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分了多少财产:《青年文摘(红版)》2011年第17期·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0:36

《青年文摘(红版)》2011年第17期·视野·丹尼莫拉的“好贼教堂”(作者:林达)  

 

《青年文摘(红版)》2011年第17期

[视野]

丹尼莫拉的“好贼教堂”

林达

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州的克林顿,这个克林顿不是前总统,而是一个县的地名。克林顿有个叫丹尼莫拉的小镇。可一提丹尼莫拉,当地人说的却是盖在那里的监狱。

丹尼莫拉曾是纽约州最大的监狱,以防范极严闻名,曾被大家戏称为纽约的西伯利亚。克林顿在纽约州的最北端,一直无声无息,可是这两年,一部九分钟的小影片,让它突然出了名。因为影片介绍了丹尼莫拉监狱大墙内的大教堂:好贼教堂。

论模样,就是放在欧洲,好贼教堂也一点不惭愧。它宽16米,长40米,有个高达32米的尖顶,全部石块砌筑。外观古典浑厚,室内古朴精致,天成的艺术,一点不造作。好贼教堂有70多年历史,在年轻的美国,就算古董。教堂供奉着一个特殊圣人。天主教讲“封圣”,封圣规矩是“封死不封活”。唯有他是活着就受封的,更是唯一由基督亲封的圣人。他就是圣迪斯马斯,一个囚徒,一个贼。

在美国旅行,常会看到教堂前面的坡地上,竖立着三个并行的十字架。原来《圣经》记载,当基督受难,钉在十字架上,除了基督,左右还有两个十字架,钉着两个贼。

他们被钉上十字架后,《圣经》记述道:“这时,其中一个悬挂的罪人对着基督发怒,‘你不是救世主吗?那么,救我们、救你自己啊。’可是,另一个罪人却回斥了他,‘你难道不敬畏神吗?我们受了公平审判,我们的判决和罪行相符,可是这个人,他并没有犯罪啊。’然后他对基督说,‘到了你的国度,记住我。’基督回答说,‘阿门,让我告诉你,今天,你将和我一起去天堂。”’于是,迪斯马斯,变成了圣迪斯马斯。可是,在人的眼里,圣迪斯马斯,多少还是一个贼,所以,在人的国土,你很难找到圣迪斯马斯教堂。在美国,也一样。直到1937年,安布鲁斯·海蓝德牧师来到丹尼莫拉。

1844年,丹尼莫拉建立监狱,是因为附近的矿山需要囚徒开矿。1877年矿山关闭,却有越来越多的囚徒来到这里,转行做工。为了应付,监狱扩大和改建,筑起高达18米的水泥围墙。监狱改变人,改变是囚禁经历本身,囚徒和非囚徒在内心里,也许永远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很多囚徒在关押中精神失常。因此,在1899年,丹尼莫拉里面就盖了一个精神病院,集中关押疯了的囚徒。1929年,丹尼莫拉暴动,引发了纽约州的监狱条件改良。可改良还是很有限。几年后,来这里为囚徒们做弥撒的海蓝德牧师,看着简陋的小厅,深感自己还应该为改变囚徒的内心困境再做点什么。他有了一个梦想,想着要盖一个和囚徒们心灵相通的真正的教堂。他想到了那个囚徒圣人。

他计划盖一个独立建筑的教堂,而不是监狱建筑物附带的厅堂,在全美国监狱里,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刚刚提出计划,海蓝德牧师就遇到障碍:纽约州政教分离协会表示坚决反对。结果,纸上的教堂先演化成了一场官司。

好贼教堂是不是可以造,应该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随心所欲的决定,而是一件需要以法律为依据作出判断的事情。有没有法律规范,影响到的,一定不只是囚徒。

好在,法庭最终裁决,建监狱里的好贼教堂,是保障囚徒们宗教崇拜自由的宪法权利,并不违反政教分离原则。

接下来,牧师几乎是用尽一切办法,乞求募款,也从倒塌的旧谷仓旧房合取得旧木料。在募捐中,最有名的捐款人是绰号“好运者”的路西亚诺,就是被公认为“现代有组织犯罪之父”的那个意大利西西里人。他慷慨伸出援手,捐建了全部红橡木的长椅,因为,他也是之前在丹尼莫拉度过十年的囚徒。人工倒是不愁,囚徒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教堂建造中。他们以前知道:教堂是神和圣人的合宇,而今天却看到,这里即将供奉的圣人,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

建筑装饰、彩色玻璃镶嵌画等的艺术指导,是个叫卡麦罗·索拉西的囚徒,他来自纽约市,进监狱是因为伪造文书。《圣经》故事镶嵌画里的一个女人,是他凭记忆画出自己留在城里的恋人,其余镶嵌画中的圣人面容,多半是他找来囚徒做了模特。囚徒们在圣人面容中,也看到了他们自己。在雕塑“好贼”塑像的时候,他们要求,十字架上的塑像面容,一定要注入他们感受的苦痛。

1941年,教堂正式投入使用,为不同宗教的囚徒服务。每个周末,囚徒们来到这里,他们穿越大门,进入教堂,虽仍在高墙之内,却仿佛瞬间走出了牢门。他们获得了片刻安宁,也从祈祷中获取承受下一个星期煎熬的能力。看到十字架上的好贼,他们产生希望,获得信心:或许,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也可能灵魂得到救赎,和圣迪斯马斯一样,进入天堂。

1991年,好贼教堂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单,可是,并不对监狱之外开放,因此,还是很少有人知道有个好贼教堂。

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北卡有个叫拉德的编辑,多年前认识了一个丹尼莫拉村的当地姑娘,偶尔听说这个故事,留下深刻印象。他觉得“圣迪斯马斯前无奖赏,后无支撑,孑然一身遗世独立,实在很酷”,他决定,要给好贼教堂拍个小小纪录片。影片放映,感动无数人,提醒大家:在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里,还活着许多人。

潜入地下,去看看“城市的良心”

丹尼尔·麦克尔斯

100多年前,法国大文豪雨果就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每当夏季来临,暴雨倾盆,“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经常接受考验。如今,欧洲各大城市的市政管理人员发现,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潜入下水道一探究竟。这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近年来持续火热的环保话题——公众对污水的疏导及处理方式越来越好奇。

 

旅游业正朝地下拓展

约瑟夫·戈特沙尔的大脑一度如同迷宫似的下水道般混乱。那还是在4年前,当时他刚刚成为维也纳下水道公司的公关经理,苦苦寻找推广企业形象的灵感。用他的话说,“一切都深藏地下,你的产品……实在难以说出口。”

幸运的是,1949年拍摄的经典影片《第三个人》的高潮片段,就是在维也纳的下水道里上演的一场惊险刺激的追逐戏。受此启发,戈特沙尔推出了一项被称为下水道“第三个人之旅”的活动,果然大获成功。

维也纳并不是唯一一个将旅游业向地下拓展的欧洲城市。2007年,英国布莱顿的商会经过投票,将当地的下水道评选为“最佳游览地”。布莱顿的下水道犹如一座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工程和建筑风貌的、鲜活的纪念馆,其得票数超过了包括约克公爵影院在内的其他名胜古迹,后者是英国最古老的电影院之一。

同年,布鲁塞尔也翻新了该市的下水道博物馆。从外部来看,它就像一座希腊神庙。在这座博物馆地下,游客可以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沿着一条气味浓烈的隧道漫步。

下水道旅游的鼻祖巴黎下水道博物馆,最近更计划实施彻底翻新,以迎接不断增长的客流。这儿的管理人员全都是编制内的下水道工人,他们打算扩大展览范围,主题涵盖污水处理、安全设备和意外发现。

 

安全手册足有一寸厚

欧洲各大城市的下水道,早就因维克多·雨果精彩生动的描写而闻名于世。仍然以1867年正式开放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为例,在那个年代,重新翻修过的下水道网络只是用来收集雨水,身穿白衣的工作人员会指引游客搭乘特殊的船只和车辆进行参观。

“当时的下水道非常有格调,拥有漂亮的排水管道。”博物馆发言人玛丽·克丽丝婷·阿马布林表示。生活污水从1894年开始排入这个系统,但旅游热潮还是经久不衰。

现在,几乎所有下水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宣称,他们的地下王国里游客盈门,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环境问题引发的忧虑。水务管理当局也试图借此教育大家,将油脂倒进下水道之类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按照布莱顿下水道之旅的导游斯图尔特·斯拉克的说法,“我们完全可以向公众展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有哪些东西。”

问题在于,如果要公开展示污水,必然给策划者带来不同寻常的挑战——持续散发出的湿气和有毒化学物质会毁坏展品,暴雨会让地下通道溢满,致命的爆炸性气体可能聚集,迫使游客紧急疏散……当然,还会有耗子横冲直撞,肆虐无忌。

由此看来,在下水道开门迎客前做好准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身为曾经的工程人员,维也纳的戈特沙尔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一英寸的厚度说:“光安全指导手册就得这么厚。”

 

“那里美得像大教堂”

尽管如此,下水道中潜藏的危险和恶臭并没有吓退对教堂和纪念馆感到厌倦的游客。

来自美国菲尼克斯的退休老人哈里·克勒伯斯在参观“光明之城”(指巴黎)的黑暗下水道时强调,人人都知道去凯旋门玩,不过年纪较大的往往对下水道更感兴趣,缘由是几十年前的一部剧集《蜜月中人》。在该剧中,下水道工人艾德·诺顿乔装打扮成他所声称的巴黎下水道的设计者,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场面。

一些年轻人也被下水道吸引。“大约5年前,电视节目《蠢蛋搞怪秀》(专门让一群人演出各种危险、荒谬的特技和搞笑情节)的两位年轻粉丝在博物馆关门后躲在里面,并拍摄各种视频。”巴黎下水道博物馆经理利昂内尔·德凯说,“结果还是触发了警报,警察赶到后才把他们抓了出来。美国人真是勇猛无畏。”

布莱顿本地人、房地产开发商史蒂夫·斯巴克斯也是这样的勇敢者。2010年5月,他在一个红砖砌成的排水洞内单膝跪地,向女友卡洛琳·佩恩求婚。“我真担心会不会把戒指搞丢了。”他回忆道。在运营商的配合下,42岁的斯巴克斯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因为他想让这个时刻与众不同。“自从这些下水道于1870年建成,还没人在里面求过婚呢。”

尽管感到震惊,佩恩还是接受了求婚,并在11月成为新娘。“那里确实非常美,就像大教堂。”她补充说,“不过确实有股不那么好闻的气味。”

 

重温经典最好身临其境

与斯巴克斯夫妇类似,下水道的臭气同样不能阻止《第三个人》的粉丝们追随主演奥逊·威尔斯的足迹,沿着螺旋下降的砖砌楼梯寻幽探秘。长期以来,这部涉及谋杀、走私和欺诈的黑色惊悚片,始终在吸引着狂热影迷们深入地下一探究竟。

维也纳本地人布丽奇特·蒂默曼恩曾撰写过一部长达420页的专著《第三个人的维也纳》。近年来,她一直在积极推动以这部电影为主题的游览活动。当约瑟夫·戈特沙尔在2007年转而从事下水道旅游推广业务时,他很快与蒂默曼恩的旅游公司ViennaWalks&Talks及第三个人博物馆联手,推出了一整套方案,所有激动人心的内容都和下水道有关。

戈特沙尔的工作包括争取获得在下水道放映电影《第三个人》片段的授权。更大的挑战是安装电灯和放映机,如果化学物质感应器侦测到危险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和硫酸),这些设备能够自动断电,而不会像普通的电路那样引起火花、诱发爆炸。

如今,在维也纳的地下世界,通过一间污水过滤室墙面上的投影,游客们首先看到的是一部关于公共卫生状况以及下水道工人作业情况的纪录片。然后,在附近的一个排水洞里,他们可以重温《第三个人》的片段,片中的几个追逐场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最后,游客们鱼贯而出,进入一条通往维也纳河的拱顶隧道,它也是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取景地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第三个人》中的许多下水道场面,实际上是在干燥无异味的摄影棚内模拟出来的。旅游指南上特别强调:像威尔斯扮演的人物那样,穿越维也纳的地下世界而不弄湿擦得锃亮的皮鞋尖,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和男友一起观看了影片《第三个人》后,来自俄亥俄州的英文教师阿什丽·文泽尔最近也到此一游。她一边摘下游客必须佩戴的洞窟用头盔一边感叹道,自己享受这次下水道探险的原因,正在于“它的旅游味儿不是那么浓”。

怎样把数据留给你的曾孙

戴维·波格

迟早有一天,一切都会数字化。录音、录像、电视信号、照片,还有书籍,都不例外。

这很美妙,是吧?数字化意味着即时存取,意味着可以无数次复制而不必担心质量受损,还意味着可以即时传播到全世界。但是,我们必须赶紧让自己勤快起来,否则这可能会对我们的文化留存造成致命打击。

就拿摄影来说吧。我们很清楚150年前的人长什么样子,因为那些相片——没错,就是模拟格式的传统相片,到现在还看得到。可如今人们还会印些什么照片出来呢?除了几张特别有收藏价值的,绝大多数数字照片都是用显示屏来观赏。这种方法很便捷,视觉效果也不错,尺寸要比常见的6寸照片大得多。可是不要说150年,它们能够保存50年吗?

这需要大量假设。首先就要假设,150年后仍然存在JPEG这种目前最常用的数字照片格式。JPEG有机会搏一下,毕竟全球图片文件数量有数十、上百亿。不过将来如何也很难说。目前还没有哪种电脑文件格式的存在期限超过50年。

而那些不够主流的文件格式,处境将更加严峻。保存视频文件会是一场噩梦。数字摄像机的历史尚短,我们就已经创造了成堆的文件格式:MPEG2、AVCHD、MiniDV、MOV、AVI,不胜枚举——这还没有算上用来存储这些数据的老式磁带格式。不要说100年,就是50年后,这些视频仍能播放的几率又有多少?

在微软最早的Word版本所支持的文档格式中,一部分已无法用今天的Word软件打开。你真的指望100年后仍能播放AVCHD格式的视频吗?

至于电子书,就更别指望了。由亚马逊、巴诺、索尼与苹果提供的这些电子书文件互不兼容,专机专用,禁止拷贝——而且都是新生事物。你真觉得这些防拷贝系统,甚至发明它们的公司,再过150年也照样存在?

不,在你给自己的Kindle、Nook或iPad购买禁止拷贝的电子书时,你应该设想自己买的仅仅是临时阅读权,而不是这本书本身。你很难把你的“藏书”像传统书籍那样留给子孙后代。

每次我一提到格式失效和数据丢失,总会有几家公司不失时机地放话:“我们开了一个新网站,叫做‘永存网’,能永远保存你的数字化文件!”这话听着不错,但我们知道,互联网自己都只有20岁而已。更没有哪家在线存储公司成立10年以上——而且有几家已经退出市场,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美国在线(AoL)推出的Xd

rive服务。如果你真的相信当今这些所谓的“永存网”能帮你永久保存文件,还不如去相信大街上投资信托公司发的传单呢。

换句话说,在这股恨不能数字化一切的热潮中,对于如何保留这些格式,我们似乎没有给予同等关注。

不过,也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只是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做。100年前的老相片能传到我们手里,很大程度上纯属意外,比如说,我们可能是无意间发现了一摞旧相片。但换作数字文件,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意外了。不会有人在2161年偶然发现你存在硬盘里的照片,我敢肯定。(你有哪块硬盘用上10年的?)

如果我们确实有意将数字文件传至下个世纪,就得像照料花园那样来精心照看它们。普通磁带超过15年就会变质,因此,若想把老唱片、录像带都转换成数字格式,就要赶快了。大容量硬盘的价格现在很便宜,你也能在谷歌网上找到大量教程,教你如何抢救这些内容。

接下来,你要保证每隔10年就重新查看一下这些存档。若要把这些数字文件传到你的曾孙手里,就得有人,甚至是几代人,把它们从旧硬盘拷入新硬盘,再从新硬盘拷入固态硬盘,接着是纳米管,再来是大脑植入物——或者是将来出现的任何新型存储媒介。当然,会更新换代的不光是存储媒介,文件格式也得进行相应转换。到2021年,AVCHD可能已不再是视频录制中会使用的格式,不过肯定会有某种软件能将它转换成其他可用格式。

如此一来,我们的图片、视频和文档多少总会有一些能传到2161年。或许只是极小一部分,但也足以让你的后人感念有人每10年为此付出的一次努力了。

[热读]

陪你一起找罗马

廖玉蕙

那年,你18岁,提起简便的行李,毅然投奔住在洛杉矶的表姐,我的心情简直忐忑到极点。你和表姐不过一面之缘,竟然敢迢迢奔赴,我和你爸爸为你的勇气感到惊异。然而,也确实没法子了!联考失利,前途茫茫,你说希望我们给你一个机会到外头去闯闯看,我心里虽然害怕,但众里寻她千百度,却也找不出另一条路让你走。

从那以后,你用着贫乏的语汇和可笑的英文文法在异邦求学。从表姐家到Homestay,从语言学校到社区大学,一年三季,每季开学,电话铃响,最怕听到的就是:“我把‘海洋学’Drop掉了!我又把‘政治学’Drop掉了!”我当然知道用中文念理化都不及格的你,用英文念海洋学是如何地困难。

两年多后的一个中午,例行的问候过后,你忽然在电话那头怯怯地试探:

“我实在读不下去了,我可以回家吗?”

虽然也觉得放弃可惜,也想鼓励你坚持下去,却听出你声音里的颤抖与不安,立刻回说:

“当然可以!明天就回来吧。”

我感觉到你的心情似乎一下子得到释放,且笑且哭地回说:

“哪有那么快!至少得等这期念完吧!……妈!你真的不介意吗?这样会不会没面子?”

面子?谁的面子?我的?那大可不必顾虑,妈妈的面子不挂在女儿的身上。

“我不是读书的料,我非常感谢爸妈花了这么多钱让我出来,回去后,我会立刻找个工作,您不用担心。”你语带哽咽地说。

我们从来不认为读书是唯一的路,找一份工作赚钱也不是坏事,但是,怕太热心附和,会造成你的心理负担,我没有在这件事上搭腔。一个月后,你拖着增添好几倍的行李回到台北。夜晚十一点才放下大包小包行李,你急急上网寻找机会;十二点,你告诉我们明天将去应征工作;次日,由你爸爸陪同去面谈,你得到了平生第一份工作——秘书,真的履践了“立刻”找工作的诺言。任职的公司从事的是移民中介,你到美国学得的英文尚未派上用场,先就瘫在邮寄大批资料。在职的两星期间,正值盛夏,你常常汗流浃背,小跑步回家寻求父亲的援助。体弱易喘的你,红彤彤着一张脸,请爸爸用摩托车载运,一人工作,两人投入,两个星期下来,人仰马翻,加上英文仍是困难重重,你才知道进入社会并非易事。于是,历尽辛苦,终于还是决定重返校园。

进入外文系就读,是你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仰仗着这些年在海外培养出的勇于讨论的习惯,你大胆地发言,勇敢地表达,参加话剧公演、英语演讲,意外得到许多的奖励,一个自小学开始便惨淡得无以复加的求学生涯,好似开始逢凶化吉,呈现了崭新的希望。大二结束那年夏天,你从学校飞奔而至,兴奋地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们:

“你们一定不相信,我今年学业成绩是全班的第二名,可以拿八千块的奖学金。妈!我不行了!我高兴得快疯掉了!”

当时,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望着盘腿坐在另一边的爸爸,两个人的眼眶,霎时都红了起来。我可怜的女儿,从国小起,就在课业上不停地受挫,小学时,成绩永远跨不过四十五名的关卡,在我们愁眉不展时,还振振有词地辩称:“我至少还赢过两位同学哪!”

这样的你,一直视读书为畏途,永远寻不到学习的快乐,我们总是陪着你伤心,安慰你:“下回我们努力向四十四名迈进!”中学的毕业典礼上,疼爱你的几位老师深知你的课业成绩不理想,不约而同安慰我:“这可爱的孩子,不用担心!条条大路通罗马啦。”当年我苦笑以对,心中惶惶然,不知属于你的罗马在哪里。

前尘往事像倒卷的影片,一幕幕在脑中飞过,闪闪烁烁:

小二时,你被诊断出罹患严重的弱视,一纸诊断证书,解开了你既不爱看书也不爱看电视的谜团。于是,我们每星期定期迢迢从中坜开车北上,到台北长庚做弱视画图治疗,足足半年,终于将“戴上最深的眼镜都看不到0.5的视力”提升到1.0;接着,发现你手眼不协调,对儿童来说易如反掌的跳绳动作,你在爸爸锲而不合的教导、陪伴下,足足练习了几十天才成功。骑三轮脚踏车也老往同一个方向偏去,有好长一段时间,你那位苦心孤诣的爸爸,咬紧牙关,在中正纪念堂里扶着你和两轮脚踏车,跌倒了又爬起,练习了又练习,那样的身影,任谁看了都会鼻酸不已。而你终于学会骑脚踏车的那日,父亲老泪纵横,仰天笑说:“谁敢说我的女儿不行!”撩起裤管,才发现爸爸双腿内侧挫伤得血迹斑斑。

医生说你的感觉统合能力不佳,必须加强运动,以促进前庭的发展。母女俩乖乖地日日早起,利用东门国小的运动器材,勤练从滑梯高处趴卧滑板冲下的运动,直到精疲力竭,汗如雨下。我蹲下身子,对着十岁不到的你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乖巧的你,不知听懂了没有,却总是听话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练习,从不讨饶放弃。接踵而来的是气喘的折磨,小小的感冒往往能让你晕得天旋地转、喘得求生不能……病魔来袭时,最心痛听到你形容病情并安慰我:

“屋子怎么老向一边倾斜了过去?妈妈的脸一圈又一圈地往远处跑去。……不过,妈妈不用担心,赶快去睡吧!我保证很快会好起来的。”

这样孱弱多病的孩子,做父母的怎忍心在课业上再做求全!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无病无灾、平安快乐。所以,虽然偶尔也会为将来可能无法在职场上和别人一争短长而担心,但想到你一向的贴心乖巧,总又安慰自己:“老天岂会绝人之路!”

仔细回想,负笈海外的两年多,看似铩羽而归、前功尽弃,其实不然。除了仰仗着长期在英语世界的濡染,你考上了外文系外,在海外凡事自己来的独立精神的培养,使你开始思考将来要过怎样的人生。你有计划地在暑期参加各项进修,陆续学会骑摩托车、开车,受训拿到英语教学种子老师的执照、学会录影带的剪接技巧,加上在高职学习到的资讯处理,你迥异昔日傻呵呵的女儿,已经具备了不错的应世能力。前些天,你在和导师的聚会里,跟老师讨教大学毕业后的继续深造问题,你说:“我想跟妈妈一样,在大学里教书。”

虽然事情并不容易,我却为你的志气感到骄傲。说实话,我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女子就是当年在学校时永远冲不破全班倒数第三名难关的孩子!

你回国后两年,我们全家人有机会到美国重游旧地。艳阳天,你神情亢奋,在租来的车子里,指着窗外,一一介绍你当时的生活,我才知道你经历的是怎样的寂寞!

“那是我常去的百货公司,星期日,不知道要做什么,一个人只好去逛逛。你看到的我带回去的许多廉价打折货,就是在那里买的。”

我的眼眶蓦地红了起来!回想你携回台湾的行李数倍于当年带出国,整理时,我讶异地发现许多东西竟成打地出现。眉笔、壁灯、发箍、小刷子、眼影……我边整理,边感叹你不知民生疾苦。你嗫嚅地回答说:“成打地买,较划算,我逛街时遇到大折扣,不买可惜,都是便宜货。”

一样一样的小东西,是在见证着你浪游无根的寂寥,而我不察,竞不时兴奋地向你报告假日时如何和爸爸的画友们出外旅游。

“那是我常去的公园,常常有老人在那儿晒太阳,星期日无聊,我有时候就到那儿和他们一起晒太阳。”

天很蓝,太阳在树梢上闪着耀眼的光,听着,听着,我的泪静静顺着双颊流下。不善人际的女儿,在语言熟练的家乡就曾经饱尝交友的困难,更何况在人生地不熟的异邦。念书之外的漫漫时光,她和佝偻的老人一起在公园里晒太阳、想家乡。

你坚持带我们去你当年常去打牙祭的一家日本拉面店,你指着靠窗的位置告诉我:

“这是我常坐的位置。拉面还附送炒饭或煎饺,想家的时候,我就来这儿叫一碗拉面,靠着附送的蛋炒饭平息想念妈妈的心,这儿的waiters都对我很好哪。”

我一口面也咽不下,摩挲着你坐过的桌椅,向店里中气十足地喊着“欢迎光临”的年轻侍者们深深一鞠躬,感谢他们在异地为你提供让人安心的温暖。那回,从美国回来后,我才被我当年的孟浪、大胆所惊吓。斗胆将一个不谙世事的弱质女儿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幸而无灾无难地回返,若是其间你发生了任何的意外,我将要如何的引咎、自责且悲痛万分!幸而平安地回来了,真好!虽说暂时的离巢,成就了一位独立自主的女儿,但是,从我们一起重游旧地归来的那日起,我忽然开始罹患强烈的相思病,你已然回到身边,却才是思念的开始。你一定觉得奇怪,妈妈忽然变得格外缠绵,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今后,不管晴天或下雨,要找属于你的罗马,爸妈陪你一块儿去。

最终的法术

夜×

魔法大师巴林曾收过一名弟子,他的名字目前已不可考。据说在12年的时间里他学会了巴林的大半本事,从召唤异界的怪物,到改变事物的性状,他无一不精。巴林认为他足可学满出师时,他还依然年轻。

“老师,我还有一样不懂,请你教我。”

巴林问他还想学习什么,他回答:“能毁灭任何人的法术。”

年迈的魔法师沉吟许久,再三询问雄心勃勃的弟子是否当真。年轻人没有听出,或者故意无视老师口吻中的警告意味,执意要探寻奥秘。

“好吧,跟我来,我将带领你去见一位大师,他能帮助你。”

月圆之夜,魔法师和弟子出发前往森林深处,树妖和狼人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长途跋涉之后他们来到了一棵巨大的榕树下,树干粗大一眼望不到边际。年轻人随着老师往树洞深处走去,只走到双腿酸痛,昏昏欲睡,才听到老师说:“到了,我的孩子。”

名为“黑暗视力”的法术帮助他看清了面前的一个老人,衣衫破旧难掩他的高深气息。

“这是我的弟子,想要学习那个法术。”

老人简单地点点头,没有任何多余话语,让人觉得这样的托付非止一次。

整整一年时间里,年轻人跟随老人在树洞里学习各种知识和冥想,“这一切都是为最后那个法术的准备”,年轻人知道这点,非常耐心。最终老人认为一切都已就绪。“现在我将向你演示那个法术,但它威力惊人,你待在我身边会有危险,所以你只把耳朵留下听那咒语便好。”

年轻人乖乖从命,留下耳朵后离开了那里,一直走了十天十夜,才听到了远方的老人念出那句秘密的咒语。顷刻间森林被烧成了焦土,年轻人也永远失去了听力。

他回到了老师那里,“感谢你为我寻找的导师,那咒语非比寻常,我已掌握,但离我所想象的威力还有不少差距。”

巴林用笔回答他,“既然如此,你可再跟我走一趟,我将带你见一位真正的大师,他能帮助你。”

魔法师和弟子又一次出发,前往大山深处,矮人和地精向他们友好行礼。一天一夜之后他们来到一处山谷,清泉和呜鸟发出悦耳声响。年轻人仅凭视力也觉得此地心旷神怡,几乎不需要老师做手势示意,他已到了目的地。

眼前的老人比上一位更老,褴褛衣衫不但不让他显得卑微,反与这自然融为一体。

巴林对老人说了几句,老人张开无牙的嘴,大笑着作了回应。

又是整整一年,年轻人已不觉得新的学习有什么难度,但这都是为那法术做的准备,因而他能忍受枯燥,何况还有鸟语花香相陪。

有天老人终于用木杖在地上留下字迹:“我将让你看那法术,但它过于危险,即使我也不能保护你周全。所以如果真想看,就留下你的眼睛吧。”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留下双眼,离开了大山。以灵感辨别方向,间以驭空术乘风飞行,他三天就走出了山区。一刹那间他亲眼目睹了老人做出那个简短的手势。山脉缓缓流淌成了泥浆,年轻人也永远失去了视力。

年轻人再次回到了老师那里,通报了自己的所得,“那的确威力非凡,即使付出双目我也觉得值得。但我知道那依然不是我理想中的程度。”

巴林毫不意外,拍了拍弟子的手,示意他跟随自己。

从头顶的热度和脚底的触觉,年轻人知道自己跟着老师来到了沙漠,空气里的腥味应该出自响尾蛇或蜥蜴人的体臭。一天一夜之后他们来到了一处地势起伏之所,老师拉住了年轻人前进的脚步。

他们面前的人一丝不挂,老得难以用语言形容,枯干精瘦得如同蜘蛛,丑陋肮脏得如同穴居人。他的尊容以及巴林如何与他交涉,年轻人都不得而知。

在随后的一年里,年轻人无所事事。高人不关心阳光、食物和水,他似乎也不曾说话或做任何事。一切都让年轻人觉得忍受不了。直到有一天,高人直接对着年轻人的心说话:如你所愿,我将教你那个咒语,它只能感知,你需把身体合弃。

那一刻,年轻人灵魂出窍,随后的刹那,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深深打动了他的身体,接着,沙漠化为了虚无。

随后的许多年,大陆上的居民传说着一个没有肉身的法师,他掌握着威力无边的咒语,却没有弱点可供攻击。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年轻人,他甚至已经没有年龄,而老师是真正的老了——在弟子终于回来探望巴林时,他已经衰朽不堪。

弟子诉说了这些年的境况,“现在的我,一个念头便能毁灭一切物质。”老师诚心地恭喜他,弟子却并不领情,一如既往地谈到了“但是”:“但是,我还不能毁灭精神。”

巴林像是早就料到这个贪得无厌者的野心,摇头苦笑:“你还需要一个终极法术?”

“如果它确实存在,当然。”急切的灵魂甚至都能让人想象他的表情。

巴林如同多年前一样,郑重地劝说弟子,这个法术的施展,将给他仅有的存在致命的打击。但如一切贪婪者,此时的弟子已经听不进任何劝告。“您不必推辞,我一定要见识这终极的咒语,我已追求了那么久,不可能在此停步。”

“好吧。”

巴林说完这句话,陷入了沉默。弟子等待了许久,却没有发现任何异状。突然,全无征兆地,他感觉到脸颊发痒,随即想起自己应该早已没有脸颊,但那确实是羽毛的触感。“走吧。”老师的声音在前方晌起,不但清晰,甚至还能听到些回音,弟子同样迟钝地想起自己早应该没有听觉。年轻人下意识地跟随老师向前走去,远远的微弱光线,提醒他恢复了视力。

直走到光的源头,年轻人才明白了一切。在老师说完那句“好吧”的时候,咒语就已经完成了。这个漫长的咒语,从“多年以前”他们跨入榕树洞的那一刻起,直到刚才的“好吧”。

这里是榕树洞的另一头。

“让一个有理智的人陷入疯狂,自己放弃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能毁灭任何人的法术,你记住吧。”巴林的声音和容貌与几分钟以前一样年轻。

仪式

徐俊国

怀孕的母羊走过大地

草籽正好触到温暖的乳房

它跪进清清的河水

照了照脸用去一朵荷花绽放的时间

洗了洗身上的泥巴

用去一只病蜻蜓从阴影中飞到阳光下的时间

我尾随它转了很久直到它爬上遍布碎石的山坡

那是危险的石料场工人刚放完炮

它在一片麸子苗中停住用蹄子一圈圈缠茎蔓

直到把那个难看的伤疤藏得严严实实

这是一个仪式而且如此隆重

这只羊想让孩子一出生就能看见

自己的母亲干净而美丽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

扎西拉姆·多多

 

【为谁虚席以待】

我去的时候,它就装饰严好地被搁置在那里。这是一个在加德满都附近最大的火葬场。在这个火葬场的背后就是帕斯帕纳提神庙,而前方则是恒河的支流巴格马蒂河。

我慢慢地在附近游荡,等待葬礼的开始。

在河的对岸,有十一座小庙,是过去一位尼泊尔国王为纪念他的十一位妻子而建造的。

我去到一处萨度和帕帕修行与居住的庙宇。萨度是印度教的出家人,而帕帕则是出家人里面的师傅。这里没有殿堂,也没有神像,我只能看到一格一格的隔间,通透地敞着,正面没有墙也没有门窗,里面堆满了杂物和书。

在寺庙的中央,有一座建筑,不太大,也许就是集体祈祷的地方?最后也没有能够搞清楚,倒是看到了不知道是野生还是有意种在墙角的一株大麻。当地人告诉我,在印度教吸食大麻是被允许的,大麻能够帮助他们远离烦恼,让他们忘了思念家人,更好地念经、修行。

当我离开那处庙宇回到河边,人群川流不息,只见它还是静静的,若有所待。

于是我游荡到火葬场边上的那栋房子。不知道它有没有特别的名字,我只知道,住在里面的都是临终的人们,他们在家人的陪伴下,早早地住进了这里,好安心地等待死亡,省得死后还要舟车劳顿。可是当我走近,我看到住在里面的其中一位老人还能坐起来,礼貌地和我打招呼,他的家人也友善地微笑着,很难相信,这位老人会在短时间内死去。真的很佩服他对自己终将要死的信心。一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是穷苦的人,怕死后没有人处理身后事,所以提前住进这里。但其实不是,他们都是有家人的,有的还是大家庭,看上去并不穷困。我不敢上前惊扰,所以也就无法询问他们内心的想法,也许,他们提前来到只是因为对死亡的笃定。

同样笃定的,还有那依旧等待的灵柩。观礼的人似乎多了一点,但也没有更多的动静了。我只好继续游荡。听说不远处有一个老人院,突然想去那里捐点钱,所以就寻了过去。

这座老人院的中间,是一座甚至可以说算是雄伟的印度教神庙,有着五个神殿,却不是尼泊尔惯有的风格。建在神庙四周的就是老人的宿合了,很简陋。院子里有义工在为老人剪发剃须洗头。这里面有一个老妇人,已经老得很不堪了,脖子上挂着巨大的肿瘤,眼睛不知道是睁不开还是闭不上,半张着。可是当我从她身边经过,她还是主动地和我打招呼,努力地要给我一个微笑。这里每一个老人都会努力地给你一个微笑,因为他们是真的高兴,有人来看望他们。除了一个人,一个盲眼的老人。他安静地坐在自己房间的门口,低着头。那里的人告诉我,他是个瞎子,但却拥有第三只眼,他是尼泊尔人,属于尼泊尔人里面少有的佛教徒。很多人家里有新生的婴儿或者生病的病人,都会前来找他赐福或者询问。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握了握他的手,道了一声“你好”。旁边有人在用尼泊尔语向他解释,是谁擅自惊扰了他。于是他也轻轻说着“你好”。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有更多的交流了。

从老人院的办公室捐款出来,有一个老人在高兴地对我做着夸张的手势,还说着些什么。他们告诉我,她是希望我以后常来。哦,但愿啊,但愿我能常来,但愿我不会遗忘这群异国的老人,也不会遗忘正踏步寻来的我的年老。

离开了老人院,回到河边,那一座鲜花灵柩,还在等待它的客人。

我找了一个不近不远的距离,试图凝视这不即不离的死亡。也许注视得太久了,我开始忘了它是在为谁虚席以待。可能就是在为我昵?就算不是它,也一定有一座鲜花灵柩在为我正虚席以待啊。终于有一天我也会老得很不堪,也许甚至等不到那一天,我就到了死亡的边缘,我能够笃定地迎向它吗?我是否已经开始在为迎接它而准备呢?抑或我只懂得似睡非睡,似笑非笑地逃避天底下最不需要怀疑的这个事实?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涌动的河,将他带往自己的归宿,或升或沉,或轮或涅。但愿我还来得及,让通往涅榘彼岸的业流充盈、有力。直到我终于离开,它还是空空地、坚定地等在那里。

 

【深河之际,深心之渊】

时间顺着湿婆的头发缓缓流下,从“加西”到“贝纳勒斯”到“瓦拉纳西”,向东逝去。无论曾经和将来它被冠以什么名字,它的存在都如同一句超越文字语言的神谕,它接受邪恶的存在,愿意忍受更多的世俗痛苦,更缥缈的心灵所需。站在瓦拉纳西的街头,你不得不开始承认:人本身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与宇宙的本质。那是充满痛苦的承认,尤其当你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在追求着“至善”。要承认“至善”不过是你所造作的一个标签,人们遥遥赶来,将解脱后的第一阵喜悦献给恒河,将解脱前的最后一腔痛苦留给瓦拉纳西;将最初的答案交给恒河,将最后的疑问留给瓦拉纳西。我选择在城市还没有完全苏醒前穿越,这一次我也许没有办法体会到极致的幸福了,因为我躲过了最极致的痛苦。来到恒河岸边的时候,还没有日出。

但是岸边并不平静,兜售鲜花的小贩来往穿梭于人群与牛群之间,苦行僧在为别人赐福,远处的祭师举着火把祷告,河面上的水鸟被船工的叫声惊飞,又重新落到水面上。佛陀尊贵的莲足一定曾浸泡在这冷冽清寒的水中吧,他一定曾微仰着头凝视那即将喷薄而出的太阳,偏袒右肩临风而立,所以恒河是幸福的,所以她才能一直幸福地投奔而来的人们,直到劫数已尽。

我不知道被什么所驱使,坐到一个印度中年男子的身边,道了声早安。他也平静,犹如见到熟悉的邻人。他不问我是谁,从哪里来,抬头看着远方暖调的一切一开口就说:“你知道吗?一切人、一切东西,都是神。”他不顾我的讶异继续说道,“人们总是向外找寻,其实神就在我们里面。一切都是,你是神,我也是。”我问:“那狗为什么还是狗?”他说:“它只是不知道,它是神。如果我们沉沦,我们就是狗。如果我们提升,我们就是神。”我已经泪流满面,他也不顾我的泪流满面:“神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我们里面,从来就在那里。”我说:“那为什么我们还在受苦?”他指了指他的头说:“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脑子生活。我们从来没有用心生活过。”我不难过,却一直流泪不止,仿佛经过了数劫,在那个早上终于与神相遇了,终于和自己相遇,却仍然不放心:“你是印度教徒吗?还是佛教徒?”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我的外在,这个身体,是一个印度教徒,而我的内在,是整个宇宙。好了,我该走了。”剩下一个无言泪流的我,他起身远走了,好像每一个早上都会相见的邻人,毫不眷恋。

恒河的岸上,落下一个空旷的白日,让人无可名状。

直到日落将息,华灯未上,恒河祭礼准备就绪。从瓦拉纳西诞生之日起,恒河祭就没有间断过一天,年轻俊美的婆罗门祭师们,准备了水、火、香、灯、铃、鼓和一脸肃穆一心虔诚,一祭就是五千年。最丰厚的牺牲就是那忧伤血泪中尘埃斑斑的岁月吧,是岁月里逆流年而益增的渴望,渴望死、渴望重生、渴望梵、渴望人梵合一。这种渴望不是印度教徒独有的,正如真理不需要标签,幸福也不需要标签,它不是佛教的、印度教的、基督教的或者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它属于每一颗希求圆满的心。于是恒河祭,竞像是在欢庆我们的不圆满,礼赞那因不圆满而渐渐增长的出离心。

冗长的祭礼,从初夜到中夜,船只从漂流到靠岸,有人发现那平静中隐藏的狂喜吗?火焰渐渐熄灭,熏香已经飘散,铃声消、歌声止,人们在幸福中退场,瓦拉纳西的灯火想必亮起过,现在已经暗淡,我意兴阑珊。

奇风岁月

罗伯特·麦卡蒙

我叫科里·杰伊·麦克森,家住亚拉巴马州南部小镇奇风镇。奇风镇附近有一个萨克森湖,深不可测。

1964年,我12岁。一天早晨6点,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爸爸的老爷敞篷小货车上,沿着10号公路朝萨克森湖的方向,跟他去送牛奶。

“如果想当侦探,需要上大学吗?”

“要是你想当很厉害的侦探,就必须先上大学。你永远无法预料未来的人生会出现什么变化,这就是人——”

爸爸还未说完“人生”两个字,意外发生了。一辆棕色汽车直冲过来,在我们面前掉进湖里。车子大灯没开,但驾驶座上有人。

爸爸纵身跳进湖里,他很快游到了车旁。车窗开着,车子正往下沉。“赶快出来!”他大喊,驾驶座上的人却一动不动。爸爸攀住车门,伸手抓那人的肩头。那是一个男人,上身赤裸,皮肤冰冷惨白,一头金发剪得很短,眼睛紧闭,眼眶四周都是淤青,满脸浮肿且扭曲变形,显然受过凌虐。他脖子上缠着一条细铁丝,铁丝深陷进脖子里,双手被铐在方向盘内侧的横杆上,肩膀上还有一个刺青:骷髅头。“噢,上帝!”爸爸惊呼了一声。

车里的水已淹到那人的膝盖,水流产生的强大吸力缠住爸爸的腿,把他也拖向湖底。看着他的头渐渐没入湖里,我吓得大喊:“爸爸!快游回来!”

爸爸终于游回岸边,我猛然看到马路对面的树林里有个人影闪过。

“科里,”爸爸叫我,“拉我一下!”

我怕得浑身发冷,但还是立刻跳进岸边的泥浆里,使尽全力把爸爸拉了出来。我抬起脚,看见左脚的鞋底粘着一根小小的绿色羽毛。

爸爸向艾默里警长报了案,可全无头绪。

经历了湖底一幕,爸爸晚上常为噩梦缠绕。我为他祷告,希望他能挣脱那个黑暗世界。

暑假时,因为参加镇文艺委员会写作竞赛获奖,弗农先生邀请我前往他的豪宅用餐。弗农先生曾写过一本推理小说,他很喜欢我写的故事。“我在报纸上看过那篇新闻”,弗农先生说,“凶手一定知道萨克森湖很深,他一定是当地人。凶手没有订牛奶,一定是个夜猫子。我认为他肯定等到睡觉时间快到了才把尸体丢进湖里,然后回家睡觉。如果你查得出镇上谁是夜猫子,且不喝牛奶,就逮到凶手了。”

“不喝牛奶?你的推论根据什么?”

“因为牛奶有催眠的效果。”

我将信将疑,但弗农先生的话还是深深烙在了我心里。

深秋的一天,我和好友本、戴维·雷约好去看马戏表演。本最近跟蓝色格拉斯小姐学钢琴,于是我和戴维一起去等他下课。

格拉斯两姐妹是镇上最怪异的人。两人都又高又瘦,至今未婚,常常吵架,却又住在一起。最怪异的是,索妮亚的衣服全是蓝色的,而凯塔琳娜全是绿色的。

“咯咯咯,咯咯咯”,房间里好像有动物在叫。

“麻烦你去安抚它一下吧”,蓝色格拉斯小姐坐在钢琴凳上,一边给本示范弹奏《美丽的梦仙》,一边对绿色格拉斯小姐说。

就在这时,我忽然听到一阵刺耳的叫声:“死人骨头!汉纳福德!死人骨头!要一包!”

蓝色格拉斯小姐立刻停止了弹琴。“凯塔琳娜,求你喂它一块饼干好不好?”

“它已经疯了,在啃笼子。”

骚乱中,门铃响了。

“就是那首曲子害的,你知不知道?”绿色格拉斯小姐大喊,“每次你弹那首曲子,它就开始发飙!”我起身开门,原来是明星餐厅的厨师奥斯本带女儿来上钢琴课。

“怎么这么吵?那是什么声音?”知道是鹦鹉后,奥斯本先生非常惊讶:“天哪,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鹦鹉用德语骂脏话。”

“呃,我不太懂你在说什么。”蓝色格拉斯小姐说。

“二战时,我在欧洲打过仗,跟不少德国战俘都说过话,所以我听得懂德语的脏话。”

“我……我的鹦鹉会说德语?”蓝色格拉斯小姐仰起脸,有点不屑,“我的鹦鹉是美国鸟,我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乐善德医生是奇风镇的兽医。他不喝牛奶,半夜不睡觉,但我觉得他跟萨克森湖事件毫无关联。乐善德医生是荷兰人,说话还有很重的口音。听爸爸说,早在我出生前,他和太太韦罗妮卡就从荷兰移民到美国来了。他大概五十五岁,身高一米八,肩膀宽阔,头已经秃了,满脸灰白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

医生何必无缘无故杀害一个外地来的人?况且他又那么爱动物。我的狗身上长了虱子,就是他治好的。

我拜访了奥斯本先生。我想请他一起再找蓝色格拉斯小姐弹一下那首曲子,再听听鹦鹉说什么。我注意到,鹦鹉一听到那首曲子就发疯。

奥斯本先生摇摇头:“恐怕有困难。几周前,那只鹦鹉已被蓝色格拉斯小姐送到乐善德医生那里了。乐善德医生说,它好像得了某种鸟类特有的脑热病。反正,那只鹦鹉死了。”

我回到家,打开抽屉里的雪茄烟盒,拿出那根羽毛,在台灯底下仔细端详。

没错!这很可能就是鹦鹉的羽毛。问题是,这根羽毛是翠绿色的,而蓝色格拉斯小姐那只骂脏话的鹦鹉,除了嘴巴是黄色之外,全身上下都是蓝色。

我忽然想起,格拉斯姐妹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对立,两个人大半辈子都在较劲,说不定她们两人都各自养了一只鹦鹉?

猜测得到了蓝色格拉斯小姐证实,绿色格拉斯小姐的鹦鹉也是因为脑热病死掉的,且就在3月份。蓝色格拉斯小姐还透露,她曾教过乐善德医生太太弹钢琴,“她很有天分,很爱我教的曲子”。

“什么曲子?”我问。

“《美丽的梦仙》。”

我脑中忽然灵光一闪:就在3月份,那个陌生人被杀害的晚上,两只鹦鹉都在乐善德医生家,绿鹦鹉就是那天死的。当晚,乐善德太太也在弹这首曲子,有人在惨叫,有人用德语骂脏话。乐善德太太弹琴,正是为了掩盖咒骂和惨叫声……而蓝鹦鹉回到家之后,每次听到有人用钢琴弹奏Ⅸ美丽的梦仙》,就会想起那天晚上某个人说的话。

一切还没有完全明朗,不过我越来越相信,一个神秘杀手正躲在我们奇风镇上。

爸爸所在的牛奶公司生意越来越差,被迫关门。爸爸又找了份加油站的工作。

圣诞节后的一个寒夜,两个陌生男人在爸爸工作的加油站停下来,问附近有没有旅馆。爸爸带他们去松林汽车旅馆前,先去明星餐厅吃饭。

斯坦纳先生脱掉手套大衣,年轻的李·汉纳福德也脱掉了外套,把袖子卷到手臂上,露出壮硕的二头肌。这时,爸爸注意到了他右手臂上的刺青。

爸爸轻轻惊叫了一声,“噢,上帝!我见过那个刺青。”两人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斯坦纳先生问:“麦克森先生,请问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10个月前,我在一个死者手臂上看到过同样的刺青,一模一样。”爸爸说。

“他是不是和我一样的金发?身材也跟我差不多?”汉纳福德追问。

“没错!”

汉纳福德凑近我爸爸的脸,“你看到的就是我弟弟。”

斯坦纳先生掏出皮夹,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摆在爸爸面前:“你见过这个人吗?”

照片上的人一头黑发往后梳,几乎贴着头皮,下巴方正宽厚,正中央有一道凹陷。他身后是一辆汽车,看起来像是30年代或40年代的老爷车。

“没有,没见过……完全不认识。这到底是谁?”爸爸很不解。

“他的名字叫‘跟我到那黑暗世界’。”

“什么?”爸爸的心脏差点从嘴里跳出来。

“跟我到那黑暗世界,”斯坦纳先生一个字一个字念给爸爸听,“甘沃·道纳赫安斯杰。”

“可是,他……他到底是谁?”爸爸声音颤抖。

汉纳福德忽然说:“他就是杀我弟弟杰夫的人。”爸爸已把3月那天早晨发生的事说给他们听了。“我们终于查出来了,杰夫住在韦恩堡,我们找到了他用密码写的日记。日记里说,甘沃·道纳赫安斯杰住在奇风镇,现在用的是化名。很久以前,甘沃通过关系联络杰夫给他弄到一个新身份,后来杰夫开始勒索他。日记里还说,他快发财了。他说,3月13日那天,他要从韦恩堡开车到奇风镇。日记到这里就没了。”他摇摇头,“杰夫真是个疯子,扯上那伙人。”

“扯上什么?”爸爸不太明白。

“新纳粹党”,斯坦纳说,“李和弟弟杰夫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手臂上的刺青就是新纳粹党的党徽。但是李一年后脱离了该组织,杰夫却仍跟他们在一起。”

“可我还是没搞明白甘沃·道纳赫安斯杰是什么人。”爸爸说。

斯坦纳抬起手放在桌上,十指交叉。“追捕纳粹战犯是我最重要的工作。甘沃·道纳赫安斯杰医生是荷兰艾斯特韦根集中营的主治医生,他和太太卡拉负责评估犹太难民的健康状况。要送谁去工作,要送谁进毒气室,都由他们决定。”斯坦纳淡淡一笑,那种笑容令人脊背发凉,“我还记得,那天早上阳光很好,他说我可以送去工作,可是我太太应该送进毒气室。”

“真遗憾。”爸爸说。

“他们夫妻两个人真是天生的一对魔鬼。”斯坦纳陷入了痛苦的回忆……

“我……照片可以再……再借我看一下吗?”

斯坦纳把照片推到爸爸面前。爸爸显然意识到了什么,猛地站起来,“走,我带你们去找他。”

就在同一天下午,我正骑车准备跟本和约翰尼会合。路过乐善德医生住的房子时,忽然有一道亮光照向我,吓得我的心怦怦狂跳。

“科里?”乐善德太太从老式别克轿车中钻出来,穿着一件棕色大衣。乐善德太太的大衣随风扬起,我忽然想起萨克森湖边树林里的人影。就是她!

我想要跑,可现在是大白天,她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我还是跟她进了屋——我一直想观察乐善德医生和太太。事情却不太妙,乐善德医生从格拉斯小姐那里知道了绿色羽毛在我手里的事。他想要让我帮他干活,每周给我20美元,代价是用绿色羽毛交换。

“你必须先把那根绿色羽毛拿给我,而且,你绝对不准再跟索尼娅·格拉斯小姐提起这件事。你同意吗,科里?”乐善德医生说。

我猛点头。经历了一连串恐怖后,只要能够离开这里,我什么都同意。

这时,忽然有人敲门,前门开了。

“汤姆!”乐善德太太说,“请问有什么——”

“爸爸!”我立刻大叫起来,“救命啊——”乐善德医生立即捂住我的嘴。

“科里,赶快出来,你——”爸爸冲进屋里。然而乐善德太太抬起手臂往爸爸脸上一撞,又用德语大叫起来。爸爸眉头被撞破了,血流如注,跟在后面的斯坦纳和李·汉纳福德将乐善德太太扑倒在地。

一听到她大喊,乐善德医生立刻用一只手抱住我,另一只手抓起柜台上的钥匙,夺门而出。屋外大雪纷飞,引擎隆隆作晌。

乐善德医生,哦,不——他是甘沃·道纳赫安斯杰——那个凶手,风驰电掣穿过奇风镇的街道。我扭头看追上来的爸爸的小货车,两辆车的距离大约只有6米,一前一后全速猛冲。

乐善德医生一边死命踩油门,一边摸出短管手枪,还没瞄准就连开两枪,后挡风玻璃应声碎裂,玻璃碎片像冰块一样飞向爸爸的小货车。还好,爸爸稳住了车子。我伸手想夺方向盘,车子开始左右偏移……

忽然,对面一个巨大乌黑的东西猛地从树林里冲出来。乐善德医生根本没有看到,那东西已撞上我们车子了,他的手枪走火了。

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车子掉进了萨克森湖。乐善德医生重重压在我身上,车身慢慢向右翻转下沉。乐善德医生嘴里冒出带血的气泡。

“科里!科里!”

我看到爸爸了。他脸上滴着水,眉头流着血,努力要把车窗碎玻璃扯下来。我终于够着爸爸手了,顺势抱住他的脖子,他也紧抱住我。我们开始上浮,浮向水面的亮光。

此刻,乐善德医生已经沉到那黑暗世界了。他来自黑暗世界,最终又回到了那里……

[万叶集]

绝招

张维编译

农夫耕地的奇怪做法令路人驻足观看。

拉犁的只有一头驴子,戴着眼罩,可是农夫却大声地吆喝着:“彼得,驾!约翰,驾!奥比尔,驾!”

路人觉得很奇怪,等农夫休息的时候问他:“请问你这头驴子总共有几个名字?”

“就一个……叫‘彼得’。”农夫悄悄地回答。

“那你怎么一会儿叫彼得,一会儿又叫约翰、奥比尔什么的?”

“如果这家伙知道就它一个人干活,我指使不动它;如果它以为还有其他两头驴子和它一起干,它单独就能把这活儿全干了。”

“绝招!”路人万分感叹。等他回到纽约自己公司的办公室以后,他也向农夫学习:在众多的管理者中挑选了三位能干的管理人员,组成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为他管理公司。

阅读也要拒绝媚俗

曹文轩

许多年前,我曾在北大的课堂上说:读书也有一个拒绝媚俗的问题。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之外,一个人读书应有自己的选择。因此,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另谋生路。一个人说:我不读别人读的书,只读别人不读的书。此说也许是狂言,也许是极端,但这份决断也有可取之处,这就是那一份在读书方面顽强地展示个性的意识。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别样的声音。

选书选得很有个性,而读法与理解也极有个性。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他们眼里,却有另一番天地,另一番气象,另一番精神。不在乎别人对那篇文章的唠叨,甚至不在乎专家权威对那篇文章的评断,而是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怪想去读,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出神入化。

我在想,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

你是斑驳的漆

罗西

朋友来信说,男朋友渐渐疏远了她,想他,很苦。同学建议她找个新的,又不是没有人追!可她却提不起兴致,她沉溺其中,自己受苦。

我支持她同学的观点。疏远,是不爱了,特别在恋爱里。

你已经对我不好了。所以,我要让自己更好。

只是,偶尔会想着你的好。

过去的,就是死了的树。叶子没有了,花朵没有了,而我的习惯性仰望,却无法一下子也没有了。

破落的心里,还有你的余温。你是斑驳的漆,凋落在我的尘埃里。

真正的分离,不是离开,而是散了,没有消息了。留下的,一定是疤。

所以,由你而去。明里没有的,暗里也不用哭。命里没有的,也别祈求缘分。不爱的、不太爱的,都不是爱了。若是真爱,一定深爱,会舍不得你,不管你在哪里。

只是我还在这里,你已在天涯。

最好的报复不是毁掉一个人,更不是毁掉自己,而是过得比他们都幸福和快乐。

有时候,当你说“我很好”的时候,其实你是希望有个人能看穿你的眼睛,紧紧地抱着你说:“我知道你并不好。”

你在哪里他都懒得知道,就别寄希望他会懂你,特别是懂得你现在过得并不好。

别想摆脱书

梁文道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有这样一种能力,去书店买书或者去图书馆找书,拿起一本书很迅速地翻一翻,就能大概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个印象也许不十分准确,但是能够起到初步的导航作用。电子书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电子书是不能“翻”的,即便可以跳页浏览,你还是会觉得它慢。

意大利著名学者安伯托.艾可认为,即使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览器,但书这个东西是个非常好的发明,是不能被改进、不能被替代的发明。就像剪刀、车轮或勺子一样,这些东西自从问世后,就几乎没怎么变过,我们一直在使用,也不嫌它落伍,也需要小修小补,但整个形态上的大规模变化是不必要的。

法国知名电影学者尚.克洛德.卡里耶尔说,25年前,他在巴黎坐地铁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个坐在地铁站的长椅上好像在等车的人。这个人的身边总有四、五本书,天天坐在那里看书。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好奇,过去问这个人到底在干嘛,这个人说了让卡里耶尔难忘的一句话:我这是在读书。至于为什么选择在地铁站里读书,是因为那里是一个不用消费就可以一直坐着的地方,而且冬暖夏凉。“我很快就走开了,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他的时间。”卡里耶尔说。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永远别想摆脱书。

李二的爱情电影

刘雯

1

我打开房门,签了个名字,收了一封信。

我知道是姚璐璐寄来的,邮戳显示这封信来自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我并不惊讶。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撕开。

李二:

我逃课了。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置身在A镇古朴的民俗之中啦!哈哈。

我现在住的地方白天窗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晚上灯火辉煌,还有渔歌声时隐时现哦!

给你讲个故事吧,是我刚刚读的。

有一个男孩,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祖父已经老了。某晚,一位亲戚来告诉祖父,他的一位表妹去世了。祖父霍然站起:“死了?怎么会?”蓦然觉得了自己的失态,他转身回房。于是那夜,男孩便知道了,祖父与这表妹青梅竹马的童年,情窦初开的年少以及带着表妹私奔6个月的石破天惊。可后来,他们还是被找回,表妹被远嫁,祖父仍然不得不接受指腹的姻缘。来人是请祖父参加葬礼的。第二天早上,男孩的父亲想去和祖父商量的时候,祖父却已经练太极去了,房门洞开。桌上薄薄一张纸,上面墨色淡淡的五个字:“老来多健忘。”既然祖父已经淡忘,那又何必帮他想起,男孩的父亲便回绝了来人。祖父过世的时候男孩已上大学,大二时在图书馆里看白居易全集,突然,仿佛惊雷般的一瞬,他看到了祖父当年写下的那句诗,全貌是:“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他僵在那里。原来,祖父一直记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天凉好个秋!

李二,我猜你笑了吧,其实你笑起来的样子挺好看的。

依稀记得,你阳光下转过身来对我微笑的样子,嘴角扬起的弧度,温暖又美好。还有每个下雨天,你都陪我去巷子里买老奶奶的菜,你故意给她整钱,然后微笑着说,不用找了,下次再来买菜的时候你给我们多称点就好。那一刻,我该用怎样的词语来修饰你呢?呵呵,就帅气、温暖吧。

呵呵。李傻子,你要好好生活。

姚璐璐

 

2

我叫李二,是一个不怎么人流的大学里一名普通的大四学生,图书馆、租住的小屋、清越书合三点一线地更换位置就是我全部的生活。如果不是遇见了璐璐,我想我还一直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怦然心动的感觉。可我从来都没有承认过她是我的女朋友,更没有说过我爱她。

那个下午,我坐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里查开题报告的相关资料,右手边的位置上坐着一个女生,并不怎么起眼,只是她腿上放着一个很大的黄色书包。查找资料和整合资料是一个非常漫长又无聊的过程,在足足坐了两个小时之后我的思绪开始游移起来。

我非常自然地向右手边张望了一下,注意到那女孩扎着一个马尾,面前摆着一个小小的牛皮纸笔记本,煞有介事地对着电脑屏幕不停地在上面写写画画。

我把查好的资料移进U盘然后关掉电脑,起身离开。

走出阅览室,正准备下楼的时候,有人从背后叫住了我。

“同学,你的U盘忘记拿了。”我停住循声向后看去。

呀,原来是那个黄色大书包。

“哦,好的。谢谢你。”我伸手接过U盘放进衣服口袋里。

然后我知道了她叫姚璐璐,大三,中文专业。她喜欢看电影和小说,所以总是跑到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里搜一些感兴趣的文字来读,还不时地把喜欢的句子抄进小本子里。

我告诉她我知道一个有很多珍藏版小说的地方,作为答谢,我问她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看看,她立刻就答应了。

 

3

清越书舍是我大二的时候发现的一个很特别的看书和租书的小店,老板人很好,重要的是里面收藏了很多在市面上早就绝版了的书籍。璐璐初次光顾书合的那个下午她简直是惊呼着去一本本地翻看,如获珍宝。

有了这一堆书的吸引,我们的关系渐渐熟络了起来。后来我发现,璐璐是那种神经大条的女生,特别喜欢笑。

没课的时候她就会跑来书合。每次我到的时候,她早都已经坐在书架前面的地上继续抱着那个小本子没完没了地写写画画了。

遇到下雨天的时候,她在看完书之后会要我陪她跑去某个狭小巷子里的菜市场买一个老奶奶的菜。老人头发已经全白了,身材矮小,一直不停地用手摩挲面前的一把一把青菜,动作僵硬缓慢。

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璐璐说。交不起好地摊的费用,为了谋生只得躲在这脏臭的小巷。她卖的蔬菜种类很少但都很便宜,因为他们卖的菜都是自己一点点种起来的,只要能够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就好。他们很卑微,但很善良。说着她把手里挑好的菜轻轻放到秤上。

 

4

我们的关系在90%的情况下是非常融洽的,可是有一次,忘记是因为什么事情我们吵架了。晚上我从导师那儿改完论文回到房子刚刚坐下,就有人来敲门。我打开房门,一个脑袋先伸了进来。

“让一下,让一下,”门被挤开了,“这是我做给你的营养爱心面条,里面有香肠、鸡蛋和紫菜,快来尝尝好不好吃!”

“你不是还在生我气吗?”

“李二,你知道咱俩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吗?是我们一起出门,我去买苹果4代,而你只能去买4袋苹果。因为我大气你小气!咱俩没得比!”

我怒了。“首先,我用黑莓不用苹果。其次,你又不是我女朋友,凭什么对我大声说话!”

“你女朋友?省省吧!我才没那个闲工夫跑到你那变态狭隘的情感世界里去瞎转呢!面条你吃是不吃?要吃快点!不吃我端起来泼死你!”她怒不可遏的表情让我特别想笑,然后闷下头把半热不热的面条通通吞进嘴里。

对于过去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悉数记得,但有一件事,我却始终不能忘怀,因为它彻底地打击到了我年少时的自尊心。那还是在我上初中时候的一节语文课,老师让我们每人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再把这两个词写在纸条上,然后全班同学根据两个词去判断写纸条的是谁。猜到最后就只有我的纸条和我剩下了,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

“那么,我想知道你选的是哪两个词呢?”姚璐璐同学睁着那双好奇的眼睛看着我。

“帅气、美好。”

“哈哈哈哈……”

“姚璐璐!”

我站在嘈杂的篮球场上,听见阳光在风中低语。

 

5

2009年11月底的时候,盼盼又出新书了,我把他新书的链接发到班级的QQ群里。

“李二,你的书准备什么时候出呢?”

“毕业之前吧。”

全班同学都笑了。我承认我是经常用这样一种制造冷笑话的方式跟大家开玩笑,可这一次,我是认真的。

“那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了哦。我相信你。”在我把这事讲给璐璐听的时候,她说。

转眼间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眼看着宿合里的其他同学都开始为找工作或者考研奔波忙碌,我也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让人窒息的压力。我学会了努力写作赚稿费,学会了在乎所有的证书和奖状,学会了去理解金钱的价值……

慢慢地,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都有了着落,我的内心更加惶恐起来。就在我忙着参加一场又一场招聘会、在一个又一个人才网站海投简历的时候,我和璐璐的关系似乎疏远了。

和她的最后一次见面,也是一次下雨天我们买完老奶奶的菜之后,我们一起往房子走,她在一边不停地说着回宿舍要煮什么样的面条。在经过图书馆拐角的位置,我们遇见了她宿舍的室友,从那时起我才明白璐璐为什么那么不情愿待在宿舍里。

“哟,璐璐,这就是你的文学青年男朋友吗?”笑得有点失真。

“哎呀,真是的呀!还从来没有见过呢!”

“我不是她男朋友。”我条件反射性地回了一句。我并没有注意到那一刻璐璐的表情。

快到晚上的时候,璐璐还是送了一碗半热不热的面条到我的房子,我还是和往常一样乐呵呵地把它们一扫而光,而彼时的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场慢慢酝酿的分离已经横在了我生命的弧口处。

在那之后有一段时间,姚璐璐没有再找我,我也没有主动联系过她。

 

6

“李二呀,学院有几个去B单位实习的机会,如果表现好的话还可以转正。院里觉得你平时表现不错,给你一个名额,你回去准备一下吧。”离开辅导员的办公室,我飞一股地跑回房子收拾东西,一边收拾一边想我是不是应该和璐璐分享这个好消息,是不是应该去跟她道个别。

哐哐哐。“有挂号信,请签收一下。”有人在敲门。

我打开房门,签了个名字,换下了手中这封信。

我放下信纸,从抽屉里拿出璐璐那天买菜的时候让我帮她装着却忘了带走的她天天写写画画的小本子。第一次,我如此用心地翻看它。

“所谓深情挚爱,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来,一个人吃饭没有两个人吃饭开心。”

“现在我郑重宣布,这座山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包括你。”

“很多人,都是逢场作戏的表演家,在人生的舞台上歌舞升平之后草草收场,谁扬起了嘴角笑到最后,谁闭上了双眼泪流满面。”

我背着行囊,任惊慌在心中滋长,准备离开这个承载了我太多记忆的城市。站在人潮涌动的火车站,我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被默默地遗落在岁月荒野中的,竞都是我曾经要用生生世世去恪守的执著。我“砰”的一声倒在地上,看到姚璐璐惊慌失措的脸。我拼命挣扎,然后猛然从梦中惊醒,睡意全无。

我起身披了件外衣,站在窗前。夜晚在时光的隧道里游走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仿佛看见回忆里的一切恬静的往事都欢欢喜喜地走向衰败……

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抓起手机疯一样地跑到房子顶层的天台上,拨通了姚璐璐的电话。——喂?——你在哪?我想去找你。——现在?!为什么?——因为我喜欢你。——如果我在喜马拉雅山顶要你来接我呢?

——我会去接。

——如果要你带热腾腾的黑轮来呢?

——我会带一大堆。

——如果我要在家里开一个Beatles的演唱会呢?

——我会去请他们来。

——那John呢?

——我会替他唱。

我听到她笑了,伴着呼呼的风声。

我拿着手机站在天台上,看着漆黑的夜空,突然想起《安妮·霍尔》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偏偏爱上了那个巫婆。

是啊,谁叫我爱上了那个巫婆呢。

世界很黑很黑,天空中开始缓慢地飘下一些白色的薄片,落在脸上凉凉的。我抬起头,笑了。 

《青年文摘(红版)》2011年第17期

[卷首语]

非血之爱

毕淑敏

爱有无数种分类,我以为最简单的是以血为界。

一种是血缘之爱,比如母亲之爱亲子扩展至子孙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亲属爱表兄、表弟、堂姐、堂妹……甚至爱先人爱祖宗,都属于这个范畴。还有一种爱在血之外,姑且称为——非血之爱。比如爱朋友,爱长官,爱下属,爱动物……最典型的是爱自己的配偶。

血缘之爱是无法选择的,你可以不爱,却不可以把某个成员从这条红链中列除。一脉血缘在你诞生之前许久,已经苍老地盘绕在那里,贯穿悠悠岁月。血缘之爱既至高无上有无与伦比的沉重,也充满天然的机缘和命定的随意。它的基础十分简单,一种名叫基因的小密码,按照数学的规律递减,稀释着,组合着,叠加着,遂成为世界上最神圣最博大的爱的基石。非血之爱则要奇诡神秘得多。你我原本河海隔绝,天各一方,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接为一体,从此生死相依,难道不是人世间最司空见惯又最不可思议的偶然吗?无数神鬼莫测的巧合混在其中,爱与十艮泥沙俱下无以澄清。爱恋的光谱,比最复杂的银河外星系轨道,还难以预料。

血缘之爱是我们感知人间最初的温暖与光阴,督我们成长,叫我们成人。它是孤独人生与大干世界的脐带,攀缘着它,我们一步步长大,最终挣脱它的羁绊,投入非血之爱,然后我们又回归,开始血缘之爱的新轮回。

血缘之爱是水天一色的淳厚缠绵,非血之爱更多一见钟情的碰撞和千转百回的激荡。血缘之爱有红色缆绳指引,有惊无险,经历误会挫折,多能化险为夷,曲径通幽。非血之爱全凭暗中摸索,更需心灵与胆魄相照,在苍茫荒原中,辟出人生携手共进的小径。

爱一个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本能,一种幸福,一种责任,一种对天地造化的缠绵呼应。爱一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需要,一种渴望,一种智慧,一种对美与永恒的无倦追索。

[成长]

为农民立传的硕士生

俞水

25万字,300多页,26个农民的奋斗史,以展现现代中国农民群像的方式完成硕士论文——研三学生曾维康开创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先例,也圆了自己的“乡土梦”。

 

乡土情结的苏醒

中等身材,皮肤略黑,湖北口音,笑起来憨憨的。这个乍看没什么特别的小伙子,提起自己的硕士论文,立马神采飞扬。

论文的题目是《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那个村是曾维康生长的地方,他们中有为村里修石子路的乡镇企业家;有在窘境中“下课”的村支书;有身份从“民办”到“代课”再到“聘任”的乡村教师;有为逝者超度亡魂的乡村道士;也有赤脚医生、打工能人、走出农村的大学生、留守在家的老干部……

“如此集中、翔实地展现中国农民群像及其心声,在共和国新闻史上尚属罕见。作品不仅突出展现了当下中国农民的原生态,而且为社会史、政治史、心态史、民俗史等提供了颇有参考的一手文献。”曾维康的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说。

然而,曾维康最初决定以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硕士论文时,对这层意义并没有清晰的预见,只是最敏感、最柔软的那部分情感被触碰之后,泛滥般苏醒。

2009年春节,曾维康回湖北老家过年,正赶上雨雪天气,村里的土路一片泥泞。“这还叫一条路啊!”乡亲们的抱怨声不绝于耳。曾维康问村里的长辈:“这么多年了,村里怎么也不修一条像样的路?”问题一抛出,路过的村民们争先恐后、愤愤不平地跟他讲了一个下午。

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选题,他顺藤摸瓜,从“一个村30年没有修起村公路”说起,完成了1.5万字的调查报告——《村级财政如何走向瘫痪》。报告总结出该村财政陷入瘫痪的“汉堡模型”:上有上级部门的催款逼债、乱收费、乱罚款、随意摊派各类集资款;下有农民增收困难,农户拒缴农业税费等各种矛盾。相形之下,村委会犹如汉堡里一块被“夹击”的牛肉,腹背受敌。

一种从未如此清晰的感悟冲击着他:“我在农村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民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曾维康说,其实,农民是一个渴望被倾听的孤独群体,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陪伴他们的只有牲畜;在外面打工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他们只是咬咬牙,生闷气。“但是,只要你能融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就会对你掏心掏肺,你会发现,他们竟然有那么多故事。”

同时,他发觉,很多文学作品、新闻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并不完整,农民常常扮演“被代表”的角色。“我想告诉大家,现代中国农民到底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我的论文我的梦

2010年4月,曾维康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院长、Ⅸ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打给他的电话:“我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看完了你的开题报告,很激动,也很感动。你写的话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意义很重大……这是我家电话号码,有什么困难随时打给我。”

老院长的鼓励让曾维康更加坚定了通过论文来表达乡土情结的信念。

然而,对曾维康来说,这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作为一个当局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客观性?在价值判断上,写这二十几个老百姓的价值何在?不就是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吗?身边部分人的质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他仍然怀疑自己。

不能向前看时就多向后看看。曾维康想到范院长在谈及一本文集的出版时曾说:“我忽然改变主意,应出版社之约将一部分已经过时的‘杂拌儿’结集出版,原因之一是想起了朱穆之同志的一番话,想为年长、年轻的朋友提供一点‘向后看’的标志物,从而更加坚定‘向前看’的信心和勇气。”

“向后看”给困境中的曾维康带来了巨大的收获:那种对写作初衷的再一次追问,使他获得了重拾自信的勇气,他把这种收获概括为寻找到“最初的美好”——“为农民立传是我在研究生毕业之前的一个梦想。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

被这份实现梦想的美好“引诱”着,曾维康辗转鄂、湘、粤等地,历时3个多月进行采访,“任由‘农民在做什么,农民在想什么’这两个问题像一位总司令一样,对我‘颐指气使”’。

那段日子里,在湖北老家的田间地头,他干完了自家的农活,就跑到别人家的地里找老乡,挽起裤腿,戴着草帽,蹲在田边,给老乡递上一支烟,喊上一句:“大爷,您这地耕得好啊!”老乡便兴高采烈地打开了话匣子。赶上下雨天是最好的,乡亲们不能干农活,他就跑到老乡家里作采访。

在广州,他去找开“旅行社”的小老乡,原来“旅行社”就是不到80平方米的房子,硬是被分了8个部分,向外出租。与老乡聊得晚了,他就睡在一坐下嘎吱晌的床上。他还找到从老家走出来的养猪能手,与他一起住在对面就是600头猪的房子里,臭气熏天。老乡问他:“小兄弟,你住不住得惯?”他说:“你跟猪待在一起11年了,我才待几天就受不了啦?”

2010年底,采访归来,他开始了“宅男”生活,猫在宿合里昏天黑地地整理录音达两个月之久。

奇怪的是,那么艰苦地采访,那么辛苦地整理材料,竞让曾维康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奋感,他终于体会到了作家莫言所说的家乡带来的写作灵感:“每当我拿起笔,写我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时,就饱尝到了大权在握的幸福,在这片土地上,我可以移山填海,呼风唤雨。”

“我没有他的境界,我的幸福更多是一种兴奋,我兴奋地发现了一个‘大宝藏’,故乡都是值得好好挖掘的宝藏,是一个滴水藏海的宝藏。”

作品完成后,曾维康在论文的创作手记中这样总结支撑他的那份力量:“我觉得是一种爱,一种态度和一种责任。”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我写这部作品如同一个命定的“归宿”,似乎又在帮我回答一个问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的回答是:“我从农村来,要到农村去。”

写下这段话时,曾维康已经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递交了申请书:“选择到基层工作,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来自我生活过的农村。”

“我放过牛插过秧,摸过鱼偷过梨,抓过蛇玩过泥巴,偶尔还拉帮结伙地打几次群架,基本上农村孩子的‘必修课’我从没有逃过。”曾维康说。

然而,去城里读高中后,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那么依恋的土地原来如此穷困不堪,“以至于都有点嫌弃它了”。那时,他学习的动力就像高中老师告诉他的那样,“读书改变命运”,“考上大学,离开这个地方”。终于,2004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他没想到的是,这种对家乡的嫌弃,随着他真的远离家乡,逐渐转化成了一种“同情感”。再后来,这种“同情感”又演变成“使命感”——为什么我的家乡不能富裕?家乡的老百姓怎样才能富裕起来?

大学4年,研究生3年,他曾6次到东、中、西部农村调研。他发现家乡的经济条件并不是最差的,在西部部分农民的家里,想吃一顿炒肉都难。他也发现江浙一带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如果把江浙的发展经验带到西部去,或许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我的家乡河网交错,鱼米并旺,有一定的地域优势,但村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增收比较缓慢。”

“媒体上报道农民的柑橘、西瓜卖不出去,都烂掉了,还有的农民有‘致富经’,但缺乏资金和场所。我常想,如果我是村干部,能帮他们解决好问题吗?我觉得至少不会太难。”曾维康觉得,在农村,他有用武之地。

曾经,曾维康的理想是做“新闻高手”,因在本科期间发表了100余篇、累计2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而被保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但毕业找工作时,他通过努力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名选调生。

作出这样的选择,并非没有经过挣扎。去年年底,一位师兄给曾维康推荐了一份年薪十几万的央企工作,解决北京户口和编制,福利优厚,想了又想,他还是拒绝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无法说服自己。”

母亲听说儿子要去基层工作,说:“我不指望你了。”一想起60多岁的母亲在乡间劳作的背影,他就心酸。他默默告诉自己,如果他在基层的价值实现了,终有一天也能让母亲不再那么辛苦。

有人问:“你觉得值吗?”有人质疑:“曾维康你想当大官?”还有人说:“曾维康你真自私。”可是,他真的觉得:“我在一个村就可以帮一个村的人,在一个镇就能帮一个镇的人,哪怕只能帮上一点点。基层的工作总得有人做吧,生在农村的人都不下基层,还能等谁去呢?”

如果我能使一颗星免于忧伤

代雨映

美丽,大好

情怀,大好

这个深秋有一股透骨的清香

如果美是奔跑的

是稍纵即逝的

如果,怀远人

如果,思无邪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即将作别的青春记忆

马朝兰

记忆中,你明明还是昨天那个拖着箱子好奇张望的少年。可今天,你却坐在了散伙饭的筵席里。

人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了。菜摆了满满一大桌。你吃得很少,喝得倒很多。最后,你抱着同寝四年的好兄弟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继而哭得稀里哗啦。

你陪那个暗恋了许久却又不敢表白的女生喝了好几杯。你告诉自己,第三杯的时候,你一定会勇敢,会告诉她,这些年,你有多么多么喜欢她。你记得她的生日,记得她最爱吃的菜,甚至,记得她的学号和身份证号码。

可惜,第三杯酒才喝完一半,她的男友就过来了。更巧的是,你认识他。

他举着杯子敬你,说谢谢你这些年对她的帮助。你笑了,拿起满满一瓶酒,仰面而尽。

你到底还是没能勇敢起来。

翻江倒海吐了一夜之后,生活还得继续。

毕业照已经分发到你的手里。那时候,你笑得多么甜蜜。你觉得,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不得不散的筵席。你和一群熟悉的脸站在一起,兴高采烈地抛着黑色的学士帽,身后,烈阳千里,碧草如茵。

第二天,拖着昏沉沉的脑袋才醒过来,你就发现,宿合里已经空了一个位置。他是你最好的兄弟,竟然,不辞而别。

你打开手机,才发现,他早已来过短信。他说,他多么害怕和你别离。昨夜,他一个人想着想着,掉了很多眼泪。你坐在床上,看到他空空的上铺和书桌,视野忽然模糊了一大片。

你没告诉他,其实你也悄悄买好了车票。你本来也打算不辞而别。只可惜,他走得比你还要早。你计划好的事情,一切都已来不及上演。

你给最好的兄弟买了一把吉他,到现在,都还放在暗沉沉的衣柜里。你生怕他发现,还用羽绒服遮得严严实实。你打算在你走的那天悄悄放在他的书桌上。可惜,他的书桌空得比你还要早。

你给你最喜欢的女生写了一封信,洋洋洒洒。其实,写到最后,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只是记得,流了好多眼泪。

楼道里忽然晌起了拖箱子的声音。接着,宿合门被上锁,一切关于青春的记忆,都被关在了那扇熟悉的门内。

你知道,明天的人生已经启程。可你却不知道,明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七喜少年

贾樟柯

一开始,我们都叫他“王子”。

王子昭是北京孩子,去年刚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我的办公室离学校不远,王子昭打听到地址,径直推开门将他的短片DVD留给前台,说:给贾老师看看。我从外面办事回来,同事给了我光盘。上面字迹潦草,写着三个大字:大无畏。可导演后面的名字,却只能看清“王子”两个字,后面的“昭”字被他马虎掉了。我不免一笑,索性就叫他“王子”好了。

王子的片子只有十分钟,是他的毕业作品。后来听说为拍这个片子费尽周折,王子自己贴钱不少。我向来喜欢愿意自掏腰包拍短片的年轻人,起步阶段人人缺少资源,自己愿意倾其所有旁人才肯鼎力帮助。

我一边看一边笑,《大无畏》由王子昭自编自导自演,讲一个年轻人想割掉自己的包皮,他羞涩地来到小镇诊所,“医生”把他带上二楼,叫人来帮他备皮准备手术。一阵脚步声后,来为他备皮的竟然是中学时候的女同学。电影里,王子专注地望着女生,脸上的肌肉微微颤动。我不禁大笑起来,这故事有隐私、有幽默,更重要的是有拿自己开玩笑的大无畏,整个短片讲年轻的生命如何遇到最初的尴尬。

王子昭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跟电影里的形象截然不同。生活中的王子昭戴着眼镜,比电影中的形象略显成熟。他一直故意佝偻着身体,我熟悉这种身体语言,很多年轻人用这样的形体来显示他所向往的老成。

那时候我正在准备《语路》计划,想要邀请几个年轻导演一起合作纪录片。王子昭自投罗网,成了我们中的一员。

约了第二天开会见面,结果他迟迟不来。通过电话才知道,昨夜他一个人出去喝酒,醉酒后打车回家,结果早上醒来怎么也想不起把车停在哪里了。他东奔西走一上午,才找到了自己的车。开会商量拍摄的时间,王子昭说:导演,我能晚拍几天吗?

他要去德国参加一个短片展。我当然同意,经风雨见世面是件好事。我不禁感叹:22岁就可以拍到短片,就有汽车开,就有机会去德国交流,不是“王子”至少有些“公子”的感觉。但,这个公子真有些情怀,他有勇气面对生命中的难堪、不测,并把这些私人体验与广阔的社会发生关联,更年轻一辈在这方面比我们更加坦然,走得更远。

《语路》拍得很顺利,几个导演轮流在我的办公室里剪片。常看王子昭一个人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喃喃自语:也有迷茫的时候,不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这是他片中人物,上海订制旅游公司创始人肖鹏在电影里的台词。王子昭跟他片中的主人公肖鹏年龄相仿,肖鹏的这番话或许帮王子昭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之后,我们不再叫他“王子”,开始叫他“新新人类”。

六月参加上海电影节,王子昭打来电话,说他的《大无畏》入选了上海电影节手机单元,他也会去上海。我们约好在上海见。正是梅雨季节,王子昭穿着白色印着卡通图案的T恤,戴着眼镜,穿着短裤。他头发蓬松,双手插在兜里。同事远远地看到他都笑,其中一个说道:这不就是七喜广告中的七喜少年吗?

很快,大家又都开始叫他“七喜少年”。

上海之行,让我对“七喜少年”有了新认识。一天下午,在我住的酒店大堂跟他一起叫车,我让他上楼帮我拿落下的书,他转身上楼。酒店门童看他走远说道:贾导,原来你认识他。门童说:他昨天在大堂睡了一夜。原来七喜少年在上海几乎夜夜饮酒,那天晚上他一个人看街边有人唱卡拉0K,他参与其中与陌生人高歌。他不肯让人散去,答应帮大家买单。人散后,他忘了自己的酒店名字,知道我们住在上海影城旁边的酒店,便打车过来。

他给我讲他昨天的故事,我没有说话。他撸起双臂,上边布满了摔倒时留下的淤青。晚上大家聚会,我不许他喝酒。或许颓废醉酒是一种李白式的浪漫,但对导演来说除了爱、激情,还要有理性。

第二天手机电影节颁奖,他的《大无畏》获得了最佳喜剧奖。七喜少年上台说道:手机电影节真好,让我们在没有机会玩大银幕的时候先玩一下小银幕。

七喜少年试图用喜剧的方法面对这个世界,但我总忘不了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摘下眼镜的时候喃喃自语的神情。他反复念着自己电影中的台词:也有迷茫的时候,不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

贞楠姑娘

徐小平

2007年春天,贞楠到北京找我。她想考研究生,但她实在无法确定应该考什么专业。于是,要我来帮她拿主意。我的回答很直截了当:如果兵临城下还不知道该打谁,最好收兵。

接下来,贞楠给我讲了她的故事:父母都在采石场打工,两个人同时得了肺癌,在一年之内先后去世,留下弟弟、妹妹,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当时,她只有十三岁。贞楠讲述时很平静,居然没有流泪,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我想她的情感,已经被残酷的人生抽空。

我不知道这些年贞楠和她的一家是怎么活过来的,我只知道,当贞楠迎着苦难的风暴、泅过岁月的苦水、爬上命运的峭壁、踏着希望的步履来到我身边时,她已经从赣南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在南昌育新中学教了三年英语,成为一家五口不再担忧饿死冻死病死愁死的顶梁柱了。

但是,尽管贞楠拼光了青春的气力,一直在和贫穷竞走,还是无奈地落在了生活的最底层。她一无所有——却拥有五万块钱的债务。这些债务压在贞楠心头,如同挥之不去的噩梦。

“徐老师,你说我应该报什么专业?”贞楠一说话脸就抽搐,一开口音就颤抖。

我紧握着贞楠的手说:“考研对你来说是死路一条。你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长项,然后把这种能力发扬光大,想方设法多挣钱,好给爷爷奶奶送终——以及送终前让他们吃上点好东西;好供弟弟妹妹上学——并且在学习中给他们买个好电脑。这样你过去所受的一切苦难,就会得到回报,你的生活就会像海啸时的高山,好歹不被它卷入苦海,好歹能逃离这灾难似的生活!”

贞楠忍不住笑了:“假如能挣到一万块,那我就不考了。”

她的羞涩一笑,在我眼中,要比电视、画报上那些女明星的笑容不知迷人多少倍。但接下来我听见贞楠说:“不过,我一个大专学历,中学教师,到哪儿去找挣一万的机会?徐老师,我还是宁死也要考研!”

低学历就不可能有高收入,高收入就必然要有高学历——这是一个我说过无数次的烂话题,但确实有这么多人,怀着这么一个烂思想,执意让自己的生活烂下去,比如贞楠。

于是我说:“你为什么不考虑私立民办的学校呢?民办学校的位置,看上去不如公立稳定,但收入立即增加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一百。

“除了公立、私立,还有收入最高的国际学校。国际学校的工资可是以美元计算。我懂,你目前根本不可能到那里求职。但至少你要知道,作为一位教师,你挣钱的大路有好多条,你成功的前途很宽广。

“最后,还有一种工作挣钱更多,做‘个立’。今天俞敏洪搞的新东方,其实也是从家教起步的。”

“我哪能和俞老师比啊。”贞楠露出高山仰止的表情。这个不争气的表情让我很生气!

于是我说:“你根本不要去和俞敏洪比。即使比,你也有你的优势——至少明天让老俞到南昌育新中学教高考英语,他肯定不如你。所以,只要好好磨炼你高考英语的教学技艺,打造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去一家挣钱更多的教育机构教英语。”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就是你谋生吃饭的本领。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任教班上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比其他班的学生好。如果你想吃天鹅肉,你就应调动自己所有的力量——无论这个力量多么薄弱,集中就是力量,执著就是力量——去加强你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铁饭碗,变成银饭碗、金饭碗,让天鹅飞到你的碗里来。”

我不想复述当时怎样对贞楠反反复复劝说诱导威逼利诱了。想起来都心疼。疼我自己差点被她铁杵磨成针的执著而摧毁的神经,疼这个女孩如花岗岩一样顽固不化的考研意志。

贞楠六神无主地离开了北京。我觉得,她一辈子的理想已经被我用几个小时摧毁了。

几天之后,贞楠从南昌打来电话。“徐老师,我听你的,在高考英语上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想利用五一假期来北京学习。”

“耶,贞楠,你让我非常happy!你把时间告诉我,我替你买车票,订房间。”

“不过,我实在还想试一试,你看我报什么专业好呢……”

一周之后的下午四点钟,我正在一个董事会上,会议开到了最棘手的时刻。电话铃声响起,不用看显示屏我就知道是贞楠打来的,铃声都显得躲躲闪闪,慌乱惊恐,就像发出SOS信号。

“徐老师,还有一个小时,就是今年考研网上报名截止期……”

我热血涌上头顶,啪地挂了电话。自杀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听贞楠电话。

电话再次响起。我说:“绝对不要!”

 

“你能对我负责吗?”

我硬着头皮说:“你的职业发展,我负责到底。”

我投资的几百万美元就要泡汤。我正感到心痛时,贞楠的一通电话,顿时让我觉得,处理这家公司的破产,简直是一件花前月下的赏心悦事。我心里涌起了对贞楠的无限感激,感激她向我展示了生命中更加宝贵的事情。

三年后,当我听说杨元元自杀的消息,我立即想到了贞楠。我贪天功据为己有地认为,如果不是我的威逼,贞楠不幸考研而且不幸考上,等到杨元元自杀的那天,即使她不跟着自杀,她的生活状态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贞楠真的放弃了考研,到南昌分支机构面试。朋友告诉我:贞楠教学水平实在太低,但如果我坚持,他们可以破例从头给她培训。

贞楠是偏执的,但偏执也有偏执的好处。一旦决定下来的事情,她就坚持到底。2007年夏,她在北京接受了一个多月的培训,很快成了南昌外语培训分校的高考英语辅导老师。她不需要辞去全职工作,只需在晚上和周末兼职。

到了年底,贞楠的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多,她的自信心在同学们满意的好评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贞楠说话已经很从容,面部肌肉也不颤抖了。她第一次有钱,能够给爷爷奶奶弟弟妹妹买一点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命所需的好吃的食物了,她甚至给自己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瓶香水。这个在命运的泥泞中跋涉挣扎的女孩,终于逃离了死亡的沼泽地。

大约离我和她第一次见面一年的时间,贞楠再次给我打来电话。我以为她有什么喜事来向我报告。令我失望并揪心的是,她的声音,听上去比第一次还要虚弱。“徐老师,你知道我多大吗?我快三十了,到今天还没有对象,想起未来,我心里感到恐慌。我的同事朋友全都结婚了,你看我该怎么办?”

我放弃了。我承认我无能。与其蜻蜒点水,不如金蝉脱壳。于是我转移话题:“你目前教学如何?学生反映好吗?”

提到教学,贞楠兴奋起来:“春节后培训学校评比优秀老师,我得了第一名。一个寒假,除工资拿了一万块之外,校长还给了我两千块奖金。另外,我在育新中学的教学也很有起色,被评为年度优秀教师,也发了我一千块奖金。”

贞楠的声音依然颤抖,但这次,是激动的颤抖,是幸福的颤抖。

 

2009年6月,在久违了一年

半之后,贞楠的电话号码显示在我的手机上。贞楠不会没事打电话跟我闲聊的,No phone call,is good call。

大量年轻的新教师加入了这所学校,新新人类的新新教学,一下子超越了贞楠的教学质量。学生纷纷流失,对她的评价越来越低,课时被安排得越来越少。不排课,等于是变相辞退。

于是我说:“如果是教学质量问题,那你毫无退路。年轻教师教得好,你就虚心拜他们为师,去听他们的课。同时,抽几个周末来北京,听那些最优秀的老师上课。我建议你,找出全国最著名的二十个高考英语复习辅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深入研究,然后给他们写信,去听他们演讲。教师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只要你拿出‘玉米’的疯狂劲儿,你肯定会给这些名师带来深刻印象,说不定谁就会带着你当他的助手,邀请你搞他的研究。你的社交圈子会扩大,你的专业视野会拓宽,你的人气会升温,你就会……”

 

“就会找到对象吗?”

“贞楠,破坏你幸福人生的敌人非常多,但对你而言,最需要面对的敌人,还是生存、金钱和家庭的安全保障问题。职业发展是可以量化的,是课时,是课酬,是学生对你的评分。至于爱情……”

我知道,我实在无力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爸爸妈妈关爱的贞楠,一个人漂泊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她唯一能够握紧的救生圈,就是她的生存技能。其余一切,在她简直就是奢侈,简直就是挥霍。我知道这样对她不公平,但不公平的不是我,而是残酷的命运。

又是一年过去了。2010年的春节之后,贞楠来电说:“这个春节真忙!校长给我排了很多课,搞得节都没有过好……”声音中充满了自信与喜悦,充满着一个职业女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不知道为什么,我似乎觉得她的“个人问题”也正在解决中。

从2007年早春初次见到贞楠,已经过去整整四年。贞楠还在南昌育新中学当她的英语老师,同时在英语补习学校担任兼职老师,并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重新崛起,再次成为这家著名培训学校的支柱老师。

坐在书房里,我忽然非常惦记贞楠。此刻,她在做什么?

也许,她正挽着失明爷爷的臂,带着他散步;也许正握着失聪奶奶的手,给她按摩;也许正给妹妹打电话,告诉她学习期间不要谈恋爱;也许刚和弟弟吵完架,弟弟没有工作,没完没了地来找她要钱,她给了他钱,却抱着爸爸妈妈的遗像大哭一场……然后,她提醒自己,明天一早还有课,红肿着眼睛见学生不利于自己的形象。

想到这里,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唯有贞楠给我的信让我安慰。

“徐老师,你多年来对我‘丧心病狂’的帮助,让我摧毁了自己迂腐的价值,走出了人生的绝境,获得了今日的幸运。我在夜深人静时,甚至渴望明天的太阳早点升起——这是一种陌生的感觉,但我相信,这就是幸福。

“面对这一切,我唯一要感谢的人就是你。你和我无亲无故,却在我的生活之路上投入这么多真情实感,一路陪伴我走了过来。

“我真不知道你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但我知道一点,正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存在,这个国家于我才变得有点bearable,livable,likeable and loveable……”

我满面泪水。贞楠靠自己的努力走出生活的洼地,她的经历,就是中国民众摆脱国家崇拜、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独立宣言。

学校不教的学问(外一则)

王应春

细细自小喜欢美术及设计,我不反对,争取机会去启发他。高中的一个暑假,我替他找了一份暑期工,在一家印刷及出版设计公司当学徒。公司老板人称“拔少”。

拔少三十出头,开公司三年多,雇了多个大专及中专毕业的员工。因为了解客人需求、收费合理,生意一直不错。他表示,一定会找最好的师父指导细细。

两个星期后,我问细细学到了什么。细细说,公司里资格最老的师父在教他电脑排版,他了解了很多电脑出版的新技术。

沉默了一会儿,我告诉他,这不是我想要他学习的东西。

过了两个星期,我再次问起他的实习收获。他如数家珍地回答,他明白了印刷流程、印前系统、数码影像窍门、色彩原理、优质画稿预备、印刷方式选择及质控……

我还是不作任何表示,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这不是我要他学习的东西。他有点失望,但并未气馁。

又过了两个星期,我再次重复了我的问题。这次细细充满自信,他说,我可以就公司的任何问题向他提问。

原来过去两周,他逐一观察了公司各个部门的运作,因此相信自己的表现一定能换回我的赞许。

我问:“拔少只有高中学历,为什么他是老板,其他人都要替他打工?”

思考了几分钟,细细有些灰心。他继续上班,开始留意拔少每天所做的事,他看到了一些之前没有发现的东西。

拔少对员工、上门推销的人以及顾客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对每一位顾客的态度也都不尽相同:一些客户和他在办公室详谈;一些客户被他约去饭桌上谈生意;还有一些客户,例如我,拔少只需通过电话、邮件就能搞定。

细细还发现了一个特别之处。公司虽然有报价标准,但老板给每个顾客的报价都不相同。拔少还要求员工观察顾客的个性,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暑假结束时,细细告诉我,他渐渐明白,老板和员工最大的不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做事的心态。我告诉他,这正是我希望他学会、但学校却永远不会教的学问。

 

小麦的难题 

小麦因学习小提琴被学校纳入弦乐团,这本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每周三次的集训和每天的练习让他吃不消,他跑来求助。

“你每天练习多久?”我问。“一个小时。金老师说太少,她说她在我这个年纪,每天都练四小时。”“那你为什么不练?”“我做完功课,都差不多午夜啦!”二年级的小麦很无奈。

“好,那你告诉我,你到底喜不喜欢音乐?”可怜的孩子不敢答,不断用眼睛寻找妈妈的提示。

“没关系。你最喜欢什么科目?”“科学。”这次小麦答得挺爽快。

我说:“回去告诉你的金老师,你不再学琴了,这样就可以退出乐团,不用再练习了。”

孩子接受了我的建议,麻烦却来了。金老师给他的家长写了封信,严肃地指出两点:一、不懂乐器的孩子长大了会没文化;二、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能演奏一种乐器作为升级的评分之一。

我安慰受惊的小麦:近百年来,全世界的伟大人物及学者,百分之九十都不懂乐器,不见得他们没有文化。至于第二个问题,我拿出一张较小的古琴,告诉他:你就跟我学这个吧!

小麦的第一反应是:“每天要练多长时间?”

我告诉他,每周一小时就够了。我们周末上半小时课,再练习半小时,几个月后他便可以抱着古琴参加学校考试。

考试那天,小麦奏了半曲《酒狂》,金老师问:“你有曲谱吗?让我看看你有没有出错。”小麦匆忙翻出书包里《酒狂》的简谱,上面有我写的几行字:古琴是唯一被联合国列入文化遗产的中国乐器,要听懂古琴,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尤其是文史哲知识。

就这样,小麦每年带着古琴回校吓唬有文化的金老师,音乐考试屡得高分。更重要的是:自从免除了练琴的奴役,他在科学科目上的进步让家长欣慰不已。

升初中时,他的科学知识已经达到高中水平。两年后,他越级挑战,以自修生的身份报考英国会考考试,化学成绩优异,把高中的学长都比了下去。

总有人问我小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很简单:只需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替他排除障碍,制造让他发挥成功条件的环境,这个条件叫做——专注。

外企“求生”小记

陈澍

无论国企还是外企,如下所列这八个“关键词”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FYI:本意是“仅供参考”,后演变成白领间随意推脱,说到底就是谁也不想做,谁也不想负责。FYI还要看具体情形,如果是下属给老板发邮件,说FYI,意思即“老板,这事儿您看着办,您说办,咱就办,您说不好,咱就马上选择性遗忘”。反之,如果是老板给下属发邮件,说FYI,意思就是“你别多嘴了,就这么定了”。

cc:这个词最经典,堪称外企求生必学,本意是“抄送”,发电子邮件,cc给谁,谁不可以cc,谁要bcc(密送),大有学问l其实这个词也不是只在外企里才流行,据说我们的政府领导同志中间也是一直你cc我,我cc你,比如局长看一个文件,写上一个大字“阅”,然后再补上一句“抄送某某同志”,某某同志或是副局长,或是秘书长,这一cc就相当于某种程度认同,于是副局长或者秘书长就可以拿着cc做上方宝剑去具体办事了。

team:就是“团队精神”,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你是我这个team的人,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在外企,跟哪个老板做事也是很有讲究的。

aggressive:外企的老板们最喜欢讲这个词了,谁谁谁不够aggressive,意思就是说此人不够努力,怎么才可以aggressive?加班,没日没夜和客户厮混在一起,直到拿到deal。这个词对做sales(销售)的一定印象深刻。

youknow:老外同事最喜欢讲,尤其美国人,差不多每句结尾都会加上,鄙人愚见,翻译成中文我觉得就是“你懂的”。其实,有时候我们真的不懂……

background: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你或者客户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又或者指某个交易的“背景”,总之是很深厚的一个词,需认真研究。有时候background比这个交易或者事件本身更重要,如果老板对你说“我想你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事情的background”,其实老板已经在暗示你这个事情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了。当然,你也可以告诉老板一些background,前提是你觉得自己很厉害,一定知道老板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loop:本意是“圈子”,老外常说也最爱听这句话“Iwillkeepyouintheloop”。要知道,出门在外不容易,许多老外来到中国闯荡,一无靠山,二无关系,多多少少对本地同事有些不信任感,甚至某种诡异的不安全感。对他们来讲,loop很重要,loop比结果更重要。loop其实也就是信息,各种各样的情形,长期没有loop,你就快out了(出局)!

conferencecall,本意很简单,即“电话会议”。“电话会议”的效率高低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仁者见仁。对跨国企业来说,conferencecall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通常级别越是高,conferencecall也就越是多,conferencecall短则3o分钟,长则几个小时。

电话会议究竟都谈些什么?这个无从知晓,但是在跨国企业和老外打conferencecall,还真是一门特别的语言艺术,有些词可以用,有些词不可以,有些一定要改用其他的词来传递类似的意思。举例说明。

比如,许多跨国企业的电话会议上都很忌讳说problem这个词(问题),要改说challenge,中文原意是“挑战”,这样令听者感觉对方很勇敢,好像国人常说“勇于接受挑战”。

再比如,外企电话会议上忌讳讲impossible(不可能),要改说oK,we’lltry(虽然try了还是impossible)。电话会议上最好不要总是说no,要先说right、right,然后再跟着说but……读书的时候老师未必会教你,有些英文单词必须自己进入职业生涯后才有更深刻体会,比如but,but之前的话基本上都属于废话,认真听but后面的东西,那才是关键。

最后一个建议,在外企工作,说话永远不要说死,任何时候都可加一句tosomeextent(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时候也要记得学会踢皮球,反问对方一句:Whatdoyouthink?

不再后会有期,依然心存感激

小紫茉莉

Grace是我多年前的顶头上司,即使离开她多年,我依然记得她,因为是她炒了我。

她是一家日企的部门经理。试用期结束前,她找我在办公室谈话,指出了我的性格:思维创新求变,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这样的性格,不太适合日企,更适合欧美公司的企业文化。现在想来,她的眼光真老到。试用期的我,整天穿着深色的职业装,走着小碎步,在茶水间见到长者,微微弯腰经典地微笑,一天下来,我如被绳子捆缚的困兽,爱说爱笑的我,在这里上班,却仿佛大脚穿小鞋,自己也实在感到别扭。但是,她肯定了一点,她觉得我和人的沟通有天赋,很适合做人事工作,尤其是培训和招聘板块。如果能再学点儿财务知识,可以涉足薪酬核算。我很感激这次的离职前谈话,她给我指明了职业方向,给了我很多的建议。

Jack是我在参加人事培训的时候遇到的,后来,他去了一家公司做人事总监,力邀我加盟,担当他手下的人事主管。这是一家连锁企业,总部刚从大连迁到上海,除了一线人员招聘外,也需要部分中层管理人员。

招来了财务主管Susan,她是一个刚晋升的新妈妈,生孩子回家,现在孩子大一点儿了,出来找一份离家不远的工作。这也是Jack最后拍板录用的决定因素,这样的员工,不再需要给产假、哺乳假,年轻有干劲,经验刚好,工资也不用给太高。

可是,2008年的那场危机,使得集团决定放弃上海市场,迁回大连,在上海留一个办事处,需要裁掉部分员工,包括Susan在内。按照合同,公司需要给她一定的赔偿金。Jack找我开会,示意为了减少公司的成本,最好让Susan主动提出离职。他提出的办法,就是改变Susan的办公地点,从八佰伴附近的总部搬去五角场的分部,这样,Susan单程就要花近三小时。坚持了两个星期,Susan和公司沟通,无法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只好提出了辞职。当她交上辞职信的时候,Jack客气地说了一通感谢她为公司工作的话,关上办公室门的时候,他向我做了个胜利的手势。我感到了心寒和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悲哀,也做好了从这个公司撤退的准备,在他还没过河拆桥的时候,我提前炒了公司。

这两场截然不同的炒人经历,让我见识了管理者的水平和艺术,我努力让自己在工作中,像Grace那样诚挚真心地对待离职者,即使不再后会有期,依然心存感激。

人为什么会害怕

魏天悦

人们最常见的害怕对象是什么昵?答案是:蛇、虫、老鼠、高处和水。它们对人都意味着危险。

如果让你做人类进化的设计师,你要做的就是尽力保证人能在随处可见猛兽毒蛇的原始环境中生存下来,而这个原始环境中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你会怎么做?你会让远古人类的大脑运行怎样的程序?

没错,让他们学会害怕。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秘籍。

学会害怕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因为害怕可以保护我们。一项研究对儿童进行了长年的跟踪,试图发现他们害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经历。最后他们发现幼年时怕高的孩子以后一般不会从高处坠落受伤,他们本能地害怕高处,这对他们是种保护。

现在你可能觉得天生的恐惧再正常不过。以前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害怕是后天学会的。不错,有些是可以学习的,不过很多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天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没有跌落过的孩子就不怕高吗?答案显然是:不!正好相反,他们之前就怕高,所以才一直没跌落。

很多年前有一个调查和恐高有关。心理学家把小婴儿放在桌子上,两个桌子之间用透明的有机玻璃连接。婴儿们可以很轻松地通过这个玻璃板爬到另外一个桌子上,但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因为有机玻璃给婴儿们的感觉就是:他们会掉下来。很明显,婴儿天生有对高度的恐惧。

天生会害怕让我们逃避了饥饿或死亡的危机。研究表明,我们会不会害怕是基因决定的。

但是你可能会说:“去年之前我还一点儿不恐高。现在我已经成年了。如果说害怕是天生的,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害怕过呢?”

问得好。答案是:害怕有一个“门槛效应”。你对某些事物的害怕不会出现,直到你的大脑完全成熟,合成某些激素,你的压力也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害怕才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恐慌症和广场恐惧症在青年期之前一般不会发生的原因。

害怕开放空间是什么感觉?“广场恐惧症”的患者对此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害怕穿过街道、商场、广场等一切开放的空间。穿过一片开阔地值得害怕吗?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走过一片开阔地,意味着暴露在猛兽的视线中,而躲在灌木丛中或洞穴中要安全得多。

孩子们比大人害怕得更多,这也有人类进化上的意义吗?是的。婴儿害怕父母离开,尤其是母亲,这种恐惧在一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个时候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也是最强的。妈妈一旦离开房间,孩子就会哭,婴儿的哭声会让母亲烦躁不安,母亲会尽快安抚婴儿,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抱着他,给他喂奶。这对婴儿来说是最安全、最有利于生存的做法。人类的进化就是这么的神奇,充满智慧。

[人物]

姚明:巅峰时刻的告白

袁旻

北京时间7月20日,姚明在上海举行发布会,正式宣布退役。他在声明中深情地说:“我内心充满感激,我首先要感谢的是篮球。这项伟大的运动,为无数人带来了快乐,包括我自己……进入NBA之后,篮球引领我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使我可以尽情展现自己。更感谢有机会可以为中国国家队奋战十年,那是无数青年人的梦想……我还要感谢生活,无论我所热爱的篮球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生活就像一个向导,你虔诚地追随它了,它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而门外的世界各有不同,无比精彩。今天我退役了,一扇门关上,但另一扇正在徐徐打开,门外有崭新的生活等着我认真品读。”

当不断给国人带来奇迹的姚明真的要转身离开,当习惯了的荣耀有一天消失,我们才会更加留恋这位2.26米的大个子。这个真诚、幽默、勇敢的上海男人不仅感动了中国,更震撼了世界。美国ESPN评价:“姚明是独一无二的,无人可复制。”美联社、德新社等更用“空前绝后”等词赞扬他,将他视为一段永恒传奇。

现在,让我们再次倾听小巨人的真情告白,重温小巨人的巅峰时刻……

 

关于状元秀:不选我,我就会成为最头疼的敌人

NBA联盟最受关注的一项活动,就是延续了64年的“选秀”。每年夏天,每支球队都会通过“选秀”方式,招收新球员。这些新秀90%来自美国本土高中和大学。然而,2002年6月25日,这种传统被一个黄皮肤中国人打破,他就是姚明。更有趣的是,往年的选秀大会都是参选球员到纽约麦迪逊广场参加现场直播,而那一年姚明没有去美国,他与父母、教练坐在上海家中,让美国电视台架起一台摄像机拍摄。当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大声宣布“选秀的第一名——状元”为姚明的时候,中国人为之欢呼,美国人为之惊讶。只有姚明出奇的平静,他甚至没有起身,只是象征性地戴上了休斯敦火箭队的帽子。

当时,斯特恩说:“美国正在慢慢认识中国这个神秘国家,而中国人也因为姚明了解美国。”就这样,姚明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新秀状元。

因为这项荣誉,96%的中国人开始了解NBA,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多岁。“状元”姚明给美国带来的商机,让两任美国总统都不得不重视他,布什和奥巴马先后邀请他到白宫“过招”。姚明还彻底改变了休斯敦这座城市,不计其数的亚洲游客因为他而来到这里。休斯敦火箭队因为有了姚明,总资产增长了近2亿美元,老板亚历山大的身家也随之狂升到了十几亿美元。在火箭队打过球的二三线球员,只要是认识姚明的,有的来到中国打球,有的来到中国做品牌代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记者:你觉得亚历山大选择你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你的实力,还是中国市场?

姚明: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他不选我,我就会成为他最头疼的敌人。

记者:我记得你的第一场NBA常规赛,是对印第安纳步行者队,你一分未得,很多评论家开始质疑。那时,你觉得自己有状元的实力吗?

姚明:举个例子,如果我早一年去参加选秀,2001年的状元布朗就成不了状元。他都该请我吃饭。

记者: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留在休斯敦火箭队,你觉得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姚明:火箭队给我一个熟悉、稳定的环境,是我最好的选择,我来到这里就要尽可能多赢得比赛胜利。球队实力也在不断积累和增强,几乎每年都有强援加盟,本土球员实力也在提高,还有很多新秀。我们一直是一支有潜力可挖、有竞争力的球队。

 

关于赛事:拖到第七场就是实力

每一位职业球员都渴望夺冠,而对火箭队的姚明来说,每年喊出的口号往往都是“冲击季后赛”。似乎拿到“西部联盟前八”,才是比较现实的目标。自从姚明加入火箭队,球队战绩便一直维持在西部第七至第九位之间。NBA季后赛一般采取“7场4胜制”,2003年,季后赛第一轮火箭队以1:4大败给湖人;2004年,在对阵小牛队的比赛中,火箭队先胜两场,最后被扳成2:4;2006年,火箭队苦战到第七场,最后还是败给了爵士队。

痛定思痛,为了提升球队实力,火箭队老板亚历山大将当家球星弗朗西斯、麦蒂等人几乎换了个遍,但就是没有动姚明。了解美国NBA篮球文化的人都知道,一个当家球星不仅具有球场号召力,对俱乐部的引援、决策也有影响力。亚历山大常常会把球队主教练和姚明一起叫到办公室,问:“你看我们买这个球员好不好?卖掉那个好不好?”不知不觉中,火箭队已经变成了以姚明为核心的球队。姚明印象最深的就是2009年,他率队杀人西部半决赛的那一次。当时,火箭队也首次以“夺冠”取代“冲击季后赛”的目标。

那一年1月18日,姚明先是在与热火队的常规赛中创造了12投12中的惊人纪录。在与湖人队的西部半决赛中,姚明膝盖被冲撞错位,但他依然坚持血战,全场球迷都在高呼他的名字。一位火箭队球迷赛后对记者说:“火箭队都是软蛋,姚明是真男人。”整个系列赛中,姚明平均每场能得到19.6分、11.3个篮板和1.3次盖帽,真正成为一名可以和超级巨星抗衡的“火箭领袖”。尽管最后球队还是以3:4的比分惜败,但姚明赢得了对手、球迷和队友的尊重。那之后的若干个星期,在美国的一些网络社区,很多过去质疑姚明实力的美国球迷都表示,“要重新认识这个中国大个子”。

记者:科比可以算是目前“NBA的第一球星”,你觉得你和他实力上有差距吗?

姚明:至少我们2009年把湖人队拖到了第七场,这就是实力。

记者:你觉得自己离总冠军还有多远?

姚明:说一百步还是一步,都没有多大的意义。我记住的不是具体多远,而是至今还没拿到。

记者:最近NBA流行一种“拼盘式夺冠”,当一支球队买来了所有超级球星时,就有了夺冠的本钱。你觉得火箭会这样做吗?

姚明:火箭队阵容很好、很足够,也很默契。超级球星都是一步步打出来的,我相信火箭队也能培养出超级球星。


关于国家队:我永远会作出对中国篮球最有利的选择

2008年,对姚明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NBA比赛的严重伤病就像一把利剑在他的身心划过。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拖着伤腿的姚明走在了中国代表团的最前面,担任旗手。他的身边是刚刚经历汶川地震的“小英雄”林浩。这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组合引起了世界热议。外媒评价:“这是东方巨人在展示风貌。”而那之后的若干个日子,姚明带领中国男篮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创造着中国篮球的历史。最终,中国队闯入了“世界前八”,平了历史最好成绩。

姚明淡淡地笑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姚明笑容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姚明随国家队一共参加了三届奥运会,前两届一次得了第十,一次得了第八。在雅典奥运会上,由于不满队友在场上的消极和失误,姚明甚至拿起一条毛巾狠狠摔在地上。刚巧那个画面被体育记者拍到,于是一场“耍大牌”风波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北京奥运会是本土作战,姚明没想到这会是自己的“绝唱”,但他创造的成绩还是给国人带来了很多自豪感。当时,电视台的镜头捕捉到了球迷送给姚明的一条横幅:“因为你,做个中国人真好!”

从1998年至今,姚明在13年的国家队生涯中,始终扮演着核心和精神领袖的角色,可以说有没有姚明,决定了中国队分属两个不同档次的球队。在中国队,姚明的意义不仅仅是得了多少分,拿了多少篮板,还在于关键时刻,他能将教练和队员团结起来,上下一心。篮球评论员苏群就说:“‘后姚明时代’对中国男篮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记者:你对中国男篮在北京奥运会的八强成绩满意吗?

姚明:你总想做得更好、要得更多,但我们付出了努力,已经可以无憾了。

记者:还记得雅典奥运会时,你怒摔毛巾的事情吗?

姚明:很多事过去就过去了,当时那种行为有特殊的环境和原因。至少,现在中国男篮已经很好了。

记者:在NBA的频频受伤,其实是对中国国家队的一大损失。你如何看待自己对中国男篮的重要性,有没有想过为了国家队放弃一些在火箭队的利益?

姚明:我永远会作出对中国篮球最有利的选择。

这一次姚明真的要离开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在那里。

姚明在退役声明中为自己的“离开”作出了最完美的注释:“我要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我曾经说过,有一天我的职业篮球生涯结束了,我希望那只是一个逗号,不是一个句号。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但我没有离开篮球,生活还在继续,我还是姚明,我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远远没有到画上句号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