪怕离着我有四五米远,我可能都会吓着跳起来,失声尖叫然后跑开,这是不是正常?做作了一点,但还算正常。但是如果我在电视上看到蛇的画面,我听到别人说蛇这个字,我看到蛇这个字就花容失色、冷汗淋漓、浑身颤抖,这就不是做作能解释了。有一次讲完课以后,班主任说,你好象是说我,但是有一个传神的东西我补充一下,我不但不能看到中文蛇这个字,连英文都不能看,如果有的话,我一定要剪一个白纸条把它贴起来,否则书我就不敢看不敢翻,这就不正常了。这个对象的存在不可能给你构成现实的威胁和伤害,但是你却有过分敏感的反应,环境没有异常,那么就是你的状态出现了问题。

  第四个,抑郁。他指个体丧失的对生活的积极的体验和意义感,或者产生其他心理过程产生消极的反应,丧失积极的体验,就是丧失的快乐,生活所有的活动和目标都没有体会到快乐,同时还没有意义感,有人不快乐,但不是抑郁,比如那些苦行僧,他们要通过吃苦、受难、自虐、自我折磨进行修炼,他不觉得快乐,但是他会因为吃苦受难感觉到与自己的信仰更加接近,他的内心是坚定的。抑郁的人不仅不快乐,最重要他有无法承受的空虚和虚无,所以这些人嘴里经常说的话是这样,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你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人活着毫无意义,毫无意义,活着还要受罪,那活着不如死了算了。言为心生,那是他们的切肤之痛,但是仍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我们说到抑郁的时候,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看到这两个字一定觉得是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异常,消极的情绪、低落的心境,有段时间看过一个花边新闻,说林青霞得了抑郁症,娱乐记者去采访林青霞的朋友,她有没有得抑郁症?林青霞的朋友说据我所知她没有得,我们前段时间在一块儿她还有说有笑。林青霞是不是得抑郁症,我没有兴趣去确认,但是她朋友的话,我特有兴趣,说明大家对抑郁症存在误解,有说有笑就不是抑郁症吗?他很多时候不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异常,他是后面那句话,其他心理过程,我们除了情绪情感活动还有什么重要的其他心理过程?最简单的说,最重要的无非就三个,知、情、意,除了中间的情,还有前面的知和后面的意,知是什么?认识活动,比如是思维变得特别迟钝、散漫,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记忆力变得特别差,总是丢三拉四,说过就忘,或者言语有障碍,经常的反应是话到嘴边,那词怎么说来着?就那两字的写法清晰的在我脑海里,就是说不出来,所以这些人经常会这样自我表达,我的脑袋变空了、变木了,不好死了。也有可能是后面的意志活动,主观意志指挥身体的行动有了困难,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尤其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抑郁常常被直接体会为躯体化的症状,就像好象不是一个心理的毛病他就是一个身体的问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不好,不是这儿酸就是那儿疼,你检查还没有问题,因为种种反应,所以有时候抑郁会被误诊耽误了病情。

  第五个,心身疾病。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不良的情绪,他们长期强烈的持续着,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一些,尤其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内部脏器的功能的变化,功能变化持续下去,可能会引起身体各种各样的深化的代偿反应,再往下就可能产生问题,心理主要把这种因为情绪、心理因素影响和产生的身体的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的障碍叫做心身疾病。我这里推荐一本书,三年前我在南京新华书店买的,不知道现在在哪里可以买到,至少我每年都会到当当网上查一下,今年3、4月份看了一下还有,那是一本生活当中的解压手册,告诉我们怎么样正确认识和化解生活当中的诸种社会压力,写得很风趣,书名也很风趣,叫做: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斑马不仅不会得胃溃疡,它也不会得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神经性肠炎、支气管哮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不是信口开河,心理认为这六种问题加上胃溃疡是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和人的心理原因和社会性压力更密切。这么说,斑马不是压力,但是它的压力是比较单纯的,纯粹的生理生物压力,它找不到东西吃,饥肠辘辘的时候,它被狮子追的时候也很紧张,但是除此以外,吃饱了、喝足了、安全了,斑马就比较放松、安逸了吧?人呢?人可不是这样,作者开了一个玩笑,他说一个男斑马,绝对不会因为要跟一个女斑马约会而发愁自己该打什么样的领带,人呢?不仅跟女朋友约会这么好的事,他也要发愁,那你更不要说,当他想到他严厉的上司、难缠的下属,貌合神离的同事,永远做不完永远做不好的工作,想到这些他吃得再好喝得再足也忧心忡忡的,人的社会压力太大。

  综上所述,我就算说完了第一个大问题,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你看这些不适症状,方方面面、或多或少,你是不是已经有所体会,有所感觉了呢?如果你觉得有,你听课一定会更有兴趣一些,当然,即便你觉得没有,课也得往下讲,那于是呢,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健体。

  我们看第三个方面:心理调试的方法,我们直接看第三个问题。

  在这里我有这样六个方面的建议,想跟大家做一个简单交流,说一个非常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绝不是全面的,也未必是最重要的,比如讲到全面,拿我以为协调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而协调的亲情、友情包括配偶的爱情关系,可能是我们获得心理安慰,获得心理调试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但是因为我自己有一个专门的专题讲人际协调,我这里没有提它。比如讲到重要,我以为一个坚定的信仰,尤其是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可能是我们获得终极关怀,人生重要意义感的途径之一,这就是为什么科技实力第一的美国,他的牧师和心理医生的数量一样多,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科学的力量再强大,替代不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更不要说宗教的力量。但是你一个党校老师的身份,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当中,推荐这种做法,就算不是不合适,最起码我怕自己把握不好分寸,所以我避重就轻,我没提它。那么于是这里的建议不全面,未必最重要,只是以此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更为有效有针对性的做法是各位听了以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实际去自我探索和寻找,这也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第一个,树立合理信念。这倒不是说因为我是党校的老师,所以一开口就要谈三关,谈信念,实在是很容易从相关的心理健康理论当中,为自己找到足够的理论依据,上世纪6、70年代,美国有一个很活跃的心理健康专家叫艾丽斯的,他提出了一个合理情绪理论,或者叫做理性情绪理论,在这里我把它简单形象的叫做ABC理论,这不仅是一个很有解释力、说服力的理论,更是一个为心理健康的临床治疗所证明,特别是这个理论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这个艾丽斯他40岁之前,曾经9次因为严重的肾脏病住院治疗,40岁的时候又得了严重的糖尿病,大概就是因为自己身心健康的困扰吧,所以使得他有动力,有毅力去研究健康问题,并且卓有成效。我说40岁之前,他可谓百病缠身,但是他后来一直活到94岁,他2004年才过世,那他想说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消极负面不良的情绪,长期强烈的持续着,会影响到心理健康,那看来要维护心理健康,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尽量回避消极负面情绪的发生,但是在这里我们首先会遇到的问题是,我们能够主动回避消极负面情绪的发生吗?我们能主动选择自己的情绪的发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好象首先要回答我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我不做这个课堂的问答,但是我建议在座的各位,你不要省略这个过程,五到十秒的时间,在心里思考一下,回答一下你自己,我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有这种问答,相信我们一定会听到,仍然有人有着这样的,或者近似于这样的理解,他说我的情绪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事件。比如说,我知道悲哀不好,但是家里有亲人过世了,能不悲哀吗?我知道恐惧不好,可是我面临事业、工作的失败,我能不恐惧吗?我也知道愤怒不好,可是我受到了严重的不公正的对待,能不愤怒吗?那些倒霉的事让我遇着,是我自己做得了主吗?既然我对我的遭遇无能为力,我对我的情绪反应自然也无能为力,因为情绪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事件,是这样吗?好象不是。艾丽斯说,当然不是,他说好比事件是A,情绪是C,A后面就是C,C前面就是A吗?不是,是ABC,中间还有一个B,B是什么?相信。信念,我们的情绪,从来都不是由我们遭遇的事件简单直接的决定了的,他经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变量,你特定的生活信念,具体的生活态度的解释和作用,我打个比方:

  我和张三,并肩走着,在我们的校园里,迎面遇到了李四,我们虽然谈不上跟李四关系有多好,但是大家都是熟人,同事。见了面总要打个招呼寒喧两句吧,平常都这样,可是今天很奇怪,这个李四走过我们的时候,面色阴沉,一言不发,板着脸就过去了,我和张三面临同样的事件,但是我们俩的情绪反应完全不同,我是一下变得很气愤,我有我的道理,这李四有意思,什么人那,说翻脸就翻脸的,我又没得罪你,你摆什么脸色给我看?你在张三面前也太不给我面子了,你以为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吗?不就是因为昨天下午评优秀教师或者我们在竞争上岗,我上了你没有,或者我没投你的票,你知道了心里就不舒服是吧?我很气愤,而且我觉得我有道理,因为首先是你这个人不能公正、尊重、豁达对我,就像有些人喜欢说的,他对我不仁不义,我对他彬彬有礼,难道我怕他不成吗?这是我。张三呢面临的事件跟我一样,但是情绪反应却与我完全不同,他是这么想的,李四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刚才来单位跟工作对象吵架了?还是被领导批评冤枉委屈了,记着点,今天有空问问他,同事嘛,人家遇到事,总该给点关心吧。如果他这样想,他会有什么愤怒吗?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愤怒,甚至于可以猜想,他因为想到自己可能对他人构成帮助而觉得,哎,我这人还不错,是个好人。是不是多少还有点自得在心中啊?那你看到,为什么面临同样的事件,我和张三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抛开其他种种具体的可能,很重要的原因一定也是在于潜存在我和张三心底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基本信念不一样。我之所以那样反应,说明我心生妒,怎么理解人和人的关系,有没有人这样理解的,人和人之间说什么公正和尊重,那都是骗人的,事情真相是你比他强,他就会嫉妒你,或者表面逢迎你,你比他弱,他就会欺负你,逮着机会就欺负你,弱肉强食,不就那么回事吗?张三那样理解,说明他理解的是人和人之间说到底,最起码我们在追求公正、尊重、平等相待,是的,好些时候我们没有做到,会有冲突,甚至于很严重,但是那只是因为我们并不是总是有足够的时间和信息、智慧和能力,当然根本上来讲可能还是资源,去协调我们之间利益的分歧和观念的差异,没有能做到,不代表我们总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追求做到。话说到这儿,我想我已经说明白了,信念,怎么影响了我们对具体事件的解释,进而引起我们不同的情绪反应,我说的确实太罗嗦了点,其实伟大的思想家早已一言以蔽之过,他说,这就是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藏细细。有些人生活的境界确实低了点,所以渐渐的他目光狭窄、心胸狭隘,渐渐他就容易无事生非、庸人自扰。那好,事情到这儿,好象变得简单明了了很多,那就是你要维护心理健康,你首先要能够尽量回避消极片面情绪的发生,在这里我要补充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消极负面情绪的发生,我们所做要的工作的重点只是避免它发生了之后对我构成过分长期的控制,过分强烈的伤害,而看来你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要能剔除自己不合理的生活信念,我们的非理性的情绪,他往往是来自自己主观不合理的信念,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接下来。咱们就来做这个工作。其实这艾丽斯帮助我们做了这个工作,他说什么是不合理的生活信念?太多了。我也不能一一道来。但是我可以帮助大家归纳总结,他总结了15个,在他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提炼概括为这样三个特点,在这里我就讲一个。

  必须和应该。用必须和应该做关键词,提出对这个事件,对他人,对自己的一种不合理的预测和要求,然后,一旦事与愿违就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难以自拔,比如我必须要成功,不成功就成仁。比如人都必须按照道德的原则行事,我期望在别人身上看到应有的道德标准,否则我就会很愤怒。比如我努力了,我就应该有成绩,我有成绩了,我就应该受到提拔奖赏和重用,这世界应该是公平的。再接下来就更荒唐可笑了,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我爱你,你就应该爱我。他未必这样直接表达,否则他自己都会觉得这好象有点说不过去吧?可是有些人在生活当中的有一些感慨却让你推测到,根本上来讲,他就是这么一种信念,你有没有听过有人这样的感慨?你看看那人,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对我这样!就好比我现在可不可以感叹,你看看有些人,我讲的这么卖力,他们竟然不听。我们很容易理解到,我卖力的讲,跟你们认真的听之间,不是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能不能进一步想到,你对他好跟他对你好之间不是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个前提和那个结果之间不是那么简单的因果关系,这其实是什么?这其实都是在同样用一些简单、幼稚但往往任性而固执的要求去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而问题在于,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信念,一旦事情的发展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我们就会很难通过反省自己而与现实和解。就是我这些想法错了吗?我这些要求错了吗?没错,那谁错了?那就是这该死的世界出了问题,是这个世界和所有其他的人都背叛了我,我怎么尽快这样遇人不淑?你有没有听人有这样的感慨我经常听到。有人经常这么说,你说我这人怎么这么倒霉,身边尽是这样一些小人。还有人说得更极端,我们那单位,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好人。2007年4月16号发生在美国那个大学的惨案,那个凶手也这样说,杀了32个无辜的人之后他还这样说,我完全可以不这样做,是你们逼我这样做,你们有亿万次的机会让我不这样做,但是你们没有,这是你们造成的。这些人身边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面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跟大家交流一个小故事: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小故事能更好的表达我对这种事的理解,所以尽管他流传甚广,我仍然要再次重复,有一个律师在家里准备一个案子,明天早晨就要开庭,时间很紧张,可是律师的小儿子不停地缠着爸爸陪自己玩,律师被缠不过,于是心生一计,他想找点事给他打发了,他拿一张世界地图,撕碎了递给儿子你什么把世界地图拼好了,我什么时候陪你玩,在他看来这对于一个6、7岁的孩子来说是很艰难的工作,一定可以给自己赢得很多的时间,可是没想到6、7分钟以后,儿子拿着拼好的世界地图,兴冲冲的找爸爸,我拼好了,你陪我玩。律师很惊讶,说孩子,世界地图很难的,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儿子说爸爸,世界地图很难,可是人像很简单,你没有注意到这个地图的背面画了一个人像,爸爸,我想如果这个人对了,这世界就对了,如果这人错了,这世界就错了。我听到最后一句话,我也是心有所动,我的理解是我们不是不可以去批判世界指责他人,但是首先要学反省和检讨自己,我们也不是不可以对世界和他人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但是同时,一定要能学会妥协和让步,必须和应该是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艾丽斯说,相应的会是对生活充满了理解和弹性的信念。

  对于现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再多一种理解,对于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期望,赋予再多一点的弹性,就算是事情的发展不如我所期望的那样,我所体会到的也只是可以调和的冲突,而不是宁折不弯的崩溃,我不知道是不是过往的意识形态的原因,我觉得有些人的生活字典确实缺少诸如此类的词汇,妥协、和解、退让、让步、宽容,包括认输,而是充满了斗争哲学,那种哲学的基础就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不容调和。我原来经常到江苏卫视,原来叫超级调解现在叫人间的节目,大家看那个节目就知道,那确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但我也不知道普通人生活当中有什么事关宏图的大事,就是这些小事,是一些琐事,但是不知道怎么会闹到夫妻分离,父子反目,邻里成仇。我经常跟人说,你生活里不能这样吗?你打赢了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了就认输,不可以吗?不可以,我没有错,为什么要认输?我要血战到底,到底了往往就是血战。生活当中的这种冲突,我以为一来没有赢家,二来实在没有必要这样钻牛角尖,其实就是说一个牛角尖的问题。

  这就是我想给的第一个方面的建议,我就讲这么一点,这里还有两点,我不说它了。

  这里还有两点我也不去说他了,我简要说明艾丽斯的ABC理论固然精辟,但是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两种不合理的信念更容易发生和存在。就是自我关注和追求完美。时间关系都不说他们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其他方式进一步交流。我的第一个建议在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矫正A型性格。或许是多余的话,这里的A型跟血型没有关系,不是日本心理学家喜欢讲的血型心理学,血型性格学,因为每次讲到这儿常常有听众说我就是A型血,你是什么型?这跟血型没关系,这个概念它最早来自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两个心脏内科的医生,这两人是心脏内科的医生,那经常会跟冠心病人打交道,交往的过程当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联系,这些病人好象不仅有同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而且他们好象有同样的人格特征,什么呢?深入研究下去,他们就提出了A型性格,说如果一个个体他在这样三个个性特点上,有强烈突出典型表现的话,我们就叫它A型性格的人,而这种人好象比较容易罹患冠心病。我当然不是要讲心脏病,我要讲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我有一个判断,不知道是不是对,我觉得尤其是我们中国目前的、当下的这样一种社会的主流文化,他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A型的倾向,所以强化了我们好多个体人格当中A型的那一面,这种性格可能会给心理健康带来比较大的威胁,你看看是不是。

  有这样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时间紧迫感强。他有这样几个常见的具体表现,第一,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是试图在单位时间里做出更多的事情来,就是尝试着一边做这个,一边做那个,一边上班赶路,一边吃早点,一边吃晚饭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听课一边读书看报,一边听别人讲话一边想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能同时做两件甚至更多的事情,他就觉得我没把时间用足了,是浪费了时间,一遇到需要等待的时候情绪就变得不好,路上塞车,到餐厅吃饭要排队,到银行办事一排队,到超市买东西要排队,飞机晚点要等待,一遇到需要等待情绪就不好,容易被激怒跟人发生冲突,即使没有着急的事,他走路说话的速度也非常快,即使是休闲的事情他也匆匆忙忙的做完,然后用不耐烦的情绪等别人。我遇过这种人,这种人在生活里,去度假,他的时间表都要安排到几点几分,你跟他散步都要追着他,这种人的生活里从来没有散步,永远只有赶路,这是一。

  第二个特点,竞争性强,他有这样两个常见的具体表现,一、特别的争强好胜,特别看重输赢,总是希望自己赢,很难接受失败。包括很多娱乐、休闲性质的活动当中,他都会表现得特别较真,常常体会到不公平,试图讨个公道,关于这个,我想最常见的现象大概莫过于打扑克、打牌。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为什么打牌?为了变换一种活动方式休息,但是打牌会有输赢啊,那只是为了让这个活动做来更有趣让我们做来更放松,可是总有那么些人,打起牌来的时候会比输房子输地还紧张,非要跟对家较真到脸红脖子粗,或者不停数落、指责、批评他的搭档,直到对方忍无可忍的说你再这样认真我就不跟你玩了,不就是玩吗?何必呢?他就说玩?玩也要认真,否则就没意思。其实是什么?输不得。这是第一。第二,竞争性强的第二个常见表现是A型性格的人把竞争的情境在生活当中泛化了,不是每种活动都是竞争性的,竞争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于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A型性格的人会倾向于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关系,每一个场景中都体会出高与下,优与劣,胜与败、赢与输的竞争性关系。比如教师节的时候,我们学校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我和张三两个老师作为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到台上领奖,多荣耀啊,全校好几百人,就我们俩有登台领奖的荣幸,我应该特高兴吧?但是我一下台就不高兴了,为什么?为什么给张三发奖的是正校长,给我发奖是副校长,评出来没有先后啊,但是这种安排显然另有深意,说明领导更重视他,我绝对不是凭空杜撰,概括一下讲,A型性格的人竞争性强,是说什么?A型性格的人把生活简单化为竞赛,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简单化为竞争获胜,所以这些人的人生格言常常是这样的,人生就是战场,生活就是竞赛。每个人都应该自幼养成与人竞争的习惯,千万不要被生活淘汰了,被别人比下去了,打败了。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我借用很流行的通讯语言,数字化生存,A型性格的人,他们倾向于用一种数量指标,定量指标去描述体会指导和规划他的生活,他把生活变成一连串的数字,他为什么要这样,我觉得这是跟他的第二点密切相关的,因为他好竞争,而且要竞争获胜,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A型性格的人因此往往比别人更有压力,他比别人更需要获得参与竞争的奖赏和激励,什么会对我们参与竞争构成很好的激励作用?做领导、做管理的都知道,分清胜负是竞争激励的首要因子,就是你先得告诉我,谁赢了,谁输了,我在谁谁前面,我在谁谁谁的后面,我们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这样我才有明确的前进的动力和压力啊,所以你看,这个社会要大家好好赚钱,就搞了各种各样的财富排行榜,一年一换,现在还有那样的网站,不知道大家用过没有,只要你收入自己的年收入,他就可以告诉你你在全球人口当中的财富排名。财富排名已经不再是局限于富豪们的事了,咱们每一个普通的有上进心的工薪阶层都可以参与其中,老师要学生好好学习,法宝都是打分、排名次。我女儿才上初中,我每周至少三次收到她们老师的排名通知,就连学校要我们老师好好讲课也没别的,打分排名次。问题是,生活和大多数的学习工作还不一样,他怎么能够被打出分来,还被排出名次来呢?比如说我就以为,相信大家也很容易同意的,你怎么能肯定比尔盖茨李嘉诚就一定比我们活得更幸福,就因为他钱最多?同样的道理,我一样没有把握说就一定比路边的乞丐更快乐?伟大的思想家早就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呀?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的感受啊?生活当中的成功、快乐和幸福,更多的不过都是主观的感受,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怎么被网家揣度,更重要还排出名次来?但是A型性格的人不会接受这种态度,他会说你这是逃避现实、逃避斗争。生活是什么呀?生活不就是这个吗?你年收入几万啊?你年收入十万。我20万,那我当然比你成功了。你们家有多少存款?20万?我们家有50万。那我当然比你快乐了,你们家住多大面积的房子?100平方米?我们家200。那我比你幸福一倍。你儿子高考多少分?350?我女儿390。那我当然比你快乐了。你多大年龄当处长,43?我38就当了,那我当然比你成功。生活变成了一连串数字,成功快乐是什么?就是数字的增加,有时候是减少,总之是他们的变化。

  我就在想了,我们有些个体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有一些组织和政府也有同样的问题,或许我们更应该倒过来批判,因为他们有那样的问题,所以才强化了我们好些个人,人格当中的这一面,比如说我们的政府,他一度就得了GDP症,他不是抑郁症、焦虑症,他是GDP症,他不问别的,你那儿到底增加了多少?10.11%还是10.12%?政府终于开始反省自己,我们到底要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还是追求社会的民众幸福感的最大化?也许以往真的有人以为,只有GDP才有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增长才有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有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发展才有民众幸福。今天更多的人理解到,他们真的不是这样的,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很多条件下面他完全可以南辕北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GDP的总量增加了多少?80倍还是100倍?你的幸福感呢?如果不是更少了的话,一定没有多到哪儿去,能不能学着政府反省一下自己,对啊,我到底要追求我的年收入、存款、居住面积的增加,学历、职称、职位的提高,还是追求我对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的增加。也许仍然有人认为,没有前面的增加,哪有后面的增加,我想提醒的是他们真的不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比如心理学家在全球80个国家,200万人口样本当中做过的一个个体的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人生幸福感的最低谷出现在44岁到45岁的时候,我想我们在座有不少人在这个年龄上下徘徊着,所以中年危机绝非无稽之谈,一定要格外爱护自己。这说明什么?你想想整个职业生涯当中,人的一生当中什么时候收入水平最高,那你就发现,可能就是44岁到45岁的中年阶段,往往是一个人最终,不要说收入最高,最起码是峰值的时候,但是幸福感是最低的,说明什么?说明收入跟幸福感没有什么太直接的联系。比如中国范围内的个体幸福感的幸福宣言告诉我们,什么地方的人幸福感最强?县级城市的人幸福最强,或者人口40万左右的城市的幸福感最强,首先提的不是收入指标,关于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哪个大城市的人幸福感最强?好象不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地方的人,是哪?据说是成都。就我们挺看不起人家的,说人家天天不求上进,就是天天打麻将,人家除了打麻将还干了其他的事,除了干其他的事,还记得留点兴致留点时间打打麻将,当然这一番话讲下来,容易被人得出结论说你岂不是说我们要为了追求幸福就要自甘保守、封闭、懒散甚至落后无知?不是这样的结论。心理学的结论是你说到最后你能为人类做点什么?你是不是至少能告诉我们,怎么样让我们关于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最大化?快乐的奥妙在哪?我知道它可能还有很远的路,不过我有一个比较浮浅的理解,快乐的奥妙或许在于,套句广告词说,做一个平衡美人。一定要注意寻找到生活当中各种重要要素,全面协调平衡发展,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能离幸福挺远,但也不是衣食足了就幸福降临了,他们越多幸福就越来越多。

  大家一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有一天听见人间的一对夫妻唉声叹气很忧愁,他就问你们为什么哀愁,这对老夫妻说我们家里有90多只羊,经常有小羊出生,也有老羊去世,羊的总数怎么也到不了100只,我想什么时候羊有100只一定快乐无忧,就好象我们家里有股票,每天股票都有涨跌,市值总也到不了100万,就想什么时候到了100万我就快乐无忧,上帝说你的要求一点不高,明天就帮你实现,第二天果然有很多小羊出生,但是没有老羊死去,羊的总数超过了100只,就好象第二天我家的股票全部涨停超过了100万,老夫妻很高兴,上帝也很高兴。可是隔了一段时间,这对老夫妻又开始唉声叹气,而且好象比以前更加忧愁了,上帝再问他们,你们家里不是已经有100多只羊了吗?你还为什么发愁?老夫妻说,是的,我们家里现在有126只羊,我们就想,什么时候他才能到200只啊。我们距离自己的期望好象比以前更加遥远,更加遥不可及了。是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某一种欲望,不知克制,不加克制,结果就是这样,你在这方面得到的实际的满足确实是越来越多,但是同时你的相对剥夺感完全可以越来越强,因为你就这么种欲望,它的增长可能比你的实际满足的增长可以快得多,那么于是就怎么样呢?于是就要求我们能够把握到生活当中的各种重要要素,让他们平衡发展,相互制约,不至于让哪一个失了控,走了极端,那什么是生活当中的各种重要要素呢?我的理解,无非就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对精神升华的追求,对工作的投入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组织他人的责任和对自己的关爱,对于积极与消极、进取与保守甚至于退缩,忙碌与闲适,理智与感情,如此种种,我只是认为中国当下的这种社会主流文化,他们对那些价值,成功、物质、积极、进取,他们对这样一类价值强调的太过分了我只是在平衡的意义上强调了它的另一端,当然不可以把它推到另外一个极端。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个体他在这样三个个性特点上,有强烈突出典型表现的话我们就叫他A型性格的人,那又怎么样呢?首先恭喜他,A型性格的人是比较容易在社会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容易竞争获胜,恭喜完了以后呢。也要有一个很善意的忠告,就是更加关注一下自己的心脏或者心理健康吧,这种人毫无疑问,至少会比他相反类型的人更容易体会到紧张和压力,因为他们往往自视甚高,自我要求甚严,他们会自加压力,这是我想给的第二个方面的建议。我仅仅就讲A型性格的特点,至于A型性格的矫正,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个体身上,他是不是A型性格,他需不需要矫正,他能不能矫正,他更适合于哪种具体的方法,当然重点会是在具体方法,但是讲到这个具体的方法,他跟我后面随即将要详述的具体方法基本思想上一脉相承,所以我就不另花时间了。我的第二个建议在这里就告一段落。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减轻工作压力。讲这个之前,我要先回到这里来一下,我说我们不专门去讲了,如果我们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那我们至少要看到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这三个重要方面,乃至于更多其他方面的交互作用,我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进而提出心理调试的方法,这当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就可以忽略这两个因素在心理健康当中的重要决定作用,然后如果我们从这两个因素着眼入手又可以提出其他的心理保健的方法,我只是讲了这一点,没有提到其他,我得交代一下出处。那如果我们讲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因素的话,这个问题简单的很,归根到底就一个,心理的紧张与应激状态在这个意义上,你完全可以用身体健康的模式来理解心理健康问题。

  就好比说,一个人他长期被迫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长期得不到休息,有效的缓解调节他的疲劳,那么久而久之,他身体健康肯定要出问题,心理健康呢,也一样。不同之处只是那什么会使得我们的心理产生和进入紧张和应激状态呢?为了便于理解我把它们概括为三种,做之前、做的时候和做之后的。先解释做之前的,这里顺便解释有些人的这种疑惑,有人说你说紧张影响心理健康,我不紧张啊,我工作一点都不忙,甚至于我无事可做,我有什么可紧张的?不是不做事就紧张,不做事也会紧张,为什么紧张?就是为做什么,为动机冲突而紧张。那有人接着说了,做什么,那不是很容易决定的吗?我们不学心理学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行为的本质规律是趋利避害,分清了利害,自然就知道何去何从了,问题是,生活实践当中,利害哪那么容易分得清,分得开呢?有一个心理学家叫了问(音)的,他专门研究个体的动机冲突,就是利害分不清的状态,他说至少有四种很典型的形式,你看你遇到过没有。第一种如果同一个目标他既有利,又有害。那你是趋还是避呢?那我们就有了趋避式的冲突。打个比方,心理学家为了说明高血压和紧张情绪的关系,做过一个很生动很直观的试验,我拿只猫来,放到一个笼子里关起来,猫在笼子里上窜下跳,它要寻路而逃,无意当中它碰到一个按纽,一碰到按纽,同时发生两件事,但是这两件事对于这只猫利害意义完全不同,一件是天大的好事,笼子顶上掉下一条鱼,这对猫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它应该欣喜若狂,但是实际上它并没有欣喜若狂,因为同时它感觉到了强烈的点击,这按纽同时也是一个电击装置的开关,猫被电的疼痛难耐,这件事情三番五次的发生,渐渐这只猫就陷入严重的紧张状态,它紧张什么?因为它一饿它就要决策,它要抉择按不按?按了会掉一条鱼,可是一按会被电击,那滋味不是好受的。好些人在拿不该拿的钱,得不该得的利,差不多的状态,拿不拿呢?不拿,诱惑实在太大,拿了吧,风险实在太大。这样不到一个月,猫的血压明显升高,紧张导致的高血压。当然高血压不光是紧张导致的,可能会是家族遗传,会是高盐含量的饮食或者过度肥胖等等。

  第二种情况,两个目标都是利就好了吗?你趋哪个呢?就有了双趋的冲突,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怎么抉择?选择熊掌吗?这么简单吗?有些人认为鱼和熊掌的上下可以分清,那如果是难分伯仲呢?哲学家布利丹先生养了一头毛驴,跟当地的农民买草,有一天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爱戴,不是送一捆,而送两捆,而这恰恰害死了这头驴,这两捆草分量一样多少,离驴一样远近,在太阳闪烁着诱人的光泽,驴子就不知道我选哪一个呢?要哪一个呢?难以抉择,活活饿死在两捆草面前。这是寓言故事,太夸张了。生活当中你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吗?两个我都太想了,不行,只能要一个。我要这一个,要这一个的快乐恐怕不如因为被迫割舍那一个的痛苦更多。所以管理学讲到激励的时候,说你给人奖励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否则他更真切的感受可能是后悔,而不是欣慰。就好象有两周的带薪的假期,你是想到夏威夷还是马尔代夫,如果你两个都没去过,无论你最后选了哪一个,更真切的感受可能是没有选那一个的后悔。

  第三种情况,两个目标都是害,你避哪一个?就有了双避式的冲突。前有悬崖后有追兵,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两害必取其一怎么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一个故事,两个淘气的小男孩掏狼窝,掏出两只小狼,母狼来救,小男孩爬到树上,母狼来救这个,那个在树上掐小狼,母狼又来救这个,然后那个又在树上掐,几个来回母狼就昏死了。

  第四个,同时有两个目标,但是有不同的内在要求,要命的是这个目标和要求不仅是不同的,而且还是内在相互冲突着的,关于这个,我想最好的比方大概莫过于现代社会文化为女性设立理想角色的标准,什么样的女性是最理想的女性?要求一点都不高。就六个字,国学大师林语堂说过,最理想的女性应该有新知识,而有旧道德。翻译一下,用与时俱进的语言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什么样的女性最理想呢?要求一点都不高,就八个字,她仍然应该是个贤妻良母,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职业女性。她应该是一个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贤妻良母,同时又是一个有令人瞩目职业成就的职业女性,你追求实现这样一种理想,我不是说没有人能做到,做到的恐怕都不是凡人、常人,她们是强人,甚至于是超人。你真做起来你就知道,这种要求就是所谓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她本身是一个相互冲突的,你面对这样的要求你就会觉得,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总是举止失当,不是错在这儿就是错在那儿。好,这是第一个。

  什么会使得我们的心理产生和进入紧张和应激状态呢?做之前为动机冲突而紧张,第二个不要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做的太多了,现实当中需要他调动自己的心理能量,去解决和应对的压力事件太多了,乃至于他对自己心理能量的消耗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状态,甚至于入不敷出了。做得太多,压力太大,导致紧张影响心理健康,我们就尽量减轻压力吧。所以第三个方面的建议其实是应对第二种心理成因提出的釜底抽薪之法。那么怎么减轻压力呢?好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建议,我也想减轻啊,可是怎么减轻呢?这是我自己做得了主的吗?首先我也同意,个人的工作压力的调节法肯定不仅仅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中,但是同样这句话也可以使我们领悟到说自己完全的无能为力那多少也有点推卸责任,这时候可能就先要能够澄清这样一种认识,在有一些生活信念的支配下面。我们的确容易觉得,无路可逃。那怎么办?那能不能试着换一种态度,换一种生活的态度,也许生活可以从此海阔天空。所以,三个具体的建议,我提两个:

  第一个,仍然是一个信念调整的建议,一个具体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的讨论,怎么样对待生活工作当中好多的理想、目标、价值和追求,一定要能够有所分析,学会放弃,我就讲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有两个孩子去问一个智者,怎么样才能够获得人生的快乐呀?智者就拿一个肚子大口小的玻璃糖罐,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对孩子有致命诱惑的糖果,问孩子你想不想吃?为什么想吃?因为吃到了很快乐,对啊,这就是人生的快乐,咱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伸手进去抓一把,抓到多少人生就有多幸福,但是关键的是你只能抓一次,而且你不知道大限在哪,第一个孩子伸手进去,满满一把,贪心不足蛇吞象,可是肚子大,口小拿不出来又不肯放,每一个糖果都那么诱人,每一种人生快乐都那么难以令人割舍,他就想,不是说吗?人生难得几回搏吗?我是不是拼搏一下、挣扎一下努力一下就可以全身而退呢?但是时间很快就流逝了,大限一到,无功而返。第二个孩子智慧得多,其实智慧得多其实就是懂得克制的多,能够放弃的多,我也抓一把,但是拿不出来的时候首先我明确判断什么是最值得我追求珍视和拥有的,什么是其实我完全可以不要的,其次我不仅认识得到,还做得到,也许很多人是认识得到,做不到,知易行难,我还能知行统一,果断行动。放掉可以放掉的东西,让自己手型逐渐缩小压力逐渐减轻,最后我没有得到全部和所有,但是我毕竟得到了我能得到的那些。智者对他们的教诲其实就在这个寓言当中,人生快乐的获得首先在于学会放弃,只有有所放弃,而后才能有所获得。舍此没有什么捷径可循,我每每讲到这儿,第二个孩子怎么做,就有听众建议,你把罐子倒过来,把罐子砸了呀,这个孩子选择了最安分守己、吃亏是福、平淡无奇的做法,我觉得只能是这种生活态度,学会接受有缺憾的、不完美的人生,是一个前提性的要求。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走投无路,你回过头去想想,其实不过是因为你总想,能两全其美兼收并得,这种生活的智慧至少我还没有修炼得到。所以学会放弃是一个前提。好,接下来这是给了一个理念。接下来给一个技术性的建议。那具体做起来注意点什么呢?

  强制休息。我说我们很多现代人的生活真的实在是,尤其是职场上工作着的,真的是太忙了,很多的学员,我很多的学员都跟我这样讲,我们领导就是这样,公然要求我们吃三睡五干十六,吃饭三个小时,睡觉五个小时工作十六个小时,这不是血汗工厂的工人,是我们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还有自己做领导的也说,我们自己也一样,干得更多,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过春节能休三天就不错了。有一些心理调查报告提到,他们调查对象50%以上的日工作时间在11个小时以上,周末休息情况就是广为流传的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我们南京市好多区的区政府在提,工作时间要每天白加黑,每周5+2。如此说来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所以休息,特别是对于工作中的人来说,我以为是一个非常,我要第一强调的心理调试保健的方法,我以为它看似寻常,但是如果你长期坚持,必有心理保健的奇效,看似平常但你长期忽略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但是你说要每个人关心自己的休息休假的问题,这有漫长的路要走,指望不上的。我常常开玩笑说,好多领导请我上他们那儿讲课,目的是什么?老师你来给我们工作人员讲讲心理调试,这样他们就可以每天多干一小时而毫无怨言了,我说这种方法真的是叫什么?缘木求鱼,太荒唐了。但是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你要别人来关心你每一个人,指望不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还是最值得信赖的方法恐怕还是自己关心自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强制休息。什么叫强制休息?我这样来表达。强迫自己周期性的、彻底摆脱工作,进行心理调整和放松,三个关键词。我读一遍,第一个是强迫,一定要讲强迫,不讲强迫这个问题就用不着讲,我们一周该有两天休息,我们一年该有三分之一左右时间是法定节假日呢,用得着休那么多吗?我个人认为,实在用不着休那么多。那为什么还要讲休息?那就是因为只要能讨价还价被牺牲掉的,在有些人那里就总是休假,所以就要把它变成一个铁律雷打不动的,你不要说忙,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关键你认为什么事更重要?拿我们做老师的人来讲,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一个学生按时参加毕业考试、参加毕业答辩更重要的事吧?可是我们省委党校好多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的学员就可以毕业答辩的时候请假,为什么?因为组织安排我去国外考察,在他那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在你这里也一样,什么更重要?眼前的功名利禄还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

  第二个关键词,周期性的,我这里讲的休息当然不是每天的睡觉,那是生理的调整和放松,我说的是心理的,但是这个心理需要和那些生理需要,它有同样的性质,要求我们能够周期性的按时予以满足,他才有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说攒一块儿做,或者做一次就一劳永逸,那恐怕不只有益还有害,你比如说吃饭,你说今天饭菜好就多吃点,明天不吃了,睡觉,这个星期多睡点,下个星期不睡了,这不可能吧?休假也一样,今年工作忙不休了,明年再休吧,再过七八年我就退休了,到时候再休也不迟,等我挣够了7、8万,老子什么也不干。没有用的,有些生理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无法逆转,有些心理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悔之晚矣。不是什么病都治得好的,所以要周期性的按时给予满足。什么周期?我的建议是由短而长四个周期,短到以天为单位,一天再忙,你得自己留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是周,一周再忙,你得自己留一天,上帝创世界的时候,工作了六天,第七天还休息了呢,相信不会有在座哪一位比上帝的身心素质还好,说我用不着休息,或者比上帝责任还重大,说我不能休息,一周休一天。我再推荐一本书,就是很出名的女作家毕,她在北大进修了心理的博士课程,现在也经常讲心理健康,今年3、4月份新出一本书叫做《心理的三间小屋》我看了觉得挺好的,有一个故事我觉得启发特别大,转赠给大家:

  他说人们一直传说上帝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的时候,放逐到人间也知道人间艰辛坎坷,不像天堂那么悠哉,人间有很多痛苦,把他们赶到人间也很于心不忍,于是送了他们两件礼物,希望这两件礼物能够陪伴他们渡过人间的艰辛,哪两件礼物呢?大家纷纷来猜,最后的谜底是什么?第一个就是休息日,再艰辛,生活再艰辛的人,你也要给自己留一个休息日。第二个呢?这可能在座的女性听了就会觉得自己可能能更多的拥有使用这件礼物,就是眼泪。其实哭泣啊,适时的表现自己的软弱,通过一些方法宣泄自己郁积的悲观情绪,所以我觉得刘德华的那个歌,男人哭吧不是罪,不只是女人,男人流流眼泪也挺好的。

  然后是月,一个月再忙留两三天,然后年,一年再忙,给自己留一两个星期,十天半个月,听起来很多,但是实际上法定节假日都没有休完就绰绰有余了。我后来又补充的第五个周期,每一个工作组织、工作系统当中,他都会有好多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岗位他就是重要,在这个岗位上就是标准严、要求高、压力大,那你为什么要留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呀?很简单。因为它重要,他重要所以一方面能够锻炼积累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这岗位他容易出成绩,如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成就奠定好的基础,所以有些人在这个岗位上一边觉得苦不堪言、不堪重负,但是一方面让他离开,他又不忍忍痛割爱,怎么认识处理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种岗位要做,尤其年轻的时候,年富力强的时候,或者你自己觉得应付自如可以游刃有余的时候,不一定是年轻,有的人到了50岁,家里孩子大了,养老问题解决了,赡养老人的问题也解决了,他可以专心致志的做工作,他那时候恐怕工作的潜力会更大一些,不单用年龄来衡量,我说在自己觉得应付自如的时候一定要做,毕竟可以发展和锻炼自己,但是这种岗位做个三年五年、五年八年,顶多一个八年抗战,你也得让自己有机会换到组织当中相对清闲一点的岗位上去,休养生息调整个一两年再做冲刺,一个职业生涯好几十年,还是那句话,不是说没有人,但是真的很少有人一条道走到黑还保持一个始终身心健康的状态,凡人都得给自己在几十年里留几个落脚的平台,让自己稍事休整再做前进。

  强制休息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彻底。休息要强调一个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可以心有旁鹜,心理学有一种状态是放空的状态,就是说全神贯注的休息,不能心有旁鹜,比如你说周末没工作去钓鱼,跟谁钓鱼?跟领导钓鱼去了,结果一路上可能都是在察言观色,鞍前马后的想着忙着怎么把领导哄着开心,那恐怕比工作还累。或者不是跟领导,我是跟朋友喝茶聊天去了,聊什么?聊我们那儿的权力斗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下一步的斗争策略,这恐怕比工作还累。或者是这个星期我工作一点都不累,所以我就不用休息了,我们那来客人了,我白天陪人到风景名胜区转转,晚上陪人吃吃饭、唱唱歌、打打牌,这些活动看似休闲娱乐,可是你做不做,做什么,怎么做?你往往都是要把它当成工作来做的,所以这都不是休息。我理解休息的精髓和要义很简单也很明确,四个字:随心所欲。做自己最想做,做完最放松,因而可能最快乐的事情,不能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在家里待着就是在休息吗?有些人做家务比做工作卖力的多,跟家里人待在一起就是在休息吗?天伦之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什么时候都能享受的,亲人在一起也可能是在相互埋怨、指责甚至勾心斗角,当然通常不会那么可怕,但是做自己最想做,做完最放松。我补充一句,刚才我说随心所欲,也许有人听了会想入非非,说那还得了?人能随心所欲吗?我想我这里说的随心所欲大约更接近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也,不逾矩,不越轨,越轨的时候我们要挑战规范通常会觉得紧张,紧张可能也会带来一种宣泄也是心理调试的一种方法,但是不是我要说的。

  那么综上所述我就提这么两点,就是我第三个方面的建议:减轻压力。

  第四个、增加快乐感觉。维护心理健康,就像维护身体健康,除了要求我们要能够有病及时治病,别小病拖成了大病,没病的时候呢?那也要注意强身健体呀,注意随时随地去为自己补充,有益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养分、养料、滋补品,什么是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来说至关重要的营养品呢?我以为就是来自于生活的快乐感觉,简单的说,活的快乐你就想活下去,乐趣多多定能生机勃勃,来自生活的快乐感觉首先是激发了我们活下去的很直接的愿望和欲望,因为此刻快乐你就想延续它,想再次重复它,这样一个愿望和欲望会进一步激发你内在各种各样的生命力量你只有首先想,然后你才可能做得到吧?那接下来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关于生活的快乐的感觉呢?我觉得活着本来就应该很快乐啊,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有时候讲课是阴天下雨,听众就跟我开玩笑没太阳,没太阳怎么办?我说没太阳有别的呀,每到了春节元宵,就会收到一些短信,特别喜欢就把它们记下来,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愁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我在后面加了一句,此刻就是好时节,转发给大家,这就是生活当中的哲人和智者提醒我们生活,他每时每刻为我们预备着可能的独特的快乐体验,最起码是风花雪月这样的东西,不要任何条件就可以欣赏享受的,但是除此而外呢?有一些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明确而有效的回避、化解负面的体验,增加快乐感觉。我这里提到这样四种,这四种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生活当中有意识无意识都用过了我不过是再明确一下。说他们都挺好的,以后可以鼓励自己有意识的多用,我就讲两个:

  第一、坚持积极的业余爱好,在座的各位现在就来问问自己,我有一种积极的业余爱好吗?有,我坚持做了吗?是。至少每个星期能做一次吗?对。那很好,你坚持下去。但是情况不容乐观,我在我课堂上做过多次随堂调查,三个问题都做肯定调查的不到10分之1,即使加上一些人不喜欢跟老师做互动这个比例也高不到哪儿去,如果你还没有,那就涉及我今天的课后作业,我想我们来听课花两个小时的时间,生命当中很宝贵的一段时间,也不能说就把它浪费了,我们来听课,不仅是增加知识,改善认知,更重要的还是要改变行动,是吧?这才是最后真正有意义的结果。如果这一堂课,然后只能给你留下一个可以被接受,并且能付诸行动的建议的话,最后留下这么一点的话,那刚才的强制休息是我要做第一推荐的。现在的坚持积极的业余爱好是我要做第二推荐的,只推荐一个你说我实在做不到,不可以有一个替代性的选择吗?就这两个吧。

  坚持积极的业余爱好,至于健康生活,健康心态我以为至少有两成重要的意义,时间的关系我不去说它,我只是用一句广告词说,相信我没错的,如果没有,从今天开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问自己选择确立和发展出一种积极的业余爱好,我给点具体的建议,什么是积极的业余爱好?我理解这积极,是不是至少要满足这样三种要求,首先一定要是做来快乐的,寻找爱好的时候切忌避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追随时尚附庸风雅,那样的话,爱好很快会变成另外一种束缚,就不是找乐了,就是活受罪,给自己添压力的,比如我还没有,我干什么呢?我打高尔夫吧,那多尊贵吧,那多有身份啊,我女儿前些日子跟我讲你为什么不打高尔夫,你看电视上成功人士都打高尔夫,每打一杆还停下来跟他孩子讲一个人生的哲理多好啊?我说如果是你妈妈去打,我每次打完就想又花了我多少钱啊,多心痛啊。或者说听音乐会吧?那多高雅多时尚啊地但是整场音乐会就是努力克制自己别睡着,失态。或者没有睡着,但是在紧张的观察该鼓掌还是不鼓掌,那何必呢?哪怕我养个鱼种个花,我喜欢就是积极的。不要有虚荣心,我们已经别它害惨了。

  第二,什么是积极的,最好是这个业余爱好你从事它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学习、发展和创造。我有一次出去上课,中午吃饭的时候,陪我的领导跟我开玩笑,他说,老师我一喝酒我就特高兴,我是不是把喝酒当成积极的业余爱好,你不是要快乐吗?开玩笑的,是为了劝酒。我说不是不可以,但是后面不是说了吗?要能够体会到学习、发展和创造,喝酒能喝出这种体会来吗?我不知道,因为我不会。但是另外一种事情我知道,比如说,我绝对不是说打扑克、打麻将,看看电视连续剧,读点言情小说,逛逛街、读读小报就不积极,事实上我也挺喜欢打麻将的,没事的时候我会在网上打,正因为我打了,所以我才敢说,你说这活动,他有多少学习发展和创造的体验啊?也许有人会说,可有技术了,我的体会就是不断的重复验证自己的手气而已。换一个,可能我说的迂腐,比如我要学书法,那该怎么学啊?好象是找帖子来临摹吧?找谁的帖子?那可能涉及书法流派、书法艺术史,买点笔墨纸砚是不是可以增加文房四宝的知识,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修身养性,最后我写的字,这张跟那张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跟我的能力和努力有好大关系,我想这就是学习、发展和创造了。

  第三个要求,更特殊一点,最好是这个业余爱好它的活动的性质跟你的日常的工作的,或者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做的占用时间最多,做的最多的活动,在性质上是互补的,很简单。你如果做体力劳动的,那你闲来最好养精蓄锐。做点所谓文雅的事情,如果你天天劳心劳神的,那你业余时间最好做点身体运动,鼓励自己投身其中,发展某种身体的实践技能。

  第二个,帮助别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真的,没有什么更多的别的事能够比帮助别人做好事更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这绝对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他有合理的心理机制,我不去说它而已,但是它真的是成立的帮助别人可以给我们带来由衷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2006年底有一个很热点的社会新闻,美国财富榜上居第二位的富翁股神巴非特,捐出了个人财产的好大一部分,370亿美金,他捐款的时候说上天堂的路有好多条,这是最快乐的一条,我深以为是帮助别人,可以给我们带来由衷的快乐,我也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仁爱之心、恻隐之心、良善之心。但是反观实践有点遗憾,你看到被践行的善心没有以为的那么多,为什么呢?我宁愿以为那是因为我们有些人生活工作太忙了,他给忙忘的,这于人于己是多么大的损失呢?为了避免这种损失,能不能帮自己建立一种固定的助人的方式啊?有了一个固定的方式你就不容易忘掉拉?我很多朋友都有,有捐资助学的,有在福利院助养孤儿的,有到敬老院做义工的,还有人有爬山的习惯,带点垃圾袋,沿途捡点垃圾,做点保护环境的事情,还有家里有一块钱的零钱攒着,周末上街带着,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给了,给完了为止,再多我承受不了,给不完,超市很多有捐款箱,有很多方式,选择一两种作为自己固定助人的方式,选择的时候我也两点建议,一、善做善事,二、勿以善小而不为。第一,善做善事,我不建议以压抑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偶尔为之可以,但是作为固定的帮助别人的方式不行,首先他不理性,你帮助了别人,他是高兴,但是对你是压抑和牺牲,你会挺难过的。那他的快乐和你的难过两相抵消不知所剩有几,人那么有智慧,完全可以寻找到双赢、共赢、多赢的方式。第二,一个人如果总是以一种牺牲、压抑和克制自己的心态去生活,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形成一种对于他人、社会来说最不道德的态度选择,什么?就是他会觉得活着很累,他人就是麻烦就是累赘就是地狱,这跟我们的助人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善做善事,比如我们学校组织人家无偿献血,我经常要动员,与其说是动员,我倒是说,你千万不要为了勉强自己去做,不管医学怎么宣传200、300的血对成年人没有坏处还有好处,但是你不能排除,你不能以为科学的阳光会普照到每一个角落,你不能排除有些人就会有莫名其妙的迷信心理,他就会觉得血这东西多珍贵啊,200毫升那么大一杯子,丢了能不影响健康吗?他有这种信念,这就会对他产生暗示作用,他献血的时候就可能会有不良的身心反应,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三个同学献血,两个女同学一点感觉也没有,就那个男同学说自己腰酸背痛,头晕眼花,我说不至于吧,我们都没有他说因为你们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你们可以我不行。我们党校献血,一个中年妇女献血一半说头晕眼花,我不行,赶紧拖一边,为什么?首先觉得这个事特可怕,然后没有经验,盯着血袋看,看血越来越多,觉得自己差不多也快昏过去了,于是真的昏过去了。我说你那么爱惜自己的血,你为什么要勉强自己捐血?你那么珍惜自己的血,该捐资助学嘛,说不行,钱比命还重要,我说那你没那么爱惜体力,可以帮人家做做义工嘛,不行,我在家都不做家务,我还去帮别人,太做作了。没关系,你一定可以找到做善事的方式。

  第二,勿以善小而不为。我特别不同意那样一种观点,好象做善事还要有资格,好象做一件善事还要做一辈子,否则就是伪善,我有一个朋友从来不买车,旁人问就是环保,别的朋友就嘲笑他,你不用空调,不用手机吗?你干脆退回原始社会,那才环保,我不同意,能做一件是一件,做了总比不做好。就好比,有一个人汶川地震捐了5000,你说那算什么?我知道他家有500万,全捐出来才算善,那会吓退很多人,能做一件是一件,2004年元旦广州的温度下降到0度,这个温度对他们觉得好象是会危及生命的温度,有一个在广州的印度青年买了很多毛毯给流落街头的流浪汉,记者去采访问他说你能帮助所有要帮的人吗?如果是我,我会回答我不能因为不能帮助所有的人,就连眼前可以帮助的人都不帮,我不能因为做不了慈善事业就连一件好事都不做,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流传甚广的美文,很喜欢,看了很多遍,但是总是记不全,在这里尝试着给大家复述一下,看能不能受点启发,捡一两件随手做起来。文章叫做随手可做的十件善事,遇到要钱的,你给他点饭,好多人说要钱的是骗子,比你还有钱,给他点饭,不会上太大的当吧?给他买两个包子,两个馒头可以吗?遇到要饭的,给他点钱,除了可以让他用钱买食物充饥,还多给他一份选择的自由和饥饿,晚上回家遇到卖蔬菜、水果、报纸、白兰花的,你本来不想买的,买一份吧,本来想买一份的,买两份吧,在我不过是一两块钱的事,在对方,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也不会寒冬酷暑那么晚还在外面摆摊,地摊买东西就不要太还价了,利益已经很薄了,路上遇到问路的,你知道的告诉人家一声,人家肯定不会嘲笑你,只会在心里敬佩他,公共汽车上让座,你可以让得更加有风度一些,让完走到门口去,好象说我马上要下车,让人家更加自在一些,在单位工作的时候,跟同事多笑笑。回到你们小区,不要跟谁都笑,中国人不习惯陌生人跟他笑,你一笑他会紧张,但是你至少可以面目和善一些,至少不会让人家因为你面目狰狞而心生不安,有了钱不要包二奶,包两个学生养一养,人家会感激你一辈子,这个话很粗糙,但是我觉得话糙理不糙,所以我原文造陆。这是我给的第二点建议,帮助别人。这是第四个建议增加快乐感觉。

  看第五个之前我们看,如果说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心理紧张和应激状态,什么是心理紧张和应激状态,归纳为做之前为动机冲突而紧张,相对于这个我就提了树立合理信念,先解决思想问题,生活当中有了坚定而明确的原则,就可以帮助我们回避掉好多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好些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干,光想就把自己想的精疲力尽了,做的时候会因为做得太多,压力太大而紧张,相对于这个,其实我就提了,减轻工作压力,增加快乐感觉,矫正A型性格,做之后呢?做之后可能还会为可能遭遇的挫折而紧张,事实上挫折可能会导致个体精力双重加倍的紧张,他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而挫折又好象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或者叫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得一处,止八九。我理解是有一个愿望没有能如愿以偿,就是心理沮丧的状态,就是挫折。对于一个十有八九你将要遇到的境况,该怎么反应要好好想想吗?心理学家代替大家做了一个思考,说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可能产生的具体反应纷繁复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概括一下无非就是这三大类,这三大类预期性质不同,我们对它的态度也无非就是这么三种,当然这是说的应该,能不能做到也另说。我就讲一个:合理使用防卫性反应。什么是防卫性反应,还是那句人生不如一十常八九,事无巨细如果你都直面人生,那人生注定了是惨淡的人生,人那么有智慧怎么会容忍自己先天的陷入了这么被动而不利的境地呢?人因此而发展出了一种近乎于生理本能一样的心理本能,让自己面对挫折的时候产生心理变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事化小一点,小事该不以为然,你看不到它就不会受到伤害,那这种做法是什么?我想就是辩证的看,一分为二的看,不可不用,不能全用。

  首先不能全用,全用是什么?全用是鸵鸟,什么问题来了,眼睛一闭不管不顾好象就万事大吉,这样久而久之你会丧失应对挫折的能力,能力要在实践当中发展,用进废退。不用就浪费了。但是也不能不用,是每个人都能做英雄吗?做不了英雄怎么办?我在课堂上说做不了英雄怎么办?有时候下面就有人接那就是狗熊,我觉得这种生活逻辑就是否定至少是贬低了绝大多数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不了英雄不一定就是狗熊,英雄和狗熊都是人生当中极少数的被戏剧化的角色,大多数人不过就是不断努力向上向善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而已。所以有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台阶下,给自己一说法,我看不仅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得饶己处且饶己,别太跟自己过不去,不妨一用。比如曲解,比如酸葡萄,葡萄是甜的,狐狸如果吃不到就说它是酸的,我们对实在要失去或者无法追求到的东西,你会降低对它的评价或者好感,或者你可以鼓励自己这样做啊。比如我特别想当官,可是努力十好几年我也没有当上,渐渐我真正觉得当领导有什么好?天天要开会,还要担一身的责任,无官一身轻。多好。还有甜柠檬,柠檬明明是酸的,但是狐狸如果只找到柠檬做晚餐呢?忘了是谁说的,如果生活只是一个柠檬呢?那就让我想办法做一杯柠檬水吧。渐渐的你会增加对它的好感和评价,或者你鼓励自己这样做啊。比如那时候分房子,我们家分到了六楼,顶楼,冬冷夏热,很多人视为畏途,那你也得住,你与其埋怨着住,还不如自得其乐的住渐渐我觉得顶楼挺好,空气挺好,更重要每天只有我走脏别人门口的地,别人没事绝不会走到我家门口,说到这儿更容易激发某些人那样的反应,是不是有人说,这不就是阿Q精神吗?鲁迅批判阿Q精神,你还在这里贩卖它?不是,真的不是。我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论述它,但是实在时间有限,我不能展开来说,但是我还是那句话,它不是,其实它是一个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活当中原本曲解已多,再多一次这样的曲解倒好比是负负得正,一个必须的纠偏和矫正。

  第五个我在这里告一段落,最后讲一下第六个,寻求心理援助。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和准备,但是总难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真要遇到了什么事,而且在这事还很大,凭你自己的力量绝难独自扛得过去,你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千万不要说家丑不可外扬,一定要鼓励自己向外寻求援助,为了避免事到临头,临时抱佛脚又抱不着,平时就要做点这方面的准备。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在电视台做节目,几个专家讲心理健康,其中一个讲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是学会倾诉,生活当中有了痛苦和困扰要能跟人倾诉,当时现场有一个中年女性,开始的时候听的挺安静,听到这儿表现得很激动,主动举手要求发言,她说跟人倾诉,跟谁倾诉,我丈夫在外面包二奶,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我现在下岗了,他要跟我离婚,我跟谁倾诉,跟家里人说,说了有什么用?一个个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跟同事朋友说,人家笑话你还来不及呢,她说的很激动。我说你走到今天这种境况的确让人很同情,但是如果同情之余做点建设性的反思恐怕更有益处,我们遇到事确实不能跟谁都说,跟谁都说那是祥林嫂,本身就是病态的表现,但是也不能说跟谁都不能说,你说跟家里人说,说了没用,我就怀疑了。你们家人以往有了麻烦和困难,找到你来帮助,你就没能给出点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吗?哪怕是一句宽慰的话,对于痛苦的人也是治疗和缓解,你说跟同事朋友说,人家笑话你还来不及,我就更怀疑这是你自己不良心理的投射,是不是以往你同事有麻烦找你说,气死我了,昨天晚上我老公又跟我吵架了,你心里就特高兴,你们家总有事了。否则你怎么会觉得你跟人倾诉痛苦,人家会对你幸灾乐祸呢?不管怎么说,我们平时要做点准备,谁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我们心理援助呢?我想到的就这三个,因为稀少可贵所以真的,那对亲人要善待,朋友要深交,最后凡事都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更不要说心理健康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了,你要真遇到了什么大事,还是要寻找专业的帮助,这里的专业,我除了指读书看报上网上课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自我帮助之外,我更多的指的还是专业工作者的,面对面的人际帮助,什么专业工作者?我们国家2002年底开始,至少有四个部,当时的劳动社会部、教育部、卫生部、人事部,都分别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保健、治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这些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增加一些实践经验,再在相关的专业机构或者专业岗位上,所有的脑科医院精神病医院都有心理科,所有的三甲以上医院都有心理科,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个人职业,心理门诊,大城市还有综合的心理医院,在那里,或者所有的学校都有提供心理服务的机构,那些机构里面那些岗位上面工作的,有这种资格的人就叫他们专业工作者了,必要的时候寻找他们的帮助。

  好,概括总结一下。今天下午的这个讲座当中就想通过这样六个方面,非常简单粗浅的介绍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怎么样学会使用一些心理调试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最后,衷心的祝愿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在努力工作赢得职业前程似锦的同时,也都能够善待自我、热爱生活,让自己追求并且拥有更多的来自于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感受,好,我的讲座到这儿就结束了,耽误大家的时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