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电子秤传感器:太极杂说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0:06
2009-04-05 22:23
】常听人说,打拳神宜内敛,错误的理解它:感觉那拳越打越小,越打越缩在自己身上,越打越没出息。就感觉不到周围的草木风轻日月云动,没有溶进天地之间的感觉,拳要能和天地对话,和微风同止同息,和身边的大树同根同生。和天边的云朵同卷同舒……。一次推手,我偶然试着不拘己身,用意将身前身后几十米的空间尽数吸起,合在对方身后,即出,对方后退一步说,呵呵,劲大。我不会推手,我没什么内劲。
“行拳时,须将身心放大开来,与日月星辰同在,与浩瀚宇宙同光。”
】一呼一吸不得分毫有余,不得分毫不足,不得连呼,不得连吸,不得一呼无吸,不得一吸无呼。此盈虚之自然也。
】心是关键。心平了气才能和。气和了拳架才能舒缓。舒缓了内气才得以颐养。
】气盛便不见涵养,浩然之气,虽充塞天地间,其实本体闲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单推手时,在随处“中定”的情形下,掌、肘、肩始终都不要保持“内合外撑”之势。手指清虚,肩肘沉!手臂的起伏,不能牵引肩膀令其架立起来,肩膀无须时时向下灌住劲!手臂近身时,手臂与胸保持的距离,功夫弱者以一拳之隔为佳;功夫高者可贴身而行,以胸含腰旋引化对方气劲。倘若对方贪功,一味冒进,我则顺势两手引动彼方气劲;渐引渐长,牵动其重心,以破其“中定”之势也。此时己顺彼背,我倘若一手采拿,另手肘尖虚虚领劲撑住,彼会自动靠击到吾肘尖上也。易犯的毛病:将彼方气劲引入己方内圈时,只管引进却不能“落空”对方的劲力,让彼方气劲有机可乘,趁机打击吾方“中心线”是也。原因分析:腰胯松沉搁到位,故而难以继续走化,或腰裆走化不顺遂之所致。腰胯假若不能真松灵起来,左右腰肾处双重之病难以避免;左右腰肾处假若双重了,则一身皆双重也,此点不可不察也。
己方气劲为彼方引入其圈时,我方气劲受彼方引化,我若留意命门后撑领劲、以及肘的松沉合膝。也就是说,己方仍持整劲不失,就易为人所乘而发出圈外失却了整个形体。假若出圈的话,己方倘能及时合住劲,乘机施放肩(胸)靠、肘打之劲势,就地一滚,亦可用来救急也。肘在缠丝时,须有意无意“向自家行”,“曲池窍”似有意似无意地,寻找对侧“阳陵泉窍”(“肩井窍”找对侧“环跳窍”,“劳宫窍”找对侧“涌泉窍”)。胯松裆圆,腰走圈。命门领劲,是在腰胯松沉的情形下实现的,不能强行扭腰动胯以回避。
】太极拳,乃入道之基。都是一个内明的过程。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就是道。这个道不是道家专有的,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各家的出现,实际上是他们外用的不同罢了。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度世。就是拿着这个根,你去干什么用?
儒家也有他的内明心法,大家看看大学就可以知道,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修身以前都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排斥道,也不要害怕道。而是要去得到道。得道之后,你想怎么用,那是你的事情。去修仙也好,去济世也好,去度人也好,都可以。
但是可惜的是,儒家的正统心法,自程朱起就已经失传了。所以,后世儒者的形象就成了手无付鸡之力了。而这些东西在道家佛家却保存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了。所以,我觉得要真正的发扬太极拳,非得把他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也就是让他成为入道的手段。
】阴阳合时,只管合,合极则离,离时只管离,离极则合,不极则不离不合,极则必离必合。
】“胸闷腹胀”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开始甚至很长时间内出现,也可能反复出现的现象。简单地回答是正常和不正常,我个人觉得是不恰当的。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对于“气沉丹田”的理解把握和具体方法上。如果老师是在故意“矫枉过正”,则修炼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是胸闷的,因为气还没有引下去。这个“胸闷”就是比较合理的过程,可以坚持下去。如果反复出现,则是功法和架子有偏差,需要调节。腹胀是很多把转丹田理解成转小腹,还有很多强调裆走下弧走的过度造成的,尤其是运气逆腹式呼吸的。并不是上述要求不对,而是主动追求过度。就用《太极大道歌》中的一句话“春风润物,莫要强趋,日积月累,动则如如。”来指导最好。当然,还有架子从把自己打背了开始的,也是有腹胀的。
】胸闷腹胀——憋的。
不能提着气练,不能端着肩膀,不能拿呼吸配动作。
】太极拳入门之前,需要法门。入门后,太极大道歌足矣。
上下四旁,配合“中”,就是指“攒簇五行”的“运转”。
】太极拳虚灵法门
太极拳之研究,舍扣珠球无以言技术.盖形而上之为道,形而下之为技.故入道非着手乎技不可.其法曰:扣珠太冲而成球,可旋以开合.顿空而有相,在动静之机处也,谓之虚.相者观也,不观不可以成其相.去其观,灭其相,则谓之太虚.太虚者,了无一物也,去其观也,灭其相也,得其真也,可入道也.相之运转,或有法曰:在前也如雀舞,在后也如龟行,在左也如龙盘,在右也如虎距.相中有定也,定中有空也,空中有光也,光中有灵也.攒簇五行也.
有意无意皆非是,当在其间求消息.
有无相变空连环,环中便是此真意.
】三和九都是阳数,三九二十七,七二之差为五,乃中也,之和为九,乃纯阳也.
】行拳如同戏水,欢喜着练,悠闲着练,懒洋洋地练,舒舒服服地练。
除此之外,生活中,要心境平和一点,生气的时候不要练拳,心情不好了,先散步,心情舒畅了再练,练拳也可以说不叫练拳,就像散步,就像散心,就像玩儿。
总之,世上什么事情都不能太刻意,练拳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天地看的,人在天地自然中放松身心才是。
还有,得有老师指点才好,身边如有同修亦好,一个人修的话,容易走弯路的。
】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 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音:chen)然常寂。 寂无所寂, 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 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 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 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 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之者,常清静矣。
】太极,有道是无极而生。至于“上下四旁,落落光华”句,就是说:人的四周,犹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弥漫在身旁。具体说来,就是人体在松透后,行拳时体内的太极之气暖暖的棚在身外的感觉。
“身如铜钟”句,是内家拳的俗语。太极不是讲究柔与刚吗,这就是刚的感觉。具体说来,在站桩时体会特别明显。形意中叫“全身如铸”。
】杨家汪传一系专门讲究身体的形状,应该与圆钟相合,甚至说了钟蒂、钟绳、钟锤、钟身与人体的对应。对于第一句“行拳时体内的太极之气暖暖的棚在身外的感觉.”或许就是铜钟形状的注脚了。我个人不喜欢“棚”字,怕被人误解是用力了,真正的“棚”恰恰是不用力的,所以说了也不是错的。落落光华,太极之气“弥漫”,“弥漫”两个字用的精彩。或许这个正是能够变为“神风”的缘由。后面是“只在心中”,不用捉摸。道,清净心也。太极拳入道,除了心没有其他的道路。一旦心能清净,则能感悟体会天地人同体,万物同根,根本无须捉摸。为此,需要把有的练没,没有后趋于大同,生出活泼泼的真有。一旦真有了,就很惊人,不与俗同。
】八字歌(七言八句)
宋书铭传抄谱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争走要诀
【陈鑫】
两人手交,各怀争胜之心,彼此挤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胜负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据,我即失败;我先占据,彼亦失败。盖得势不得势,全系于此,此两人俱到山穷水尽也。
当此际者,该如之何?曰:必先据上游。问如何据上游?顶精领住中气,手略提高,居于敌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势;力贵讯发,机归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势得,则手一前送,破竹不难矣。如两人对,棋到局残,胜负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者先得之。又如两国兴兵,先夺其轻重粮草。此皆据上游脑之法也。
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来脉转关,顾可忽乎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