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最多有多少阶:农村老龄化问题发展隐忧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5:02
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镇 老龄化渐成农业发展隐忧
2011年10月04日 09:47:20 来源: 光明日报
日前,秋粮丰收的喜讯传来,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1.1万亿斤,实现连续8年增产。然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在许多地方,老年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老龄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隐忧。年轻人都不愿种粮了,也不会种粮了,这不禁让人担忧,明天的粮食谁来种?
进城还是务农?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
1949年至1958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新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各大中心城市经历了第一次扩容,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了起来。当城市的承载能力超负荷后,城市的管理者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1958年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二元结构正式确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被阻断。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不可逆转的。1984年以后,以改革开放为号召的现代化进程中,先是东南沿海,以后又波及各大中城市,加工产业、轻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户籍及票证制度的松弛是不可避免的了。粮票等各种票证的废除让农村青壮年向城市流动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加入了进城的行列。
现在有许多“二代农民工”,他们很小就随进城打工的父辈生活,现在已经和所在的城市水乳交融了,他们熟悉城市胜过农村,土地对他们来讲已经很陌生。他们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消费在城市,也艰难地在城市的学校里学习;但一纸户口,让水还是水,乳还是乳。
在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连续八年粮食大丰收。然而,连年的丰收是否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最根本、最基础的战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实现自给自足意义重大。近几年,我国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随着种粮成本的增加,物价的上涨,让农民种粮收益打了折扣。
与种粮收益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据悉,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
农村里那些匆匆远行的背影,谁也阻挡不住。虽然“京城米贵,居大不易”,但城市对农村人口,特别是“二代农民工”的吸引力是坚不可摧的。土地对农民工来说,只是相当于他们的一份社保,一旦遇到不测风云,可以暂时躲避一下。2008年当国际金融风暴来袭时,许多农民工返乡暂避。
只有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水平,在廉租房、医保以及子女就学等问题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让农村承包土地摆脱“社保”的尴尬角色,让土地流转更加顺畅,才能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集约化。
发展现代化农业,让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让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农业生产只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桎梏,成为高效低耗的“新兴”产业,国家的惠农政策才会产生放大效应。我们既可以保证进城农民在土地之外获得更实惠可靠的社会保障,又可以塑造出一个高效安全的粮食生产新模式,让种粮农民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有成就感和归属感。(郭丽君)
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 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
2011年10月04日 08:24:5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卫敏丽、林茵)近年来,我国有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党俊武近日在中国老年学学会等主办的“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伴随少儿、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平台期。
党俊武分析,在我国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承受快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较低。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综合人口老龄化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承受能力来看,我国农村是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地区之一。
“目前,留守老人已成为许多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说。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达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其中65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达2000万。
赵宝华说,留守老人生活缺少费用,生病缺少照顾,种田缺少帮扶,生产缺少资金,精神缺少慰藉,应加强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探索新型社区养老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老年人抗风险能力。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桑植县委组织部
(2006年7月30日)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地区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和研究其形成原因,找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而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专门就贫困地区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老龄化问题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桑植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对于桑植这个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0.2%的老、少、边、山、穷、库区县来说,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亟待着力解决。现根据调研情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分析
桑植县共有62个基层党委,19165名党员,其中乡镇(场)党委39个,村(居)党支部558个,农村党员14411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5%。我们通过对全县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职业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呈现“一高二低”的现象,即党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致富能力偏低。
首先,从年龄结构来看,整体年龄偏高。全县农村党员队伍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2994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1%;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666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6%,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4759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3%。
其次,从学历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全县农村党员队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有1479名,占10.3%;中专文化的有1211名,占8.4%;高中文化的2095名,占14.5%;初中及以下文化的9626名,占66.8%。而在这个高达66.8%的比例中又基本上是年龄较大的党员。
再次,从职业分布来看,致富能力偏低。全县农村党员队伍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0274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1%。其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有1411名,占9.7%;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5465名,占53.1%。这些年龄较大的党员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耕作模式。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有的党员对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存在困难,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水平低,显得致富无门,从而影响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我县党员发展的整体情况及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抽样调查的10个村党支部的情况来看,形成当前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误区是形成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的主观因素。当前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还存有以下几种错误认识:一是不敢发展保位子。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存在嫉妒心理和宗族观念。害怕发展了新党员,进了村班子,顶替自己的位置;有的拉帮结派,培养和自己观点相同的,发展自己圈子里的人。二是不愿发展装瞎子。有的地方在研究发展对象时,讲资历、排座位、看年龄,有的认为青年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还需进一步“考察”、“培养”,忽视了青年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三是不想发展糊日子。个别村党支部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得过且过,常年不组织开展活动,使许多积极要求进步的年轻人没有机会入党。很多党员把自己混同为普通老百姓,降低了党组织的威性,挫伤了农民入党的积极性。四是不能发展“空脑子”。由于发展党员工作要求严、标准高,当前还存在着大量农村青年外出不便培养、少数在家青年素质不高不能培养的现象,致使个别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高挂“免战牌”,党员队伍“青黄不接”。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是形成农村党员老龄化的客观因素。桑植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村还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高,使发展党员工作上面临着“三无”的尴尬。一是部分村级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不强,致使无力发展。目前很多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自己都还处于贫困状态,对发展村级经济没有很好的思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广大农村青年缺乏吸引力。二是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向转移,致使无人发展。我县农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村青年在家没有很好的出路可寻,便纷纷外出务工挣钱,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小孩,村级党组织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上缺乏合适人选。三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方法单一,措施不力,致使无法发展。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缺乏探索与创新,都还是沿用过去模式,没能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对如何发展农村党员显的束手无策,存在消极等待、任其自由发展的心态。
(三)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多元化是形成农村党员老龄化的现实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在发生变化,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农村党建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三种危机。一是信仰危机。由于包产到户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单干”的独立性,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教育管理职能。加之部分农村一级群团组织形同虚设,农村青年接受党的知识教育缺少系统性、规范性与长期性。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村许多青年更多关注既得利益,开始面临着信仰的迷失。二是信用危机。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多元化一方面使某些公共权利被滥用,损害了一些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伤害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另一方面,面对农民群众的问题和困难,少数基层党组织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等不作为行为,使农村青年对党组织缺乏必要的信任,从而产生信用危机,大大挫伤了他们入党的动机和积极性。三是信念危机。改革开放在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的同时,难免带进了一些腐朽的思想和不良文化,这些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腐蚀了一些党员的思想。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在思想上产生了偏差,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入党并不能给他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时,就出现了“党员不党员,区别两毛钱”的错误认识。同时,党内个别腐败现象等一些让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和当前农村部分老党员生活的贫困、村干部待遇的低下及农村工作条件的艰苦也使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受损。
三、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要使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们认为要在“建、带、育”三个字上下工夫,多措并举,强化质量,改善结构。
(一)建好班子,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农村党组织只有不断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有效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是选好“班长”,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要严格实行“两推一选”制度,把农村党员中作风正、能力强、水平高的选进村支两委,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组织保障,让村里群众看得到希望,感到有奔头。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发展经济的能力。以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为目的,加强对村干部在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市场经济、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他们在新形势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威信。三是注重关怀,解决农村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要探索实行农村党员干部养老保险和退休补贴制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国民党投诚人员每月均可领到一定金额的补助,而有的退休村干部和农村老龄党员却没有任何经济补贴,使农村部分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存在“举一只手的不如举两只手的”的消极认识。
(二)带好队伍,确保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度、公认度和满意度。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管理,带好农村这支党员队伍,努力确保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度、公认度和满意度。一是要严把入口,疏通出口,不断纯洁党员队伍。要严格贯彻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一方面敞开大门,把农村先进分子吸纳到党内来;另一方面要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进一步量化不合格党员的标准,简化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坚持把那些不符合党员标准,不愿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人“请出去”,让党员队伍始终保持纯洁性。二是分类管理,合理引导,努力赢取群众公认。要针对目前党员的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上的差异,继续坚持“党员致富能手”、“党员联系户”、“党员科技示范户”、“党员实践岗”等有效形式,创造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有利条件,引导党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发挥模范作用。对在职的干部党员,要求他们当好勤务员;对离退休回村居住的党员,要求他们当好参谋员;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要求他们当好示范员;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要求他们当好信息员。三是提高本领,永葆先进,确保达到群众满意。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头脑,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本领,激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动力,切实保证农村党员在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中始终走在前列,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三)育好苗子,提升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针对当前农村青年纷纷外出务工的实际,要鼓励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回乡创业,要把本村一些年纪轻、有文化、作风正的致富能手,吸引到党组织周围,并在思想上予以正确引导,不断提升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是要延伸载体,选好人。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农村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为载体,作好“推优”工作,做到提前培养。组织他们学习党章,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党的活动,并在其中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让他们对党的崇敬之情与日俱增,增强入党的光荣感。二是真情关爱,留住人。要通过交流沟通从思想上留人,通过规划蓝图从事业上留人,通过真情关爱从感情上留人。村党组织要为农村有为青年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实现价值的平台。三是跟踪管理,育好人。村党支部要针对农村青年长期在外务工的实际,确定入党培养联系人,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跟踪培养教育或委托流入地进行培养教育。乡镇(场)党委要在农村青年集中返乡的年头或年尾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条件相对成熟的培养对象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通过组织的教育培养和他们自身的努力,实现入党愿望,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拖市镇农村老龄化问题调研汇报材料
一、拖市镇农村基本情况。
拖市镇现有行政村39个,276个村民小组,17660户,72339人,现有劳动力29600人,其中外出劳动人口10756人,现有耕地面积97201亩,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二、农村老龄化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
我镇60岁以上农村老龄人口有6783人,占农村总人口0.094%,其中男性老龄人口3461人,女性老龄人口3322人;65岁以上农村老龄人口有6145人,占农村总人口0.085%,其中男性老龄人口3226人,女性老龄人口2919人。
三、农村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随着农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青壮年人口的不断外出,导致我镇农村劳动力人口下降,而留守的老年人口则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这样就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制约了我镇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我镇农村家庭一对夫妇主要抚养一个或两个子女,这样就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大大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
3、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降低了老年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我镇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绝大多数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这样就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和自理能力,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而随着我镇外出务工青年的不断增加,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农村老龄人口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就使得农村养老更加困难。
四、开展老龄工作的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是突出政府引导和宣教力度。我镇高度重视农村养老工作,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作为关心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敬老、尊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教育,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通过典型事迹宣传,激发我镇老龄人口的参保热情;把民政优抚和对老龄人口的救助相结合,改善老龄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完善拖市福利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福利院老人提高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是完善保障机制。我镇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的救助力度,尽可能的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和医疗救助问题,解除农村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老龄人口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龄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我镇积极组织老年歌舞活动,举办退休干部门球比赛,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在每年重阳节都举办退休党员座谈会,通过多种经常性活动,丰富了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应对农村老龄化有关政策和工作建议。
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的承载能力,为社会养老保险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二是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社会养老保险和家庭养老保障紧密结合起来,以坚持群众自愿为原则,采用农民自己缴纳一部分,集体补助一部分,国家分担一部分的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保;三是把集中供养和自养相结合,针对五保老人可以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将他们集中到福利院等集中场地养老,这样既方便服务和照顾,提高服务效率,也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交往的场所;四是积极做好农村老龄人口的服务工作,不断满足农村老龄人口的生活需求,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达到15.4%
新华网重庆9月19日电 (记者卫敏丽、朱薇)中国老年学学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19日在重庆举行“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记者从此间获悉,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杜鹏等学术界人士认为,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使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但是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因此,中国老龄问题的重心在农村。
“如何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窘迫境地,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是老龄工作领域和老年学术研究迫在眉睫的重点任务。”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如是说。
近年来,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表示,目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目前,国际社会对应对过亿农业人口的老龄化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对机制和政策尚在探索阶段,学术界需要为政府的政策创新提供智力资源。
“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目前尚未解题,这次中国老年学学会首次在全国范围专题研讨农村老龄问题,就是对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国家战略的预警。”李本公说。
据介绍,本次论坛是一次跨领域、多学科、多角度的农村老龄问题专题研讨会,论坛以“社会公平与社会共享”为主题,与会者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农村高龄老年人长期照护、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