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胡桃和乌金木哪个好:作文技巧(十)——写人(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0:23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

       1、 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想品质,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作文中描写人物的时候,应该着重表现人物的这种个性特征,这样才会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中举》)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范进中举》)

        点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张口就骂,根本不把范进放在眼里,可是在范进中举后却变了一副嘴脸,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爱财如命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胡屠户的个性特征。

        2、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从现实生活里概括、创造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在阶级社会里,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阶级性。这是绝对的。与此同时,同一阶级的人们,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或生活条件的不同,又往往分为不同的阶层或集团,而且,同一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人们,由于具体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又有不同的个性,有他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爱好和习惯等等。所以,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也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

        点评: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并不是整个农民阶级固有的特质,而是从其他阶级沾染而来的,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是,它一到农民阿Q身上,就与赵太爷等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有明显的区别,这仍然是由阿Q所属的阶级地位决定的。阿Q的思想性格的愚昧、落后的意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根源。

二、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1、语言和行动描写必须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

         我母亲马上回答: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约瑟夫既然已经全知道了,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千万要留心,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我的父亲好像吓傻了,低声嘟哝着:
  “真是飞来横祸!”
  我的母亲突然大发雷霆,说:
  “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再来缠上我们!倒好像一个达夫朗什家里的人还能让人抱什么希望似的!”
  我父亲用手抹了一下额头,正如平常受到太太责备时那样。
  我母亲接着又说:
  “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赶快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再被这个讨饭的认出来,在这船上可就有热闹看了。咱们到船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我的叔叔于勒》)

        点评:选段通过对菲利普的妻子克拉莉斯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其精明、刻薄、泼辣的性格特点。

        2、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

        点评:透过这段描写,我们发现,机灵、勇敢、活泼的少年闰土一去不复返了,代之的是辛苦、衰老、麻木的中年闰土。何以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旧中国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这段肖像描写传神的写出了中年闰土的精神面貌。

        3、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人物性格。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心声》)

        点评:写李京京渴望读书的心情,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心声》)

        点评: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表现他淳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4、重视细节描写。

        他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两根灯草》)

        点评: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严监生吝啬小气的个性特征,可谓入木三分。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看戏》)

        点评:既有正面描写,写梅兰芳表演的精彩;也有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反应,烘托表演的精彩

三、示例
                                           

卑微的父爱□ 王 昆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唯一的喜好就是琢磨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一直是个谜。长大一些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出身不好,将就着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忿忿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是吝啬于回报一个笑容。
  到了城里上学,每次写家信,我还是习惯性地在收信人地址栏写上母亲的大名。邮递员送信的时候,总是站在门前的大路高喊着母亲的名字,说:“你儿子来了!”母亲忙不迭地应一声,急匆匆地跑出去。父亲也扔下手中拾掇的农活,迎上去急切地吩咐母亲:“快念念,儿子在信上说些什么?”母亲念信的时候,父亲点一支烟,吧嗒吧嗒抽得有滋有味。母亲读完信,父亲抢过,再反复地看,好像生怕遗漏了么。
  可是后来,家里再收到我的信时,父亲不再兴奋得满脸红光。他丢下农具,点上烟卷,蹲在院子里默默地抽。母亲把信在父亲面前一扬,喜滋滋地说:“儿子来信啦!”父亲只应一声,说:“你念念。”然后继续埋头抽着烟。母亲念完了,父亲把烟头一掐,一声不响地又下地去了。母亲心里直犯嘀咕,
孩子她爹这是怎么啦?后来有一次母亲去走亲戚,3天后才回家。父亲把一封信原封不动地交给母亲。母亲很诧异:“儿子的信,你怎么不拆?”父亲似乎有些赌气地说:“这是儿子给你的。”说完头也不回地出门干活了。母亲呆呆地望着父亲的背影,若有所思。
  母亲在回信的时候再三叮嘱,要我下次写信,一定写父亲收。我有些狐疑,不知道母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我还是照办了。
  “你儿子来信了!”当邮递员高喊着父亲名字的时候,正在地里忙活的父亲直起有些佝偻的背,一脸的惊讶,呆愣着不动。“发什么愣呀,快去取信。”直到妈妈催他,父亲才如梦初醒,颠颠地跑过去,双手在衣服上用力地擦了好几下,才接过信,仔细地看了一下信封,那父亲的大名仿佛恍惚了他的双眼,他用手使劲地揉了揉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咧嘴笑了起来。那天父亲喝了很多酒,一边喝,一边把信摊在饭桌上看……
  当母亲在信上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愧疚得一夜无眠。儿子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一声轻轻的问候,竟然让父亲如此欣慰和激动。他的爱近乎卑微,远没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的雄浑和伟大,也不似母亲那般轻舟淡月、小桥流水般纤细,但父亲的爱深沉见于心底,可我一直缺少一双能看得见这爱的眼睛,忽略了这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