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搭讪下载:教师的集体回忆:“臭老九”老婆都找不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52:13

  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学校没有房子住,她跟另外一位单身的老师就住在学校图书馆空置的小单间里面。自来水是肯定没有的,需要用水,就只能靠学校的工友每天帮忙挑来一担,伙食也不能自理,不过当时都在集体食堂开饭,每个月交8元钱,可以管一个月的伙食了。虽然只是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一个月28元的工资来说,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了。

  那时候,比她年纪大一点的老师都还穿着长衫上课。思想比较开放的梁老师已经开始穿新式一些的服装,比如解放鞋,棉布衬衫什么的,当时压根没有校服的概念,有什么就穿什么。不过当时老师的地位并不算高,很多人都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这个行业,按照当时的观念,大家都认为做老师很没有出息,又穷又累,当不上大官还容易得肺病,所以在外面根本得不到尊重。梁老师教的是英语(论坛),别看现在英语这么吃香,在那个年代却是最受冷落的。梁老师说,虽然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非常排外,对英语也很排斥,所以每到上英语课,学生们总是不愿来上课,课堂纪律也很差,很多人甚至不愿做英语老师。

  50年代搞扫盲,每个老师都有任务义务帮助群众扫盲,每天除了正常上课,梁老师还要额外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一些不识字的群众、妇女上两个小时的课,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老师们还要下乡支农一个月,在村里跟农民一块积肥、割稻谷、收稻子,说是支农,但伙食费还得自己开支。每次去支农,家里的小孩就只有托付给邻居看管。

  从工作到退休,梁老师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平平淡淡的做着本职工作,经历过地位卑微的时期,经历过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又遇到了第一个教师节,老师的地位终于得到认可,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如今,她还保留着90年教师节学校发给她的一个铁桶,上面印着几个大字:育人光荣。

  60年代 “臭老九”老婆都找不着

  关键句:我宁可嫁鸡嫁狗,也不会嫁给一个满口粉笔灰的臭老九

  讲述:徐泽强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1960年,徐泽强从中央民族学院(即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本来应该要留在北京的,但由于出身地主家庭,他被分配到贵州从江县从江中学任了语文老师。

  采访:方靖文

  提起六十年代的从教生涯,徐老那双仍旧闪烁着光芒的黑眸顿时显露出淡淡的哀伤。

  徐老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在各行各业里被排到了第九,仅次于乞丐,故而有了“臭老九”的叫法。徐老有位同事姓刘,在追求一位卖土特产的营业员时就遭到这样的辱骂:“我宁可嫁鸡嫁狗,也不会嫁给一个满口粉笔灰的臭老九……”徐老为此感慨万千,特别在墙报上描写了这个故事,并取标题为《女营业的玻板》,以影射教师在当时社会的低微地位。

  1966年文革开始,教师们的生活更是暗无天日。《马均传》是一篇描写主人公马均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怀才不遇的故事。徐老在给高中同学上这篇文章时就有同学询问,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境况时该怎么办?徐老就自己的实际遭遇如是回答:“其实,我也不喜欢做老师,我真正想做的是一名大记者,多写作、多在报刊上发表些文章……”没想到这么一番话就被冠于“宣扬封建名利思想”的名堂加于批斗,接着还搬出他的家庭出身,一斗就是3个多月。他说当时社会都把眼睛盯准了教师队伍,一有风吹草动都有被批斗的可能。徐老列举了他们学校的一个故事:他有个同事吴老师,重庆人,是该校的教导主任,从事化学科目教育。还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吴老师曾在国民党一个军工场做童工。没想到这个底细被人打探之后,调查组就找到吴老师的爱人。情况很严峻,他爱人不得不编造了“吴XX晚上经常在实验室里发电报,好象是给国民党传送机密……”这个消息传出,调查组马上调遣了一个部队到学校来搜查。而事实的结果是,他们只在学校的实验室找到了一台模拟机。

  “在那个时代,好事从来轮不到你,坏事却首当其冲地撞向你,从来总是低人一等、抬不起头做人,连找个对象都是那么的困难。”徐老最后用这句话总结了60年代做教师的那段生活。

  60年代“学工学农兼学别样”的日子

  关键句:上山下乡,党叫干啥就干啥

  讲述:一级教师 王老师

  采访:阮小燕

  1965年,我下放到一个乡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每月的工资18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大潮袭来,在那样一个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迫害、地位低下的大环境下,教师这个“神圣”职业被贬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社会上称之为“臭老九”。当时的“臭老九”们连一个供销社里普普通通的售货员都不如。

  教师绝对是穷的。那年那月的18元啊,如今说起真让人心酸。可是,那个年代的老师们并不因为穷酸而没了自尊,也不因为这个“卑微”的职业而失去对事业的热爱。

  我当年在那里教一至三年级语文、数学,还要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每个班的学生有60、70人。一天下来,工作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到了晚上,就在那盏鸡蛋大的煤油灯罩下批改作业,直至深夜。学校师资是简陋的,徒倒四壁。做姑娘时的我,因为害怕,所以每个晚上入睡前都要检查一下床底。

  在学校里,除了教学外,每周还要到各生产队去宣传,辅导农民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称之为“政治夜校”。那时我们常念的是:“我爱毛主席,我爱天安门……”,在那些“学工学农,兼学别样”的日子里,党叫你干啥你就干啥。我和老师们常到几里外的乡村农作、学习,风雨无阻。我们一行十几号人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提着手电筒或是点着气油灯浩浩荡荡走在乡村的田间小道上。那时的老师们真的是穷快乐,思想很纯朴。记得1969年那年,我怀孕了。挺着大肚子下队时,我们的组长便拿我开玩笑说:“小王,你背着你‘洋操鼓’走到前面带路吧。”顿然间大伙儿的笑声回荡在夜的上空……

  六十年代的老师“上山下乡”,夹着“走资派”的尾巴,背着“臭老九”的名声一路走过那些艰难而别样的岁月。

  70年代

  我和妻子那个年代的激情岁月

  夫:

  关键句:以“瓜菜代”来填肚子

  讲述:蒙子卿 广西医科大学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所长、教授。

  1960年走上讲台。

  采访:罗 妮

  60、70年代走上教师讲台的人,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承载了过去年代人的部分苦难,又幸运地迎来改革开放,他们的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1960年8月,我从当时的广西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了。作为优秀的毕业生,我留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月工资55元。那一年我21岁。

  60年代刚好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在那年头,我的工资也不算少了。但由于物资异常缺乏,油腥少,饭量大,总觉得吃不饱。当时很多老师经常是半空着肚子上课的呀。课余时间,我们就想办法找东西填饱肚子了。当时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瓜菜代”,什么叫“瓜菜代”?就是用瓜菜代替粮食。我什么都吃过,“牛皮菜”呀、芭蕉心呀、小球藻呀,只要能吃饱肚子,都往肚子里装。为了得到更多的瓜菜,我和同事们一边上课一边开荒种菜。

  到了 70年代“文革”期间,情况就变得不太一样了。由于过于钻研究,不太热衷政治,我成了当时医学院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之一。成为典型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不认真学习政治,思想上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二是喜欢听音乐,如“多瑙河之夜”等古典音乐,在“糜糜之音”下给学生备课。成为“白专”典型后,我常被贴大字报,大会小会上被点名批评。当时我才28岁,压力很大,也很不服气。不过,批完评完,我还是一样照样上课和科研。多年以来,除了桃李满天下外,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和同一战线的妻子徐亚陵相知相爱,携手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

  妻:

  关键句:天天穿军装上课和劳动,自己自豪,别人顺眼

  讲述:徐亚陵 广西医科大学附中校长。1976年走上讲台。

  采访:罗 妮

  我是70年代走上三尺讲台的,月工资是36.5元。当时,最时髦的衣服是军装和制服。那时,我的换洗衣服就两套,都是军装。天天穿着上课和劳动,自己自豪,别人也看得顺眼。不过,女孩子嘛,爱美之心还是有的。有时,我就自己做些衣服,每当穿着自己缝的棉布衣服,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记得刚调到医科大附中时,我穿着一双银灰色的半高跟凉鞋去上课,一路上老是有人盯着看,自己感觉也很“另类”,第二天就不敢穿了,换了双黑色平跟鞋。(说到这里,徐校长笑着说,哪像现在的女孩子,花花绿绿地穿着多漂亮。)

  不过,70年代物质生活是贫乏了点,但我们却一直保持着一种优良传统,那就是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乐于奉献,热爱学生。不管是谁,只要走上讲台,全部精力都会投入到讲课中。
80年代初

  下海经商蠢蠢欲动

  关键句:民办代课教师幸运“转公”,赶上了下海潮

  讲述:蒙精宇,某报编辑部副主任

  采访:韩 沛

  80年代初,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气已然渐渐形成,当上一名人民教师是件自己自豪别人羡慕的事。

  尤其是在马山农村,社会上许多有志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纷纷投身到教师行列,而当时在校学生较70年代多得多了,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很大,而政府财政又不允许这么多的教师都转成公办教师,所以庞大的民办教师、代课老师便成了那个时期惹眼的风景线。

  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成立。教育界欢呼雀跃,社会对教师更是刮目相看,教师不但政治地位扶摇直上,经济上也令人艳羡了。不是因为收入高,而是因为收入稳定。

  1985年,我所在的马山县,更是迎来了教师队伍前所未有的盛事——民办代课教师大面积转正,经过简单的考试,全县的民办代课老师几乎都成了公办教师。有的代课老师走上讲台才十天半月,便恰逢其会,幸运地“转公”了。

  到80年代末,这种盛况就渐渐降温了。即时从商的人越来越多,农村中不少人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做起小生意来了。

  当时,较开放的地方已出现吃皇粮者下海经商的现象。教师队伍自然概莫能外,不过我们农村的教师队伍还相对比较安静。许多教师只是耳中听听别人下海的故事,心里盘算着自己有没有这个胆量,如此而已。

  80年代中期

  关键句:40多元工资,一屋子几口人挤在一两间平房里

  讲述:邱雷,南宁市特级教师

  采访:梁如雪 实习生 刘爱华

  77年恢复高考以后,凭着自己的体操功底进入了师范大专班,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体育老师。

  在她的印象里,80年代的教师条件比70年代之前的教师有所好转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领的是40多元钱的工资,算是中等的档次,跟其他行业比起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当时的住房条件可没有现在那么好,老师们住的都是老式的平房,通常都是一屋子几口人挤在一两间平房里头。当时学校里最高的房子就是两层的楼房,一栋办公用的,一栋做教室。说是楼房,那就完全不是现在的钢筋水泥了,教师和走道的地板全都是木板铺就,一走起路来咯兹咯兹响,楼上的人走到哪里,楼下的人全明白。不但地板是木的,门窗也都是木的,灯光还非常昏暗。

  说到以前的体育课,邱雷老师就有点好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体育课很单调,学生们清一色的解放鞋(那时候解放鞋就好比运动鞋),运动服就是红、蓝、绿三色镶白边儿的那种纯棉料子,质量好,可就是太厚。学校球场和体育器材少,排球场就是一块泥巴地,到了雨天又是水又是泥,所以体育课除了一些球类或田径项目,就没别的了。所以以前的学生都有一个感慨: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现在可不同了,体育课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目的是享受运动,除了教学规定的课程,邱老师还引进了很多时下流行的健身项目,什么啪啦啪啦舞、街舞、健身操了,或者是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比如跳大绳、打竹杠等等,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现在你再到沛鸿中学去看看,全塑胶的足球场和跑道,舒服极了!

  其实,邱老师曾经有机会可以离开教师岗位。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段,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那时邱老师的爱人正好也有机会到海南出任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并希望她能一起辞职到商海里“拼搏”。几经思考,邱雷老师仍然舍不得自己这份教师工作,虽然每天都要经受日晒雨淋,但是她觉得自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教师这个普通的行业里面。
90年代 老师开始“新鲜”

  关键句:在经济浪潮与教育观念的夹缝中求发展

  讲述:银健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1995年走上讲台

  采访:何卫红 实习生 刘 金

  90年代的老师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面对经济大浪潮的种种诱惑。

  自从80年代大学恢复高考以后,老师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当老师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工作稳定、收入正常,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下海经商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功成名就,收入远远高于老师,使得一些老师耐不住寂寞,纷纷辞职“下海”。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在90年代选择当老师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95年正是经济浪潮的浪尖,当时我也曾心动过,是不是应该出去闯一闯,而且当时对教师这个行业还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可当学校需要我留下来时,因为大学时我干的也是学生干部工作,不知不觉对学校产生一种依赖感,于是没多犹豫就留下来了,没料到一干上竟然放不下。有时候我的毕业生回学校来,看见我也会问“您还在干啊?”我只是笑一笑,也没想那么多。我心里明白,我们老师干的是“良心活”,都希望孩子们能有好的成绩,或许这就是当老师的乐趣吧,这种乐趣足够支撑着我在这个岗位干下去。

  不过,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逐步开始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而这个时期的学生接触的东西也逐渐增多,知识面不断扩展,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作为教师,稍一放松你就有可能跟不上他们了。过去我们一直倡导孩子的思想教育,由于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社会实践的支持,使学生只能明理,却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已经不受用。作为教育体制转型初期的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深入地去了解孩子,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最快地接受新事物,换句话说,你得不断地给自己“保鲜”、充电,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新世纪 女儿国里尽显男儿本色

  关键句:女儿国里的男幼师,“须眉不让巾帼”

  讲述:李彬,2003年走上讲台

  采访:梁如雪 实习生 刘爱华

  在大多数人眼里,幼师这一职业似乎无异于女儿国,然而这种看法到了区直属第三幼儿园里却是比“陈年老酒”还要陈旧。

  在那里你常常会看到一些年轻的男教师活跃其中,他们在学前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可谓“须眉不让巾帼”!李彬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80年代出生的李彬所接受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教育,这使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鲜感。李彬认为,“上美术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通过美术来熏陶情感。在这一点上,李彬丝毫不逊色于女教师。

  男性从事幼师职业,在广西也只是九十年代末的事。至今仍存在一些世俗的偏见,这无形中给男幼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然而,在这种偏见之下,李彬仍坚守了自己的看法:“观念是不断在变的嘛,引进男幼师的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教师结构而已,而且,这种做法有利于幼儿健康性格的形成,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只是中国起步比较晚而已。”李彬觉得这种偏见是不会给自己形成任何压力的。而且,在与这些单纯的小孩子打交道时,显得简单而轻松。这里成了李彬的第二个世界,如童话般纯粹而美好! 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胸怀,让李彬在世俗的偏见下仍活得很精彩! 李彬还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女友从始至终都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这一选择。他说,女朋友在把自己介绍给别人时总会很大方地说,“这是我男朋友,在幼儿园当老师。”与记者聊到这些时,李彬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感动!家人的支持让他的工作充满了动力。 在愉快的交谈中结束了这次采访。开朗、有主见的李彬用自己的言行对男幼师这一职业作出了阐释。
阳光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关键句:裙裾飞扬,穿梭在校园间

  讲述:小丽,2000年走上讲台

  采访:阮小燕

  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因为面对的学生永远是那么年轻和充满活力,他们的天真和烂漫能保持我自己的心态永远不老。

  每当我穿着时尚、漂亮的衣服穿越校园时,那年轻的哨子声若有若无地传入我的耳朵,那一刻,心是快乐而自豪的。

  在学校里,我活泼、热情的个性使得孩子们都爱和我套近乎。“年轻无极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觉得教与学是一个互动过程,把教师从传统意义的“权威”地位上拉下来,应和学生平等交流。所以,我的教学方式带着浓厚的个人魅力。

  新时代意义上的“传道”,我理解为教会学生做诚实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集体观念等。所谓“授业”,那要教学生学会创新。“解惑”则应理解为:营造一个师生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的氛围。也就是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反过来“敬”老师。教师只有兼备了引导和指点的能力,才能胜任这一神圣的事业,而教师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来自学生的不断激发。这正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在这个小县城里的老师,这份轻松、体面的职业让我赢得许多青年男子的青睐,孩子、家长的喜欢。

  每当走在大街上,远远地看到学生或是家长向你问好,那种受尊敬的感觉,真的很幸福。这就是新时代的老师——阳光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www.stnn.cc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