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胡桃地板贴图:作文技巧(十一)——叙事(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19:14

        一、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

        写人的记叙文,以人为主,叙事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不一定要求完整细致。叙事的记叙文,以事件为主,写人为叙事服务,叙事贯穿文章的始终。

        例1《我的老师》(魏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回,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初小,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点评:本文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其中,前5件略写,后两件详写,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叙事为写人服务。

例2《背影》(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点评: 本文写父子浦口送别。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事情写得非常具体,叙事贯穿始终。

二、叙事记叙文写法及注意点

1、按所写事情的多少、情况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只写一个场景或一件事的,如阿累的《一面》,只记叙了作者与鲁迅的一次会面。(2)写一件事的全过程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子浦口送别的情景,从送别前、送别时,一直写到送别后。(3)写几个并列事件的,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三件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4)写几个相连或相关事件的,如鲁迅的《社戏》,通过写钓虾、看社戏、偷罗汉豆,表现了一群少年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

2、叙事的视角。也可称叙述角度,是作者采用某种特定的人称,来观察和感受世界,讲述故事的角度。

 第三人称叙事,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这个旁观者在本文中并不直接站出来说话)。这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它的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也可以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可以对人对事进行外部的“察言观色”,也可以探入人物的幽深灵府替他传达心声;可以回望过去,也可以预知未来。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外在式的视角,如《阿Q正传》。 

第一人称叙事,是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叙事,“我”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种视角有两个特点:

 一是“我”既讲故事又参与故事进程当中,还可以对他人、对环境、对故事本身进行充分地感受和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二是“我”受视角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知地叙述任何事情,超出“我”的认知、感受范围之事不能直接叙述,否则视角就乱了,读者必然产生迷惑,这种视角有利于拉近本文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要注意以下几点:(1)无论写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2)叙事要具体,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力求生动,要避免平铺直叙。

三、叙事技巧

1、写出条理。

 线索的确立。线索犹如串珠之线,有它,则珠玉成串;无它,则珠散一片。线索既要服从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要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线索往往能体现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线索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

(1)以事物为主要线索。如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强烈的思想爱国之情。

(2)以事件为主要线索。如鲁迅的《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写出了小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

(3)以思想感情为主要线索。鲁迅的《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为主要线索。如《海滨仲夏夜》以时间为主线,《雨中登泰山》以空间为主线。

顺序的安排。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叙事时往往头绪纷繁、材料丰富,如何使之有序化,除了确立线索外,就要在叙事的顺序上作安排。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

(2)倒叙,为了突出记叙的重点,也可以把事情结局先写出来,造成悬念,然后按时间顺序追叙事件发展的经过。

(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以补充、衬托主要情节。

2、写出趣味。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葚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点评:这段文字叙述在百草园的生活, 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3、写出真情。

就在那一刻,就在朦胧的泪光里,我好像看见遥远的山村中,父亲正用沧桑的眼神,满怀期待而又欣慰地望着我。我定了定神,将已经收拾好的包裹解了开来,并让孩子们回教室准备上课。
    
    接下来,就着脸上大把大把的泪水,我大口大口地吃掉了手中的香蕉皮。因为就在那时我知道了,被我吃下去的,不仅仅是一块香蕉皮,更多的,则是摆在我面前的困难与艰辛。
    
    同时,我更知道,父亲在车站上吃下去的那块香蕉皮将会一直深深地保存在我的心底,将会一直苦涩而又香甜无比地滋润着我人生中的点点滴滴。(《香蕉皮》)

点评: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关爱,我被深深的打动,终于未辜负父亲的希望,把关爱又送给了我的学生。

4、写出新意。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点评: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5、写出曲折。
       
(1)悬念。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国演义》中“孔明借箭”就是最好的例子:孔明要在3日内造10万只箭,这几乎不可能,可孔明却接连两天不见动静,这第三日如何完成?不能不让读者产生悬念。

2)误会。误会是人或物的认识所产生的一种错觉,在行文中,故布疑云,巧设误会并随着情节的发展在文末揭开“谜底”,使人恍然大悟。误会的形成、深化乃至揭开的过程,就使得情节扑朔迷离、摇曳多姿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驿路梨花》就是如此,“我”和老余对深山中的小茅屋的主人做了种种猜测,先认为是守山老人,从而造成了与瑶族老人的误会,继而得知是一个叫梨花的姑娘,从而又出现了第二次误会,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之口才了解到真正的主人——解放军战士。全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疑问,环环设置误会,串联了一曲“助人为乐”的颂歌,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

(3)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在情节安排上,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个个偶然之事加以巧合,常常能显示出生活中的某些必然,小说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叙事就采用了这种技法“先前被家人咒骂的于勒,因为暴富而成了人们盼望的对象,而当再一次出游时恰巧遇到了于勒,却发现他已身无分文,于是大家又设法躲开这个穷弟弟。看似巧合的情节,提示出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赤裸裸的人际关系的必然性,使人既出乎意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4)抑扬。这是一种颇似“迂回包抄”战法的写作技法,它在散文中运用最多。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即是一个由褒到贬或由贬到褒的情感波澜过程,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文势也随之跌宕起伏,形成一种落差美,从而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读者。如《琐忆》,开始回忆鲁迅,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大容易接近”等等,然后写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

(5)张弛。

这个老妇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哥哥都是贼,偷来蟠桃献至亲。

点评:这首诗据说是一财主为其母祝寿时,唐寅即兴挥毫所作,一首简单的小诗,写得张弛结合,跌宕起伏,不能不让人佩服。

(6)铺垫。如《背影》中写家中光景惨淡,为下文写父亲为我送行奠定了感情基础。

四、示例

香蕉皮(孙景峰)

 

那年,当自幼在北方长大的我被意外分配到南方一所小学教书时,就有了放弃的打算。而父亲却担心我几年辛苦的师范会白念,所以就整天对我诉说着南方的好处,甚至,他还向我提到了南方有一样最好吃的水果——香蕉。
  
   在父亲苦苦地说服下,终于,在一个早晨,我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山外的汽车站,准备去南方“试一试”。可那天早晨,就在焦虑地等待长途客车时,我的心情不知怎么突然变坏了起来,就对父亲说道:“我不想去南方了!”
  
   恰恰就在那个时候,车站门口出现了一个卖水果的妇女,父亲立刻买回来了一根青绿色的东西,边递给我边兴奋地说道:“这就是南方的香蕉,你吃了就知道它是最好的水果了!”
  
   虽然我急切地想知道香蕉到底是怎样的味道,可我又把那根香蕉递给了父亲,我想与他一起吃。
  
   因为已经听到长途汽车驶近了的声音,所以,父亲就马上将那根香蕉剥开,并与我一起吃了起来。
  
   那可是我第一次吃香蕉,当我把那白生生的香蕉肉放入嘴里的时候,那爽滑、香甜的味道立刻就把我征服了!随之而来的,是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明朗起来。
  
   而当父亲看到我高兴的样子时,嘴里一边努力咀嚼着,一边兴奋地对我说道:“怎么样,香蕉是最好吃的吧?”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相信了父亲没有骗我:南方既然能有这么好吃的香蕉,其他方面肯定也错不了。
  
   当我们刚刚吃完香蕉时,长途汽车已经驶进了汽车站,我随即告别了父亲,踏上了南去的汽车。
  
   然而,当真的到了南方以后,我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父亲所说的那样,甚至,比我想象的最差的情况还要糟糕。终于,在极力地捱过十多天之后,我彻底丧失了继续坚持下去的毅力,打算永远离开那所任教的学校。
  
   就在一天早晨,当我收拾好了包裹就要离开时,我没有想到,那些我只教了十多天的孩子们赶来送我了,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女生还给我带来了一串青绿色的香蕉,并热情地要我当面吃下去。
  
   为了让那个女生高兴,我就立即拿起了一根香蕉,可是,当我刚要去吃那根香蕉时,那个女生却又将我手里的香蕉拿走并笑着说道:“老师以前肯定没吃过香蕉,香蕉应该是这样吃的!”说着话,那个女生就将香蕉剥开,重又递到了我的手里。
  
   我再次接过了香蕉,并高兴地吃了一口香蕉肉,接下来,我又毫不犹豫地咬了一口青绿色的香蕉皮,然而,那满嘴的苦涩立刻让我窘在了那里!
  
   孩子们见状,很不理解地对我喊道:“老师,你怎么……”
  
   我没有理会孩子们,只拿着那根香蕉定定地站在那里,眼睛里,泪水却忍不住滚滚而下!
  
   因为,那香蕉皮的苦涩让我突然想起了,十多天前我与父亲在车站上吃的那根香蕉。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尽管我是与父亲分开吃的那根香蕉,可我吃的是父亲递给我的香蕉肉,父亲吃的却是香蕉皮!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父亲与我都是第一次吃香蕉呢?
  
   就在那一刻,就在朦胧的泪光里,我好像看见遥远的山村中,父亲正用沧桑的眼神,满怀期待而又欣慰地望着我。我定了定神,将已经收拾好的包裹解了开来,并让孩子们回教室准备上课。
  
   接下来,就着脸上大把大把的泪水,我大口大口地吃掉了手中的香蕉皮。因为就在那时我知道了,被我吃下去的,不仅仅是一块香蕉皮,更多的,则是摆在我面前的困难与艰辛。
  
   同时,我更知道,父亲在车站上吃下去的那块香蕉皮将会一直深深地保存在我的心底,将会一直苦涩而又香甜无比地滋润着我人生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