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上选车牌号:人民网—地勘工作深化改革三人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1:15
地勘工作深化改革三人谈

■主持人 欧阳敏 苗新建


  特邀嘉宾:赖文生: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张光建:神火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竟捷: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温家宝总理在《新中国地质工作50周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目前的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与前50年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不同,这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地质工作调整、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相交织,更侧重于内涵式发展的新的战略性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从整体上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矿产特别是能源供应趋紧,资源约束型矛盾日益明显。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矿业工作发展战略。
  赖文生: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之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能源需求就已经超过了供应能力,石油进口不断增加,电力供应日趋紧张。必须摒弃消耗原材料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建立探矿权市场,鼓励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开发。
  张光建: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保障。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它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70%以上,并且消费总量不断增加。要解决煤炭供给不足问题,现在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做好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作。
  陈竟捷:在中国的探矿、采矿步入市场的时候,我们尤其要重视政策的指导、引导作用,以促进探矿、采矿市场的发育成熟,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升级,随之又必然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矛盾凸显的时期。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现在能源需求就已经超过了我们的供应能力,石油进口不断增加,电力供应日趋紧张。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仍属以大量消耗原材料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每投入8元才能使GDP增长1元。我国去年GDP超过1万亿美元,但我们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
  面对大量消耗资源的现状,大家都需要了解一下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的家底。
  ———资源总量较大,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原煤、钢、10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矿石和硫铁矿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矿种比较齐全,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煤、铁、铜、铝、铅、锌等支柱性矿产都有较多的查明资源储量。煤、稀土、钨、锡、钼、锑、钛、石膏、膨润土、芒硝、菱镁矿、重晶石、萤石、滑石和石墨等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
  ———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我国有13亿人,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世界排第五十二位。人口多、矿产资源人均量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石油、金刚石、铂、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
  ———优劣矿并存。既有品质优良的矿石,又有低品位、组分复杂的矿石。钨、锡、稀土、钼、锑、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矿产资源品质较高,而铁、锰、铝、铜、磷等矿产资源贫矿多、共生与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
  ———控制和推断的资源储量多,探明的资源储量少。查明资源储量结构中,资源量多,储量、基础储量少,经济可利用性差或经济意义未确定的资源储量多,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一半以上的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大于储量增长速度,多数矿产的保有储量逐年下降,新发现矿产地不断减少,后备接替资源储量严重不足。
  ———成矿条件和找矿的前景较好。石油、天然气、金、铜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潜力很大。老矿山深部、外围和西部地区是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区。
  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到2020年,石油、铀、铁、锰、铬、铝土、铜、镍、钴、金、钾盐、金刚石等18种矿产品不能保证国内需求。需求不足导致进口逐年增加。
  2001年全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
  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有些矿产品如石油,更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要战略资源,已经变成了某些国家打压我国的政治牌。
  此外,我们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也比较突出。开采矿山布局不够合理,探采技术落后,资源消耗、浪费较大,矿山环境保护问题严重是我们面临的第二大矛盾。
  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平衡。
  西部地区和中部边远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制约了矿产资源开发是我们面临的第三大矛盾。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需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是我们面临的第四大矛盾。
  张光建: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保障。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它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70%以上,并且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中国
  煤炭供给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显示,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57万亿吨,探明煤炭保有资源总量达1万亿吨,但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有效供给的满负载量为原地可采量2064亿吨,准有效量1281亿吨,净有效量1037亿吨,仅占探明储量1万亿吨的10%。根据有关专家及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将分别为15亿吨,16.5亿吨和20亿吨。煤炭缺口将分别达1亿吨、2.5亿吨和7.1亿吨。到2010年将出现供应明显不足,即使煤炭产品保持一定的增幅,届时也可能出现0.5亿—1亿吨的缺口。而煤炭资源从找矿、勘探、开发建设到生产,有一个长达10年左右的周期,要解决煤炭供力不足问题,现在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做好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地勘改革和资源政策调整,解决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赖文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品是竭泽而渔还是开发、保护、利用?是只顾眼前一时的利益还是照顾长远的发展?这是科学的发展观对我们地质工作提出的严肃课题。科学的发展观在指导地勘改革上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包括培育和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有效投入,促进矿产资源勘查投资多元化,扩大勘查开发的领域和深度,增加矿产资源的供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国有矿山企业与非国有矿山企业、规模开发与小矿开采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健康发展;强化矿产资源保护,促进矿山生态环境改善,减少和控制矿产资源采、选、冶等生产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矿山企业和全社会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大改善矿产资源
  勘查投资环境的力度,鼓励和吸引国外投资者勘查开发中国矿产资源,开展矿产资源的国际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互利。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矿产资源政策,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创造公开、平等、有序、统一的矿产资源勘查投资市场环境。
  张光建:地质勘查工作应当明确方向,调整部署,强化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鼓励和发展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提升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勘查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迅速提升地质找矿的服务水平和支撑力度,这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做法。
  地勘改革三大动作:调整队伍、改变投入结构、出台相关政策
  陈竟捷: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以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状况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74.3万人分别隶属地矿、冶金、有色、武警黄金、煤炭、石油、核工、化工、建材、轻工等10个部门。其中从事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人员37.2万人,从事石油和海洋地质勘查人员24.5万人。从管理层次上看,共有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1028个,加上地方、矿山企业及其他地勘
  单位,全国持勘查资格证书的单位约1800个。就这样几十万人,1000多家队
  伍,分属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也直接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地勘队伍属地化改革后,全国地质勘查全行业共有24万人,主要向3个领域发展,一是通过专业化改组、改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二是通过与矿业集团合并直接为矿山企业的资源勘查服务;三是向高科技、技术人员密集型发展,以承担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
  同时,地质勘查投入结构相应发生重大变化。1998年全国地勘费投入29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76.9亿元,地方财政拨款1.9亿元,企业自筹资金及社会资金216.8亿元,2001年全国地质勘查费共计投入224.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1亿元,地方财政拨款5.4亿元,企业自筹资金及社会资金207.4亿元。从1998年到2001年4年间,地质勘查费投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减少了72.8亿元。投资结构变化改变了过去国家是地勘投资单一主体的现象,减轻了中央财政的负担,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强化了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1996年国家修订《矿产资源法》,1998年
  国务院颁布了与《矿产资源法》配套的3个行政法规,贯彻了将地质勘查工作分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方针。国家制定颁发了一系列鼓励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政策,如《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若干意见》等,对矿业权出让、转让进入市场的方式、方法、条件进行了规范,为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开辟了渠道。
  对外商在我国开展商业性地质勘查,在税费、进口设备勘查费用的成本摊销方面我们都给予了优惠的鼓励政策。尤为重要的是,国务院240号令第五条第一款说:“出资人为探矿权人。”就是这句话建立了中国地质勘查市场的基本制度即出资人制度。这是整个地质队伍走向市场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由于政策的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概念正逐步形成。
  我们黑龙江地质工作已经先走一步。
  2002年我们在蒙古国买到探矿权,2003
  年投入2000多万勘查,查明的有3亿吨富铁矿,大概值十二三亿元,我们就是铁矿的所有权人。包钢正好缺铁矿,一个有矿权,一个正好急需矿,双方一拍即合。我们以其成果占一部分比例,值两、三个亿,这个探矿成本就回来了,而且又有丰厚的利润,这就是新的政策给我们带来的第一桶金。我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主动出击,开拓生存空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谁出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吸引来了外国的财团。世界上包括“壳牌”在内的500强的矿业公司纷纷来寻找商机,我就接待了10来个。经实践中检验后,一些政策需要作出调整和修改,如我们现在的政策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找矿,但我们的探矿权是分级审批的,因为行政审批程序的复杂,结果投资人有的一等就是一两年。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这样等会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国家利益也将受到损失。
  对探矿权的“招标、拍卖、挂牌”政策,应作认真的分析。探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真正找到一个矿,是探矿者经过长年累月的工作,逐步积累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人的思维活动、科技投入、后勤保障等极其复杂。在矿业走向市场的时候,不能简单模仿建筑、施工那种招标、拍卖的方式,而要充分考虑到探矿过程中的知识劳动成果,和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阶段性、高风险性来制定合乎实际的政策。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中也有个别不完善、可以商榷的地方,如“发现权”的解释就不够完整。“谁发现谁所有”,在探矿活动中就很难界定,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你发现了就是你所有了吗?但对此不界定清楚,探矿、采矿又怎么走向市场?谁愿意去投资干不属于自己的,又有着高风险的事呢?探矿是工业经济的源头,没有矿,工业怎么发展?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建议有关部门就相关政策举行听证会,使政策更有利于地勘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
  赖文生:商业性地质工作是针对公益性地质工作而言的。1996年修订《矿产资源法》后,国务院1998年颁布与《矿产资
  源法》配套的三个行政法规,正式提出有别于“公益性地质”的“商业性地质工作”
  的概念。所谓“公益性”,就是着眼服务于全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由国家财政出资,取得成果为社会公益服务;而商业性地质工作则是由企业、业主出资或通过市场筹集资金进行矿产勘查,找到矿后优先取得采矿权,通过采矿或转让他人开采,回收投资并取得利润,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落实法人实体出资,是构建商业性地质工作投资新机制的核心。落实法人实体出资,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由需要矿产资源的企业出资勘查,权利人是企业。二是可以选择一些地质风险小的地勘项目,由国家发定期定向国债搞勘查,权利人是国债发行机构。三是可以选择经地质专家论证认为较好的一些地质勘查项目,通过股票上市募集资金投入地质勘查,权利人是持股人。四是允许矿山企业将投入地质勘查的费用进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税前摊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暂行条例》及
  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由于矿产勘查费用属于与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取得的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矿产勘查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因此,矿产勘查费用可以进入企业成本获得补偿。五是政府资源管理部门要采用竞争机制,对国家出资勘查已探明矿产地的矿业权,一律采用竞争方式出让。
  在地勘改革的过程中,要强化政策投入,通过政策杠杆维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矿产资源补偿费虽然体现了国家所有者与采矿权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但收费标准过低,平均费率仅为1.18%。如果继续实行低费率,国家权益
  将受到损失。
  理顺资源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让资源所在地老百姓感受到资源开发带来的实惠。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过低,征收额太少。各级地方政府对维护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的积极性不高。
  再加上过去许多大矿和稀缺的矿产资源大都由中央政府所属企业垄断开采,因补偿费费率低而少收的矿产资源权益转化为中央企业的利润,各所在地在大矿的周围往往投资开办小矿与大矿争利,对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都造成严重后果。应该在矿产资源权益所得的分配上考虑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利益,合理划分分成比例,在矿业的投资体制上规范投资办矿行为。
  要运用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经济手段调控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考虑我国加入WTO以及矿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保护国家的战略性矿产、优势矿产资源如煤、钨、锡、锑、稀土、钼、萤石、重晶石以及石油、天然气等,除了运用关井压产、限量开采等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调控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外,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矿产资源补偿水平和标准。
  要坚持明晰和维护探矿权采矿权人和出资人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地质勘查资金,形成了许多勘探工作程度不同的矿产地。为保护国家这一特定出资人的权益,申请勘查开采国家出资已探明矿产地的区块和矿区的,不仅要缴纳探矿权使用费,还要缴纳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区块和矿区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此时,国家既不是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也不是作为行使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权的管理者,而是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出资人),将已投资探明矿产地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给申请人。
  当然,这种已投资探明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也可以采用“招、拍、挂”的竞争方式,谁出价高就出让给谁,以体现国家对投资者权益的回报。
  在全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体格局下,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正在取得积极进展。自1998年至目前,全国累计设置探矿权1.9万个(其中有效探矿权7965个),收缴探矿权有偿使用费2.43亿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有偿出让国家出资已探明矿产地的探矿权48个,收缴探矿权价款2.57亿元;批准转让探矿权369个,实现转让交易额9.2亿元。有偿出让采矿权5787个,对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采矿权价款,区分情况分别收回价款或计入国家资本金,维护了国家的权益,理顺了相关矿山企业在探矿权、采矿权上的财产关系,已为119个矿山企业改制成为上市公司创造了条件。金融市场已逐步接纳探矿权、采矿权为财产权,并向商业性地质工作开放。这次国土部召开“首届全国探矿者大会”,将就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陈竟捷: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以特别优惠的政策鼓励商业性矿产勘查,准入门槛也比较低。像智利、赞比亚等国,他们的底价都是零。他们看重的是找到矿以后的生产、加工的效益。许多重要矿产国家的矿业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均可以取得探矿权,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在市场经济国家,矿地产买卖选择权协议和联合风险经营协议是最常见的矿产勘查协议形式,是探矿权交易和转让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商业性矿产勘查企业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同时还是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中分担风险乃至于为商业性矿产勘查融资的一个有效手段。非法人企业申请取得探矿权,使市场经济国家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更为活跃。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政策、法规,是比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制定的。如确立了勘查投资人是探矿权人的制度。
  法律法规允许并且鼓励私人和民营资本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领域;确立了探矿权人取得采矿权拥有优先权的制度和依法转让的制度。使得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对矿业权出让、转让进入市场的方式、方法、条件进行了规范,将矿业权的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出租、抵押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为所有投资人参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开辟了渠道。


    《人民论坛》 (2004年 第六期)

人民网—地勘工作深化改革三人谈

人民网—《夜战马超》

人民网—看人参的药效

人民网—饮食调理高血压(营养课堂)

人民网—药浴保健促养生

人民网—血压突然升高怎么办

人民网—我来剥余杰的皮

人民网—扛袋大米看电影(域外杂记)

人民网—石油安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人民网—借书(读书随笔)

人民网-信息导刊-批评的艺术

人民网-信息导刊-批评的艺术

2010,我们这样走过
—— 国土资源工作回眸
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
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召开--时政--人民网
大学教师何去何从
——潘庆华教授谈大学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八大关系2
大学教师何去何从
——潘庆华教授谈大学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八大关系3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产能过剩行业 危机日益突出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王勇:连锁加盟实现艺术培训产业化

[光明日报]“在这里,安静地做学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纪实 中国科学技术...
达拉特旗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工作实施意见
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根本指针 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
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兴起学...
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武装思想 指导实践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兴起学...
锦绣苏南新天堂——
苏南城乡一体化呈现“现实摸样”--苏南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