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武士最新刷图视频:圆方兼备 顶天立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47:19
                          过杠甩杆  交往必断     在田径运动场上,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后,借助于撑杆的弹力使自己腾空而起,然后瞬间即甩开撑杆,纵身跃过横杆。
    在人际交往场上,有的人也学会了这种“过杠甩杆”的做法:有的攀附“大树”趋炎附势,投其所好,一旦“大树”倾倒,则避恐不及,甚至投石下井;有的坚持“有用”标准,谁“有用”就结识谁,称兄道弟,一旦“无用”,则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也有的“位卑”时谦虚谨慎,诚惶诚恐,一旦“发达”,则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前后判若两人……
    “过杠甩杆”式人际交往的实质是功利性交往。“利则相攘,患则相倾”,是世态之所以“炎凉”、人情之所以“冷暖”的恶因。人与人之间相处应当摒弃功利,坚守真诚。搞功利性交往的人,往往动机不纯,致力于以“我”为“圆心”,以“利”为“半径”,编织制自己人际交往的“轨迹”。这种功利性交往,也许能够一时得利,一时陶醉,但长此以往,便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试想,人世间哪还有比失去朋友和真诚更可悲的呢?
    “过杠甩杆”,过了的是名誉和利益,甩掉的是人情和友谊,结果总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人际交往应以纯朴和真诚为怀。特别是身在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所受诱惑多多,能够做到临利不变,坚守正义,始终撑住做人的准则,就显得尤其可贵。君子之交,当淡如水、明如镜。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摆脱势利,注重心灵的默契和交融。与人交往,无论对方是有权或无权、有势或无势、得势或失势、有利可图或无利可图,都应一如既往,做到任凭风浪起,稳住真诚心。“顺”时同喜,“逆”时相助,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相互间就会增一分信任,添一分惬意。真诚的交往,如同一瓶美酒,越陈越浓,愈纯愈香。
                                                     2005·8·3                                精明有失  算计无益      有人说人生是一到高深莫测的算术题,需要好好算计一下。于是,有人一遇事,心中就打起小九九,算计自己的利害得失,生怕吃亏,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人,甚至伤天害理。然而,世间的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社会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那些事事过分算计的人,往往是算来算去,结果倒把自己给算进去了。
    人生本来就是有的有失,做人过精算计于事无补,人们决不要奢望自己的命特别好,在人生旅途中左右逢源,什么时候都可以称心如意。只要人们冷静地观察世间事,便会明白,这是不可能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失去与收获并存的过程。该自己得到的应努力去争取,注定要失去的也应该坦然接受现实,切不可事事斤斤计较,算尽算绝,这样往往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同时,世界上的事物是十分复杂的,而个人的智力又是有限的,以个人有限的智力去算计复杂的客观世事,怎能万事皆如人意呢?“失街亭”、“失荆州”的事是会经常发生的。还有,那种站在个人主义立场上的算计方法,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不顾全大局,只算眼前细账,不算长远大账,结果在人生这一道严肃的算术题面前,只会越算越糊涂,永远在迷魂宫中钻来钻去。
    因此,做人,最好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凡事顺乎自然,该是你的东西跑不了,不该是你的东西别强求,不要过于算计。精明有失,算计无益,少一点算计,就多一分洒脱;少一点欲望,就多一分宁静;少一点索取,就多一分淡泊。要坚决让以损人利己以害己告终的“算计”从生活中走开,对生活不能苛求过多,让心灵自由自在放飞,活出一个原汁原味的本色自我,这样才能在人生这一道算术题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获得优秀成绩。
                                                       2005·8·2                              留点余地  添份乐趣     余地,本是空余的地方,又引伸为言论或行动可供回旋的空间。《庄子·养生注》曰:“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人活在世上,时时刻刻都需要活动空间,事事处处都需要留点余地。为他人留点余地,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余地,才会快乐无烦。
    在社会交往中,若能遇事让人一分,为他人留点余地,自己就会多积一分德善;为他人留下一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余地,世界就会多一分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余地,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世界,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只有肯为他人留下余地的人,自己才能舒泰安乐。世上人,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如果没有忍让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倘若你能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反省自己,解剖自己,为他人留下一点余地,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纷争就会烟消云散,最终你会得到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个人生活中,当你春风得意时,退一步,留点余地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退一步,留点余地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信灵;当你烦恼时,退一步,留点余地给快乐,烦恼就会飘然远离;当你孤独时,退一步,留点余地给情谊,朋友就会来到身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高”,道理就在于此。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固步自封。当生活把你逼近狭窄的小路,淡然笑之退一步,留点余地给心境、给思绪,就会变狭路为宽广大道。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给欲望留点余地,就会无怨无悔,知足常乐。一个人只有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以低标准要求,才会得到满足。其实,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没必要嫉妒他人常吃山珍海味;骑自行车既能省钱行路,又能锻炼身体,没必要嫉妒他人坐小车来来往往。人事间的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伟人就有凡人,何况凡人和被领导者还是多数,何必要与少数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收获一份香甜的果实。俭朴的生活,更能贴近生活的本质,会使你在一点一滴的回味中,享受美好的生活乐趣。
                                                                    2005·7·23
                           刚柔并济  不可偏废     在自然界里,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由此可见,硬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还有,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强硬的东西里面去,例如水可以说是最柔弱的东西了,而攻克最强硬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这个道理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就是很少人去应用。道的本体是最柔弱的,其作用则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克制最刚强的东西。
    事物不可到极点,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易经》中说:太阳到了正中就要偏斜,月亮圆了就要缺损。老子又说:树木粗壮就会遭受砍伐,用兵逞强就会招致灭亡。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这就是在“道”的最高原则下的大机大用,也是天地观、历史观中的大机大用。我们完全可以称它为“柔道”。把它用于心术,就可以说是“柔道”的心术;把它用来处世,就是“柔道”的处世方法;把它用到政治上,就是“柔道”的政治。
    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这四条,大可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可用来处世持身。
    刚就容易方,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如果只能刚而不能柔,只能方而不能圆,只能强而不能弱,只能进而不能退,必然倾折失败。只有刚柔并济,当硬则硬,当软则软,随机应变,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2005·7·22  
                         圆方兼备  顶天立地     方圆是中国文化中一对常用的概念。其含义因讨论的对象不同以及论述的层次、角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地说,“圆”有动态、柔软、灵活性等含义;“方”则有相对地具有动态、刚硬、原则性等含义。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并由此引伸出圆动方静的含义。《易经》中的64卦,有“方图”和“圆图”,方图和圆图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问题。
    从动与静的角度讲,圆为动,方为静。正如俗话所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
    从柔软与 刚硬的角度讲,圆为柔软,为能屈能伸;方为刚硬,为不屈不挠。
    从灵活与原则的角度讲,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坚守一定规则,为以不变应万变。
    做人与处世,方则相对于刚正不阿、坚守人格,是做人之本;圆则相对于灵活变通、善用技巧,是处世之道。实际上,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那些英雄和伟人,无不是具有“方”之本质的人物。但是,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说话做事等技巧,才能顶天立地,无往不胜。因此,做人就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应该成为人生的座右铭。
                                                       2005·7·21                                                  当求则求  当休则休                                    人过中年,经历过复杂的世事,颇有一副“沧桑”的心境,因此“人过中年万事休”、“富贵荣禄无所求”之类的观念常在脑海里闪现。但是,若要真正万事休、无所求,现实生活绝不容许,手拍良心也很不情愿。想来想去,人未至生命尽头,还是要当求则求,当休则休,在求休兼顾中享受快乐。
    现代人有现代的价值观念。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权力,有人学文,有人学武,各人各有所求。即使什么都不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还存在追求,只不过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上的闲适安逸罢了;即使对闲适安逸无所追求,也未必能不对别的东西有所追求。问题是求什么,比如学气功的人,讲究精、气、神体内循环,天、地、空清静无杂,这样的讲究,就是一种追求。有的人练功“走火入魔”,便是求之太切,不达目标不罢休造成的后果。
    其实,有些东西想求也求不到。对此,当休则休是应该的。对需求欲望出现时,既不一概斥之,也不一概顺之,要仔细分析,从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着想,宁静一些,淡泊一些。世界上的一切事情,看穿了无不如一道云烟,风吹过去皆空无。把事情看淡了,人就能进入心平气和的境地。具有这种心境的人,对所经历所遇到的任何事情,皆会泰然处之,无烦无忧。比如赚钱,本来是高兴事,但与人一比,有人比自己赚得更多,心里就难以平衡。如能淡泊些,把钱财看作身外之物,把赚钱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赚多赚少无所谓,能够过日就行了,这样一看,对自己内心的影响就不会很大了。又比如晋级,在小地方、小单位,上了处级就不得了,有人奋斗了一生也还是科级。倘若不知足,登上处级,又想厅级;上了厅级,又望部级,欲望无限,贪求无止,如此下去,苦累也就无边了。如果淡泊一点,想想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那么无论组织上给自己安排什么职级,都会欣然受之,心满意足。当休则休是寄情于事外,从千丝万缕的事务中走出来,把心绪寄托在大自然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境界里。
    当求则求是人生的一个方面,而当休则休是人生的另一个方面,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会造成人生的扭曲,甚至引起身心的伤害。作为人,特别是进入深秋之人,只有思想上可求可休,才能在行动上能曲能伸,身心上有张有弛,使身心健康、精神愉快得到根本保证。
                                                     200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