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防皱:农村养老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1:36:33

农村养老问题

作者:网络

关键词: 经济 社会养老保险 家庭养老 老人 中国

(1)观念的产生

1.歧视老人的观念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言有道:“家有1老,如有1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1股歧视老人的现象。家中的老人,并未被当作珍宝。在x 村,老人感叹的对我们说:家里有老,命如杂草。老人们都说,人老了,不中用了,谁还会把你当个人看呢,老了就不是人了呀。

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有1位710多岁的老汉,埋怨的对我们说道:“我没有儿,我没有这样不孝的儿子呀,人家无儿无女的还能进敬老院,还能有口饭吃呢,我连个孤老都不如呀!”老人老泪纵横的向我们讲述,他这么1大把年纪了,身体已经很不好了,还要自己耕种,自己去开荒,打点口粮来养活自己,碰上1个伤风感冒的,也没人照顾,也没钱看医生,只有硬扛。即便是这样,儿媳们还是对他横眉毛竖眼睛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处处与他为难,人前人后的总说:这么大年纪了,真惹人厌,脏兮兮的,还活着做什么呀。还有1位老人,810多岁了,常言道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是1种福气呀,可是老人并未曾体会到高寿的福气。老人腿脚不灵便,身体不好使了,由3个儿子供养着,每个儿子每个月都会给老人1点米粮、油料。儿媳们都早已厌倦了对老人的这种供养,每当到了给粮的时候,总是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极其的不情不愿。动辄还要骂上几句:“老东西,只管张口找我们要吃了,简直是个老废物,都这么大的岁数了还不死,想活成个老妖精不成,活着只会害我们。”听到这些,老人心里也是很难受的,但也只能是佯装作没听见,每每看到儿子媳妇们阴晴不定的脸孔,也只能忍气吞声,满心的委屈只能往肚里咽。村里类似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如果老人身体还硬朗,能够自己活动,自己照顾自己的1切,还可以少遭1点子女的白眼;1旦老人身体衰弱,无法动弹,完全依靠子女来供养时,老人就有可能遭受儿子媳妇们的白眼,总是会挑老人的毛病。尤其是当老人生病时,需要上医院、做全面的治疗的时候,很少有子女愿意把老人送到医院诊治的,当地很多村民们都认为花那么多钱去治1个老人是不划算的,人老都老了,总是要死了,生了病也是没法子的事情。我们对村里65 岁以上的老人做了1些调查,将近有72%的老人都说和自己的子女的关系不算很融洽,子女和他们的沟通不够,生活照料也不够细心。老人们都感觉自己比较孤单,生活没有什么希望。

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感到很沮丧。老人们觉得自己仿佛生活在1个孤岛上,日子没有1点生气。

2.“生儿”思想

传承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养儿防老,囤谷积粮。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1直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就很严重,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表现得明显。农民总希望自己能生儿子,1方面能够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另1方面希望自己年老无力时,会有个依靠,有儿子给自己养老送终。村民们对儿子的期望,也是为了实现老有所养。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1种期望。

在x 村,养老基本上是儿子的义务和责任,女儿和女婿没有责任和义务。这似乎在村民的心里已经成了1个大家公认的潜规则。假使哪1家的儿子,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村民们也会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私底下有些议论,会批评儿子“不赡养老人是不讲良心,是大逆不道”。在他们的心里,赡养父母就是儿子的责任。倘若是女儿,如果有孝心的话,就向老人尽点孝心,如果没有做到的话,村民们也不会过多的去谴责她、议论她。大家说嫁出去的女儿,有如泼出去的水,已经是别人家的人了,父母也不能再依靠女儿了。受着这种观念的支配,在x 村,村民们大都希望生儿子,尤其是上世纪810年代出生的1代,正赶上计划生育的大潮,家中的兄弟姊妹都不是很多,1般是1到两个,很少有超过两个的。他们这1代也到了生儿育女的阶段。家里的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子结婚后能够早生儿子,都希望自己能有“孙子”抱。他们都说:“现在不比以前了,年轻人都兴要1个孩子,最好是生1个儿子。”在村里,新进门的媳妇,如果生了儿子,全家人都会很高兴,媳妇因此也能得到丈夫以及公公婆婆的宠爱。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夫妇在第1胎生了儿子之后,都表示不会再想生第2胎,而倘若是第1胎生女儿的夫妇,他们之中有相当多的1部分人都会选择还要生第2胎,并且希望能再生养1个儿子。村里的人说:自古“不孝有3,无后为大”。哪家没有生儿子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否则的话,将来自己年老时,就是成了1个“孤老”了,别人也会笑话的呀。

3.女儿也是个宝的说法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村民们大都比较喜欢儿子,可是渐渐的村里也有了另1种说法:“女儿也是个宝,女儿有时比儿子好。”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几种:第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村民们生育子女的数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孩子少了,就有“物以稀为贵”的感觉,女儿也同样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2是,老人们都说女儿还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当年老的父母无力照顾自己时,女儿总会抽空常常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会给父母洗洗被子、衣服之类的。逢年过节的是不忘给父母捎1些好吃的好喝的,大多还会依照自己的能力给父母1点0花钱,尤其是在年来的父母生病时,很少有儿子媳妇在身边心甘情愿的去悉心照顾老人的,而往往都是女儿在身旁端茶到水的伺候老人。有时,老人生病上医院,儿子不愿意掏钱的,女儿也会出钱送老人去就医。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说,幸亏我还有个女儿呀,还是女儿跟父母贴心、女儿比儿子会疼人。还有的村民说:“女儿比儿子强啊,现在很多女孩子10几岁就出去打工,可以赚钱补贴家里了,儿子在外面打工都赚不到钱,男孩子如果没什么文凭,也没什么技术,根本就不好找事情做。”

 

4.重抚轻赡的观念

在x 村,很容易出现的1种现象就是“重抚轻赡”在对待老人和抚养小孩之间,重心严重的向后者倾斜。高度重视抚养小孩,轻视赡养老人。

在1般的家庭中,1切支出都以小孩为重,赡养老人只占家庭支出很少的1部分,有些村民不愿意赡养老人的、或是尽量减少赡养老人的费用的,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物质空间来抚养自己的小孩。

村民们都比较宝贝自己的孩子,对小孩非常的重视,现在的家庭孩子数量比较少,都是只有1、两个小孩。村民的1切开支都会以小孩为重心。在饮食方面,父母总是将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孩子想吃什么都会尽量的满足孩子,1些年轻的父母也是从小就注重孩子的营养均衡,以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在穿着方面,父母也是首先让自己的孩子穿得整齐、漂亮。只要是孩子想要新衣服,父母总会想尽办法的去给孩子购买,而对老人就很吝啬,很少有人会给自己的老人购买新衣服的,但小孩每年购买新衣服的支出都在250 元到350 元之间。年轻的父母,有时也会按照城里人的标准给自己的小孩购买玩具,最能够体现村民重视抚养小孩的就是读书。小孩子读书是家庭的重中之重,现在村里的小孩也要上幼儿园,每月的费用在150 元左右,这对村里的人来讲,已经是1笔很大的开支了,尽管是这样,大部分家长还是愿意把小孩送进幼儿园,他们认为这样小孩子会聪明1些,不想小孩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别人的孩子。自从把孩子送进学校,1切的开支都必须为小孩读书让路,房子破了就将就,常年也舍不得买1件新衣服,身体有些不舒服也舍不得花钱看医生,至于赡养老人也要尽量的节省,1切的1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孩。村里只要有小孩读书的人家,家里都比较穷。赡养老人的开支也是1缩再缩。我们走访了村里的1户人家,家里有1儿1女都是大学生,夫妇俩很高兴的告诉我们,自己的孩子很聪明都是在念大学。“村里的大学生是比较不多见的,我们也很自豪,小孩子很争气,为我们家争了光,为了小孩上学,我们也是吃了不少苦啊……只希望将来孩子能够有出息,上了大学以后就可以“跳出农门”,我们以后也可以享享福了哦。”村里其他的人也很羡慕他们。常常会说:“他们家的孩子有出息,他们老了1定有福享呢”。从村民的谈话中,我们不难看出,1切以孩子为重心,重视抚养自己的小孩,希望小孩长大之后能够有所成就,对父母年老时会有1种回报。这也是村民对自己将来养老的1种“投资。”

(2)问题与根源

1.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421”或“422”结构在逐渐形成,家庭规模小型化。上世纪8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的新生代,其父母将很快进入需要养老的阶段,家庭养老的负担日趋严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受农村土地和宅基地分配方式的影响,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农村中子女与老人分户情况越来越严重,也促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近些年来,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单纯从事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生活消费的需要,家庭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1些“老人村’,正在形成,也冲击着家庭养老。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家庭养老资源的需求上升,进而也对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从而使得农村1部分以依靠子女供养模式的老人的养老情况面临困境。

在x 村,很多年轻1点的人,都会选择到外面去务工,据我们统计全村总共有520 户人家,在外打工的就有将近180 户。在我们的调查中,当地的很多村民都认为,单纯的靠在家种1点田地,1年到头根本就没有多少的收入,他们都想方设法的各个自寻门路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1些老人和小孩。面对这样的1种现实状况,作为子女和老人各有各的悲哀。年轻1代有着他们的担忧,我们对年轻的村民进行了1些调查,在家里种田1些的年轻夫妇说:“我们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呢,刚刚生下小孩要抚养,现在抚养小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孩子要吃饭、穿衣,将来还要上学都要花好多钱呢,上面还有老人,父母将来老了也得我们养啊,还有岳父母,以后多多少少也要尽点心,照顾1下的呀。上面有4个老人,下面1个小孩,中间就靠我们两双手了,压力还真大呢,如今呆在家里种田收入也不好,以后的日子还不知会怎样呢。”然而在外务工的家庭呢,他们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在村里采访过在广州打工的1户人家,家里的两个儿子都是常年在外打工,有时过年也是难得回1次家,由于这家的两兄弟还算精明,在外务工也很卖力,也赚了1些钱,日子过得也算很红火了。家里得老人在家乡照看孙子,村里其他的老人,也挺羡慕他们的,都说:“他儿子在外面赚了很多钱,他们2老在家享福呢。”在我们和这位老人的交谈中,老人说:“我们的日子,表面上比村里其他的老人要好,因为我儿子还算孝顺,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应该说我也算是很幸福的呢,可是,家里的孙子要上学,小孩子比较调皮,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什么事情都是我们来打点、操心。小孩子完全交给我们照顾其实也是件很累的事情,我们背负的责任也很大,我们毕竟也是610好几的人了,精力体力都不能和年轻人相比,照顾小孩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还有儿女们常期在外,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总是心里上感觉缺了些什么,特别是有时过年过节的,别人家里都是满堂的儿女,好不热闹,而我们家呢,却是冷冷清清。有时碰上个天冷天热的,人老了,总是毛病多,可是儿女们都在那么远的地方,有谁能够在身边给我们1点照顾、安慰呢?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儿女们也是想多赚点钱啊。”而在外打工的子女们呢,也有他们的尴尬之处:“背景离乡的到外面打工,也是无暇亲自照顾家里年老的父母,想尽点孝心也没办法,也只能多给老人1点钱呢,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不出来打工,留在家里单单种那几亩田地,恐怕连小孩都养不活,还有什么精力去养老人呢?” 2.集体养老走向滑坡

 

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等5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5保供养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1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农村集体保障曾经盛极1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养5保户的款物,主要从村提留或乡统筹中列支。有些地方还从乡镇企业上缴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取1定的经费,5保供养的标准相当于当地村民的1般生活水平。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的5保老人供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在x 村,参与集体养老的人数就很少,很多老人都不愿意进敬老院。究其原因,无非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1,农村老年福利性机构效率低。1999 年我国农村老年性福利机构院数37344个,工作人员125768 个,年末收养人数648201 个,平均每个院工作人员3.4 人,仅能收养老人17.4 人。

第2,敬老院的覆盖率呈现很大程度的不均衡性。在发达地区覆盖率高达90%,而在不发达的边远省份,却只占10%左右。

第3,集体财力有限,1些贫困的福利院经费紧张。

3.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很多问题

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举措。1986 年,我国开始在富裕的沿海地区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 世纪90 年代在全国展开,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了1定的发展,特别是个别经济富裕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已超过半数。10几年的农村社会保险改革的实践表明,个人按经济能力确定缴费数额、集体视经济状况适当补助、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办法比较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而且这项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使不少农民的家庭关系得到改善,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尽管如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般是在1个县的统筹范围内进行的,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差别很大,1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农民手头的钱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少,而且缴纳的保险费很低,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所需。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 元、4 元、6 元、8 元……20 元等10 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 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 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 元,15 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 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 元、6 元甚至是10 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回报率低,保值增值能力差。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的生活需要。给农民承诺较高的回报率,而实际上又没有办法做到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养老保险金存入银行,由于受银行利率再加上各年的通胀率影响,农民实际的养老金回报率根本达不到承诺的水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1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1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1996 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己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1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1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律的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实行的1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具有法律强制性、保障基本性和国家保证性特点。与之相比,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农村经济现代化、社会化程度还较低,且全国还有4000 多万人尚未脱贫,广大农村在近期尚不具备建立国家统1立法、强制实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所以,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是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虽然它由政府部门组织,但不具法律上的强制性,国家没有统1的法律条文,只在1991 年4 月,国家体改委、民政部、劳动部发布《关于城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工的通知》指出,凡是非城镇户口且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公民(含乡镇企业职工) 的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负责。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1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1

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1种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1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另1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个人投保和集体投保,1般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个人交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都记在个人名下,年老后领取的养老金的多少基本取决于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状况。这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不同,不存在代际和代内资金调剂,也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资助,社会成员间的互动互济功能10分有限。从而难以具备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4.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壁垒政策,城乡经济以及社会保障的2元结构,使得农村社会保障起点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享有住房、医疗、就业、退体金、财政补贴及单位内部的收入。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没有多少基础。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社会保障的投入,进1步拉大了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3)余论与反思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乡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普遍偏低,经济供养不能很好的及时执行,老人生病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老人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渴望精神慰藉。在养老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代际倾斜状况。在我们访问的村民中,不管是主张养老的、还是反对养老的。他们都有1个共同的出发点,他们都强调在家庭的开支中,抚养孩子所占的费用很高,当1个家庭只有1定数量的钱时,优先考虑的肯定应该是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日常支出,而不应该是赡养老人的那1份费用。老人被放到1个次要的位置上,父母在抚养儿女们时,尽心尽力无微不至,而当他们到了需要接受子女供养时,却会困难重重。

养老在乡村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纵向的代际关系更重要与横向的夫妻关系。这主要是对孝道祖先崇拜观念的崇尚等因素造成的。而在现实的乡村,家庭在日益的小型化,儿子成婚后会立即或在几年内就分家,核心家庭数目剧增,横向的夫妻关系逐渐显示其重要地位。家庭关系的重心逐渐由纵向的亲子轴为主向横向的以夫妻轴为主转变。父辈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养老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

农村养老中缺乏监督。儿女的养老行为、养老态度没有监督。完全取决于子女个人的态度。也是养老质量不高的1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现实的乡村中,养老1个家庭内部的行为。家庭养老在现阶段,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我们调查的嘉鱼县x 村为例)还有1定的生命力,但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访问中,很多村民都指出,如果可行的话,他们都愿意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式来给自己将来的养老提供保证,而不愿意因为养老问题拖累自己的儿女。这就仍需要我们的政府进1步的作出努力,切实的为他们提供这样1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