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掠夺者s6天赋:《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2:43:13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p9q.html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通即通晓。对于经书、子书略能通晓,就可以开始读各种史书了。考当考查讲。世系,即历代王朝传位的系统;终始,即各朝代的开始与结束。史学内容浩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制度无所不包,若非史学家,要想全部掌握是不太可能的,所以首先要“考世系,知终始”,掌握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然后再根据需要做深入研究。

 

 

    史学在国学中是很发达的。梁启超先生说:“中国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西哲黑格尔也说:“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延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四库全书》中史部共分了15类,是经史子集中分类最多的。这十五类分别是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正史即官方认定的国史,从《史记》到《新元史》,官方认定的国史共有26部。正史都是纪传体。所谓纪传体,即以人物传记为主的史书体裁。编年史即按年代先后编写的史书,最著名的如《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史,即以记事为主,详细记录历史事件原委的史书。别史为官修的记载一朝或数朝大政的史书。杂史为私修的,或记一事始末、一时见闻,足为国史参考的史书。诏令奏议即帝王诏书和臣子奏折汇编。传记即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年谱的书。史钞是节抄诸史书的书。载记是记偏安割据及农民起义的书。时令是记季节气候与风俗民情的书。地理是记录历代地理与山川风俗的书。职官是记历代官制的书。政书是记历代典章制度的书。目录是记载历代书籍及金石书画碑帖的书。史评是评论历史及论述史学理论的书。这15类中以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政书为最重要。正史包罗各朝各方面情况,详尽完备,且以人物为纲,历代王侯将相及各领域有成就的人基本都有记录;编年史重在记时间;纪事本末史重在记事件。有此三史,历史人物、时间、事件都一清二楚。典章制度则详载于政书中。

 

 

    中国史学起源甚早,史官修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王室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五种史官。公元前841年就开始有编年史书记载,从此以后几乎每年都有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历史纪年。汉朝是中国史学的成熟期,出现了史家之绝唱——纪传体通史《史记》,正史的楷模——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正史中除了《史记》是通史,其余皆是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是史学的繁荣期,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学著作是前代的四十倍有余。隋朝是史学的转折时期,隋文帝下令不准私家修史,并由政府成立史馆,组织人员大规模修史,从此正史由私修改为官修。唐朝史学成绩突出,唐初修了一大批史书,在二十六正史中占了三分之一。另外,这时候出现了集唐代以前史论之大成的著作——中国第一部史论《史通》。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著《通典》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它记叙了从黄帝到唐天宝年间典章制度的沿革流变。宋朝重视修史,加上印刷术的发明,史学发展迅速,出现了《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巨著。明清两朝私家修史之风大盛,野史、方志、传记不断涌现。清朝更是千年史学的总结时期,各种史学著作竞相问世。到清末,共保存历代史学著作六千余种,确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中华民族之所以注重修史,是为了以史为鉴,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清朝诗人、学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中讲:“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灭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大意是说史学与国家、民族的存亡休戚相关。要灭亡一个国家,先将他的历史磨灭,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对自身历史的认知,也就没有了民族认同感,自然也就没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凝聚力。而了解自己民族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自当油然而生,民族凝聚力也自然增强。这就是历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从国学的角度来讲,史学是国学之肉,国学的精神灵魂必须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来体现;经学是国学之魂,没有肉体,灵魂则无法显现,所以古人读书都是经史互参。

 

 

    中国史学的精神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总结的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即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人认为人间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清明则风调雨顺、海清河晏,社会混乱则灾害不断、自然失序。若想自然和序,必须社会安宁。史学就需研究历史中自然现象和社会治乱的关系,以为统治者提供借鉴。通古今之变,即研究古往今来社会历史兴衰存亡的规律。《资治通鉴》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了解历史的规律,对于当下治国及为人做事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成一家之言是最不容易的,因为要在高度专制的社会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评价,是需要极大勇气与胆识的。古来的史学家很多是怀有今世不见容,则藏之深山以待后之来者的情怀来著书,即自己著的书不能被当权者所容,就把它收藏起来,以待后世的知音。司马迁修《史记》,对汉代政治多有批评,汉武帝下令,将书一把火烧了,幸好司马迁还留有副本,《史记》才得以保留下来。可是司马迁到死也没看到他倾注一生心血的著作问世,直到他去世70余年后,他的外孙杨恽才将《史记》献之天下。由此也可知我们的历史著作是怎样的来之不易。自牺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从这里开始便逐一讲历代帝王及朝代的更替流变。三皇,相传是中国最古的帝王。上世即上古之世。牺指伏羲,又作伏牺;农指神农,即炎帝。在古代,皇是指最初统治天下的人,帝是能行天道并以天道制定人间法则、以大德统治天下的人,王则是能通达天、地、人三道并使天下向往归趋的人。伏羲、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领袖,故称三皇;尧、舜是能效法天道、道德崇高的领袖,故称二帝——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就是说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帝能效法;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道通天地人并令天下真心归向的领袖,故称三代之王。

 

 

    伏羲,距今八千余年,相传为中国最早的帝王。伏牺二字,伏由一个人字、一个犬字构成,人在前,犬在后,表示人驯伏了狗;牺指作祭品用的牲畜,说明人已开始养殖牲畜,从伏牺之名就能看出这时处于游牧文明时代。伏羲姓风,号太昊,又称伏羲氏,在位115年。以前因无据可查,学者对伏羲的存在将信将疑。后来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发现大地湾遗址,据考古学家考证,基本可以断定伏羲的存在。大地湾遗址有八个全世界第一,即全世界最早的宫殿、最早的防火设施、最早的岩画,等等。据考证,这座宫殿即伏羲所住,而岩画上就有狗跟着人的图像。现在天水市还有伏羲庙和伏羲画八卦的画卦台。

 

 

    伏羲相传是人首蛇身。何以故?各民族早先皆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原始民族认为自己是从某一动物变来的,遂对这种动物顶礼膜拜。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就是我们先民崇拜蛇的反映。先民认为我们是从蛇变来的,故而伏羲身上还有蛇的痕迹。“它”字古音tuō,本义就是蛇。古人见面第一句就是“无它乎”,意思是没有蛇吧,就像现代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饭没有”。据此也可知远古时代我们先民栖居的地方蛇很多。

 

 

    伏羲时代是游牧时代,是伏羲教会百姓捕鱼打猎。伏羲以前,先民多群婚,伏羲教百姓嫁娶,婚姻制度由此发端。伏羲最大的功绩是画八卦,创立了中国独特的符号系统。德国近代哲学家卡西尔著了一部书《人论》,提出人类通过符号创造文化的观点。伏羲画卦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对于其他很多民族来说,符号只是文化的中介,而对我们民族,伏羲所画的八卦符号既是文化的中介,本身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被发展扩充并保存下来,直到今天仍在运用,这是非常奇特的。伏羲画卦的情况在前面讲《易经》时已经谈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神农,距今六千余年,姓姜,号炎帝,又叫神农氏,在位140年。所谓“神农”,是说炎帝教会百姓耕种庄稼,辨认五谷。这说明在炎帝时,中华民族已从游牧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炎帝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就是尝百草,发现了中草药。汉朝有一本有名的药书《神农本草经》,就是托名神农氏而作。《神农本草经》共载有365味药,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药吃了延年益寿,中品药吃了治病,下品药多有剧毒,吃了以毒攻毒。该书是中国最早的药书,也是学中医者必读的书。陕西宝鸡、湖南株洲至今都有炎帝的陵墓。

 

 

    黄帝,距今四千余年,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黄帝,故叫轩辕黄帝,又称有熊氏,在位100年。黄帝是中华民族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帝王。《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第一位帝王就是黄帝。黄帝时代,中华文化雏形基本形成,出现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象征——龙的形象。前面讲了我们先民崇拜蛇,蛇就是龙的前身。华夏族在和其他民族交战的过程中逐渐将这些民族兼并,吸收其图腾元素并加到蛇身上。有些民族崇拜马,有些民族崇拜牛,有些民族崇拜鱼,有些民族崇拜鹰,于是蛇身上渐渐长出鹿的角、鱼的鳞、马的毛、牛的尾、鹰的爪。到黄帝时代就飞龙在天了。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正式形成,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叫龙的传人。蛇变成龙的过程,也就是华夏民族不断壮大的过程。

 

 

    黄帝时代最伟大的创造是文字的发明。黄帝手下的大臣仓颉,长了四眉四目,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又观察鸟兽草木的形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最早的象形文字。韩非子说:“仓颉造字,夜有鬼哭。”意思是有了文字,妖魔鬼怪的恶行都会被记录下来,鬼怪害怕,故而夜哭。文字的出现开启了中华文化日后辉煌灿烂的历程。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先生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第二道万里长城。现在陕西省白水县还有仓颉庙,上有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题“文明之祖”匾额。

 

 

    黄帝时的第二大发明便是衣裳。黄帝的妻子是蜀山氏的女儿嫘(léi)祖,黄帝为什么要娶一个来自偏远西蜀的女子呢?蜀国是全中国最早开始养蚕的地方。蜀字小篆()就像一条虫,上面是虫的眼睛,一弯是虫的身子,里面是个虫子,这条虫就是蚕。蚕丝能用来织丝绸,黄帝娶嫘祖,就是要将西蜀的养蚕丝织业带到中原。嫘祖嫁给黄帝后,用丝绸为黄帝织出美丽的衣裳,衣为上衣,裳为下衣。从此我们的祖先便穿上了衣服。丝绸穿在身上,犹如人身上有了花纹一般,我们华夏族的华就是指我们民族的衣服美丽。《左传》中讲:“有衣冠之美谓之华。”在远古时代,穿不穿衣服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衣裳与文字一样是文明的象征。

 

 

    黄帝时的第三项贡献是和大臣岐伯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成书于战国末秦汉初的《黄帝内经》即托名黄帝所作。《黄帝内经》以黄帝与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论及经络、脏腑、针灸、阴阳五行、养生等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国最早的医书,也是学医者的必读书。正由于中医是黄帝与岐伯共同创造的,故中医又叫岐黄之术。

 

 

    此外,黄帝的大臣史皇氏发明了绘画,大臣伶伦因创制十二律吕成为中国音乐之祖,大臣大挠始制历法,大臣隶首开始推算数学,舟车、弓箭之类也在黄帝时代被发明。

 

 

    炎帝时代开始了最重要的农业耕作,而黄帝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所需相继发明,物质、精神、技术三个层面皆有,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叫炎黄子孙。黄帝去世后葬在今陕西延安的黄陵县。现在黄陵县还有黄帝陵及轩辕庙。轩辕庙中古柏参天,其中有一株据称是黄帝亲手所植。历代帝王都派人到黄帝陵祭祀。抗战期间,毛主席在延安时还亲自撰写了祭黄帝的祭文,派董必武、林伯渠往祭。现在每年四月,黄帝陵仍有大型的祭祀活动。三皇是上古时期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三位祖先,值得我们好好纪念。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唐指陶唐氏尧帝,有虞氏是舜帝。陶、唐是尧的封地,有虞是舜的国号,这是以地名来称呼人,所以尧又叫唐尧,舜又叫虞舜。相揖逊,是指尧帝舜帝相互作揖谦让帝位。

 

 

    尧,姓伊耆,又作伊祁,名放勋,相传其眉有八彩,即眉毛有八种颜色。司马迁都赞美尧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是说尧的仁德像天,智慧像神,靠近他如太阳一样温暖,仰望他像看天上的云彩。《尚书·尧典》讲尧帝“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意思是说尧帝敬事节俭,明察四方,善治天地,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进而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接着协调万方,天下百姓也递相变化而友好和睦起来。

 

 

    另外尧帝还令臣下谨慎制定历法,将岁时节令告诉百姓。由于尧帝政治清明,当时有童谣唱道:“立我烝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让我们这些百姓安身立命,除了你尧帝,谁都做不到。我们百姓原本什么都不知道,但只要顺着你尧帝制定的法则去做,就能幸福。老人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意思是百姓安居乐业,享受着尧帝治理下的太平,却感受不到尧帝在治理。也就是尧帝顺应天道治天下,让万物各顺其性,各得其所,在百姓不知不觉间天下已大治,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尧帝的功业正如孔子所云:“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什么话都没说,可是四季流行,百物生息。这正是尧帝与天相同之处。

 

 

    尧帝活了115岁,年老时他不是将王位交给儿子,而是让给贤人。先欲让给隐士许由,许由说听了这个话都污染他的耳朵,于是跑到江边去洗耳朵。江下游巢父在饮牛,听说许由来了,便将牛牵走,说免得让许由洗了耳朵的水污染了他的牛口。许由、巢父都是自以为清高却没有大仁心的隐士。后来,尧听说有个叫舜的人大孝厚德,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时嫁给舜,以此来考察舜对家庭的治理能力。舜与娥皇、女英恩爱亲和,尧考察了他28年,最后才将天下禅让给大舜。所谓禅让,即是帝王自愿把江山传给贤能的人。后世凡能行禅让之制的,人们皆将其比作尧舜。清朝末年,光绪帝的隆裕太后下令将清朝禅让给民国,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驾崩,民国政府称之为“女中尧舜”,设在故宫太和殿的灵堂有一块匾,正中四个大字就是“女中尧舜”。

 

 

    舜帝,姓姚,名重华。他一目重瞳,即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两只眼睛则有四个瞳孔。传说圣人都是天生异相,尧是眉有八彩,舜是一目重瞳,孔子是头有肉丘,老子是耳无耳廓。舜的父亲及后母、同父异母弟对舜都不好,几次想加害于他,但舜毫无怨言,仍侍亲至孝,其孝心感动了苍天并传到了尧的耳中,故而尧才打算将天下传给舜。舜至孝的故事列入《二十四孝》第一孝。当时,人们为歌颂舜以孝得天下,作了《韶》这支乐曲。孔子非常喜欢这支曲子,《论语》里讲:“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还赞美《韶》乐“尽美也,尽善也”,即《韶》在思想和艺术层面都达到了完美。《尚书·舜典》中说:“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意思是,舜有深远的智慧,而又文明温恭诚实。他的德行上闻于尧帝,于是被授以职位(推行五典之教)。舜谨慎地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以此教民,人民都能顺从;让他总理百官,百官无不承顺;他迎接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肃然起敬;他担任守护山林的官,暴风雷雨的恶劣天气下也不迷误。舜登帝位后祭祀天地山川四时,流放了共工、(huān)兜、三苗、鲧(ɡǔn)四个凶人。又命22个贤人掌管天下各种事务,其中五人最有名,即禹、稷、契(xiè)、皋陶、伯益。禹统领百官,稷掌管农业,契掌理教育,皋陶负责刑狱,伯益统管山林。契是商朝的始祖,稷是周朝的始祖。最后,舜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舜晚年南巡时死在苍梧之野,即今湖南九嶷山一带。九嶷山现在还有舜帝陵,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题有对联于此:“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舜帝活了110岁。

 

 

    尧舜清明仁德,其时海清河晏,国泰民安,是后世中国人所向往的大同时代的象征。孟子著书更是言必称尧舜。中国文化浓郁的复古情结,即源于尧舜盛世出现在上古,人们想达到盛世,则必须向古代的尧舜看齐。诸子百家除了法家讲维新以外,其余基本是提倡复古。我们通常讲“三皇五帝”,何以《三字经》只讲“二帝”呢?因为五帝中尧舜功德最高。五帝中另外三帝是帝喾(kù)、颛顼(zhuān xū)、大禹。帝喾、颛顼在尧帝前,大禹在舜帝后。由于三皇五帝历史久远,因此对于三皇五帝具体所指也有很多种说法,不过通常讲就是这几位。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三王并不是三个王,而是指三代圣王。这三代圣王分别是夏朝开国国君大禹、商朝开国国君商汤、周朝开国国君周文王和周武王。所谓圣王,即内圣外王,内中是道德崇高的圣人,在外是有伟大功业的君王。

 

 

    禹姓姒(sì),名文明,曾受封夏伯,故称夏禹,其子启所建立之朝代即称夏朝。禹是鲧的儿子,尧帝之时洪水泛滥,尧帝命鲧治水,鲧以堵截的方法治理,结果所堵之处尽为洪水冲垮,治水失败。舜帝时,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他采取与堵截完全不同的疏通的方法,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登高山,临大川,哪里有水患就疏通哪里,最终治服水患。相传黄河的石门即是大禹用斧头凿开。石门在陕西与山西交界处,宽只有60米,是黄河最窄的地段,今日的石门两壁整整齐齐,确实像斧头凿开的。大禹疏泄江河,依据江河的走向将中国分为九州,并铸九鼎以镇九州。大禹治水功绩伟大,故而舜帝将天下禅让给他。不仅如此,天下百姓也怀念禹的功绩,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很多地方有纪念他的禹庙。大禹不仅治水有功,而且对百姓仁慈,见到罪人,则伤心地说:这是尧舜留下的百姓呀,尧舜在时,他们都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天我当国君,他们则各自为心,这是我这个国君没做好呀。孔子对大禹也极称赞,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力去孝敬鬼神;他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却尽力穿得华美;他住的宫室很低矮,却尽力治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大禹活了105岁,因功业伟大而与尧舜并称,通常都说尧舜禹。

 

 

    汤,姓子,名履,汤是号。他是舜帝的大臣契的十四孙。契封于商地,汤所建之朝代即称商朝。汤又称商汤、成汤,成是说汤以武力推翻夏朝成功。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jié)杀忠臣龙逄,汤因劝谏而被囚于夏台,后被释放。汤心地仁厚,一次,猎人在野外四面张网,并祝祷所有禽兽都进网中。汤见到后,撤去三面网,并改祝词为:要向左的向左,要向右的向右,要向上的向上,要向下的向下,不要命的才进网中来。天下诸侯百姓听闻这事,都说汤的恩惠施及禽兽,何况人呢?于是纷纷归顺。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百姓起来革命的人,夏桀残暴荒淫,汤于是灭夏建商。商朝建立后,大旱七年,太史说要用一个人为祭品来祈雨,汤说我是为民而祈,就将我当作祭品吧。遂剪了自己的头发,身披白茅草,扮成祭品的样子去祈雨,并以六种过失自责,他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意思是说如果天下人有罪过,那都是因我这国君没做好;我做国君的有罪过,决不能连累百姓。言未毕,大雨千里。汤手下有个著名的贤臣叫伊尹,据孟子说,伊尹本是一个学尧舜之道的隐者,商汤多次往请并尊之为师,伊尹方出来辅佐商汤。据《史记》说,伊尹本是汤的妻子陪嫁来的一个下人,最初给汤当厨师,后来汤发现其才能,便拜为右相。伊尹辅佐商汤,功劳卓著,孟子称其为“圣之任者也”,即最有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周文王,姓姬,名昌,舜帝的臣子稷的后代。周是文王封地,其子武王所建立的朝代即叫周朝。文是经天纬地之意。文王本为商朝诸侯,故又称西伯。西伯从小受到祖母太姜、母亲太妊的良好教育,品德仁厚。太姜、太妊及西伯的妻子太姒都贞洁贤明、教子有方,古时备受推崇,被称为三母。商纣王时,西伯与九侯、鄂侯皆被封为三公,九侯献女给纣王,女不喜淫被杀,九侯也受累被杀,鄂侯劝阻亦被杀,西伯闻而叹,被人告发,故被囚于羑(yǒu)里。其间,西伯演《周易》,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并作卦辞。被释归后,西伯修明政治,发展农业,多行仁政。修建灵台时地里掘出一副人骨,西伯立刻命人安葬。手下人说无主枯骨,何必安葬?文王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为诸侯国王,我便是其主人。西伯的恩泽惠及枯骨,何况活人?天下人见此,纷纷归顺。当时各诸侯国仰慕其德化,遇到纠纷皆往寻西伯公断。一次,虞国、芮国争地,两位诸侯王到周国一看,只见人人互相礼让,一国和气,竟羞愧而去,地也不争了。最后商朝三分天下,文王占了二分,全是因为文王的德行崇高。文王活了97岁。他手下有个名臣即姜太公,名吕望,也就是《封神演义》的主人公姜子牙。吕望80岁时于渭河畔钓鱼,遇到出猎之文王,文王请其回去,尊为太公。

 

 

    武王是文王的儿子,姓姬,名发。文王驾崩第二年,武王准备讨伐残暴的商纣王。当时纣王无道至极,各国诸侯不期而会,武王正式出兵,不到一个月就攻进商朝都城朝歌,纣王自焚而死,武王建立起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偃戈收甲,将兵器都封藏起来,以示不再打仗,并分封所有功臣及古帝先王之后代,共封诸侯71个,其中周王室姬姓诸侯53个,夏的后代被封杞国,商的后代被封宋国。武王活了93岁。

 

 

    从伏羲到武王,历代圣王都是高寿百岁,今人或觉不可思议。其实上古时代民风淳朴,环境未受污染,加之圣王们德行崇高,孔子说“仁者寿”,圣王享高寿自是必然的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以德服人,建立了一个个太平盛世,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调雨顺,是千古难逢的奇观。商汤、周武王虽是以武力得天下,但《易经》中讲:“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三皇、二帝、三王所建立的以德治天下的传统,作为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全部被孔子继承。《中庸》讲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即是说孔子对圣王之道的继承。孔子系统总结圣王之道,又传之后世,最后成为儒家的道统,即历代圣贤指引光明大道的传统。这个以德治天下的传统正是中华文化的光辉所在。所以《三字经》专门将三皇、二帝、三王提出来讲,此中正有深义在焉。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夏商周三代的圣王讲完后,就开始讲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尧舜时代帝位传贤不传子,是为公天下,也就是《礼记》中讲的“大同世”;从夏朝开始,帝位传给子子孙孙,是为家天下,亦即《礼运》中讲的“小康世”。大禹登帝位后,也效法尧舜,准备将天下禅让给舜帝的贤臣皋陶,皋陶早死,禹就打算禅让给益。禹的儿子启非常贤明,再加人们怀念大禹的功绩,因此,大禹死后,天下诸侯百姓都拥戴启继位。启继位后,王位就由启的子孙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夏传子,家天下”的意思。夏朝从大禹开始,经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zhù)、槐、芒、泄、不降、扃(jiōnɡ)、廑(jǐn)、孔甲、皋(ɡāo)、发、履癸(ɡuǐ),共17帝,439年。夏启之时一个叫有扈(hù)氏的部落造反,启将其攻灭,《尚书·甘誓》即是帝启征讨有扈氏的誓师词。帝启之子太康纵情饮酒打猎,不理朝政,被有穷氏首领后羿(yì)赶走。后羿把持朝政,仲康忧郁而死,帝相被放逐。后来,后羿的手下寒浞杀了后羿自立为君,并派他的儿子浇杀掉相以除后患。未料相的皇后身怀有孕,逃回娘家并生下一子少康,少康在母亲的教养下立志复国,浇听说后派兵攻打少康,少康逃到了虞国。在虞国国君的帮助下,经过20余年的准备,少康最终击败浇,恢复了夏国,这便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少康中兴”。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履癸即夏桀,他力气巨大,能徒手将铁钩拉直。夏桀荒暴,宠幸妃子妺(mò)喜,对她言听计从,为她修建高大华丽的瑶台,又造酒池肉林以供游乐。酒池就是挖一个很大的池,里面全是酒,可以开船,夏桀经常带着妺喜乘船游于酒池。酒池的堤岸用酒糟堆成,故称糟堤。肉林即用肉堆成山林一样。妺喜还有个古怪癖好,爱听布帛撕开的声音,夏桀就将宫中的、民间的布帛都搜罗来一块一块地撕给她听,弄得天怒人怨。夏桀时有一个著名的忠直之臣叫龙逄(pánɡ),与商纣王时的忠臣比干齐名。龙逄因直谏夏桀被杀。夏桀自比天上的太阳,说只有太阳掉下来,我才会灭亡。天下人恨透夏桀,都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太阳什么时候消失,我们愿与你一起灭亡。这个事情记载在《尚书·汤誓》中。夏桀荒残无道,最终为商汤攻灭,商汤仁厚,未杀夏桀,只将他流放南巢(今安徽)。

 

 

    迁夏社,即指商代夏。迁当变讲,社当土神讲。每个朝代都供有自己的土神,土神都变了,说明朝代也变了。前面讲黄帝时讲了华夏族的华字的来源,这里讲讲夏字。夏字的小篆是一个人戴着面具跳舞的样子。歌舞是礼乐的象征,故《左传》中讲:“有礼乐之美谓之夏。”大禹的封地被取名夏,就是因大禹重视并倡导礼乐。夏朝建立以后,周围少数民族都称夏朝人为夏人,久之华夏连用,便叫华夏人、华夏族。华是“衣冠之美”,夏是“礼乐之美”,衣冠、礼乐合起来就是文明,华夏这个称谓就印证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的悠久文明。我们今天的华夏子孙要懂文明、有文化,才对得起华夏这个美名。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商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亳(bó),即今河南商丘。从商汤开始,传了外丙、仲王、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dǎn)甲、祖己、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lǐn)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纣辛共30个帝王,644年。商汤去世后,朝政由伊尹辅佐,汤的孙子太甲继位时不遵循汤的遗志与旧法,被伊尹放逐到桐这个地方,桐即商汤埋葬之处。经过三年,太甲悔过,伊尹让其回朝主政。商朝到第十九个帝王盘庚时,由于黄河屡次决堤,都城也经常迁移,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城,即今河南安阳,并改国号为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盘庚迁殷后,行汤之政,商朝又中兴。商朝因信鬼神,巫风尤盛,朝政经常把持在巫师手中,武乙为破除迷信,用皮囊盛血,挂在城门的高高竹竿上,以箭射之,鲜血四溅,武乙说是天鬼被射死,让人们不要再畏惧鬼神。这便是商朝有名的“武乙射天”。后武乙于森林中打猎,被雷击死,商人说这是武乙触怒天神的报应。

 

 

    商朝最后一个帝王叫受辛,即商纣王。纣王母亲知道受辛残暴,请求立受辛的哥哥——贤明的微子启,但太史说微子启不是正妻所生,受辛才是正妻所生,最终仍立受辛。《古史辑要》讲:“辛母可为贤矣,商祚之斩,非太史之误欤。”意思是纣王的母亲确实贤德,商朝国运的斩断,不是太史的过失吗?如果太史立了微子启,不立受辛,商朝也许就不会亡国了。商纣王这个人有才华有力量,智慧很高,能言善辩,做错了的事,他都可以说成好事;而且可以徒手和猛兽搏斗,认为天下人都不如自己。古书上称他“才力过人,智足饰非,言足拒谏,视天下皆出己下”。且商纣王纵情声色,宠幸妲(dá)己,荒淫无度。设残酷的炮烙之刑以供取乐。炮烙即在铜柱上涂油膏,下面烧火,令犯人在铜柱上走。铜柱涂油则滑,火烧则烫,犯人在上面走不稳,滑倒下来就被火烧。犯人疼痛不堪,纣王与妲己则大笑不止。一次,见一孕妇走过,纣王与妲己猜孕妇肚中是男是女,竟当场将孕妇抓来剖腹。寒冬里,纣王妲己穿厚皮大衣还觉得冷,看到农夫光脚涉水,以为这农夫的脚特别,就将农夫抓来把脚砍下“研究”。纣王如此残暴,纣王的叔父——忠臣比干——三番五次劝谏,纣王说你自称是圣贤,听说圣贤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窍,是不是圣贤。遂将比干剖胸抓心。纣王做尽恶事,天怒人怨。最后,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派去打仗的士兵都厌恶纣王,不与武王为敌,反转过来向纣王进攻,这就是著名的“前徒倒戈”。武王攻入朝歌,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不过,商纣王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征讨东夷,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孔子的弟子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商纣王的坏处并不像天下人说得那么厉害,只是因为人做了坏事,天下所有的污水都会泼向他,所以君子要谨慎,不要做不好的事,以致什么坏事都被诬陷到自己身上。这里顺便提一下,商朝的青铜器工艺高超,而且出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以占卜的甲骨文。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假借都具备。商朝还出现了天干地支记年法,并沿用数千年,这是商朝人对历史的重要贡献。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年,最长久。

 

 

    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ɡǎo)京,即今西安。经成、康、昭、穆、共、懿(yì)、孝、夷、厉、宣、幽、平、桓、庄、釐(lí)、惠、襄、顷、匡、定、简、灵、景、悼、敬、元、贞定、哀、思、考、威烈、安、烈、显、慎靓、赧(nǎn)共37帝,867年。周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久的朝代。不过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西周是周朝的强盛期,到东周,周天子基本没有了权力,权力都掌握在各诸侯国手中。西周到周幽王为止,共12王,318年;东周从平王开始到秦统一以前,共25王,549年。历史上又将东周称为春秋战国时代。武王建立周朝后第二年就生重病,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在先庙中祈祷,愿以己身代武王受死,史官将周公的祷词藏在金縢(ténɡ)中。金縢即用金属制的带子缠束封存的收藏书契的柜子。武王驾崩后,年仅8岁的成王姬诵继位,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派兄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殷地监视武庚,号为三监。周公摄政,三叔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成王受迷惑,三叔又和武庚联合东夷诸国叛乱。周公亲政,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霍叔,并在洛水北岸营建洛邑,即今洛阳,号东都,又名成周,强令殷商顽民迁入其中。此时正当秋季,百谷成熟,尚未收获,而雷电大风忽作,庄稼伏倒,大树拔起,国人恐慌。成王戴礼帽,开金縢,见周公愿代武王死的祷词,大为感动,知道自己错怪周公,上天降怒,遂亲出郊外迎接从东都归来的周公。这时雨住风转,庄稼全部立了起来。这件事记载在《尚书》的《金縢》篇中。

 

 

    武王得天下后分封了71个诸侯,这些诸侯都是周朝的子弟和功臣。分封诸侯实际就是将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广到全国。因为一个诸侯在一个地方就建立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据点,而这些据点都是以周朝为模式,一个个据点联系起来,就是整个中国。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中指出,周朝的分封制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周公是继文王、武王后的又一位圣人,他最主要的功绩是制礼作乐,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使社会有序的制度,这些制度在后来的《三礼》中可以窥见其规模。因周朝礼乐完备兴隆,故孔子称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朝借鉴夏商两个朝代的制度而建立礼乐,它多繁盛美好啊,我依从周朝的礼制。周公制礼的一个主要精神是强调德治,在天命思想外加上敬德保民的主张。周公讲周朝取代商朝是受天命,而天命的依据是统治者有德。《尚书》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记的周公言论,而强调统治者要有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周公的这套思想是后世儒家主张德治的根据。周公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拜的人。成王、康王继承周公之志,建立了成康盛世。昭王、穆王频频征讨蛮戎,劳而无功,耗费不少,至此西周开始衰落。后世有部文言小说《穆天子传》就是专讲周穆王的故事的。周厉王重用贪利的荣夷公,将本属公有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独占。又用卫巫监视国人,使民不敢言,厉王反说自己能弭谤。弭谤即止息谤议。民非不谤,只是不敢说而已。厉王臣下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意思是封堵百姓言论的危害,比堵塞江河引起的灾祸更要紧,江河决堤,伤亡的人自然多。老百姓现在不说,哪一天爆发了,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记载在《国语》中。果然,后来国人暴动,赶走厉王,请召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前841),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公、召公立厉王子为宣王,励精图治,出现中兴气象。而宣王后的幽王昏庸无道,于是有大地震,河流壅塞。《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很多河流都沸腾,高山大岳崩碎,高岸下降为深谷,深谷上升为山陵。这就是大地震的情景。当时有个叫伯阳父的人就说,夏朝要亡的时候洛河枯竭,商朝要亡的时候黄河决堤,现在大地震,恐怕周朝也要衰亡了吧。而幽王宠幸妃子褒姒,褒姒终日不笑,有人给幽王出主意将烽火台点燃。烽火台点燃表示周天子有危险,天下诸侯就会赶来保卫周天子。幽王点燃烽火台,天下诸侯果然纷纷带兵赶到,而幽王却安然无事,诸侯知道上了大当,正愤愤欲返时,褒姒开口笑了。幽王废了皇后申后与太子宜臼(jiù),立褒姒为皇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回外祖父申侯的封地,幽王伐申侯,申侯则串通北方犬戎族合攻幽王,幽王再点烽火台,诸侯皆不再来,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西周果然亡在幽王手里。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幽王死后,申侯与众诸侯共推宜臼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平王因周都镐京经常受到西北犬戎族的侵扰,遂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便叫东周。“周辙东”即是讲此。辙,指车轮行走的轨迹,这里当迁移讲。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孔子修《春秋》,《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共计242年,历史上即称此为春秋时代。战国即从周元王元年(前476)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前(前221)。所谓战国,即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的时代。整个春秋战国都充满了战争与游说。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即整个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没有正义可言,因为皆是为了夺权争霸,战国也未尝不是如此。

 

 

    “王纲坠”是说周朝东迁以后,周天子号令不行,纲纪不振,名存实亡。周天子统治的地盘仅局限于洛邑周围的一二百里,连大诸侯国都不如。经济上也要向大诸侯国乞讨,十分可怜。王纲指政治号令,坠即不振作的意思。周天子既无权威,各诸侯国则各自为政,不仅如此,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还经常争战,都想成为领导诸侯的霸王。“逞干戈”即指此。逞当显示,夸耀讲,这里指任意动用;干指盾牌,戈指长矛。逞干戈即任意发动战争。“尚游说”,指崇尚游说(shuì)之风。游说,即四方游走,以自己的主张学说去劝服诸侯,希望得到采纳、重用。这些人主要是诸子和谋臣策士。诸侯想称霸,自然希望得到能帮自己富国强兵、克敌制胜的学问和谋略,因此有才之士纷纷四方游说。游说之风盛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竞相宣传自己的主张,各种学派应运而生,故学术史上将春秋战国称为子学时代。夏商到西周的统一时代,学术掌握在官府,只有官学而无私学,春秋战国天下分裂,私学出现,具体的表现即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非但中国学术繁荣,也是全世界学术繁荣的时期。当时,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古希腊出现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加上中国的圣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近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将这个时代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生产进步,开始大量使用铁器,牛耕也普遍应用。水利工程兴修不少:楚国修建了芍陂(qùe bēi)灌溉云梦之泽,吴国修了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hán)沟;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把岷江一分为二,起到分洪、灌溉双重作用,至今仍造福于川西平原;韩国的水工郑国帮秦国建的郑国渠沟通泾水洛水,灌溉关中平原。春秋时还出现了杰出的工匠鲁班,他又名公输般,鲁国人。后世凡要学木匠的首先就要拜鲁班,称为鲁祖。战国时还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及指南针——当时叫司南。齐国出了名医扁鹊,著了一部《难经》,其中探讨了81个医学问题。

 

 

    尧舜夏商周的历史主要保存在《尚书》中,春秋的历史则保存在孔子修的《春秋》及左丘明的《左传》中,这些都已列为经书,前面作了介绍,这里就不谈了。另外还有两部记录春秋战国历史的书,一部叫《国语》,一部叫《战国策》。《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从西周穆王至春秋末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依战国时的底本整理而成,记载了战国西周、东周、齐、楚、燕、赵、韩、魏、秦、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史实,起于战国初,终于六国灭亡。《国语》宣扬尚礼崇德,文风平易自然,被称为“春秋外传”。《战国策》宣扬急功近利、权术阴谋,文风铺陈排比,故多为后世正统儒家所不齿。《四库全书》将这两部书列在史部杂史类中。

 

 

    战国末年,楚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楚国贵族,因才高识远遭猜忌而被流放,目睹楚国的衰微与人民的苦难,创作了大批忧国忧民的诗歌。楚都郢被秦军攻灭后,自沉汨(mì)罗江,表达了与楚国共存亡的崇高情怀。终年62岁。屈原的诗歌乃以楚地民歌加工改造而成,名曰楚辞。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极富浪漫气息。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渔父》、《卜居》等。《离骚》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长诗,共373句。《九歌》共21篇,写了11位楚地之神,是在祭神巫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情诗。《九章》是九首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屈原对天地自然历史神话提出的170余个问题,是一首奇特的四言诗。《渔父》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卜居》是卜问起居处世之道的诗。屈原的作品可以用“香草美人”四字概括:香花香草比喻高洁,美人比喻理想。人品高洁与对理想的炽烈追求既是屈原的精神,又是屈原诗作的全部精魂。西汉末学者刘向将屈原及当时的诸多楚辞编为《楚辞》,东汉学者王逸为其作注,名曰《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注本。后来朱熹又著有《楚辞集注》。继屈原而后的诗人尚有宋玉。宋玉著有《高唐赋》、《神女赋》、《风赋》、《九辨》、《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辞采风流,宋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名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