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村庄2下载:《蒙书讲义》(上)——《三字经》(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9:07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jxw.html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才当能量讲。才字的一横表示大地,中间一竖表示草木,一撇表示草木长出的根须。《说文解字》讲才指草木初生。草木初生时便有了能量,故“才”引申为能量的意思。三才即指三种能量。将天地人并称为三种能量,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天地有能量,很好理解。《中庸》讲:“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这是讲天的能量。意思是说这个天,看上去只不过一点点光亮,但它那无穷无尽的整体,却悬挂着日月星辰,覆盖着天下万物。《中庸》里又讲:“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这是说地的能量。意思是说这片大地只不过是一撮土组成的,但它那厚重的整体,承载着崇山大岳却不嫌重,收容了江河湖海却不漏掉一滴水,还承载着万物。人凭什么能与天地并称为三种能量呢?就在于人有一颗能够觉解万物的心。如果没有心的觉解与认识,天地万物的存在都没有意义。人对天地规律的觉解产生出科学,对天地德性的觉解产生出哲学,对天地间的美好的觉解产生出艺术。科学家认识、发现天地的性质规律,并据此创造发明,推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哲学家觉解体悟天地的精神品德,以此指引人类的道德,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艺术家发现捕捉天地的风神异彩,据此创作缤纷的艺术作品,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古往今来,人类一切的发明创造、学术著述、文艺作品,无不是人觉解的产物。

 

 

    中国古代有一部专门觉解天地之道以指引人间生活的书,就是《易经》。《易经》六十四卦,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上经开篇于乾坤两卦,结尾于坎离两卦。乾坤指天地,坎离指水火。上经讲天地水火,就是谈天道。下经开篇于咸恒两卦,结尾于既济、未济两卦。咸恒讲恋爱婚姻,既济讲一切旧的矛盾都得到圆满解决,未济讲新的矛盾又开始产生。咸、恒、既济、未济都是讲人间的事情,即是谈人道。《易经》上下经合起来就是推天道以明人道,其实就是对天道的觉解,并以此为标准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易经》乾坤两卦中特别谈到了人所应学习的天地的品德。“乾卦”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说天体的运行刚健不止,君子立德,就要做到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便成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又一次集中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但人光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不够的,只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人就只能完成自我的发展,自身一旦强大,就很容易去欺侮别人,侵略别人,唯我独尊。所以“坤卦”中又讲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大地平坦舒展,她的品德是柔顺宽厚,君子效法大地的德行,则应该以宽厚的品德,包容承载一切事物。有了这种品德,人才能不自私自利,事事为他人着想,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见、见解,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行为。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厚德载物的品德,即使再强大,也不去侵略欺侮弱小国家、民族,而且再大的苦难也能默默承受。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是最可贵的民族精神。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给人题字,最爱写的就是这两句。这两句话也就是中国人对于天地精神觉解的极精彩的描述。冯友兰先生讲:一个人对于人生越有觉解,那么生命对于他也越有意义。对于一个收破烂的文盲,一本线装明刻《文心雕龙》,其意义最多就是能卖几角钱,而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本书就是稀世珍宝。为什么同样的事物,其意义在这两人眼里会有这样的不同?就是因为这两人对于这本书的觉解不同。人具备的觉解天地万物意义的能力有高下,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或发挥到极致。冯友兰先生根据人不同的觉解能力,将人分成了四种境界,最低的叫自然境界,高一级的叫功利境界,再高的叫道德境界,最高的叫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对人生没有什么觉解,就是自然而然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结婚生子;功利境界的人对人生的觉解就是看到利益,他们做任何事都是为利益而做;道德境界的人对人生的觉解则着眼于道德,做任何事都以符合道德为原则;天地境界的人,则以天地为父母,以天地间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为兄弟姊妹,做任何事都力求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在天地间做一个天人。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即是觉解最高的人,这种人可以算是圣人了。

 

 

    那么同样是人,为什么觉解的能力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这就是教育使然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的觉解能力就越强。学点普通的知识,只能觉解一般的道理;学习圣贤之道,则能觉解人生、社会、宇宙的根本大道。而圣人之道都保存在经典中,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觉解能力就要读圣贤的经典,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佛家也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四书五经,故而应深入研读。一个人能觉解人生、社会、宇宙大道,才是能与天地并称为三才的人。中国文化之所以将天地人并称,是因为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对于人类的决定作用及人对天地这种伟大决定作用的透彻觉悟。

 

 

    光指光辉,三光即三种光辉:日光、月光、星光。三光这个词出自东汉儒家典籍《白虎通义》:“天有三光日月星。”天地间有三种能量,天有能量,地有能量,人有能量;有三种光辉,日有光辉,月有光辉,星有光辉。这三种光辉于人类生活都有重要作用。古人认为,三种光辉中日光是最根本的,月亮和星星自身都是不发光的,它们的光辉都是反射太阳光而成。日为阳气凝结所成,故叫太阳。《幼学琼林》第一篇便讲道:“日为众阳之宗。”即是说太阳是一切阳气的中心。那么太阳对人类有些什么作用呢?没有太阳,天地间就一片死寂,没有一切生命;没有太阳,天地间就一片漆黑,没有一点光明;没有太阳,天地间就终年寒冷,没有一点温暖。不仅如此,人类文化的不同品格也是太阳决定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说世界有三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西洋文化体系。这三大文化体系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中华文化的品格是致中和,追求中和的境界;印度文化的品格是超生死,追求永恒的境界;西洋文化的品格是主斗争,追求我为大的境界。那么这三种文化品格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处于北温带,太阳的照射既不太强也不太弱,四季分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谐运转,气候温和,最适合人居生息。中国人生活在这样的地区,就认为宇宙的精神是和谐的,既然宇宙的精神都是和谐的,人就应该效法宇宙的精神,追求和谐的人生境界,即中庸。印度的地理位置主要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太阳光照射太强烈,热带地区的特点就是一年四季阳气都处于释放中,阳气放得快,人就生长得快,生长得快自然也死得快。古印度人八九岁就差不多性成熟了,十一二岁结婚生子,三四十岁就死了。生命的短暂成了印度人最大的困惑,所以印度人希望超越生死,这便是印度盛产宗教的原因。在佛教诞生以前,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宗教。这九十六种宗教都是围绕生死问题展开的。佛教集其大成,提出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永恒境界。这便是印度人的最高追求。西方主要的国家都在北寒带,北寒带地区,太阳光照弱,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寒冷的冬季度过,而且西方诸国陆地面积少而海洋面积多,粮食不够吃,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西方人必须和自然斗争才生存得下去,所以斗争便成了西洋文化最主要的品格,和自然斗,和人斗,和其他国家民族斗,斗争的目的是征服,征服别人,征服其他国家民族。由此看来,世界三大文明的品格根本上还是由太阳决定的。太阳光照射的强弱决定一个地区的气候,一个地区的气候决定这个地区人的风俗习惯、思想文化。

 

 

    月亮对于人类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但她的阴晴圆缺、朦胧含蓄、澹远孤高却给人间增添无穷的诗情画意。中国古典文学中,月几乎是最重要的意象,历朝历代抒写月亮的文学作品简直汗牛充栋。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人散后,一钩星月天如水”,真是无处不见月。月已经化到中国文人的血液中,可以说很难找到没有写过月、没有用过月这个意象的诗人。诗人们在写月时,对月亮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残月多寄托离情别绪,圆月多寄托团圆美满,新月多寄托孤怀忧思,月亮的阴晴圆缺则多寄托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伤叹。不同的月亮形象和相应的情感结合,便形成了文学中的不同意象。

 

 

    太阳、月亮对于人类的作用正是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太阳带给人类能量、光明(有用之用),月亮引起人类诗意的遐想(审美作用,无用之用)。对于人类来说,这两种作用都是不可少的。往深里说,太阳和月亮的作用就是物质与精神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人类离不开物质和精神就像离不开太阳和月亮。

 

 

    天空中发光的除了太阳、月亮,还有星星。我们中国人讲,星星是万物的精华分列在天空中。《说文解字》就是这样解释的:星为“万物之精”。小篆星字是生字上面三个日字,像众星分呈天空之形。这里与日月并称的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金星又叫明星,它的光银白明亮,又叫太白,故而有太白金星之说。金星黎明在东方出现时叫启明星,黄昏在西方出现时叫长庚星。木星又叫岁星,古人根据木星的运行以纪年。水星又叫辰星。火星又叫荧惑,古人将火星当作灾星,认为火星运行到哪个地方的上空,那个地方就要遭灾。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这五颗星是天上最重要的行星,而古人为了观测行星的运动,又设定了二十八星宿,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几颗星的结合,二十八星宿是基本不动的,叫恒星。恒星是行星运动的参照物。二十八星宿分别排列在天空的东南西北四方,东方七星宿名为角、亢、氐(dī)、房、心、尾、箕,西方七星宿名为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南方的七星宿名为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的七星宿名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些星宿在天空中分别组成了四幅图案。东方的图案是一条龙,东方属青色,故名青龙。西方的图案是一只虎,西方属白色,故名白虎。南方的图案是一只鸟,南方属红色,故名朱雀,朱就是红色。朱字小篆就是一个木字中间加一横,这一横表示树的中心,树剥开皮,树心是红色的,所以朱的本义就是红。北方的图案是一条蛇缠着一只龟,北方属黑色,故名玄武。我们中国文化中常出现的这四种图案即是从天文星宿中来的。道教是泛神的,所以天上的星宿全成了道教中的星官,也便全是神仙了。《西游记》里太白金星还是两次到花果山游说孙大圣的重要人物。星星在中国文化中被神化,被赋予许多浪漫色彩。在宗教、术数里,其地位也很重要,术数中专门有一门占星术,就是占天上的星象来预测人间的吉凶祸福。日月星在中国文化中都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所以中国人将其称为三光,与三才并列。

 

 

    三纲者,君臣义,义子亲,夫妇顺。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共和国五十八年暮春李里绘于蓉城。纲字本义是渔网中的大绳,拉这个大绳渔网就被提起来了;目是指渔网中的小绳。有一个词叫纲举目张,意思是将渔网的大绳拉起,细绳就张开了。这里纲就指纲领。所谓纲领就是提纲挈领,把纲提着渔网就拉上来了,把衣服的衣领提起,衣服也就整个舒展开了。纲和领都是指事物最重要的部分。那么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维护社会的安宁和平,社会有序了,才能国泰民安,长享太平。《孟子》七篇的最后一篇讲到:“君子反经而已矣。”“经”当常讲,意思是说君子要做的事,就是要将非常变为正常,要将无序变成有序。其实先秦诸子做的事,都是希望以自己的学说来给春秋战国这个无序的社会建立秩序。最后,儒家学说被统治者采用,据此建立的秩序成为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三纲”。

 

 

    三纲理论的具体提出者是汉朝大儒董仲舒。三纲是什么呢?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国君是臣子的纲领,父亲是儿子的纲领,丈夫是妻子的纲领。那么这三纲的具体原则又是什么呢?就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和顺。所谓君臣有义,就是说君臣各自都应做自己该做的事,君敬臣忠,国君敬重臣子,臣子忠于国君。国君为什么要敬重臣子?因为国君把臣子看做是辅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臣子为什么要忠于国君?因为臣子把国君看成治理天下的代表,忠于国君就是忠于国家。要是国君不敬臣子呢?孟子讲了:“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意思就是说如果国君将臣子看得像草那么轻贱,那臣子就可以将国君看成敌寇仇人。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并不是儒家圣贤的思想,而是后世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加上去的。这需要区别对待,前者值得肯定,后者应该批判。

 

 

    父子有亲是说父子之间应该相互亲爱。怎么亲爱?就是父慈子孝,做父母亲的要慈爱子女,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慈爱与孝顺根源于父母子女之间天然的血亲感情。至于“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并非圣贤的意思,而是统治者后来附会上去的。父母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圣贤也是叫子女态度温和地给父母指出来,劝其改过,而并不是叫子女对父母的任何行为都必须盲目地绝对服从。

 

 

    夫妇和顺,就是指夫妇间融洽相处。怎么融洽相处呢?就是夫敬妇爱,丈夫尊敬妻子,妻子爱护丈夫。夫妇的爱敬建立在理性和感性两者的基础上。理性就是夫妻双方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对方的性情、习惯、喜好,赞美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感性就是夫妻双方相互爱怜,彼此心疼体贴,为对方着想。

 

 

    君臣之间靠的是道义,父子之间靠的是亲情,夫妇之间靠的是爱情。君臣、父子、夫妇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几种关系,将这几种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有序了。大家要注意,儒家提出三纲的前提是要人们各尽其职,各安其位。所以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要安于国君之位,尽到国君应尽的职责;臣子要像个臣子,安其位,尽其职;父子、夫妇都是同理。其实这就是孔子正名的思想,大家都做到这个名下应有的实,这样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爱都顺理成章了,由此延伸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和谐有序。五四时期批判三纲思想,实际是将圣贤的思想与帝王的统治术混为一谈了,现在我们冷静理性地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就应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类帝王专制统治思想是应批判的,而圣贤的“君敬臣忠,父慈子爱,夫敬妇爱”的思想是应该继承发扬的,也正是这种思想使得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延续了几千年。现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离不开“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和顺”的思想。这就说明圣贤的思想是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共和国六十年清荷月渝州芳园子李里于蓉城川师东篱居。曰当说讲,此处也可理解为句首语气词。谈到春、夏、秋、冬四季,它们是运行无穷的,每年都会有这四季。地球本来自己在转动,同时又围着太阳公转,地球上的不同位置受到太阳光照射强弱不同,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中国是全世界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是气候,判断气候则离不开对天象的观测,所以中国古人极重视天文。清代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朝。战国时齐国人甘德著的《星占》与魏国人石申著的《天文》合称《甘石星经》,是全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记载了百余颗恒星,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恒星表。古人通过对天文的长期观测,推断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与季节变化有关: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古人以农历的一、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人又分别称一月、二月、三月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孟冬、仲冬、季冬。

 

 

    中国古人是极富诗意的,看到春夏秋冬四季花草果木的变化,又给十二个月分别取了一个诗意的名称,在写诗、题画上经常用到,如果不知就里,看到这样的题法就很茫然。一月叫端月,二月叫花月,三月叫桐月,四月叫梅月,五月叫蒲月,六月叫荷月,七月叫瓜月,八月叫桂月,九月叫菊月,十月叫阳月,十一月叫葭月,十二月叫腊月。端月就是一年开端的第一个月,也叫正月。二月桃花、李花、梨花、樱花、海棠等许许多多花都开了,二月十二还是百花的生日,故叫花月。每年这时候,我住的天人轩外的田野里,这些花竞相开放,美丽极了。三月桐花开了,故叫桐月。桐花开的时候,往往是倒春寒,格外寒冷,已脱下的冬装又要穿上,老百姓常说“冻桐花”。四月梅子成熟了,故叫梅月。这个时候雨水最多,而且都是绵绵细雨,所以又叫梅雨季节。《千家诗》里有首诗叫《有约》,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写的,就写这梅雨时节的事。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五月天气就很热了,人们纷纷扇起了蒲扇,故叫蒲月。五月的端阳节还有个习俗,就是送蒲扇,儿媳给公公婆婆送,女婿给岳父岳母送。我在乡下当农民的时候就看到,到端阳节,凡是谈了亲的小伙子,都要买着蒲扇到女方家去送,女方家有多少人,就要送多少把扇子,很有趣。到了这一天,赶场的时候,卖蒲扇的生意最好。六月盛夏,荷花开了,故叫荷月。这个时候,稀饭快要煮熟的时候,人们顺手摘一片荷叶盖在上面,到吃饭的时候,清香扑鼻,惬意极了。《千家诗》里有一首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著的。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写这荷月的景象。七月各种瓜都熟了,黄瓜、南瓜、丝瓜、苦瓜、冬瓜、西瓜,乡下房前屋后到处结着,故叫瓜月。齐白石老人有许多画瓜的画,有一幅画了几根丝瓜,画了几条小鱼,并题有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味。八月桂花香,故叫桂月。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摘桂赏月,别有一番诗意。九月菊花开了,故叫菊月。这个时节人们最爱喝菊花酒,吃肥螃蟹,所谓“菊黄蟹肥”。十月,按一年中阴阳二气的消长,到了全阴之时,所以古来的术数家用坤卦来表示十月,坤卦六根阴爻,全无一点阳气,那为什么十月又叫阳月呢?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极致的时候,则向它的反方向转变,阴气到了极致的时候则要向阳转变,这就是阳之极为阴之始、阴之极为阳之始的道理,故而十月又叫阳月。十一月蒹葭茂盛,故叫葭月。蒹葭就是芦苇。《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正是这个时候。秋末冬初,天地间一片苍凉,蒹葭在霜露中飘摇,想象到这种场景,《蒹葭》的意境也就不难体会了。腊是十二月的一种祭祀活动,于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泛祭众神,喝腊八粥,就是在稀饭中煮上花生、核桃、枣子之类的东西。后来这一天又称为腊八节,故而十二月又叫腊月。最早的腊肉,就是用来祭祀的肉。

 

 

    古人又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配合:十一月叫子月,十二月叫丑月,一月叫寅月,二月叫卯月,三月叫辰月,四月叫巳月,五月叫午月,六月叫未月,七月叫申月,八月叫酉月,九月叫戌月,十月叫亥月。从十二生肖的角度来说:十一月是鼠月,十二月是牛月,一月是虎月,二月是兔月,三月是龙月,四月是蛇月,五月是马月,六月是羊月,七月是猴月,八月是鸡月,九月是狗月,十月是猪月。古人看生辰八字不仅看你生年的属相,还要看你出生月、日和时辰上的属相。

 

 

    我们的先民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还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每月两个节气,每季六个节气。一月孟春有立春、雨水两节气,二月仲春有惊蛰、春分,三月季春有清明、谷雨,四月孟夏有立夏、小满,五月仲夏有芒种、夏至,六月季夏有小暑、大暑,七月孟秋有立秋、处暑,八月仲秋有白露、秋分,九月季秋有寒露、霜降,十月孟冬有立冬、小雪,十一月仲冬有大雪、冬至,十二月季冬有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基本上一年的耕作都是根据这些节气安排的。在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些节气。二十四节气中二分二至最重要,即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这二分二至就是春夏秋冬最明显的标志。二分二至又以二至为最重,因为二至是一年中阴阳二气交替的时候,冬至这天,天地间的阴气达到了极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然而阴之极为阳之始,阴气达到极致的时候,阳气便开始生长,所以冬至以后阳气开始慢慢生长。到了夏至,阳气达到极致,白天最长,夜晚最短。阳气达到极致的时候,阴气也就开始生长。中医里有一句话“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就是说夏至的时候阴气开始生长,冬至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春分、秋分两天阴阳二气相等,故白天、夜晚一样长。

 

 

    二至天气的重要变化,自然会影响到人体,因此中医也极重视这两个节气,让人们在夏至喝玄麦甘桔,就是玄参、麦冬、甘草、桔梗四味中药熬成的汤,以清热解暑;在冬至喝四逆汤,就是附片、甘草、生姜三味药(最好加上羊肉)一起熬,驱寒扶阳。我们成都扶阳派的名医卢崇汉先生,祖孙三代(祖父卢铸之、伯父卢永定)都是名医,他们家在民国的时候,每到冬至就用大锅熬四逆汤炖羊肉,凡是来客都喝一碗,作为待客的上品。夏至在五月,而冬至在十一月。十一月按术数家的说法属复卦(),复卦有一根阳爻,五根阴爻,这一根阳爻就是冬至一阳生的道理。冬至节有个风俗,即送袜子,晚辈给长辈送袜子。寒从脚下生,送袜子其实也是保暖扶阳的意思。喝四逆羊肉汤、送袜子都是要帮助人把那一点阳气生起来,因为阳气对于人体的健康太重要了。

 

 

    春夏秋冬四季由于阳气的消长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所以春天的特点就是生。不过春天虽然阳气生发,但冬天的寒气还未散尽,阴阳二气经常交战,因此春天的天气是时热时冷。到了夏季,冬天的阴气散尽,天地间全是阳气,万物茂盛地生长,所以夏天的特点就是长。秋季阳气逐渐收敛,万物凋零,所以秋天的特点是收。秋季跟春季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阴阳二气又开始交战,夏季的阳气还未散尽,阴气开始生长,故而秋天的天气也是时冷时热。老百姓常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的这两个时节。冬天阳气散尽,阴气全盛,万物闭藏,所以冬天的特点是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讲人养生必须符合四季运行的规律。《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就讲了四季的养生。春天应晚睡早起,早晨披上宽松的衣服,到宽阔的地方散步,让人的身心像春天一样生发。夏天也要晚睡早起。春夏两季可以多做事。秋天则应早睡早起,逐渐减少各种活动。冬天则应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再起床,要尽量保持情绪平和,使人的身心像冬天一样收藏起来。人只要照这样去做,就能祛病延年。这也就是中医顺其自然的预防医学理论。中国人自古对时令就很重视,《尚书》第一篇《尧典》开篇讲尧帝“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就是说尧帝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教授百姓掌握季节时令。《礼记》中有一篇《月令》,专门讲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及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不同季节的情况。五天一种变化,一共讲了七十二种变化,叫七十二候,异常详细。这也可以看到我们古人对大自然认识的精细准确程度。国学大师杜道生先生给我说到《月令》篇的时候,总是无比自豪、赞叹不已地说我们的古人真是太伟大了,两千多年前就对自然研究得这么透彻,谁能说我们祖国的科学不发达呀!《四库全书》史部里特别列了“时令”一类,将专门写季节、节日、与民间风俗的书《岁时广记》、《月令辑要》等编到一起,也足见其对季节时令的看重。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上一节讲天时,这一节讲地理。天时为时间,地理为空间,时间空间是分不开的。时间上有春夏秋冬,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阳气生发,故而东方跟春季相配。南离赤道最近,日照强烈,气候炎热,阳气最旺,故而南方与夏季相配。西是太阳落下的方向,阳气衰落,故而西方与秋季相配。北离赤道最远,日照微弱,气候寒冷,阳气最弱,故而北方与冬季相配。东南西北四方相对应的就是中央。“应乎中”的“乎”当于讲,意思就是对应于中央。哪个季节对应于中央呢?古人以夏秋之交这个时节对应中央。

 

 

    方位都是相对才产生意义,并无孤立的南北东西。我们来看看早期中华民族的中央及东南西北四方。我们祖先是极重视地理的,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尚书》中的《禹贡》篇。所谓“禹贡”,“禹”就是指夏禹,“贡”就是贡赋。贡即贡品,赋即赋税。“禹贡”是说夏禹时各地收的贡赋。这篇文章记载了我们国家在夏朝时的疆域、山川、土壤、贡赋。夏朝时,国家基本形成,夏朝的疆域大致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疆域。我们中华民族也叫华夏族,那个夏就是夏朝的夏。夏朝时,周边的少数民族称夏朝人为夏人,后来就一直沿袭下来。按《禹贡》记载,夏朝的中心就在现在的山西南部和河南的西部。华夏文化圈东到海边,西到甘肃、青海一带,南到湖南,北到黄河河套地区。而华夏文化圈以外的地方,则称为东夷、西羌、南蛮、北狄。华夏民族在东夷、西羌、南蛮、北狄的中央,故称中华、中国。中国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后来我们民族逐渐扩展,昔日的夷狄蛮羌都融合进来,成了中华民族。当然这时东南西北的概念就更大了,把印度称为西方,所以唐僧是到西天取经。再后来,发现印度这个西方以外还有西方,就是西洋诸国,于是又把这些地区称为泰西,而西洋人也称我们中华为远东。不过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我们民族确实一直是处在世界的中央,汉以后我们国家就是亚洲的中央之国,唐以后我们更成为世界的中央之国。唐朝有全世界最大的“国际”大学,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留学生来留学。从北宋到清乾隆年间,中国的GDP一直稳居全世界第一位。

 

 

    《禹贡》记载了我们国家最早的九州,分别是冀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相传是大禹治水以后划定的。这九州之名在历史上曾长期沿用。按今天的疆域来说,兖州、青州包括山东、辽宁东部、安徽北部,冀州在山西、河北、辽宁一带,徐州包括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扬州包括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西部,豫州包括河南、湖北北部,梁州包括陕南、四川,雍州包括陕西南部、中部,甘肃及其以西区域。《禹贡》还记载了我国的三大山脉、九大水系。一道山脉在黄河以北,包括太行山、王屋山、北岳恒山等;一道在黄河长江之间,有华山、大别山、中岳嵩山等;一道在长江以南,岷山、南岳衡山、庐山等。九大水系分别是黑河、澜沧江、黄河、汉水、长江、沇水、淮河、渭河、洛水。山沉稳不动,所以古今变化不大;河流不停运动,改道又多,故而古今变化甚大。九大水系中,黄河、长江是最重要的河流,是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疆域的形成与这两条河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黄河流域的上游生息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就是甘肃天水人,炎帝葬在陕西宝鸡,黄帝葬在陕西延安。三皇都主要在黄河上游活动。炎帝、黄帝打败了黄河下游的蚩尤,华夏族才慢慢向黄河下游发展,直到周公才把东夷逐渐融入华夏。此后,华夏族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春秋时南方的楚国都还被当作蛮荒之地,经过秦的统一,长江流域也成为中华的疆域,最后才发展到珠江流域。唐宋的时候广东、广西都还是流放贬官的瘴疠之地。韩愈就被贬官到广东潮州,苏东坡还为他著了一篇《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收在《古文观止》里。柳宗元被贬官到广西柳州,并最终死在那里。到了明朝,广东一口通商,再到清朝几百年间,广东慢慢繁华起来。到了清朝末年,著名历史人物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出自广东。所以中国的疆域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形成的。

 

 

    古人关于地理的著作相当多,《四库全书》史部列有地理类,其中还分了十个小类。第一类是宫殿疏,专讲古代的宫殿。第二类是总志,统记天下山川风物名胜。第三类是都会郡县,专讲一地的风物,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志。第四类是河防,专记天下河流及河患预防。像北魏著名的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收在河防类中。《水经》本是魏晋时无名氏所作,记载水道137条,郦道元亲身考察,广采前人地理著作之精华,注解《水经》,记述一千余条水道的源流及沿途山川风物历史人物及传说,比原书文字多了二十倍,自成巨著,语言优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于柳宗元、苏东坡的山水游记散文有深远影响。苏东坡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第五类是边防,讲边疆的防守。第六类是山川,专讲各地山川风景。第七类是古迹,记录各地名胜古迹。像北魏时杨炫之著的《洛阳伽蓝记》就收在古迹类中。伽蓝是梵文音译,即寺庙的意思,此书记载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大修寺院及寺院的盛况。第八类是杂记,主要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第九类是游记,记录旅途见闻,像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即收在此类。《徐霞客游记》是明朝后期徐霞客26年间游历考察各地之日记,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内容。第十类是外纪,记录外国的风物。像唐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就收在此类。玄奘法师西行,向西最远走到伊朗及地中海东岸,向南走到印度半岛及斯里兰卡,向北走到阿富汗东北部。《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历时19年取经,回国后,于贞观二十年奉诏修成。该书为玄奘法师口述,弟子辨机笔录,记录了玄奘法师亲历的110个国家、城邦及听闻的28个国家、城邦的山川地形、城邑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人情、文化政治、物产气候等情况,是研究我国西北历史、地理,中亚、南亚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为各国学者所重视。四时四方和五行配合起来,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就更丰富了,因此谈了四时四方后紧接着谈五行。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学说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核心。五行学说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尚书·洪范》。到战国时候,诸子百家中又出现一家,叫阴阳五行家,又称阴阳家或五行家。这一家以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了一套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的世界一统的天人感应学说。这套学说在汉朝极兴盛,即使董仲舒这样的大儒也深受影响。他著名的三纲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源于阴阳家。董仲舒说阴阳是天道的根本,阳主生,阴主杀,所以阳气是天地之正气,阴气是天地之邪气,邪气必须服从正气,故阴必服从阳,故而属阴的臣、子、妻要分别服从属阳的君、父、夫。可以说汉朝人的学说没有几家是不受阴阳家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阴阳五行学说是解开汉朝人学问的钥匙。

 

 

    汉以后阴阳家的学问虽然不像在汉朝那样流行,但也一直在中国文化及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医、建筑、术数、道教中,阴阳五行理论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像中医,离开了阴阳五行理论就无法看病。不过这里需要说明,阴阳和五行本是两种思想,阴阳学说主要解释宇宙的起源,五行学说主要解释宇宙的结构。《易经》讲阴阳,《洪范》讲五行,后来阴阳家才将这两种思想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哲学流派。阴阳家认为宇宙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而且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以促成宇宙的平衡。这五种物质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中,故称五行,行就是指运动。五种物质各有各的特点。《洪范》篇讲水的特点是“润下”,火的特点是“炎上”,木的特点是“屈直”,金的特点是“从革”,土的特点是“稼穑”。也就是说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特性的事物都可归属于水,具有湿热、向上特性的事物可归属于火,具有生长、升发特性的事物可归属于木,具有肃杀、收敛特性的事物可归属于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可归属于土。五行因超越了具体物质而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阴阳家就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社会的一切现象和物质分别配属五行,从而构成一个集自然、社会、人体为一体的广阔的宇宙模式。

 

 

    万物与五行的配合不可尽说,这里举一些最主要的配合给大家讲讲。比如方位、季节、气味、色彩、音律、干支、虫兽、山岳、家庭及人的腑脏、躯体、情绪、体液、五官等与五行的配合。以方位来说,东方配木,南方配火,西方配金,北方配水,中部配土。季节则春季配木,夏季配火,秋季配金,冬季配水,夏秋之交配土。气味是风配木,暑配火,燥配金,寒配水,湿配土。酸味配木,苦味配火,辛辣味配金,咸味配水,甜味配土。色彩是青色配木,红色配火,白色配金,黑色配水,黄色配土。音律是角配木,徵配火,商配金,羽配水,宫配土。天干是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地支是寅卯配木,巳午配火,申酉配金,亥子配水,辰戌丑未配土。虫兽是毛虫配木,羽虫配火,介虫配金,鳞虫配水,倮虫配土。毛虫就是长毛的野兽,羽虫就是长羽毛的鸟类及可飞的昆虫,介虫就是长甲壳的动物,鳞虫就是长鳞甲的可以游水的动物,倮虫就是不长毛的动物。山岳是东岳泰山配木,南岳衡山配火,西岳华山配金,北岳恒山配水,中岳嵩山配土。家庭是兄长配木,父亲配火,弟弟配金,母亲配水,祖父母配土。人体的腑脏是肝配木,心配火,肺配金,肾配水,脾配土。胆配木,小肠配火,大肠配金,膀胱配水,胃配土。心肝脾肺肾是五脏,胆、小肠、大肠、膀胱、胃加上三焦为六腑。三焦就是人体的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即人体胸腔以上,中焦即人体胸腔以下到小腹以上,下焦即小腹以下。形体是人体的筋配木,脉配火,皮配金,骨配水,肉配土。情绪是怒配木,喜配火,悲配金,恐配水,思配土。体液是泪配木,汗配火,涕配金,唾配土。五官是目配木,舌配火,鼻配金,耳配水,口配土。

 

 

    这些和五行相配的事物,同属一类者,彼此之间又相互有联系或共性。比如说属木的东方、春季、风、青色、毛虫、泰山和肝、胆、眼泪、怒气、眼睛等,相互之间都有关系。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春天就先到,春天的风大,春天也是草木生发的季节,野兽就生活在草木茂盛的森林里。泰山阳气充足,自古就是帝王祭天的地方。肝阳气足,能生发人体的血液。肝开窍于眼睛,眼泪则为肝上的分泌物,肝气躁动则容易发怒,就是人们常说的肝筋火旺。所以中医对于人体的眼病、情绪烦躁易怒、睡眠不好等症都要从肝上论治。其他火金土水各类也都是如此,这样万物的同类都有了联系。不仅同类有联系,不同类的事物因为五行的生克也有了联系。五行的相生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草木有水才生长,木柴能燃烧,东西烧了变成灰,灰积多了则成土,金属都是出自土里,金属熔化了则变成液体(水)。五行的相克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能灭火是孩童都知道的常识,火能熔化各种金属,金属则能刺砍树木,树木的根能牢牢将泥土抓住,所以有树的地方水土就不会流失,发洪水的时候总是以泥土去堵塞,这便是五行生克的道理。有了五行的生克,万物便形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阴阳家的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宇宙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是运动的,宇宙是平衡的,而且是动态平衡的。前面讲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目的都是要为春秋战国的乱世建立一个统一的秩序。阴阳家讲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从哲学上为统一找到了理论根据。

 

 

    战国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他通五行之术,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对他礼敬有加,所到之处,皆奉其为上宾。其周游各国的待遇比同时代的孟子要好几十倍。邹衍著书十余万言,都已失传,但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其学说有详细的说明。邹衍用五行的生克建立起了一套历史进化的循环论,叫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就是讲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受金木水火土五德中之一德支持。金木水火土各有其德,且自有盛衰。当它的德盛的时候,它所支持的朝代就盛,当它的德衰的时候,它所支持的朝代就衰败灭亡,就像春夏秋冬各有盛衰一样。而一种德衰败的时候,取代它的必定是能克它的另一种德。按这个理论,阴阳家讲黄帝是占了土德,夏朝取而代之是占了木德,商朝取夏而代之是占了金德,周朝取商而代之是占了火德。五德终始这套理论记载在《吕氏春秋》中,到了秦朝,这个理论在实际政治中产生了作用。秦朝统一天下,认为自己是取周朝而代之,周朝占火德,克火者必水,故而秦朝是占水德。水主冬季,有肃杀之性,秦朝循水德,实行严刑酷法,刻削无恩。然而也正因如此,秦朝很快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后也奉行这套学说,只是对于汉朝该占何德,颇有争议。一派说秦朝残暴短命,不能算合法的朝代,汉应继周朝为水德;一派说汉应继秦朝为土德,因为土克水。到了汉武帝才正式宣布汉朝继秦朝,以土德坐天下。

 

 

    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很大,西汉的董仲舒又对此加以改造,建立了“三统说”。“三统说”讲历史更迭以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进行,每个朝代各正一统,董仲舒讲夏朝正黑统,商朝正白统,周朝正赤统,周朝以后的朝代依此循环下去。“三统”最主要的不同是岁首。董仲舒认为一年有三个月可作岁首:子月、丑月、寅月,也就是旧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以子月为岁首是正赤统,以丑月为岁首是正白统,以寅月为岁首是正黑统。一个朝代的服色要与此匹配,正黑统的衣服应是黑色,正白统的衣服应是白色。董仲舒建“三统说”的目的是要说明,每个朝代建立后都要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来与旧朝区别,如改正朔、易服色,另外还有迁都城、改名号等。虽然有形式上的改变,但也有不变的,那就是道。每个朝代只有有道才能存在,如果无道了,就会被另一个朝代取代。道为什么不变呢?董仲舒说道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三统说”的根本是要警告统治者必须奉天行道,如果不行道,就有亡国灭身、被奉行天道的新朝代取代的危险。这也就是儒家在皇权无上的情况下用天道来限制皇权的办法。现在很多人批判董仲舒,其实是不了解董仲舒学说的深义及良苦用心。

 

 

    西汉末年的王莽又以禅让改造了五德终始说。王莽改造的五德终始说是为自己得天下制造理论根据。王莽说自己是以禅让得天下,而非靠武力征讨,武力征讨是相克的关系,禅让则是相生的关系。王莽将以相克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改成了相生为基础的五德循环说。王莽据此推导的古代历史系统更详尽,将三皇五帝都排进去了。王莽的学说讲,伏羲以木德王,木生火,故炎帝以火德王,火生土,故黄帝以土德王,土生金,故少皞(hào,又作昊)以金德王,金生水,故颛顼(zhuān xū)以水德王,水又生木,故帝喾(kù)以木德王,木又生火,故尧帝以火德王,火又生土,故舜帝以土德王,土又生金,故大禹以金德王,金又生水,故商朝以水德王,水再生木,故周朝以木德王,木再生火,故汉朝以火德王,火再生土,王莽朝以土德王。王莽因此说自己是黄帝、大舜之后,因为黄帝、大舜都是以土德王。既然是黄帝、舜帝这样的圣王之后,那么王莽也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了。在王莽的这套学说中,汉朝属火德,故后世也有称汉朝为炎汉、炎刘的,炎就表示火。如果不知道这些学说,读到炎汉、炎刘之类,自然也就莫名其妙了。在王莽的学说中,秦朝叫闰水。闰也就是闰年闰月的闰之意,不属于正常情况,属于非常情况。所谓闰水,就是扰乱了五行正常相生的次序而多出来的,既然是多出来的,就不是正常该有的,就该夭折,所以秦朝短命。按照王莽的学说,秦朝是个不合法的多余的朝代。五德终始说在后代虽不像在汉朝那么流行,但直到民国前,皇帝诏书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就是承五德终始之运。

 

 

    最后谈一谈“本乎数”的问题。本当根本讲,乎当于讲,数当数目讲。“本乎数”就是讲五行的根本是从天数地数中生出来的。古人占卜是用蓍草来进行的,将五十根蓍草经过十余次组合,根据所得到的数字来画卦。占卜是泄露天机的,而占卜所用的卦又是根据蓍草的不同数组合后画成的,因此古人相信数和天机是有关系的,或者说天机在于数中。《易经》中就讲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并说天数有一三五七九五个,地数也有二四六八十五个,天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为五十五,有了这五十五个数则可以生化万物。阴阳家根据《易经》的这个说法提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二三四五是生五行之数,六七八九十是成之之数。这就是阴阳家讲的“五行本乎数”的道理。数目可以表示物质的数量,在阴阳家这里,数却有另外的神秘作用,它不但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而且有生发万物的作用。后世术数家讲的数都是这种神秘数学,与通常所说的数学无关。后者,中国古人称为算学,《四库全书》列在子部天算类里。神秘数学,则列在《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