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采购管理实施细则:我的教育思想(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4:38

徐 向 洋 教 育 思 想 荟 萃

 

一、   关于择差教育

 

据全国少工委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差生”的行列,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些“差生”或因贪玩厌学、或因沉湎网吧、或因家庭问题、或因习惯不良、或因方法不当等种种原因而导致成绩滞后、行为不端,成为令老师头疼、家长烦心的“问题学生”。如果这部分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不能掌握一定的技能,那么将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对社会形成压力。这对几千万孩子的前途,对几千万家庭的幸福,乃至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应当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为这些“差生”寻找出路,为社会减少不稳定因素。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教育不能说是个创新,每个训练法都能找到理论根据,每件事都是前人做过的,只不过我们进行了规律性的综合而已。如果说是创新,那就是我们胆子大,去做了,并且是较系统地去实践了。很多人听了都说好,但没有去做。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了敢为天下先的事。值得欣慰的是,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希望,给家长带来了福音,给社会带来了好处。

只要应试教育机制在运行,差生就会不断产生出来,对“差生”进行有效教育训练的择差教育就必然存在。因此,择差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且是学校教育链结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而存在。

向洋眼中无差生。至所以用“择差教育”这个提法,原因有三:一是相对传统的“择优教育”而言的;二是现今学校将这些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令老师头疼令家长心烦的学生都叫“差生”,于是就借他们的话来说;三是新闻媒体都用“择差教育”作报道,已经约定俗成了。

在多年的教育训练实践中,我们发现“差生”其实并不差,他们在智力水平、反应力、动作的协调性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往往比有些优等生还要好。真正的差距就在于他们“不会生活、不会做人、不会学习”。他们得到了太多的物质关爱,甚至是溺爱,是泛滥的爱,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家长亲朋的呵护。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严格的管带和科学的训练,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缺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知。教育训练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这些学生成绩差,不是因为智力和潜能上的原因,也不是老师水平的原因,而是他们的学习状态、技能、习惯出了问题。有的老师或家长出于“爱”而给他们补课,实际上,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以及自信等等。在智力和潜能上他们与其他学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如有差别,就在于上述种种原因使他们的智力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潜能未得以挖掘和发展。

“差生”来进行训练的第一要素是释放他们受压抑的灵魂和心情,让他们的精神愉快起来,让他们的生活亮堂起来。他们在家时,父母一天到晚埋怨他教训他,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处在极度压抑和自卑之中,身在教室,神游天下,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不能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残杀,是对人格智力、青春光阴乃至宝贵生命的残杀。与其让他们在学校里做无用功,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不如组织他们参加训练,过简单的有效的生活。我一贯认为,生活简单了,人的情致就容易专一,思想就容易丰富,精神就容易焕发。知青下放时,我们干农活吃山芋玉米面一点也不觉得苦,也没有什么奢求,吹口琴唱革命歌曲也很乐哉。

解决“差生”问题的关键是使他们克服使不良习惯和养成良好习惯,要攻克这个关键,而仅靠说教式的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只有经过严格的管带和科学的训练才能奏效,才能达到差转优之目的。

择差是表面现象,我对他们的评价是实质性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差别。表面形式上的差,掩盖了他们质的美。米开朗西罗把大卫雕完以后,评论家们说,你怎么就能把石头雕得这么漂亮,他说其实那个大卫就站在那边,我把挡住他的地方给剔除了而已,显现出他本性的自然真美,赋予大理石体温。我们给所谓的差生做减法,擦试,打磨,就是这样子。

仅仅以数学、语文、外语来衡量我们的学生,这个成绩差就代表他全差吗?其实不是的,就是说我们的价值评判体系这个要素可能太少,太单一了。我这么认为,孩子们的家长也都有共同的感觉。

教“好学生”的老师太多太多,他们都很敬业,专业水平也很好,这个都不用我们去做了。现在问题就是很多的 “差生”没有人去管怎么行?这不是说给不给社会带来贡献的问题,而是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浪费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去关心他们,这些学生今后出来的话都会有所作为的,每个学生都能成功都能成材,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带。

我们讲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现在学校里面注重于课本的教学,注重考试分数,把“教育”的“教”突出了,把“育”忽略了,所以我们就来做一些补充吧。

差生如果你不去管他,不给他更多的关爱,那他就是差生。他连自己的父母给他的温暖,给他的物质他都不买账都不领情,那他不是差吗?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工作室是个学生“病院”,在普通学校里“受了伤”的同学来这里养好身心,练好本领,再重返学校。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有特色的精英学生,他们需要一种特殊的教育训练。我们不去搞升学率,而是让他们做普普通通的人,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可以去适应各种环境的人。

我们不按纲教学,工作室不是一个学校,它好比是一个野战兵团的野战医院,让学习上遇到障碍的受到伤害的到这来进行治疗,进行整体的训练、康复,然后回去追赶大部队。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自信、自控力和意志力等,使他们的学习技能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习惯。

被社会上称为“差生”或者是“问题学生”的学生,我认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为什么呢?我们都认为红苹果是好苹果,那青苹果、黄苹果就不是好苹果了吗?我们削了皮一吃,个个都是好样的,个个都是好吃的。

我儿子长得十分漂亮,头脑十分灵活,平时十分调皮,数学只考十分,同学给他起外号叫“徐十分”。像这样的孩子,我觉得他也不差啊,为什么他在学校出不来呢?我就想要把他教好,要对社会负责,哪怕他不成材,也要成人。就这样开始抓起。他的好多同学也是这种情况,引起我对这个所谓差生问题的思考。经过管带的实践发现,这些孩子并不差,只是因为大教育是老师少,学生多,老师确实辛苦管不过来。

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了,在班级里面排在最后,开家长会,是被批评的对象。这时我觉得,不能因为一点点成绩上的差距,而使他全面的崩溃。我就不让他去上学了,我在家训练他,按照他的本性自然发展,让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把一件事情做对、做成、做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让他体悟到只要专心致志干一件事情,能把它干好,就能把第二件事干好。

孩子在学校里边遭这份他们讲的活受罪,早晨一大早背着书包上学,晚上顶着星星月亮回来了,但一问三不知,到了考试的时候都是不及格,小孩哭,大人烦神伤心。我说不如让他一个一个项目地把习惯、心理、情感都给健康起来,像解放区的天,晴朗朗的天,让他们过着阳光灿烂的日子。

无效的学习是一种浪费、一种冷漠、一种残酷,是扼杀孩子的青春,与其这样,不如组织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

我把钱用在中国的“择差教育”上,我们现在的教育费用比较高,只有当我们完成了教育硬件的基本投入以后,我们才能降低收费,让更多的“差生”得到教育,我有这个信心。我想,应该集中社会财富来推行“择差教育”,“择差教育”不是少数人在享受,要让大众享受,要使它变成一种平民化的普通的教育。

一知半解的人拿了这套理念与方法去开班办学都能立足,这说明这套模式的合律、适用、可普及、可推广性,从而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前些年有资深学者说择差教育的理念太具个性化,我不这样认为。它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但要做精、做到境界,确实是有很多的个性色彩起作用。

 

 

二、关于行走学校

据史书记载,人类最早的学校常常选址自然条件较好的大江大河流域。古埃及的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建在土地肥沃、气候怡人,风景秀丽的尼罗河畔。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建在环境幽美、有矿泉水可供人治病的意大利名城萨莱诺。我国古代吴越名学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则位于以秀丽驰名中外的庐山五老峰下。人们认为,幽静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学者读书治学,寄情山水,陶冶情操。行走学校只需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全方位地领略和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自然的教育资源,而且比耗巨资建在风景名胜区的世界名校还要享受得更多。

古代有孔仲尼率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周游列国讲学授道而名垂千古,现代有陶行知创新安旅行团行贯神州宣传民众而流芳百世,当代有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上的汽车学校为民着想流动施教而蜚声全球,所有这些,都为创建中国行走学校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和佐证。

要取得教育训练的好效果,就必须冲破传统学校的围墙,以行走学校的形式,充分利用自然的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教育训练服务,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行走学校能充分享用自然的和社会的现成教育资源为教育训练服务。学生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心灵的熏陶;走进社会大课堂,领悟人生的真谛;走进真实的生活,增强谋生的本领。我们笃信这样的办学形式和训练方式,深信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我们要用延安的精神“美国”的装备,带领学生一直走下去,夏往北行,冬朝南走,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行走训练走了掉独生子女身上的懒气娇气霸气,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走出了志气和毅力,走出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作风,走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行走学校不断提供新环境、新风俗、新文化、新生活,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以与之相适应,于是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契机和新的知识增长点,这与陶行知先生“生活决定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

把走训和驻训有机结合起来,在行走中完成教育训练计划,是行走学校进行教育训练的有效方法。走走歇歇,歇歇走走的办法,既使学生得到体能和毅力的锻炼,又使学生得到及时的休整恢复,完成规定的教育训练计划。

为保证行走训练的安全高效,我们购置了十多辆汽车强化后勤保障,车载寝室、车载发电机、车载炊事用具、车载通讯工具、军用帐蓬等一应俱全,并制订《行军宿营条令》、《车辆管理条令》等规章制度,确保学生走好、学好、吃好、睡好。

一千公里定人生,人生必须这一课,走出家长想看到的一切。

我们一贯反对为走路而走路,为行军而行军。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的三大行军,即:文明文化行军,休闲旅游行军,教育训练行军,走出体质、走出思想、走出文化、走出纪律、走出家长所愿看到的一切。

走,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走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断地变换学习场景,使学习变得生动。我们的孩子呼吸着新鲜空气,有哮喘病的学生走好了,多动症吃药的孩子不吃药了。生命在于运动。《皇帝内经》上讲:百练不如一走。

行走对小孩带来的锻炼非常大。他们越走,离网吧越远;越走,离散漫、个人主义越远;越走越团结。上两个月走到雁山山脉悬崖陡壁,地势比较凶险,大孩子很自然地 “哗啦”一步全部走到了悬崖的这边,护住小弟弟小妹妹,非常感人。这种东西没有人教,我们看了都很震憾。

家长也问过,老徐你怎么想起来行走的?我实话实说,行走是怎么走起来的。我们的学生个性活泼,天生好动,七八十个人的时候,我感觉他们个个都是小炸药包,雷管,他们聚在一起简直就是个火药桶。学校在喧啸,今天这有事,明天那有事,我说不对啊,我不能当校长了,我要当“110”指挥长了。好,学校是静的,学生队伍是动的,我叫学生队伍动起来,学校就能安静了吧。走,向泰山走,难言之隐,一走了之。为了这个走,你要找理论根据啊,那个时候我开始学陶了。我挑出陶行知的十个字“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挂在我的车上,然后就去身体力行。这时候又发现,这个行走学校确实实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追寻的那种教学环境,它不断地在变换着,山川草木皆文章,读天下大文章。有人说,你们这个行军是一路风景一路故事。

带学生到很多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去,哪怕这个教育只是从一个字开始生发开来的,我们都会抓住不放的,所以我们把休闲旅游行军、文明文化行军和教育训练行军融为一体,反对单纯的行军观念,在走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同时还要走出文化、走出思想、走出精神。

我们很多的学生在行走的路上冷静地去思考,回想到家庭的温暖的时候,他们由此发自内心地更加爱自己的父母,然后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生活,去健康向上。

几十公里的行走应该是很累的,但这不仅仅是一种体能锻炼的目的,当他们的体力耗尽以后,会产生一种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这些孩子原来出门200米都要打的,到哪都是坐车,坐三轮车、轿车,他们已经退化了。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他们已经不走了,这很危险。

我们的这个行走是经过科学测算的,征求过运动学生命学专家的意见。象这样年龄段的孩子到底能不能走,实践证明他们确实走下来了。走不下来的,我们把他强行拉上车。有的孩子,体力完全够,但精神萎靡,不想走,就要剖析他,鼓励他,激励他,强迫他。

一个孩子在给爸爸妈妈的信里写道:哨声响了,行走队伍休息了,我口渴极了。看到管带拿了一杯水,心想这个时候喝一杯水是很美的事情,但是没想到却是两个人分一杯,轮到我的时候所剩无几了,还飞来了一个小黑虫,如果在家我会把它泼掉,可是现在口渴难忍,我一饮而尽。“哇,喝水是天下最舒服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生活当中,仔细地,切身地去感受:“在家多好啊!”

我们提出来的口号是“一千公里定人生”,这是一个不确定数字。有的孩子,走了两百公里就可以不走了,就可以去进行下一步的体能训练和学能训练。

能坚持就要坚持,几公里的走路那是玩,那是散步,达不到训练和锻炼的目的。就是说一定要走到他能够情志专一,不再去漫无边际地做思想的漫游。走到他对目标凝神贯注的时候、全神贯注的时候,这对他才能产生作用。

这个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谁呀?邮递员。邮递员里面活得最长的人是谁呀?是山村的乡村的邮递员。他走山路,他爬山路,所以他长寿。生命在于运动。

百炼不如一走。在行走这种看似机械的一种运动当中,孩子们净化了灵魂,腾出了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进行追忆,进行忏悔,进行新的质的思想和文化的孕育。

我们读到过、听到过别人太多的诗情画意,我们看到过不少人生的壮丽和激情,但那毕竟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别人的生活。现在,我们将要亲历这样的生活了!这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我知道,这种生活被你们年青人称之为“原创”!你们将亲身走进生活这部宏篇巨著之中,用双脚去丈量锦绣河山,用双眼尽收万千美景,用心灵去承接祖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时间老人将历练你们的人生,孕育出你们博大的天下情怀!今天,在我们行动的队列中站立着的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弟,是未来的精英!我们这支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行走部队将因为你们这次的千公里大行军而更加卓越和荣光。

 

 

三、关于教育训练

工人要接受岗前训练,军人要接受军事训练,运动员要接受体能训练,学生也应该接受教育训练。可是学校教育的现实并非如此,在学生尚未进行教育训练,尚未进入学习状态之时,教学活动已经开始了。无数事实证明,未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在教育训练中始终坚持“状态不变,学科不上”的原则。

《能力诸元集结训练》集工作室八年教育训练经验之大成,其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是教育训练之本,是徐向洋教育训练法的精髓。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他们之所以或能干或不能干,或有用或无用,或出名或不出名,或好或坏,十之八九是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决定的。

能力诸元训练已成为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能力诸元训练拓展到所有学生,拓展到社会上所有的人,让大家都补上这人生的必修课。

能力诸元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者具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快速持久的记忆力、坚韧顽强的意志力以及高速度高准率的读、写、算、记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真正的教学应该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按学业水平、接受能力等状况进行上不封顶、下不设底、进度不一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一旦找准了教育训练对象“差”的主要表现、原因和本质,就能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坚决果断地铲除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其他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不要搞那种“雨过地皮湿,风吹全蒸发”的赶进度教学,要在教学中建立“还课制”,要经常检查教学效果,防止学生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当学生不但自己懂了,还能讲出来使别人懂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懂了。

“还课”即让学生恢复和重现老师授课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学生听了老师授课以后,按老师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把所授内容表达出来,使别人听懂。其好处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的输入信息、贮藏信息为输入信息、贮藏信息、内化信息和输出信息,使所学内容经大脑加工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还课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重点、找出学习难点、扫除学习障碍、提高听课效果和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它与复述不尽相同,除了运用口头语言外,还兼用书面语言(板书)和形体语言(动作表情)等,涉及的知识面更广。

不要考核老师教了多少,而要考核学生实际掌握了多少,要求学生达到对所学过的知识、训练过的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问不倒,考不败。

学习技能的训练要使受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同等条件下,比同等水平的没有受训练的学生学的多、学的快、学的好,还要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经过我们科学训练的学生能够自觉、自主、有效地去学习,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教”境界。

教育训练的最高境界是家长允许我们的老师不作为,因为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一个自觉学习、有效学习的状态,不需要再有人跟在后面时时督促了。

教育有其共性,在照顾个性的同时要考虑共性的一面,这就是把学生由差带好,由木讷到灵活,由不敏感到敏感,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到协调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孩子的兴趣有时是要逼的,但在对他封锁了所有门的同时,一定要给他开一扇窗子,留一条唯一的通道,让他心无杂念地去干一件别无选择的事情,并且把它干好,使他在干好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要想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要让他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当他没有任何东西的时候,他无所眷恋,无所顾忌,心想:我反正都不行,不行就不行,容易破罐子破摔。但他通过刻苦的磨练,尝遍辛酸苦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后,兴趣就开始形成了,被培养起来了,他就开始珍惜了。珍惜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再盲目地瞎玩瞎闹,不再浪费时间了。他会认为还有人比他强,而他要体验更大的喜悦就必须超过别人,那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训练、去赶超。这样,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也被培养出来了。

我们借鉴和引入了各国军事科学家、军事理论家共认的最佳管理模式,按军队最小战斗单位建制,配备的1︰8的师生比例,使学生言行、情感等处于最佳的管理与教育训练的生态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学生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学生有更多机会回答教师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提问,与教师的交往更随意,感情更融洽,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更多,更容易产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以及得优良成绩的强烈动机。学生间交往的增多,则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减少了孤独,提高了友谊的持久性。因为这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范围较小,教师能对学生“盯、抓、管、查”(盯到每个学生,抓住不良言行,管到每件小事,查验训练效果),实施有效管带、精良管带。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施教就会无的放矢,这是教育的大忌。普通学校1:50的师生比例,使老师无暇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而工作室1:8的师生比例使老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变得游刃有余。一个老师如果每天用15分钟时间与学生用平等的心态,贴近的话语就共同关心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要坚持一个月,你将爱上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会给予你许多回报。有时候,老师在语言上、动作上,甚至眼神上一点点小小的暗示,也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

讲到学习,我一贯奉行的学习观你们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把自己不知、不懂、不会的东西去弄懂、弄通、会做,将自己的不知、不会视为耻辱,知耻而后学。这就是学习。我们有很多同志依然认为只有坐在教室里的学习才叫学习,我想这是不对的。向生活求学,向社会求学,可谓之求学。希望你们带领孩子们、同志们饱览山河人文,多识草木鱼虫鸟兽,仰观于天,俯察于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以虚怀纳天下文章。五千年的文化足以撑起我们做人的脊梁,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她充分的精神养育,这个她,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真正母亲,是我们的祖国。

有好多方法论讲起来好听、合理、令人信服,而且一听就懂,但真正做起来不是那回事,形似不能带质变,关键是要神似。比如那个质变的点,训练的量,对受训者生理、心理、情感的把握,训练者使用的话语成份,语言、语调、语气,肢体动作传感的信息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现象。

我们要尽量让孩子多说,多写。文字不在多,对一事可一议,看一事总有一悟,经一事总有一感,“逼”他们记下来,发出来。这发表出来的一议、一悟、一感,对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增强他们的信心有极大的好处。

舍一年之小进得十年之长进,何乐而不为?我们想想啊,小学一年级用两个学期学的汉语拼音,成年人三天可以拿下。五年级用一个学期来教授的课程,成年的文盲一周就能拿下!个中之理,无需深究啊!功夫全在诗外,所以我支持你的做法。我历来主张孩子晚点上学读书,重要的是体育先行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可以使孩子今后的学习事半而功倍。

这种追求分数的教育,大家都挺紧张和疲惫,其实没有必要,孩子毕竟是孩子,童年应该好好玩乐。我们在教学当中发现,有的时候三年级的小孩花了四个月没有学好东西,当孩子长大的时候,一个礼拜就学会了。

我们没有按照国家教委规定教育大纲施教,没有语文课和数学课的设置,不教课堂文化。我们的训练关系到天文、地理、旅游,因为一直走路,就要有一些旅游常识和人文常识,就是说功夫在课堂外。虽然我们没有讲文化学习,但是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以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他们的成绩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孩子们一定要知道爸爸妈妈是多么的爱他们,他们现在是孩子,未来他们也是要为人父为人母的,我觉得亲情教育和情感上的交流尤为重要,其实人生真正懂事开始是从情感开始的。认识天下父母,了解天下父母,并且用我们未来的行动来报答天下父母。

我们对孩子们的训练主要是考虑:不管他是愿意做还是不愿意做,一生一世应该做成一件事,而在做这一件事的当中体现他的快乐,培养他的自信,培养他的兴趣,从一件事当中体现出他做其它事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素。

在我们这个工作室里面,在我们众多的同仁跟我一起奋斗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家的思想精粹都能在我们这儿找到,没有一点点是我徐向洋个人的东西。我们集体共同学习、共同去努力把这些理论口号或观念做到实处。所以我比较强调教育是行动中的美学。我的一个观念就是要跟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经历和体验一些事情。这也与陶行知先生所讲的生活即教育相一致。

他们在没有怨言的时候,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让家长烦神,头疼脑热,让老师不喜欢他们;但是在他们满肚子怨言的时候,家长觉得他们成长了,他们也觉得自己像个人样。如果说这是个矛盾的话,我赞成这个矛盾,我愿意让它继续存在。

我说,当初我读书的时候,我的成绩比你差远了,你比我好得多,然后我说我走了那么多的弯路,这些路你都不用走了,我已经帮你闯过雷场,下面你就按照我说的走,你就没问题。

按水平定位,不按年纪分类。因为有的孩子上初二了,可是我们跟他交流以后,发现他的水平在六年级或初一刚开始的阶段。这样的孩子在学校读书已经进入无效学习,不仅是无效,而且是锻炼他神游天下的念头,他听不懂就不听了,然后就漫无边际不知道想什么。这样子我觉得没有什么效果的,不如脚踏实地地参加训练,改变状态。

现在学生为什么觉得学习很辛苦,也很乏味,厌学越来越厉害,就是因为我们成年人把教育孤立地去进行,没有赋予它一种生活的内容,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他说你这个训练没这个必要啊,叫他天天在这儿站桩不是浪费时间吗?我们就跟他讲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有虑才能有所得。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们训练这孩子的注意力,像聚光手电筒一样地把它聚起来。你说这个没有必要吗?他是对教育训练内容的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做点思想工作,多做点解释工作。

我每一周都有周情通报,每一月都有情报分析,管带与学生是一比八,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是三四个老师管一个学生,很艰苦的。我们老师每天24小时跟学生学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这种贴近的教育我看别的学校没办法做。

不分年龄混合编班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小孩子在大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成熟,看到他们的老道,学会他们的生活经验;大孩子在小孩子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昨天的幼稚,加速否定自己。

学生逃跑是因为一时的苦,一时想不开,或者就是为了想家,情感到了那时候没办法遏制。有个学生到南昌跑了,我们按照工作程序找他,通知家长。这个孩子不时用QQ向家里报告,他已经到了哪里,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打工回去了,他在打工回去的途中完成了自我的学习和训练,现在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孩子,懂事,有责任心、有爱心,已回到学校重新上学去了。这个过程很说明问题,社会、生活就是学校,就是教育。

我们没有正规的课堂文化,但是有真正的生活文化。我们走到鲁南地区,走到梁山伯祝英台少年读书处,跟孩子们讲梁山伯祝英台,他们不懂;讲交响乐协奏曲,他们不懂;告诉他们,孩子们,这是中学生早恋的地方,哇,他们欢呼啊:那要去看看!这就是他们同年代人的共鸣。参观过以后就要考虑怎样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培养健康的恋爱观。

有的同志问我,老徐,你给孩子们上课,第一节课是什么课?我说,看到一个孩子从水龙头跟前走过去,水哗哗地淌着,他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这第一节课就从节水开始上。学会做人是第一要点,人才人才,人在前才在后。我是首先让他成人,然后再对他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

距离产生美感,分别产生思念。太近了,爸爸妈妈太爱他了,而使他瞧不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到了这儿来没人买他的账,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得归零,你得从头开始。你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脏了可以一扔。对不起,到这来你得通过劳动去穿干净的衣服,你得过集体生活,不是你说了算,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这样,他逐渐成熟了。实际上我们给他的是独立,给他的是自尊,给他的是自爱和自强。

这些小孩都是小爆竹,一点就炸,好动,心气浮燥,干啥事都没定性,没耐心,没有自控力,没有规则,通过太极拳的训练凝神贯注,把动作做得柔和了,耐心练出来了,心智情趣和控制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提高。练拳击的孩子的个性特征就另样了,那些孩子没有精气神,动作迟缓,懒惰,不愿意干事,不活泼不生动,要让他们动起来,通过拳击这种快速反应的训练,锻炼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敏感,锻炼他们快速反应能力。

有个学生数学考了68分,回家却说考了86分,妈妈听后很伤心,这孩子数学没考好,连品行都学坏了,骗人、说谎、虚荣。孩子很可能是下了决心,下回要考86分,他把未来的理想表达出来,他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我说孩子是不是这么回事?小孩当时就很感动,眼泪哗啦就下来了。我说你为什么哭?他说老徐你真理解我,我确确实实是这么想的。他这个谎话是善意地保护自己,他也很孝顺妈妈,不想让妈妈生气。我认为这个谎话没有谋财,没有害命,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已者死”。我们的学生如果都成了我们的朋友,他就会听你的。我们带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走人间正道。

不要去征服大山,不要去征服江河,征服了自己,山为你撑腰,江河为你欢唱!不要与天斗,不要与地斗,不要与父母亲人斗,有本事与自己的一切不良欲望斗,控制力是永恒的美德!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可没有这个“一时难”,你们怎知道家中的“千日好”呢?生活中你们要去知道、懂得和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不可能先知先觉,但我们可以有觉悟地去做到“后知后觉”,然后“为而不止,行而必至”,方能“蓄厚而发益远”。    
    在军事斗争中,五十天可以组织打一场或许能改变历史的战役;就我们的教育训练而言,五十天还干不成什么像样子的事情来。人的能力诸元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用真、善、美的生活实际和假、丑、恶的生活真实辩证地对人生进行雕刻的艰难历程。

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思,如果按照他们的意思,就是去上网,去娱乐,就是去休闲。你问他们要不要去读书啊,他们都不愿意读书,所以说不能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的一种训练。训练,就有强制性,就有强迫性。

一个人长久的动作行为养成一个习惯,一个长久的规矩的规范的动作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成长有待于家长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