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1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9:59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共266页 
-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09-11-16 09:34  第25首 (上)
  
   七哀诗
  
   王粲(can)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
  
   七:表示多的意思。
   西京:指长安。
   豺虎:董卓死党李傕、郭汜等。
   遘(gou):同“构”,制造。
   中国:中原区域。
   去:离开。
   荆蛮:指荆州。
   攀:拉扯。
   朋友相追攀:指朋友不愿让作者离开,依依不舍的意思。
   蔽:盖。
   顾:回头。
   挥涕独不还:指那女人扔下孩子,哭着走了。
   何能两相完:怎么能2个人都能保全性命。
   霸陵:汉文帝刘恒葬墓。
   悟:明白。
   下泉人:指汉文帝刘恒。
   喟然:叹气的意思。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看到长安城目前这个状况,贤明的汉文帝只能无奈叹息呀。
  
  
  [写作背景]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山东邹城),“建安七子”之一,但长得有点丑,是个矮个子。
  
   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做过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家门显赫。
  
   何进想与王谦结成儿女亲家,主动叫出2个女儿让王谦挑选,王谦想了想,没有答应。之所以写出这些,是想说明王谦这个人在别人眼里是有份量的,甚至在何进眼里,而且王谦不盲从,有主见。
  
   王谦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有政治眼光。这些都遗传给了我们的主人公王粲。
  
   王粲在家庭的影响下,饱读经书,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后来董卓专权,废了刘辩,立了刘协,京城洛阳处在各地反董的包围之中。无奈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王粲家人也一起随迁。
  
   在长安期间,一次王粲拜见当时鼎鼎大名的蔡邕,听到王粲,蔡邕当时急得穿错了鞋把王粲迎了进来,并对在座的人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有特异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稿书籍应当全给他。”这番话,令满座宾朋目瞪口呆。
  
   过后,征召王粲为黄门待郎,看到眼下的政治形势,聪明稳健的王粲没有应召。
  
  
  
   汉献帝到长安后,情况更糟,结果王允出手,利用“一女侍两夫”,最终吕布斩杀了董卓。
  
   本来局势此时可以稳定下来,可惜王允是个谋略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走错了一步棋,他要赶尽杀绝,将董卓部下也要一同问罪,致使原董卓嫡系人人自危,为了保全性命,李傕、郭汜两人抢先发动叛乱,最后王允被杀,李傕、郭汜把持朝政,百姓再次遭受离乱之苦。
  
   王允应该先把局势稳定下来,对董卓部下应该怀柔才是。
  
   王粲再一次发挥了头脑冷静的优势,仔细分析了当前的政局,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远走他乡,去往荆州,投奔刘表。
  
   留在京城,感觉已没有政治前途。汉献帝无权无势,还不如在外围发展。
  
   此时王粲17岁。
  
   这首诗就是王粲出走长安路上的所见所闻。
  
   从诗中可知,家人没有与王粲同行,在长安可能没有生命危险,但政治生命可能终结。
  
  
  
   17岁的王粲政治眼光不同凡响,这也是在“建安七子”中唯一被封侯的重要原因。
  
   少年老成、内向,政治眼光独具深邃。现在17岁能干什么?只能说17岁还是个孩子。
  
   王粲为什么投靠刘表?据说是因为刘表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且是同乡,刘表所辖的荆州政局稳定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到了荆州后,王粲并没有被刘表重视。原因有点滑稽,是因为王粲长相丑陋,其貌不扬且身材矮小,还是个病秧子。
  
   刘表以貌取人。
  
   你刘表的确是仪表堂堂,长相丑陋的人就没有才能吗?
  
   虽然王粲已大名鼎鼎,在刘表手下却只能当一名小吏,但王粲仍然踏实勤勉,工作上过着有名小辈的日子。
  
   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了15年,真不简单。
  
   本人以为王粲没有离开刘表再投奔他人,是因为当时军阀混战,政治局势不够明朗,他这个“良禽”还没判断出谁是“木”。懂得隐忍,有政治谋略。
  
   刘表死后,刘琮继位。
  
   建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打刘琮,此时王粲极力劝说刘琮投降曹操。
  
   王粲:“观古今之成败,能先见事机者,则恒受其福。今将军自度,何如曹公邪?”
  
   刘琮无言。
  
   王粲:“将军能听粲计,卷甲倒戈,应天顺命,以归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保己全宗,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刘琮投降了。
  
   以上劝说词还是挺厉害的,首先肯定的是你刘琮打不过曹操,肯定失败,即使能保全性命,也会苟且偷生,再没有目前的荣华富贵,如果投降,不但能保持现状,一样还能子孙受碌。(潜台词:你刘琮是那种有能力、有骨气的人吗?你敢鱼死网破吗?)
  
   曹操不费吹灰之力,竞收复刘琮,可能做梦也没想到,给王粲封个侯算什么?
  
   从此,王粲成为曹操心目中的知己,伴随左右,最后死于行军途中,终年41岁。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09-11-16 09:35  待续 <七哀诗> (下)
     作者:桥边人 回复日期:2009-11-16 09:34:28 
    楼主早日更新吧,大家都等急了
    三国太精彩了,有太多的精彩人物,让我们后辈难以望其项背.
    工作原因去成都出差,路经绵竹.
    写着玩的,更楼主壮声势...
    
    
    绵竹,偏僻闭塞之地。无险可守,背依成都。然邓艾奇兵突至,诸葛瞻仓促间提师扼守于此,奈何艾兵背敌涉险,皆用死力。瞻及其长子力战斗死。惜其刚强忠烈,终不肯降以辱先人。叹其命丧旬日间而刘禅举国以服,使逝者魂魄难以托付。刘备一时之人杰,诸葛一时之谋主,而子孙相去远矣。呜呼哀哉。绵竹阴雨,云锁山峰。秋意深深,风景伤怀。做无尽遐思,向使,诸葛瞻退守成都以逸待劳,或可挡邓艾之师。况成都深沟高墙,易守难攻,则邓艾前有不破之坚城,后有姜维之劲敌,内无粮草近无援兵,可以速亡也。退而论之,如艾兵不可胜,有诸葛子孙在朝,谅无人敢议降敌之策也,时也!命也!运也!
  =============================
  朋友见解精辟,学习了。
-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09-11-17 08:49  第25首 七哀诗 (下)
  
  
  
   王粲劝说刘琮投降曹操属于政治投机吗?
  
   即使有也是很小,主要是看清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刘琮的实力无法与曹操对决,少一点黎民涂碳,少一点妻离子散。
  
   =====================================
  
   王粲这种性格的人,会被多数领导喜欢。
  
   不张扬,不狂傲,识大局,懂隐忍,踏实肯干。
  
   =====================================
  
   王粲还有极强的记忆力,《三国志》记录了以下2个故事:
  
   1.一日,王粲与朋友读一路碑,朋友说:“你能背下来吗?”王粲就背了一遍,朋友核查,竞一字不差。
  
   2.一日,王粲观人下围棋,棋乱,王粲帮忙将棋子复位,下棋人不信,又拿出一付棋子,让王粲再试,结果,2盘棋一样。
  
   =====================================
  
   王粲生前有一大喜好,爱听驴叫。嘿嘿。
  
   =====================================
  
   王粲年轻时曾巧遇张仲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当时张仲景就看出王粲身内有病,劝他喝五石汤,还来得及,否则,过40岁以后,就会有病症,眉毛会脱落,到那时就晚了。王粲没在意,过几天,2人又见面,张仲景问:“吃药了吗?”王粲搪塞说吃了,张仲景摇摇头说:“你骗我,根本没吃。”
  
   果然,王粲40岁时开始脱眉,半年后就撒手人寰。
  
   有人认为,王粲当时所患是麻风病。
   =====================================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学水平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
  
   =====================================
  
   这首诗写得好吗?
  
   你可能觉得一般,没有太出彩的地方,我也是反复读,也没兴奋起来。
  
   读不出完美的意境,看不到叫绝的用字。
  
   这首诗是公认的王粲的代表作,是我们的欣赏水平太低?还是这首诗本来就一般?古人拿什么评价?
  
   一道初中数学题,在一个大学生眼里,是没什么的,对于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抓耳挠腮。
  
   因为我们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洗礼,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在唐诗宋词的光环下,可能会觉得平淡。
  
   唐诗宋词简直就是对国人的惩罚,使后人不敢对诗词再添奢望。
  
   汉朝诗里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描写自己,倾诉自己的苦乐哀愁,无法代表广大劳动百姓普遍的愿望,很难引起共鸣。
  
   到“三曹”时,诗风骤转,诗再也不是高门贵族才喜欢的奢侈品,它的“现实性、通俗性和抒大众情”成为“建安风骨”的旗舰性标志。
  
   这首诗在当时来讲,绝对是一首好诗,表达了老百姓的疾苦,讽刺了当权者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人民生死的贪婪,抒发了大多数百姓的心声。
  
   一个诗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建安风骨”中突现。
  
   ======================================
  
   本诗中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比,后者当然更高一筹。
  
   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他没看过这首诗吗?
  
   绝不怀疑杜甫的水平,后人之所以走得更远,都是沿着前人的足迹。
  
  
   读古典诗词,感觉还是从头读效果会好些(个见)
  
   ======================================
  
   曹操的《蒿里行》里有这样2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也一样描写到位。
   ======================================
  
   最后2句“悟彼下泉人”中的“下泉人”有不同解释。
  
   1.《诗经》中有一首《曹风.下泉》,该诗表达了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当时的战乱。王粲《七哀诗》中的“下泉人”是指《曹风.下泉》的作者,意思是如果《曹风.下泉》的作者还在,会再一次发出感叹。
  
   2.单纯指已死的人,因为上一句有“南登霸陵岸”,在这里特指汉文帝。
  
   本人以为第2种更确切。
  
   ======================================
  
   王粲还有一篇《登楼赋》非常有名,为后来的所谓“登楼诗”打了一个底。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长相丑陋的读书人大多有才。
  
   个人比较欣赏王粲的成熟和实干。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