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穗子婚后文:人民网—石油安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44:20
石油安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主持人 李兵 高波


  特邀嘉宾:葛家理:北京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康绍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于永达:清华大学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

  葛家理: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随之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与供给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康绍邦:石油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40%,是美欧日等经济大国的经济命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每桶油上涨10美元,一年后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增长率要减少0.2个百分点,日本的增长率要减少0.4个百分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能源应以“有限”为目标,在调控能源结构的同时,调控产业结构,寻求最佳值。
  于永达:我国是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原油短缺给人们生活带来十分的不便,也引发了社会对石油供给的高度重视。国际石油危机曾对一些石油进出大国产生重大冲击,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未雨绸缪。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2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实现经济翻两番,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是实现工
  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障石油安全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我国进入重大战略调整期,能源约束型矛盾凸显
  于永达:今后20年,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能源,特别是石油短缺是一个重要制
  肘。我们应当按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五个统筹”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能源方面,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应该说,过去20年我国在节约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据统
  计,1980年—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2002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按环比
  节能量计算,1981年至2002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近12.6亿吨标准煤;二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我国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每吨标准煤所创造的GDP,由1980年的2335元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同时,冶金、化工、石
  化等高耗能部门的产品单耗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三是环境效益显著。1981年至2002年,我国由于能源节约和少用能源
  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亿吨碳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00万吨以上。这些成就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葛家理:以人均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通道,能源资源约束型矛盾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的消费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石油消费的增加。2002年我国的人均消费石油约为0.177吨(美国为3.077吨,日本是2.2265吨),分别是美国
  的1/17和日本的1/12。特别是去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4万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
  结构加快升级。随之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与供给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看,我们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从温饱到初步小康两步历史性的跨越,在今后20年里,还将向着消费转型飞跃。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能耗较大的汽车、家电等产品的比重急剧提升。以北京市的汽车为例,在过去的5年中机动车保有量激增了一倍,现在已经突破了200万辆,这大大超出了预期。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未来10年,我国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这些变化将直接带动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需求,其增长率将高于同期全社会和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这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在全部当年新增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目前不到35%上升到2020年的57%—75%,逐渐成为能源需求
  增长的主要因素。
  另外,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化行业快速发展、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加速向中国转移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都将促使能源消耗大幅增加。
  我们有个课题组,对今后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进行了估算,认为如果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我国的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即到2020年一次能源的需求约29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2倍。
  这就意味着我国还有可能利用较少的能源投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实际上,我国的节能空间非常巨大,如我国终端能源支出占GDP的13%,比美国高出近一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6%。
  从“油荒”到石油安全
  于永达:人们可能对去年11月7日前后由上海开始的“油荒”记忆犹新,当时它曾蔓延到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相当一部分加油站已经没有了0号柴油供应,有供应的加油站基本上都是限量。原油短缺给人们生活带来十分的不便,也引发了社会对石油供给的高度重视。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到石油安全,他指出,国际石油危机曾对一些石油进出大国产生重大冲击,必须引以为戒,未雨绸缪。
  与传统的“地大物博”观念相反,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据2002年全球能源统计,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1年探明石油储量33亿吨,占世界2.3%。2001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居世界第七位。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在20年后可能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当然这是以不增加石油勘探量为前提的,是静态分析)。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2.6吨,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吨,美国是13.1吨;我国天然气资
  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1074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是24796立方米,美国是16843立方米。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经历着不同的增长曲线。在过去的15年里,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
  如1985年石油产量为1.2亿吨,2002年的产量才1.7亿吨。相反,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2002年的进口量为6941万吨,2003年则
  上升了31%,达到9112万吨,对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6.1%,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而且
  据估算,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
  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
  康绍邦:我国石油消耗以及石油对外
  依存度的增加,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一是国民经济极易受国际油价波动。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却不能控制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进口将多耗费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我国GDP约0.043个百分点。今年3月31日开始,我国提高汽油价格,北
  京、上海等地汽油价格达到了2000年国家实行汽油浮动价格以来的历史最高点。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对我国消费者和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明显。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能源消费开支加大,抑制了其它领域的消费。
  二是运输风险增加。目前,我国石油进口60%来自中东地区,运输线路经过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沙群岛和台湾海峡等敏感地区,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复杂问题。据报载,美国军方正在制订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根据这项方案,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消息传出,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也再次刺痛中国石油安全的神经。马六甲海峡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是扼守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的战略要道,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有学者认为,国际间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的争夺,是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变数。
  三是全球能源资源有限。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不足总产量的50%,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得到满足。我国大量进口能源,势必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与美国、日本等石油进口大国争夺国际能源的矛盾将可能上升。
  葛家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虽然存在一些隐患,但决不是“内忧外患,危在旦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学术界对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环境存在两种不同认知和两种不同的对策,一种是“资源危机论”、“储备和储量安全论”,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安全;另一种观点是“系统安全论”和“竞争安全论”。我认为我
  国油气资源目前还处于“绿色基本安全区”,还将有一个“充满机遇、系统安全”的持续发展期。
  根据世界115个国家统计: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但由于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所以,真正缺口只是世界第7位,属于绿色基本安全类。我们将世界
  各国石油安全供应分为四类:一是资源安全类,本土产量大于消费量,又分两个亚类:自主安全型(如俄罗斯)和受控安全型,如伊拉克本身是石油资源大国,但毫无安全可言。二是资本安全类,如日、韩、法、德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靠资本运营,全球并购石油企业,换得股份油得到安全。三是实力安全类,如美国本身是第三大石油产油国,但又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国和缺口国,美国一方面保护自身资源不开发,另一方面又用大量他国原油供自己使用,还每年获得大量的石油利润。四是依赖受控型,即无石油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安全受控于资本大国与资源大国。以上就可以清楚看到,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并不保证安全,无资源的消费国家反而不一定危险,“资源多少”并不是石油安全的充分条件。所以,我们应根据国情,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系统安全”、“竞争安全”的新战略体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石油与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
  康绍邦:能源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历史上,对能源的争夺是引起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欧洲和殖民地的资源直接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前,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同时,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能源(主要是石油)对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首先,石油影响着传统安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而控制中东石油资源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1991年海湾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石油。实际上,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展开的,美国污蔑伊朗为“邪恶轴心”,也是觑视其丰富的石油。在阿富汗战争后,美国的军事力量借机渗透到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并与哈萨克斯坦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军事合作,一方面是为了争夺里海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制中国在中亚地区拓宽能源渠道的努力,美国甚至还试图阻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项目。
  其次,石油与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在一起。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跨国犯罪、环境生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都与石油能源因素密切联系。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
  姆政权,深层原因是为了控制伊拉克乃至中东的石油。“9·11”事件以来,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紧张,石油资源仍是主因。
  而最近,美国借口打击恐怖主义,要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巡逻,更凸显出其急于控制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的图谋,对中国石油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第三,石油折射出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一些石油储藏丰富的国家以石油为武器,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实行石油外交和石油战略,影响着当今国际竞争和国际关系。俄罗斯积极地推行能源外交,一方面是因为能源工业是俄罗斯经济的基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目前俄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都来自能源出口;另一方面,俄罗斯借助能源来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正如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俄罗斯能源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女士评价说:“石油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它同核武器一道构成了俄罗斯谋取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两个拳头’。”
  同样,日本想方设法地让俄放弃“安
  大线”而采纳“安纳线”,也是基于在本地区与中国竞争的考虑:一是铺设“安纳线”,可保障日本石油供应安全,使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现在的88%降低到60%;二是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三是想影响中俄间的互信基础,从而削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四是日本企图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第四,石油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动用了石油武器。宣布实行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四项措施,造成国际石油市场行情暴涨,直接引发西方工业国通货膨胀,使其经济陷入衰退之中。
  石油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40%,是美、欧、日等经济大国的经济命
  脉,美、欧、日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分别为20%、35%和70%。油价上升会造成许多公司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相关产品价格上涨,造成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个人消费相对下降。据估算,如果每桶原油的价格上升10美元并且持续1年,那么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75个百分点。当然,油价上升对各国的具体影响并不一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每桶油上涨10美元,一年后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增长率要减少0.2个百分点,日本的增长率要减少0.4个百分点。
  以“有限”为目标,建立战略储备,维护石油安全
  葛家理:维护我国石油安全需要更新发展思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是高能耗、粗放型,即单纯以数量为中心,以高投入为动力,以专家外推预测为方法,以无控消费目标为根据,实施经济发展和能耗的“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费”。如今,我们必须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系统优化配置为方法,即将经济发展看成大系统,GDP的增长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双重拉动,来保障高效、经济、洁净、稳定、安全的油气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是需要能源来拉动的,但是以GDP需要能源拉动消耗强度来表示(即标油吨/百万美元GDP),中国是1067,世界平均为281,日本仅为95.6,我国能源拉动消耗
  强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8倍,是日本的11.2倍,差别巨大的原因是日本和发达
  国家是靠经济效益高的能源结构来拉动GDP的,而我国是使用以煤为主的低效
  益能源的结构来拉动GDP。因此,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能源应以“有限”为目标,在调控能源结构的同时,
  调控产业结构,寻求最佳值。经测算,2020年我国GDP达到3.9万亿美元时,
  需15亿—16亿吨标油总能源量,而石油消费量应控制在年消耗量为4亿吨,天然气消费量1000亿立方米,这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好。
  其次要实施“稳油增储、跨越兴气”
  的战略部署。在2010年前,原油生产稳定在现在的水平,到2020年本土石油产量可以达到1.8亿—2亿吨左右,这样在稳定本土产量的情况下就可以赢得喘息时间,来不断积累石油储量,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我国本土稳定产量的前提下,剩余储量的开采时间延长一倍。同时要在这期间,把天然气生产能力翻两番,即从2000年年产255亿立方米,到2020年生产1000亿立方米,以形成高效
  益的能源结构。
  第三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在石油资源“开源和节流”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勘探程度不高,其中的“探明储量”只有20%—30%可以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这就约束了我国油气产量
  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利用地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勘探出更多的油田,提高采油率,。另外,由于我国探明储量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即低渗、
  稠油、含水、裂缝,这就要求用科技的力量充分挖掘潜力、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另外,还要用科技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石油产品的附加值。
  康绍邦:我补充两点。一是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掌握更多石油资源。目前
  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还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我国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可以使我国的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影响。以中石油为例,其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中石油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初步形成以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为主的海外发展的三大区域。
  二是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增加安全系数。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必要举措,石油储备分为常规储备与战争储备。常规储备的目的主要是应对油品涨价,战争储备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它又分为切断国外油品供应的储备以及在国内炼厂油田遭到轰炸不能正常生产时的石油储备。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石油战略储备,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5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0天,德国达到127天,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们将比较被动,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势在必行。


《人民论坛》 (2004年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