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溪附近酒店:余言:耗散与辩证法—读《我学辩证法》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27:38

余言:耗散与辩证法

—读《我学辩证法》有感(2009-01-18)

 

近日老网友萧立功老先生特意推荐,邀我专读赵汉雄老先生《我学辩证法》(附后),真是老话题新感受:赵老这篇文章再三强调‘开窍’,用意良苦.钻研学问贵在开窍,反之亦然!藉此思路,也联想到我自己又何以对‘辩证法’总难开窍,反而在接触‘耗散法’即自悟通窍!—莫非工业专业习惯与‘耗’相关?

赵老文中所述“学辩证法”经历,国人尽知.即官方多年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先进的世界观—矛盾论—‘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争论”,都会使人忆及当年“大鸣大放大辩论”—学用哲学热—“三不”(不打棍子不扣辮子不戴帽子)…当年多少学者名流正因轻信“三不”而陷落漩渦身败名裂遗憾终生!赵老文中所述三次‘开窍’,虽第一和笫二次‘开窍’只涉及马列,但归终笫三次‘开窍’才直奔主题,仍是毛氏斗争哲学,谁敢辩而证之?

但是, 当年人言可畏的“三不”(不打棍子不扣辮子不戴帽子),却意外在我接触‘耗散法’之后,居然又碰撞新“三不”倒引我自悟开窍!这新“三不”是不稳定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

生命在于运动,人的生命乃至宇宙生命都在运动中生存和发展,不断‘耗’着能量/物质/信息,并长期处于“三不”状态(不稳定不可逆不确定).当人们还身处农牧时代,就只能崇尚‘火’成为‘耗’的源泉(人力马力暴力).当人类进行工业革命100多年后才认识‘’(机器化),又经过100多年更认识‘负熵’(智能化)而步入信息时代, 显而易见:工业革命正是‘耗’的革命!正因如此,中国网民中有识之士,誉称发现耗散结构理论的科学家普利高津是信息化的‘哥白尼’.

赵老在文中自问:‘辩证法究竟是什么?思想史中该怎样给予定位呢?’

辩证法确实在人类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毕竟产生於农牧时代,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全球发展,现代科学理论正在不断创新,并强调人与自然对话,‘辩证法’也需要创新,比如‘耗’与‘产’(产品产值产量资产无产共产)的辩证关系就值得关注.当人们习惯用‘产’的思维模式笼罩一切而安居乐业之时,, ‘耗’的突变(比如地震)就会导致仃‘产’, 当‘耗’与‘产’同属同一系统本身的两端(输入和输出),那么该应用对立统一规律作出解释,还是. “三不”?( 不稳定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向赵老学习—我也仍将继续思考。

 

附: 赵汉雄:《我学辩证法》

 

1952年思想改造,我读高二恭逢其盛。十五、六岁正当志学之年,对新奇智慧先进的思想方法都愿学,所以也谈不上是洗了脑。时任团市委学生部部长许良英指导中学生思想改造,他主讲的大课推崇“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先进的世界观”,当然待别想学。那时《矛盾论》有单印本,才几百元一本(相当今天几分钱),深奥是深奥了点,也有点好高务远,不过我想学的决心很大很持久,一定要把它学到手。

五十年代的学生,没有不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谁不曾为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激动过深思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那时也真幼稚,不是说“解放”了吗? 那末“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该选什么呢?我想牛顿、爱因斯坦…扩大人类知识也是“壮丽的事业”。要认识世界,先进的世界观应是必备的,我一直没有对“扩大人类知识”作出贡献,那我一直要学“最先进的世界观”,或者改进它使之成为最先进的世界观。

 

第一次开窍是读到列宁说“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代数学不就是朝XYZ里代入各个数值?我用“芝诺命题”试验这种方法:古希腊人芝诺说“看啊,飞箭在一点上又不在一点上”,黑格尔、恩格斯、列宁都认为此语是地道的辩证命题,我剖析飞箭的运动轨迹共有三类特征点:起点—途中点—终点。“在一点上又不在一点上”对起点、途中点能成立,代入终点就不成立,飞箭只能停止在终点上。坚信理论正确者,或会千方百计将这处悖理说圆了,此时最易犯“用一个错去掩饰另一个错”;我还不是坚信者,我认为这是个漏洞,应当改进理论使之不出现这类漏洞。

 

第二次开窍是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是“头朝下倒站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假设有一种指导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绝对精神”,当自然界发展出有了意识的人,人就会从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中将“绝对精神”提取出来,它就是“辩证法”。马克思破除了“绝对精神”的神话,但还不足以将“头朝下倒站着”的体系病改变过来。因为“对立统一法则”有“相互转化”的规则,当你制定一条“头朝上”的命题(例如:物质变精神),一经“相互转化”就出现“头朝下”的命题(精神变物质)。這就是说“头朝下”的现象是辩证法的体系内部也会产生,如将“相互转化”废掉,辩证法又与形而上学何异?

马克思称他的哲学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然而读过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独立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凭这个定义,显然改造不了辩证法。因为客观存在有两类事物:物质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不能脱离实体而独立存在,但可以单独被认识(如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在认识论中两者都可列为笫一性;在本体论中只能认物是第一性、相互关系第二性。在哲学的源头没有把两类客观存在作出分辨,那末这部唯物论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时就可能有时唯在“物”上,有时唯在“相互关系”上。唯在“相互关系”上是一种“客观唯心论”,所以依从这一理论,有时唯物、有时唯心那是必然的事。在经典著作里也能看到 “头朝下倒站着”的命题:事物即矛盾(毛);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明用这部唯物论还不能彻底改造辩证法。

 

第三次开窍是“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争论。毛主席与人斗所向披糜,亲自出马与一种哲学思想斗仅此一遭,正可学点真章绝招。毛从“物质无限可分”立论,高屋建瓴!但要看对什么物一分为二?对分子(分为不同原子),原子(分为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分为二,确实可以分出不同的对立物,可是那里面的对立物在你“一分为二”之前就存在了。毛是坚信物质永远有对立统一结构的(毛的这种思想还误导过物理学家去寻找层子、毛子…没能得到证实),他就摆脱不掉走在前面的梦魇。其实应该分那种没有对立统一结构的物,“合二为一”才不会跑过你前面。可是没有对立统一结构又是辩证法不认同的,所以这场官司还要打到辩证法的源头上,倒底物在前还是规律、矛盾在前?规律、矛盾是先天的还是后天?规律、矛盾是从那里、又是怎样生长出来的?

以下是我思考无对立结构的、不可再分的原始粒子怎么变成可分?仅是一番自己思维训练,你没能给出说法,那我自己找说法,跟拥毛反毛不搭界。

 

假定原始宇宙,有无限多个同质单子在无规则飞舞,它们质量无限小速度无限大,它们之间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除方向改变,其质量、动量仍与原始单子无别。(为方便叙述,原始单子记作1V1:V前的1表示速度的量词;V后的1表示单子的个数,下同)。这时的宇宙是各向同性的,如无改变必将永存。

但在单子们无限多次碰撞中会出现一种非常独特的事件:两个单子经历各自的碰撞途径走到一起,它们接触但不碰撞、运动方向又完全一致,以后就成一体共同行动,此称2-并子(记作1V2)。

1V2为什么会一起行动而且被碰撞时也不分离?因为接触但不碰撞的两个单子间有一种接合力,(因在初创,我绝不引入当前宇宙不存在的物理量),此力由单子内部已有的凝聚力而来(因为单子在碰撞时不被粉碎,想必内部有凝聚力)。凝聚力的本义是单子内部所有质点间相互拉力的总和,不过计算凝聚力的大小可设想:单子的质量(球体体积×密度)集中在球心位置,从那点对球内任一点发生的拉力。接触点在球面,它受到的拉力是:4/3×圆周率×半径的立方×密度÷半径的平方=4/3×圆周率×半径×密度。经接触点传递,此力也就拉住所接触的单子。1V1碰撞时不能使单子解体当然也不能使1V2分离。

新生的1V2迟早要遇1V1碰撞,双方交换动量的结果出现2V1和0.5V2。并合之道第一要义是速度相同,此时宇宙中开始有三种速度的粒子(1V、2V、0.5V),也就出现三条不干扰的并合之道。由于1V1并合总是在补充2V1和0.5V2的库容,积累到一定量时也使2V1和0.5V的并合之道活跃起来。

0.5V2并合产生的0.5V4终究要与1V1碰撞,,结果是得到2V1和0.25V4(0.5V4如与2V1碰撞,因双方均含2单位动量,结果仍为0.25V4和 2V1。不出现新物质的碰撞可以忽略,下同)……。由是看出:并合之道的趋势是:并合子的质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慢。速度越来越慢就是“定居”倾向,定居区应在宇宙的对称面上,因为那里发生并合的概率较大。质量越来越大,则使一个新物理量(转动惯量)浮出水面。

单子碰撞时也会出现单子旋转,但它的转动惯量小,很容易被“去旋”(例如正电子与负电子对撞,湮没为光子),质量大的转动惯量就不易被掣动。大质量物体的转动惯量会长久存在,它对环境会发生影响,因为撞在旋转体表面的粒子都会附加一个切线速度而弹离,于是在旋转体表面会出现一层切向粒子流。旋转体对空间的影响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此因最内层的附加切线速度是从旋转体直接得到,较外层粒子的附加切线速度要从已获得附加切线速度的粒子传递。据此可以想像:旋转体会在自己周围建立起“场流”,由内向外“流线”由密到疏。某粒子置身有效“场流”,靠近旋转体一侧“流线”密,另侧“流线”疏,它就得到指向旋转体的(向心)力,此力使它变直线运动为曲线运动,如果恰到好处,此粒子可以作“绕日运动”,此称“俘获”。

“场流”对单子另一项影响是使单子自旋,因为场的粒子流与转动惯量同向,这股不紊乱方向的粒子流与入“场”单子擦撞,不管单子已带自旋或不自旋,或带正旋或带反旋,被不紊乱方向的场流持久作用下,造成与场流方向反向的自旋。而最后被俘获的,必是单子自旋场与核的自旋场兼容并产生最大合力的那种单子。如果看到一个正旋的核俘获一个反旋单子就认定是质子俘获电子,大可不必匆忙定性,至少以转动惯量建立的场当初不是电场(可能就是引力场),要等反旋的粒子进入,且两个场可以兼容,才出现电场的雏形。真正成为电场应是电场力远远大于引力,即引力可忽略不计的状况。第一颗原子型粒子可能建立在混合力(引力+电力)基础上。从氢(氕)的几种同位素(氘、氚)都只能吸引一个电子来看,原子的形成是以电场力为主。但是电场力如何建立起主导地位?这里就不猜想了。

并合子的质量是逐渐增加的,最早达到可俘获量级的旋转体只能俘获最小速度的单子(1V1)。

以上讨论:从只有碰撞规律的世界,到出现并合规律,再到出现俘获规律;从只可相同速度粒子的并合,到不同速度的粒子俘获,可以窥见新规律是在物质运动中从无到有创造的。

疏理过1V1并合之道以后,可对其余2V1、4V1、8V1…类似的并合情况作简短综述:

①动量守恒可理解为两物作弹性碰撞时互相交换了动量,所以被1V1碰撞后的并合子都含1动量单位(0.5V2,0.25V4,0.125V8…);被2动量单位的单子(2V1)碰撞后的并合子都含2动量单位(1V2,0.5V4,0.25V8…);被4、被8动量单位的单子(4V1、8V1)碰撞后,并合子应得何种速度?也可照此推知。

②每次并合都会出现动量倍增的并合子,因并合概率远低于碰撞概率,所以新并合子总要先遇碰撞,一碰撞必将自身动量(含因并合新增动量)转移到来撞单子,因而单子的动量可以增大:如1V1与1V2碰撞得到2V1单子;1V1(或2V1)与2V2碰撞都得到4V1单子…。

由上可以推论:在碰撞规律和并合规律共同作用下,宇宙发展趋势是:质量向并合子集中,动量向单子转移。

③假定开始俘获现象是发生在8-并合子阶段(仅为方便,,不是确数),那末同构异速的“氢原子”依次有:0.125V8(动量1),0.25V8(动量2),0.5V8(动量4)、1V8(动量8)…;“电子”在不同飞行速度的原子里发出的吸收谱线会出现“高红移”。

④原始单子的不可分性是相对于1动量单位的单子1V1说的。单子内部的凝聚力是恒值;单子的动量却能循序增加,因而总会出现增速了的单子冲力(假定为10V1时)大于凝聚力,这时单子是可分的。发生了这种破坏力,由原始单子解构的宇宙会逐渐被轰毁,最不济的设想是宇宙回到“有无限多个同质单子在无规则飞舞…”,原始宇宙会循序发展,第二代也能再演化一回。

或者会问:宇宙中已经出现了轰毁单子的力,那末它也能阻断单子间并合,如此再要宇宙第二次发展还有可能吗?其实,当10V1的作用力撞碎其它单子,那末它的反作用力也能撞碎10V1。两个“半单子”纵使仍有10V的速度,它的动量就不具破坏性了,它得再回到并合之道重振它的动量级。在这般“一张一弛”过程中,“半单子”会越来越多,由“半单子”并合的物体密度会很高。因为并合实为堆垒,小体积物的堆垒一定比大体积物堆垒的密度高。由“半单子”物质形成的天体可能就是“黑洞”。

 

我的这段思考絮述完了,虽然算不上科技作品,只是有一点敝帚自珍:因为我思考的对象不具对立统一结构,不能应用对立面斗争统一法则,至少在我的思想里它能发展、一往无前地无限发展的。这样,说辩证法是发展的总规律就可疑了。

辩证法究竟是什么?思想史中该怎样给予定位呢?我将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