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掠夺者打野加点:《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3:50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qdj.html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魏蜀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产生的三个政权。蜀是刘备在西南一带建立的政权,定都成都,故号蜀。魏是曹操父子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定都洛阳。吴是孙权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南京。大禹治水铸九鼎以镇九州,鼎即成为国家的象征,争汉鼎即争汉朝的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史称三国时代。迄读qì,表示到的意思。三国结束即到了晋朝。晋朝又分为西晋东晋,故曰两晋。

 

 

    黄巾起义平定以后,汉灵帝见天下不稳,便在洛阳练了八团兵,任命一个叫蹇硕的太监为元帅。蹇硕虽无能,手下却有几名能人,一位是中军校尉袁绍,一位是典军校尉曹操。灵帝死后,外戚灵帝何皇后的哥哥、任大将军的何进杀了蹇硕,并想将宫中的太监全杀了,但妹妹何皇后不同意。何进为吓何皇后,密令河东太守董卓以讨宦官为名进京。何皇后急了,下令所有宦官各回老家,但何皇后的母亲又为太监说情,何皇后又收回成命。何进进宫要何皇后杀了所有太监,未出宫门就叫太监给杀了。消息传出,何进的弟弟、何进的好友袁绍、袁绍的弟弟袁术联合将两千多太监全杀了。董卓已在当晚赶到京城,董卓本是豺狼性情,进京后贬了何皇后,废了何皇后的儿子,另立9岁的汉献帝,自命大将军,为所欲为,国库宝贝全搬到自己家中,将灵帝的妃子及几个女儿随意奸淫。部下也效法强奸百姓妻女,霸占百姓财产,真是土匪不如。董卓专权引起朝臣及天下不满,大家公推袁绍为盟主联名讨伐董卓。董卓下令迁都长安,临行前对洛阳烧杀抢掠,到长安后继续专权,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刺杀。从此天下大乱,讨董军内部也矛盾重重,彼此攻城略地,混战不休。而此时最有实力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出生名门望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势力强大,但刚愎自用,多疑少决,内部不如曹操团结。曹操字孟德,祖父曹腾是著名大宦官,父亲曹嵩乃曹腾养子,花钱买得太尉高官。曹操因参加平定黄巾起义而有了自己的武装,在董卓被杀、长安大乱时将汉献帝接出长安,迎至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派十万兵进攻曹操,战于官渡,曹操当时兵不满万,因袁绍手下人叛投曹操,告知袁军虚实,曹操派五千人深入敌后,焚烧袁军粮草,袁军军心浮躁,曹军以少胜多,全歼袁军,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病死,曹操趁机北伐,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后八年,曹操又发动统一南方的赤壁之战,因曹军从北方来,不习水战,被吴蜀二国联合打败。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退回北方,招募百姓或利用士兵开垦汉末战乱中的荒田,发展经济,巩固统治。12年后病逝,寿六十有五。同年即公元220年其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汉朝灭亡,魏朝建立,曹丕为魏文帝,尊曹操为魏武帝。魏朝自文帝、明帝到齐王、高贵乡公、元帝共5帝46年。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自号昭烈皇帝,国号蜀,定都成都。蜀国历昭烈、后主2帝,43年。刘备,字玄德,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幼时贫穷,与母亲卖鞋织席为生。后参加平定黄巾军起义,结交义士张飞、关羽。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袁绍、曹操等诸军阀。赤壁之战前一年于湖北荆州三顾茅庐访得隐士贤人、时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三分格局,制定夺取四川、联吴抗曹的策略。赤壁之战后力量逐渐强大。称帝二年东吴袭杀蜀将关羽,占荆州,刘备亲率四万大军沿长江而下征讨吴国,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全军覆没。刘备逃至白帝城,忧愤而死,寿六十二。儿子刘禅继位,称后主,朝政全交诸葛亮。诸葛亮励精图治,开发西南,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七擒七释彝族首领孟获,最后使之真心归顺。发展蜀国经济,后五次出兵伐魏,最后积劳成疾,鞠躬尽瘁,病死陕西五丈原,寿五十三。诸葛亮一死,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吏治腐败,人心涣散,公元263年魏国攻蜀,后主投降,蜀国灭亡。此距诸葛亮去世刚好30年。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南京,古称建业。孙权为吴大帝,经会稽王、景帝、末帝共4帝58年。孙权的父亲孙坚为汉灵帝时长沙太守,先参加平定黄巾起义,后又参加讨伐董卓,死后其子21岁的孙策控制长江下游一带。官渡之战这一年,孙策被刺杀,年仅26岁,孙策的东吴之地被弟弟孙权继承,时年19岁。孙权善于团结父兄的部下,用兄长的部下周瑜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这年孙权27岁,曹操54岁,刘备47岁。赤壁之战后,孙权大力开发江南,开垦荒田,征服少数民族山越人,制造能容千人的大船,航海至台湾,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大陆人民大规模到台湾。经过孙权的治理,江南经济有很大发展,吴国成为三国中寿命最长、灭亡最晚的一国。公元279年,西晋攻吴,次年吴国灭亡。此距蜀国灭亡已有16年。

 

 

    魏朝建立六年文帝曹丕便去世,明帝继位,任用老将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取得胜利,在魏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明帝死后即把持朝政,最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在公元265年逼曹魏禅让,建立晋朝,定都洛阳,是为西晋,自己为晋武帝。魏国也就在蜀国灭亡的两年后灭亡。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西晋历武帝、惠帝、怀帝、愍帝共4帝52年。西晋王朝建立后十分腐朽、残暴、奢侈。西晋大臣都是曹魏以来的贵族及王侯,骄奢淫逸,从不以国事为重。晋武帝又大封宗室为王监督异姓功臣,并允许王国有军队。武帝一死,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专权,引起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即晋分封的汝南王、赵王、楚王、齐王、成都王、河间王、长沙王、东海王为争权展开的战争。最后东海王掌握朝政,动乱才告结束。其余七王在战争中都先后被杀,西晋统治力量大大削弱,中原经济被破坏,社会矛盾激化。八王之乱不久各地反晋起义相继暴发。由于连年的征伐与天灾,西晋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流民推巴人李特为首领于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在东晋建立30年后被东晋攻灭。而东汉以来大量西北少数民族逐渐内迁,居住于山西一带。就在晋末各地流民起义的同时,山西的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公元308年称帝,国号汉。公元316年灭西晋。八王之乱平定之后,东海王见天下将乱,即派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坐镇南京,以为退路,不久东海王于反晋战乱中死于中原,西晋灭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定都南京,为晋元帝。东晋历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帝奕、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共11帝104年。东晋是偏安的王朝,只统治江南的地区,北方则由匈奴、鲜卑、氐、羯、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五胡除了鲜卑族是东北少数民族,其余皆是西北少数民族。十六国最早的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之所以叫汉国是要标明自己是刘汉王朝的正统继承人。没过多久,刘渊的侄儿刘曜掌权,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刘渊部下羯人石勒崇尚汉文化,治国有方,治理期间国强民泰。其子石虎穷奢极欲,残暴荒淫,不久即被鲜卑人慕容皝建立的前燕所灭。与此同时甘肃一带尚有汉人原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建的前凉。东晋建立60年后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灭前燕、前凉统一北方。苻坚重农崇佛,政治清明,国力强盛,8年后苻坚发动向东晋的战争,想统一天下。在安徽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大军被东晋击溃,前秦政权也因此瓦解,北方又陷入近70年的分裂割据中。中原一带有鲜卑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慕容德建立的南燕、汉人冯跋建立的北燕、慕容仲建立的西燕。南北燕由后燕分裂而来。陕西、山西一带有羌人姚苌建立的后秦,后被东晋攻灭。又有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甘肃一带先后有鲜卑人建立的西秦、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汉人李暠(hào)建立的西凉。与东晋对峙的北方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夏,前后刚好16个国家。十六国中前赵和大夏、北凉三国是匈奴人建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六国是鲜卑人建的,前秦、后凉两国是氐人建的,后赵是羯人建的,后秦是羌人建的,前凉、西凉、北燕三国为汉人所建。东晋灭亡后20年,公元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乱,统一了北方。五胡十六国从刘渊建立汉国到北魏统一共131年。

 

 

    东晋王朝的建立完全依靠江南望族的支持,所以东晋建立后朝政被诸望族控制,先后控制朝政的有王氏、庾氏、桓氏、谢氏几大家族。东晋为收复北方有祖逖、桓温两次北伐。祖逖为逃难江南的河北望族,东晋初年他率领逃难的荒民北伐,军队所向无敌,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然因东晋王朝害怕祖逖功高难制,对其进行多方限制,祖逖忧愤而死,北伐失败。东晋中期望族桓温也三次北伐,攻灭李特所建的成汉国,但因朝臣牵制及桓温将北伐看成集中个人权力之手段,北伐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桓温死后,前秦苻坚率九十万大军南下,欲统一江南,当权的望族谢安组织抗击,其侄谢玄以八万人在淝水与苻坚对峙,秦军由于军心不稳,士兵皆临时招来的各族百姓,离心离德,意气消沉,秦军派出劝降的人又出卖了秦军的虚实。晋军要求秦军后退,以便自己渡过淝水决战,秦军想趁晋军渡河之时予以歼灭,同意后退。未想军心未稳,一退则不可复止,纷纷逃散,晋军渡河追击,大败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并且避免了江南经济文化受到大的战火的破坏,具有重大意义。淝水之战后,东晋内部政治斗争加剧,广州刺史桓玄掌权,逼安帝让位,建立楚政权,一年后被部下刘裕消灭,安帝复位,朝政被刘裕掌握。刘裕组织北伐,攻灭南燕、后秦,声威益高。公元420年晋恭帝让位刘裕,刘裕称皇帝,国号宋,东晋灭亡。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东晋灭亡以后,江南先后由宋朝、齐朝、梁朝、陈朝四个王朝统治,四个王朝都定都金陵。金陵即今天的南京,有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在此定都,故称六朝古都。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统治的时代,历史上称作南朝。刘裕出身低微,靠军功起家,建立宋朝后为宋武帝,两年后驾崩,历少帝、文帝、武帝、前废帝、明帝、后废帝、顺帝共8帝,60年。刘宋王朝在武帝以前30多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赋役宽简,民风纯正,出现少有的盛世气象,史称宋文帝元嘉之治。元嘉是文帝年号。文帝以后刘宋王朝内部宗室诸王争权夺利,内战连年,人民流离失所。掌握禁卫军大权的萧道成于公元479年废顺帝自立为皇帝,建立齐朝,为齐高帝。齐朝历高帝、武帝、郁林王、恭王、明帝、东昏侯、和帝共7帝24年。萧道成为汉初相国萧何之后,博学能文,为人大量,性尤清俭。但齐朝政治腐败,聚敛成风,宗室互相残杀。公元502年齐朝同族萧衍废齐朝自立为皇帝,建梁朝,为梁武帝。梁朝历武帝、简文帝、元帝、敬帝4帝,56年。梁武帝博学多艺,精通儒、佛、道,能诗善书,且慈孝敦谨,独处时也衣冠整齐,从不饮酒,弘扬文化功劳犹大。论才德其乃一流之皇帝。然梁朝政治残暴昏乱,武帝宠幸权贵,贵族子弟又多不学无术。武帝晚年又出现侯景之乱。侯景原为北朝大将,初投降梁朝又反梁朝,害死梁武帝。梁武帝在位48年,活了85岁。武帝去世后八年梁朝遂亡。出身低微的梁朝小吏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于公元557年灭梁建陈朝,为陈武帝。又经文帝、废帝、宣帝、后主共5帝32年。陈霸先宽简朴素,后宫无粉黛金翠。但陈朝国力衰弱,疆域甚小,后主陈叔宝宠信后妃,荒淫奢侈,政治黑暗,公元589年被隋朝所灭。南朝结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门阀士族,所谓士族即地主中的特权阶层、世代显赫的家族,这样的家族又叫门阀。三国两晋及南朝皆是军阀联合门阀统治。与士族相对的就是庶族,庶族即出身贫贱的地主富商,南朝以后士族日渐腐败,庶族反得到皇帝依靠,许多庶族通过军功做了公卿,但庶族总是受士族歧视,士族绝不与庶族通婚。不过士族庶族同属地主,劳动人民并不包含在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门第出身的,这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现象。士族中有一些有名的人,叫做名士,他们崇尚清谈玄虚,不拘小节,追求风流潇洒,被称作魏晋名士风流。东晋及南朝有大量的北方流民逃到江南,补充了南方劳动力的不足,也带来了北方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特别是东晋南朝王公贵族竞相营建佛寺,梁武帝时南京僧尼达十万之众。寺院拥有大量资产、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南方重要的寺院经济。寺院还放债取抵押品,成为后世典当业的雏形。门阀士族兼并大量土地,吞并大量流民作为佃客,形成南方的田庄经济。东晋南朝以来南方的丝绸业、造纸业、商业皆有巨大发展。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从西晋以来的五胡十六国到公元439年被北魏统一,这时南方的刘宋王朝已建立20年。与东晋南朝相对的北方,史称北朝。北魏统治百余年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两国,东魏继而演变为北齐,西魏演变为北周。北魏皇帝本为鲜卑人,姓拓跋,北魏孝文帝为汉化,遂将姓改为元,故魏又称元。北齐皇帝姓高,北周皇帝姓宇文,故而叫“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北魏最初在西晋末年的变乱中曾建立代国,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又恢复代国,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建都山西大同。北魏建立后42年统一北方。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建立,经明元帝、太武帝、南安王、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王共14帝,136年。北魏前期统治残暴,大杀汉人,政治昏暗,贪污成风,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皆很严重。北魏建立后73年,淳孝博学的孝文帝即位,时年幼,冯太后主政,遂开始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改革,其核心即加强鲜卑统治的汉化。孝文帝为避免山西大同旧都鲜卑保守势力大,遂迁都洛阳。并仿照汉人改官制、法律、姓氏,鲜卑多复姓,改革后以单姓为主。孝文帝也将姓由拓跋改为元,还禁止穿鲜卑服,仿汉服制定统一官服及便装。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30岁以下官员,官方场合不得说鲜卑语。另外还仿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以便与汉贵族通婚合流。孝文帝的改革加深了北方的融合,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自觉学习汉文化、自觉被汉文化所化的典型,后来的蒙古人建立元朝、满人建立清朝也无不如此。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前进中,有时会有短暂的政治、军事的失败,但我们的文化太伟大了,在不知不觉间就将外来民族给化了。在这不断同化异族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泱泱大国。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最深入的一次,也是诸多北方少数民族逐渐汉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在这次融合以前的中国人称为汉人,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形成的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结晶,这个结晶以汉朝的名号被固定下来。直到今天,少数民族以外的大部分中国人都叫汉族人。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以后的中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最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这个民族融合的结晶,又以唐朝的名号固定下来。到今天,中国人在外国居住的地方仍叫唐人街。唐人这个名号中所包含的民族融合的意义比汉人这个名号要宽广丰富得多,这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安定繁荣,但不久北魏统治者陶醉于升平中,日益奢侈腐化。孝文帝死后23年,北方六镇爆发了大规模的各民族人民起义,持续八年之久,席卷北方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以后投降北魏的起义将领高欢把持朝政,自立静帝为东魏,统治16年后又被迫禅位给其子高洋,是为北齐。北齐经文宣帝高洋、废帝、孝昭帝、武成帝、后主、幼主共6帝,28年。另一位投降北魏的起义将领宇文泰控制陕西一带,后拥立文帝为西魏,西魏统治23年后被逼让位给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是为北周。北周经孝闵帝宇文觉、明帝、武帝、宣帝、静帝共5帝,25年。东魏、北齐因占洛阳以东、长江以北广大地区,非常富庶。但政权被鲜卑贵族把持,排斥汉文化,政治腐败,人心涣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及民族矛盾尖锐,公元577年被北周武帝灭掉。西魏北周坚持走汉化道路,还模仿《周礼》改革,打击寺院经济对土地的兼并。北周大规模灭佛,强迫百万僧人还俗为农,增强国力,建立战斗力极强的府兵制。北周武帝灭齐以后正欲统一全国,不幸病逝。继位的宣帝昏庸无能,大权落于皇后父亲杨坚手中,北周武帝驾崩后三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北朝结束。

 

 

    从文化学术来讲,魏晋时期被称为玄学时代。玄学即用老庄思想改造过的儒学。汉代经学的主题是大一统,魏晋玄学的主题是风流,风流即个体生命的超越。因为魏晋南北朝是乱世,现实社会人生的黑暗痛苦逼得人要寻求精神上的解放。怎样解放?即对有无的认识。当认识到有即是无的时候,人的精神境界就获得了最大解放。因为在玄学家看来,无是抽象的有,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有包含了一切的存在,而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物品可以叫有,在这种情况下,有就是无,这便是玄学讨论的问题。通过这种超乎具体现象世界的讨论,来达到精神的超越。这种超越恰恰补充了注重大一统的儒学关于个人自由的不足。在玄学为主的时代思潮下,其他学术都受到玄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经学远不如汉代兴盛,因为大一统的时代基础不存在了。但各朝各国的统治还是离不开儒学,经学仍在发展。魏晋之际的经学主要表现为郑王之争。郑学即汉末郑玄学说。王学即魏晋王肃学说。郑学的特点是综合今古文经学,王学的特点是固守古文经学。王肃为驳倒郑学,不惜盗孔子之名伪造《孔丛子》、《孔子家语》等书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又凭借自己是晋武帝外公的身份,从政治上压倒郑学。所以西晋基本上是王学得势的时代。但依靠政治的学术终究是短暂的,政治靠山没有了,学术自然就随之消失,东晋以后真正有学术价值的郑学又恢复其地位,而王学的众多著作基本消失。

 

 

    南北朝时的经学各有特点。南朝的经学融合了玄学的新经学,不墨守一家,既采郑学,也采王学,并采玄学。北朝经学墨守郑学,内容僵化烦琐。《隋书》称“南学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这一时期史学大有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学著作较前代增加了四十倍。正史中的《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都成于这一时期。《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河南人。范晔的祖父范宁是东晋时的著名经学家,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成就很高,收在《十三经注疏》中。范晔博览群书,精通音律,47岁时因被告谋反被杀。《后汉书》通纪东汉一朝的历史,分本纪10篇,列传80篇,志30篇,共120篇。善写类传,即将有共同特点的人写在一传中。每传皆有传论,借古喻今,指正当时得失,很有价值。《后汉书》史料翔实,善于剪裁,成就极高,历来备受推崇,与《史记》、《汉书》并称为史学史中三驾马车,足见其地位。《三国志》的作者是被称为有良史之才的西晋时四川南充人陈寿。陈寿生在三国时的蜀国,吴国灭后在西晋成其著作,活了64岁。《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历史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有《魏书》30篇,《蜀书》15篇,《吴书》20篇,共65篇。《三国志》文笔质朴,取材严谨,无表无志,只有纪、传。价值亦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古人常说二十四史不必全读,前四史不可不读。南朝刘宋时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补大量史料,注文是正文的三倍,史料价值不亚于《三国志》。后人读《三国志》也必读裴注。《宋书》是南朝时梁朝著名文学家浙江人沈约所著。沈约为齐梁间文坛领袖,平上去入四声的发明者,被称为一代词宗,修《宋书》未到一年即写成,成书之速堪为二十六史作者之冠。活了72岁。《宋书》记南朝刘宋王朝一朝的史实。分本纪10篇,志30篇,列传60篇,共100篇。《宋书》文辞典雅,记典章制度甚详,收录奏章诗赋极多。《南齐书》的作者是南朝齐梁间的江苏人萧子显。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貌美才高,能言善对,深得梁武帝赏识,于梁朝做官时修《南齐书》。但因病只活了48岁。梁武帝深惜其早逝,特下诏安葬。萧子显因是南齐宗室,故对南齐先世百般颂扬,千方维护。但也正因为是宗室,在掌握史料上有不少便利,故能得许多原始资料。另外《南齐书》文辞简洁,爱用类叙法。所谓类叙法即在一人的传上连带叙述诸人之事,既省多立传,又不淹没人,是作史良法。《南齐书》记南齐一朝之史实,分本纪8篇,志11篇,列传40篇,共59篇。《魏书》是北齐河北人魏收所著。魏收出身官宦之家,风流而才高,有花蝴蝶之号,曾出使南朝,深得梁武帝赏识,认为他是北朝最有学问的人。奉北齐文宣帝高洋之命修《魏书》。终生无子,活了66岁。《魏书》记北魏、东魏、西魏三朝史事,分帝纪12篇,列传98篇,志20篇,共130篇。魏收修史,常以个人思想好恶来褒贬弃取人物,对于东魏述之甚详且多予颂扬,对于西魏则述之甚少且有意贬斥,对南朝人则贬为夷岛,列入《夷岛传》,故历来对《魏书》多有称其为“秽史”的。在二十六史中,《魏书》的缺点是比较突出的。不过《魏书》特设《释老志》一篇,专记佛教、道教历史,很有价值。作为北魏的历史,还是舍此无他。除五部正史外,还有东晋人常璩作的《华阳国志》,记述从远古到晋世有关巴蜀的史实,既述风土人物,又记政治沿革,分13志,影响颇大,收在《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中。

 

 

    子学在当时尤为繁荣。佛教、道教都极兴盛。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深入民间,发展迅速,高僧辈出,很多帝王也大力提倡佛教,梁武帝、陈后主都曾出家为僧,极盛时僧人达三百万众。佛经翻译取得巨大成就,西域来的高僧鸠摩罗什祖师,于后秦翻译佛经二百部,现今最有名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四大佛经都是他翻译的。佛经的翻译对佛教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高僧达摩祖师自海上东来,于北魏河南嵩山面壁十年,创立了中国的禅宗。少林寺即禅宗的祖庭。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创立净土宗。后秦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到印度取经,历13年回国,写成著名的《法显传》,又名《佛国记》,是研究古印度及东西交通的重要史料。南朝佛教受玄学影响,注重义理。北朝佛教注重传教,开凿了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及甘肃敦煌石窟的一部分。梁朝高僧慧皎整理僧侣事迹所作的《高僧传》,僧祐汇集佛教文献所作的《弘明集》,北魏杨衔之作记洛阳寺院盛况的《洛阳伽蓝记》,皆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典籍。由于佛教过于兴盛,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曾下令灭佛,焚毁经像,逼迫僧人还俗,没收庙产。这两次灭佛与唐朝的唐武宗灭佛,史称“三武灭佛”。三武灭佛都是物极必反的产物。道教虽有极大发展,但不及佛教兴盛。此期道教的特点是对汉末的民间道教进行改造,神学理论、组织制度都更完备,赢得了上层社会的认同,并出现了东晋的葛洪、北魏的寇谦之、刘宋的陆修静、齐梁的陶弘景等一批著名道士。葛洪作为魏晋神仙道教理论的奠定者,作了一部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养生的理论,外篇讲儒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将道家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形成了迎合统治者需要的神仙道教。寇谦之重在制定道教的戒律仪轨、组织制度。陆修静以整理魏晋时期大量涌现的道教经典著称。陶弘景则构造了一个整齐有序的神仙世界。

 

 

    子学中的哲学则以玄学为主。玄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魏晋时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第二阶段是以西晋时裴为代表的崇有论,第三阶段是以西晋时郭象为代表的无无论。这三个阶段都是围绕有无的问题展开讨论。贵无论着重谈无,认为人要超越现实世界;崇有论着重谈有,认为人不能超越现实世界;无无论认识到无是从有这个概念中抽象出来的,两者实是一回事。人在现实的现象世界中同样能达到虚无的精神境界。玄学家们主要以诠释《老子》、《庄子》、《周易》这些书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主张。王弼是个天才,著有《老子注》、《周易注》,24岁就病死了。何晏著有《论语集解》,裴著有《崇有论》,郭象著有《庄子注》。玄学不只是学术上的探讨,它直接影响到魏晋时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这就是崇尚清谈、恣情任性。这种表现最突出的便是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他们相与友善,游于竹林,纵情诗酒山水,旷达不羁,孤芳自赏,愤世嫉俗,常赤身裸体,酩酊大醉,笑傲江湖。

 

 

    子学的科学在数学方面有刘宋时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第一个推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祖冲之父子。医学方面,三国时成就极高的华佗发明了外科手术时进行麻醉所需的麻沸散,西晋太医王叔和著有总结人体24种脉相与疾病关系的《脉经》,皇甫谧著有总结人体649个穴位、集西晋前针灸学大成的《针灸甲乙经》。农学方面有北魏贾思勰著的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艺术的绘画方面出了东晋时伟大的人物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人画人各有特色,《历代名画记》讲“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另外南齐谢赫著有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论述了中国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的六法,对后世影响很深。书法方面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东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王献之被誉为小圣,皆擅行书。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乃书法中的千古绝唱,唐太宗爱之若命,死后竟带入坟墓,今世所见皆后人摹本。

 

 

    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被鲁迅先生誉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空前繁荣。代表文体是骈文,骈文即用对联的方式写文章,追求讲究对仗的建筑美、讲究平仄的音律美以及讲究辞藻、典故的绘画美。骈文是最能够集中展现汉语魅力的文体。骈文的兴盛是魏晋南北朝人厌倦现实人生、追求形式之美的时代风气在文学中的体现。三国时三曹父子与建安七子诗文成就颇高。三曹即曹操和儿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即汉献帝时的王粲、孔融、陈琳、阮瑀、刘桢、徐干、应玚。三曹七子的诗文皆清新刚健,质朴有骨,被称为“建安风骨”。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是张载、张协、张亢,二陆是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是潘安、潘岳叔侄,左是左思。成就最高的是陆机与左思。左思有著名的写魏吴蜀三国都城的《三都赋》,十年写成,写成后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东晋有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其诗清新自然,意味深远,足与屈原、李杜、苏轼媲美,为田园诗之祖。《桃花源记》、《归去来辞》更是集中展现中国读书人人生追求的千古名篇。刘宋时有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和继承建安风骨的诗人鲍照。南齐有继承谢灵运山水诗颇有成就而被称为小谢的谢朓。梁朝有写千古离别之情《别赋》的才子江淹。另有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著名的文章选集《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文选本,影响深远。陈朝还有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收录汉魏到梁朝的艳情诗以供后宫吟咏,颇有影响。著名的古诗《孙雀东南飞》即收录其中。北朝则有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敕勒歌》和《木兰诗》。南北朝末年出现了一位集南北朝文学大成的诗人庾信,所作《哀江南赋》代表了此期骈文的最高成就。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流行,最有名的有东晋时干宝作的神怪小说《搜神记》及南朝刘宋时刘义庆作的反映魏晋名士风流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被冯友兰先生称为中国的风流宝鉴。魏晋南北朝之所以被鲁迅先生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此期出现了一批很有成就的文学理论著作。中国第一篇文学理论即曹操大儿子曹丕著的《典论·论文》,继之有陆机的《文赋》、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和梁朝钟嵘的《诗品》。前两者是文章,后两者是专著。《文心雕龙》50篇,全以骈文写成,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三部分,体大思精,代表了中国文论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诗品》评诗体源流,评论历代诗人艺术成就,是论诗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