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音频输出接口坏了:太极杂说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33:34
太极杂说105





不管练什么拳最后的追求应是一样的。就技击来说,应是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使对方丧失战斗能力。太极拳的技击也是这样的,打击对手时,劲力意气神形集中一点突然爆发,其能量巨大,沾身即伤。练时看似绵软,但都带着东西,真要用时,快(东西快)准狠,一击就要使对手倒地,如果未击倒,可自然追着对方打,直到打倒他,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太极拳为什么好,他可以使人找到练最快的方法。什么最快,有意无意的先天下意识反应最快。什么是准,下意识的打到对方的空最准,练太极同样可以最好的练准。什么是狠,全身的东西集中一点爆发,是狠,有什么能阻挡?

练不出来是自己没遇上真正高人指点,悟性,用功不够等原因,其中真正高人指点是最关键的。不相信太极功夫,有一点是高人太少,找不到就说没有了。


l         至于太极拳和散打,就我的观点,太极拳练的是道理,而散打练的是体力。

l         过去的武者不少是以武为生的,他们面对的是生存中的竞争者、心怀恶意的暗算者。从董海川、杨禄禅、杨健侯到车毅斋、孙禄堂、杨澄甫、李书文无一不在一生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暗算。好一点的如董、杨、车可以化险为夷,次一点的想杨澄甫就在早上洗漱的时候被万赖声击倒在地,再次一点如李书文被人下毒客死异乡,张兆东醉酒后被百余人追杀。他们的武功是凝聚着鲜血的,是经验也是教训。好象顾留馨眼中的孙禄堂,他从不把自己的背部对着别人,坐下的时候也不忘记要手扶椅背慢慢坐下。和我们在文章中想象中的多么不同!


l         就我从我老师处所了解的李雅轩太老师所传太极拳的要求,是追求气魄大、大松大软、虚无的气势,在实际训练中,我感到是精神饱满,内蕴似有一触即发之气势或称内力吧(不过这种状态应是比较自然的,在一定程度之上是可变、波动的,否则反而会使精神过度紧张),在与对手接触时,可视情况显示有力或无力,但根据本人情况及师传要领,多以轻灵虚无应对,让对手尽可能感受不到我,打不实我,这里面还要配合灵活的身法、步法等。


l         太极拳也是一门几何学,其他拳种也是讲究几何的。对方的力过来,我通过自己的支撑点,利用几何原理,使对方的力变成最小,而且,通过太极拳的训练,同时把对方的支撑点给破坏了,使其无处着落。希望俩位能多探讨,使太极拳真正走向科学化。

但太极拳的这种几何技巧,是通过平时的走架训练出来的,不是一撅而成的。我觉得,太极拳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千斤拨四两”,你首先要有千斤的支撑点和千斤砣,才能拨动对方的千斤力。如果自己没有千斤力,只有四两的力,你的几何技巧运用的再好也是枉然。所以这里我谈一下“不丢不顶”。如果对方过来的力是五十斤,那么我的作用力(这个力是太极拳的力,不是蛮力)也是五十斤,这就是不丢不顶。我少一斤,就是“丢”,我多一斤,就是“顶”;他增加一分,我则增加一分,他减少一分,我则减少一分。要做到“化”,首先要能承受,不能承受,你怎么“化”。即使我在转体和运动中,这个力始终保持不变,这就使对方感到无处着力,无处着脚,而我则拈连随和,随心所欲。这就是我上次讲的,太极拳是接手就打。“不丢不顶”就是“化”,就是“发”。太极拳的推手是让我们懂得对方的劲在何处。如果我们打人按照推手的方法去打,十个人有九个输。所以我们首先要练出千斤力,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如果一味追求技巧,而忘了下苦功,是得不偿失的。


l         谈推手:对方使来千斤力,也要千斤力来不丢不顶,这里面有一定道理。打个比方,我们推大树时,总感觉力全都返回给自己了,总在自己身上,树并未有加一点多余的力给你。主要是他的根深,同样站桩使自己的根牢固,就会产生把力全都反给对方的效果。有一种手法加方法就叫做“就地反”,靠的就是桩功。为什么说要练桩功就在这里,因为即使对方千斤力过来,我就地千斤力还给他,他就是用千斤力在推自己,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承受力。练太极首先要给自己练成一棵1字大树,让对方刨不了自己的根,自己再稍加变化,那么对方就尽在掌握。


l         谈不丢不顶

    我认为“沾粘连随”和“不丢不顶”都是“贴住”、“粘住”的具体要求和技法,是实现太极技击“化引拿发”所必须的。

    还是从头说起,当对方一个攻击来时,为叙述方便,我们就以直拳朝你面部打来为例。一般的原则,一是散开,使其落空,二是格挡,三是接住,这只是被动的防守,如果攻防结合的话,则在散开的同时攻击对方,格挡时横截其臂而伤之,用手臂接住直拳同时自己攻击,这都是所谓防就是攻,是所有格斗中常见的招术,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有效的。然而,你也可能散而不开,也可能在散中招受第二次打击,也可能你的手臂不如来者坚硬,你截他反而自己的手臂受伤,而接住更是难说,你也很可能接不住而受伤,总之,这是很多的未知。

    那么一个比较经典的太极拳来应付这一拳时,不躲不散,不格不挡,而是手臂旋转着“粘贴”上去,同时中心移动,这样首先“化”掉了对你的打击,当然这中间有很多层次;化了并不就算了,还要利用对方的力,所以要“引”,引导着对方继续向前,到了尽头,他就失去了主动性,你就“拿”住他了,然后你就“发”力攻击,这是一个完整的圆圈,技低者,完不成这个圈子,技高者,可以完成这个圈子,神明者,圈子很小,乃至无形。

能否完成这个圈子,也要看对方的水平,技低者,被化掉后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但反应慢,所以手臂继续保持紧张前行,终至被引、拿,技高者,拳一到点马上松下来,使你难以引、拿,所以太极人的“听”就很重要,对手的力是多大,方向如何,打击点在什么地方,放松没有等等,皆要“听”出来,以此决定采取什么招术。你看当然也能看出一些来,但只有粘住贴住对方的手臂“听”,你才能完成化引拿发这个完整的过程。所以对方力来时,你不能去“顶”,要化引拿,对方回缩时,力朝着他自己,你不能“丢”,还要粘着他跟着他走,利用他的力攻击他,所以不丢不顶主要表现为速度,要随他而动,拳经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舍己从人”,粘住他,造成“我顺人被”拿住他的形势,这个时候才攻击。


l         必须注意到推手的两方是处在运动状态中,且并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中,即不处在惯性系下。另外就是转动的问题,施力者不光是提供了力,还提供了力矩,使受力者转动。最后,还存在作用时间的问题,时间越短,施力者提供的动量和角动量越小,力的效果越小。但从太极拳的口诀可以看出,发力越快(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所以有两种可能性,1,太极拳发力实际上是一种碰撞,即施力者和受力者的动量交换,作用时间越短,动量交换越充分,但这与经验不相符合。2,太极拳象一个绷紧的弹簧,并与受力物体紧密接触,当弹簧突然释放时,将物体瞬间加速,直至抛出。若作用时间极短,可将物体看作刚体,只需考虑作用的方向,在刚体上的位置,即可了解作用后的效果。


l         也谈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也还是“有”的,这个“有”就是支撑点,或者说是反作用点。你站着的时候,这个支撑点就是双脚,坐着的时候,支撑点就是臀部,躺着的时候就是背部。一个人自身所能产生的劲力,是自己的体重加上自己全身关节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的总和,可是有这么一个公式:劲力=体重x体用系数+收缩力x收用系数,其中这两个系数是《=1的,所以太极(实际别的一些武术也这样)向前发劲时,一定要下沉以借得自己的体重之力。体重是一定的,而体用系数、收缩力及其系数却是要通过训练来提高的。


l         再谈推手:推手直指对方中也好,手上的化引拿发也好,都是劲和招的东西,不管劲是浑圆的或不是。这样的推手还是形式化的,已经比比力似的推手有意思乐。再往上呢,把气意神合到一块形成类似“物质”的东西,穿过你的对手,放到其身后或身上,眼中无人。或把东西放到身外,令你的对手找不到,是不是更有意思乐呢?所有这些都是内动的结果,不是身形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