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一日游最佳路线:《蒙书讲义》(上)——《朱子家训》(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03:29
 

《蒙书讲义》(上)——《朱子家训》(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c9e.html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六十年清明李里绘于故乡。祖是指一个家族的始祖,宗是这个始祖的儿子,一个儿子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宗。现在农村里还有许多聚族而居的家族,一个大家族的成员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比如我外祖父老家黄村坝,就全是姓黄的人家住在一起;我外祖母老家苏家沟,就全是姓苏的人家。这些聚族而居的人家就爱说我们共同是哪个祖先,而我们这一家又是出自哪一房。这哪一房就是指的哪一宗,也就是始祖的哪一个儿子。这里顺便说一下家族这个词,在古文中家就是指一个小家,族是指一个祖先繁衍的整个大家。祖和宗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家族在某地的一宗迁到另一个地方,就可能成为那个地方的祖。比如我祖父老家四川蓬溪县花莲寺李家塆,始祖叫李坤吉,是大清乾隆年间由湖广来到蓬溪的。坤吉老人迁来蓬溪就在花莲寺耕作生息,繁衍后代,子子孙孙多了,聚居在花莲寺附近,就形成李家塆。坤吉老人在李家塆是祖,但在湖广的老家则只是宗了。坤吉老人的儿子在李家塆是宗,但若他到了另外的地方去繁衍生息,那他就是那地方的祖了。我们四川人大多是湖广填来的,所以更远的祖先就很难追溯了,故而祖宗总是很遥远的。《家训》因此讲:祖宗即使很遥远,祭祀却不能不诚敬。儒家文化是很重视祭祀的,因为祭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报本返祖,培养人报恩的观念。祖宗是很久远的亲人了,对很久远的亲人都能有一颗诚敬感恩的心,那么对很近的父母亲人就更能关爱了。所以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对待人生命的完结,追怀远祖,即谨慎地对待丧祭二事,那社会风气就能变得淳厚。儒家重丧祭,目的还是对活人的教化。什么是诚敬呢?孔子说:“祭如在。”就是说祭祀祖宗的时候,好像祖宗就在你面前一样。以前的人家,每天早晚都要给祖宗烧香,叫做“晨昏需报祖宗香”。传统中国民风淳朴、社会和睦与重视祭祀是有极大关系的。新中国建立后奉行唯物主义,认为人死则灰飞烟灭,很长时间不大提倡祭祀之类的活动,忽略了祭祀的重大教化作用。现在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敦化民风,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归厚民德的祭祀活动,对民众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深刻理解祭祀的意义。而祖宗越往上推就越少,推到远古就你我都是一家了,都是炎黄子孙,所以祭祀还可以起到凝聚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不过我们也要坚决杜绝打着祭祀旗号搞封建迷信的行为,清除祭祀的负面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教化作用。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意思是子孙即使愚笨,经典书籍也不能不教他们读。经和书也是有区别的,经是被朝廷认定的儒家经典,书就是一般的书籍。中国的儒家经典是在汉武帝时确立的,从汉武帝到北宋,朝廷认定的儒家经典共有十三部,称为儒家十三经。而民间通行、影响最大的则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包括在十三经中。“五经”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为孔子修订。“四书”是《论语》、《孟子》和《礼经》中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为宋朝大儒朱熹编定。四书五经几乎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处世态度、立身标准,甚至风俗习惯。读这些经典,能让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寻到通向人生光明的道路,开启除迷去惑的智慧。正如佛家所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到经典中去学习钻研,可以收获如海的智慧。

 

 

    书是指儒家经典以外的子、史、百家诗文、小说等。读经典是涵养人格气象,形成基本的价值观,提高人的境界,而读其他各种书籍,则是为了丰富人的知识学问,增广见闻,陶冶性情。读经是生长树干,读书是生长枝叶,读经是构建框架,读书是充实血肉,二者都是必要的。只读经的人容易板正,只读书的人容易枝蔓,故而二者要结合读。一个人要由粗俗变斯文,由野蛮变文明,由愚昧变智慧,由刚暴变温润,由紊乱变有序,由蛮横变明理,陶冶性情以脱胎换骨,必须要读经和书。儿童如同一张白纸,这时候学习的东西将会铭刻在心。给青少年读的书,内容很重要,好的内容能让青少年的精神得到滋养。《易经·蒙卦》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在儿童启蒙的时候,给他以正确的指导,有圣人般的功劳。我和学生办了一份报纸叫“国学蒙正”,意思是用国学给青少年以正确的导引。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青少年基本上都能上学读书,但为什么很多学生书读到大学了还是迷茫、郁闷呢?这不能怪我们的青年,根本问题是要看现在的青少年读的什么书。现在青少年读的书以教授知识技能的为多,而培养人格、建立价值、陶冶性情的少。读了十几年书,却不知道人之何以为人,怎么解决人生诸如理想与现实、婚姻与爱情、人与人的关系、世俗与崇高等的困惑与矛盾。问题的实质是现代教育只教青少年读书,没教青少年读经。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与书是相连的,只读书不读经,如同只有枝没有干,只有肉没有骨,那是肯定不行的。现代许多大学生知识学问不少,但统领这些知识学问的独立人格没建立起来,自然难以顶天立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废止读经,是有特定时代原因的,因为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现在中华民族雄强于世界,恢复对承载着民族精神灵魂的儒家经典的学习,是当今时代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文化讲的经权之变。“经”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常道、真理,“权”是应特殊时代需要而做的调整。废除读经是特殊时代的权宜之计,恢复读经是正常时期的正常要求。所以现在对青少年开展读经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儒家经典的核心就是完成对真正的人的教育,对祖宗的祭祀和对子孙的教育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承上启下。这种承上启下也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延绵不绝。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教字要有义方。教者孝也。教子当自胎教始。共和国六十年季春李里绘于庆云山下顶顶庙。质字的本义是抵押,所谓人质,即以人作抵押。抵押的东西必定是实实在在的,故质又引申为实在、朴实的意思。朴的本义指未经过加工的木材。未经过加工的木材就是天然朴实的。“居身务期质朴”就是说做人应实在,朴拙无华。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儒家是反对花言巧语的。一个质朴的人绝不会这样。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于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刚健、坚毅、朴实、诚厚的品德,就接近于仁者了。中国人对人的评价标准自古看重老实、厚道。因为老实、厚道是和诚信挂钩的。“诚”是宇宙的本质,大千世界万物,没有一样的生命过程不是真实的。就像人的生命,从出生到辞世,每一秒都是真实地在代谢、在运动,如果哪一秒不代谢、不运动了,人就会生病会死亡。人效法天道,就应有真实不虚即诚的品格,而朴实是诚的基本要义。另外质朴更接近自然。凡非天然的,而是人自己做的,就叫伪。伪字,人为的就是伪。所以质朴有一种天然之美。从人的感受来讲,质朴的人给人以安全可靠、值得信任的感觉。要做到质朴,必须力戒浮华虚伪,生活上不奢侈,与人相交诚信不欺也就是质朴了。

   

 

    “教子要有义方”,就是教育子女既要有大义,还要讲究方法。什么是有大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使子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今不少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普遍存在片面重视智力技能教育而忽略品德教育的现象。从孩子三四岁直到上小学中学,争着送去读奥数班、钢琴班、书法班、绘画班、围棋班、乒乓球班、舞蹈班、音乐班,这班那班,巴不得孩子什么都会,弄得子女喘不过气来,不少孩子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家长看重的是成绩、分数、名次,至于子女的品性、追求、内心世界却漠然视之,考好了什么都可以,考不好则什么都免谈。久而久之,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样样满足,事事顺心,将父母长辈的关爱看成应该的,既不知为他人着想,又缺乏劳动观念,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无兴趣,对生活缺乏热忱,贪图享乐,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其成为一个有高尚理想、善良勤劳、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爱生活、爱学习的人。有了这些做人的基本品格,知识技能的学习才会水到渠成,学成后也才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民族做贡献。没有高尚的情操,只有知识技能,那知识技能就可能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资本,更有甚者或以知识技能作为威协破坏社会的武器。所以家长教子,首在德行,这就是教之以大义。至于音乐、美术、书法、棋艺等兴趣教育,都是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德行的,可以引导子女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但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要把重点放在引发子女对真、善、美的感知与热爱上,且不应门类过多,使陶冶变为枯燥的灌输。我三岁就习画,那是因为母亲发现我在这方面有浓厚的兴趣,但她并没有功利地要求我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她总是教育我,一个人有才华、有大成就固然好,即使不行也没关系,但最起码必须做一个好人。我的外公在我期末考试成绩册发下来后,从来是首先看老师的评语,成绩差了,外公不会说我,要是品行上有不足,则一定要批评教导我。

 

 

    教子除了要明之以大义,还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身教。所谓身教,即以身作则,父母希望子女有良好的品德,自己应率先做到。子女在童年时期有很强的模仿性,而父母则是其第一模仿对象,父母的语言、动作、表情、待人接物的方式、生活习惯都会对子女产生很大影响。古人云:身教胜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远远胜过言语的教育。比如父母一边打麻将,一边对子女说要努力学习,不要贪玩好耍,不要打麻将,子女能听得进吗?父母天天吵架,出口即骂脏话,要子女性情平和、说话文明,可能吗?《小儿语》上说:“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就是上行下效的道理。如果父母恩爱,讲话文明,待人宽厚,勤劳善良,爱读书学习,家庭气氛温馨,子女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不需要你过多说教,他必定受到潜移默化深层次的影响。所以要将子女教育好,父母要完成自身的教育。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道理。父母自己做好了,子女谁不跟着做好呢?

 

 

    除了身教以外,还要注意尊重理解子女。传统文化不太重视儿童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这是我们现代教育应注意弥补的。尽量了解子女内心,尊重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想法。因为子女在成长中对人生、世界必定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家长不能将成人的认识强加于子女,有时哪怕让子女犯点错误,也是必要的。犯错以后子女自然知道此路不通,就像小孩子不摔跤就学不会走路一样。尊重理解子女,子女也愿意将心里话告诉父母,这样更利于家长了解子女从而及时引导。现代许多家长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异常关心,对子女的精神世界则淡漠忽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总抱怨说自己对子女那么好,可子女却老是和自己疏远的原因。另外还要注意尊重差异,因势利导。要发现子女的特点,不管是性格上的还是兴趣上的,根据特点作相应导引,不能一刀切,看见别人的子女怎样,也要自己的子女必须怎样。差异性是宇宙的本质,大千世界没有哪两片树叶是一样的,没有哪两个人的眼睛鼻子是一模一样的,人的性格、兴趣更是如此。像毛主席读书的时候数学就很差,但你能因为他数学差就否定他是一代伟人,是大诗人、大政治家、思想家吗?每个人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其实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的道理。

 

 

    另外,在子女教育上一味放纵、什么都不管和什么都管、不给子女一点空间,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给子女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加以必要与恰当的引导,才是家长应努力做到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能将几条最重要的列举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教子要有义方”这句话真是微言大义,值得好好体会,而每一个做家长的人更应该认真学习,恰当地落实于子女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