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口罩的正确戴法:太极杂说 9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6:01
太极杂说98


太极网罗

    吴鉴泉活了72岁,并非高寿.吴公仪只活了60来岁,更非高寿.当然也有高寿者,如马岳梁活了98岁,吴英华90岁以及杨禹廷和吴图南等确属高寿.其他门派也有高寿者如付钟文,赵斌,都属高寿.曹德馨已95岁了仍健在.八卦掌的李子鸣也属高寿.而吕紫剑现仍健在,据说已108岁了.形意拳的肖格清活了102岁.孙氏拳的贾老旺今年已97岁了,仍健在.杨紫辰活了95岁,孙剑云87岁了仍时常出来表演拳术,未见其衰.此外三皇炮捶门也出了不少的寿星.怎么能说只有吴式太极的前辈长寿呢?


l         “丹田开合”之论,绝对是太极内功的真知灼见,如此便得太极扌朋 劲之妙。所言暗合杨式太极拳“神宜内敛,气宜鼓荡”的鼓荡之意;且腹胸开合,除了逆腹式呼吸和大肺活量之意外,可有别意。“丹田开合”可能与“丹田内转”非指一物,陈式太极拳把“丹田内转”作为周身螺旋的源动力,恐怕不是“丹田开合”。


l         把丹田内转理解成丹田开合更为合适。它是你的功夫到了一定时侯自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拳经有云:“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太极其实就象爬山,一步有一步的风景。比如刚开始练的时侯是你的腰带动四肢开合,慢慢的你的胸,丹田也会随着开合。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l         就“气”的问题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第一、“气”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不敢谈,因为肯定是个人的和片面的。但很多拳友都在练习中不期而然的有了气,我们的讨论就在假定大家练出了“气”的前提下进行。

    第二、如何用气的问题。我觉得杨式和陈式有泾然的分野,杨式谈气多,且多有渊博独到之处;陈式谈劲多,注重缠丝,其谈劲却也是天下独步。但陈杨两家的气却所指相同,而杨式重“鼓荡”,如瓶中之水;陈式重“螺旋”,如垂天的旋风,这种看法不知对不对。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对杨式内府拳内气的阐述,令我深为折服,希望大家能够去看看这本书。我现在还在揣摩练拳时意到、气到、形到的问题,希望大家认识到这种三种不同的东西,而非混沌暧昧的一团混合体,其关系大体如拳论“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杆”。

    第三、关于气和劲的问题。大家知道,气是一种,劲至少如“太极八法”那样是八种,如何把一种气运化成八种劲,是我现在最困惑的问题。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明明白白地把意气和八种劲的关系说清楚了,那是人家杨式的成就,我没有亲身练到那种地步,相信人家的正确但还不敢在这里妄论。陈式太极拳似秋没人能把“丹田内转”和螺旋用法与八种劲解释得那么清楚。

第四、陈鑫所说的“中气”和缠丝劲的问题。陈鑫所说的“中气”发于心,流转于脊椎骨缝中,缠丝于肌肤,发之于未梢,出入于丹田。我坚信陈鑫的正确性,但这种气如何清晰强劲的在脊椎骨缝中螺旋,并出入于丹田,中间有太多的问题令人难以企及,希望练陈式太极拳的拳友们探讨。这可能是那种“气敛入脊骨”的高境界。


l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收到以下效果:1、明白自身的各种劲法。2、明白劲法作用于对方时的反应,知道重心的作用。3、培养实战时敢于对敌的心理素质。4、掌握接手的方法,不至于在实战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乱了阵脚。

    两手臂(包括肩胯)相接触为推手,有抓捋动作则为擒摔,双手脱开为断手,一脱就打,而为散打。对此太极门都有各自相应的训练方法,不应混淆。今天看到国家所推行的推手比赛,形同摔交相扑,实在让人不能恭维。

    推手的较量,应该是劲法的比试,而不应该是力量的抗衡。被发放出的人和发放者一样是获益者,他并不会因为被弹了出去而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如果刻意去求胜负,那么就不应该练习推手。而且在推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挨打、学会挨摔,可以说推手在初学者来说是求败的工夫。

    人体重要的关节有九个地方,太极门和八卦门因此有九节劲的说法,推手的最大作用就是贯窜此九大关节,使劲在一来一往间可以畅通无阻,使敌方的劲渗入足下地中,使我方的劲进入敌方的中心线,寻找机会,影响敌人的重心。

推手名为推手是为一往一反的功夫,他是一种排定了次序的阴阳变化,等到适应了此种有序的阴阳后,我们就应该学习适应无序的阴阳变化了——此即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记载的程廷华先生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


l         对于“气”似乎不宜多说,因为现在没有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但我个人坚信并感受到它的存在。不妨举个有关经络的例子,江苏省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针灸培训基地,他们曾当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作过这样一个实体示范。人小脚趾指甲外侧为“至阴穴”,对妇女胎位不正有双向调节作用(只调整胎位不正,对正常的胎位没有影响),用窥镜对一名胎位不正的妇女进行实体观察,用“一指禅”法(推拿手法一种,非少林武功)震荡“至阴穴”15分钟后,胎位自动纠正。这是真实事件,我可以作证。如果此证据能说明经络的确实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导出同样基于《黄帝内经》体系的“气”的存在。

太极拳经典理论指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是太极拳练习方法的核心原则。如果太极功夫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建议不要过于关注这种气的现象,因为“气”是太极功夫中最难以捉摸、难以驾驭的内容,拳经中同样有“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的说法,就是要练拳时把意倾注在动作中,不可只顾一心用气,反而使意痴气滞,使意气二者俱受其害。初学者对“气”的运用要谨慎,最好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l         交流一下太极拳的技术问题。

   1、陈式太极拳理论中“丹田内转”的问题。陈式太极拳内功的特色就中“丹田内转”的理论,我开始研读到这个理论便深以为然,但在练拳的实践中却有很多悬而不决的问题。其一,“丹田内转”如何具体操作。(1)、“丹田内转”的方向问题。马虹著作中多处谈及“丹田内转”,云有横转、竖转、斜转、大转、小转等等,但却很难和拳架一一对应、一一阐释,因为拳架在有“左右冲”等动作圆度很清晰的拳式,也有大量缠丝圆度较复杂的拳式,还有的拳式中左右手、左右腿及躯干缠的方向、大小、劲别各不想同,“丹田内转”的方向以何为主次、大小,如何分劲,我看马虹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楚。(2)、“丹田内转”内转的表现形式问题。依马虹先生所述的意思,好象是腹腔内脏器肌肉的转动,名之日“盆腔运动”或者“海底运动”,我觉得大有商量的余地。毫无疑问,“丹田内转”一为形动(“盆腔运动”或者“海底运动”),二为气动,三为意动,而有气动和意动的水平时,最好就不要再形动。有拳友争论“千斤力”的问题在陈式太极拳看来是有指丹田内有千斤内办的意思。其二,以本人现在的拙技,完全可以做好丹田内转的气动,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丹田内转”气动后如何在手在表现出太极八法的劲别来,要描绘出“丹田内转”后直接到手上的旋转往复路线,并对应每一拳式,(汪永泉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详细解释每一式意气所行路线,真是大家风范,为我所钦佩),这一项工作从未见有人做过。其三,在练拳过程中,我隐隐感到“丹田内转”不可过分强调,我有段时间执着于“丹田内转”的探讨,结果尽管做到了肩腰放松,但仍然感到横气塞胸,周身意气流转不畅。反观陈照奎先师著作中并没有强调“丹田内转”,只是略略提及意着丹田而已。我个人觉得“丹田内转”并不是全身的力源,反而腿膝裆倒可以作为“丹田内转”的力源。

    2、关于低架的问题。我认为低架易流于紧张、失却中正圆活,应该视作腰腿功力的一项专门练习,而非练拳的主流,非功深者不能练习,尤为初习者不足取。太极拳的练习应该以意气为主,高架最宜。正确的练法可能是高中架俱练,而以周身能放松舒适为度。

3、关于对时下太极拳界一些争论问题的看法。请恕小子无知狂妄,姑且言之。(1)、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之争。陈发科、陈照奎所传拳架缠丝周身繁密、意气疏密相间,处处是大家风范;反观陈某某所称老架,疏、滞、痴、拙,两者相比高下立分。(2)、“太极拳大师”辨。时下“大师”满天飞,党同伐异、互相吹捧,只见大旗招展,不见真功夫、真武德。以我所见,河北马虹,其人能够痴心向武,并能编著陈照奎遗学并阐发光大,对陈式太极拳理论研究和推广普及贡献卓然,可称一时俊彦;但我曾花200元邮购过马虹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的演示带,他的拳架功夫只能视为动作规范,还不能称为高手。河南陈家沟有自号“大师”并出VCD的,我看他的拳架摇头晃脑、意滞神痴,柔不能圆活,刚不能惊弹抖炸,不知从哪块石头里蹦出来的,装神弄鬼、江湖“神棍”而已。这种大师怎么出来的,利益驱动而已。前段时间市场上有五家太极拳竞赛套路的VCD,其中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卫东的陈式太极拳比这些人强多了,可称高手。本人虽然主练陈式太极拳,但深感杨式拳理法精密、博大精深,从中受益良多。依我所读著作中所见,北京汪永泉、香港董英杰谈拳质朴无华、语中要害,有大师风范,惜乎无缘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