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养百姓幸福生活——四川公共文化走出特色品牌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15:57

文化滋养百姓幸福生活

——四川公共文化走出特色品牌之路

本报记者 刘裕国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0日   04 版)

  “变脸”、“吐火”……传统的川剧表演闪亮登场。锣鼓声、欢笑声、掌声阵阵。一个可以容纳200人的社区川剧场座无虚席。这是国庆前夕记者在四川绵阳涪城区铁牛社区文化活动站看到的一幕。

  这只是四川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的一个缩影。四川公共文化建设历经“5·12”汶川地震的重重磨难,经受住了资金不足、队伍匮乏等考验,实现了文化基础设施“大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大丰收”,群众文化活动“大拓展”,文化队伍建设“大提升”,走出了特色品牌之路。

  全方位“升级”,文化惠民亮点多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四川把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四川对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从硬件配套、功能延伸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升级”,着力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5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总投资4.6亿元,占地17亩的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奠基,标志着该馆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全新阶段。

  目前,四川有359个图书馆、文化馆,1000多个社区、440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万余个村文化室,每年各类文化活动6万余场,参与群众超过6226.5万人次,形成了“县县有品牌、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态势。

  攀枝花市投资1.2亿元,建成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2个村文化活动室,130个社区图书室,352个“农家书屋”。该市创建的“新农村书香家园工程”作为四川省的品牌文化项目获得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泸州市合江县整合政府部门资金,由文化局统一协调,优化配置,实现了文化站与卫生广电出版等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功能一体化的文化服务;广安市岳池县保护并传承优秀民间文化,不断创新农家艺术内容与形式,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曲艺之乡”;成都双流县以“一镇一节”为载体,打造“永兴牛儿灯、黄龙溪火龙、中和威风锣鼓”等各镇特色文化队伍。

  四川藏区落地生根的文化“帐篷”是又一亮点。自四川省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以来,已建成牧民定居点660个。在牧民定居点中,文化室与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有机结合,专人监管。

  “文化民生”的春风,正轻抚蜀乡大地,给百姓心贴心的滋养。

  灾后重建,实现文化建设新跨越

  一座座崭新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在地震灾区拔地而起,丰富着灾区群众的精神生活。“5·12”地震后,四川省文化厅多方争取,将87亿元的3677个文化建设项目写进了国家规划,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文化投资总和。

  四川省文化馆的灾后重建着力于地域特色鲜明,着力于公益性文化服务,着力于打造文化新地标,着力于构建服务体系,着力于培育全新文化业态。

  都江堰市文化馆新馆占地9.5亩,总建筑面积约6266.9平方米,建设标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彭州市文化馆从1500平方米的旧馆址移到现在6000平方米的新址,馆舍面积增长了3倍;德阳市文化馆、广元市文化馆、三台县文化馆、安县文化馆硬件设施均达到了一级馆的标准。这些文化馆风格各异、设施一流,成为四川文化馆建设的亮丽风景。都江堰市文化馆馆长弋红兵说:“在文化基础设施硬件上,我们一下跨越了20年。”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灾后规划新建的“新羌城”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设中的羌寨碉楼高50多米,由中国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两大主体建筑及演艺中心、民居等多个部分组成,展现古朴的羌文化元素。

  绵阳市一部展示禹羌民族风情、讴歌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型舞剧——《大北川》,自2009年9月首演至今,在成都、西安、北京等地演出近54场,4万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成为北川历史与现实人文精神的精彩写照。

  激活基层“细胞”,群众文化闪耀城乡舞台

  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是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细胞”,是惠及亿万群众文化的基础工程。

  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关于推进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协调联动制度、公示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保障体系,明确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由县财政部门、文化部门安排。

  四川注重扶持基层文化建设,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逐步形成“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圈层,文化触角延伸到村,建成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

  成都市文化馆推出“公益学校”、“四级辅导”、“市民讲座”、“网络文化馆”、“文化馆馆长邀你体验公共文化”等10大免费公益项目,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想头。

  “新市民集中居住区修到哪里,文化社区就建到哪里,特色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是四川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经过多年探索,四川社区文化建设已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社区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的新机制,开创了“目标管理、项目购买”的政企合作新模式。“一个社区一种文化、一个社区一种特色”已逐渐成为四川社区文化发展的新格局。

  四川文化人不断探索,在全省形成了一馆一特色一品牌的百花园:“文化列车”、“巴蜀讲坛”、 “千场文艺下乡”、“欢歌笑语到农村”、“流动舞台进工地”、“名家名角下基层”、“千百万工程”、“人人一个爱好”等常态性群文活动精彩纷呈,成为四川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在全国首创免费市民艺术学校,在群众文化领域形成了文化馆、艺术团、市民艺术学校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格局。宜宾市实现了“一县一馆一团”全覆盖,把文化送到了田间地头,成为全省免费服务的新典范。

  南充市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嘉陵江文化”核心文化品牌,创建了“嘉陵江大讲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在国内引起反响。

  泸县文化馆成立了“农民演艺中心”,将97支农民演艺队整合起来,去年演出收入超过3000万元,带动了农民致富,繁荣了地方文化。

  近年来,四川优秀文化作品不断问世。在国家最高规格的公共文化政府奖——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大赛中,四川获18项大奖;乐山市青衣江老年合唱团在维也纳参加“2010金色大厅国际中老年合唱艺术节”获4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