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卡适合多大的宝宝:[推荐]《孙绍振《名作细读》辑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49:47

《名作细读》辑要

孙绍振的《名作细读》主要讲的是语文教师怎样以语文的方式解读课文(即文本)。

在自序中,他说: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也光荣得多。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在大学课堂上,不是常常以文本以外打游击为能事,用一些传记材料、时代背景打马虎眼吗?许多学者可以在宏观上把文学理论、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有多少能够 进入 文本内部 结构 ,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就是硬撑着进入文本内部,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见肘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装腔作势,借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术语以吓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

在本书,孙绍振说,自己在不下百篇的文本分析过程中,自然贯彻着自己的宏观理念,如与机械反映相对立的审美价值论,与真善美统一相对立的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在方法上,用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正反合的内部矛盾转化的模式,还有结构主义的层次(表层和深层)分析法。为此,他还提出了还原(与现象学的还原不尽相同)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历史比较与逻辑比较)。

粗浅地说,就是“还原”,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抓住了还原后(生活)形态的面貌,与在文本中以文字描写出的形态进行比较,就会自然地找到不同,这就是矛盾,这就是我们进行文本分析的关键所在。

这种矛盾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错位。

这个矛盾有时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比喻,有时是一种感受……

有的时候,独立地看一篇文本也许读不出其好或不好来,这时候最好是成系列的读,即将同类题材风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处解读为上。这种方法叫同类比较。如为了解读朱自清《春》的优劣,孙绍振把其与林斤澜的《春风》放在一起来读。即分析出《春》在写作方法上多种感官的细致及结构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及儿童的视角与感受,又解读其作品上对“春”的美狭隘的认知——《春》中不过是江南的春,而自然的多样也包括了如《春风》中所写的北方劳动气质的春。这样的解读与比较就又给我们开拓了一种美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