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墙板多少钱一平:延吉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2:02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延吉市第九中学 发表时间:2011-04-12 08:44:1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跨入新世纪,教师专业发展在促使中小学生成长、保障基础教育进步方面,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教育专业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师工作专业化,使教师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的教育家,以培养适应21世纪教育教学需要的专门人才,满足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以课改为中心的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基本理念、基本原则、课程内容、教育文化、教育实施、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关乎新世纪亿万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随着课改新理念、新政策、新策略的确定及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紧迫,其关键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最终获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程度。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新一轮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原则:强调学习者个性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能力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培养目标的新内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对教学进行全面和发展性评价理论的引进;强调教师教育和教学的反思性行为;强调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理念都需要广大教师学习和理解。同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考试如何考和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我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焦点。要想完成好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对研究者来讲,对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设计和培养摆在其面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中,要想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就成为基础和保证。
    过去,人们把教师当作课堂教学的工匠,而没有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化的艺术。然而教师是贯彻和实施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不是一个工匠,他们不但要具备某个(或几个)学科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的能力,特别是具备策划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该具备在本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由此可见,教师是一种专门人才。正因为如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就成为了一种时代的必然。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了21世纪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新一代人才,同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探索和教研部门创新教师成长模式与内容的需要。
    (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对教师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新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1、教师专业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和教师专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思潮,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世界各国正在广泛开展的一场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提高教师职业声誉的建设性的运动。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之后席卷全球。谁能胜任21世纪的教育?这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涉及到教师自身的素质,而且涉及到教师教育的全过程,涉及到教师教育的制度保障。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普遍的重视和关注。
    2、新的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改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专业化推向前台,成为教师教育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对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材茫然失措,急需专业的、深入的、持久的、一对一的深度培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明确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素质、教育效能和职业声誉,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开展四年来,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表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热热闹闹、形式多样、活动多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实际上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认识不到位,理解较片面,以为课堂形式变了、活动多了、气氛活跃了、学生高兴了就是课程改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忽视了在一堂热热闹闹的教师满意、学生高兴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认真的、积极的、主动的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忽视了在教学活动后,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真的有所改变,也就是忽视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发展。究其原因,教师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更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引导和培养。
    4、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被冲昏了头脑,迷失了方向,以为新的事物就一定是好的,盲目地去学习和吸收一切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当新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就盲目地把传统教学方式抛到了一边,殊不知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其中有许多的教学精华是值得传承的,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毕竟还需要实践去加以验证,不一定就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传承的,不能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新课程改革中的优秀成果有机结合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5、延吉市是一个朝汉民族聚居的地区,近年来由于受出国热的影响,一些教师也加入了出国劳务的大军,使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质量,影响我市的经济振兴。我校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三十五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5%左右,这一年龄段正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的未来,我校大部分教师有自信、好学、进取、竞争等个性特点,他们迫切地希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也有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认为只要教好课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只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过程。
    以上这些现状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市及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我市我校的教育质量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学期初我校就结合我市我校的教育实际,拟订了我校“十一五”重点实施课题的方向即“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力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针对我市我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实际水平,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分析、科学研究,探索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为教育部门和广大学校尽快提高师资水平提供相关成果,以有效推进我市我校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
    该课题有以下研究价值:一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我校教师良性培养机制的需要;四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五是提升我市教育教学的水平,为我市进入吉林省教育强市作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成人学习理论:教师是成人群体的一部分,他的学习必然有与成人学习相一致的地方。成人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当一个人成熟起来时,他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变为自我指导型。(2)成人可以逐步积累更多的经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成人来说,个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个性,因而他十分珍惜这些经验。(3)一个成人的学习意愿与他的社会职责的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4)成人成熟时,他运用知识的时间观念发生变化,从将来运用知识的观念变成即刻运用知识的观念,因而,成人的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本课题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特点具有以下特点:(1)教师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2)教学经验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3)教师学习是知行结合、即刻应用的学习。(4)教师学习是问题中心的学习。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实践模式。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囊括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中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这里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这样五个特点。其一,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却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其二,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的;其三,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其四,它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其五,它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同其他专业相比,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凿性(混沌性),情境性,要求针对情境做出灵活应变的决策。要求教师建立在对教师自身的实践的反思基础上,逐渐积累而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
    (三)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程度。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本课题研究从教师层面来讲主张行动研究正是符合这一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研究,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在继续实践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或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深层的问题——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这种循环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四)心理学依据:评价是人的本质需要。人的本质特征就是改造环境,改造自身,这就需要对外部的、内部的“世界”不断地评估,以调控自己的改造活动,一个人如此,一个群体同样如此。学校及教育者因其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任务,对评价的需要就更为强烈。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设计,掌握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观念、途径、方法,改进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一些适合我校教师特点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升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完善和细化教师生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构建一套较完整的适合我校教育实际和地区教育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设计、学习、教学、科研)方法问题:
    教师自身发展应该有哪些观念?教师通过哪些途径进行反思?哪些途径比较有效?如何完善地使用这些反思的方法?为了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进行生涯设计?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型教师的形成?
    2、研究学校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学校应该创造哪些物质条件与人文环境,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哪些规章制度特别是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评价),以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创设哪些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应该开办哪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如何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培训资源?
    3、研究适合我校教育实际和地区教育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教师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要求有哪些?目前接受培训的模式和方法存在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目前阶段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革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新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具有哪些优势和可行性?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需要哪些物质的技术的人文的条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以及专业发展现状的有关内容。
    (二)访谈方法。主要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现状进行访谈。
    (三)文献资料分析。包括国内外有关的论著资料、调查报告的分析。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个案分析,研究教案、听课记录、反思材料、论文等作品。
    (五)观察法。通过对教师课堂与生活观察,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7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以校长于平为课题组组长,教科研主任张海英为副组长,沈静、张蕊、张艳萍、宋鹏超、许敏、李洁、李明飞、孟鲜玉、隋智慧、孙庆华、费晓昆、关晓云、韩淑英、徐海涛为主研人员,全校教师全部参研的研究队伍。主研人员既包括领导层面,又包括各个学科的科研骨干教师,在全校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因为我校的研究课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所以研究对象主要是我校的全体教师,包括领导阶层、其他行政人员和全体一线教师。
    3、前测、分析和调研。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在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并对过去我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途径、措施、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这样既总结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4、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讨论方案,申报课题,组织开展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8月——2008年7月)
    (一)实验教师层面:
    1、各学科根据学校的主课题成立分课题小组,确立分课题负责人,在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确立本组的分课题名称。
    2、分课题负责人要依据学校主课题研究制定分课题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经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
    3、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课题实验研究的性质和内容,建立若干个子课题群,撰写子课题实施方案,并请有关人员对子课题群进行的科学性、前瞻性、应用型、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4、负责人明确自身职责,并对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要求,做好分课题和子课题实验研究的指导工作,按时完成预定的实验研究任务,保证每项课题的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5、各课题组每月进行两次课题研讨小组会,并形成会议记录;课题组成员每月至少听两次分课题或子课题研究课。
    6、每位教师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科研自学或小结反思,记录心得;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业务学习记录本。
    7、分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实验教师每学期制定一份本学期课题实施计划,撰写阶段总结报告,及时总结本学期的课题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并在下学期有针对性的调整研究计划,使课题的实施更科学、更结合实际、更具有可行性。
    8、分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实验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归档工作,每位教师每学期要积累质量高的教学案例2份,教学反思4份,教学随笔2份,教学心得1份,学校定期检查。
    (二)学校领导层面:
    1、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⑴组织有关人员论证分课题和子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案。
     ⑵组织开题报告会。
     ⑶做好各级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⑷及时检查和协调课题组工作,定期进行常规性检查。
     ⑸组织阶段性评估。聘请顾问,组成专家顾问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专门对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进行评估指导,并表彰阶段性先进。
     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学术讲座和参观见习活动。
    2、做好研究工作
     ⑴制定学期实施计划,组织实施。
     ⑵开展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⑶根据阶段性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⑷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⑸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建立研究资料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
    1、领导和教师对研究的效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结题做准备。
    2、教师完善“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学校从中挑选出典型案例,在全校进行交流。
    3、教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学校总结汇编实验成果,形成教师论文集。
    4、分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实验教师撰写结题报告,学校对分课题和子课题进行验收结题。
    5、将前三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撰写主课题研究报告,组织课题研究的价值论证。
    6、组织课题研究的鉴定结题工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7、召开结题报告会,邀请兄弟学校的有关领导和教师参加,听取其它学校的意见,加强学校间的学习和交流,并对优秀分课题小组、优秀课题实验组长、优秀实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使教师认识到,参加教科研工作既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通过制度建设,以及行政指令与奖励机制相结合,刚柔相济,保证了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把准方向、注重实效、更新观念在课题研究论证及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遵循规律,找准定位,稳步渐进,突出了三个“注重”:
     1、注重“可行性”。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我们在对课题进行论证时就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教师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不能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新课程改革中的优秀成果有机结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及名优骨干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的专业成长及专业化水平需要引导和培养等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的。
    2、注重“实效性”。教科研工作必须从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稳步渐进,力求实效。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中,极力避免“假、大、空”,搞形式主义。我们不求迈很大的步子,但力求迈出的每一小步都要落地有声。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曾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全过程教案,编写过《课题实施记录本》,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式适合于实验教师,不适合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因为在教师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还没有整体提高的前提下,这种记录本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后来变为只要求普通实验教师围绕课题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课例、教育案例、教学反思、阶段总结及经验论文等相关活动资料。其次,在管理上,我们走一条“点——面——网”的路子。最初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确立了实验教师,在此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员参与,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发现全员参与一个课题研究缺乏灵活性,操作和管理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们又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主课题为依托成立分课题,研究活动也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到以学校开展活动为主体,各分课题组结合分课题自行确立研究活动方案开展为主,这样就使研究活动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路是符合规律的。 
    3、注重“过程性”。通过课题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目标,有时过程比目标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我们的教师整体科研素质和能力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有时过程比目标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并不急于构建某种教学模式,而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层次多角度目标:
    (1)基础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让全体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课题研究过程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
    (2)过程目标:通过开展各项教科研活动让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具体的教学实践形成链接,如果教育观念更新不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任何观念更新都可能是空话。所以我狠抓各项教科研活动,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此。
    (3)长期目标:引导教师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4)评价目标:通过建立健全教科研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研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正因为目标定的切合实际,实实在在,我校课题研究的过程才能做到真落实并有一定的实效。
    (二)依托培训、立足现实、拓宽渠道学校采取培训与自育并行的教科研培训策略,以活动为载体,以“补足内需”为学习的原动力,在培训工作落实上主要采取“外训与内训”结合的策略,促使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外训”。即通过创设有利的外部条件加强教师与外界的对接与交流。三年来学校先后投入资金五十多万元陆续派出210多人次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级各类培训和教学活动,广泛了解课改、科研动态,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开阔眼界。同时学校还出台了外出学习汇报交流制度,即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得以材料汇报、专题讲座、汇报课等形式向全体教师推介。二是外聘专业人员到校内进行讲座辅导,旨在通过专家引领,尽力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先后组织全校教师收看了王文湛、陈旭远,北京新东方余敏洪,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上海闸北中学刘京海的报告;邀请州教育学院李盛石主任进行了《偏态性教学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的专题讲座;两次邀请邀请延边州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上海方略培训的专家领导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跟踪指导及讲座活动,针对不同教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使教师受益匪浅。通过上述活动,把先进的教育科研的信息、经验、做法引进来,实现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2. “内训”。即启动内部机制,每月通过全校集中培训的方式由专业知识雄厚的领导或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座。针对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先后对教师进行了“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申报”、“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怎样写教育案例”、“如何撰写规范性的论文”等三十余次讲座。坚持强化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有不少于一万字的科研学习笔记(包括摘抄及读书心得)。同时还开展教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多媒体操作专题讲座。通过自学和培训,使全体教师基本掌握并能较规范地进行课题研究,既为教师储备了丰厚的理论知识,也为指导教学提供了可行的实践经验,实现了吸收与输出的良性循环,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重抓活动、循序渐进、扎实工作
    1、下大力气开展读书活动。我们倡导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掌握基本的教科研方法。为此学校制定了《延吉市九中教师读书计划》,以读书计划为依据,围绕学校核心课题,提供有关理论学习材料,订购了近30000元的教育教学专业书籍,为每位班主任发放了《班主任兵法》,为科研骨干教师发放了《教师怎样做研究》,为全体教师发放了《今天怎样做教师》、《不做教书匠》、《成功教师的22条“军规”》等专业书籍,定期举办“读书感悟经验交流会”,并把读书活动纳入到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考核内容,把持续性的学习和实实在在的教育科研相融合,以崭新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使读书活动在校长室和教科处的引领下,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2007年我校组织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活动从计划、读书感悟到总结的一系列材料,被《延吉教育》作为一个小专题采纳刊登了。
    2、定期举办公开课教学活动。以科研课题为基点,每学期学校都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公开课,如 “名优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内研讨推优课”、“党员示范课”、“集体教研展示课”等,通过科研课题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效的检验了教师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3、举办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教学课例”、“教育案例”、“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教学工作之我见”、“班主任工作点滴”、“读书感悟经验交流会”等专题交流会,并把其中优秀的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科研论文推荐给《延吉教育》、《延边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
    4、抓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我校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启动了“延吉市九中名优骨干教师工程”,制定了《延吉市第九中学名优教师管理办法》和《延吉市第九中学名优、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培养规定》,并通过与市、州各级名师建设工程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以点带面,以先进来激励和带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5、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总结归档。依据学校的主课题、子课题和我校承担的州、市级课题,对全校教师进行分类,成立课题组,目前全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了十三个课题组,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一项课题研究之中,成为某一子课题组中的一员。各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组内科研交流、点评会(包括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反思案例交流,科研学习心得交流),交流经验,找出不足,通过汇报总结交流增强了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教科处还为集体课题和个人课题建立了科研档案,完善了基础材料,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反思发展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6、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申报、结题和参加科研成果评审。没有课题就没有教学研究,教科研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课题申报和组织实施推动全校的教科研工作,以科研推动教研,以达到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四年间我校先后有四项分课题分别在市级以上科研管理机构立项、其中三项分课题已成功结题。同时,学校还积极为个人子课题立项的教师提供帮助,我校有五项教师个人子课题被市教科所立项,其中一项子课题已经结题,为了使他们的课题研究更加专业化,学校由教科研主任亲自负责,专门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并为他们建立了专门的个人科研课题档案,每月检查一次课题进展情况,定期如实地总结并记录下来。教科处还组织教师申报了“全国第二届创新教育教学优秀科研成果”、“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吉林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延边州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共有108位教师在学校的审批后进行了有质有量的申报,并获奖。
    7、重视教师科研论文的撰写及评选工作。学期末,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工作撰写了一篇切合课题的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或总结。并选出其中优秀的论文组织出版我校教师科研论文集和学生作文集(语文组科研课题成果之一。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1、教师们理论学习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师的自主学习、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意识,以及主动探索寻求发展意识不断增强,逐步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教师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公开课、常态课的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更加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最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实效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四年间共有81位教师在国家、省、州、市级评优课中获奖。张海英、宋鹏超、张艳萍、许洪亮、沈静、关晓云、何莲清、李明飞、毕宇晶等多位教师承担了省、州、市级教学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
    3、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能够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和职业生涯反思,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反思途径和方式,如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在培训活动中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反思、在教研活动中反思、在科研活动中反思、在读书活动中反思、在评价活动中反思,尤其是名优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反思的能力和专业成长的速度较快,进步较大。
    4、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从最初的被动参与课题研究到积极主动的参与课题研究、从最初不参与课题研究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转变,目前全校教师均已参加一项分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韩淑英、关晓云、费晓昆、赵雷、张海英五位教师的个人子课题在市教科所立项,四项是市级规划课题,一项是市级普通课题。其中关晓云老师的市级规划课题已经结题,结题材料在市里进行了交流展出,韩淑英老师也在市教科所组织的个人课题经验交流会上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教师整体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课题研究阶段取得了喜人的科研成果。四年间学校共有108人次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省、州各类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
    5、教师能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建立和逐步完善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从原有的、机械的、重复的的三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开始寻求改变,追求主动成长,对自己的教育职业生涯进行切合实际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并逐步向既定目标努力,且多数教师已实现的自己的短期发展目标。 
    6、教师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从过去被动的“过(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等(等着他人做),靠(拖一天算一天),推(工作被人推着干)”发展到今天的主动的“争(争当名优骨干),抓(抓住时机、展示自己),探(主动探索、积极反思),寻(多渠道多途径寻求主动发展)”的转变,教师整体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部分教师成长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心理健康室的关晓云老师从五年前的一名刚踏入心理健康行业的教师成长为今天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延边州家庭教育培训指导中心”特聘讲师,延边晨报“家长热线”栏目特聘嘉宾,延边州广播电台心理专题节目“打开心窗说亮话”的特聘嘉宾,延边团州委“12355青少年阳光工程”首席心理辅导专家,中央教科院选派到四川进行心理援助的先进工作者;英语组的宋鹏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市名师、州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省十佳教师、省科研骨干教师、市兼职教研员;政治组的张海英老师从一名州骨干教师成长为一名州名师、省骨干教师、省十佳教师、省学科带头人,从一名普通政治教师成长为一名州优秀科研主任、省科研型名教师;这些变化都是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自主寻求发展意识的增强分不开的。他们的成长与成绩正在激励着其他积极进取的教师不断向他们看齐。
    (二)学校层面的理论成果四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了一支研究型队伍,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积累了一定的教科研和管理经验,初步摸索出一套加快我校和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模式。
    1、加强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1)师德领先——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教以德为先”,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问题。我们在宣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础之上,提出“以德立教”,即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师德规范学习讨论、英模教师事迹报告观摩、优秀教师案例学习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精神,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责任感。我们认为没有责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倡导用爱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工作,用耐心、恒心、细心、良心善待学生,立足岗位,爱岗敬业,以德育德。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教师要对每一项工作都精心,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细。让教师用精心的态度,通过精细的过程,产生精品的教育成果。三是发展的意识。教育的前瞻性要求教师有发展的意识,提倡教育教学中少教一些一时有用的东西,多教一些一生有用的东西,注重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传授。有“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在教师评价、考核、评优等方面,始终把师德表现作为首要因素。
    (2)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我校青年教师一般处于专业发展的适应期,普遍具备了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但多数只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缺乏课堂生成的能力,教改意识、教育科研能力较差。中年教师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但缺少创新意识、研究意识,我校实施了“专家引领、课题引路”的校本教科研模式。近两年来通过内训与外训结合双轨并进的方式,先后对教师读书、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专题给予精心辅导,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消除了误区和盲点,从观念、思想、技能等方面提升了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应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发展,更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所以我校还组织心理教师针对教师群体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目前已经开展了“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掌控情绪——关注教师心理”等专题讲座,从而让教师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3)全员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有利于全员参与。除了选题有较高的适切性、挑战性之外,还需综合采取一系列支持性的组织手段,以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无拘束地参与其中。例如,每次活动的人数以20—50人为宜,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互动研讨的质量;多种学习形式(如:大课讲授、小组活动、个别学习、集中交流等)的交互使用,使学习者可以有适合于自己的、不同层次的介入。
    2、校本研究,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校本教研就是要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以差异推动进取,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与他人的差距,超越自我,使之不愧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从教师成长的规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去促进专业化发展。而只有经验+反思才会有效地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经验+反思=教师成功”已成为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课后反思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过程中, 对一节课上完后的鉴定与评价, 以利于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长期写教学反思,教师就会在不断地发现和总结中提升专业能力和认识境界。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把教学反思既作为培训的重点,也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点。我校要求教师每课上完后必须进行教学反思,书面在教学反思记录本上呈现;单元检测及期中、期末后都必须书面总结反思;公开课评议之前要由授课人先作详细的教学反思;教研组要不定期召开教学教研反思交流会,每人必谈,敢于自我解剖,互相启发。正是在这种恰中要害、深入实际的反思、交流中才使教师真实地享受成长的快乐。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制定各学科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方法,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2)伙伴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办法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除了要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研究意识外,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学校要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提供操作平台,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如我校每学期开展的“集体教研展示课”活动,就有力促进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发展。集体教研展示课活动就是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地位、知识点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情感要求特别是个性差异来设计一节课。备课组的教师在广泛交流、深入研究后,确定一位教师出课,课后由另一位教师说课,其他几位教师评课。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那种教研活动谁出课谁挨累、其他教师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不够的局面,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同组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项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是重视集体备课、突出集体备课、这一思想贯穿于我们整个活动之中,也是我们举办此类活动的目的之一。此项活动结合了我校实际,强化了集体备课,加强了备课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教研氛围,同时强化了在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为在备课、上课、批改等诸多环节上做好防差、转差工作,促进学困生成长打下了基础,还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3)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行动是校本研究的出发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校本研究就必须从研究“行动”开始,始终紧扣教育教学“行动”进行研究,并且把落脚点放到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上。使校本行动研究,由“行动”开始,通过“合作”与“反思”达到高一层次的新的行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校开展的“教学课例”和“教育案例”等案例研究活动,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以案例为载体的专题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张皮的现象。教师的行动研究可以概括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比如在我校的“教育案例”活动中,张海英老师从青春期学生早恋问题的角度研究的主题是“意外的小纸条——成长的烦恼”;于厚霞老师从惩罚教育的角度研究的主题是“自然惩罚的妙处”;随智慧老师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角度研究的主题是“远离‘时间+汗水”;李轶哲老师从师生交往的角度研究的主题是“与学生交朋友”;李一然老师从情感教学的角度研究的主题是“呵护梦想”;张蕊老师从宽容的角度研究的主题是“能够包容一切的是爱心”,张伟老师从文字教育的角度研究的主题是“用文字实施教育的魅力”,他们的研究的内容都各具特色,这些研究活动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4)活动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通过开展“名优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内研讨推优课”、“党员示范课”、“集体教研展示课”的各种公开课教学活动;通过举办“教学课例”、“教育案例”、“教学反思”、 “教学工作之我见”、“班主任工作点滴”、“读书感悟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专题经验交流活动;通过邀请邀请延边州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上海方略培训的专家领导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跟踪指导及讲座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课题组组长和班主任到北京等地进行培训参观见习活动,以及“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活动,开展读书活动等一系列校本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研讨和交流,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3、队伍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动策略在创办优质教育中,我们愈加感到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我们认为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间力量,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打造名师骨干教师队伍。我校在“师德高层次,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目标专业化”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延吉市第九中学名优教师管理办法》和《延吉市第九中学名优、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培养规定》,明确了学校各级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搭建起“三个平台”,即使青年教师迅速进入“合格”教师,使合格教师进入“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成为“名优教师”和名优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从而让学校的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进入缜密设计和精心操作的过程。为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我校通过自身的名优骨干教师培养策略与市、州各级名师建设工程相结合,层层选拔推荐的制度建设,有效的激励了教师主动寻求发展的热情,培养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名优骨干教师,从而以点带面,以先进来激励和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4、健全机制,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1)管理机制教师是一个专业要求很强的职业,除了对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外,还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规范,我校坚持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了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调控与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教研、科研管理督导机构,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学科教研组)——研究教师(任课教师)”四位一体的教科研管理网络。为了做实教科研工作,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延吉市第九中学教科研常规管理条例》、《延吉市第九中学课题管理制度》等教科研管理制度,对教科研的常规管理和教师教科研行为及奖励办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自我反思制度、课题组月汇报交流制度,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管理、科研、学习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2)评价机制教师的发展是在制度文化中进行的,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像任何事物一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显现出阶段性,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这种发展的阶段、成长的水平都需要由制度来保障。教育评价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分等与激励,这两方面在教师教育中都应以促进教师教育质量提高为宗旨。对教师进行集中考核,我们也是有个认识过程的,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2005年以前,我校对教师的综合考核还比较笼统粗泛,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的考核措施,开展课题研究后,我们逐步把教师综合考核纳入到重要工作日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教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为了激励教师的科研动力和检验教师的科研工作,我们在2005年开始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根据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和积累上交材料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制定了《教师教科研工作量化考核表》,把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分为A、B、C、D四档折算成分数,做到了教师的科研、考核评价一体化。第二阶段:细化教师综合考核评价制度。2007年制定了《延吉市第九中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价表》,从德(师德考核30分)、勤(各项考勤10分)、能(教学成绩20分、教学检查成绩20分、教科研考核成绩10分)、绩(获奖情况10分)四个方面以百分比的方式对教师的本学期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在这次细化工作中,头一次把教师的教科研考核成绩纳入到教师的综合考核成绩当中,这使原本艰难被动的教科研工作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由原先的被动督促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教科研工作,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有效的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开拓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第三阶段:完善教学常规管理考核制度。2008年制定了《延吉市第九中学教导处月检考核评价表》,从教案、业务、听课、集体备课、考勤五个方面,以A、B、C、D四个档次对教师月工作进行考核,考核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及考核结果每月发给教师,并进行全校性总结,既保证了考核的公正公开性,又及时纠正了教师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5、环境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环境,是教师成长的良田沃土。学校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倾其全力建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发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一个能够促进教师成长、成熟的适宜气候,搭建一个能为教师展示才干的宽阔平台。
    (1)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的主要的工作对象是教师,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教师为本,以全体教师为本,以全体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全体教师的终生发展为本,使全体教师得到身心协调的终生发展为本。所以我们真诚地关心与体贴每位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积极为教师创造学历进修、外出学习、帮助教师营造幸福感,促进其专业发展。我们深知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个性独特的教师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也可以给学校管理者带来阻力甚至麻烦,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多以欣赏的眼光、赞许的态度来激励他们,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我们努力转变传统的封闭型、经验型、行政型、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积极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激活调动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群策群力谋求学校发展。我们努力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设立教师与领导的交流平台,及时交流、交换意见,消除思想隔阂,以便彼此都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增强教师间的交流机会,形成团结、竞争、进取、活泼的团队作风。
    (2)努力营造校园人文软环境校园的干净整洁、校园的美化绿化,各种文化专栏:《教师专栏》、《学生自我防护专栏》、《心理健康专栏》、《运动专栏——29届奥运会》、走廊内的《学生作品展》,以及教学楼、实验楼内外充满人文气息的提示语“细微之处见精神”、“人生无处不策划”、“用心多于用脑,挚诚大于技巧”、“坚持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会失败”等,这些提示性标语不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也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教师的心灵,不经意中改变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这种心态的转变也会影响着教师的科研态度,从学校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完善现代教学设施近年来学校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压缩非教学方面的开支,不断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在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的基础上学校又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又投入100多万元,建成省级示范图书馆,藏书8万多册,使我校教育科研的硬件设施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三)学校层面的实践成果
    1、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坚持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学校为学生创造了适宜于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与创新的教学环境,增强了学习的选择性,协作性,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形成了我校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管理及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形成了严谨、求实、高效的教风学风,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逐年提高。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校园建设进步奖;省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省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州优秀科研单位;州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州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先进单位;州电教工作先进单位;省美育先进单位;州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市课程改革示范校;市青少年艺术节优秀集体;市科技创新、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市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市中学“三防”知识教育先进学校。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并与市、州各级名师建设工程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四年间共培养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骨干教师”4人,省“十佳教师”7人,省“学科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新秀”5人,省“科研型名教师”1人,省“科研型骨干教师”1人,省“课改先进个人”1人,州“名校长”1人,州“名教师”3人,州“优秀教师”2人,州“学科带头人”1人,州“骨干教师”21人,州“教学能手”9人,州“教学新秀”2人,市“名教师”5人,市“科研型名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5人,市“百花奖”2人,市“骨干教师”23人,市“劳动模范”1人,市“先进工作者”1人,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
    3、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在课题研究实施的四年中,学校分课题语文组的《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英语组的《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推广试验》和“国家《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校本化实施策略实验”、地理组的分课题《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分别在市级以上科研管理机构立项、其中三项分课题已成功结题。 2007年11月我校的课题规范管理经验《务实校本教研,引领教师成长》在延边州课题研究规范管理现场会上做了交流,并作为典型经验被推荐到《延吉教育》上公开发表。2009年5月,我校教科研主任、课题实施具体负责人张海英的课题管理实施经验《风雨中,我与教科研同行》分别在延吉市、延边州教科研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得到与会领导的一直好评。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无疑是艰巨的,许多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这是一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额外工作,有些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教学新理念在部分老师的教学中体现不高。
    2、课题研究工作艰巨而复杂,由于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的局限,可借鉴余地并不宽阔,更多地还是要靠自我摸索,这无疑也增加了工作难度;从学校整体上看,还落后于省内其它先进学校。
    3、课题研究给旧有的教研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课题研究的新要求,就必须逐步改革完善旧有的管理模式,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
    4、由于受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课题管理方法、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缺乏深层次的引导和研究,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理论层面的研究还非常欠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5、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待改善。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不深刻,所以培训深度和力度都还不够。目前我们对教师的培训方式无外呼 “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也无外呼就是请专家讲座、看专家讲座录像和学校领导讲座。培训内容以理论居多,缺少理论与学校实际实实在在结合后的培训。
    6、课题研究时间不能保障。学校教学是中心工作,教科研往往要为教学让步,导致有些课题研究工作有时不能按期完成。教师们在工作中也是把教学放第一位,课题研究工作也往往是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才干。
    7、课题研究经费来源有限。有时学校经费紧张,缺少专项研究经费,课题研究的有些工作就不能放开手脚去干。
    8、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只落实在口头上。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中,仅强调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在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方面做的不够,导致有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今后的设想
    1、追求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教师专业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教师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师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这要求我们今后对教师的管理必须从传统的“考核型”向促进教师发展的“发展型”管理模式转变。
    2、抓住一个根本——全员参与。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一条融合“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通道。
    3、落实一个保证——长效管理。要扎扎实实、始终如一的理智的课题研究,不蜻蜓点水、虎头蛇尾的冲动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变革管理方式:依赖教师自身的更自觉的规范管理——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
    4、把握一个关键——“四感交集”。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成长的紧迫感;引导教师对课题有信任感,认识到课题研究不是搞形式主义,不是为名利,而是确实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通过引领、培训,及时的反馈,选取最优化的最具操作性的研究方式,努力消除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神秘感;突出发展性评价,让教师拥有成就感,从课题研究中确实收获成功,感受乐趣。
    5、完善一项管理——成长档案。完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使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一览无余”,不仅让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与业绩,同时清楚他人的工作业绩,树立起更高的发展目标。此举还可以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为教师进一步搭建学习与展示的平台,全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6、转化一种思维——科研意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意义远不止课题本身,其中最为可喜的应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的转化、科研意识的确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困难、挫折,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深入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解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