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卫裤搭配什么上衣:太极杂说 9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0:40
太极杂说96


太极网罗

用意的理解应该是动态的因人而异,因功夫长进的阶段不同而调整,因练功的目的不同而有别。没有定法,不能离开太极拳的根本原则。


l         练拳时我认为是不要去想经络走向的好,那么繁杂能正确导引吗?我想可以以某个穴位为导引点就行了,内气自然会自己走的。太极拳本身要求科学的练法,它不欢迎那些故弄玄虚的东西的。


l         老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我想,撇开阴阳之论又怎么能称之为太极呢?我的太极拳打的虽然不好,但是读过一些经脉以及其它的气功基础书籍,也拜访过一些行家里手。仅就我个人的观点,连好太极不懂阴阳,不懂什么是经什么是络哪里是丹田,有几个丹田,是不行的!!很多现在流行的套路,都已经面目全非。如果诸位读过陈鑫的太极拳图说,也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真传套路实在是不忍面对。建议大家从最基本的道理学起,大道是至简的。


l         劲气从两腿起,至腰腹(丹田)可以加之以旋转、控之以方向、加速其速度,以求劲气之螺旋,“丹田”起到劲气中转加速的枢纽作用,“丹田内转”在陈式太极拳是一定存在的。 “外形的丹田内转练法,确实可以练出内功”,丹田内转有形动、气动和意动三种境界,能够做到气动和意动时,就应该由内动驱动外动,外形催动内气是初期的一个阶段,迟早是要抛开的。


l         我虽然屡次在文章中谈到“丹田内转”,但并不认为它在陈式太极拳内功体系中处核心地位。第一,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是求螺旋劲,陈鑫认为不懂螺旋就不懂陈式太极拳。顾留馨、沈家桢二老在《陈式太极拳》书中谈到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即旋腰转脊、旋膝转踝和旋膀转腕,我认为这只谈到了螺旋劲的外形表现。所以说,因为求螺旋内劲,故有“丹田内转”说,此体系严密、令人折服。综上所述,一方面“丹田内转”确有其事,应引起陈式拳友的重视;另一方面,“丹田内转”是求得陈式太极拳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目的,更不是陈式内功的全部。如果哪位拳友能从别的途径求得螺旋内劲,不但异曲同工,且为一大建树。第二,“丹田内转”是否同时是气源和劲源,我感觉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以劲而论,陈式太极拳各种内劲可笼统分为离心和向心二类,以丹田为离心劲和向心劲的劲源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但以气而论,所谓“腰裆膝,太极拳发动机”,气之螺旋的动力至少应该包括脚膝裆,而且应该为周身整体为当;丹田内气旋转的动力我看并不完全产生于自身,膝裆起了关键的作用。我觉得以气而论,杨式的理论更有独到博大之处,我从中受益很多。


l         我在练习时先垂手静立,深吸一口气,提内气直到头顶百会,所谓顶头悬到领住。然后将气绵绵呼出,内气直下至会阴,再落至两脚间地面,所谓“上下一条线”,得中正之要。内气落地弹起,沿两腿上升,两膝一绞一震,内气沿腿内侧始螺旋上升,由裆入腹。再稍驻有缱绻之意,如瓶中之水鼓荡,加之以旋转、控之以方向、加速其速度。再内动带动脊椎,并沿脊椎旋转而上而至肩背,双手在腹前略绕一圈向左上扌朋起,内手左逆右顺,由肩而两手之间,最终到达手指梢节。


l         意比气更为重要、更多复杂,所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注意力为意之基础,但意的内涵远非注意力一要素可概括。


l         做为内家拳,首先必须以强身健体为基本点,在此点上再求技击。如果没有这一点作基础,都可以说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先生所说太过追求技击是一点,但我认为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这个直字就是自然的意思。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其实我们的气脉也在流动,这一点在中医的《子午流注》讲的非常清楚,什么时间流经什么经脉,清清楚楚。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我以前讲过,不同的姿态会引起不同的气脉反应。而太极拳正是有一个个不同的动作所组成,那么这一些套路所对应的气脉反应是不是符合生理科学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平常也在动,但我们并没有有意识的动,所以没有什么害处。但一用心就不同了,虽然这些细微的变化短时间内不会反应出来,时间一长,必然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所以太极拳动作按排的合理与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并不是什么人随便遍几个动作就能成其为拳。我常常对一些太极同道说,不要忽视桩法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但是培养内力的最佳方法,也是补养气脉的首选。还有就是养和练的关系,简单的说,我们的收入一定要大于我们的支出。


l         从劲的产生角度来说,交手时自然不可能在想“劲从哪里哪里上来,在从哪里出去?”,但劲从何来,练拳时不思考劲与“神、气、意、形”的关系,不想“劲从哪里哪里上来,在从哪里出去?”,练不出真劲真功夫的话,交手时真是不知劲从何来、如何作用于对手。所谓用兵虽一时,养兵需千日。


l         我觉得分清劲别,而不是把各种劲混沌的视为一体非常有必要。举例而言,拳击有直拳、勾拳之分,腿法有鞭腿、横踹之分,防守有格挡与躺闪之分,平时如不加以区分练习,临战时只能动作变形、一团乱打,何来自如发挥。即如街头混混那样实战经验丰富,堪称打架高手的,终究敌不过专业选手、终究不上档次,这就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区别。回归到太极拳“劲别”的问题,八种劲的感觉不同、用法不同,或柔化、或刚发,我觉得平时有区分单练的必要,临用时方可如先生所言运用自如。这里面的关系,我认为也是从初学时把各种劲混沌暧昧视为一体,至分清劲别、各有所擅,直至最终把各种劲杂糅为一、融为一炉的的三个步骤,但第三步的劲乃是百炼成钢后的柔糅劲,非第一步混沌劲可比。


l         之所以把气与劲分开来求证,是因为就我所练陈式太极拳而言,“柔行气,刚落点”是一条重要的行拳原则,那么在气行终点时就必须要表现出“劲别”来,先生所说似乎气是一种,劲也是一种,这个结果并非我所求的答案。我还是认为气是内功,而劲是气运用的“招法”,二者虽有重叠,但毕竟不是同一种东西。


l         吴英华是在95年去世的,享年91岁,吴图南去世时大概90多岁,由此话题说开去,近10年来好多高手相继去世,让人非常伤心。前几年广西的严翰秀先生访问了很多太极名人名家,写了本书,今日看来那些资料都很宝贵,太极拳的很多东西不经现身说法很难说清楚,随着前辈的去世,很多东西后人还来不及学到手就没有了,让人倍觉遗憾。


l         极拳所谓的内劲其实是在修练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拳打千遍,其劲自现。汪先生之书我也曾拜读,我以为他所说的是在出某某劲别的时侯人体气脉的一种自然反应,在修练时大可不必拘泥。这也是“气以直养而无害”的灵活运用吧!


l         练拳做事都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谓“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练拳不能在蒙昧中练,要求取突破。


l         练拳意气劲要松沉;所谓桩功,窃以为式式用心,则式式为活桩,胜于静桩。“丹田内转”我是为我所用,并非奉为绝对真理,但劲气从两腿起,至腰腹(丹田)可以加之以旋转、控之以方向、加速其速度,以求其螺旋,“丹田”有个运动枢纽的作用,“丹田内转”在陈式太极拳中有他的道理。腰腹(丹田)为人的重心所在,所以气劲如果找落点的话,必以丹田为核心;即如杨式求圆活鼓荡的话,也必谈及丹田。“全身透空”为杨式所强调,其为中定时高境界,但气行无滞后仍需求其为我所用,最终必须运气而成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