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菌丝体胶囊的价格:细读《出师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8:48

细读《出师表》

  说明
  《出师表》作为千古名篇,自有其不可言说的魅力。教师的想法是从文字本身入手,通过对段落中关键字词的领起收束作用以及相关句子的起承转合来分析经典,感悟经典。这是一种艰辛而有益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在通译熟读课文之后,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落,抓住字词句,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独到的领悟写出一段赏析文字。教师以自己的分析为例,抛砖引玉,供同学们学习、模仿、超越。结果同学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教师抛砖
  《出师表》细读(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一生,以兴复汉室为业。几十年辛苦经营,君臣栉风沐雨,看着国家从自己手心里从无到有,一点点长大,虽不是怎么强大,却也燃起大家的希望。然而未半即“中道崩殂”,自己毕生心血,到头来,全部成为未知。其实也许是知道的,阿斗是扶不起来的,所托非人。但是这话又怎能说出口,不说,一腔的辛酸又何从宣泄?
  欲言又止,只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顿,郁结之情可见一斑。不宜多讲,紧接用一个“今”字领起“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兴复汉室,结果天下三分,任重而道远。三分已令人神伤,却又是益州疲弊。最羸弱的,最容易被吞并的却是自身。岂不令人心灰意冷。
  先帝一层悲,三分增一层悲,疲弊再加一层。大有一去不复之感。所以用“此”一收,点出危急存亡之秋也。事已如此,也无须掩饰。一个“诚”字,又带了多少感慨。
  然而感慨牢骚抱怨每个人都会,如果仅仅谈这些,也就不是丞相了。所以前面直陈世事,只是一个铺垫而已。
  大笔一转,“然”字领起长句。内有不懈之臣,外有忘身将士。内外并举。国家的希望在此,国家的支撑在此。所以,危急存亡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是在这希望之中还有一些遗憾。“盖”,轻轻说出自己的担心:他们都是追先帝之殊遇,你与他们又有什么恩泽呢?他们之所以忠心耿耿只是因为先帝曾经的厚待,对于你呢?没有太深的感情,所以如果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大先帝遗德,振兴汉室,就必须学习先帝。学习先帝的知人善用,学习先帝的励精图治。
  所以紧接着提出“诚宜开张圣听”,“诚”确实,实在。实在应该开张圣听,应该振作图强。之所以实在,确实,一则形势所迫,二则以前的确做得不怎么样,所以现在啊,如欲群臣效命,的的确确,应该广开言路,以推贤任能。万万不可,自轻自贱,以致君臣离心。
  前言形势,以“此”收拢,点出危急存亡,“然”字一转,指出希望之所在。“盖”微转,“诚宜”直言正反做法。起承转合,定全文基调。
  
  学生之玉
  一、“亲贤臣远小人”段(课文第五段)
  蒋立嵩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这些话,如同一个父亲对后代的唠叨一样,有的是耐心。爸爸也时常这样对我说话,可我从来不听。现在看来,这些口吻相同的话是多么熟悉。
  且深入讨论段落。
  第一句,对仗,希望告诉刘禅治国需亲贤远佞。由于是对仗句,所以增加一层气势。后一句,开头就提到了先帝,后来整句都是写先帝与自己的事,中间意图用先帝的事来告诉刘禅要亲贤远佞。有先帝,气势再加一层。通过先前的铺垫,便将贤臣们列举出来,让刘禅重用他们。最后再写一笔,如若重用他们,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再加一层气势,让刘禅深信其言。
  尔后一段,其实都可算作铺垫。以自己的发迹展开全段。先讲遇到先帝,渲染气氛,也道出了他与先帝的关系,由此加一层气势。后一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出了他跟随了先帝多年,辛苦作战,再加一层气势,藉此可以让刘禅了解自己与先帝的关系。视为父亲不敢说,但至少要让其尊敬自己,听自己的话。由此观之,此段视作铺垫也未有不妥。
  后一段第一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此句颇有威胁性,因为上段的铺垫,给刘禅的压力也会减轻不少。后句语气轻柔,并未有谋朝夺位之意,更是缓解压力。再后来一句“忠陛下之职分也”,分主仆,则可让刘禅放心,也增加了对其的尊敬与信任。
  下一段语气凄凉,让人深感悲伤。如同将死之父托付遗言,死前再托付一些给后代的话,夹杂着许多感情、无奈与忠心……
  这些忠心的肺腑之言,刘禅会看吗,是否会如同听父亲的唠叨般忘于脑后?可怜的,是一位忠心的军师、老师、父亲。
  二、“臣本布衣”段(课文第六段)
  孙维杰
  “臣本布衣”以一个“臣”字开头,由此可知,本段是孔明的自述,表达了自己如何从一介布衣晋升为一代丞相。第一句话便回顾了自己平凡的过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但“先帝”二字却转了一个弯,重新领起下文。“先帝”一词透露出了丞相的悲哀与缅怀之情,怀念那个纵横一世,堪比兄长的先帝,不以自己的卑微,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咨当世事,惺惺相惜,亲密无间,丝毫不像传统的君臣礼节那样拘束。于是,“由是”二字,收起那些尘封往事,道出自己的感激之情,欣然投奔于刘备麾下,一起开创大业。
  大笔一转,“后”字抛开了美好的回忆,镜头切向关羽兵败麦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床前托孤等场景。眼看着蜀汉倾覆,自己呕心沥血,辅佐刘备所建立起来的半壁江山就这样衰弱下去,自然是心痛不已。都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在我看来,孔明完全可以弃后汉而不顾,拂袖而去,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孔明始终无法割舍对刘备的兄弟情,无法背弃自己对刘备的承诺。于是,孔明毅然扛起重任便有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等大义凛然之举,也更突出了他对蜀汉的忠心耿耿。
  淡淡的一笔“尔来”,道出“二十有一年矣”。二十一年了,丞相用自己的坚持与忠诚一次次挽救着蜀汉的命运。如今的丞相两鬓已略有霜色,已不复当年那个手持白翎扇,端坐帐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的英姿了。现在的丞相必须要靠一已之力,扛起一个摇摇欲坠的蜀汉江山,尽管连他自己都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先帝塌前托遗孤,
  誓报恩德扶后主。
  愿以讨贼复汉室,
  北定中原还旧都。
  三、“先帝知臣谨慎”段(课文第七段)
  徐钦
  自余幼时,便喜诸葛孔明,向以其草船借箭,借风火攻等为奇,读《三国演义》,又服其用兵之神鬼莫测。后又观《三国志》等,为其鞠躬尽瘁,却出师未捷而叹……
  而今又细品《出师表》,更觉武侯乃神人也。
  既如此,余不自量力,细品此表,聊表对武侯之敬意。不敢多言,一段足矣。
  且论第七段,此段主旨是表己之忠心与讨贼之愿也。本段第一个词便及“先帝”,余以为非为欺后主,而是因先帝讨贼之效显著,方成今日基业,欲使后主向先帝学习。“先帝知臣谨慎”,此句一为点明武侯“谨慎”,二者暗喻先帝善识人、用人。以“故”字引出下半句“寄臣以大事也”,夫“大事”者,一为国内政事,二为讨贼兴汉之大事也。此言一是为提醒后主:陛下当共图大事。二是为提醒后主,臣当以死效命。然托孤之事已为往事矣,故略言之后以“受命以来”四字流畅过度,引出臣今当为何事“夙夜忧叹”四字,极好地表明了老臣为国效死命之忠心。而何故“夙夜忧叹”?于是连带下文“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明”乃指知人之明,提醒后主当知人善用,与前文“开张圣听”照应。而余以为此中更含另一层意思:臣恐付托不效,而陛下若不自谋,岂非亦伤先帝之明?
  上文引人深思,而丞相以“故”字将上文一并收拢,而转谈一些创业之事。“五月渡泸”已是艰险,而“深入不毛”又为其加深一层。夫五月渡泸而为平乱,其中艰险,正可体现老臣之耿耿忠心。而对此大功,丞相略言又止,以“今”字将览表者之心拉入现实。“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八个字中的气势显示出似乎已做好一切准备,只等陛下一声令下,北上伐贼。此时,已可提出北伐的请求,而“北定中原”的“定”字用的可谓传神。非是“讨魏”,“伐魏”,而是“北定中原”,仿佛臣之讨贼有道义而又信心十足,此处用于鼓励后主。后接十六个字“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十六个字以四字为一单位,气势层层上涌,直至“还于旧都”四字绝笔。其中“攘除”一词视曹魏如草芥。仿佛其一鼓可定也。“奸凶”一词点明蜀汉“正统”形象,而“兴复”、“还”、“旧都”几字乃是为提醒后主:曾为“大汉”,今当中兴,重为“大汉”。“此”一字,就上句汹涌大浪一下收紧,先报先帝知遇之恩,后忠陛下托臣讨贼,一个“职分”,仿佛之前所提及大业,仅为臣之职分也。到此句末尾的一个“也”字,本段已可收尾矣。然丞相尚担心后主,又再次提及“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反复提醒后主开张圣听。然此时,丞相已知分身乏术,故托于攸之、祎、允等人也。
  纵观此段,丞相于表明决心之时仍隐隐提心后主广开言路,可见丞相字字斟酌之良苦用心,一个尽忠的老臣形象亦隐隐可见也。
  附:
  分析,至此已尽矣。然品完此表后,余心中实是五味杂陈,实愿将余对武侯些许看法,一吐为快。
  武侯一生,实是不易也,虽有“三顾茅庐”而得其伯乐,然一生为汉室奔走操劳,事于阿斗,犹如贤臣居于庸主之下。其苦,不可言也。
  虽《后出师表》相传非武侯所著,然余以为有数句,只属丞相“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夫故知才弱敌强而伐之,惟愿己能兴复汉室也,然天不与寿,丞相早亡,岂无意哉?
  夫难平者,事也。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也罢,凡事如是,难可逆料。文末,余附杜工部诗一首,聊为武侯之死而叹。
  其诗如是——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日此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有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