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txt网盘: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5:49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点评】我一直认为,就《我的叔叔于勒》而言,程红兵老师和李卫东老师已经把这一课上到了极致,旁人很难超越。然而,当看到2009年第3期《语文学习》上刊登的王君老师的《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时,我有一种“如走山阴道上”的感觉,不知不觉随着她的学生,走进了一个个柳暗花明的境界。下面,让我们走进那异彩纷呈的课堂,分析精彩背后的元素。

一、以语言的名义进行反叛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封信。

【投影展示】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请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没有吗?

生:有破绽。于勒开头说他买卖也好,可是后面又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还说“希望为期不远”,这就是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发财。

生:按照常规,如果一个商人生意真的很好的话,他是不会丢下生意去做长期旅行的。

生:是的。如果他生意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为什么不可以回哈佛尔的家一趟看看哥哥嫂子,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呢?

生:就算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为什么要好几年不写信呢?

师:对的,只要他不是到月球上旅行,应该都是可以通邮的。(众笑)

生:我觉得,这封信根本就是说谎。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

师: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

生:我觉得于勒虽然说了谎,但他的心是好的,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师:请说详细一点儿。

生:他不是故意说谎的,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所以才说谎的。

师:原来于勒的心变柔软了。除了心疼家人,同学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于勒的什么变化?他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哥哥嫂嫂自己又一贫如洗了,然后忏悔请求原谅啊。为什么非要这么“绷”起呢?

生:于勒很自尊,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现状。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个体面的人,是能够给家族带来荣誉和温暖的人。他宁愿撒谎也要保留这点儿自尊。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封信是一把荒唐言,满纸心酸泪。于勒已经变化了,在谎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温度的于勒了。

【点评】于勒在信中说了谎?这多少让人有点目瞪口呆,因为这个结论是对以往观点的一次反叛。这样的反叛是不是异想天开呢?非也。王君老师是依据文本的语言一步步推理出来的,她引导学生发现了信中的破绽,又进一步分析出了于勒撒谎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软而又善良的于勒。不仅如此,随着课堂的进行,王君老师还引导学生紧贴文本分析出菲利普夫妇其实早就看出了信中的谎言。王君老师在该实录的“教学说明”里说:“我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她依据文本的语言做到了。以语言的名义进行反叛,正是语文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它显示了王君老师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王君老师曾就《我的叔叔于勒》写成了《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2008年第12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上,新颖的解读也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王君老师说:“唯有在前人密不透风的解读成果中还能够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最后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王君讲语文》)王君老师无疑是一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的语文教师”,当许多教师迷失于铺天盖地的网上资料时,她用令人信服的文本解读能力显示了一个学者型教师的风采,以语言的名义反叛,带领学生进入了一个个“豁然开朗”的文学世界。

二、以虚拟的方式体验文本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

生:我会说,弟弟,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生:我会惊诧于勒的变化,被于勒深深地感动,我会和他相认。

生:我会捧起他满是皱纹的手,温暖他,安慰他。

师:啊,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老师很感动。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点评】对一篇课文来说,若能调动学生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体验,则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或作品人物,最终和文本达到共鸣。遗憾的是,有一些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很难和文本达到共鸣。《我的叔叔于勒》无疑就是一篇离学生生活很远的作品。所以,按常理说,他们很难真正进入文本。然而,王君老师用虚拟场景的方式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悲与喜。上述片段中,教师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场景:“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于是,学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设想自己的选择:“一起回家”“相认”“安慰他”等。在这里,虚拟场景把学生引到了文中,学生以自己的体验来领悟文本,这为下面老师的问题“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做了一个反向的铺垫,从而使课堂以更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去探究。本实录中的虚拟体验还有一次。那是在课堂的开始,教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兄弟,你会怎样?”目的是使学生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当初无奈的选择。两次虚拟场景,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引导学生介入了小说,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期待视野,他们期待着课堂或文本是否会按自己的设想去发展,这一切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对课堂学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悲悯的情怀解读人性

师:这个“刚刚够生活”的家庭啊,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等待。这样的描述文中还有,请看——

【投影展示】

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师:你怎么评价这段文字中的菲利普?

生:他很虚荣。

师:是吗?被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就只是一种虚荣吗?王老师也经常被这样的场面打动。王老师喜欢时装,经常被电视画面上的时装表演打动,恨不得自己也能够穿上那些服装上台秀一秀。王老师还喜欢在解放碑看美女帅哥,许多时候那可是追着看呢。这是不是虚荣呢?(众笑)

生: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这样的高贵的生活的向往。

生:还可以看出父亲希望体面地活着。

师:是啊,同学们,从菲利普夫人的表现来看吃牡蛎确实是超越了家庭经济预算了,这事儿啊还引发了菲利普两口子之间的矛盾,但是菲利普还是“大义凛然”地坚持了下来。看来,这样的高贵的吃法,或者干脆说,这样高贵的活法对菲利普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怎么样评价菲利普夫妇。

生:我觉得他们真不容易的。在这么困苦的经济条件下,还要追求精神生活。

生:菲利普夫妇不那么令人讨厌了。虽然我恨他们对于勒的无情,但是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看,他们的选择也是情有可原的。

生:我感受到人生真的很无奈,活着真的很艰难。

生:我觉得穷人要保持自尊比一般人更难。

……

师:是啊,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

【点评】不得不承认的是,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处在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思想的阴影下挣扎,分析人物要么是高大全,要么是假恶丑,人物一律是扁平的。其实,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物都可以是圆形的。近些年,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杭州的郭初阳老师对《项链》《珍珠鸟》的解读就让人打开眼界。王君一直很敬重郭初阳,或许是受他影响,王君在本实录中也有了对复杂人性的解读,她把菲利普夫妇当作两个普通的人来解读。菲利普请家人吃牡蛎一定是虚荣吗?王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给了学生另一个审视的视角,让学生读出了“他们真不容易的”“菲利普夫妇不那么令人讨厌了”等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弥足珍贵,它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王君老师引导学生用悲悯的情怀去看待菲利普夫妇,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另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再也没有比这更真实、贴近文本的了,语文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两个标签式的词语,而是对大千世界的真实感悟,对复杂人性的真切把握。同样,用悲悯的情怀审视另外的文章,或许我们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长亭送别》中,崔母就一定可恶吗?她让张生考取功名就一定不对吗?不一定。可恶之外,她也有良苦用心:作为母亲,谁不想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呢?语文课堂上,师生不应该高高地站立于文本之外指手画脚,而应该深入文本理解复杂的人性,王君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四、以积极的态度温暖课堂

师:请继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展示】

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于勒的出现让菲利普夫妇彻底崩溃了,他们一病不起,这一家人从此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生:在巨大的打击面前菲利普夫妇最终没有能够保守住这个秘密,后来全家人都知道了于勒又变为了一个穷光蛋。二姐夫和二姐还是离婚了。

生:若瑟夫最终还是把这么秘密告诉了姐姐和姐夫们,菲利普一家顿时人心惶惶。

师:看来大家都是悲观主义者。

生:我认为不会这么悲观。于勒的出现让菲利普一家彻底清醒过来,他们不再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他们更加勤奋刻苦地劳动,活在了现实之中。他们家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好转。

师:看来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大家再想像一下于勒的命运。

生:于勒孤独地死在了船上,被船长扔进了大海喂了鱼。

生:菲利普一家终于良心发现,他们去把于勒接了回来,一家人过上了贫困但是却温馨的日子。

生:若瑟夫终于后来说服了父母让于勒回到了家。

生:于勒肯定不会回来。十几年的穷困他都捱过来了,他肯定不愿意回去。他会自己又远远地躲开哥哥嫂嫂,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死在外地。

……

师:……《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投影展示】

开头:

    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

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生:我读出了善良,于勒的遭遇让若瑟夫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

生:我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

生:我读出了悲悯的情怀。

……

师:莫泊桑评论其老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时说:“似乎就是一部充满深深的极度辛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笔录。”其实,莫泊桑自己的这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让我们再次朗读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呼唤,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

【点评】读这篇实录的时候,我一直在担心,我担心王君在把这节课上得精彩的同时,会给学生一个灰色而绝望的课堂结尾,因为她在《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中写出了人生的悲凉:“小人物们的的弱不禁风的人生理想啊,让人一声叹息,全身寒意顿生!”。幸好,当看到上面这个片段时,我吊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并暗暗感谢王君,她用积极的态度温暖了课堂。当学生悲观地畅想菲利普一家的变化时,王君老师有一个积极的引导:“看来大家都是悲观主义者。”一句话,把学生悲观的思维引向了乐观的道路。而且,王老师还在这里用课文删去的开头和结尾给了学生更信服的乐观结局,最终学生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等感受。在这里,王老师用一次引导显示了教师的责任和技巧,用一次补充展现了语文的味道和魅力。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绝望,教师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温暖学生的人生。我一直认为,好的课堂一如好的文学作品,它不会只是展示现实的冷酷,也不会只是粉饰现实;好的课堂总是在展示穿透浮华的真实时,也会给你送上一丝暖意,就像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喝的一杯冷酒,冰冷过后给你的是面对这个世界的温暖。王君老师做到了,她用积极的引导和语文的方式做到了。在这一点上,王君老师值得学生尊重,值得我们尊重。

文章写到这里,我发现王君的课堂和以前的略有不同:以前,王君对教学技巧推崇备至,“小学和初中语文课堂上,不是形式太多了,而是形式太少了”;但是,在这节课上,王君没有炫耀她的教学技巧和创意,而是依据语言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从而上出了异彩纷呈的境地。王君在最近的一篇文章(《用聊的方式对话》)里说:“教学艺术的渐臻‘无形’必然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当教学的形式简单下来,而课堂的容量反而饱满,学生的思维反而灵动起来的时候,‘艺术’就真正降临了。”和以前相比,王君更加成熟了,她在这节课上只是用了简单的教学形式,而“‘艺术’就真正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