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丝兔宝宝多少钱一晚: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26:24
什么是心肾不交啊?肾和其它器官有关系么?
相当于西医的心肌缺血和神经衰弱的综合)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后天保健失宜,善思而内心压抑,再加上情志不遂,易肝郁气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法:交通心肾,调肝舒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逍遥散加减
成药:天王补心丸  逍遥丸
预防: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适当体育锻炼,情绪乐观舒畅,有病及时就医,起居有节,生活要有规律,万事顺其自然!心理平衡看待社会生活!
隐患:就是体内存在的、已经发生过或将要发生的疾病,提示出来可注意防病保健(西医术语)
1,慢性浅表胃炎
2,胆胃综合症
3,肝胆功能不全
6,妇科炎症
外邪深入下焦损伤肾阴,或久病伤阴、房室不节真阴暗耗,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肾既济失调,即造成心肾不交证。也有因肾阳虚衰,阳虚不能蒸腾肾水而致水火不交。心肾不交表示心肾关系失调,也反映全身阴阳气血不平衡。本证为虚中夹实之证。
(一)主症: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二)临床表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健忘、口燥咽干、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脉细数。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说明。《黄帝内经》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
从传统医学来说,心和肾不同于西医上的心脏和肾脏。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统管脏腑的功能活动,使之相互协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功能有三:
1、主血脉。心脏功能健全则血液能在血管里正常运行,得以营养全身,人就精神充沛,面色红润光泽,“其华在面”,反之,则面白无华,甚至苍白。这可以从循环系统上来理解。
2、藏神。心血不足,会影响心神,使神不能安藏,出现失眠、健忘等,
3、开窍于舌。心脏功能健全,心血充足,则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味觉敏锐。
肾是促使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它藏有真阴、真阳。来源于父母,为人体生命之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其主要功能有四
1、藏精、生髓、充脑、主骨。肾所藏之精,称为肾阴,亦即真阴,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有男女媾精之精,是生殖发育的根本;有水谷化生之精,是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前者称“先天之精”,后者称“后天之精”,两者均藏于肾。肾精足则其他脏腑之精和血也足,肾精不足则其他脏腑之精和血也不足。
2、主命门之火。命门是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一般称为肾阳,也称为真阳,也藏于肾。它是促进生殖发育的动力,又是其他脏腑之阳的根源。故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
3、主水。饮食经脾胃等脏器的消化吸收和肺的输布,其中营养部分供给各组织器官的需要,而水液部分由肺气肃降的作用,下行到肾。肾再加以分清泌浊。产生尿液,排出体外。
4、开窍于耳,司二阴。如果有虚症的耳鸣、听觉减退,甚至耳聋的,多从补肾入手。
肾阳不足,可以引起小便不利或尿频尿多,大便溏泄,阳萎、早泄等。肾阴不足,可以引起小便如脂膏,下消,大便秘结,遗精等。
传统医学上临床上关于五脏之间主要有以下对应关系。
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脾运失健→肝血不足,肝气郁结→脾运失健;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阳偏亢→消耗肾阴→肝风内动;肾阳虚弱→脾运失健→肾阳虚弱;
肾气虚弱→气喘,肾阴不足→肺阴亦虚,肺阴不足→肾虚。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备要?遗精篇》中说:"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所以,现代中医在谈论到遗精、滑精时,多称为“心肾不交”。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多以养心安神,去心邪,节房事。方剂有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等,也可根据实际实行加减方。谨遵医嘱和药嘱。
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阴,或房室不节,或思虑太过,情志郁而化火,或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痠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痠困发冷。
[证候分析] 心肾不交证,以失眠为主症,伴见心火亢,肾(水)阴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心为火脏,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之称。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阳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及肾水,致肾阴耗伤,均可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本证水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为肾府,失阴液濡养,则腰痠;精室为虚火扰动,故梦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水亏火亢之征。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则腰足痠困发冷。这是肾阴肾阳虚于下,为心肾不交的又一证型。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导读:一、心肾不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病因:久病,思虑过多,抑郁,喜怒悲哀,房事不节。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火必须…
一、心肾不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久病,思虑过多,抑郁,喜怒悲哀,房事不节。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火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如果思虑过度,或者心情抑郁,心火亢盛,就会心神不宁。向下损耗肾水,失阴液濡养,或者过于用肾,则腰酸,头晕,健忘。且肾阴不足,肾阳相对偏亢,因此就会觉得手心热,咽干口燥,舌红等假热的表现。
二、心肾不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眩晕,耳呜,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脉细数。
三、 心肾不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证以肾阴虚、心火旺为特征。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达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使肾水不寒,心火不亢,则水火互济,心肾相交。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火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吸肾水,则肾阴暗耗,以致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而心肾不交。心火偏亢,则心烦失寐,心悸不安,健忘;肾水不足,髓海空虚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虚火内扰精室则遗精。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心火亢盛证相辨别,心火亢盛证仅表现为心烦失寐等心火偏亢的症状,而无肾阴虚见症。本证既有心火偏亢的症状,又有肾阴虚的见症。
要点辨证:心火偏亢的临床表现,伴有肾阴虚的见症。
四、心肾不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心悸健忘,虚烦不寐,头晕耳鸣,腰痠遗精,或腰膝痠困发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临床上容易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五、心肾不交应该如何预防?
1、若心肾不交证小失眠严重得,应要求病房安静,室内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要适宜,以保证病人能得到充分休息。
2、若表现为遗精精频繁的患者则应告知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保持阴部的清洁,干燥;内裤宽大不宜过紧,夜间睡眠不能使阴部太暖。
3、.未婚男青年的手淫常是心肾不交的遗精病的病因,应告诫其危害性,使病人决心戒险恶习。若因阴茎包皮过长,动员病人切除,不愿切除者,必须每天清洗阴茎、龟头部的尿垢,防止包皮嵌顿龟头。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谓之心肾不交。一般发生于男性,又称为现代“富贵病”。中医对心肾不交的病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体质虚弱:体质软弱,萎靡不振,久病或劳欲过度,或各种失血,造成气血阴阳的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久病体虚: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均可导致肾阴亏损,心火妄动,扰乱心神,形成心悸。
(3)、饮食劳逸不当: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久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或饮食不节、酗酒无度,均可生痰蕴热化火,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如骤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致七情扰动,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谓“思虑烦多则损心”(《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口问》)。
长期忧思惊恐则精神情绪过度紧张,心气虚怯,阴血暗耗,不能养心;或心气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为心悸。
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若郁热内蕴,复加恚怒,变生肝火,肝火扰心;或痰火扰动心神,心神失宁,也易导致心悸。
(5)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邪阻心脉,阻塞经隧,心血营行受阻;或风寒、湿、热等外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或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证。温病、疫证日久,邪毒灼伤营阴,心肾失养,或邪毒传心扰神,亦可引起“心中忄詹忄詹大动”等悸、忡之症。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6)药物过量:药物过量,可以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体,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过量或失当,均能引起“脉结代、心动悸”一类证候。
心肾相交法,此法不仅强补肾精,通治一切耳病
心肾相交法一:鸣天鼓
心肾相交法的第一种叫做鸣天鼓。我们的后脑勺就叫做天鼓。鸣天鼓要用到我们的听闻穴和劳宫穴。人体的劳宫穴是最操劳的一个穴位,它是一个火穴,像我们肚子疼了,马上就不自觉地用手去捂肚子,所以它是很操劳的。
具体鸣天鼓的做法是:先用我们的手掌心,即用劳宫穴贴住耳孔,把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往下一弹,产生一个弹击的力量,就这样使劲压住听闻穴,然后弹拨后脑壳,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耳朵就会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经常这样做对耳朵的保健作用很大。
心肾相交法二:按摩听闻穴
第二种叫做按摩听闻穴。耳朵里的听闻穴要怎么做才能按摩到呢?其实还是采取的心肾相交法。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井穴,属于心,耳朵、眼属于肾。首先,掌心向后,然后用中指插进耳朵孔里去,塞进去以后,手指在里面转180度,让掌心向前,然后让手指轻轻地在里边蠕动,要注意,不要使劲地杵,而是轻轻地蠕动,就像小虫子一样在里面轻轻的动,按摩上二三十秒后,突然将手指向前外方猛的拔出来,最好能听见响。这就是完整的按摩听闻穴的一个方法。如果你的手指插进耳朵里去以后,觉得指尖有一种黏着感,有吸力的话,这就是湿气太盛的一种感觉,那在按摩完了以后,猛的将手指拔出来就可以了。
这里提醒一件事,做任何动作都要以不受伤为原则,就是说动作要轻、要柔、要缓,要轻轻地做,指甲也一定要铰得很干净,然后用指尖轻轻地按摩耳朵里边的听闻穴,千万不要伤到耳朵。
心肾相交法三:手心搓脚心 补肾水的方法
如果精亏的厉害,用功法三的点按
第三个心肾相交的方法叫做手心搓脚心。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方法,这里面融汇了很深的中医道理。
我们的脚底板有一个肾经的穴位叫涌泉穴,而我们的手上是劳宫穴。我们可以平时没事的时候坐在床上,左、右手交叉,用掌心搓脚心,或者用手心拍打脚心。这样做有助于让肾发挥收藏的功能,把气往下引,把上面的虚火拽下来,这样气就不会壅在上面,病自然就好了。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人生一口大气,气全憋在上面的话,那就有可能会造成耳聋和耳鸣。那么,用手心搓脚心有利于我们疏通人体的气机,气机顺了,经脉通了,耳朵的病自然就会改善。而且这样做有助于改善睡眠,对有高血压的病人也非常有好处。
心肾相交法四:
把耳朵给盖上,然后用掌根揉耳朵背。但要注意,不是揉耳背这个皮,而是隔着耳背揉耳朵眼。揉的时候脑子里要这样想,好像隔着耳背已经揉到耳朵眼里面去了。
当您揉两三分钟以后,耳朵眼里面一发痒,就证明耳朵里面的气血过来了,长期这样揉,耳鸣、耳聋的问题就解决了。另外,揉的时候一定要闭上眼睛,因为七窍是相通的。揉完后睁开眼睛时,您会发觉眼睛变得很亮。
治疗失眠的中成药
现代中医学认为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阴阳不交,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心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影响心神而失眠。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3亿成年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折磨,由于缺乏认知,仅一成失眠患者就医,绝大多数患者未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甚至盲目用药,出现了对药物的成瘾问题,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不仅耽搁了病情,还加重了失眠症状。
失眠不只是精神健康受到损害的表现,也是诱发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再如,头疼能妨碍睡眠,失眠也能引起头疼。另外,那些睡眠时间表被打乱了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同时失眠能在许多方面损害人们的正常生活,如:失眠的人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质量差,记忆、逻辑推理和注意力下降,疲劳、易怒或健忘等,影响工作及学习,进而引起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现代中医学认为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阴阳不交,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心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影响心神而失眠。失眠的发生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不交。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理阴阳为原则,虚者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泻其有余,消导和中。
根据中医“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和五脏皆有“不寐”的理论,应从补肾养肝理论入手,采用中药六味地黄丸等治疗失眠症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六味地黄丸,千年补肾良方,具有良好的滋补肝肾的作用,可广泛用于衰老所造成的功能不足,尤其适用于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肝不足、肾阴亏损的病症,对于治疗顽固性失眠一般3-5天即可见效。如果因心阴不足,虚火偏旺如出现劳神过度,心悸怔忡,夜不成寐,反应迟钝,易惊失眠等可服用补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丸;如果因心脾两虚导致失眠,症见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等可服用的归脾丸,亦可将六味地黄与其中一种同时服用。
5大平民中药助养生:杜仲壮肾山药补脾
田七、杜仲、陈皮、茯苓、怀山药5大“平民”中药,若能使用得当,可保健养生。
■田七
药理作用:田七是参类的一种,具有滋补作用,同时也是跌打损伤药,具有通经活络、活血祛淤的作用。
养生秘籍:经常用田七煲汤,可调理冠心病。
温馨提示:购买田七,以颗粒大、坚实、滑身者为优。使用时最好用鸡油,文火炒至微黄,冷却后用锤子敲碎,因为这样可增强田七的滋补作用。
■杜仲
药理作用:具有补腰、壮肾、固肾的作用。
养生秘籍:推荐一款花生杜仲牛尾汤,此汤具有补血、益肾、强筋骨的功效。具体方法是:花生60克,洗净浸泡;杜仲20克,置锅中洒上淡盐水,慢火炒干;牛尾洗净后放滚水中煮沸10分钟,再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水适量,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约3小时即可。
温馨提示:为了增强疗效,杜仲置锅中后,宜先放入少许淡盐水,炒干使用。
■陈皮
药理作用:具有顺气消痰、宣通五脏的功效。
养生秘籍:在煲油腻或豆类的汤水时,加一些陈皮,能够化气、化滞。
温馨提示:陈皮要浸泡、去瓤,一定要刮掉那层白色的东西,否则会有涩味。
■茯苓
药理作用:茯苓性平味甘,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
养生秘籍:推荐一款茯苓栗子粥,此粥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具体方法是: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即可。
温馨提示:肝肾阴虚者慎服,服时忌茶。
■怀山药
药理作用:怀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功效。
养生秘籍:鲜怀山药可用于煲汤,也可当做蔬菜食用,如党参怀山药猪腱汤、怀山药炖猪手等。
温馨提示:购买时,最好挑选原条生晒的怀山药。
芒种时节通心经,能清凉度夏
心属火,肾属水。正常状态下,心火会下降至肾,以温养肾阳。而肾水能上升至心,滋养心阴。心火与肾水相互制约,彼此交融,身心就会安稳,这是中医里讲的“心肾相交”的状态。经常练习“手少阴式”能打通心经,使心火下降去滋养肾水。所以经常做这个动作,您会睡眠安稳、精神平和。
但在芒种时节,天气炎热,气血旺于心经,正是心火旺盛的时候。如果“保养不当”,很容易使心火太过亢盛而失去心肾之间的平衡,从而出现心烦、失眠、心悸、多梦、遗精等问题,这便是“心肾不交”的现象。在这个节气,多去做做“手少阴”式,您就能安安稳稳地度夏。
心肾相交辨析
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心肾相交,作为心肾之间正常关系的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而在本科教材中对其论述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其历史渊源、机理及辨证论治方面。因此,本文在结合其他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梳理和探讨。
心肾相交的基本概念
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如此,则心肾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和平,水火既济的协调关系。
心肾相交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阐述。《素问·六微旨大论》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问·宣明五气》也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肾,骨病无多食苦”,皆含有心肾相交之意。后世医家对心肾相交的生理、病理机制和辨证论治方面多有论述。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中云“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周之干《慎斋遗书》中第一次提出“心肾相交”之名,并提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由于心气之降”。这都是对其生理机制的论述。在病理方面,张景岳认为“阳并于上,阴并于下,阴阳不交”,指出心肾阴阳的不相交通是产生心肾不交的根本原因。《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桂枝加桂汤主之。”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开心肾同治之先河。桂枝加桂汤与黄连阿胶汤堪称交通心肾之良方,至今仍广泛应用。韩飞霞在《医通》中指出“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顷刻”,用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清代陆以恬在《冷庐医话·不寐》引《医学秘旨》有“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二钱,夏枯草二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的记载,并曰:“半夏得至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可见,心肾相交理论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有丰富的论述,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探析心肾相交的机制,仍具有现实意义。
心肾相交的生理机制
心肾相交是心肾两脏正常关系的一种体现。心者,君主之官,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为火脏;肾者,作强之官,居下焦,为阴中之太阴,为水脏。《尚书·洪范》曰“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火上水下,则水火分离,故在《周易》中属于未济之卦,而在心肾之间则言既济,那么是何种力量促使肾阳上升,心阳下潜,已达到心肾相交的状态呢?
本文结合前人的观点,认为促使心肾相交的机制有三点:其一是心肾本身真阴真阳的推动;其二是双方阴阳的交感;其三是脾胃、肝肺对心肾相交的辅助。下面则分而论之.
真阴真阳是心肾相交的原动力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心阳除本身的升腾外,又赖心阴的抑制、沉静以下潜,才能推动、主宰全身上下,使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肾为先天本,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能充养濡润五脏六腑,而其功能的发挥,全赖肾阳的蒸腾鼓舞。所以心虽为火脏而火中有水,肾虽为水脏而水中有火,此火中之水称为真水,水中之火称为真火,真水真火即为真阴真阳。真阳潜于肾水之中,则能激发蒸腾使肾水上升以济心,真阴含于心火之中,则能沉静牵制使心火下潜以交肾。
如周之干所言:“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可见,心肾之间阳气的下潜,阴液的蒸腾,主要是依赖真阴真阳的作用,所以说真阴真阳是心肾相交的原动力。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用云雨的形成来论述了阴阳的交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为阳,地为阴,天阳受地阴的交感而下潜,地阴受天阳的交感而蒸腾,两者交感而化生云雨。同样的道理,心肾能够相交也依赖阴阳交感的维持。心阳受肾阴的交感而下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阴赖心阳的交感而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如此,则促成了“心肾相交”状态的形成。
脾胃肝肺气机的升降是心肾相交的辅助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态。”脾胃升降相因,为一身气机之枢纽,且中焦为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经之处,所以说脾胃升降和调,是维持心肾相交得以正常进行的辅助因素。脾气的升清作用促进了肾阴的蒸腾以济心阳,胃气的和降作用促进了心阳的下达以交肾阴,脾胃气机升降亦为和济心肾之机。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主持人身之左右气机,且肝主疏泄,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总司,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的升降也属于机体气机的一部分。因此,心肾得以正常相交也有赖于肝肺气机的调达。肝气升发,则能升肾水上交于心,肺气肃降,则能降心火下交于肾。
心肾不交的病理与治疗
心肾不交是对心肾之间阴阳水火升降失调病机的概括。有学者将心肾不交分为“心不交肾型”、“肾不交心型”和“心肾不交型”三种类型。由心的阴阳失调而导致的心肾不交称为心不交肾型;由肾的阴阳失调而导致的心肾不交称为肾不交心型;由心肾阴阳水火逆乱,两走其偏,而导致的心肾不交称为心肾不交型。具体到临床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肾阴虚而致心肾不交
多有虚劳久病,耗损肾阴,或热病后期,消灼肾阴,或房事不节,情欲妄动,阴精内损而致。肾阴不足,肾阳蒸腾乏源,则无水以升,不能制约心阳,心阳偏胜而致心火过亢。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心烦失眠等心火旺症状,和腰膝酸痛、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肾阴虚症状。治宜补肾益精,清心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方中芩、连苦寒入心,清火除烦;阿胶、鸡子黄为滋阴之品,可补益肾精,使肾水充足;白芍养血柔肝,可挟肾水上济于心。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肾精,清心降火之效。
肾阳虚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命门火衰,或劳欲久病伤阳所致。肾阳不足无力蒸腾肾水上济心阴,使心阳相对偏盛而致心火过亢。症见心烦惊悸、失眠、四肢虚浮发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润、脉沉等,治以补肾壮阳,清心降火。方用交泰丸。方中黄连入心经直折心火,肉桂入肾经温肾阳,引火归元。两者和用,上下得通,心肾相交。
心阴虚而致心肾不交
思虑劳神过度,暗耗心阴,或热病伤及心阴,皆可导致心阴虚。心阴虚不能引心火下济肾水,而使肾阴相对过盛。症见虚烦不得眠、心悸、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数,还可见梦遗、腰脊痹着冷痛。治宜滋阴养心,少佐温下。可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
心阳虚而致心肾不交:心阳虚多由伤寒过汗伤阳,或心气不足,病久而致。心阳不足,无力下温肾水,以致下焦阴寒之肾水乘虚上克,发为奔豚之证,而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心烦、心悸、神疲、苔白脉弱等症。治宜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可选用《伤寒论》之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既能温通以助心阳,又能降逆以泄奔豚气,芍药益阴敛营,姜枣蒸腾脾胃生发之气,甘草和中。各药合用,共奏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心肾阴阳两虚,皆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则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心肾不交。此型除有失眠多梦、心悸、腰膝酸软、耳鸣、大便稀溏等心肾阴阳皆虚之症,还可见气虚的表现,如胸闷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治宜双补心肾,以复其气。方选朱雀汤。方中人参大补元气,沉香温肾纳气,茯神佐人参安神益智,共腠补益水火,安神定志之效。综上所述,本文将心肾不交分为五种证型。其中前两种属于“肾不交心型”,第三、四种属于“心不交肾型”,第五种属于“心肾不交型”。小结本文在参考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生理机制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机制为真阴真阳的动力作用、心肾之间阴阳的交感作用和脾胃、肺肝的辅助作用,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并分别列出治则、方药。
脾肾阳虚和心肾不交的小验方
脾肾阳虚:
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身体需要就吸收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收。 寒性体质,脸上长青春痘, 痛经 , 腹泻 ,腰疼,喜好出汗的人,脾肾阳虚的人,常常感冒的人都可以一试。 一周将有好的消息。
心肾不交
肚脐敷贴交泰丸 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个肚脐敷贴的方法,用起来很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
敷贴的药物是交泰丸,这个药来自于《韩氏医通》下卷,主要成分是黄连和肉桂,我们都知道,黄连是极其苦寒之药,而肉桂性热、温补,黄连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热以温肾阳,具体做法如下。黄连性寒,肉桂性热,将二者调和敷在肚脐里面,能够清心火,温肾阳,是治疗心肾不交的绝妙处方。交泰丸敷肚脐眼将适量的黄连末和肉桂末用蜂蜜调和为丸药,敷于肚脐里面,可使阴阳相接,心肾交合,所以取名为交泰丸,是自古以来治疗心肾不交的首选方药。每天晚上,将一丸药塞到肚脐里面,然后用纱布覆盖,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一般情况下,三天就可见到效果,再用四五天,坚持一个星期巩固疗效,便可以了。
气滞血瘀,心肾不交
闫某某 46岁 女 2012年1月10日来诊:头痛昏晕,鼻塞喉痒。上次经行量极大,经治疗这次基本正常(在县医院诊为子宫壁肥厚,子宫肌瘤),无白带。大便时而不畅,小腹时觉不爽。身体肥美,舌质淡苔白稍厚,脉寸沉关弦尺沉细。证属气滞血瘀,心肾不交。宜化滞消积,交通心肾。处方:
钩藤20g白芍12g赤芍15g三棱10g莪术10g昆布10g夜交藤15g鸡血藤20g红藤20g辛夷8g益母草10g茜草10g 水煎服 三剂
1月13日二诊:血压这几天基本趋于正常,脉沉细。宜温化。处方:
桂枝20g辛夷8g白菊10g钩藤20g赤芍15g三棱10g莪术10g益母草10g昆布10g茜草10g当归10g川芎8g 水煎服 三剂
1月16日三诊:血压无异常反应,昏晕已除。患者再不愿服用中药汤剂,要求给予中药丸剂。劝解再三处汤剂。处方:
白芍15g丹皮10g辛夷8g白蒺藜20g三棱12g莪术12g益母草10g茜草10g当归10g川芎8g瓦楞子20g甘草8g 水煎服 六剂
再与丸剂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丸、大黄蛰虫丸,坚持服用两个月。据本人言时至今日未觉异常。
心肾不交寒湿郁阻
张某某 37岁 女 2011年3月1日诊:头顶灼热烦躁,移右而右牙痛,移左而左牙痛。腹部疼痛不舒,打嗝,大便不爽。月经延期5-6日,色黑有块。舌质淡嫩,苔薄白。脉寸滑,关尺沉弱。证属心肾不交寒湿郁阻。宜调冲任,温通气血,化湿消积。处方:
远志8g白蒺藜12g益母草10g白芷10g苍术10g厚朴10g五加皮12g木瓜15g半夏10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8g 水煎服 十二剂而神清。
心肾相交秘
肾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脏器,被称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主水液,主骨髓,主志。肾主藏,是生养身体的根本,五脏六腑之精华皆由肾所秘藏,是身体的“能量库”。肾精充养骨骼,滋生脑髓;肾脏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对血液有过虑和排泄废物和毒物的作用;其与肺、脾二脏配合共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人的生、长、壮、老、死的过程,与肾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精力下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头发稀疏、健忘耳鸣、意志消沉、阳痿早泄等诸多表现。一般常见的各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遗精、腰腿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五脏六腑各类疾病的产生都与心肾不交有关,心肾不交则和气不生,和气不生则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就容易得病。本文介绍可使心肾相交的两种练习方法,可以选其中的一种练习,也可以先练习第一种,再练习第二种。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时间多少确定。另一种心肾相交的练习方法见《心肾相交法--手心拍脚心 》。
一、心肾相交法1--双手攀足固肾壮腰
1.双手攀足固肾腰
“双手攀足固肾腰”,是通过俯身、双手攀足,来专门锻炼腰肾达到心肾相交的一个方法。
具体做法是:
①松静站立,两膝挺伸,两足相并。 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向前,目视前方。
②两掌下按至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慢慢转掌心朝上,两掌掌指顺腋下向后插。两掌心向内沿脊柱两侧向下摩运至臀部;然后,上身前俯,两掌继续沿腿后向下摩运,手掌经过腿的两侧,一直向下,直到摸到脚面(做这个动作有困难的人,不必勉强,手心尽力向下即可,但要保持腿的直立)。③两掌从脚面向上、向前抬起;用手臂带动上体起立。掌心向前,目视前方。
重复动作②,循环反复。糖尿病兼肾虚患者可练该动作50—200次。
“双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动作,通过手臂带动身体上扬,可以锻炼脊柱和督脉,可防治腰椎间盘突出,达到固肾壮阳的效果。这一式子里,有一个核心动作,就是手和脚会相合。这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心肾相交法。因为手心有劳宫穴,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而脚心有涌泉穴,涌泉穴是肾经出发的地方。所以,手心和脚心相合,就是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双手攀足固肾腰动作视频',1)">
http://video.sina.com.cn/v/b/128249412-1425335223.html
2.双手攀足固肾腰的动作要领
本动作要点在于要保证在两膝直立情况下,俯身前屈,这样才能充分的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在身体充分前屈中,两掌尽力向下推摩,如果由于韧带原因,不能推至脚跟时,可在脚跟之上小腿处完成余下的导引动作,切不可弯曲膝关节。锻炼得法,会感到腰部温暖发热,整条脊柱轻松通畅而阳气充沛。
呼吸:开始时可以自然呼吸,练至熟练后,可配合上身前俯时呼气,直立时吸气,整个动作配合呼吸缓慢柔和。也可以不管呼吸,任其自然。
收功:身体直立,气沉丹田,两手手心相合,扣于小腹,静养片刻。
3.注意事项
“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弯腰时,要求腿不能弯,如果腿部肌腱比较僵硬,会有疼痛感。把动作放柔和,不行不要硬来,每天慢慢放低,坚持不了几天就会达到动作要求。“两手攀足固肾腰”起身时,要求手臂先起,用手臂带动腰起来。在起身过程中,腰部用力有绷紧、酸胀的感觉。此时也须动作柔和,不能急,坚持下去初期的不适就会消失。
有的人往往在最开始锻炼时,体质比较虚弱,长期缺乏运动。因此在做诸如“两手攀足固肾腰”之类,难度稍大的动作时,会感觉有所不适。此时要尽量放松身体,肌肉不要僵硬,不能用蛮力。在松弛柔和的基础上,把动作做到位。动作数量根据自身体力状态掌握。只要坚持几天,不适感就会自己消除。


4.保健机理:
通过前屈后伸,刺激了人体脊柱、腰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督脉傍开一寸五分)、命门穴、肾俞穴和腰阳关穴,并对肾脏起到了牵引按摩作用。肾脏受到牵引按摩,增强了生化肾精、肾气的功能,使位于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关系肾气出入和维系生命之命门穴的通达能力也增强;与之相关的位于命门穴外侧一寸五分处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肾俞穴,其转输肾气的职能作用也会增强(此穴如因转输能力差就容易产生腰肌劳损的表现);而位于督脉上第四腰椎棘突下陷中、是人体督脉肾气、阳气必经的关隘的腰阳关穴(其是人体活动承受最大着力之外,肾气、阳气至此,最容易受到阻滞,容易产生腰椎间盘突出),此穴因受剌激而疏通及因肾脏功能的增强而使其通关的能力也增强。腰为肾之府,肾生髓主骨,肾气、肾精增强能温养腰部,腰部受温养,其所处经络和穴位能畅通,又有益于肾气、肾精的化生功能。双手从腰部往下一直摩运到足跟,环足一周后,沿足三阴经上行,加上呼吸吐纳和意念引气作用的结合,进一步刺激了该摩运路线的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特别是在两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四大总穴”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中的合穴,本穴处相与叠并,是足太阳膀胱经下行与足少阴肾经上行的交会处,故对腰部的保健和痛症有极好效果),其经络和重要穴位畅通,腰的保健强壮作用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该式动作在形、气、意三者的结合下,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二、心肾相交法2
本心肾相交法虽然简单。但其效用非常巨大,是古代修炼者的不传之密,学者要仔细体味,自然知道其中妙处。
⒈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双唇轻闭,双目微合或睁开也可。自然呼吸,面带微笑,心情轻松舒畅。意念由上至下放松:头部放松——颈部放松——胸背部放松——腰腹部放松——骨盆放松——两大腿放松——膝关节放松——小腿放松——脚掌放松。

2.两掌体前缓缓抬起,掌心向内,右掌心对准胸口膻中穴(中丹田),左掌心对准肚脐(下丹田),自然呼吸。保持此姿式不动,意念放在中丹田处(中丹田约在心脏的位置),默念字诀:嗡,嘤嘤嘤呜呜呜肃肃肃。一遍,速度均匀缓慢,一般念完一遍字诀需要7—10秒种。(注:那一只手掌在下,那一只手掌在上可随意,因为后面还要两手慢慢地互换位置。)
本节功法中的字诀,过去叫咒,是一种借助外界自然力量的方式。本节中的字诀发音具有奇特效果,具有促进心肾相交的奇效,其内在奥秘学者自去体会,功到自然成。字诀念法:
ōng  yīng   yīng   yīng   wù    wù    wù  sù  sù  sù
嗡    嘤    嘤    嘤    呜    呜    呜    肃    肃    肃!

意念从体内缓缓下降至肚脐后面的下丹田处,下降速度要缓,不要急。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肚脐与命门连线靠命门穴处及周围一片区域,含两肾),默念字诀:嗡,嘤嘤嘤呜呜呜肃肃肃。一遍。
然后,意念从体内缓缓上升,回到胸口内的中丹田(约心脏的位置,不可高过膻中穴),继续重复前述意守与念诀,如此来回上下反复变换共做约五分钟左右。
3.两手慢慢地互换位置,即:左掌由肚脐缓缓上行至掌心对膻中穴。同时右掌由膻中穴缓缓下降至掌心对肚脐。保持此姿式。内部意念的变换同上。如此练五分钟左右。
呼吸:自然呼吸,慢慢自然过渡到深长缓慢的深呼吸(不用刻意关注,是慢慢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不管呼吸,任其自然。
练功姿势:以站着练最好,坐着练也可以,卧式练时最好不用仰卧式,因为仰卧这种姿势,练心肾相交时,如果意念运用不当,或者意念再往上靠一点,就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或者造成气冲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卧式练功可以不考虑手的位置,只用意念即可。
练功期间会出现多种现象,象龙吟、虎啸,也就是耳边能听到体内发出两种声音,一种高亢是龙吟,一种低沉是虎啸,眼前有时会出现各种亮点,有明有暗,或者胸腹之间突然大放光明,通亮透彻,或者在小腹,或者在胸口现出花瓣(心花怒放),或者出现内视,透视等功能,这些都是功态中正常夜应,要泰然处之,不追求,任其自然。
特别提示:此式主要功用在于促进心肾相交。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是相互升降,彼此交通的,心中之阳下降到肾,温养肾阴;肾中之阴上升到心,滋补心阳,这即是心肾相交。本节功法通过意念活动在心肾之间的来回转换,促使心肾之气充分混和,交融。单纯的心气与肾气不容易完全融合,这就需要动用意念活动,通过真意转换,意念在人体内移动过程中,又带动了脾脏之气,从而促使了心肾的充分相交。同时由于两掌心,对肚脐(神阙)与膻中两大穴的气机交流进一步强化了心肾之气的融合。心肾相交是一种什么感觉?意念在心肾间转来转去,慢慢地,思想里变得恍恍惚惚的了,分不清哪是心哪是肾,有时心在下,有时肾在上,慢慢觉得心肾距离变短,最后合在一起了,这时全身会涌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说痒不痒,说麻不麻,说酥不酥,似醉非醉,很难用语言表达。大家心肾交了以后,就有切身体会,确实很快意,过去也叫心花怒放,但快意不能太贪着,要以入静为目的,切记切记!!如能入静,就不必老是意念上下了,也不要留恋那种快意,守在静境里即可,保持那种虚无的状态,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练神还虚都是从这种状态中得来。
要注意:练养结合,意念上下走到十几遍后就静静意守下丹田或中丹田几分钟。如此反复训练,要以入静为目的,如能入静,就不必让意念在下丹田或中丹田上下转换了,守在静境里即可,例如只意守中丹田,意念上要若有若无,不松不紧,既不能丢了意守部位,也不能守得太死。意守中丹田是修练气功的捷径,因为根据在家人的条件(有漏精),意守中丹田可性命双修,且无偏差。所谓修性指的炼心(意识),修命是指炼气,中丹田区域包涵了心、肺、胃等器官,守中丹田对心、肺、胃部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心在人体中至为重要,因为按中医的观点,心主神明(有一定辅助思维功能),心是识神所藏之处。传统练功守窍方法,守“祖窍”(两眉中点),易导致血压升高,引起一些体质敏感者过强气感,聚气不散;而守下丹口,也非在家人适宜(在家人如果漏精,不易打通丹道周天)。只有意守中丹田,下可以心肾相交,滋补肝肾等脏俯;上可以促使清阳之气补脑,所以是非常好的一个窍位。
另外,也可以观想全身周围有一层金光,这是调整自身外气场的一种方法,不仅如此,这个方法还具有化凶为吉,改变命运的效果。
大道至简,越是到了高级的境界越简单,“心中无物,念头不起为静”。静极生慧,就是在练功中,诱导识神退位,元神显现。一念不生,这时才能元神显现,明心见性,激发大脑灵感和开发智慧,激发人体潜在功能,增强人体对内外环境的调控能力。调治疾病和得道,皆在此意境之中。道家称为“致虚极守静笃”。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只静坐即可,一切动作都是多余。

收功:双手慢慢的移至腹前,双掌重叠,男同志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同志相反)抚于肚脐静养几分钟。然后从练功的入静恢复常态。
注意事项:
要时常用这样的诱导词“面带微笑,发自内心的欢愉、微笑……”因为“心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这是静心的奥秘所在。要静心炼功养生,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豁达处世,知足常乐。做人要光明磊落,要处处知足,事事为乐,排除杂念私欲。大凡一切贪欲、疑惧、娇蛮、嫉妒等都是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叫做心病,故而炼功需先炼心也!为能静心炼功,不妨在炼功前几分钟,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暗示自己什么都不想,听老师的话,酒色名利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使脑海处于一片虚空,缓慢深呼吸几次,使心率减慢,心情处于平静状态,然后静心修炼效果较好。
二是虚静心神,戒除瞋怒。戒怒,亦是养生之本。容易恼怒之人,肝火旺盛,心无静日。于己伤身,于人也不利。有些事虽不免发怒,但发怒却于事无补。何必自己与自己过意不去呢?若人能在恼怒之时旋即戒除,化为平静,需要有较高的道德和气质修养。但作为炼功修道者来说,遇到不顺心时,找几位知己谈谈内心感受,抒发内心,是必要的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遵循“和气、中庸、善良”的处事哲学为好。
三是肚大能容、能容为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忍让,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表现。《千金方》中告诫人们:“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一时风平浪静,即可和睦家庭、邻里、学友之间的气氛,又可调节自身情绪,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忍,会带给我们静心、长寿!
附:静坐入静法
最后说明一点:静坐入静很重要,静坐的时间越长越好。通过修心止念、入静的练习,在入静状态下,我们可以达到更高度的、更深层的心肾相交,从而不仅提高了静定的功力,而且对身体回产生更大的效益,达到深层的健身与治疗。
1、姿势
打坐的姿势,可分坐椅式、散盘式、单盘式与双盘式。
一般最好用盘坐的姿势,确实没有盘坐条件时,也可用坐椅式(即坐在椅子上,双腿着地)。
盘坐时,依靠自己的能力散、单、双盘均可,不必勉强坐双盘,当然能双盘更好。
盘坐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①臀部后半部,要求垫高一些,可垫棉垫或较薄的枕头。这样,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避免打坐时因腰肌疲劳,慢慢弯腰曲背的弊病。
②腰部要自然伸直,腰不直则任督二脉气不通畅,也容易形成昏沉瞌睡得毛病。
③头正颈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因为日常生活习惯,大多数人头总喜欢偏向一侧,或左或右,打坐时往往自己觉得头正了。实际上仍有偏斜。可以平时在坐好以后,在面前放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头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正确感觉。这样可自动纠正体内的不平衡与气脉。
2、意念与呼吸
坐好以后,不要急着闭眼,先定心神,等心情安静下来,呼吸均匀下来后,再慢慢地让眼睛闭上(轻闭或微留一线之之光)。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默数自己呼吸的遍数,身体虚弱的人数吸,即一吸上记一个数,呼气不记数即一吸一呼为一个计数;身体健壮,平时火气大,脾气暴躁这类的人则数呼气,一呼气记一个数,不记吸。
这样从一数到五,就从头再来,再从一数开始,如此反复不断的训练。
3、注意事项:
①数息时,要注意的是在呼吸上,心里数呼吸,耳朵注意听着呼吸。全神贯注,心念集中。如果数息过程中发生杂念则马上将意念收回来,从一重开始数起。
②注意要将呼吸调到:深、长、匀、缓、柔。“深长”:呼吸不要短促,而要绵绵不断,慢慢将一呼一吸所用时间拉长;慢慢则会感到自己的呼吸深入体内,带动全身的气机;“匀”,不要时快时慢,要速度均匀;“缓”,呼吸宜慢不宜急,“柔”,柔和,若有意若无意,不要用力呼吸。
③如果数息可以达到比较专注,心无杂念或入静的程度,可以慢慢忘掉数息。
④在修炼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昏沉
打坐时昏昏沉沉,打瞌睡。昏沉容易被当作是入静,尤其注意。真正入静时,心神很明晰,身心轻爽豁然,不象昏沉,糊里糊涂,身心浊重无明。
造成昏沉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饮食不调,打坐前吃了过于油腻的东西,或吃得太饱。要少食油腻,不要吃得太撑;
·姿势不调,有的同志坐着坐着,身体便走形了,慢慢头也低了,腰也弯了。头低腰弓的姿势,最易引起昏沉;
·劳逸不调,打坐前工作或做别的事情过于疲劳。身心疲倦。此时,最好先躺着全身放松,观想全身周围有一层金光,睡半个小时,恢复疲劳后,再坐起来练功,练完功后再重新入睡。既保证了练功效果,也保证了你充足水面时间。(在未到神足不思睡阶段,充足睡眠还是必须的)。
·身心过于松懈,有的同志练功时,对放松有错误理解,于是精神和身体上过于松懈,表现在形体上是“垮”掉了,象一个空面口袋,头低腰弓的现象自然产生了;其实练功时要松而不懈,稍稍要提着一点儿精神,提着一点劲,不能松松垮垮。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造成昏沉,则要猛提正念,加重一点练功意志。
第二,散乱
心念散念,老是想东想西,练功时走神。造成散乱的原因如下:
饮食不调,吃了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练功中的散乱。要少吃辛辣;
心身不调:练功前参与了一些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活动。如看惊险电影、看因起情绪激动的小说、杂志,与人激烈辩论或争吵……
一般功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最好做一些不激烈的活动。如阅读一些气功书刊;读佛经道经,或做一些轻体力的家务活动。
第三,呼吸不调
如果不注意将呼吸调匀,有急促、不匀的现象,也易引起散乱。
凡练功出现杂念,以“念起即觉”对治即可。即一有杂念产生,便很快觉悟到,将意念收归练功意念。不要因己产生的杂念而自己埋怨自己,悔恨自己,这样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杂念。
要知道,修静初期,出现杂念是很正常的现象。否则,何必还要修呢?
功态之中出现任何现象,如眼前出现光、图像或自感身体出现酸、麻、胀、痛、沉、凉、蚁行、跳动、肌肉抖动等八种现象都是正常的。要对一切任其自然,不要老想着它,依旧把心念定在静境里面。图像之类不要随便跟它跑,要定的住。
详见《静坐方法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