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3:33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共266页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09-10-19 08:55  
-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09-10-19 08:56  第15首
  
  五噫歌
  
   梁鸿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注释]
  
  
  陟(zhi):登。
  北芒:洛阳北面的一座山。
  噫:相当于“唉”。
  顾瞻:回头看。
  帝京:指东汉京城洛阳。
  宫阙:宫殿。
  崔巍:高耸的意思。
  劬(qu)劳:劳苦。
  辽辽:很远的意思。
  未央:未尽,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的苦还远远没到头啊。
  
  
  [写作背景]
  
  
   梁鸿,字伯鸾,王莽当政时期扶风平陵人(陕西咸阳西北),小时父亲为官,家境富裕,童年幸福。
  
   后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家庭衰落,更为不幸的是,父亲病故,幼小的梁鸿无钱发丧,只好用席子草草将父亲掩埋,一个苦孩子的命
  
  运开始了。
  
   不知何人相助(史书上没说),这个苦命的梁鸿竟去上了太学,太学可不一般,那可是全国最高学府,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央党校吧
  
  。
  
   本人猜测可能是他父亲以前同朝为官的朋友,看这孩子可怜,拉了一把。
  
   在太学期间的表现,真正反应了梁鸿的性格。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意思是说梁鸿这孩子人穷志不穷,道德高尚,博览群书无所不通,从不炫耀。这是《后汉
  
  书》的记载。
  
   “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意思是说梁鸿常常一个人独坐
  
  独吃,不与人为伍,同宿舍的同学做完饭后,让梁鸿接着用火。梁鸿说:“小弟我不借别人的热”,就把火灭了然后再重新点。这是《东汉观
  
  记》的记载。
  
   进太学读书的人,都是富家子弟,官宦人家,你一个无权无势穷的掉渣的梁鸿能有什么位置?好在梁鸿有自知之明。
  
   贫穷的人总是敏感和倔强多一些,但更可以看做是一股志气。
  
  
   时光荏苒,几年很快就过去了,梁鸿毕业了。
  
   没有工作,没有官做,贫穷的他没钱送礼,不会拉关系,更不会阿谀奉承。
  
  
   想来想去,没别的出路,梁鸿就买了几头猪,到山上去放,一个堂堂的太学高材生。
  
   “天生我才必无用”,梁鸿当时肯定这么想过,虽然那是还没有李白,呵呵。
  
  
   汉代的猪不是圈养,都是放养。梁鸿没当上人官,且当上了猪官。
  
   从他父亲死无钱发丧,到太学的几年读书生涯,梁鸿的内心可能已经彻底的失望,心如死水了。
  
   冷静地看着这个世界,冷静地打发着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出事了。
  
   可能是梁鸿不小心,家里失火了,这火不长眼,烧到了邻居家,看着邻居那恕目而视的神态,诚实的梁鸿将所有的猪送给邻居做为补偿,
  
  万万没想到的是,那邻居还嫌少,不依不饶,“我家的损失太大了,如何如何......",实在没东西可给了,梁鸿就说我给你家打工吧,这便宜
  
  不占白不占,那邻居点头哈笑地就把梁鸿拉进了自己的家。
  
  
   那就干吧,于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重活抢着干,好饭他人吃,终于感动了乡邻。人家梁鸿可是太学高材生,一表人才,满腹经纶,这
  
  么给你干,你好意思吗你?
  
   那个邻居扛不住了,竟强烈要求把猪再还给梁鸿,梁鸿死活不要,我梁鸿能干那种出尔反尔的事吗?
  
   账总算结了,心里轻松了,梁鸿回了老家。
  
   没想到的是,此时的梁鸿已名声在外,太学高材生,玉树临风,诚实善良,品德兼优。成了众多富豪人家的抢手女婿,说媒者络绎不绝。
  
   不就是穷点吗?咱娘家有的是钱?
  
  
   可梁鸿一概拒绝,钱很重要吗?我梁鸿视金钱如粪土,平淡的生活才是梦中向往。
  
   太穷的读书人有时会鄙视财富,梁鸿算一个。
  
   有一富裕人家的女子,又胖又丑又黑,力大无比,能举石臼,年过三十而不嫁,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她心有所仪,她偷偷地看上了梁鸿,
  
  梁鸿就是她的梦中情人。
  
   “嫁人只嫁梁伯鸾(欲得贤如梁伯鸾)”,当她的父母问她时,她如是说。
  
   这女子真自信。
  
   梁鸿知道后,二话不说,立马把这女子给娶了过来。
  
   一个是粗丑黑大,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结婚后,俩个人粗茶淡饭,无忧无虑,一日,心血来潮,梁鸿还给新夫人娶了个名字:孟光。
  
   有了名字的孟光更是高兴的不得了,怎么看梁鸿怎么顺眼,我咋就这么幸福呢?天哪,梁鸿你可千万别跑了呀!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这个孟光对梁鸿说:“听说先生一直想过隐居的日子,难道现在不想了吗?”
  
   梁鸿:“怕你舍不得父母”。
  
   孟光:“有你一人足矣”。
  
   梁鸿:“怕你吃不了苦”。
  
   孟光:“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
   (鸿曰:“诺”)
  
  
   于是俩人远走他乡,路过京城时,站在山上,看着雄伟壮观的宫殿建筑,看着曾经上过学,放过猪的伤感地,对权势财富极为蔑视的梁鸿
  
  脱口而出,念出了这首诗。
  
   然后,扬长而去。
  
   不料,此事被当时的皇帝汉章帝(刘秀孙子)知道,扬言要抓梁鸿,不得已,梁鸿夫妇隐姓埋名,投靠一世族大家,每天打工,靠舂米为
  
  生。依然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小尾巴,我把它说完。
  
   每天干完活回家,房东老板就发现这个又黑又胖又丑的妻子把准备好的食物放在托盘里,从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
  
  高,请梁鸿用餐,天天如此。
  
  
   老板感觉梁鸿绝非等闲之辈,“你就在家呆着吧,反正少你一个人干活也没关系”
  
   于是,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
  
  
   这就是成语“举案齐眉”的由来。
  
  
  
   隐居的生活可能比较清苦,但非常羡慕他们的夫唱妇随。
  
   =====================================================
  
  
   这首诗经过后人无数次的传阅,在万恶的旧社会,有了如下版本的演绎:
  
   陟彼北芒兮,呸!
  
   顾瞻帝京兮,呸!
  
   宫阙崔巍兮,呸!
  
   民之劬劳兮,呸!
  
   辽辽未央兮,呸!
  
   ======================================================
  
   毛主席在谈到人要有骨气时,多次提到梁鸿的“鸿不因人热者也”。
  
   ======================================================
  
   这首诗好就好在这5个“噫”字,这5次叹息声,代表了无以言尽的讽刺和无奈,让当时的统治者心里发麻。
  
   ======================================================
  
   梁鸿在历史上是一个隐者。
  
   梁鸿当时隐居在吴(今无锡一带),此地有一条河,因为梁鸿曾在河边居住,为了纪念,这条河后来取名为梁溪。
  
   到宋朝时,也有一文人费衮隐居在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梁溪漫志》。
  
   ======================================================
  
   曾经暗想,年老后,离开喧闹的城市,回到农村老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些书,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网上码字。
  
   在农村老家,俺还有4间平房滴。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09-10-19 09:29  十六字令 ● 顶
    
    顶,
    
    小舟摇坠难遏停,
    
    怎奈何,
    
    画圈充做饼。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09-10-16 11:49:33 
    我喜欢:
    
    故乡此去路迢迢,人在江湖一叶飘。
    把盏接迎风露淡,紫浆波里玉盘摇。
  
  =======================
  是一首好诗。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09-10-20 09:28  第16首
  
   咏 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注释]
  
  三王:指禹、汤和周文王,历史上的三位明君。
  弥:弱
  太苍令:指汉初的名医淳于意。
  递:在这里指押送。
  茕茕(qiong):忧伤。
  诣阙:指给当时的皇帝汉文帝上书。
  鸡鸣:《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本句是指要求见皇帝。
  晨风:《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本句是指向皇帝诉冤。
  愦(kui):糊涂。
  缇萦:淳于意的小女儿。
  
  
   下面是这首诗的翻译:
  
   前2句的意思:三王(禹、汤和周文王)延续下来的德政几乎没有的,对狱人只知道用肉刑。
  
   第3至14句,说得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文帝四年,有人上书状告淳于意(仓公),结果淳于意被押至京城,当时淳于意有5个女儿,吓得大哭,淳于意大恕:“没有儿子,关键的时候真是不行啊!”。小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受到刺激,跟随淳于意一起来到京城。上书汉文帝,说愿意入宫为婢,以免父亲受皮肉之苦。汉文帝被缇萦感动,当年便免去了肉刑法。
  
   第15、16两句,感慨芸芸男性众生们,还不如一个女子缇萦。
  
  [关于作者]
  
   班固的父亲是班彪,班彪当时是大儒,劝说窦融归顺了刘秀,在刘秀平定四川的过程中立了大功。
  
   班彪好史,遗憾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了汉武帝,于是补遗作《后续》。
  
   班彪死后,班固回家守孝,继续写《后续》,后取名《汉书》。
  
  [关于本诗]
  
   这首诗从诗的角度看,水平一般,只所以把提出来,是有原因的。
  
   ①班固以前,写诗的人可简单分为2种: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如刘邦、项羽)和民间百姓。
  
   民间百姓写的诗已找不到作者,是一些伟大的无名氏们。
  
   王候将相与好,民间百姓也罢,都不是专职文人,班固是专职文人写诗第一人。这种诗称为“文人诗歌”。当然这只是凭流传下来的诗为依据。
  
   ②班固以前,诗人写诗都是有感而发,主人公就是自己,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言自己的志。以史事为内容,班固是写“咏史诗”的第一人。
  
   ③根据史料记载,这是第一首五言诗,为以后曹魏时期五言诗盛行树起了大旗。
  
   到班固时,诗歌的发展经过了四言诗,杂体诗和楚辞这么几个阶段。
  
   下面是本人的粗浅看法:
  
   诗歌来源于劳动,肯定不是闭门造车,非常可能是来源于劳动号子。诗歌往往是用来唱的,如果唱就必须有节奏感,而且每句的文字个数不能太多,所以《诗经》中的诗大部分都是4字一句,也就是四言诗,非常便于歌唱。
  
   四言诗的节奏感体现在2字一节奏,前后平均,久而久之,就感觉它缺乏音乐的抑扬顿挫,屈原的楚辞正好弥补了四言诗的不足,“兮”字不论是放在一句的当中还是末尾,歌唱时都给人一个换气的机会,感觉会更上口。
  
   楚辞体没有固定的句式,按理说应该可满足各种需求,为什么会被五言诗取代呢?
  
   我想与儒家思想有关系,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一花独放,自然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儒家讲究太多,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它喜欢统一,不喜欢无序。中华民族有“唯美主义”情结可能也与儒家思想有关。(个见)
  
   五言诗取代楚辞,本人以为有2个原因:一是审美疲劳,二是儒家思想经过若干年的统治后,已渗透到人们的骨髓,诗也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当然不能再回到《诗经》的四言诗时代,五言诗自然出现了。
  
   五言诗5字一句,分为2个节奏,前2字后3字,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感更好,能描述更复杂的事情。
  
   唐代流行的七言诗也是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因基本一样。
  
   宋代的词取代了唐诗,也是同理。
  
   (杂言体诗一直没有成为主流,我想也是与儒家不喜欢“无序”有关,和楚辞的命运相同。)
  
   为什么后来没有出现八言诗呢?
  
   我觉得八言诗没有出现主要是它的节奏感不易控制,如果分成前4字后4字,那么和4言诗一样了,如果分成前3字后5字,或者前5字后3字节奏感都不好,朗读起来会非常别扭,朋友们可以试一下。
  
   六言体诗也曾出现过,只是昙花一现,原因我想也是因为节奏感难于控制。
  
   现代诗歌的发展好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因为本人学的是理工,并非中文专业出身,理论知识很浅,以上的分析让朋友们见笑了。
  
   ④无论如何,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班固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感谢他。
  
   ===============================================
  
   班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已无据可考,大概是以下2种情况之一:
  
   第一种:就像以后的“咏史诗”一样,情感由史而发,没有一定的指向性,可能与自己无关。
  
   第二种:班固晚年入狱,由于平时对几个儿子管教不严,大都放荡不羁,班固入狱后,这几个儿子并没有出手相救,班固有了感慨:这几个儿子还不如古代的一个女子。
  
   ===============================================
  
   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对这首诗盖棺定性:质木无文(缺乏文采)。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