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胡桃家具好吗:作文技巧(十二)——真实(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7:39

 

        一、关于材料真实。

        作文,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如实的表现客观事物。因此,作文材料应来源于生活,决不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1、  完全真实。

        (1)悼念怀人之作,应完全真实。如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作品中的细节都是完全真实的。凡是标明真人真事的文章,都必须坚持完全的真实。

        (2)写景游记散文,特别是游记,也必须完全真实。因为这一类文章除具有欣赏的价值外,还有导游的作用。假如我们现在按370多年前徐洪祖写的《游黄山记》去游黄山,仍然会遍游黄山胜境而不会误入歧途。     

        (3)知识性的散文,也必须按严格的科学态度,切不可想当然草率行文。例如《景泰兰的制作》一文,如果没有亲身的观察与了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的。

        2、大实小虚。

      作文选材并非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作文绝不等于照搬生活。当然,作文选材的虚构,是在纪实性的前提下,允许某些辅助材料的虚构。

        如《第二次考试》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何为的代表作品之一,还被中学课本收录,对这篇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有一段讲话:

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我在上海读书、生活工作。这个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留下过我许多脚印。我熟悉这个全国第一大城市。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我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实地考察我了解全部的考试场面和经过情况。过了几个月后,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一次火灾中救火而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这件事当时在我心中动了一下。我那时经常住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朝夕相处,发现这个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像春天的早上沐浴阳光里的一棵青葱小树,这就是我从生活里撷取的素材。

从中我们知道,该文所写的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并非如影如形。作品中的苏林教授现实存在与否姑且不论,单就散文中的主人公陈伊玲而言,她被录取的经过只是听来的事实,那么,对陈伊玲两次考试场面的描写,对去杨树浦实地调查等情节,也就只能依作者的合理想象了。至于陈伊玲所穿衣服及形体特点,更是从实习医生那里“偷梁换柱”得来的。

二、关于情感真实。

“为文先动情。”即强调一定要有为文的意识,也就是作文要想着如何恰当合理地表达情感,并非说,为文有造文的痕迹,非得辞藻华丽,字字珠玑。情感朴素,文字浅显,亦不失为好文。无论华丽,抑或朴素,都要因情生文。要有“为文”的欲望和冲动,大有吐露心声、宣泄情感的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

1、为什么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情也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写作就是要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怒”为例,韩愈的“不平则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岳飞的“怒发冲冠”,无不是充满了愤怒,皆是由于胸中之块垒、思想之郁结、感情之丰厚之所致。

2、怎样丰富自己的感情?

(1)在生活中积累。平时要仔细观察生活,细心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要学会感动。要想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就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有生活的热情。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当生活99次欺骗了你,你也要第100次地去拥抱生活。”要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大胆流露自己的爱与恨,这样我们就会拥有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2)在阅读中积累。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丰富感情的途径,它可以弥补我们生活经验的不足。读《红楼梦》感受万种风情,读《水浒传》,知晓侠义胆肝,读《巴黎圣母院》,思辨美与丑,读毛泽东的诗词可感受磅礴的气概……在细细揣摩感悟学习的同时,会自然培养自己的情感和陶冶自己的情怀。

(3)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时时有为文表情的愿望。纵然胸中情感如波澜,如果不付诸笔端,这种情感也会时过境迁,如果,日后再来写,恐难写得真切。古人说:“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于一切眼前景物都熟视无睹,那情感就无从依附。因此要养成用文字表情的习惯,一有情感,就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表达得多了,人的情感也就丰富充沛了。

 三、  关于艺术真实。

  1、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实,才能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让读者受到启发、感染和教育。但“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它不是机械的照搬生活,而是在原始生活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艺术的加工,适当的虚构,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天生残疾,右眼斜,左腿短。一天,他叫来三个画师给他画像。第一个画师,把国王画成个美男子,结果被国王杀了;第二个画师一看不好,如实地画出了丑陋的国王,结果也被杀了;而第三个画师却得到了重重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原来,第三个画师画了一幅国王打猎图,国王左脚踏着一块岩石,举着一支猎枪闭起了右眼在瞄准,枪口前方是一只斑斓猛虎。

这样,既掩盖了国王眼斜、腿短的缺陷,又表现出了国王的勇猛、威武,真可谓恰到好处。这第三位画师看来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2、怎样做到真实?

(1)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加强生活实践,学会观察生活,才能真实的再现生活。对自己没有经历的或不熟悉的,不要轻易去写,切不可凭主观想象,弄虚作假。

(2)练好基本功。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夫,即使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得学会清晰完整的叙述事情,生动形象的描写人物及景物,准确的表达情感及对人、事、物的看法。

(3)学会概括。一是要注重典型性,学会将众多化为个别,将普遍化为特殊,实现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是以现实生活中某一人物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但绝不是简单的照搬生活中的人物,而是在阿q身上集中地概括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特征,如精神胜利法,直至今天,在我们的周围,还生活着许多这样的人,所以,这个形象具有普遍意义,即典型性。二是要善于抓住特征,例如:阿累的《一面》,对鲁迅的描写,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可见,鲁迅的形象是独特的。

(4)培养想象力。高尔基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艺术想象确实是最自由的创造性想象,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驰骋,难怪孙悟空的形象会受到那么多的人的喜爱。当然,想象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任何想象总是一定现实生活的产物。

 

四、示例

三袋米

                                            ◆王恒绩

这是发生在十五六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湖北省某县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刚上了小学,父亲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不幸去世,给娘俩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当苍白冷清的夕阳滚下山崖,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那时村里没有电,儿子每天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地缝进儿子的衣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涨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在黛绿中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果腹之粮都没有。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三十斤米给食堂。儿子知道,这些米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不去上学了,我要帮你干农活。”母亲抚摩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里高兴,但书非读不可。放心,娘既然生了你,就有法子养你,供你读书。你先去学校报名,我随后就去送米。”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的脸上。这是十六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对不起……”

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把米收下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你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钱币叮叮当当,他开玩笑说:“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肩上扛着一袋米,他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口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当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怎么背来的,还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要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肿大成梭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的风湿病很严重,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让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才偷偷摸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泪如雨下。他扶起母亲:“好妈妈呀,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

母亲忙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呀!”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翩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中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来的三袋米,这是世界上用金钱也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发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母亲,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儿子现在中国外交部工作。母亲前些年作古了,不过,她是在北京逝世的。    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故事还在传说。

 

简要点评:

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但母亲,为了儿子,可以撕碎自己的尊严。在那漫长艰辛的一点点乞讨中,有各种怎样的眼神,我们谁都可以想象,但母亲忍受住了,为了儿子的未来,为了儿子的尊严,她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尊严,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无私、更神圣的呢?这正是母爱何以伟大的原因。就如山上的泉水,不分昼夜地涌滴,滋润着万物生灵,然而却始终是默默无语,她不在意她滴下了多少甘露,她只在乎身边万山红遍,万林齐青的那份沉甸甸的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