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3 pvp职业:有意识地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59:55

有意识地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有意识地构建你的知识体系——写在研究生复试之际        在人类的生产方式日益多样化、行业间的互动愈加频繁的今天,构建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或社会角色的知识体系,对于生活于现代的人们,其有益性和必要性在增长。本周正值国内各校研究生复试,前来咨询的学生不少,难以和每个人详谈。我就将曾对自己的学生讲过的观点归纳如下。

       何为一个人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随着学习和经验的增加,会自然形成一套建立在以往的知识积累之上的思维方式。遇到的问题会被这套思维方式过滤或拷问,新的知识或信息不再孤立,而是被迅速地纳入原有的知识贮备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与之成为一体。于是,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得以形成,逐步扩大。知识体系越大,越容易将新的知识或信息融入其中。一般来说,原有的知识体系越开放、越“蓝”(以从蓝色到红色的光谱序列定义知识从抽象到直观的特点),融入相关新知识的效率越高。(不过也有相反的例子。笔者1990年代初见到一位国内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读激光物理化学的博士,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问题是无意间形成的知识体系除了颇需时日外,未见得符合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拿这两天科学网上议论的毛泽东和陈独秀为例。前者在国内战争期间力挽狂澜,在险恶中拯救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在经济建设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失误,甚至用更大的失误扭转因前期失误造成的领导威信和领导地位的动摇。1949年前后,毛主席的个人能力没有退化,其领导结果的前后差异来自于其知识体系与其社会角色的匹配程度。毛泽东是中共农民运动的第一专家,深悟农民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首要动力以及武装割据是农民最适应的参与方式。经济建设时期,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斯大林冒头便与之商谈150个援建项目。毛泽东全无头绪,遂急电周恩来赶赴莫斯科。再看陈独秀。作为学者的陈独秀深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预见到中国从封建社会向更现代层次的社会过渡难以脱离基本生产方式的进步。但是,其知识体系中少了对占中国人口压倒优势的农民的了解,不能理解并且身体力行地领导一场以农民的参与为必要条件的社会变革。陈独秀的被边缘化是不可避免的。可见知识体系与社会角色的匹配多么重要。

        我们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固然不必个个都像毛泽东或陈独秀那样撼动社会, 其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可以是未来的学术或技术领袖、技术或学识精湛的专家或教师、技术经济领域的成功创业者、胜率较高的专利律师、以及为技术经济进行制度基建的行政领导。从研究生时代起,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生涯期待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当使后来的成长事半功倍。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课程打包制(concentration)提供了一个参考。学校将不同学科系的课程抽出来进行组合,打包成一个个concentration供学生选择。如此,在保持课程供方(系和教授)相对稳定的同时,游刃有余地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也是如此:眼中要有自己的职业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学科界限。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以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为未来职业的研究生,你的工作价值如何取决于你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程度和方法的巧妙程度。找到重要而且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步。你心中的问题越明确,构建知识体系的自觉性越强,投入产出效率越高。所以,当你走进一个学科、涉足一个领域,尽快地发现和把握那些对科学学科或经济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极为重要。许多20岁出头的研究生习惯于从自己曾经学过或做过什么出发来选择未来几年的研究课题或所报考的领域怎么可以?这等于是用你高中时代的智力水平选择未来。20多岁是人一生中学习能力最强阶段,此时的你眼中应瞄准未来值得与之打交道的问题,而非局限于学过什么。

        挑大师们的不足
        一些青年励志的书籍常提到“站在大师的肩上”,却很少解释如何爬到大师的肩上而不是仅仅站在其脚背上。我们团队给学生出的主意是挑大师的不足并且思考改善的方法。一个学科领域如果还有重要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或解释,那一定是该领域的大师们也没有想出好办法。或者说他们以前针对这些问题的工作必定存在着不足和局限。当一个研究生进入了一个学科领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很容易知道哪些人是走在最前沿的学术领袖。读他们最新的代表作,发现他们面对的问题甚至无奈便是你爬到大师肩上,与之在思想上对话的捷径。

       练习跨学科联想的功夫
       同样,当一个学科领域如果还有重要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释或解决时,该领域内部的方法或思路多半已经无能为力。此时,“功夫在诗外”的跨学科联想很可能成为灵感的来源。你应经常带着你选定的问题在你的知识体系中漫游,漫游中完全忽略学科界限。如果你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相对于你所面临的问题足够宽广,其中包含了问题的答案,那么漫游中你的问题便很可能遇到这个答案。即使你的知识体系不那么宽广,带着问题漫游会使你开放的头脑有效地纳入新的知识和信息,增加问题和答案相遇的机率。

       摆脱世俗的桎梏和干扰
       中国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泛滥成灾已经不言而喻。但是,作为年轻的研究生痛恨之余却不能被其左右。在国内环境下以普通教授的身份与国际同行竞争学术或技术制高点的导师们所面对的客观困难不会比学生小。由于我国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大项目指南没有给他们预留生存空间,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得不以相当于竞争对手1%-5%的资金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他们心中的科学或技术的重大问题构成了别有洞天的思想桃园;常年科技攻关的实践使之养成了对于困难的淡定;在国内充足的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和不正之风之间他们早有了理性的权衡。这就是成熟。作为研究生,学习和训练的本质其实就是用自己年轻的勇气和潜力与学术成熟进行交换。摆脱不正之风和当下世俗观念的干扰,才能换来更值钱的东西。北邮大又一次传来有研究生跳楼的消息时,我想,当有勇气以血肉之躯居高临下撞击水泥地面年轻人,在纵身一跃之前能够意识到以上讨论的内容,是否会产生活下去、见分晓的豪情和快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