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锯岭下载: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6:46:45

5月4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办百场演讲庆典,笔者有幸出席该活动。论坛创办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影响和效果。论坛要进一步办下去、办得更好,在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关于人文精神,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看法。
从人文精神的源头谈起
要谈人文精神,就要从其源头谈起,即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谈起。
欧洲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大约是在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兴起。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代表市民阶级的思想家以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世俗著作对抗神学著作,对抗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这是人文主义的最初表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佩特拉克(1304~1374,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瓦拉(1406~1457)、彭波那齐(1462~1525),德国的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荷兰的爱拉斯谟(1466~1536)等人。
开始时,市民阶级的思想家提出要建立以传授世俗学术为内容的人文学(Humanitas,拉丁文)。这一主张后来超出了学术范围,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思潮的基本内容是,使人从神学统治下摆脱出来。在神学统治下,人完全听命于上帝,成为上帝的附庸。人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承认人的尊严。同时,人文主义思潮也强调世俗生活的意义,不再像神学那样只讲彼岸不讲此岸、只讲来世不讲现世。
真正举起人文主义旗帜的是马克思主义
在反封建时,资产阶级把人文主义的旗帜举得很高。当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之后,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成了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掩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治地位不平等的一块遮羞布。
与资产阶级相反,工人阶级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只有彻底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得到自己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解放,是人的解放,而不仅仅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解放的第一步。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那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过去一提马克思主义,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讲阶级斗争。其实,阶级斗争只是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一小部分。工人阶级只有掌握政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工人阶级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政权,而必须经过阶级斗争。这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喜欢暴力,而是实际情况决定了只能如此。
工人阶级取得政权获得政治解放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建设,为下一个解放,即全人类的解放准备各方面的条件,长期积累,长期奋斗。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面临的任务很繁重,道路也相当曲折。经过60年的奋斗,我国至今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完成的;即使达到发达社会主义,那也不过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离实现人的完全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还相当遥远。
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的关键
现阶段为什么要强调人文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建设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不能顺利地向更高阶段发展,关键在人,要把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调动、激发起来,这就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当前,弘扬人文精神就要真正做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我们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原则区别。人文主义所说的“人”是抽象的人,它说的“人本”主要是针对“神本”;而我们所说的人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说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我国当前人文精神的贯彻总体不错,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某市上千村民求见市长,而市长却没有露面。即使村民的要求不合理,市长也不能不出来。市长不出来,至少说明他缺乏对待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某县要开重要会议,居然要所有学校放假两天,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这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中,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人文精神的缺失。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的冷漠。看到歹徒当街行凶,不少人不敢挺身而出;看到有人落水,虽然也有像湖北大学生那样的优秀分子挺身而出,但还有不少人是在围观。又如每年发生的不少群体性事件,虽然原因很复杂,但部分公权力机关不尊重群众意见,处理矛盾时不能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不够好等,恐怕也是引发事件的重要原因。
以上种种事例说明,目前的人文精神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任务、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要想改善现在的状况,关键在于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贯彻这一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一,从执政党、政府、公权力机关的角度,对待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个人要求,要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温总理也强调,要让人民群众过得幸福,活得有尊严。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胸怀。
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更需要执政党、政府和其他公权力机关的援助。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受灾群众、下岗工人、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这方面中央做出了表率,比如两次抗震救灾,中央指挥得体、效果显著,这在全世界都有口碑。每一级政府都要反躬自省,自己究竟做得怎么样。
第二,从个人对他人的角度,同样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单是别人对你怎么样,也包括你对别人怎么样。每个人都要关心别人,要以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尤其是那些在高位者,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也要尊重别人在不违反法律情况下的价值选择。
第三,个人对社会也要讲以人为本。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是人群集合体,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对这个集合体负责,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讲社会公德,要对社会作出相应的回报。现在有些现象不能令人满意,比如,国家花钱培养了研究生,部分研究生出国不回,虽然法律上允许,但从道义上讲,这些研究生对国家和社会没有进行回报,没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总之,只要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做到以人为本,就不愁人文精神得不到发扬。
人文科学如何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科学,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有人认为语言学和艺术学也应包括在内。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一般称作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不但要传播人文科学知识,而且应当弘扬人文精神,因为人文学科都跟人的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哲学不但是认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在历史学方面,我们学习历史,不只是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关键是指导现在怎么做,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讲文学艺术,离不开审美观,审美观也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涉及到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和行为的取舍,这就和人文精神有关系。
近年来,人文科学发展很快,成果很多,但在弘扬人文精神上也有很多文章可做。特别是怎样把传播人文科学知识和弘扬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需要人文科学工作者下功夫解决好。
大学生、研究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未来如何,取决于这些学生的素质。大学生不仅需要人文知识,还需要人文精神。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来讲,重视科学精神可能问题不大,但在加强人文精神方面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