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古劳咏春拳 冯良:芦笛中国书法从衰落到灭亡的发生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55:50
中国书法从衰落到灭亡的发生机制
昨日某网友说起中国书法衰亡的原因,说那是取消科举制度造成的,并举唐朝以诗赋取士极大地刺激了唐代诗歌创作繁荣为证,说过去字是否写得好非常重要,决定了士子们的穷通异路。如果书法不及格,则绝对没有中式希望。就是这种压力,逼迫得士子们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练习书法上,因而促成了书法的繁荣。取消科举制以后,这种压力再不存在,当然书法衰亡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这说法当然非常有道理,不过我觉得过于简单化了些。在我这无学之辈看来,书法的衰亡经历过从兴盛到衰落、从衰落到消亡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发生在明清时期,后一个阶段则发生在民国以后,两者的机制并不相同。

我在隔壁已经说过了,书法在明清时期的衰落,恐怕和强调政治挂帅、主张反智主义、否定儒家“大学”以外的一切学科(包括文化艺术)的程朱理学上升成为主旋律有关系。发生在这段时期的“正宗”文化艺术的衰落是全面的,诗词文章莫不如此,就连科技萌芽都遭了难:天文学特别是历法发生了明显退化;建筑的“斗拱”从唐宋发明的美观大方的“一梁三斗”蜕变为叠床架屋、无理增加自重的“一梁五斗”。只有“士林败类”们逃过了这一浩劫,使得“王八戏子吹鼓手”们创作出来的小说戏曲异军突起,成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大气候如此,书法艺术当然要跟着衰落。

我这么说似乎还是有点证据的。黄仁宇先生在《万历15年》中介绍,明神宗颇聪明,小时非常喜欢书法,字写得倍儿棒,但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帝师张居正便委婉地告诉他,此乃小道,不可过于沉溺,否则宋徽宗就是榜样,于是万历爷只好恋恋不舍地放弃了他的爱好。

连皇帝都要受此管教,何况臣工?张居正是难得的通权达变的杰出的政治家,连他都这么看,何况道学家们?似乎可以说,赵宋皇帝家专出大书法家反倒坑害了后世的书法艺术,使得“精通书艺”和“亡国”莫名其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士大夫们在下意识中把“书法精益求精”和“国泰民安”看成了一种不兼容的关系。

这当然也不无道理:天启皇帝不就是因为热爱作细木匠把我大明搞得一塌糊涂?但这推广到民间去就没有必要了。可惜古人绝对无此见识,社会对每个读书人的潜在期望都是治国平天下,并不是成为艺术家,那当然不能让“小道”干扰了这金光“大道”。

这当然不至于使得书法艺术就此毁灭──毕竟科举考试设定了书法的合格水准,但肯定妨碍了士大夫们无止境地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此所以后世再没听到什么“临池学书”的雅事。

书法的毁灭的原因我昨天也说过了。我认为是鬼子造的孽:西学东渐极大地丰富了国人可以从事的学科。过去读书人可从事的项目,除了读熟儒家经典和史籍,写点文章诗词,就是练练“馆阁体书法”,再了不起就是画两笔国画,下下围棋象棋,若再弹上两下古琴,那就是雅得不能再雅了。

鬼子闯进来后,立刻就带来了无数崭新学科:论科学有数理化工程技术,论文科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儿童文学,论社会科学有社会学、经济学、史学研究、哲学等等,论艺术有绘画(素描、水粉、水彩、油画等等)、雕塑、音乐(作曲,器乐【几百种乐器】)……出路骤然增加,人材当然要分散稀释,原来具有艺术天才的同志只能去练习书法和国画,现在突然间多出这么多造型艺术来,当然就会给分流到其他艺术行当里去了。

另一个原因当然是某网友说的废除科举,它连馆阁体的普及标准都无法保证了,而伟大领袖早就教导过我们: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遍水平低下,产生尖子的概率当然要低得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罗网友说过,不过至今没人注意到,只有老芦在将近7年前第一次听到这小子这么说,顿时如拨云雾而见芦青天(罗青天?),铭记至今,无日或忘。

老罗说,现代人的书法是给所谓“硬笔书法”毁了的,换用老芦的大白话代他说,就是鬼子的派克自来水笔(按:“派克”笔是“解放”前美国出产的名笔,一度垄断中国市场。“解放”后没有货源就逐渐消失了,我小时曾经用过)打败了咱们的“七紫三羊”(解释:所谓“紫”似乎是指狼毫,而“羊”则是指羊毛,那数字指的是两毛混合的比例。我这是小时听大人说的,不知记忆是否准确,如果错了,请罗书法家不吝指正,谢谢!)。

余生也早,小学时毛笔字还是颇强调的,所以庶几知道点传统士子的麻烦。其时学童都必备一玩意:墨盒。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正方形的铜盒子,里面放上丝棉,如同后来的印泥盒一样,区别在于装的不是印泥而是浸透了墨汁的丝棉。那墨汁也不是文具店里买来的。当时文具店根本就不出售墨汁,只卖墨锭。那墨锭由松烟聚成的碳黑(也就是化学单质C)加牛皮胶制成,闻上去有一股淡淡的松针的清香和一股更淡的牛皮胶的臭味奇特地混合在一起。For some unknown reasons(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小时很喜欢闻那气味。

这墨锭买来后,还不能立刻就用,因为很脆。如果你直接用来磨墨,若用力不匀,很容易就拦腰断为两截,泡在墨汁里。这时用手去捞,那结果就一定会是解缙解才子作的对联:

“墨童磨墨,墨抹墨童一脉墨;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所以,使用前,先得给墨锭“上夹板”,亦即用两片薄竹片夹住墨锭,再牢牢缠以丝线,起到加固强度的作用,在磨墨时墨锭就不会断了。随着墨锭磨损,得不断解开捆绑,把竹夹板提上去,否则磨墨时就是竹夹板在砚台里磨了。

等到万事俱备,便在砚台里加入清水,开始磨墨,靠摩擦运动,把那碳黑颗粒一点点磨耗进水里去,要一直磨到将墨锭一提,能把浓稠的墨汁拉起丝来,大人才批准合格。你才能拿去写大字,练描红。如果墨汁浓度达标,写出来的字在光线照耀下便能闪闪发出乌光来。

墨汁千辛万苦地制成后,便倒入墨盒,使得里面的丝棉浸透了墨汁。再把墨盒盖扣上,装进书包里去,上课时才能拿出来写大字。否则大家都带砚台去,临阵磨墨,等墨汁磨出来,也该下课了(磨墨是一个耗时极多的过程,我常常一个晚上都花进去了,什么都不能做。大概就是因为吃够了这种苦头,我终生对书法缺乏兴趣)。

须知好逸恶劳乃是人类通病。鬼子发明的自来水笔、铅笔、钢笔之类,何等方便好使,既有羊倌大道,谁还会耐心过独木桥?这结果当然只能是书法的彻底灭亡,于今剩下的,也就是老罗说的用“硬笔书法”冒充正宗书法。

我辈和老前辈(例如先父和先叔伯们)的区别,乃是他们是用毛笔学会写字,自来水笔乃是成年后才学写的。而我辈则反过来,是用钢笔铅笔启蒙,等到硬笔书法早成了本能后,一部分同志才对书法感起兴趣来,改去学用软笔写毛笔字。练习先后程序不同,结果当然两样。老前辈们的钢笔字看着像毛笔字,而我辈的毛笔字看着像钢笔字。人家是珠混鱼目,咱们是鱼目混珠,再练习也是伪劣假冒。

问题还在于,这习惯一旦入骨,就很难改正了。自从老罗点化了我之后,我回思过去写的字,果然就是用硬笔那套去糊弄毛笔,只知道在间架结构上取胜,笔意笔力是绝对不可能学会的,再临帖也是白临。这问题怎么解决,我还真不知道,老罗惜言如金,他小人家至今未作指点。

总而言之,在我这超级门外汉看来,书法从盛极走向衰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罪恶的致死一击,还是那万恶美帝发明的“派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