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症状表现有哪些: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25:33
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解读

考纲聚焦

2006年《考试大纲•语文》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文学作品。

3.鉴赏评价E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质是对文章主要意思的把握,进而做出鉴赏性评价。

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阅读评价过程的两分法。通常,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彻底分开。《考纲》之所以分开表述,或者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客观上存在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不完全等同的情形,二是主观上要求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有相对独立的两分法。这种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能够准确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者就会自动浮出水面,鉴赏评价的工作就较为轻松了。

《考试大纲》中所说的“评价”,与此前面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等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的更具主观性。所得出的结论,或者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可以是鉴赏者加上去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它项的要求,多是对文章固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等,得出的结论客观的成分居多。

当然,评价有一个尺度问题,主观色彩浓郁些,并不等于评价的主观性可以排斥评价的客观性。事实正好相反, 主观性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性评价之上。脱离文本的臆想、猜测,是不能拿来做鉴赏评价的。

 

考题剖析

金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06年辽宁卷)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典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回答好这道题,应当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作者否定花木向上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有特定的内涵,与人们平常所说的积极向上不是一回事。作者主要是否定诸多花木一味向上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同时,就全文来看,作者把杨柳与一般的花木作比较,突出了杨柳的不忘本。做题时应当回归文本做综合的考虑。这样对作者的观点才会做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答案: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答: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

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答: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答:                                                                          

【答案】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结合原文赏析。

命题预测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往往涉及这些内容: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到位,情感是否真实,由是,导引出阅读的感悟、人生的启示、社会的意义等等。

纵观近年的高考语文的命题,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者可以综合命题,也可以单独命题;还可以与前面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的鉴赏,结合起来命题。

前面说了,评价的主观色彩最浓。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在允许的情形下,可对原文进行一定的突破,表达为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的要求。由是,其主观能动性,使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有了更大的表现天地。

同时 ,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随意评说。毕竟,在评价实施时,社会的背景、作家的思想、文章的内核等,都应是客观的、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元素。

 

名师讲堂

知识梳理

评价性鉴赏,往深处说,是美与审美的主、客观性的统一,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文学作品的鉴赏,几乎让散文唱了独角戏。究其原因,在于散文这一文学样式表现的丰富性。简单分类就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咏物散文、写景散文等等。备考时,要尽量熟悉不同品类散文的特质。如叙事散文多刻画形象,抒情散文多发抒情怀,咏物散文多采用象征,写景散文多寄托思想。

散文可谓品种齐全、内容丰富、色彩绚丽、手段灵活,远非其它文学类作品可相比拟。散文品类不同,则可资奖赏评价的考查点就层出不穷。以小说为例,小说主要的任务是讲述情节、塑造形象,形象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小说每每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叙事性散文同样可以承担刻画形象的任务。由是,散文的阅读鉴赏,其地位也就不言自喻。

一般说来,所选的阅读文章,涵盖散文,总是有定评的名家的作品,其内容、形式的历史、社会认同感,是其主流。阅读现代文学作品,要以审美的准备披文入情,解读并评价作品内涵的东西。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就无法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并诠释美。

不过,也有这样的情形,好的作品有其可资两分法的地方,即所谓时代的印痕和思想的局限。而真正意味的文学评价,正是需要两分法的。

技巧点拨

怎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呢?这里提供一些方法:

1.坚持评价的文本性。文本是客观评价的基础,回归文本以准确把握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客观、公正评价的第一步。这一步差之毫厘,便离题万里。往往依了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而缺失了对作品分析、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2.做到评价的全面性。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全面,就是避免以偏概全的鉴赏现象发生。较为深入地阅读分析文章,以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客观的立场、准确的观点去作评价。

3.讲究评价的依据性。对文学作品分析评价,除开回归文本以为依据之外,还应有诸多的考量。如: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写作的时代和社会、文学的流派和风格等。评价还要从历史与现时的交汇上寻找作品思想的着力点。

4.实现评价的准确性。要使评价准确,做好的办法莫过于评价的具体。评价总是源自对文本的具体解读,即使有主观的参与,也不凭空臆想,这样的评价往往不会是含糊笼统的,而是具体、充分和有深度的。要做到评价的准确性,必须在备考的博闻强志的基础上,刻意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作家具体认识、具体文章具体评价、具体题目具体解答的工作。

5.注意评价的整合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一个思维调动的过程。思维的调动,最初可能是支离的、破碎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对思维加以整合。要善在将支离破碎的思考点之间建立联系,使评价完整。

 

备考训练

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1983年5月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节)

1. 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出悬念:谁在吹能够“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的“笛声”。(2分)②前后照应:“竹子洒过了小雨”与风配合,摩擦生籁,成为交响乐。(2分)③语意双关:雨不仅是自然的微雨;还能沐浴心灵,洗去尘俗。(2分)(回答两点即可。)

2. 作者说“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他让一种“关系”成为“演奏者”。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___                                                                     _____

【答案】刻意安排:竹子是乐器,便不能再做演奏家,(1分)。观察发现:竹子有水渍、竹叶有间隙,因风的作用发出尖利和细细的声音,这的确是一种“关系”;(2分)。独特感受:自然之声多是独奏,多而密的竹林、竹叶才可对应“百人的交响乐团”形成交响乐章。(2分)

3. 简析文中穿插朋友“偏爱蝉的歌唱”故事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                                                                    _

【答案】深化主旨,“自然的声音”令人“赞叹”,人应亲近、感悟自然;(2分)进行比较,用“万蝉齐鸣”来凸显风雨竹林之声才成交响乐,让人感受更为深刻。(2分)

4. 说说“自然是没有结局的”在文中的深刻内涵。(4分)

答:___                                                                    _____

【答案】艺术家感受自然并加以表现的,其境界总是静的、低的,(2分)因为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视觉与听觉双重组合的,变化无穷而使艺术有“达不到的境界”(2分)。

5.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6分)

⑴ 心灵之浴 ——简评作者在“随风吹笛”中的体验和感悟

⑵ 平中见奇 ——赏析《随风吹笛》一文的构思技巧

【典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所问是“作者在‘随风吹笛’中的体验和感悟”。“体验和感悟”在这里,可以看做作者的见识和态度、特别是态度。审题时还要注意到“随风吹笛”四个字,给的是引号而非书名号。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走进作者所营构的“风中听笛”的美妙世界,去流连不反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明白的:竹林的交响是一种近乎洗礼式的审美体验。由是,他鼓舞人们走向自然、倾听自然、亲近自然以沐浴心灵。

【答案】⑴示例

心灵之浴

林清玄的散文识见开阔,境界高雅,每有关于人在自然中的意义探讨。《随风吹笛》是其散文中颇有代表意味的一篇,叙写了他见闻竹林因风雨而成交响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一次生活的偶遇,其实就是一场心灵的沐浴,一种审美的体验。

作者极力想把他经验的这场“心灵之浴”的感悟告诉我们:当竹林的交响整个将人包围,人陷身“一片乐海”时,那是一种怎样的近乎洗礼式的审美体验。这非同凡响的天籁,不期而遇却令人震撼、赞叹不已。由是,他以为,每个人都应感动于自然之声;反之,不能感悟自然之声的人是可悲的。

作者的思悟是深刻的,他鼓舞人们走向自然、倾听自然、亲近自然以沐浴心灵。在他看来,人(艺术家)总是愿意取法自然,从自然中吸取灵感的;但,艺术却有其达不到的境界。因为,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自然没有结局,一如“随风吹笛”的境遇不可重复。

(这样,林清玄以不滞于物的笔触和浪漫情感,于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再现了自然的感人的力量。)

⑵示例

平中见奇

仰望苍穹,探触净土的林清玄,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人生偶遇、生活片断,看似无奇,经他巧妙地构思,每能燃烧出激情,蕴含哲理却让人感觉不出说教的意味。

本文从微雨、凉风中听笛的悬疑写起,于寻常的见闻中点染上诡谲的色彩,让人猜想。接着去探寻那能够穿透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的笛声。行文便合上了平中见奇的步调。当天风海雨似的“一片乐海”不期而至时,作者已借自然的平常之物再造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之境。怀着爱、追求与对人生的悲悯情怀,作者开始了奇崛的思考:重要的是,人要感动于自然,自然既然没有结局,那么涵盖生活、艺术的诸方面,其真与美的追求,何尝有个止歇。

作者如此布局谋篇,来装填他的感动与浪漫情怀。于冲淡中一展倾听自然、拥抱自然的无限美好,也预留了思想的空间。平中见奇,《随风吹笛》就是这样一篇构思精巧的散文。

课后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拜谒人生

林希

我们生于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过早地刺痛了我们幼小的心灵,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在我陪哥哥到他们学校去的时候,哥哥就曾指着那时在校园上空随风抖动的旗帜,告诉我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旗帜。中国,中国,我们是在沦陷的日子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天赋我们是一个中国人,但要做一个中国人,却要我们为此付出一切。

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使我们过早地建树起了最高的人生追求。每到黄昏时刻,我们早早地关上院门,这时我们一起立在老祖父长长的书案前,一笔一划地在他的指点下学习书法。横要平,竖要直,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字和对于中国人的全部知识。那时我很小,我是站在小凳儿上,才能把手臂抬到书案上握笔写字的,字写得不像个样子,但我心里非常骄傲,因为我知道,我在写中国字,我是一个中国人。

老祖父的书案很高,站在小板凳上,身子要立得很直很直,初站到板凳上,还有一点骄傲,觉得自己能和哥哥一起读书写字,也是老祖父对自己的一种宠爱。但没过多久时间,小板凳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立直着的双退开始发酸,挺直着的胸背也感到微微作疼。但老祖父还是在一旁看着,极是严格地指指点点,墨没有蘸满,笔没有握牢,身子没有立直,头没有抬正,而且只许服从,不允许争辩,就这样陪着哥哥一起作完功课。当我们离开书案时,虽然感到有点劳累,但心里却感到极是充实。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家长的挑剔,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尊严的启蒙,做人,就要时时挺直着胸背;做人,就要高高地抬起头颅。中国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这种对于人生的敬仰。

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自己的人生。

做人,绝不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做一个中国人,绝不仅仅是黄皮肤和黑眼睛,最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至今我记得那一幕景象,一位近亲,于沦陷期间因一时的得意而不可一世。一天,在他到我家来的时候,我看到老祖父对他的鄙视和冷漠,老祖父甚至不让我们去和他打招呼,只一个人冷冷地和他对坐着,一言不发,一直坐到他无趣地走出我家的院门,老祖父也仍然没有和他说一句话。直到把这位不速之客送走,关上院门,老祖父才把我们招到他的书房里来,对我们讲,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荣华富贵。

我很小,我不懂得太深的道理,但那时家庭一时的贫穷,却使我心中有一种安全感,特殊的价值观念,中国人总是把财富和财富主人的品德连在一起评价。“肥马轻裘”四个字中,含有社会批判的内容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财富观,从小就深深地印记在了我的心里。

历史因其公正,而对许多人就变得无情。当异族入侵者被中国人民赶出我们神圣的土地之后,那些背叛过父老乡亲的人,受到了社会的惩处,这种惩处不仅仅是法律的追究,更严厉的惩处,却是全社会的歧视和谴责。

仍然是那位曾经显赫一时的近亲,在他又到我们家来恳求宽恕的时候,老祖父把他拒在了门外,我看到了那凄切的景象,一个落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歧视的目光。因为他把人生当作赌博,而这场赌博中,他输掉的是自己。

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

(原载《新华文摘》总第224期 有删节)

1.开篇说“过早地刺痛了我们幼小的心灵”,联系文意,指的是什么?(3分)

答:                                                                      

【答案】民族危亡(1分)使我们很小就懂得了做人的尊严。(2分)

2.作者对“长书案”“小板凳”怀有怎样的感情?细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答案】骄傲与敬畏的情感。(2分)/ 见证了我如何学着开始建树人生。(2分)

3.联系上下文意,“横要平,竖要直”这一学习书法的交代,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为什么?(6分)

答:                                                                       

【答案】象征的表现手法(或双关的修辞手法、设伏的结构方法)(2分)/ 与下文的“挺直胸背、抬起头颅”相呼应,(2分)象征了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2分)

4. 文章勾勒了“一位近亲”人生的两幕,这两幕人生各是什么?(4分)

答:                                                                        

【答案】甘做汉奸不可一世。(2分)/ 背叛祖国落魄下场。(2分)

5.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标题可只用主标)(16分)

① 话说“老祖父”  ——简析《拜谒人生》中“老祖父”的形象。

② 也谈《拜谒人生》中的细节  ——试析文中的一个细节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⑴示例

话说“老祖父”

这篇散文着墨不多却笔蘸深情地刻画了一个文道传统、节操美好、憎爱分明的“老祖父”的形象。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一个身份普通但气节高岸的老人,始终坚守了“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作为我的蒙师,“老祖父”从看似简单的书法入门教育做起,要求我们“横要平,竖要直”。由是,推广成做人要挺直着胸背、高抬起头颅。是“老祖父”教我“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让我明富贵、懂尊严,知道“对于人生的敬仰”。作为家族的长者,“老祖父”“鄙视和冷漠”在沦陷期,丧失民族气节而苟取富贵的“近亲”,并且永不“宽恕”。

作者以富含生活哲理意味的语言,诠释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祖父”形象,尽管刻画简约,却血肉饱满,着意深刻。

⑵示例

也谈《拜谒人生》中的细节

手段高明的作者,他的笔下,总有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细节描写。

《拜谒人生》里生动传神的细节不少,颇有代表意味的是下面这个细节:“一个落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歧视的目光。”

文章是讲究水到渠成的。在行文该收结的时候,作者让一个民族的败类“落魄”于秋风末路,他的确抓住了一个富有良多况味的细节,灌注感情,将卑微的人格撕裂。近乎白描的语言裹挟着岁月的风霜雨雪,扑面而来,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看似平淡的人生遭际里,作者以他丰沛的人生积淀来摹写人物,算是找到了描写的归宿感。如此精彩的细节描写,也使卒章显志的一句“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在厚重之余,得以生动形象起来。

这样的细节描写讲究的是自然天成,不着痕迹呀!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1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师用) 09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观点 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精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究竟是谁的作品? 高考现代文阅读:重要词语的含义 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转载黄克诚的文章 人生的三种态度和观点 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追求完美的参考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1 现代文阅读的途径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一 管理咨询1-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医药产业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1创业的本质是求证盈利模式 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创业者的人格素质模型 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以药养医”下的中国医药 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海底捞的管理智慧 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小企业如何突破成长的瓶颈 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解除多元化头顶的魔咒 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产业战略与跨国公司的最大差距 管理咨询1-管理咨询|和君管理咨询-和君思想-观点文章-海底捞的管理智慧 做英语阅读理解题如何推断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