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学爱人(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01:29
序言
李连杰在一个电视访谈中说,他由于从小没有接受过爱情的学习,学校里不教,家里也不教,因此曾经伤害过爱他的人。看到这里,我想,是啊,我小时候也没有接受过应该怎样爱人的教育。如今看到我的女儿一天天长大,除了给女儿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必要的物质上的嫁妆之外,作为一个父亲、还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写一本关于怎样爱人的书给女儿吧,希望女儿将来也能像我一样拥有健康、幸福、快乐、甜蜜的爱情和婚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鼓励青年们追求爱情来反对封建传统的包办婚姻。一百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批儒、批孔,也使得儒家思想被误会为是反对爱情的,因此看到我要以半部论语来指导怎样爱人,你肯定会感到意外和不解。
其实,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最简明扼要的回答:“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诚然、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爱人”、与我们今天的“爱情”是有所不同的、孔子所说的“爱人”的含义更加广泛,尽管如此、孔子关于“爱人”的许多经典论述、依然能对我们今天怎样“爱人”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最起码也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论语》不但有怎样爱人、为什么要爱人等的论述,还有许多关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的论述。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仁人”、“君子”、乃至成为“圣人”,而成为“仁人”的不二法门就是“学习”。
中国古人认为,除了吃饭和呼吸之外,什么都要学习才能会。在马王堆出土古书《天下至道谈》中写道:“人产而所不学者二,一曰息,二曰食。非此二者,无非学与服”。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神需求,不学习就更加不会了。如今许多人为爱情而苦恼、痛苦,远离爱情的幸福、甜蜜、快乐,主要不是没有爱心,也不是没有爱人,而主要是不知道怎样去爱:既不知道怎样爱自己,也不知道怎样爱别人,整天守着一个爱得要死要活的爱人,却往往由于不懂得怎样去爱,结果越爱、让爱人离自己越远。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婚姻相对来说比爱情简单得多,有人总结为一句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在相当长的年代里,人类的婚姻主要是考虑能否保障生存的需要。可是在人类进入了小康和文明的年代,尤其是在消除了对生存优先条件的依赖之后,婚姻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越是有钱人的家庭,越容易出现婚姻危机。
怎样成为一个“仁人”、怎样“学习”、是《论语》的两大精华。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和长期考察中国当代社会爱情、婚姻问题的所得,以开放社会的理论为指导,针对“怎样爱人”的话题,选择了《论语》中的相关精华语录,分为“自我之爱、亲情之爱、男女之爱、熟人之爱、生日之爱、兴趣之爱、职业之爱、物质之爱、精神之爱和爱的学习”十个部分,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事件为案例,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培养爱心、提高爱的能力和经营婚姻的能力、减少爱情和婚姻中的烦恼和痛苦、获得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和甜蜜尽一点微力。也热忱欢迎对此话题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交流。
(未完待续)
2009-1-15

目录
一、        自我之爱
1,1,怎样爱自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⒈1』
1,2,爱自己的标准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⒈10』
1,3,不能太自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8.11』
1,4,不能有恶习
子贡曰:“君子恶居下流。”『子张19.20』
1,5,不要怕有错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子张19.21』
二、        亲情之爱
2,1,孝弟是为仁之本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⒈2』
2,2,怎样才算是孝顺
子游问孝。子曰:“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⒉7』
2,3,父母要自爱
原壤夷俟。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14.43』
2,4,教育孩子是最大的爱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4.7』
2,5,过度教育是害孩子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三、        男女之爱
3,1, 为什么没有人爱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⒎30』
3,2,怎样才算是忠于爱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⒈4』
3,3,是不是对爱人什么都得说?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⒉22』
3,4,爱情应该怎样表达?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⒈3』
3,5,怎样在恋爱中处理贫富差距?
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⒈15』
3,6,什么是爱情的条件?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⒋14』
3,7,金钱与爱情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⒋12』
3,8,单相思值得吗?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⒎15』
3,9,恋爱中好色是好还是坏?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9.18』
3,10,怎样才能追求到所爱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子罕9.19』
3,11,对象的外表对爱情重要吗?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9.22』
3,12,怎样判定恋爱中的真情假意?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子罕9.24』
3,13,可以接受不爱的人的追求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9.26』
3,        14,选择爱情要不要考虑经济条件?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⒋9』
3,15,爱情需要考验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子罕9.28』
3,16,志同道合对爱情重要吗?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9.30』
3,17,恋人之间应该有隐私吗?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12.1』
3,18,恋人之间可以彼此要求吗?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5.24』
3,19,真正的爱情会让人担心吗?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颜渊12.4』
3,20,怎样才能在恋爱中保持清醒?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颜渊12.6』
3,21,先救母亲还是老婆?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12.13』
3,22,在爱情竞争中应该礼让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12.16』
3,23,爱情是否需要名份?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13.3』
3,24,怎样才能让恋人对自己放心?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13.13』
3,25,一句话可以改变爱情的结局吗?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13.15』
3,26,什么样的爱人是理想爱人?
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13.16』
3,27,一见钟情的爱情可靠吗?
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13.17』
3,28,怎样的恋人好相处?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子路13.25』
3,29,怎样判定恋人的素养?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14.10』
3,30,怎样防止恋人变心?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15.12』
3,31,怎样正确批评恋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15.15』
3,32,怎样判定恋人的能力?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15.16』
3,33, 怎样对待恋人的错误?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15.30』
3,34, 怎样与恋人的家人相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⒈7』
3,35,恋人是最可信的人吗?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颜渊12.12』
四、        熟人之爱
4,1,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⒌17』
4,2,怎样才能避免成为被讨厌的人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17.14』
4,3,怎样才能保持与人的适当距离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17.25』
4,4,怎样才能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15.28』
4,5,怎样的人可以交朋友
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19.3』
五、        生人之爱
5,1,基督之爱和儒家之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⒈6』
5,2,尊老爱幼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10.13』
5,3,弱者之爱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9.10』
5,4,爱的交流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源12.24』
5,5,爱的范围
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源12.5』
六、        兴趣之爱
6,1,怎样才能维持爱的热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⒍20』
6,2,爱的选择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⒍23』
6,3,爱的回避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⒍22』
6,4,爱的陷阱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⒎21』
6,5,好色之爱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15.13』
七、        职业之爱
7,1,怎样选择理想的企业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⒋1』
7,2,怎样处理与上司的关系
『八佾⒊19』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3,怎样处理与同事的关系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⒌23』
7,4,怎样处理与竞争者的关系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⒍30』
7,5,怎样爱部下
孔子对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12.17』
7,6,怎样爱人才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15.23』
7,7,怎样与同事交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15.22』
7,8,怎样选择老板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15.40』
7,9,怎样爱自己的职业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
八、        物质之爱
8,1,淡泊之爱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⒎16』
8,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⒋5』
8,3,职业无贵低高贱之分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⒎12』
8,4,洁身自爱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8.13』
九、        精神之爱
9,1,怎样判定爱人的人品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⒍13』
9,2,怎样判定爱人的价值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⒋16』
9,3,怎样衡量爱人的追求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15.20』
9,4,怎样衡量爱人的勇气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15.9』
9,5,怎样看待徇情而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⒋8』
十、        爱的学习
10,1,只有标准不同,没有最低要求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⒍11』
10,2,不要在爱情面前自卑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9.6』
10,3,爱情是人生最大的动力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⒎20』
10,4,怎样让爱人了解自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⒈16』
10,5,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⒉17』
10,6,爱人错了怎么办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⒌27』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14.30』
10,8,要不要以爱报恩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14.34』
10,9,可不可以爱穷人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9.14』
10,10,爱,不只属于一个人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⒍5』
10,11,怎样回答“你爱不爱我”
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⒍26』
10,12,不要坚持说服爱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⒎8』
10,13,不要对爱人求全责备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述而⒎29』
10,14,对爱人要坦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⒎37』
10,15,“闪婚”与“爱情长跑”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11.16』
10,16,什么是爱情必胜技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11.22』
10,17,朋友的恋人可不可以追求
子曰:“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八佾⒊7』
10,18,最爱得不到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⒊3』
10,19,真正爱过会不会恨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12.10』
10,20,生死相随是真爱吗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⒉5』
10,21,可以为爱人做坏事吗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13.18』
10,22,可以爱不爱你的人吗
子曰:“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宪问14.44』
10,23,两地分居的爱会长久吗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⒋19』
10,24,爱情能力不是天生的
孔子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16.9』
10,25,爱情,学无止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8.17』
10,26,多做爱情准备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15.10』
10,27,哪里有好的爱情老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⒉11』
10,28,爱的学习是相互的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⒎2』
10,29,什么是最甜蜜的爱情学习法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⒌15』
10,30,直接观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⒉10』
10,31,间接观察
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13.24』
10,32,怎样才会不钻爱的牛角尖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⒉15』
10,33,提高爱情能力的秘诀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19.5』
10,34,爱情能提高人的修养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16.11』
10,35,爱情能培养人的爱心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9.6』
10,36,爱情提高人的寿命
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⒎19』
10,37,爱情提高人生质量
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14.42』
一,自我之爱
1,1,爱学习才是爱自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⒈1』
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会有意识地爱自己、会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根据我的观察,通常是从进入小学一年级上学开始。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单纯的亲属关系一下扩展为了社会关系,开始有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这种质和量的人与人关系的骤变,反过来促使孩子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也正是这种再认识、促使孩子迅速增加了对自己的爱、也激发了孩子渴望得到爱的意识的觉醒。
在上小学之前,孩子所接触的世界主要是家庭成员,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孩子会把得到父辈亲戚的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一般不会有特别渴望爱的感觉。当他进入学校之后,老师取代了父母的位置,成为了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老师却不像家长那样无条件地爱每个孩子,孩子表现不好,还会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这就让孩子们明白:原来爱并不是像自己在家里那样,不管自己表现怎样都可以从父母那里无条件地得到,而是需要通过争取才能得到,这就激发了孩子对爱的渴望、对爱的争取。
学生在家里,不管自己如何,父母大都会无条件地爱,可是在学校里,老师却不像父母那样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学生。老师难免会对某些同学特别喜欢一些。老师喜欢学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只要学生学习好、在学校表现好,通常都能得到老师的喜爱。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就必须多点爱自己,也就是通过学习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可爱一些。
学生通过体会和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会发现同学的父母对同学的爱,自然会激发起自己对父母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比较,学生才能逐渐地学会考虑:在家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在学校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从而才能为将来踏上社会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打好基础。
现在的小学生已经开始非常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注重自己的容貌。这一方面是许多孩子在一起的自然激发,另外一方面主要还是父母的着力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把孩子当成自己面子的一个重要方面。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对孩子穿着打扮等外在形象的包装,却忽视了孩子内在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一个孩子是否可爱,外表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外貌的可改善空间是有限的,比如一个人的容貌等。但是一个孩子的内在素养的可塑性却是很大的。
比如说,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说话的声音语调、微笑寒暄、有无不良习惯,诸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尊重师长、乱发脾气、自私野蛮、不讲理、不遵守纪律规范,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缺乏公心、缺乏谦让心、缺乏正义感、缺乏学习热情等,这些方面的可塑性是很大的。
一年级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大都还是一片空白,如果这时候老师、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就不是正确地爱孩子。学生自己不注意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就是不真爱自己。只有不真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对这些美德不学习,对这些坏习惯和缺点放任自流。
老师和家长应该告诉一年级的小学生:这些美德你多学一点,就是多爱自己一点,也就可能赢得别人的爱多一点。相反,这些坏习惯你多一点,就是少爱自己一点,也就可能推掉别人的爱多一点。
如今许多小学生把老师的话放在家长的话之上,也就是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却不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最重要的不在于教学生多少文化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爱的认识。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启发和教育孩子怎样培养正确的对自己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
现在的家长不是舍不得投资培养孩子,相反,是投资太多太烂,结果适得其反。比如说,有许多家长省吃俭用节省下来一点钱,全部用来为孩子上各种辅导课、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长,但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教育——对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孔子非常强调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放在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上面。孩子只要能培养起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他愿意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那样孩子快乐,家长也轻松。
你想多爱你自己多一点,就要多学一点,多坚持一点,爱就会在其中,乐也会在其中。
(未完待续)
2009-1-16
1,2,爱自己的标准——《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⒈10』
前面一节我说“爱学习才是爱自己”,可能有读者无法接受这个观点,有人说,“对自己好才是爱自己,充分满足自己各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才是爱自己。”我觉得这个观点也不错,这也是爱的方式和内容之一。问题是,你凭什么才能持续稳定地充分满足自己各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呢?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固然可以靠父母、靠家庭,可是当你离开家庭,踏入社会之后还能靠谁呢?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各方面的资格和能力。要想拥有良好的资格和能力,除了遗传之外,还是要靠学习。正是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爱学习,才是真的爱自己。
那么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了呢?从整体来说,学习是一种生存需要和方式,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不过具体到每个人来说,你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质量和高度决定了你学习的必要程度。换句话说,你的需求欲望越高,你所需要付出的学习就越多。相反,如果你的需求欲望很低,那么你需要学的东西也就越少。事实上,许多人从来不认真学习,也一样过了一生。
但是不管学多学少,总要有一个大概的标准,换句话说,总有一个最低要求吧?我觉得,《论语》中提到的“温、良、恭、俭、让”可以作为我们衡量的一个标准。书中写道,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⒈10』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禽问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会过问那里的政事,是孔子主动过问,还是别人主动向孔子提供?”子贡回答说:“是因为孔子为人温和、善良、庄重有礼、克己、谦让所以得以过问政事,这大概就是孔子过问政事与其他人过问政事的不同之处吧。”
“温和、善良、庄重有礼、克己、谦让”是子贡对孔子的描述,也成为两千多年来儒家风范所追求的一种待人接物的标准。我想,这样的一个标准,也同样适用于怎样爱人。假如你在与人交往时都能做到“温和、善良、庄重有礼、克己、谦让”,那么不但在你主动追求别人的时候会成功率比较高些,甚至还可能因此而吸引别人来主动追求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感慨,今日中国的青年人中,绅士、淑女是越来越稀少了。然而很少有青年人扪心自问:我是一个绅士或淑女吗?什么样的人才是绅士、淑女呢?假如在今天依然能具备温和、善良、庄重有礼、克己、谦让修养的人,我想就可以算是一个现代的绅士、淑女,就会得到更多人的爱慕。
也许你会说,即便你具备了绅士、淑女的风范又怎么样?还不是照样得不到人爱。现在的青年实际得很,讲究的是“郎财女貌”,只要你有了钱,你的风度再差,也有女人投怀送抱,只要你年轻美貌,你的脾气再怀,男人还是会争先恐后地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
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问题是,如果一个男人只有钱财,却缺乏“温、良、恭、俭、让”的绅士风度,那么女人爱上的只是他的钱财,而不是他的人。即便人与他在一起,心并不一定会与他在一起,两个人难免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很有钱却并不能获得真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对女人来说也一样,即便一个女孩貌若天仙,如果缺乏“温、良、恭、俭、让”的淑女风范,那么男人爱上的只会是你的色,不会是你的人。一旦得到了你,或者一旦你年老色衰,也很可能会因为你的坏脾气而移情别恋,这也就是为什么并不是女孩越漂亮就越有爱情保障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男人如果生来就很有钱,一个女孩如果天生丽质,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值得珍惜的。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不一定就能获得真爱,还必须同时学习提高,培养自己“温、良、恭、俭、让”的气质内涵,那样才能使你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相得益彰,才能提高你获得爱情的保险系数。
相反,如果一个男人出生贫寒、也不是相貌堂堂,或者一个女人相貌平淡,也没有什么好家世,如果再不认真学习,好好爱自己,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别人凭什么要爱你呢?
所以,越是那些出生贫寒的丑女丑男、甚至残疾人士,越不能自卑自弃,越要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才可望通过培养自己的内在素质和外在才华,来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来激发别人对你的尊重和景仰,那样才可望有助于你赢得真正的爱。
(未完待续)
2009-1-17

1,3,不能太自恋——《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8.11』
学会爱别人,先要从学会爱自己开始。但是爱自己并不等于是自私自利,那不是在爱自己,而是在害自己。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可能会一时得到某种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必然会被周围的人所唾弃,一个被人唾弃的人,还有什么爱可言呢?所以爱自己,不只是要想方设法获得自己的物质利益,还要保障自己的人格尊严和清誉。爱的起点,可能是肤浅的,但是爱的核心肯定离不开尊重,一个不爱惜自己声誉的人,不可能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和爱。
人是一个综合体,只要用心,我们就可以培养出各种各样的才华,即便连智障者也不例外。比如说众所周知的智障者舟舟,经过反复的培训,同样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乐队指挥。所以,培养一个人某一方面的专业才能,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只要肯学、肯坚持、肯钻研,学习数年,都会有所成就。
但是人的素质和修养,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民间历来有“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的说法,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人的素质和修养很奇怪,要想提高,难上难,要想堕落,却异常容易。许多贵族几乎可以在一夜之间,随着他所依附的家庭的溃败而堕落。所以孔子告诫我们:“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8.11』意思是说,“即便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那样美的仪表,如果既骄傲又吝啬,那么其他的也就不值得看了。”
孔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个人不能骄傲傲慢、吝啬小气,我想无非是强调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人类有许多弱点,“傲慢、吝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冷漠、自私、懒惰、迷信、野蛮、凶残、贪婪、嫉妒、极端、缺乏爱心、缺乏宽容、缺乏对人的尊重”等。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通过学习和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绅士、淑女。
曾经有一位女孩,天生的美人、家庭富裕,不但在家里是受宠爱的掌上明珠,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在几乎所有的社交场合,都受到人们的追捧。从她十五六岁开始,就有人追求她,离开学校之后,追求她的人不说一个团,也有一个连。她也很开放,只要看得上眼的,都来者不拒,但是经过接触后,只要有丝毫不满意,一句话就把对方给甩了。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作者偶然再遇到她,发现他虽然徐娘半老,却依然风韵犹存,可是却与甜蜜的爱情无缘,依然是孤身一人。后来经了解才知道,尽管当年她风光一时,求婚者踏破门槛,可是由于她眼光过高,心气又傲,稍有不合就加以拒绝。结果越挑越花,挑了十几年,也没有挑选到百分之百满意的,眼见得逼近三十大关,只好退而求其次,随便将就着嫁了一个外表看上去各方面还不错的男人。
然而结婚之后,依然是傲慢无比,不把老公放在眼里,常流露出不得已才下嫁老公的意思,让老公非常反感。结果在忍耐了一年多后,坚决与她离婚而去。老公的离婚,给她带来极大的震撼,因为从来都是她拒绝别人,现在连她勉强迁就下嫁的老公居然也如此坚决地拒她而去,这让她太受打击了。
遗憾的是,她并不能反省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自己的素质需要改善提高,反而认为是由于自己青春早逝,才让吸引男人的魅力大减,于是整天只想着怎样美容、怎样健体、怎样化装、怎样穿着打扮,就是没有耐心坐下来读读书,陶冶陶冶情操,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因此依然在迷途中乱转。
其实以她现在的容貌,对男人依然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要嫁一个如意郎君并不困难。遗憾的是由于她内在素质的不足,使得许多被她的外貌吸引住的男人,在与她接触不久之后,都离她而去。说得好听点,说她是带刺的玫瑰,只适合远看,不适合近赏,说得不好听,说她只适合做情人,不适合做老婆。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社交越来越开放,那种传统的唐伯虎点秋香式的一眼定终生的神话已经不复存在。随着人们交往程度的开放,那种只凭外貌就可以得到爱情的机率在直线下降。人们越来越有机会,在交往之中,充分了解对方的内在素质。有些人,猛一看,很有好感,可是一接触,立刻就会皱眉头,有些人,猛一看,很平常,但是越接触,越有好感。
随着现代人对婚姻态度的转变,像过去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实现“从奴隶到将军”的转换。“从奴隶到将军”的这句话,是我的故乡曾经流传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男子在追求女孩的时候都尽量把自己变成奴隶,以讨取女人的欢心,可是一旦结婚之后,也就是把女人骗到手之后,就变成了将军。但是今天不行了,一张婚约之纸早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牢牢地束缚不愿意共同生活的一对夫妻。
这实际上是向现代人提出了更高的经营婚姻的要求,你必须始终认真对待你的配偶,否则对方随时会弃你而去。也就是说,在今天,即便是已经结婚的夫妻,也必须靠彼此的真爱、真心、真情去把握对方,否则就随时会失去所爱。
(未完待续)
2009-1-18
1,4,不能有恶习——《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贡曰:“君子恶居下流。”『子张19.20』
前面我们分析了为什么说学习是最好的爱自己的方法。分析了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与是否能得到真爱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了即便是有才华、有财富、有美貌的人们如果想得到真爱为什么也不能放任自己。这一节我们再来进一步分析一下,如果一个人不那么严格要求自己,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稍微观察我们的周围一下就不难发现,真正有才、有财、有貌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都只能是平平常常的,不是那么有才,不是那么富有,也不是那么容貌出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爱,更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健全的爱人之心,去大胆地爱我所爱。
才华不出众、财富不惊人、容貌不吸引人,并不会成为我们追求真爱的必然障碍,但是我们的品行上一旦出了问题,则很可能会成为我们获得真爱的不可跨越的鸿沟。为什么呢?《论语》中对此有专门的说明,书中写到,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19.20』,意思是说,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一定有传说的那么严重,所以君子怕做坏事,一旦做了坏事,天下的恶名都会归到他的头上。”
纣王是谁?他是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末代国王,在最近很受欢迎的“封神榜”电视剧中,可以形象地看到他的尊容,也可以看到他被描绘成多么可恶,完全成了荒淫残暴、祸国殃民的象征。根据《史记》记载,纣王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起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可谓荒淫之极。
不过却有历史学家指出,纣王在位28年,评定北海,灭淮夷,将兵驱至江南,打犬戎与阴密,与西周激战,为维护即将衰落的殷商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没有时间花天酒地,更不会被狐狸精所谜住。他的最后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有他本身的过失,对此,《左传》评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也就是说,连年征战是导致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
郭沫渃也曾写诗对此发表过他的看法:偶来洹水忆殷卒,统一神州肇此人,百克东夷身自殒,千秋公案谁与论?
纣王肯定是有错误,但并不是坏得那么厉害,但是只因为他有错,他的错就被后人夸大了,甚至连不是他的错的错也都归结到了他的头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几乎比比皆是。一个单位里,如果一个人曾经偷过东西,那么不管这个人以后怎样改过自新,只要单位里再出现被偷事件,这位有前科的人肯定第一个受到怀疑。
曾经有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分到单位里后受到许多人追求。不久,有一次单位里举办带家属的集体聚会,聚会中一位同事的老公对她产生了爱慕之心,聚会后不久,就约她吃饭。不巧的是,他和她的浪漫故事才开始就被另外一位同事发现。结果,这位漂亮女大学生只因为贪图一时的虚荣,顿时成为勾引同事老公的狐狸精、风骚坏女人。原来她在单位里到处受追捧,未婚男子都想追求她,已婚的妇女也积极为她牵红线。这件事之后,未婚的男子担心她太风骚,已婚的妇女担心她抢自己的老公。
过去封建时代对妇女的贞洁要求过于极端,反而起到了伤害女性的程度,但是在时代进步的今天,我们提倡男女平等,尊重所有人的权利平等,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受任何社会的优序良俗的制约,并不是像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爱是没有错的,想怎么爱就怎么爱”。事实上,所有的爱都是有限制的、有前提的、都有一个爱的禁区,一旦违背了,就只会给自己、给别人都带来伤害。
前面的那位女大学生之所以接受已婚男人的约会,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也许只是一时冲动,甚至可能只是一次游戏,没有把握好自己,但是却给她的声誉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一种典型的不自爱的表现。
(未完待续)
2009-1-19
1,5,过度教育是害孩子——《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教育孩子是爱,这个道理父母很容易懂,但是教育不得法也会害了孩子,这个道理许多父母却不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教育不得法而伤害了子女、伤害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的事,时有发生。举个最普通的例子来说: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从很小的幼儿时代就开始接受填鸭式教育,企图将子女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明明子女对这方面的东西非常不感兴趣,也不得不痛苦地、被动地接受父母强加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子女都很痛苦,效果肯定也不会好。
这种令父母和子女都痛苦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没有尊重子女对学习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大都属于子女不愿意学习或不感兴趣学,但是父母强迫子女去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的学习状态,不可能得到好的结果。
许多父母也许会问,可是孩子还那么小,他怎么能正确选择学什么呢?父母以自己成熟的社会阅历为子女选择有好前途的学习对象,有什么不对呢?孩子在太小的时候,确实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也不能擅自为子女做出强制性的选择。因为即便是成熟的父母,也未必能确定自己的选择一定是对的。事实上,许多父母自己的人生都并不是那么成功,又有什么把握能替子女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呢?更何况,社会和时代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即便是父母的成功经验也未必一定适合子女的人生发展。
是不是父母在怎样教育子女上就什么也不能做吗?当然不是。我觉得父母最要做的,不是具体替子女选择学习什么,而是培养子女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的观点,套用孔子的这句话,我觉得父母要坚信“有学无类”,也就是说,不管子女学什么都行,只要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就足够了,完全不要自己吃力不讨好地去为子女做选择,可以完全放心地将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子女。
父母要做的是从小培养起子女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眼光去限制子女选择学习对象的范围,更不要为子女提出什么具体的要求,比如一定要考取大学、一定要取得名次之类的要求,这会严重伤害子女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会让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讨厌、拒绝的情绪。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子女逃避学习、远离学习。
只有让子女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子女才会对学习保持兴趣和热情,才可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也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学习成果。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⒍20』。父母只要在发现子女对什么学习感兴趣的时候,全力支持和鼓励子女,在子女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多多鼓励子女,就足够了。
作为父母,应该对子女的学习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太担心。比如说,今日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一种“大学恐慌症”,仿佛觉得,考上大学才是子女的唯一出路,一旦子女考不取大学,这一生就全完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今天中国,早已经不是曾经的“朝为耕田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时代,考取大学,也已经不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行行出状元”这句古语,在今天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只要经营得法,哪一行都能成为事业、财富的成功者。
相反,即便考取了大学,如果缺乏独自学习的能力,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旦离开了大学老师的指导,脱离了父母的呵护,一样会一事无成,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失败者。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学习已经不只局限于校园,四年大学,所能学到的东西,其实很有限,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资讯技术的发达,学习的方法也在飞速变化,使得终生学习不但必要,也成为可能。一个未考取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四年自学所获得的知识,未必会比在校大学生差多少。
所以,即便没有考取大学,父母也完全不必悲观。只要子女有学习的热情和自学的能力,一旦他选择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很可能会取得意外的成功。事实上,我们只要稍微翻阅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就会发现:上大学,并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当然,我丝毫也不否认上大学对培养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告诉子女:能上大学,在今日中国,依然只是部分应届高中生的幸运,因此能有机会上大学,依然是首要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
(未完待续)
2009-1-20
二, 亲情之爱
2,1,孝弟是为仁之本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⒈2』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起点和归属,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回答很简明扼要,两个字“爱人”『颜渊12.22』。之所以说“仁”是儒家思想的起点和归属,是因为儒家思想就是启发人们由亲情之爱焕发出普天下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有子《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⒈2』,意思是说:“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大道才能形成。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就是仁爱的根本。”
《论语》把“孝弟”当成是实现“仁爱”的根本,那么,究竟什么是“孝弟”呢?《说文》对此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弟”通“悌“,“悌,善兄弟也。”通俗点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孝弟”的意思。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孝弟”观,不只是《论语》所宣扬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尤其是“孝”字,更被儒家思想抬高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在《孝经》中,“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在《礼记•祭义》中,“众之本教曰孝”, 在《国语•周语》中,“孝,文之本也”, 在《左传•文公二年》中,“孝,礼之始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孝弟”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如果这样的“孝弟”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那么就有很大的问题了。比如说,子女固然应该孝顺父母,但是父母又该怎样关爱子女呢?弟弟固然应该敬爱兄长,但是兄长应该怎样关爱弟弟呢?
也许儒家思想把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当成是“不言自明”的事,所以没有特别强调,而只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爱、弟弟对兄长的爱。也许,有些儒家思想家认为,根本不需要考虑父母是否爱子女的问题,只要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爱就可以了,甚至认为即便父母对子女不好,子女也应该孝顺父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原本值得提倡的孝顺,就被扭曲了,就把原本平等的爱,扭曲为不平等的臣服关系、主从关系了。
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孝感动天”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被扭曲的典型。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这个故事的作者,显然是认为,不管父母多么不好,子女也应该孝顺父母,用民间通俗的说法,那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也就是说,不管父母怎样错,子女都不能说父母不是,都必须原谅父母的不是,这是非常荒谬的,也是应该加以摒弃的。
对于故事中这样恶劣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应该给予谴责和批判,不能成为考验孝顺与否的陪衬人而受到人们的默认。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没有权利虐待自己的子女。
在这样扭曲的孝顺中,子女完全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处于父母的附属品的位置,这样的孝顺观是不公正的、是扭曲的。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落伍、扭曲的孝顺观要彻底摒弃,然后才能建立新型的、健康的、平等的孝顺观。
新型的、健康的、平等的孝顺观首先应该建立在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基础上。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同样,父母也应该平等地慈爱子女,尊重子女,把父母和子女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样的孝顺,才有生命力。
兄弟姐妹也是一样,不应该只强调,幼小的弟弟妹妹应该敬爱年长的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也应该敬爱弟弟妹妹。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消除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等级之爱、差别之爱”,不要只强调单方面的爱、以小对上的爱,要提倡双向的、平等的爱。
对于每一个身为父母的人们,尤其应该学会区别传统的孝顺观中的不足和缺陷,要主动接纳和遵从新型的和现代文明的孝顺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子女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
(未完待续)
2009-2-2

2,2,怎样才算是孝顺——《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游问孝。子曰:“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⒉7』
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今天,说到孝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反对孝顺父母。但是对于究竟怎样才算是孝顺,可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但作为孝顺者的子女对此有不同看法,即便是作为被孝顺者的父母,对此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可能潜藏一个巨大的危机:很可能由于对孝顺标准的不同,而引发双方的矛盾,甚至可能引起双方的不愉快。因此理顺对孝顺的判定标准刻不容缓。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等,对于孝顺会有不同的标准。《论语》中有多处提到怎样才算是孝顺,这只能算是2500年前的古人对孝顺的标准,对于这个标准,我们没有必要全盘照搬,但是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古人的标准对于今天依然是适合的,我们可以继续引用。如果对于今天的标准是不太适合的,我们可以加以修正。
在《论语》中,记录了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⒉7』。意思是说:“今天一提到孝顺就说是能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喂养吗?如果无敬爱之心,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从孔子这话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即便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标准也就已经非常不同了,有人觉得,只要能赡养父母,就可以算是孝顺父母了,但是孔子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只做到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就与饲养家畜没有什么分别。孔子对孝顺的标准,显然更加高一些。
了解到孔子时代的这两种关于孝顺的标准,作为今日中国人,我是深感惭愧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在赡养父母的基础上对父母保持尊敬没有普遍做到,即便连最低标准的赡养父母,许多子女都没有做到。相反,我们却看到许多家庭几个子女相互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的现象。尽管父母有几个孩子,却一个子女也不愿意赡养父母。更有甚者,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大,子女不但不能赡养父母,还要继续赖在家里不去工作、心安理得地当“啃老族”!
我们也还注意到另外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父母并不缺乏养老的钱,他们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养老金,可是却缺乏子女的关心。有报道说,中国空巢老人在迅速增加。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都去忙自己的事,而把父母独自扔在一边,甚至过年过节也没有时间去探望一下父母。
客观来说,子女无法和年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一起照顾年老的父母,主要还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许多子女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将父母接来与自己一起安度晚年。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家庭,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父母和子女彼此之间的文化或观念上的隔阂,他们无法和睦相处,宁愿分开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年增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子女在经济上有能力让年老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文化或观念隔阂无法消除,比如著名的“婆媳不和”之类的隔阂无法消除,那么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关心、照顾的社会问题就依然无法解决。消除这个文化或观念隔阂的唯一途径,就是爱,彼此之间标准相同、心灵相通的爱,以及对孝顺标准的统一和认同。
“婆媳不和”是中国最经典的难题之一,为什么西方社会没有类似的“婆媳不和”现象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孝顺标准”的负作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孝顺标准”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但是从来不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什么事都做得很公正,那么媳妇自然会对婆婆很尊敬,可是如果婆婆本身做事不公正,却还单方面强调媳妇必须无条件地尊敬婆婆,这自然会引起媳妇的强烈不满,于是“婆媳不和”便会一代代传下去,即便是当年的媳妇在熬成婆之后,也会同样强迫自己的媳妇无条件地尊敬自己这个新婆婆。
所以传统孝顺标准中的“尊敬”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没有同时强调父母对子女同样的“尊敬”。所以我们今天倡导“孝顺”,在强调要尊敬父母的同时,也强调父母必须同样尊敬子女。也就是,我们强调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敬,而不是一味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只有彼此平等地相互尊敬,这样的孝顺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和谐,才可以给彼此都带来快乐,也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爱。
(未完待续)
2009-2-3
2,3,父母要自爱——《半部论语学爱人》
原壤夷俟。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14.43』
从古到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指责是子女如何对父母不孝顺,但似乎很少有人去追问子女为什么不孝顺父母的问题。根据我的观测和思考,几乎所有子女不孝顺的根源,都在父母身上。首先,是父母没有很好地教育子女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其次,是父母本身的言传身教,让子女无法产生孝顺父母的愿望。比如说,有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子女要孝顺父母,可是与此同时,父母却从来没有好好关心爱护子女,甚至粗暴打骂、虐待子女,这样野蛮的父母,怎么可能让子女接受应该孝顺父母的概念呢?
许多子女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中成长,施展暴力的父母几乎成为他们心灵中恶魔的化身,长大之后,父母又粗暴干涉子女的婚姻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让子女凭什么要孝顺这样恶劣的父母呢?
对于此类不良父母,古已有之,孔子在《论语》中就专门批评过这样一位老人,《论语》中写到: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14.43』。意思是说: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作为,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孔子边骂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强调敬老的,也许是由于强调过头了,以至于在民间形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说法,也就是说,不管父母对不对,子女都应该迁就父母。从孔子在《论语》中对原壤的批评来看,正宗儒家思想似乎并没有如此无原则地迁就老人、迁就父母的意思。
孔子在这里批评了原壤的一生,小的时候不学好,长大了无作为,到老了还是不能自爱,这样怎么能行呢?这样的老人又怎么能焕发起晚辈对他的敬爱之心呢?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位父母,如果父母自己不自爱,从小打骂子女,不关心子女,不尊重子女,到老了,父母自己还不讲道理,动不动就在子女面前摆老资格,不尊重子女,怎么可能获得子女发自内心的敬爱和孝顺呢?
在中国社会里,几乎看不到父母会故意教育子女不孝顺父母的,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子女不孝顺父母呢?我觉得,这是父母们自己首先应该反省的。孔子曾经在《论语》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12.11』的观点,尽管这个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皇帝扭曲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但这显然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原意很清楚,那就是“君王应该像一个合格的君王好好管理国家,臣子应该像一个合格的臣子,认真辅助君王管理国家。父亲应该像一个合格的父亲好好抚养教导儿子,儿子应该像一个合格的儿子那样真诚孝顺父亲。”
如果我们按照今天的民主观点来解读孔子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国家领导人要像个合格的国家领导人来管理国家,否则老百姓就要收回赋予你的管理国家的权利,另外选择一个合格的国家领导人。一个父亲如果不能合格读履行父亲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子女也可以不再承认你这个不合格的父亲。”
我觉得,要让子女心甘情愿地孝顺父母,关键首先在于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一个父母,你可以没有钱,也可以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你不可以没有爱心,不可以没有责任、不可以没有对子女的尊敬,不可以有什么恶习,否则,你就不配得到子女的孝顺和敬爱。
在家庭成员中是如此,在社会上也是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本身确实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同时强调“尊幼爱老”,在单位里,在社交场合,我们应该对老人表示礼节上的尊重,但在工作中,在发表意见的时候,特别是老年人与青年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却不能无原则地强调尊老爱幼,而应该根据谁说得话有道理就尊重谁的意见。
在工作中,只有老年人真正能平等地尊重年轻人的意见,年轻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年人的意见,否则,一味的倚老卖老地压制年轻人的意见,结果只能是口服心不服,这样的争论结果,不但无法得出最有利于工作的决定,也无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华和智慧,只会导致扼杀年轻人工作热情、挫伤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恶果。长此以往,也只会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尊重老年人。
要让年轻人学会尊重老年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年轻人或压制年轻人,而应该老年人是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引导和熏陶年轻人。
(未完待续)
2009-2-4
2,4,教育孩子是最大的爱——《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4.7』
不管子女是好是歹,天下几乎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可是天下却有许多父母由于爱子女不得法,自己为子女辛辛苦苦付出的一番爱心不但得不到子女的回报、认同、感激,甚至会引来子女强烈的不满,甚至仇恨。所以怎样正确适当地爱子女,是每个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不得不经常反省和思考的问题。
许多父母由于自己在做子女的年代吃了许多苦,受了很多难,因此当自己成为父母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避免自己的子女不再受自己所受的苦和难,他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也有一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怎样才能为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有一些父母,以为只要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就算尽到了一个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就算付出了对子女的爱。
作为父母,如果只满足于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经济环境和充裕的物质条件,显然是很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此类富裕家庭出现了问题。父母越富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越冷淡。相反,倒是许多贫穷的家庭,尽管物质条件非常匮乏,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却非常深厚、融洽。我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方法不同。
父母能为子女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当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爱的表达方式,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和减少。所以物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有物质条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神上的关爱。关于这一点,《论语》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比如,书中写到: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13.9』,意思是说:孔子去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多了之后,应该做什么?”孔子回答说:“要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再做什么?”孔子回答说:“教育他们。”
孔子与冉有这段对话,当然主要是针对怎样管理国家而说的,但是我想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家庭。作为家庭的管理者的父母,首先当然要能承担起维持家庭富裕生活的责任,但是在让家庭富裕之后、在让子女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之后,还要教育子女,这才是对子女全面的爱。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对子女的爱的教育呢?孔子在《论语》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4.7』意思是说:“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让他懂得忠,能不教诲他吗?
孔子把让子女学会勤劳当成是对子女的一种爱,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所谓勤劳,我想不只是一种品德,更是强调要培养子女的一种能力、一种独立生存的能力。事实上要培养任何一种独立生存的能力,离开了勤劳的基础,都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耕读传家”,不管是耕田还是读书,离开了勤劳二字,都将一无所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说法:“人遗子,金满箩,我遗子,经一筐”,我想这个“经”,不只是指四书五经之类的经,也包括经世济人的经。这一观点用一个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予人鱼,不如教人渔”。中国之所以会有“富不过三”的说法,根本原因正是许多富人父母不懂得教育子女,因此不管这些父母为子女积累了多少财富,都无济于事。
破解“富不过三”魔咒的最佳法宝,就是父母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让子女勤劳的爱心教育。不管父母的工作多么忙,不管为这个家庭在外面拼搏得多么辛苦,都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多关心自己的子女,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多关心他们的成长,那样才能充分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那样才是给了子女一份完整的爱。
让子女学会勤劳,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独立生存的能力。现在的许多父母错把对子女无微不至的无限照管当成是真爱,实际上是害了子女。许多父母从小学开始每天接送子女,到了高考,还要父母陪读,进了大学,还需要父母送到学校报到、铺床叠被,毕业后,还要父母为子女去寻找工作。即便这样,许多子女才上了几天班就回家当啃老族了。这样的子女不是父母溺爱的牺牲品、是什么呢?这样的子女怎么能在市场经济时代独立生存下去呢?
父母要想教育好子女,首先自己要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要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否则自己辛辛苦苦以为是在爱子女,结果适得其反是害了子女。同时父母自己还必须能成为子女的良好榜样。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不勤劳,怎么可能让子女勤劳?如果做父母的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爱心,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子女对自己有爱心?“子不教,父之过”,许多子女的问题,往往根子都在父母身上。
(未完待续)
2009-2-5
2,5,过度教育是害孩子——《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教育孩子是爱,这个道理父母很容易懂,但是教育不得法也会害了孩子,这个道理许多父母却不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教育不得法而伤害了子女、伤害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的事,时有发生。举个最普通的例子来说: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从很小的幼儿时代就开始接受填鸭式教育,企图将子女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明明子女对这方面的东西非常不感兴趣,也不得不痛苦地、被动地接受父母强加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子女都很痛苦,效果肯定也不会好。
这种令父母和子女都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没有尊重子女对学习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大都属于子女不愿意学习或不感兴趣学,但是父母强迫子女去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的学习状态,不可能得到好的结果。
许多父母也许会问,可是孩子还那么小,他怎么能正确选择学什么呢?父母以自己成熟的社会阅历为子女选择有好前途的学习项目,有什么不对呢?孩子在太小的时候,确实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也不能擅自为子女做出强制性的选择。因为即便是成熟的父母,也未必能确定自己的选择一定是对的。事实上,许多父母自己的人生都并不是那么成功,又有什么把握能替子女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呢?更何况,社会和时代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即便是父母的成功经验也未必一定适合子女的人生发展。
是不是父母在怎样教育子女上就什么也不能做吗?当然不是。我觉得父母最要做的,不是具体替子女选择学习什么,而是培养子女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的观点,套用孔子的这句话,我觉得父母要坚信“有学无类”,也就是说,不管子女学什么都行,只要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就足够了,完全不要自己吃力不讨好地去为子女做选择,可以完全放心地将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子女。
父母要做的是从小培养起子女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眼光去限制子女选择学习对象的范围,更不要为子女提出什么具体的要求,比如一定要考取大学、一定要取得名次之类的要求,那样会严重伤害子女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会让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讨厌、拒绝的情绪。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子女逃避学习、远离学习。
只有让子女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子女才会对学习保持兴趣和热情,才可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也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学习成果。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⒍20』。父母只要在发现子女对什么学习感兴趣的时候,全力支持和鼓励子女,在子女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多多鼓励子女,就足够了。
作为父母,应该对子女的学习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太担心。比如说,今日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一种“大学恐慌症”,仿佛觉得,考上大学才是子女的唯一出路,一旦子女考不取大学,这一生就全完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今天中国,早已经不是曾经的“朝为耕田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时代,考取大学,也已经不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行行出状元”这句古语,在今天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只要经营得法,哪一行都能成为事业、财富的成功者。
相反,即便考取了大学,如果缺乏独自学习的能力,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旦离开了大学老师的指导,脱离了父母的呵护,一样会一事无成,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失败者。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学习已经不只局限于校园,四年大学,所能学到的东西,其实很有限,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资讯技术的发达,学习的方法也在飞速变化,使得终生学习不但必要,也成为可能。一个未考取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四年自学所获得的知识,未必会比在校大学生差多少。
所以,即便没有考取大学,父母也完全不必悲观。只要子女有学习的热情和自学的能力,一旦他选择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很可能会取得意外的成功。事实上,我们只要稍微翻阅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就会发现:上大学,并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当然,我丝毫也不否认上大学对培养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告诉子女:能上大学,在今日中国,依然只是部分应届高中生的幸运,因此能有机会上大学,依然是首要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
(未完待续)
2009-2-6
三,        男女之爱——《半部论语学爱人》
3,1, 为什么没有人爱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⒎30』
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那些自身条件不太理想的年轻人,往往抱怨没有人爱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反省:自己是否爱别人。根据我的观察:那些整天抱怨没有人爱的主要原因,不是别人不爱他们,而是他们自己不会爱别人、甚至也不会爱自己,是因为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也不懂得怎样去爱。
也许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你会说,爱这东西谁还不会呢?俗话说,哪个女子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爱情这东西,人一到了青春期,自然就不言自明了、无师自通了。但是我必须说,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把性和爱混为一谈了。事实上,性和爱是有区别的,性是一种本能、不需要学,到了一定的生理年龄、就会萌发性的冲动。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是一样的。但是爱不一样,爱是需要学习才能懂的、才能会的。不学习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什么是爱,不懂得怎样去爱人。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只懂得性、不懂得爱、也不需要爱。但是人懂得性、也懂得爱、更需要爱。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这样谈论过仁爱,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⒎30』意思是说:“仁爱离我远吗?如果我想拥有仁爱,仁爱就会来。”孔子这话是针对仁爱,我想这个观点也同样适合于恋爱。
你也许会说,这完全是两回事,仁爱主要是指自我方面的事情,也就是一切由自己做主,自己喜爱仁爱,仁爱自然就会来了,可是恋爱是牵涉到两个人的事,只有我单相思,恋爱怎么会到来呢?比如说:我是一个外貌很普通的打工者,我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女明星,我成了她的铁竿粉丝。我虽然爱她,可是她却一点也不爱我,这怎么能说不是别人不爱我,而是我不爱别人呢?怎么能说,只要我想拥有爱,爱就会来呢?
仁爱和爱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在前面说的是只要我们懂得爱,就一定能得到爱。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我们想爱谁,就能得到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学会懂得爱,爱的前提是什么?是彼此尊重,是相互平等的自愿选择。只有当对方自愿选择了你,你也自愿选择了对方,才能让你们彼此的爱情合而为一,才能实现彼此的拥有,你才可能得到对方的爱。如果你无视对方的意愿,想爱对方就一定要得到对方,这样的行为,在你可能属于爱,在对方看来,则与爱完全无关,很可能被看成是一种动物性的占有。
其次,尽管彼此的爱情需要相互自愿才可以形成,但并不是不可以单方面去爱对方。比如你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女明星,你可能并不一定能得到她对你的爱,但你依然可以热烈地爱着她。你也可以想办法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爱,当她感受到了你的爱,假如你也足够出色,那么最后获得她的爱也不是不可能。
再其次,即便你最终没有赢得她对你的爱,但你为了赢得她对你的爱而刻苦努力拼搏,终于提高了你自己。从个人素质方面,从你的事业方面提高了你自己。那么,即便你最后并没有赢得漂亮女明星对你的爱情,但却因为内心始终拥有了这份美好的爱情和理想,也会让你寂寞的青春岁月增添几分光彩和浪漫,也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幸福和温暖。
最后,假如你对这位女漂亮的女明星的爱情越来越浓厚、越来越纯净之后,你就会更加懂得爱情的自由选择是多么重要,你就会理解,你越爱她,越会懂得尊重她对爱情的选择权。甚至你会逐渐产生出只要她幸福才是最佳选择的激情,那么假如你发现她选择了她所爱的人的时候,你会为她的选择而感到幸福,也不再会为她不选择你而感到太过失落。你会将这份美好的情感,作为青春的回忆悄悄地珍藏在心里。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像一位普通的打工者爱上并追求漂亮的女明星的极端情况是比较罕见的,绝大多数是针对我们身边与我们差不多的人群。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每个人的社会价值在不同的人群眼里会有不同的显示,即便是人的容貌这一比较难以精确估算的东西,也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不同的“价位”,这样,怎样的男人可以配得上怎样的女人就会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市价”。
用“价位”或“市价”这些词,你可能觉得太过庸俗、世侩,那么你可以用“社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评价”来表达。其实不管用怎样的词汇,都改变不了每个人的社会价值有不同这一本质。即便在面对爱情这样一个非常神圣、美好、崇高的情感时,也不要忘记了这一点,更应该有勇气正视这一点。
在这个无形的市价中,每个人对自己会有一个定位,别人也会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在我们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和社会对自己的定位比较一致,自己又是在选择与自己处于类似定位的对方,那么获得爱情的可能性就非常高。相反,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学会准确地定位和选择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真诚地、平等地、热情地去爱别人。人的外在社会价值会根据每个人的努力程度而改变,一颗真诚的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许多男人外在条件很一般,但是却能娶到如花似玉的女人,同样,许多看上去非常般配的一对男女,却在结婚不久后就离婚。其中根本原因,不只在于彼此的外在条件,可能更主要在于彼此内心是否真正懂得爱情。
(未完待续)
2009-2-9
3,2,怎样才算是忠于爱情?——《半部论语学爱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⒈4』
不管是在文艺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或一个女人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粗看上去,事件中的每个人的爱都是情有可原的、都是合理的、都是无可指责的、都是不应该放弃的。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往往不难发现:造成这种两难情形的根本原因,完全在于事件中的那个同时爱上两个女人或两个男人的人身上,根本原因在于他或她不懂得什么是对爱情的忠诚。
一个人可能同时爱上几个人,但是只要这个人还懂得对爱情的忠诚,那么他或她无论如何不会同时爱上两个人。就像一个人如果对婚姻忠诚,他或她也不可能同时想与两个人结婚一样。但是由于人是一种感性动物,不管他曾经对她的爱情怎样忠诚,在许多特定的环境下,曾经的爱情难免会逐渐消失,在新的诱惑面前也难免移情别恋,然后先后爱上多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事实上,假如两个相爱的人不持续经营他们的爱情,那么要维持长期的对爱情的绝对忠诚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他永远只能接触到一个她。
每个成熟的男人和女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苛求爱情的绝对忠诚,以至于连老公或老婆在大街上朝走过来的俊男倩女多看几眼也要吃干醋。我这样说并不是提倡干脆不要追求和严守爱情的忠诚,当然不是。即便做不到对爱情的绝对忠诚,最起码也要做到对爱情的相对忠诚。什么是对爱情的相对忠诚呢?以婚姻为例子来说,最好能做到白头携老,退而求其次,是结束了前次的婚姻,再开始新的婚姻,千万不要前次的婚姻还没有结束,又开始了新的婚姻。
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随便爱上其他人是最不道德的事。因为爱情除了快乐之外,还有责任。既然与对方结婚了,除了爱情之外,还有责任。如果你想追求新的爱情,那么应该先解除这分责任,然后再去开始新的追求。最应该受到谴责的是:一方面去追求新的爱情,一方面却依然欺骗原来的爱人,即所谓“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这样的结果,表面上看,是一个男人的成功,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的是这个男人的卑劣、以及他对妻子和情人的人格、感情的亵渎。
我们都无法否认,爱情是会变化的,爱情中的一方之所以会移情别恋,放弃了对爱情的忠诚,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突然遇到了某一个吸引自己的人,才突然产生了背叛婚姻的想法,实际上是在这个吸引自己的人出现之外,原来的爱情已经淡化,才会被突然出现的新人所吸引。造成爱情淡化的原因,并不只是在夫妻某一方面,很可能同时存在于夫妻双方的身上。因此,要保证夫妻对婚姻的忠诚,需要夫妻双方去共同努力。
怎样去共同努力呢?曾子在《论语》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⒈4』,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做事是否敬业?与人交往是否诚信?学过的东西是否经常复习?”
爱情需要激情,婚姻需要经营。不管是恋爱中还是结婚后的夫妻,都需要经常反省:我对这份爱情忠诚吗?我在与别的异性接触时,有过非份之想吗?我们曾经恋爱中的激情现在还经常再现吗?我在哪些方面让对方不愉快了吗?对方哪些方面让我不开心了吗?我们应该怎样沟通、怎样改善,彼此才会相处得更加快乐?更加甜蜜?
如果恋爱中或婚姻中的男女能经常如此反省,并在反省的基础上,加以不断改善,那么我相信,这不但能促进彼此对爱情的忠诚,还能加深彼此爱情的甜蜜。相反,如果彼此从来不进行此类的反省,尤其是男女一旦结婚之后就再也不去反省自己有什么不足,而总是埋怨、挑剔、苛求对方,结果让彼此的爱情和婚姻遭受伤害,总是生活在阴影和不愉快之中,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双方都非常想忠诚于这样的爱情或婚姻,也很难真正做到忠诚,一旦遇到外界的诱惑,那么这样脆弱的忠诚自律会在顷刻间瓦解,除了给双方增加痛苦和不幸之外,还能给双方带来什么呢?
人们之所以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道德的,正是因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如果一种婚姻只能给双方带来痛苦,不管这一婚姻原来是以什么为基础的,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继续维持下去了。
所以,如果你还爱你婚姻中的另一半,不需要化太多的精力去单方面苛求对方对你是否忠诚,而应该多多反省和改善,怎样经营好你们的爱情和婚姻。因为真正的忠诚,永远都只能发自内心,而不能靠别人的要求、或什么道德、责任等外在的因素来维持。
(未完待续)
2009-2-11
3,3,是不是对爱人什么都得说?——《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⒉22』
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做人要讲诚信,这是谁都知道的简单道理。可是尽管道理人人都懂,一旦具体落实要怎样做,却往往让人无所适从。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一对相爱中的恋人,如果被问到以前的恋爱故事,应该不应该诚实相告呢?根据一般的规律,绝大多数诚实相告的人,都会在以后的交往中留下后遗症。同时,即便不诚实相告的,也不一定就平安无事,因为一旦什么时候被对方从其他途径知道了以前的恋爱故事,那么情况将更加严重。所以一旦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诚实不行、不诚实也不行。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恋爱中的女人往往会问:“你是不是爱我啊?我是不是漂亮啊?除了我你心里还有没有其他喜欢的人啊?等等。”稍微有一点经验的男人都会立刻给出女方想要的肯定的答案,不管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怎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责怪这些男人不诚实吗?
许多时候,还有一种所谓善意的谎言,比如为了不让对方遭受精神上的打击,故意隐瞒真相,比如隐瞒病情、隐瞒亲人去世的消息等等,甚至还有望梅止渴、减兵增灶之类的情况,这就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把握诚信带来了许多困惑。
之所以会引起这样的困惑,主要还是我们对诚信二字的定义不够明确,有的时候将诚信的范围放得太宽泛了。通常来说,诚信主要是指“信守承诺,不恶意欺骗”,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诺千金、童叟无欺等。孔子也在《论语》中多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⒉22』,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诚信,真不知道将怎样做人。就像大车小车上没有固定车辕的销子,怎么能走远呢?”
一对恋人或一对夫妻,如果彼此不能以诚相待,肯定是长久不了的,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以诚相待,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并不是只要做到彼此毫无隐瞒、说真话不说假话就可以那么简单。
古时候有个青年叫尾生,是个非常讲诚信的人。有一天他与一位相爱的女孩约在大桥下面见面。为了不失信于女孩,他提前来到了大桥下等候女孩的到来。可是就在他等待之时,天气突变,下起了瓢泼大雨,很快大雨又引发了山洪。大桥下的水位眼见着一个劲地往上涨,可是尾生等待的那位女孩却还没有到来。尾生为了坚守信约,坚持在桥下苦等。为了不被大水冲走,他双手牢牢地抱着桥柱不肯离去,直至淹死。
尾生宁愿被淹死也不违背承诺的诚信精神是令人感动的,但是在感动之余,也令人怀疑:这样的诚信究竟是有利于我们的生命和幸福还是有害于我们的生命和幸福呢?这样的诚信是给深爱尾生的女孩带来了幸福还是痛苦呢?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既信守承诺、又不发生尾生这样无谓牺牲的悲剧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结出了“有限承诺”的概念。所谓有限承诺,那就是任何承诺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比如说,尾生的承诺如果是按照有限承诺的标准来看,他只要在正常情况下信守承诺,准时在桥下等待就可以算是信守承诺了。万一承诺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下大雨,或者他自己发生了什么意外,被耽搁了,即便没有准时来桥下等待,也不能算是违背承诺,也依然算是一个诚信的人。
假如恋爱双方都能接受这个有限承诺的概念,以此来约束自己和衡量对方,就既可以避免我们自己做出无谓的牺牲,也可以作为是否应该原谅对方的一个标准。对别人、对自己、都能做到更加通情达理。
在我们今天这个文明的时代,恋爱或结婚的一方,由于种种原因突然去世,人们通常不会要求活着的一方为去世的一方殉情守寡。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以遵守爱情承诺的名义而自愿不娶不嫁的情况存在。一旦人们发现这样的情况,往往还会大家称赞。其实这样的称赞是非常不人道的,这样的信守爱情承诺的观点也是非常错误的。
不错,热恋中的爱人或彼此恩爱和谐的夫妻会说出发自内心的爱情承诺:此生只爱你一人。但是这样的爱情承诺,我觉得应该是有限承诺,及只在双方都活着的时候,一旦有一方去世,那么这样的承诺就自动失效,不再具有任何约束效果,尤其是不要把这样的承诺当成自己的心灵枷锁,这才是真正成熟的信守诚信。也许这样的观点有点伤感情,有点伤道德,但却是最人道的,也是最有人性的。
(未完待续)
2009-2-10
3,4,爱情应该怎样表达?——《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⒈3』
随着现代资讯的发达,尤其是流行文化的发达,人们对表达爱情方式的追求,越来越花样翻新、甚至走向极端。比如,有人通过大撒金钱来表达所谓的爱情,购买9999朵玫瑰花去讨美人的欢心。没有钱的也不甘示弱,有人在大厅广众之下疯狂喊出自己的爱。更有甚者,个别歌星更是不顾社会良知的道德底线的自律,用男女裸体自杀表演的MTV画面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和痴迷。
今日社会之所以会出现此类让人啼笑皆非、本末倒置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充分证明了这些人对爱情的无知和无能。真正的爱情,是一举手、一头足、一个眼神、一个句话,甚至是一声呼吸都足以表达发自内心的热烈爱情的,哪里需要用如此极端、夸张的东西来表演爱情呢?真正的爱情根本不需要表演,只要真诚表达就够了。
孔子在《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⒈3』,意思是说:“花言巧语很少有真正懂得仁爱的。”孔子这话虽然说的是仁爱,我想也完全适用于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碰撞和共鸣,是彼此相吸引、相倾慕、相爱恋,而不是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强迫式追逐,不是仿佛猎人追寻猎物、商人追逐利益那样去贪婪地追求。
爱情固然是需要表达的,而且,谁也无法否定,美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情侣之间的爱情。但是我们同样也无法否认,通过美好的语言激发出来的爱情未必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也未必可以持久。事实上,许多爱情骗子骗人的最得力武器就是甜言蜜语和通过各种极端、夸张的表演伪装爱情。
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不需要用那些花言巧语和极端、夸张的表演去赢得爱情,而是通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言行去让对方感受爱情,正如《论语》中说写的那样: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⒌5』,意思是说,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言辞。”孔子说:“何必要善言辞呢?善言辞往往会招致别人的讨厌,以至于别人不能知道他的仁德,所以何必要善言辞呢?”
一个人说得太好听,往往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心。但是,既然如此,是不是爱情就不需要美好的表达呢?当然不是。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政府对爱情的管理还比较严格,那时候的影视作品中,不但很少有爱情戏,即便偶尔有了爱情戏,其中的男主人公往往也都是不善言辞的呆鹅,这其实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也是对广大青年人的严重误导。
孔子在《论语》中为我们制定了一个标准,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卫灵公15.41』,意思是说:“言辞能够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恋人与恋人之间,不管是在初次表达爱慕之心的时候,还是在以后相恋的过程中,都必须注意要表达清楚。最忌讳的是明明知道彼此有了误会,也不去解释,还有就是明明心里对对方有意见和不满,就是不说,硬要让对方去猜,这些其实都是比较落伍和愚蠢的处理爱情的方式。
两个人相爱的过程或者说谈恋爱的过程,往往就是两人彼此深入了解的过程。在茫茫人海之中,人与人的交往原本都是很肤浅、很表面的,但是一旦两个人相爱了,那么就会逐渐深入了解对方,这时候彼此都要敞开各种有心、无心设置的障碍,主动让对方深入地了解自己,同时也主动去了解对方。
这些了解,不只限于语言的了解,物质化的了解,比如对方家里有几口人,对方手里有多少钱等,更加应该了解的是对方的人生观、宗教观、爱情观、幸福观、人情观以及人格情操和道德修养等。了解这些,不能只听对方怎样说,更应该看对方怎样做。
必须说明的是,了解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道德审查的过程,也并不是对方越伟大、越崇高、越完美无缺,就越理想。完全不是那样,了解的过程,主要不是进行道德审查,而是要看看对方的观点是否与自己一致,是否能被自己认可,是否与自己适合。比如说,如果一方信仰基督教,一方信奉伊斯兰教,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说信奉哪一种宗教更好,而是要考虑,信奉这两种宗教的人是否能和谐相处,如果不能,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两人的爱情是不适合的。又比如说,假如你是一个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现在你面临两个恋人的选择,一个把金钱看得很重,一个把金钱看得很淡,那么从道德审查的角度来看,你似乎应该选择把钱看得很淡的那个,因为那个人要高尚一些,但是从爱情的角度来说,也许你更应该选择那个与你有同样金钱观,也就是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因为这个人对你更合适,最起码,你们不会因为金钱观不同而影响你们的爱情的和谐。
这也许可以说是另外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只有彼此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或相似的,才可能在爱情的激情燃烧之后还能保持下去,否则,爱情的激情一旦冷淡下去,各种矛盾立刻爆发,想不分手也只能忍受痛苦的折磨。
爱情的表达不需要花言巧语的装饰,也不需要花样翻新的表演,表演出来的爱情往往难免虚假、不真实,高处不胜寒,你不可能始终保持夸张的爱情激情。爱情只需要实话实说,这样的爱情才是扎实可靠的、简单的、也是容易持久的。
(未完待续)
2009-2-12
3,5,怎样在恋爱中处理贫富差距?——《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⒈15』
穷人和富人之间可以相爱吗?不同的时代,对这个问题有完全不同的回答。在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敌对阶级,有钱的富人和无钱的穷人是天然的死对头,因此是绝对不允许相爱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但可以相爱,这样的相爱还是非常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的。现在让许多国家的管理者感到头痛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无法妥善解决巨大的贫富差距问题,而让穷人和富人相爱结婚,无疑是最甜蜜的、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
尽管灰姑娘的童话已经流传了成百上千年,但是直到今天,怎样在爱情中妥善处理财富差距问题,依然还是一个有待我们去努力探讨的课题之一。现实生活中,许多恋爱中的穷人会因为自己的贫穷而感到自卑,许多恋爱中的富人会担心对方爱的是自己的钱而不是自己的人,更有许多富人会因为自己的富有而傲慢地对待对方。
贫富差距问题几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同样,我们的祖先不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还早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准或方案,子贡在《论语》中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⒈15』,意思是说,子贡问:“能做到贫不谄,富不骄,怎样?”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也不错。但是如果能做到贫而乐,富而礼,则更加好。”
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珍视爱情的人都会明白,在所有的爱情要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不是财富,而是爱人本身。我们首先关注的应该是相爱的人,然后才是看这个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最后才是看他的财富的大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正是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财富的态度。
只要是在经济社会中,任何人都会处于一个相对贫穷和相对富裕的地位,通常来说,地位相近的人,人们不是很容易区分,在恋爱的过程中,也不会成为左右爱情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那些贫富悬殊的人,怎样正确对待财富问题,就对爱情的是否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不要因为贫穷而气馁、自卑,更不要因为贫穷,就对相对富裕的爱人献媚、讨好。要学会自尊、自爱、自信。贫穷是相对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即便在短期内无法大幅改变贫穷状态,在相对贫穷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事实上,人的幸福指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富裕程度这个唯一的条件。有些人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是精神上很富裕、心情上很舒畅、生活也会很充实。
如果你是一个富人,不要因为多几个钱就自傲、自负,更不要因为对方比自己相对贫穷,就歧视、慢待对方。要学会自尊、自爱、自谦。财富当然可以算是一个优势,但财富并不代表一切。有些人的富裕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而有些人的富裕是通过父母的努力取得的,那些通过父母的努力取得的财富,其实并不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更不代表自己具有比别人强的取得财富的能力。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很可能原来的财富优势也很快会消失。
其实,正确处理好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并不是很难的,只要我们能以一颗平等之心、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不要用势利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就不难处理好爱情中的财富问题。富裕的一方,应该主动、大方、慷慨地多提供一些经济方面的帮助,贫穷的一方,也完全可以有尊严地、坦然地接受对方经济上的帮助。但是不管是提供的一方还是接受的一方,都不能把这些当成是爱情的法码,更不能把这当成是爱情的目标,可以把这当成是爱情的润滑剂或味精,否则,都将离爱情越来越远。
相爱往往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但是一旦由相爱走进婚姻,那么相爱就变成了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的事了。当相爱还处于两个人之间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容易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的,可是一旦走进了婚姻,尤其是当男女双方家庭的贫富差距太悬殊的时候,怎样正确处理好这个贫富问题,就变得复杂困难起来。
只有在这个时候,能做到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才是真正懂得怎样正确对待贫富差距的人。娘家的穷,安于自己的贫穷,不要指望通过女儿的婚姻,获得婆家的资助。婆家的穷,也安于自己的贫穷,不要指望通过儿子的婚姻,获得娘家的资助。这就是一种“贫而乐”。相反,如果娘家富裕,女儿应该主动尽量为婆家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帮助,因为让婆家的经济有所改善,才能真正让丈夫感到幸福,同样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如果婆家富裕,儿子应该主动尽量为娘家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帮助,因为让娘家的经济有所改善,才能真正让妻子感到幸福,同样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这就是一种“富而好礼”。
(未完待续)
2009-2-13
3,6,什么是爱情的条件?——《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⒋14』
中国文化的传统讲究“郎才女貌”,意思是,男人要有才华,女人要有美貌,只要具备了这两点,根本不需要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对象,所以才有“大丈夫何患无妻,但患事业不成”的说法。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句话未必可靠。
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男人不但没有找到漂亮的妻子,甚至许多人连丑的妻子也没有找到、孤独一生。许多漂亮女人不是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理想君郎,就是在年老色衰之后被抛弃、晚年凄惨。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幸结局,主要不是他们先天条件不足,而主要是他们不懂得怎样挑选合适的对象。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条件的爱情。许多人为了赞美或极端化爱情,往往鼓吹真正的爱情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认为一旦在选择爱情时考虑任何条件,这爱情就不纯粹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样的说法纯粹是误导年轻人的谎言。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绝对不会是无条件的,肯定会因为这女的拥有某一方面的美好的东西吸引了他,比如可能是她非常漂亮或、非常性感、或非常有智慧、或非常有才华等。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女人的漂亮、性感、智慧、才华就是她值得爱的条件,或者说是激发这个男人对她的爱情的条件。如果她不具备这些条件,她怎么可能获得这个男人的爱呢?
我们来看一下小说《悲惨世界》里丑人代表卡西莫多和美人代表艾斯美拉达。卡西莫多之所以爱上艾斯美拉达,是因为艾斯美拉达的美貌、善良和能歌善舞,但是尽管卡西莫多也很善良,还冒着生命危险救了艾斯美拉达,并深深地爱上了艾斯美拉达,但是艾斯美拉达还是无法接受卡西莫多的爱,就是因为卡西莫多不具备激发艾斯美拉达的爱情条件。
事实上我们几乎可以说,几乎每个男人爱上了某个女人,或某个女人爱上了某个男人,都是因为看上了男人或女人的某一方面,或者说是被这个男人或女人所具有的某一种条件所吸引。如果真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爱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那么爱上这一个人或爱上任何其他一个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我们想激发对方的爱,尤其是激发我们所爱的人对我们的爱,就必须努力具备足以激发爱人爱我们的条件。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⒋14』,意思是说:“不怕没有职位,只怕没有可以胜任职位的德和才。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是要有能吸引别人知道的德和才。”
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关于一个人的职位,我觉得也完全适合关于一个人是否可以获得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男人因为工作或其他的关系,认识并追求某位女朗,但是这女郎却对他一直没有那种爱情的感觉。突然有一天,这女朗的身边又出现了一个男人,刚一与这位女朗接触,两人就有了爱情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有人会说这是缘分,我觉得主要还是条件,即后来的这位男人具备了激发这位女朗的爱情条件。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爱情的条件呢?怎样才能做到“不怕没有爱人,就怕没有吸引爱人和保证爱人不离去的条件”呢?我的回答是,爱情的条件肯定是有的,但具体是什么条件,却又不确定。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标准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爱情条件。
每个人心里的爱情条件与他们口头上宣称的爱情条件不一定总是相一致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的言行必须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许多时候不得不说一些满足社会需要的爱情标准。可是爱情又是非常私人的事,因此在具体选择爱人的时候,他一定会按照自己心里的爱情标准去选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口头上会高喊一些社会公认的爱情条件,实际上却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爱情条件去选择爱人。
作为一个准备投入情场去追求爱情的男人和女人,你不要去过分在意别人的爱情标准是什么,你只需要充分准备好你自己的爱情条件,让这些条件足以吸引你所爱的人,就足够了。如果你所具备的爱情条件正好与你所爱的人的爱情条件一致,那么你将会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如果你所具备的爱情条件,无法满足你所爱的人的爱情条件,你也不要为此感到悲伤,放弃这份爱是最理性、最正确、最完美的选择,否则很可能给双方都带来爱情的伤痛,是吃力不讨好的、甚至很可能是损人不利己的。
(未完待续)
2009-2-16
3,7,怎样才能有效维系爱情?——《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⒋12』
前面我们探讨了爱情的条件,有人可能不赞同,你可能会说,“怎么能说爱情条件是不确定的?我就可以确定,爱情的唯一条件就是钱,只要有了钱,什么爱情不能得到?”坦率地说,尽管许多人不会在口头上这样说,但是在心里这样想的人绝对不是少数。有钱人会这样想,他觉得因为他有钱,他要得到爱情很容易,因此不重视真正的爱情。没有钱的人也会这样想,他会把他没有得到爱情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是因为没有钱。在香港这样的金钱世界,甚至专门有一部电影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放大和夸张:嫁个有钱人。
不能否认,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有了钱确实会有助于我们获得甜蜜的爱情,正如我在前文所说,任何爱情都是有条件的,因此金钱无疑也是爱情的条件之一。但是金钱和财富绝对不是爱情的唯一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既不是只要有了金钱就一定有爱情,也不是没有金钱就没有爱情。
爱情的条件仔细分起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简单来说,一个人的容貌、文化水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兴趣爱好、职业特长、社会地位、财富状态、性格特征、言谈举止、家庭背景等等,都属于爱情的条件。如果再仔细分一下,仅容貌一项,还可以再细分为:皮肤怎样、发型怎样、化装怎样、服装怎样、首饰怎样、眼睛怎样、鼻子怎样、嘴唇怎样、牙齿怎样,稍微延伸一下,还会考虑到说话声音怎样、身高怎样、胖瘦怎样、脾气怎样、表情怎样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爱情的各种条件,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金钱不是爱情的主要条件,也不是必备条件了。也就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有很多钱,却没有爱情,有些人没有许多钱,却拥有幸福甜蜜的爱情了。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⒋12』,“只着眼于利益而去做事,就会招致怨恨。”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会有爱情,必然会招致怨恨。
许多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常常会想:“假如我有了很多钱,我一定就能得到美满的爱情。”有些原来贫困的人,后来确实变成了有钱人,可是却发现,金钱并没有让他们原来的爱情变得更加幸福,甚至有许多人,在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钱之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状态反而以前经济贫困的时候更差了。
如果我们能仔细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出现“金钱增加了,爱情和婚姻状态反而变差了”的原因所在,就会发现:原来他们的爱情和婚姻,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因此即便原来比较贫困,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可是当他们变得有钱之后,金钱没有对他们的爱情和婚姻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再放大范围来思考一下金钱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作用,更加会发现,金钱不但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甚至在许多时候还会成为干扰和损害爱情的负面因素。一对原本很相爱的恋人或夫妻,往往因为没有处理好彼此之间的金钱问题而反目成仇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仔细想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人在贫困中的时候对爱人的依赖会特别严重,对爱人的温暖和关怀也特别敏感,所谓“好语一句三冬暖”。可是当人富裕之后,对爱人的依赖性直线下降,也就不那么在意爱人的情感了。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用金钱购买的爱情,不过这种情况仔细分析一下,也有不同的情况:比如说,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这两个男人是同班同学,两个人在各方面都同样出色,但是在经济方面,一个家里有钱,一个家里没钱。在这种情况下,女孩选择了有钱的同学,这能算是用钱买来的爱情吗?我觉得,从形式上看,是;从本质上,不是。
还有一种情况,一个有钱的男人爱上了一个没有钱的女人,这个女人如果与这个男人结婚,那么很可能被别人说成是用钱买来的爱情。可是怎样才能判定她的爱情是真爱情?还是用钱买来的爱情呢?我想这主要取决于这个女人对这个男人是否有真爱情。如果这个女人对这个男人有真爱情,那么她的爱情不是用金钱购买的爱情,如果她并不爱这个男人,只是贪图这个男人的金钱才与这个男人结婚,那么这个女人的爱情才是用金钱购买的爱情。
作为旁观者,我们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简单判定别人的爱情是不是用金钱购买的,真正能判断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的爱情。同样,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丈夫已经不爱妻子了,但是为了维护与妻子的婚姻关系,还经常花钱给妻子买礼物,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每次丈夫在外面偷情,做了对不起妻子的事,就会给妻子购买一样礼物。这当然属于标准的用金钱购买爱情了,不过严格来说,这样购买来的,并不是爱情,而只是婚姻。
对于那些没有许多钱,又渴望爱情的人们,我觉得完全不需要太过自悲,我们可以在除了金钱之外的许多方面,积极创造和培育自己的爱情条件,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积极提高自己的经济条件,那样,我们对异性的吸引力就会更大一些。更何况,只要我们越爱我们所爱的人,就越希望能为我们所爱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
(未完待续)
2009-2-17
3,8,单相思值得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⒎15』
俗话说得好“一家有女百家求”,不管是出色的男人还是出色的女人,都会被许多异性所追求。越是出色的人,被追求的人就越多。但是从现代婚姻和性爱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一个男人或女人不管多么出色,都只能满足一个异性追求者的愿望。因此除了那一个获得满足的人之外,更多的是无法获得满足的单相思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单相思的人要比双相思的人多得多,因为双相思的人只要愿望得到了满足,双相思就会消除,但是单相思往往是一生一世存在到永远。怎样处理好生活中的单相思的问题,是人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单相思有很多种,一种是不知道是否能有结果的单相思,因为不知道对方是否爱自己,担心自己的爱遭到对方的拒绝,或者是无法将自己的爱向对方表白。还有一种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爱不可能有结果却依然不能放下的单相思,比如因为双方之间有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
不管属于哪一种单相思,都可能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听天由命,一种是积极争取。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或者会因为新的爱情的产生而主动放弃。采取积极争取的态度,则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果,有的会是好的结果,有的会是恶果。
好的结果,是最理想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可是一旦出现了坏的结果,就不但会使自己痛苦、使对方痛苦、甚至还会使更多的第三方、第四方痛苦。比如说,一个未婚者单相思一个有了孩子的已婚者,其结果可能导致相思的双方和对方的夫妻及孩子乃至双方的父母等都痛苦。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可能的恶果,又怎样才能保证单相思只有快乐和甜蜜而没有痛苦呢?我想只要我们能妥善把握好单相思的分寸,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是很困难。
古时候,为了防止没有结果的单相思的发生,只要一堵墙就可以将怀春的女子关在闺房里,可是现在即便是将人封闭在铁屋子里也关不住了,因为网络可以让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女产生热烈的单相思。其实单相思本身并不可怕,也不需要去阻挡,我们所需要的是怎样妥善安置单相思,怎样正确对待单相思。
一个人之所以产生了单相思,肯定是因为被对方的某一点所吸引,然后激发了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这与人们看到了鲜花美景而产生了愉悦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因为别人而激发我们内心的美好情感,这世界岂不变成了比天堂还美妙的世界?所以单相思本身是美好的、纯洁的,一点也不丢人。
单相思之所以会导致痛苦的恶果,关键是在单相思形成之后没有加以控制,而是任凭其无节制地疯长,比如说,其先是爱慕,然后就是追求,再然后就是渴望占有,一旦遇到无法占有的障碍,就不顾一切、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消除障碍,最最可恶的是无视对方的感受,野蛮、霸道地只求满足自己私欲的粗暴占有。这样一来,原本是激发我们美好情感的甜蜜的单相思,就变成了践蹋别人情感的野蛮罪恶了,这就完全变质了。
也许有人会说,形成了单相思之后,想获得对方的爱,并没有什么错呀,如果不能获得对方的爱,单相思的人该有多么痛苦,多么怨恨?不错,一旦形成了单相思,能获得对方的爱固然是最理想的结局,不能获得对方的爱,难免会感到痛苦,感到怨恨,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但是,单相思即便不能获得对方的爱,就一定要难受?一定要怨恨吗?难道就不可能感到幸福快乐吗?我看也不尽然。
《论语》中记录了一段子贡与孔子谈论伯夷、叔齐的对话,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⒎15』,意思是说:“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会怨恨呢?”
伯夷、叔齐是兄弟而人,他们先是为了礼让对方继承王位而逃离故乡,随后为了不去新政府里去当官,宁愿饿死在荒山上。这样的结局当然是不理想的,甚至是痛苦凄惨的,但是对于追求仁德的伯夷、叔齐来说,他们得到了他们追求的仁德,孔子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怨恨的。
单相思也是这样,能够默默地爱一个人,不管是在近处与对方相处,还是在远远地关注着对方,都是一种快乐,就像欣赏一朵花、一幅画、一片美景,为什么一定要占有对方才能觉得是快乐呢?如果能获得对方的回应,固然最好,即便对方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又好比我们欣赏一个美丽动人的影视明星,我们赞赏她的美貌、欣赏的演艺、关注她的喜怒哀乐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占有她,但我们一样感到愉悦、快乐、充实、兴奋,我们也没有任何怨恨。
(未完待续)
2009-2-18
3,9,恋爱中好色是好还是坏?——《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9.18』
好色好不好,这可能是中国人是非判断最矛盾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会说是矛盾呢?因为如果做书面或口头调查,估计很少有人会公开说好色很好,即便是在遇到选美的时候,评委也会头头是道地说出许多心灵美、知性美比容貌美更重要的大道理,但是每个人的内心,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其实都是喜欢美色的。
在这个问题上,孔子表现得比今天的人们坦率许多,孔子可以说是最提倡道德修养的伟人之一,但是他从来没有否认过对外在美的喜爱,他在《论语》中感慨的是人们不能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9.18』,意思是说:“我没有见过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的人。”反过来说,可以理解为孔子不但赞同喜欢美色,还希望人们能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这样就能达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人的外在美,就像大自然的鲜花、美景一样,是值得欣赏的,会给人带来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愉悦、快乐,因此男人、女人的好色,都是无可非议的。好色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提高我们的欣赏情趣和审美能力,不但没有错,还需要大力提倡。
好色不是错,好色也值得提倡,事实上现在的很多产业,比如美容、整形、健美、健身、化装品、首饰品、服装等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色需要而生存的。每个人在出门之前把自己尽量整理得漂亮一些,也是为了满足别人喜欢美色的需要。每个进入青春期的男女,最最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异性的外在形象。
作为老师、家长、或其他长辈,应该坦率地告诉年轻人,在恋爱中或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注重对方的外在形象并没有错,力争把自己的外在形象打扮好也没有错。千万不要继续过去的虚假宣传,说:外在容貌不重要,“选妻选德,不选色”等。
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告诉年轻人:在选择恋人的时候,注重外在容貌固然是重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正如本书前面部分所介绍的那样,爱情的条件有许多方面,外在的容貌只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如果我们将外在美当成是许多条件中的唯一条件,那么不但会错过真正属于我们的爱情,也还可能引发各种爱情的痛苦乃至悲剧,甚至会使我们终生得不到快乐的爱情。
比如说,一个男生同时爱上了两个女生,这两个女生尽管一个比另外一个漂亮,也都同时爱上了这个男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这个男生理所当然地应该选择其中比较漂亮的那位女生呢?我觉得不一定。因为外在容貌并不是唯一决定爱情取舍的条件,还要根据其他方面的条件,比如男女双方的人生观、宗教观、性爱观、事业观、金钱观等是否一致。否则,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必须注意的,尽管我们每天都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们在追求爱情伴侣或婚姻伴侣时也都会尽量选择靓男倩女,可是一旦我们拥有了爱情或婚姻的伴侣,却非常反感伴侣的好色,表现在禁止伴侣关注和欣赏其他漂亮的异性,禁止伴侣与其他漂亮的异性接触和交往,甚至禁止伴侣在选择了自己之后、或结婚之后,继续打扮得很漂亮。这些不但是非常不自信、非常自私、非常残忍的表现,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正如前面所分析得那样,好色是一种本能和天性,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禁止不住的。因此,我们对待爱情或婚姻的伴侣的好色表现,要尽量宽容。事实上,从最消极的角度来说,即便你不宽容,想禁止,也是不可能的,只会多增加自己的痛苦烦恼而无济于事。要想维护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好的办法不是想方设法去禁止对方的好色,而是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同时提高自己和伴侣的好色层次、及自我约束能力,千万不要把好色与乱搞男女关系混为一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们除了对美色的需求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同时,人们对美色的欣赏和喜好必须受到道德和法律等的约束。比如你看到公园里的花,欣赏是可以的,但想摘下来据为己有,就不行了。
最后我们还要提醒一句,那些在爱人面前表现得一点也不好色的正人君子,未必是可喜的,很可能是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其一:他很可能只是在你的面前虚假地表现得一本正经,一旦脱离了你的视线,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付形象。其二,他可能是真对异性不感兴趣,因为他的性取向与你不同,或者他的性能力有问题。因此在恋爱中一旦遇到了不好色的人,务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搞清楚其不好色的真正原因所在。千万不要幼稚地认为:只要是不好色的男人就肯定是好男人。
(未完待续)
2009-2-19
3,10,怎样才能追求到所爱的人?——《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子罕9.19』
俗话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意思是说,男人追求女人比较困难,女人追求男人比较容易。不过根据我的观察,追求爱人容易还是困难,与性别没有太大关系,主要还在于双方是否有感情。如果男有情,女有意,那么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不管是谁追谁都很容易,哪里还需要追,只要一句话,一个眼神,彼此就会相互奔跑而来。如果只是一方有情,另一方无意,那么不管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都很困难,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相对男女平等、婚姻可以自主的年代。
生活中确实有那种双方一见钟情的爱情,不过这种爱情真正能长久并得到理想结果的并不是很多。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通过追求的方式来获得爱情。那么,怎样才能追求到自己所爱的人呢?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9.19』,意思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山就永远不能堆成。譬如在平地上面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只要继续,就一定能堆成山。”
不过我对这个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只适合于追求学问或事业,因为学问和事业本身是没有意志的,只要你多下功夫,就能有想要的结果,可是追求爱情完全不一样,因为你所追求的对方是有感情的、有意愿的,因此即便你追求一万年,假如对方对你无意,也只能是枉然。
比如说,对方明明已经爱上了别人,你硬要用你的追求方式去强迫对方接受你的爱,让对方放弃已经拥有的爱,这能算是真正的爱情吗?这不等于是用自己的爱剥夺对方选择爱的权利吗?因此这样一厢情愿的、不尊重对方意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是一种病态的爱、错误的爱、野蛮的爱,是一种只会给人带来伤害和痛苦的爱,是不值得坚持的爱,是应该放弃的爱。
什么是真正的爱、纯洁的爱、高尚的爱、美好的爱?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你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对你所爱的人的选择爱情权的尊重都应该是基础,如果没有了尊重和自愿这两个基本前提,那么这样的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纯洁的爱、高尚的爱、美好的爱。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用拙劣的影视文艺作品所误导的那些庸俗的方式去追求爱情,比如用每天送鲜花、用点燃9999支蜡烛、用自残自伤、用寻死觅活、用死缠烂打、甚至用威逼利诱等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去“追求爱人”,这已经不是在追求爱情,而是在以爱的名义去骚扰、侵害你所爱的人。被这样的方式所追求的人,绝对不会感到什么爱情的幸福和甜美,有的只会是一种痛苦和灾难。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正确的追求爱情的方式呢?我觉得,首先应该是尊重对方,然后是去接近对方,了解对方,并展示自己,将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展示给对方,尤其是要将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真实观点展示给对方。千万不要只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一切都顺杆爬,对方说什么,自己就赞同什么,那样也许一时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但却可能无意中埋下了爱情悲剧的隐患。
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在谈对象的时候,如胶似漆,可是一结婚之后,顿时变成了冤家对头,相互谴责对方一结婚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大呼上当受骗。其根本原因,往往都可追溯到在谈恋爱的时候没有说实话。这样通过谎言骗来的婚姻,怎么可能和谐幸福呢?
原则上说,我觉得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追求的,只需要我们去寻找、发现和选择,也就是说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彼此的知音。只要我们找到了那在许多方面确确实实都相一致的人,那就是我们所要选择的最适当的爱人。这个爱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没有关系,只要彼此能真正相爱,有些缺点并不重要,有些不足也不重要,真正的爱可以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同样的道理,即便你被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所吸引,可是对方并不爱你,那么,不要犹豫、不要可惜、不要痴迷,那是一份不属于你的美丽,潇洒地说再见,是你最佳的选择。
或者,你也可以在心里默默地去爱一个不爱你的人,像朋友、兄弟姐妹、甚至像亲人一样去关心她、爱护她、尊重她、帮助她、为她祝福、为她祈祷。但是千万不要去干扰她的生活。这样你对她的爱情,会得到升华,会让你和她都感到幸福和快乐,也让爱你的人和爱她的人都不会因为你对她的暗恋而感到痛苦和不安。
(未完待续)
2009-2-20
3,11,对象的外表对爱情重要吗?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9.22』
谈情说爱,总得有个对象。在选择对象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自然就是对象的外表,即所谓第一印象。外表这个第一印象对爱情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同的人对爱情的标准不同,选择对象的眼光也不同,但是有一个总的趋势是不变的:那就是选择对象的能力越弱的人越注重外表,最最缺乏选择爱情能力的人,就是将外表当成选择对象的唯一条件。
严格来说,第一印象不只限于容貌,还包括一个人的所有外在要素,比如年龄、职业、职位、家庭、学历、门第、父母、出生、国籍、财富、权势、名声、身高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自身条件比较好的女孩子会坦然公开自己的恋爱要求,比如只要是外国人就行、只要是有钱人就行、只要是当官的就行、只要是大学生就行等。这样的选择,看起来选择目的很明确,但是往往会带来很盲目的后果,因为具备了这些外在条件的对象,未必能成为满意的对象。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因为这些外在条件的满足而忽略了更多的内在条件的不满足,这一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自由恋爱的人们在结婚之后很快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恋爱的初级选择阶段,由于彼此还缺乏了解,往往只能依靠外在的条件来选择对象。在恋爱过程中,则可以逐渐了解对方的内在素质。恋爱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和再选择的过程,通过恋爱,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与对方是否是相合的。可是如果我们选择对象的能力很低,那么在恋爱的过程中,明明发现了对方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是不相合的,也会只因为贪图对象外在的条件而故意忽略了内在方面的不足。
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外表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要素,比如爱情观、事业观、人生观、财富观、道德观、性爱观、家庭观、宗教观等。这些内在要素并不是说越崇高越好,或者说并不完全是越崇高越好,对于一对恋人或夫妻来说,应该是越一致、越相似越好。
孔子在《论语》中针对怎样判定和选择,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9.22』,意思是说:“有的苗不吐穗,有的吐穗了也不结果。”孔子通过这个比喻来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当然,要想得到内在和外在方面都满意的对象是很困难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就要懂得迁就和放弃。
迁就,就是不要只看中某一条件、或只因为对方某一条件达不到自己满意的要求就全面否定一个人。在所有外在和内在条件方面,总有一些是相对重要的、一些是相对次要的。只要在几个主要条件方面能满足自己的要求,那么在一些次要条件方面,尤其是一些容易变化的条件方面、就可以适当迁就一下。
放弃,就是在明知自己与对象在某些本质问题上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在对某些方面的要求是不能满足的、那么就要懂得放弃,而不要盲目地坚持。比如说,你看中了一个女孩子,通过接触,你发现她选择爱情对象的优先条件是有钱。如果你很有钱,可以满足她的优先选择条件,那么就继续。如果你比较穷,或者目前还比较穷,在看得见的未来也无法得到可以满足对方期待的钱,那么你应该懂得放弃对她的追求。又比如,你看中了一个女孩子,通过接触,你发现她选择爱情对象的优先条件是有才华。如果你也有才华,可以满足她的优先选择条件,那么就继续。如果你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家里很有钱,在看得出的未来你无法满足她对你才华方面的期待,那么你应该懂得放弃。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有自信去挑选对象的人,往往自身都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这就使得许多本身条件不很具有优势的人们,失去了挑选的自信和努力,尤其是那些自身条件不很出色的女孩子,她们往往干脆放弃了去主动挑选对方,她们经常会说:“只要他真心对我好,什么条件都不具备也没有关系。”
如果一个人真是如此对待自己的爱情,那么是很危险的。确实,真心诚意爱自己的一颗心是最珍贵的、最无价的,但是,爱情不只是一瞬间的事,是一辈子的事,同时也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还会与这个社会上的无数人发生着各种联系。这种联系,会对你俩之间此时此刻的无条件的爱形成各种冲击,那么一旦你俩此时此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那种无条件的爱就会变化、就会失去。
因此真正可以长久的爱情,并不是无条件的爱情,而是经过认真选择和相互吸引的爱情,是能够满足彼此爱情条件的爱情。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经受得住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你们的爱情所造成的冲击。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在你们爱情开始的时候,你们能满足彼此爱情条件的方面并不太多,但是通过努力,你们创造了、或调整了彼此对爱情条件的要求,那样也就能把你们的爱情经营得越来越甜蜜、越来越幸福。
(未完待续)
2009-2-23
13,可以接受不爱的人的追求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9.26』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一些镜头,某男人看上了某女人,那女人已经有了未婚夫,但是这男人还是不顾一切地追求,并声称“只要还没有结婚,都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机会”。但是那女人不为所动,还是坚持与原来的未婚夫结婚了。可是这男人依然不死心,从此不再恋爱,直到几十年后,那女人的婚姻出现了问题,这个男人终于把那女人追到手,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美、很感人,但是纯属不负责任的误导。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恋爱的美满结果通常以结婚为结局。结婚之后,懂得爱的夫妻,会让爱情的热情持续下去。退而求其次,是爱的激情逐渐冷却,爱情转化为永久的亲情。等而下之,是爱情冷却之后,亲情也没有形成,于是只好分手或像仇人一样绑在一起。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结婚时原本两人并没有什么爱情,但是为了某种需要,彼此结婚,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亲情,甚至激发了爱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先结婚,后恋爱。”
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夫妻双方懂得相互尊重,只要接触时间长了,那么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感情。一个男人几十年死缠烂打地追求一个女人,即便这个女人原本对她丝毫爱情也没有,也会因此而对他产生恻隐之心,所以即便这个女人最后答应嫁给这个男人,满足了他的追求愿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是为了爱情。换句话说,这男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得到了爱情,但实际上得到的与爱情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谁真像影视作品中所渲染的这种认死理的方式去追求爱情,那么结局很可能既害人又害己。两个人的相遇相爱,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也有无数种不同可能性,更有许许多多的人都足以成为自己的理想爱人。当我们遇到了我们所爱的人,如果对方并不爱自己,那么放弃这段爱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如果我们紧抓住一厢情愿的爱情不放、穷追不舍,不但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对方,甚至还会直接伤害到自己、伤害到对方。这世界上明明有无数次机会在等待着你的选择,可你却硬要将不属于你的爱情抢夺到手,这根本不是什么对爱情的忠诚或痴迷,而完全是对爱情的无知和亵渎。
道理很简单,假设有甲男、甲女、乙男、乙女四个人,甲男爱上了甲女,但是甲女只爱乙男。如果这时候乙女爱上甲男。甲男是接受乙女的追求,还是继续对甲女的追求呢?如果我们鼓励这种盲目的一厢情愿的追求,那么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呢?甲女和乙男结婚了,可是有一个甲男还在死缠着甲女,搞得甲女和乙男不得安心。甲男、乙女,自己得不到爱情的幸福,也搞得别人为之苦恼。
这世界上有许多东西都很难得到,但是最难得到的是人心、是爱情。孔子在《论语》中对此说得非常形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9.26』一个人如果不爱你,不管你用怎样的方式,也无法真正得到那份爱情。因此那种一厢情愿的爱情追求,不但是不明智的,也是非常无益的。
如果你真正懂得爱情,不应该强迫你所爱的人接受一份她不需要或不愿意的爱情,而应该尊重她对爱情的选择。如果她选择了你的爱,应该好好珍惜,如果她没有选择你的爱,也应该好好珍惜。那就是将这份你对她的爱,好好珍藏在心里,而不是将这份爱当成干扰或伤害她的生活或爱情的武器。
同时,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次爱的失败就自暴自弃,就放弃对爱的追求。如果有人对你说,“非你不嫁或非你不娶”,那么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这不是在表达一种爱情的忠诚,而是在发出一种野蛮的威胁。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爱情,与抢劫犯抢银行得到的钱,没有什么不同。
爱从来没有什么唯一,事实上,即便你得到了你追求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还是会发现更加吸引你的人。在那样的情况下,你没有移情别恋,在绝大多数的情况,那不是因为原来你选择的爱情比这新的爱情更有吸引力,而主要是因为你对原来那份爱情的责任。
因此,当你遇遇了一厢情愿的爱情,你可以去努力追求,但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并且在你结束了一段爱情之后,不要让原来失败的爱情成为你的负担,轻装上阵,去追求另一段新的爱情。
对于那些强加于你的一厢情愿的追求,千万不要被所迷惑,应该坚决又大声地说一声:不!
(未完待续)
2009-2-25
3,14,选择爱情要不要考虑经济条件?——《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⒋9』
前面我们曾经探讨过,所有的爱情都是有条件的,因此,选择爱情的时候,自然也是应该考虑经济条件的,只是具体怎么考虑,还是有很多值得仔细分析的地方。你可能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觉得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考虑任何条件的,因此也是坚决反对考虑经济条件的。
有这种根本不需要考虑经济条件的观点,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孔子在《论语》中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⒋9』意思是说:“对于立志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如果把穿得差、吃得差当成是耻辱,那么也就不值得和他说什么了。”既然追求真理不应该讲究经济条件,追求爱情也就不应该讲究经济条件。
我对孔子这句话,还是有一点不同的理解。孔子这话有合理的部分,但是如果将其绝对化,就不一定合理了。孔子这句话的合理之处在于,不管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爱情,都要把真理和爱情放在首位,不能把追求富裕的生活放在首位,更不能把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凌驾于追求真理和爱情之上。
不能把这样的观点绝对化,那就是不能把追求真理和爱情与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放在敌对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把追求真理和爱情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也不妨适当考虑一下经济条件。最起码说,在追求真理和爱情的过程中,不要排斥对经济条件的考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许多人打着爱情的幌子追求物质享受,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对他们大声说不。同样,我们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也不要讳言经济条件的重要性,更不要无视经济条件对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爱情对象选择的时候,既要把主要依据放在对人的选择上面,也要适当考虑经济的因素。
在所有的爱情条件之中,人本身的素质所具备的条件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也是最牢靠的。经济条件只是人所具备的附加条件之一,这些附加条件是非本质的、不可靠的、甚至是随时可能起变化的。今天有钱的人,明天可能破产,今天没钱的人,明天可能发财。因此经济条件具有非常大的可变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经济条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说,当经济条件低到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候,经济条件对我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就非常大,尤其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过度的贫穷,使得人们在选择爱情的时候不得不首先考虑经济条件,既所谓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当经济水平发展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通俗点说,当人民过上小康水平之后,经济条件在爱情选择中的地位就会直线下降。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他们彼此之间的经济条件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样,其他因素自然会取代经济条件的优先考虑位置。
在经济社会中,永远会有一个极少数的富裕阶层的存在,有人利用爱情的名义或机会,希望从经济条件较低的阶层跻身于经济条件较高的、更高的阶层。这种情况是永远存在的,流传中外的灰姑娘的故事,正是这种现象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展现。不过严格来说,我觉得那已经不属于爱情,而属于生存和发展,甚至追求发达的故事。
真正的爱情,是可以不受经济条件的束缚或诱惑,能纯粹因为彼此对人的喜爱和吸引,因为彼此心灵的碰撞而产生的激情和喜悦。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不是我们不愿意崇高,而是我们很难在经济上达到那样一个高度。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摆脱经济条件的束缚,而不能完全忽视经济条件对我们爱情的各种影响。
不要因为一个人穷而轻视他的爱情,也不要因为一个人富而重视他的爱情。爱情本身是平等的,拥有爱情的人是平等的,不管这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不要为了钱而去爱,也不要因为没有钱而拒绝爱。有了真爱,往往才是最富有的人。
(未完待续)
2009-2-26
3,15,爱情需要考验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子罕9.28』
为了让爱情更加刺激、感人,许多影视作品往往会故意设计出许多艰难险阻来考验爱情,久而久之,严重地误导了一些对爱情缺乏了解的少男少女们,以至于使他们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没有经历过考验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绝大多数人的爱情生活都不是那么轰轰烈烈、高潮迭起,也不可能出现太多的艰难曲直,这本身其实是应该感谢的。但是有些人因为觉得自己的爱情太过平淡了,为了测试自己的爱情是否真实,专门设计出种种“陷阱”去考验自己的爱人。然而,没有想到考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爱人倒是经受住了考验,但是考验谜底揭开之后,爱人也愤然离去。因为爱人觉得这种故意设计的考验是对其人格的侮辱、感情的践踏。
生活中确实有许多许多爱情由于经受主了各种考验而显得比没有经历考验的爱情更加牢固、更加让人羡慕。但是这些所谓的考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遭遇不幸,比如说疾病、灾难、事故、误会、分离、分隔、遭到家人甚至社会的反对等。另一类属于相爱双方中的某一方得到了某种幸运,比如某一方高升了、得到了意外的财富、得到了特殊的机会、得到了新的追求者等。
当这样的不幸运或幸运降临的时候,对于这段恋情确实是一种考验,经受不住考验,爱情就会结束,经受住了考验,爱情就能更加深厚。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子罕9.28』,意思是说:“经受了寒冷,才知道松柏不会因为寒冷而凋谢。”
问题是,如果两个人的爱情生活中,既没有遇到什么幸运,也没有遇到什么不幸运,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去编造一些“幸运或不幸运”去考验一下对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谓考验,其根本点在于考验对方的诚实,考验对方是否真心。可是如果我们自己首先不诚实,比如像媒体曾经介绍的那样,有一个女孩,安排一个自己的女友去主动引诱自己的男友,以此来考验男友是否忠诚。这个女孩以虚假的东西去考验对方,已经显示这个女孩本身对男友的不诚实,还有什么资格去奢谈对方的诚实不诚实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位女孩这样做,是对男友的不尊重、不信任,等于是在嬉弄男友的感情。人的感情本身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就容易受到怎样的影响。比如说,这位女孩的男友原本对这位女孩的感情一般,如果他不受到外界的诱惑,那么加上这位女孩的努力,可能会加深与这位女孩的感情。但是如果在还没有加深和巩固与这位女孩的感情之前,遭到了外界的诱惑,不管那诱惑是真的还是假的,都只会促使这位男友远离这位女孩。
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通常那些想到要考验自己爱人的人们,不管是男是女,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缺乏自信,一种是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不够爱。如果我们真遇到了这两种情况,不应该去考验、试探对方,而应该首先对这份爱情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这份爱情的基础怎样?自己对这份爱情的价值判定怎样?如果觉得基础是基本牢固的,没有太大的问题,自己也非常在意这份爱情,那么就应该努力去增加彼此的好感,去努力争取对方。即便发现对方真正对这份爱情产生了动摇,也应该采取正面的、堂堂正正的方式去努力争取。
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况,而是觉得自己的这份爱情太平淡,或者是觉得现在的爱情太美满了,对方对自己太好了,越是这样,越担心这份爱情突然消失或变化,因此要想办法考验一下对方。那么这等于是在故意糟蹋对方的感情,也是在故意糟蹋自己的感情,是对自己感情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对方感情的亵渎。
面对这种担心,我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设法消除或减轻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未来的日子会怎样,谁也说不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比如说,只要我们真心对待对方,那么对方对自己好的时间就会加长。相反,如果我们不珍惜对方对自己的好,那么这种好就可能缩短。
从最消极的角度来说,不管我们是否担忧未来,未来无非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现在对自己好,未来也一直对自己好;一种是现在对自己好,未来对自己不好。如果是前一种情况,现在的过分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杞人忧天。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便现在担忧也无济于事,而且不但未来不能获得幸福,连现在的幸福快乐也丧失了。如果不去庸人自扰,最起码还可以享受现在的幸福快乐。
(未完待续)
2009-2-27
3,16,共同志愿对爱情重要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9.30』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说某人只适合做情人,不适合做老婆。为什么呢?尽管适合做情人或做老婆都必须具备获得男人爱心的要素,但是男人对情人的标准或老婆的标准还是不同的。很显然,男人衡量一个女人是否适合做老婆的标准,要比是否做情人的标准高许多,或者说侧重点有很大的区别。在这些标准中,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志同道合、是否有共同的志愿。
男人和女人接触时间长了,总会产生一些好感,因这好感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熟人、好友、情人、夫妻。要能成为夫妻,必须具备最高的标准。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也有相关的论述,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9.30』,意思是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不一定可以一起追求真理,可以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不一定可以一起建功立业,可以一起建功立业的人,不一定可以通达权变。”
我们也可以说,可以成为彼此交往的熟人的,不一定能成为好友,能成为好友的人,不一定能成为情人,能成为情人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夫妻。因为一旦决定做夫妻了,那是要一辈子在一起同甘共苦的,不能随便换掉的,彼此都有责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彼此不是志同道合,那么即便因为一时的冲动结为夫妻,也很可能会是不幸福的,时间一长,或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更是难免会痛苦收场。
这里所说的志同道合,不仅仅是指是否拥有共同的政治上或事业上的追求目标,还泛指我们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性爱观等。如果这些精神上的、原则上的、往往左右我们日常行为举止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一旦表面的、感性的、性别方面的吸引力下降之后、各种矛盾就会随时爆发。
这里所强调的志同道合,也并不是说,博士一定要与博士恋爱,作家一定要再找个作家,而是说,即便不是与对方从事同样的工作或职业、即便不是追求同样的事业、最起码要理解对方的追求,理解什么才是对方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相反,即便两个人都是医生,但是一个是为了钱才当医生,一个是为了救人才当医生,这样的两个看起来是志同道合的人实际上是并不志同道合的。
两个人是否真正志同道合往往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必须经过深入的交流,仔细的观察,才能真正发现彼此是否志同道合。尤其是当一方处于强势、一方处于弱势的时候,处于强势的一方更要仔细观察处于弱势的一方所表达的那些观点是真心诚意,还是为了讨好而虚假附和。处于弱势的一方为了得到处于强势的一方的爱情,很可能会故意虚构一个志同道合的假像。
对于那些外表上看非常像是志同道合的人,也要认真加以考察。比如两个青梅竹马的人、两个一起大学毕业的人、两个同一单位的人、两个同样家庭长大的人,这些条件固然有利于两个人形成志同道合,但并不是必然的、绝对的,在同样的环境中却有着不同志向的人是普遍存在的。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志同道合在爱情中的重要性呢?因为爱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很多方面是非常苛求的。而且,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但排斥其他的异性,也排斥其他一切的东西。比如说,如果你的对象不赞同,不理解你所追求的事业,她就不能忍受你不去陪他而去忙你的事业。
曾经有一对青年,高中毕业后,男的下放去农村,女的留在城里工作。但是女的继续与这男的恋爱,并坚持要与他结婚。女方家长坚决不同意义,甚至以断绝关系为威胁,但是女的还是坚持与男的恋爱,并已经同居。终于,男的也熬出了头,从农村调回城里当了工人。正在筹备结婚的时候,男的突然又事业心大发,想要参加高考。女的坚决不同意男的去参加高考。她说爱上他不是因为想他的权势和钱财,只是纯粹爱他这个人,就想和他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假如他去参加高考,万一考取了,反而会失去他。因此坚决反对,只要他看书,她就把他的书撕掉。最后无奈,两个人只好分手。
(未完待续)
2009-3-2
3,17,恋人之间应该有隐私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12.1』
恋人之间应该有隐私吗?理论上讲,可能许多人会说应该有,感情上说,可能许多人会说不应该有。也许这个问题本身不太严密,因为恋人与恋人不一样,有的是刚刚成为恋人,有的是已经是相恋了许多年的恋人。那么我们换个问题,夫妻之间应该有隐私吗?
觉得夫妻之间不应该有隐私的人认为:既然已经是夫妻,彼此之间应该开诚布公,一切都是透明的,不能有丝毫隐瞒。一旦夫妻之间有了隐私,很可能就意味着变心的开始,因此绝对不能允许夫妻之间有任何隐私。
觉得夫妻之间应该有隐私的人认为:尽管已经是夫妻,彼此之间也应该开诚布公,一切尽可能透明,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应该允许有各自的隐私,可以保持各自的个人空间。夫妻,有两者合而为一的部分,但是同时还有应该保留和尊重各自独立的部分。夫妻应该彼此互通情报,妥善交流,也应该尊重和保持各自一定程度的隐私。聪明的夫妻往往会对另一半的隐私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淡而化之,糊而涂之。
夫妻之间有了隐私,未必都会导致变心。这不但要取决于隐私属于什么内容,更取决于夫妻本身的素质。如果这个隐私与感情无关,那么这个隐私不会导致夫妻变心。如果这个隐私与感情有关,处理得好,会更加巩固夫妻的感情,如果处理得不好,就才会影响夫妻的感情。夫妻双方素质越高,就越能把握和控制隐私的度,也就越能处理好。
与感情有关的隐私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与配偶无关的隐私,即与现在的配偶相识、相爱之前发生的,一类属于与配偶有关的隐私,即与现在的配偶相识、相爱、甚至结婚之后发生的。对于前一类的隐私,聪明的夫妻通常会坚持不听、不问、不管的“三不”方针,对于后一类的隐私,聪明的夫妻通常会采取宽容、尊重、随时提供帮助的方针。
我想许多人之所以不希望对方保留隐私,主要是有一种不想被对方欺骗的心理,也就是把对方对自己保留隐私等同与对自己的欺骗。其实这是一种不很健康的心理,本质上是自己不信任对方的表现。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就不但要允许对方保留隐私,还要尽量回避对方的隐私。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12.1』,也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孔子说的是对于不符合礼的,我们要能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同样,我觉得我们对于对方的隐私,也应该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曾经有过这样的故事。有一对夫妻,原本彼此相爱,生活也很幸福快乐。可是女方由于听了别人的流言,怀疑自己的丈夫对爱情不忠,于是千方百计去刺探丈夫的隐私。通过跟踪、盯哨、突然袭击等多种方式,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可是越是没有发现问题,越是怀疑,最后在家里的卧室偷偷安装了录像机。
碰巧的是,装上录像机不久就有故事发生了。原来家里雇佣的小保娒在男朋友的策划下,开始了对男主人的敲诈计划。小保姆利用男主人喝醉了酒的机会,主动睡到男主人的床上,然后拍下了照片。并用照片敲诈男主人强奸。男主人拒绝给钱,小保姆把男主人告上了法庭。
女主人偷偷安装的录像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只要将录像带呈送给法庭,就可以还丈夫的清白。但是一旦呈送了录像带,妻子暗中监视丈夫的事就会曝光。最后妻子经过反复挣扎,还是呈送了录像带救了丈夫。但是丈夫并没有因此原谅妻子,出了法院,就和妻子离了婚。
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极端的、也是极少数的,更多的是,妻子翻查丈夫的口袋,丈夫追问妻子的行踪等。许多人在做这些的时候,往往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不但有这样的权利,而且是在保护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其实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起到保护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的作用,反而会将对方推得更远。
如果对方并没有外心,那么这样的行为是多余的,也会引发对方的恶感。如果对方确实已经有了外心,那么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起到挽回的作用,只会起到促使对方摊牌的作用。尤其是这样的行为本身属于一种侵犯对方隐私的行为,是对自己和对方的不尊重。
夫妻不是彼此的私人财产,不能想让对方怎样就让对方怎样,要学会彼此尊重、彼此关心、彼此爱护和彼此宽容,而不是整天彼此怀疑、彼此打探。当然,由于人都是有弱点的,夫妻之间难免会出现一时糊涂的时候,有些隐私确实属于背叛夫妻感情的行为。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宽容和反省,并在原因上找对策,而不是在结果上面做文章。
当然,假如你的隐私与出轨无关,那么作为夫妻,应该尽量努力减少对方的怀疑,主动加以必要的说明,以避免误会,这也是一种对爱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爱情、婚姻负责的表现。
(未完待续)
2009-3-3
3,18,恋人之间可以彼此要求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5.24』
恋人之间可以彼此要求吗?回答是理所当然可以彼此要求,问题是一旦恋人提出了要求,对方必须无条件接受吗?也就是说提出的要求是一种希望?建议?恳求?还是命令?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旦恋人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对方就会说“你不爱我了,否则你怎么会不答应我的要求呢?”这样的要求,我觉得在恋人之间是要不得的,恋人之间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命令式的不能拒绝的要求,那么这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恋爱关系,而成了一种主人和奴隶的关系。
恋人关系无疑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密切的关系之一,但是不管这种关系多么密切,恋人也还依然是两个独立的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让一个人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奴隶、一个附庸。你可以无条件地爱一个人,但是不能以爱的名义让一个人无条件地成为你的奴隶。也就是这这种无条件的爱只能是单方面的、自发的、自愿的,而不能是一种命令、一种要求。
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为我们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出一整套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适合古今中外一切人与人的关系,尽管其中有些已经落伍,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直到今天、依然是被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所认可。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条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充分表达了对人权的最高肯定和尊重。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5.24』,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们爱一个人,首先应该是尊重这个人,尽我们的全力去让这个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而不是只让这个人成为我的奴隶,设法让我快乐。如果彼此都能这样想,那么两人的爱情自然会越来越热烈、越来越甜蜜、越来越幸福。相反,如果彼此都是想着怎样让对方来让自己快乐、怎样让对方为自己服务、怎样让对方听命于自己,那么这样的爱情即便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和谐、温顺、感人、叫干啥就干啥,这样的爱情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双方的的爱情是不平等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是对人的宽容,一切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恋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密切的关系之一,如果对于一个人连他所爱的人都不能做到如此宽容,那他还怎么可能对其他关系不那么密切的同事、朋友、熟人、邻居、陌生人等有宽容精神呢?
有些人可能有一种错觉,觉得对于陌生人应该宽容,对于自己所爱的人,反而不能宽容,甚至会很苛求。尤其是一些女孩子,觉得“我什么都给了你,已经是你的人了,要求你做这点事都不行吗?”在女孩子心目中的“这点事”可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一切的事情”。
这些女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还是缺乏独立人格的思想,受到传统的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落伍思想的影响,以为一个女人只要与男人发生了一次性关系,或者只要嫁给了男人,自己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就觉得自己已经属于这个男人了,同时,这个男人也就完全属于自己。因此,女人可以随便要求男人,男人更觉得可以随便要求女人,彼此之间丝毫没有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思想由于历史悠久,泥沙俱下,有封建的“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糟粕,也有完全不同的夫妻之间应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观念。因此我们今天在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的时候,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只能继承其优秀的部分,不能接受其错误的腐朽的部分,同时还要对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的传统思想中错误的东西加以清洗。
对恋人宽容,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向恋人提要求,只要是出于关心爱护对方的、只要是为了对方好的、都可以提。同时,如果自己有什么需要对方帮助的,也完全可以向对方提。但是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即便自己的要求不被对方所接受,也要尊重对方的选择。
即便我们因为对方不接受自己的要求而与对方分手,也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
如果是通过威胁与对方分手来让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那么这样的爱情已经失去了继续下去的真正价值。
(未完待续)
2009-3-4
3,19,真正的爱情会让人担心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颜渊12.4』
没有进入恋爱状态的男女青年都渴望着早日进入恋爱状态,可是一旦进入恋爱状态之后,往往同时也就陷入一种莫名的担心之中:越是觉得爱情甜蜜、幸福、快乐,越是担心;越是爱对方,越是担心。
这种担心,不但初涉爱河的人会有,即便那些结婚许多年的人也会有。对于那些年到中年的妇女来说,这样的担心不但会使她们寝食难安,有些甚至会导致她们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
这种心情虽然不难理解,但是实在没有必要。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君子不忧不惧”的观点,说的虽然是针对“君子”,我觉得也适合我们怎样对待爱情和婚姻。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12.4』,意思是说,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虑不畏惧。”司马牛又问:“不忧虑不畏惧就可以算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能做到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好忧虑、好畏惧的呢?”
也许有人不赞同我的这个观点,他们会说,怎么能不担心呢?再不担心,这份爱情或婚姻就要泡汤了,还怎么能让人不担心呢?我觉得,即便这份爱情或婚姻泡汤了,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退一万步说,只靠我们的担心能挽回一份爱情和婚姻吗?当然不能,既然不能,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两个人相爱,应该是彼此有发自内心的爱,也被对方所深深吸引,这样的爱才自然,才是真爱,才可以长久。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爱,即便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份爱也不会变化,这样,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许多人之所以担心,可能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担心自己付出了全部身心,却遭到对方的背叛,会太吃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怕吃亏的思想,自己付出的越多,就越担心。人心隔肚皮,怎么才能确认对方也像自己一样深爱自己不会变心呢?于是就整天都担心。
其实不管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不管我们担心不担心,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对方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背叛自己,一切都是自己在瞎担心。一种是对方确实对自己有异心、并且最后终于和自己分手了。对于前一种可能,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对于后一种担心,我们的担心是无效的。
对于多余的担心,不但使我们自己不快乐、使我们始终生活在不快乐之中,也可能受这种不快乐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说出一些不理性的话,从而伤害到我们所爱的人,结果伤害我们的爱情和婚姻。
对于无效的担心,同样会使自己整天生活在不快乐之中,这种不快乐不但会使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说出一些不理性的话,更可能促使我们所爱的人更快地、更加坚决地、更加无情地离我们而去。
对于我们所爱的人,对于一份我们所珍视的爱情和婚姻,完全不需要去担心未来怎样,只要好好把握现在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相爱,就全身心地付出我们的爱,即便我们为之付出的爱有一天遭到了背叛,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因为最起码,我们在付出这份爱的时候,是快乐的、幸福的、陶醉的,我们也曾经从这份爱中得到过快乐、幸福和甜蜜。
如果我们付出爱的时候原本就是这么单纯、这么没有功利、这么快乐,我们怎么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呢?如果我们曾经如此真心付出的爱有一天居然背叛了我们,那么,损失的是对方,是对方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爱。如果我们是珍惜的,是懂得爱的,那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拉住对方不放,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永远地占有。
每个人都渴望永久的爱,但是那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是唯一的状态,一份爱是否可以长久,既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也要看彼此的生存环境,还要看对方的变化。也就是要由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有的时候是自己变心了,有的时候是对方变心了,有的时候是其他因素,比如疾病意外等不可抗拒的因素。
当那些导致爱情或婚姻变化的因素到来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坦然面对,更要在这些导致变化的因素出现之前,珍惜和把握我们此刻的爱情和婚姻,更加不要把眼前的美好时光白白糟蹋在多余的、无效的担心之中。
(未完待续)
2009-3-5
20,怎样在恋爱中保持清醒?——《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颜渊12.6』
人们经常说,某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才做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爱情是人类所有感情中最强烈的一种,古人早就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不过,可以理解的事未必都是可取之事,因此探讨一下怎样在恋爱中保持清醒的问题,实在很有必要。
怎样才能算是保持清醒呢?孔子在《论语》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书中写道,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颜渊12.6』,意思是说,子张问怎样才算明智。孔子说:“如果像水一样不经意间传来的谗言和让你有切肤之痛的诽谤,在你那里都不起作用,就说明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了。”
一个人如果在热恋中依然能够做到保持明智,那么完全可以算是一个能在恋爱中保持清醒的人了。
在恋爱中不能保持清醒的,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听到关于恋人的闲言碎语不能保持清醒。恋爱中的人通常都特别敏感,尤其是对于与恋人有关的一切信息往往都会敏感到“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一些捕风捉影的、毫无根据的闲言碎语、也会引起恋人的极大反应。比如说,偶尔听说恋人曾经跟谁好过、恋人跟谁比较接近、谁也在追求恋人、恋人曾跟谁去什么地方吃过饭、恋人曾经跟谁在雨中合撑过一把伞等等。甚至连恋人与异性同事、熟人、邻居的正常交往,也会被误解为是对爱情的背叛。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对恋人不能保持清醒,仿佛是被恋人催眠了一般,恋人说什么自己都相信,甚至恋人在诋毁自己的亲人也觉得肯定是自己的亲人错了,恋人没有错。明明是恋人在破绽百出地欺骗自己,还是宁可被骗也不怀疑恋人。中国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上之所以会有一条“美人计”,也许正是看准了人性的这一弱点而设计的。
“冲动是魔鬼”,在恋爱中的人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管是对于“像水一样浸润而来的谗言”,还是对于“切肤之痛的诽谤”都要能冷静对待,不要冲动起来,不假思索地就轻信,一切要讲究证据和确认。
曾经有这样一对夫妻,两人都属于O型血,可是生出来的儿子却是B型血。夫妻俩都说是妇产医院把别人家的孩子错换成了自己家的孩子,但是医院却通过严格的管理程序介绍,证明绝对不可能搞错。那么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妻子和其他男人生出了这个孩子。但是妻子宣称绝无此事。
丈夫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不能保持清醒,绝对无法相信妻子是清白的,如果再加上妻子以前曾经被其他男人追求过,或者与单位里某位男同事比较接近,或者与其他某种关系的男性有交往,那么这位妻子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幸好丈夫始终能保持清醒,坚持相信科学论证,于是三个人一起去做了DNN鉴定,鉴定结果证明,这个孩子就是夫妻两人的亲生孩子。那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违反科学常规的现象呢?两个O型血的人怎么会生出B型血的孩子呢?
经过血液专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才发现,问题出在孩子的父亲身上,他属于假性B性血,因为他的显示B血型的基因出现了病变,在检验血型的时候,无法显现出来,所以被误判为O型血。
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搞不好,这样的误会就会引起一场天大的悲剧。只是这样的误会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更多的误会是无法通过科学验证的方法去搞清楚的,甚至是不方便去查证的。在那样的情况下,就更加需要保持清醒,对于那些负面的东西,要坚持“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不要为自己找不开心,也不要去找恋人的不开心。
对于许多过去曾经发生的不愉快的负面的东西,即便是真的,也宁可选择不去相信,不曾发生。这不是甘愿做鸵鸟,而是坚持对恋人宽容的精神。比如说,对于许多人非常关注的处女膜问题,处女膜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性,也可能不是因为性,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是把恋人往好处想,还是往坏处想,不但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也决定了恋人的快乐和幸福。
(未完待续)
2009-3-6
3,21,先救老娘?还是先救老婆?——《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12.13』
中国的男人经常被这样一个经典难题所难倒:老娘和老婆两个人同时掉进河里,你是先自己的救老娘还是先救老婆?有聪明而又理性的男人回答说:“距离哪个近就先救哪个”。但是出题的人立刻就会否定说:“题目要求是两个一样近!而且先救哪个,另外一个就一定会淹死。”于是又有聪明而浪漫的男人回答说:“先救老娘,然后与老婆一起去死。”这个回答从男人的角度上来说,似乎是完美无缺的,既尽了孝道,又忠于爱情。但是从老婆的角度来说,这个回答不满意,“这个薄情的人居然为了救老娘而忍心让我死!”!从老娘的角度来说,这个回答也不满意,“你这个不孝之子,居然为了老婆,连老娘也不管了!”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有圆满答案的陷阱,不管你怎样回答,都不能同时让老娘和老婆满意。尽管这个问题是一个假命题,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优先满足老娘的要求还是优先满足老婆的要求却是时刻会发生的问题。
也有男人感叹说,什么时候中国的男人不再被问到这样的难题,才能真正证明中国的女性已经成熟了。我个人对此并不如此悲观,与其被动地躲避这个没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不如主动消除这个问题的出现,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12.13』,意思是说:“在怎样受理诉讼案件方面,我与别人差不多见。不同的是我受理了某种诉说案件后,就想到要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诉讼案件再发生!”
一个丈夫要想不被老娘或老婆问到这样的经典难题,关键不在于思考怎样回答才能让双方都满意,而在于怎样才能避免老娘或老婆提出这样的问题。女人一旦向男人提出这样问题,原因无非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原因是女人希望男人把自己放在优先的位置,一种原因是女人不希望男人把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两种原因看起来差不多,但仔细分析,差别很大。前一种是希望对自己优先,后一种是希望对自己平等。换句话说,前一种男人做到了一视同仁还是不行的,后一种只要能做到一视同仁就行了。
表面上看,后一种的女人好对付一些,只要求男人一视同仁就可以了,其实未必,因为许多情况下,男人以为一视同仁了,可看在女人眼里你还是没有一视同仁。更多的情况下,许多嘴上要求一视同仁的女人,在骨子里还是希望能对她能优先一些。
怎样才能让女人不向男人提出这样的经典难题呢?首先男人不能随便单方面私下承诺一切优先听老婆的或老娘的,应该是谁的话有道理就听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不行了,可以将问题放到桌面上来,让老娘和老婆当面讨论,丈夫只要做个中间人就可以了。
其次,不能当面对双方承诺会一视同仁,一旦你宣布了会一视同仁,那么你以后将永远必须对一视同仁加以解释。为什么不能承诺会做到一视同仁呢?因为不管是多么优秀的男人,也不能在每件事上都能做到同时对老婆和老娘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因此不能给老婆和老娘这样一个虚幻的承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婆和老娘预先做好“最坏的打算”,我可能偏向对方,而且要教育和鼓励她们,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不管是真实发生了,还是她们觉得发生了,都应该彼此礼让,也就是说,即便面对男人不能对自己一视同仁,老婆和老娘也应该尽量体谅男人,学会彼此礼让。
只有让老娘和老婆都学会了彼此尊重和礼让,才能不让男人陷于婆媳之间没完没了的彼此争斗、投诉和埋怨。尤其是在婆媳发生矛盾的时候,作为夹在中间的男人,最关键的是应该彼此浇水、熄火,而不能火上加油,更不能只凭一面之词就去向另一方兴师问罪,那样只能使矛盾越来越激化。
当婆媳抱怨男人偏向对方的时候,男人不要去辩解说没有偏向对方,而要勇敢承认自己确实偏向了对方,但是自己作为儿子或丈夫,理所当然应该偏向对方,这样才不会继续被婆媳夹在中间抱怨。要学会让婆媳从抱怨中自我解脱,而不要让婆媳产生一个错觉——可以把这个男人争取过来站在自己这边继续向对方开战。
男人不管多么爱自己的老娘或老婆,都不能为此站在某一方向另外一放开战,必须永远处于劝战的立场,必要的时候应该主动批评积极开战的一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必也使无讼”的境界。
(未完待续)
2009-3-10
3,22,在爱情竞争中应该礼让吗?——《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12.16』
爱情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往往不可理喻。比如说,明明天下有许多男子、女子,可是却常常出现几个男人同追一个女人或几个女人同追一个男人的情况。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通常看到的可能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不择手段地大家一起拼命去争夺,一种是不约而同地大家共同彼此礼让。前一种方式往往受到批评与指责,而后一种方式往往得到鼓励与赞扬。但是我个人觉得,后一种方式恰恰是非常不可取的。
两个男子同时看中一位女子或两位女子同时看中一位男子,如果其中的一位,为了成全另一位的追求,而采取礼让的态度退出追求竞争,这表面上看,非常高尚,但是本质上是错误的。这完全是在无视被追求人愿望的前提下做出的评价,因为只有把被追求者看成是自己所拥有的礼物的时候,所谓的礼让才能成立,对于原本就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怎么谈得上是礼让呢?
任何真正的爱情,首先必须将爱情双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彼此双方都拥有平等的选择权和被选择权。每个人都拥有选择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每个人也都拥有被选择权,每个人都可以被别人自由地选择。因此不管是我们单独追求一个人,或者是与许多人共同追求一个人,都不存在礼让不礼让的问题,因为我们并不拥有礼让权。
面对许多人同时追求的同一个被追求者,我们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去干扰或决定被追求者的选择,我们应该完全尊重被追求者的选择,被追求者选择了谁,就是谁,与追求者是否礼让没有关系。
如果你与几个人同时追求某人,某人从几个追求者中选择了你。可是你却拒绝了被追求者的选择,要求被追求者去选择另外一个追求者。这样的礼让是损己损人的行为,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尤其是对被追求者的极大不尊重,你既然不喜欢被追求者,为什么要去追求呢?
也许你会说,我这样牺牲了自己的追求,成全了其他追求者,不是非常高风亮节的君子行为吗?空孔子也在《论语》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12.16』,意思是说:“君子促成人做好事,不促成人做坏事。小人正相反。”
不错,如果你与这件事无关,你帮助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自然是值得赞美的,但是如果你也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问题就起了变化。其一,你在爱情的竞争中礼让,对于与你同样的竞争者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被追求者来说,是对其感情的严重亵渎,更是对其人格的严重不尊重,这等于是在说,你并没有把对方当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是把其当成了一件可以任凭你们自由让来让去的礼物。
如此说来,面对共同的追求者不应该礼让,难道应该不择手段地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吗?当然并不是那样。我们完全不赞同像普希金那样为了追求一个人而彼此用手枪决斗,我觉得那是非常野蛮的行为,那等于是把共同的追求者当成猎物或战利品来争夺,完全剥夺了被追求者的选择权,同样是对被追求者的感情的亵渎。
面对我们共同的追求者,我们完全可以展开理性的、文明的、有风度的君子之争,然后努力为被追求者创造一个完全没有压力的、公平的、宽松的、从容不迫的选择环境,把决定权尊重地、虔诚地完全交付给我们共同的追求者。
只要被追求者做出了选择,不管我们是否被选中,都应该尊重这一选择,如果被选中了,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如果没有被选中,应该祝福其他被选中者。尊重被追求者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君子成人之美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也还有这样的情况,越是自己追求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因此在明明知道被追求者已经选择了别人之后,还是死缠烂打地紧追不放,还美其名曰是“爱情的痴情”,这实际上是对爱情的一种蔑视和糟蹋。
更有另外一种情况,原本也不是很喜欢一个人,只是因为看到许多人都在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去凑热闹加入追求,可是一旦追求到手之后,反而立刻失去了热情,很快又弃如蔽履。这样的行为已经不只是对爱情的亵渎,而是对别人人格的戏弄,是一种作恶的行为了,应该受到强烈的谴责。
(未完待续)
2009-3-11
3,23,爱情是否需要名份?——《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13.3』
有一句广告语非常流行“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许多年轻人也喜欢用这句广告语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甚至有更加前卫的说法,对于爱情宁可追求瞬间的灿烂燃烧,也不要平淡的一世守护。
爱情确实拥有许多非常独特的属性,比如说,她几乎不受任何时间的束缚,不管是瞬间的爱情还是永恒的爱情,都能让人着迷、让人生死相许。不过如果我们稍微理性一点,就不难看出,不管爱情追求者口头上怎样宣称“不在乎天长地久”,但是他们在内心无不希望爱情能天长地久,因为对于美好的东西,谁都希望能拥有的时间越长越好。
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能够长久拥有甜美幸福的爱情,是每个追求爱情者的理想和梦想。只是由于这样理想完美的爱情比较难以得到,人们才退而求其次地、自我安慰地觉得:即便能曾经拥有爱情也不错。就好比许多老百姓明明知道自己当不了皇帝,于是就会忍不住想,即便能当一天皇帝过过瘾也不错。
本书前面曾经仔细分析过爱情的特征之一是任何爱情都是有条件的,比如说,一旦你与另外一个人结婚,那么你就失去了再同时追求另外一份爱情的条件,如果你坚持要重新开始,那么首先应该先结束原来的那份爱情。可是有些人硬要违反爱情的规则,无视自己爱情条件的丧失,去追求那份不应该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便找来了“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为借口,来追求残缺的爱情——婚外情。
那些为追求婚外情找借口的人,往往会以“爱是没有错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等为借口,其实这些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爱是有对错之分的,也是有条件限制的。爱的基点不只是男女情欲,还有更重要的忠诚、尊重和责任。一个追求婚外情的人,即便没有同时欺骗两个人,最起码欺骗了一个人,即自己曾经爱过并结为夫妻的配偶,是对配偶的不尊重和不负责任。
婚外恋中的双方,有一方可能会觉得,我还是独身,即便我与已经结婚的人恋爱,也不存在损害忠诚、尊重、责任的原则,更何况,我也不需要对方脱离现在的婚姻,也不需要与对方的结婚,也就是说,根本不要对方给自己任何名份,这又有什么错呢?
这种所谓不要名份的爱情往往受到一些幼稚青年男女,特别是幼稚女青年的青睐,甚至往往以此自我陶醉,觉得自己是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的人,是非常懂感情、重感情的人。遗憾的是,依笔者来看,有这样想法的人恰恰是对爱情非常无知的人,这样的行为本身,不是在赞美爱情,而是在糟蹋爱情,玷污爱情。
孔子曾经把“正名”看成是从政者首先必须要做的事,他在《论语》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13.3』,意思是说:“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有一个正当的名分,而且必须能够充分说出其正当性,这样说出来才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不能随便马虎的。”
从政如此,追求爱情也是如此。爱情原本是人类最美妙、最神圣、最崇高、最圣洁、最光明正大的情感之一 ,可是爱情一旦异变为婚外情,立刻就失去了爱情原本具有的美好属性,甚至变成了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丑事了。因此每个人在决定投入婚外情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你真需要这样病态的爱情吗?
许多女子在投入婚外情之前往往并没有充分考虑过自己对爱情的渴望程度,以为只要能“曾经拥有”就满足了,可是一旦投入其中,往往身不由己地开始渴望能天长地久,于是悲剧往往从这一刻开始,可惜已经迟了一步。
男人和女人对爱情的驾驭能力是不同的,男人往往可以很简单地投入一段爱情,同时又迅速果断地退出一段爱情,但是女人往往被爱情所驾驭,因此每一个要尝试婚外情的女人,一定要考虑清楚:即便等待你的是一个注定的爱情悲剧,你也愿意吗?你已经没有能力追求一份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爱情了吗?
(未完待续)
2009-3-12
< 首页12下一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