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可视门铃:[推荐]《孙绍振《名作细读》辑要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0:19

《名作细读》辑要二

 

孙绍振先生不至一次地在书中告诫我们: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来。所以,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为了剖析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其目的是提供现成的可比性,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分析和评价。比较是分析的前提,分析建立在可比性上。

分析要开放,最好把作品放在系统中,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分析,结论才有可能深入。

在《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中,孙绍振把杜牧的《山行》、范仲淹的《渔家傲》、《苏幕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刘禹锡的《秋词》、杜甫的《登高》放在一起进行阅读,这样就在同中找到了异,找到了不同文本的个性所在,解读就有了新意。

很多时候,为什么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 上没有东西可讲呢?因为没有抓住矛盾,无法往深刻的内涵突进,就只好从表面到表面,在字、词、句、段、篇上瞎折腾了。而抓住了矛盾,就可以分析到深层去。矛盾就是还原后的生活状态与文本所描写的场景的不同,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进而可以追问:作者为什么不哪样写?追求文章的好处不但在于强调了什么而且在于省略了什么。只有知道了省略了什么不写什么,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找到自己;有了自己的特殊的感觉和情感,才会知道应该写什么,应该强化什么,应该淡化什么。

有时,解读文本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时代大的背景,以为时代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就一定也会在所有的文章中表现这种思想和意识。

这就是机械的社会认识论在作怪。这是把社会功利作为唯一的价值的心理定势。

而孙绍振的阐释理论基础不是社会学的,而是心理学、伦理学的,涉及意识和潜意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要有一点涉猎,光有一点粗浅的社会学、反映论的哲学常识对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来说,是不够的。

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不是简单的教条,而是一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把文本当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