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雪丫丫手工坊15集:《青年文摘(绿版)》2011年第16期·人生·热 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33:43

《青年文摘(绿版)》2011年第16期

⊙封 面 雨趣 gettyimages供图

人 生

⊙人 世 间

百万步的爱

成小晟

他是台湾环保局焚化炉的一名普通工人,二十多年前,热爱旅游的他利用假期徒步走完了台湾。那时,他还年轻,单身未婚,青春洋溢,充满幻想。后来,通过亲友的介绍他结识了漂亮的妻子。未认识前,妻子就看过关于他徒步旅行的报道,直觉告诉她,他是个有些疯狂的年轻人。通过接触,妻子觉得腼腆的他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有梦想喜欢徒步旅行的艺术家。

结婚前,他曾许诺要带她环岛旅行,但忙碌的生活一直让这个计划无限期推后。对此,她从未有过怨言。婚后的生活很甜蜜,但也清苦。特别是生下一子一女后,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他不得不放弃喜爱的旅行,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他以为等赚了足够的钱,就可以带着她完成环岛旅行的梦想。没想到,结婚十年,生活慢慢好起来时,她却病倒了。

不知何时,她走路时总会突然跌倒,一开始以为是贫血,不料病情愈来愈恶化,加上她的父亲和兄弟都有相同的症状,他这才意识到她是罹患了家族遗传病——小脑萎缩症。此后的几年间,他拿出积攒多年的积蓄四处带她医治,可医生最终告诉他,她的病情只能是耗在医院里等日子,当脑部萎缩得越来越小时,说不定哪天就会撒手而去。

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看着躺在病床上一天比一天衰弱的妻子,他突然想起自己曾对妻子的承诺,要带她环岛。他想,与其躺在医院痛苦地等待死神的降临,不如趁有限的时间去完成对妻子未曾实现的心愿。

2007年6月17日,他用轮椅推着病重的妻子开始徒步环岛。瘦弱的他只装了简单的行李和食物,从桃园出发一路向南。因为还要工作,他必须先做九天的工,然后连续休息三天。在这三天里,他一步步推着妻子前行。三天后他在停留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坐车去继续工作。工作一结束,他又带着妻子来到之前停留的地方继续徒步向前。每到一个景点,他们就会停下来看看风景。一路上,他为妻子拍了很多的照片,每一步都留有他们共同的回忆。有太阳,他会给妻子戴上帽子遮阳;下雨了,他就在轮椅旁装上一把伞替她挡雨。就这样,从月朗星稀走到晨光熹微,从大雨倾盆走到阳光普照,他们听潮音看夕阳,他几乎忘记了疲劳,而她也仿佛疼痛在身上消失了一般。在看到一直向往的大海时,她的嘴角始终挂着幸福的微笑。

旅行无疑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一路上,太多热心的民众对他们伸出友善之手。每到一处,当人们听说他们感人的故事后都争先恐后地帮忙。有人看他累就提出用车载他们一程,但他总是微笑着表示感谢,然后婉言拒绝。他说,我不累,我要用自己的手推着她,一步步走完这趟旅程。有时,怕她坐得太久,他就换背的;实在累了,他就顺便找个地方休息,然后帮她按摩肢体。也有紧急状况发生,走到台东时,她突然病危被送进加护病房,他心急如焚,但还是一遍遍鼓励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她最终撑了过来。历时一年,除去他来回奔波的上班时间,他们花了84天,走过23个沿海城市,2008年5月23日,他们终于完成了环岛的壮举。这一路的花草树木,每天的朝阳落日,见证了他们一步步行进的爱情奇迹。

回家后,经过调养,她的病情稳定了许多,他觉得这是一路祈祷上天给予的恩赐。他计划着第二次的环岛路线,可没想到的是,2009年9月20日,她不堪病魔的纠缠离他而去。去世之前,她流着泪对他说,谢谢你陪我完成最后的旅程。按照她生前的遗嘱,没办告别仪式,骨灰也撒向了大海。他说,虽然很遗憾不能白头偕老,但能陪她看最美的风景,也是一种美好的告别式。

他叫黄智勇,他的妻子叫蔡秀明,这对平凡的夫妻用百万步的爱丈量出了最不平凡的真情。

这世界,我曾经来过

东 东

 

既然注定要走,

该留些什么给父母

2006年年初的一天,43岁的张红无端摔了一个屁股蹲儿。从那以后,她不断地摔跤,不论是上下楼梯还是平时走路。那是她从西安到北京打拼的第六个年头,已经当上某知名IT企业的高级主管,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还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

病是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医生给张红解释了“渐冻人症”这个名词,说因为得了这个病,身体就像慢慢被冰封住一样,先是四肢不能动,后是舌头、声带等器官萎缩,直至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僵硬,最后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一旦得了这种病,死亡率100%,患者大多活不过三年。

从医生的话里,张红听到了比死更让她害怕的消息:“渐冻人”受影响的只是与肌肉有关的部位,而大脑、眼睛和耳朵却不受丝毫损害。换言之,对于自身的死亡,直到那最后一刻,张红自己都清醒无比,她将一个细节不落地见证自己如何死去。

张红只得辞去工作,跟父母一起回到西安,那年母亲郑宝珍76岁,父亲张焕录80岁。

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她什么都不做,每日等待死神的临近。一开始是腿不利索了;慢慢地,双手也开始不听使唤;到最后,她瘫痪在床,饭也要父母喂。

2006年11月的一天,她开始拒绝吃药:与其拖累父母,不如早点离开。郑宝珍细声细语地劝她:“丫头啊,你不吃药妈不逼你,可你得为妈想想,就算你不能动了,只要能活着,每天早上起来能看见你,能为你做饭,我跟你爸就会觉得很欣慰。你活着一天,我们便高兴一天。你要是就这么走了,一点儿念想也不给我们留,我跟你爸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母亲的劝解最终让她改变了主意,尤其是母亲提到的“念想”两个字:生命已注定无法挽留,那么她可不可以留一点儿生命以外的东西给父母?从那一天开始,张红不再言死。

张红知道,虽然仅中国每年就增加约两万名“渐冻人”,可放眼世界也没有一本关于“渐冻人”心理护理和身体护理的书籍。张红想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成一本书,取名《“渐冻人”患者护理手册》。她跟父母说:“有了这本书,‘渐冻人’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活得舒心一些,有尊严一些。”还有句话是她在心里想跟父母说的——有了这本书,以后我人走了,书还在,你们想我了,可以拿出来翻一翻、摸一摸。

 

把自己绑在电脑前的书写者

2007年8月27日,是张红开始动笔的日子。吃过早饭,张焕录吃力地把女儿背到椅子上。由于身体失去了协调能力,张红坐在椅子上身子直往下滑。郑宝珍找来布条,把女儿和椅子绑在一起,再把她的手轻轻放在鼠标键盘上。

谁知,张红的手刚放到鼠标上就耷拉了下来。张焕录没办法,只能搬来一张椅子坐在旁边,用自己的手托着女儿的右臂。一个朋友给张红装了一个软件,可以在屏幕上显示键盘,只需移动光标轻按,便可打字。张红的右手按动一下鼠标都要费很大的劲,见女儿累得满头大汗,张焕录便换左手托着女儿的手臂,右手放在女儿的右手上,就像小时候教她写字那样,帮她一起打字。父亲手心里全是汗,但却很温暖,张红望着父亲,笑了。

第一天下来,张红只打了33个字。

夜里,张红听见母亲低声对父亲说:“你手都肿了,明天我来托着红儿。”“没事,你千万别在红儿面前说这话,孩子好不容易有点精神头。别让她觉得拖累了我们。”张红的心在这个月凉如水的夜里,被扎得生疼。

第二天,张红坚持要请个保姆,保姆三妹来到了她身边。

三妹来了,房间不够住,张焕录和老伴便搬回了自己家。每天早上,他们都会早早地来,郑宝珍给女儿做饭,张焕录则帮女儿校对书稿。

“给病人喂药前一定要认真洗手,药不能直接抓在手上,要放在干净的面巾纸或纱布上。如果是球形药丸,喂药时要让病人头部微微前倾,一定注意不要让药丸直接滚进气管。”

张焕录想起,女儿以前吃药时,确实好几次被呛到,差点儿窒息。

“夏天,渐冻人因全身无法动弹,常常被蚊虫叮咬,苦于不能言语,亲属往往不知道他们的痛苦,所以渐冻人最好待在无蚊蝇的房间里。如果条件不具备,要准备蚊帐;不方便搭蚊帐的,要穿长裤及长袖上衣,手、脖、脚、脸要涂防蚊药。冬天得固定好被子,两个小时翻一次身。”

张焕录笑了,女儿在博客上写过“被蚊子欺负”这件事。“熟睡中的我被‘嗡嗡’的蚊子飞行声音惊醒。我用力从嗓子眼发出一点听起来有点奇怪又有点恐怖的声音,想吓走它,但它还是停在了我身上。蚊子吸完这里又换那里。我脑子是清楚的,但却连一只小小的蚊子也无法赶走,只能任凭它欺负。这一夜,我被一只蚊子欺负得很彻底。”

跟三妹之间的“较量”也被张红写进书里。三妹来了以后,张红每天刷牙就由三妹负责。一开始三妹没经验,选的牙刷不合适,力道也掌握得不好,几天下来,张红在书里“抗议”:“给渐冻人刷牙,切记用软毛刷或儿童牙刷;因渐冻人无法漱口,可用喷头水轻轻地往口腔内喷水;如刷牙确实困难,可用棉签轻轻刷洗牙齿。”

又有一次,三妹抱着张红,想把她固定在椅子上,可几次也没固定住,张红当时已进一步“冰封”,急得脸都红了,却无法正常说话,嘴里“呼噜呼噜”地叫。三妹也急了:“你就爱瞎折腾,你再催,我就把你放在这儿。”张红吓得不敢吭气了,三妹又找来几根布条,终于把张红固定好了。

谁知两个小时后,三妹正在给张红铺床,突听身后传来急促的“咕噜”声。跑过去一看,张红的手已从鼠标上耷拉了下来,头歪向一边,流着口水,脸憋得通红。三妹赶紧用刀割开布条,把张红背到床上,给她戴上呼吸机。张焕录夫妻俩闻讯急忙赶了过来,把张红送到了医院。

这次事故之后,张红在书里写道:“渐冻人不能老躺着,老躺着更容易使肌肉僵硬,但让渐冻人坐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图省事,将病人绑在椅子上,这很容易使病人窒息。科学的方法是:让病人后背倚着椅子,再用长布条穿过病人两腋,将病人吊坐于椅子上。”

 

告诉世界,我来过笑过,拥有过

2009年3月23日,张红的书接近尾声,与此同时,她的颈部肌肉也已被“冰封”,头无法直立,耷拉着歪向一边。见女儿这样太难受,张焕录便在她身后,轻轻地扶住她的头,郑宝珍则负责帮女儿擦口水。

“我像不像机器人?”张红在电脑上打字。三妹知道张红是在跟她说话,轻拍了一下张红的背:“有精力不如多打几个字,你要是机器人,也是最幸福的机器人。”张红打出一个代表笑脸的符号,接着继续写书:“渐冻人消化系统衰竭,只能进食糊状食物,如不小心呛到,绝不能拍打病人后背,拍打后背会令食物在喉咙处卡得更紧。”

写书的日子里,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到了医生宣判的“三年之限”。2009年5月3日,《“渐冻人”患者护理手册》最终完成,总计十多万字。把书籍装订成册,免费送给需要它的病友们,这需要钱。张红打算从自己的治疗费中拿出4万元。对她来说,治疗已无多大意义,与其这样,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张焕录没多说什么,和以前一样,选择了默默支持。书的封面、装帧、印刷,每一个环节都是张焕录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去跟人谈的。这本书是女儿留给这个世界、也是留给他和妻子最后的念想,他要把它做到最好。

每一本书里,都夹着一张小卡片,里面留着张焕录家的电话。这是张红的要求。她已经不能说话,如病友遇到什么护理问题,打电话给父亲,父亲会代为转述或回答;她还有一份小小的私心——自己不知还能活多久,如在自己走后,有哪个病友还记得自己,能给父母打个电话,安慰安慰他们,陪他们说说话,那就是对她写这本书最大的报答。

2010年9月,湖南长沙一个女病友的丈夫给张焕录打来电话:“谢谢张姐寄来的书,看了她的书,我才知道该怎么护理我妻子。知道张姐不要书钱,我岳母做了几双土布鞋,已给你们寄去,算是一点心意,你们千万别嫌弃。下个月我去西安,一定去看你们。”

2011年,是张红生病后的第五个年头。她已经跨过三年死亡之限,创造了奇迹。有人问张红:“面对死亡,你怕吗?”张红没有回答,只是建议他去看《“渐冻人”患者护理手册》序言中她写的那首诗。

诗是这样写的

如果/明天我就要走进死亡殿堂/那么今天/我要最后一次/给自己画眉/给父母煮茶/摘一束亲手种下的玫瑰花/最后看一次日落/对自己说/这个世界我来过/走过/笑过/拥有过……

“线人”吴七

李伟明

好多年前,我在晚报当记者。一个星期天,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说,他是个流浪汉,经常在阅报栏看我们的报纸,由于我的发稿量较大,对我的名字很熟悉,所以,根据报纸上刊登的我的报料电话找到我,希望和我当面聊聊。他特别交代:“如果你有兴趣,请在下午3时到城南广场的大榕树下找我。”

我答应了他。当天下午,我按时来到约定的地点,在榕树下的石凳上,一个衣着脏乱的汉子懒洋洋地躺在那里。他就是我要见的流浪汉吴七。

吴七告诉我,他本来是个小有成就的生意人,后来因为投资失败,在老家待不下去了,所以跑了出来。

吴七给我讲述他的流浪生活。他说:“我还是一家公安派出所的线人呢。”他告诉我,派出所每个月给他发200元生活补贴,这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把日子过下去,吴七平时露宿广场,每半个月去北江大桥下面的小旅社花5元钱住宿一次,为的是利用旅社的卫生间洗澡、洗衣服。

这时,两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从榕树下走过,向吴七挥挥手打了个招呼。吴七等她们走远后,告诉我,她们是做“小姐”的,经常在广场拉“生意”,所以和“常住”广场的他混得很熟。过一会儿,一群小伙子远远地路过,也和吴七打起了招呼。等他们走远后,吴七告诉我,他们是专门偷自行车的,城里那几家大超市门口丢的自行车,约有一半是这伙人所为。有时,吴七为了改善伙食,也会悄悄地到派出所举报一下他们,这样就可以根据赃物情况获得一笔奖金。

通过吴七,我知道了平时热闹的城南广场,到了深夜就是他们流浪者的天堂。经常在这里露宿的那些人,吴七都熟悉,而且大家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从此,吴七经常和我保持联系,经常把一些社会上的事情告诉我,有的还成了我的报道素材。我对吴七说,你现在可是双料“线人”了。

一天晚上,吴七急促地来电话告诉我,今晚有几个惯贼邀了他一起去一家企业偷设备,然后送到郊区去销赃。他已将这事报告给了派出所,派出所将在路上跟踪,把他们一锅端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报道素材,所以希望我和派出所一起行动。

深夜,我和民警来到约定的地点守候。不久,果然看到吴七所说的销赃车开出来。民警们开车尾随而去。到了郊区一个废品收购点,双方正在交易,民警突然冲上去,将涉案人员悉数拿下。其间,吴七佯装逃跑,但还是被民警“拿下”。

把涉案人员押回派出所,民警将他们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几名惯贼被民警分别铐在窗户上,吴七则“关”在其中一个房间休息。为了使情节逼真,吴七在和我们悄悄说笑时,故意不时发出痛苦的叫声,好像审讯时被民警打得很重,听得几名惯贼心惊胆战。

后半夜,审讯结束,挖出了一连串的盗窃案。民警们感到累了,派人去买来夜宵以示庆贺。吴七和我们一起吃夜宵,对这次的成果感到十分开心。我赶写了一篇民警深夜抓贼的报道。

没想到,一年以后,居然没了吴七的音信。问民警,他们也说,吴七好久没报料了。吴七没有手机,全凭派出所发给他的电话IC卡与民警联系。吴七不主动露面,民警们一时也找不到他。

前不久,去外省出差,在千里之外的那座城市的火车站广场,突然有人喊了我一声。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喊我的竟然是久违了的吴七。

吴七告诉了我不辞而别的原因。原来,那天晚上抓到的这几个惯贼,居然识破了吴七的“卧底”身份:那个细心的贼首在买夜宵的民警进来时,数了一下夜宵盒,发现多了一盒。他们由此断定另一盒夜宵是为吴七准备的。于是,他们从看守所出来后,找到吴七,把他关起来,准备收拾他。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吴七找到了脱身的机会,连夜扒火车逃离了原来的城市,至今不敢回去。

⊙感悟人生

意林

(香港)倪 匡等

 

长短

男女相处时,在一开始,总是情浓如漆,难分难舍的,要不然,也根本不会聚在一起。但这种如胶似漆的情形,什么时候开始变,或是永远地维持下去,那都无法估计,没有人能知道。

曾经轰轰烈烈热恋的男女,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冷却热情,冷得比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恋情还冷——有时是双方同时冷;更多的时候,是一方冷了,一方不冷。

在一方已冷,一方不冷的情形下,不冷的一方,必须勉强自己,也迅速变冷。这种勉强自己变冷的过程,当然十分可怕,而且极其痛苦,但却绝对必需。有了这个过程,才有日后的生命。

长痛不如短痛,未冷的一方,只有在长痛或短痛之中,任选其一。若是硬要选择长痛,当然也可以,但那是自己残害自己。已冷的一方会来同情呵护吗?绝对不会。

选择短痛吧!

短痛,很快就会过去的。

 

奔忙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他消失了,我也是

我有个朋友,他不用手机,甚至不接电话,找他永远只能找到电话录音机。而他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回电总在一天之后。

为什么?他的解释是,“我和所有人的沟通至少得间隔一日的距离”。原来在实时通讯的年代,他想勉力守护时间的神圣,哪怕只是一天。

往日的爱情因为时间的间隔,总是充满了猜疑,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也因此需要人付出更大的信心与耐心。你想要的答案不能立刻得到,所以你只好相信,否则就会陷入惶惑之中,难以自拔。

前人要从某地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发出一则信息,总要经过一段路径,在空间上呈现了两地的距离,在时间上表现了通达两地之间所需的度量。我族人类无论是认知世界、了解自我,还是建立关系,意识里都有这么一个外在世界的速度层,明白时空之庞大与限制。

然而实时通讯却取消了这个物理世界的限制,就像广告常说的,“这是一个没有距离的世界”。没有距离,就没有路径;没有路径,也就没有出发点和目的地。我和他,没有距离没有分别,所以他消失了,我也是。

 

与书对话

有要求人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句句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只有低头。

有必须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这是训话,没有讨论余地。受教育的人只有肃立恭听。

有需要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读的书。这样读书不由自主,是苦是乐,各人感觉不同,只有坐冷板凳是一样。

有可以躺着读的书——大多是文艺之类。这样读书,古名消遣,今名娱乐。这是以读者为主,可拿起,可放下,可一字一句读,也可翻着跳着读。

还有可以走着读的书——可以一边走一边和书谈话。书对读者说话,读者也对书说话。乍看是一次性的,书只会说,不会答。其实不然,书会随着读者的意思变换,走到哪里是哪里。先看是一个样子,想想再看,又是另一个样子。

书是特种朋友,只有你抛弃它,它绝不会抛弃你。你怎么读它都行,它不会抗议、绝交。

名利和自由不开玩笑

沈奇岚

杜尚你好:

我坐在2011年的夏日里,给你写信。

你说:“我从某个时刻起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不必做太多的事,不必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幸运的是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相当早……”

生活在这个人人追求房子汽车的时代,看到你这样平静地说自己的生活原则,好生羡慕。我们所处的2011年,和你所在的1911年,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这是个急功近利又速朽的年代,成功学统治着这个社会,可是你笃定地说:“我没有感到非要做出点什么来不可的压力,绘画对于我不是要拿出产品或要表现自己的压力。”你这个从来没有什么志向的人,倒是过得自由自在。

评论你的人这样赞叹道:“他作品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美,却来自否定美;不是来自意义清晰,却来自模棱两可;不是来自丰饶多产却来自吝啬少量;不是来自它所充分表达的,而是来自它所不可表达的;不是来自它的明白呈现,而是来自它的费解难测。”

我羡慕你什么呢?我羡慕你的自由。你说:“一个人想成为画家是因为他想要所谓的自由,他不想每天早上去坐办公室。”这让几乎天天上班打卡还经常要加班的人情何以堪。

我更羡慕你的从容。你觉得自己都未必要做个艺术家,“我是一个人,一个呼吸者。”这是你的第一身份,也是你对自己的认同。有一次,你所加入的团体请你改一下画,你就意识到艺术派别里的不自由,于是你决心与“艺术”这件事情决裂。你说:“从1912年起,我已经决定不再做一个职业意义上的画家了。”你后来去做了图书管理员,后来还去钻研象棋,最后棋艺精湛甚至能代表法国参赛。你在玻璃上画画,一画就是八年,这个叫做《大玻璃》的作品,后来在运输的过程中被震裂了。你觉得裂纹很美,还觉得这样的偶然性实在太妙了。

你是真的不把艺术放在生活和生命的第一位,于是你就获得了众人所羡慕的自由。看你的作品,却把人引向哲学,引向人生,引向自己存在的当下。

名利和自由不开玩笑,这是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你一点都不犹豫地选了后者。你认为生活无非两种活动:一种是维持,一种是创造。你的一生都在筛选活动,并把自己的生活保持在“创造”活动中。你理直气壮地说:“吃饭和为了绘画而绘画是不同的两件事情。缺钱的时候就挣钱,但是不缺钱的时候,为什么重复自己?”

你是很多人的理想,可实践你的哲学和你的人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或许这个红尘万丈的世界就是一个角斗场,每个入场的人都是角斗士,奋力拼杀是唯一的出路。你是主动退场的,你觉得角斗场根本就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为那么多人表演又是何必,不管这些人是亲戚是朋友还是不相干的喜欢围观的陌生人。

我在这里默默地羡慕你。因为明天闹钟一响,我要披上我的铠甲,去到我的角斗场,去享受每个工作的人能享受的成就,去忍受每个工作的人忍受着的痛苦。

我希望有一天能和你一样,放下这些所谓的成就,进入超脱。不过我现在是凡人,爱吃喝玩乐,有欲望有情绪,希望有名利也希望有自由,在无穷无尽的纠结中度过每个怀念理想的夜晚。

那么祝你继续超然超脱,也祝我有一天能和你一样自由。

凡人奇岚

⊙滴水藏海

谁杀死了金合欢等4则

[美]杰·艾克曼等

 

谁杀死了金合欢

“生物圈2号”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微型地球,外围由圆顶形玻璃密封,内部的生态循环系统自成一体。这座人工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实验场有8层楼高,占地1.3万平方米。整个工程历时9年,耗资近2亿美元。科学家把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他们想通过“生物圈2号”来考察动植物在地球之外能否自给自足,长期生存。

建筑师在这个微型世界里制造了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农业区和人类居住区。他们还在生物圈里安装了高科技仪器来模拟自然界的天气变化。但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系统里的金合欢树的树干纷纷弯曲,并相继崩断。

原来,“生物圈2号”里的金合欢树的树干比普通金合欢树干的木质要疏松得多,而树冠却比普通树冠茂盛得多。脆弱无力的枝干加上过高过大的树冠就是杀死这些金合欢树的凶手。因为“生物圈2号”内部空间不够大,高端仪器虽然可以模拟很多自然现象,却无法制造出“狂风”这一恶劣天气。圈里的金合欢树没经历过真正的苦难,只享受过阳光雨露,虽然刚开始长得枝繁叶茂、意气风发。但渐渐地,它们变得自大而缺乏实力,直到最终被淘汰出局。

 

先长刺,后开花

春天来了,一个男人在花园里种下一株玫瑰。他殷勤地给它浇水、施肥,精心地养护着它。就在玫瑰初绽花蕾、即将开放之时,他发现枝干上有许多刺,他想,“遍是恼人尖刺的枝干上怎么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来呢?”这想法令他沮丧、伤心,他也不再给玫瑰浇水。就在玫瑰开花之前,它枯死了。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株玫瑰,美好的品质是花,恼人的缺点是刺。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刺、缺点,因而悲观绝望,认为浑身缺点的自己不会产生美好的品行。于是他们疏于甚至放弃浇灌心中的花朵,不再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导致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玫瑰是先长刺后开花,人也一样,超脱缺点才能完美绽放。

 

袋鼩的仇恨心理

新西兰有一种小型有袋动物,叫做袋鼩。这种动物的领土意识十分强烈,在属于它的领地里,不允许任何其他袋鼩在里面活动。它们争斗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武斗。

科维尔是一名袋晌爱好者,他曾对两只袋鼩作了跟踪性的观察。他把这两只袋鼩放在一个尚未被占领的地域里。两只袋晌熟悉环境后便开始争夺这个地方,刚开始,它们只是相互比拼体力,最终体力不济的那一只逃脱。可令人奇怪的是,不久后,这只逃脱的袋晌便死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科维尔调来监控摄像,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第一次争斗失败后的那只袋鼩,并没有走远,而是在不远处养精蓄锐。几天后,战败的袋晌缓过神来,便又去争夺那块领地。它向原先胜利的那只猛烈地发起攻击,就像疯了一样,疯狂地撕咬对方,而原先胜利的那只则正好相反,它被这种阵势搞蒙了,不明白对方到底想要干什么,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可先前败退的那只依然得理不饶人。不一会儿,忍让的一方被彻底激怒了,它使出全身的力气予以还击,由于它的体力保存得很好,而那只刚才全力进攻的袋鼩已精疲力竭,根本没有了反抗的能力,可怜它不一会儿便气绝身亡了。

带着一颗仇恨的心去竞争,最终会输得很惨。

 

你的人生有多奢侈

近日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帖子的主题是:“10件人生奢侈品,你拥有多少?”

这10件奢侈品是:1.能背着包包走天下的健康。2.舒心的工作。3.起风的天总有人提醒你加衣。4.穿上便宜T恤也很漂亮的健美身材。5.每天都能睡个踏实觉。6.睡着的时候总有家人帮你盖被。7.想旅行时有谈得来的朋友愿意请假陪伴。8.能常有静静看书的心境和时间。9.心中永远的自由。10.敢于放弃。

视 野

⊙环球采风

幸福小镇,诗为你歌

徐则臣

在美国只要看到小镇,我总要在心里迅速列出个等式:美国小镇一中国小村。因为在中美的行政建制中,垫底的分别是镇和村,而在中国,村之上才是镇。所以,尽管我明白美国佬的镇和咱们的村完全不是一码事,还是忍不住要画等号,忍不住要比较,然后忍不住要惊奇一下,惊奇那些镇的小,和它们那种自觉的文化意识。

那段时间里,适逢笔者所在大学的亚洲世界中心搞亚洲文化周,活动之一是参加布朗维尔镇的诗歌朗诵会,而该朗诵会又是布朗维尔镇的“酒、作家和歌唱的节日”系列活动之一。

小镇常住人口只有148人,却有着牢固的文学传统,每年都有一个诗歌节。去的路上我就在心里打鼓,就算全镇人都划拉上,又能写出几首诗?我就不信他们也搞小靳庄诗歌运动?到了布朗维尔我才发现,148人里头,起码一半人跟诗有关。

朗诵会在一家书店的二楼举行,我们到得早,正赶上一个乐队在书店一楼的咖啡馆里演奏,乐手都是镇上的居民,两个阿姨和大妈级的歌手边弹吉他边唱。据说歌是她们自己写的,没准歌词就是诗。听歌的时候我把咖啡馆里的所有雕塑拍了一圈。雕塑家是小镇土著,其艺术极有特色,现在已经冲出布朗维尔走向全美了。全镇都以这个艺术家为自豪,在这家咖啡馆,全镇最大的文化艺术的公共空间里,为他和他的艺术作长期展览。由此看来,诗歌之外,148个人里还有一部分和音乐等其他艺术有关。

二楼摆了很多书架,有新书有旧书,旧书打折,一两个美元就可以拿一本。有的注明此书所售款额将捐赠慈善机构。我找到了纳博科夫和麦克尤恩等人的小说。我们看书时,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上来,主持人出现之前,一排排的椅子上已经坐满了人。加上那些等候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准备上台朗诵的诗人,今天晚上还剩下几个布朗维尔人跟文学无关呢?同行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选择今晚下手的小偷要发了。没错,百人空巷,如入无人之境。

我们去的作家和诗人都是学院派,朗诵时得攥着诗稿。布朗维尔的文学爱好者们则两手空空,他们把诗歌充分地落实到了口头上,他们的传统就是即兴朗诵。有的完全是七步诗,在台上走一圈,拍一下脑袋朗诵开始。现炒现卖,否则你很难解释一个体重两百磅的阿姨可以一点磕巴不打背诵出几百行的诗来,而且诗之不足,舞之蹈之,声情并茂。据熟悉内情者介绍,该阿姨已经蝉联好几次即兴诗歌朗诵会冠军。但她的诗太快,我来不及听懂,只能依靠声音的停顿在想象中替她分行。

有独诵,有双人合诵,还有情景诗剧。每一个布朗维尔人都激情澎湃,不需要麦克风。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残疾小伙子,可能得过小儿麻痹症,一只胳膊抬不起来,一条腿必须拖着才能走路,脑袋必须永远朝左边歪着。他就歪着头朗诵了三首长诗。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陌生人,请给我你的手

我想飞。

现场静下来。他希望我们伸出手拉他一把,他想飞。可是我们能给他的,只有廉价的、长久的难过和掌声。

朗诵会结束,我没有去问这小伙子的身份,但我敢肯定,他是我那天晚上见到的最好的诗人,那两句诗是我那天晚上听到的最好的诗。

布朗维尔让我惊奇,这148个人还拥有9家博物馆和纪念馆,以及4家书店。9和4相对于148,我敢肯定绝对是个庞大的数字。它们所以庞大,是因为我想到了我们的镇和村,想必你也想到了。如果在中国找这样人口数目的村镇,除了偏僻深山和边地,怕很难找到了——当然,我想说的不是人口问题,而是诗歌和艺术的问题。即便是我们的富庶文明之地,诗歌和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如此巨大比例的,能有多少?有吗?

这是个问题。

政治家·作家

唐辛子

日本的政治家和作家们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最近因事给负责日本财政经济的现任国务大臣与谢野馨先生发了一封邮件。下午写过去的邮件,次日一大早起来打开邮箱,就看到与谢野馨事务所写来的回信,不仅回信及时,信件还写得十分谦虚礼貌,后来按着回信中的号码再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人是与谢野馨大臣的秘书,电话中的声音也一样十分谦和有礼,尽管我所咨询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也得到十分耐心而详细的答复。

日本的政治家很少摆架子,想来这与他们从政之后的选票有关——想想也是,谁会愿意给一位总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不将普通老百姓当回事的政治家投上一票呢?

曾经听前辈莫邦富老师说起他去采访菅直人,采访结束之后,营直人不仅将他送到电梯门口,还主动帮忙按好电梯,恭敬有礼地鞠躬告别。

前段时间,日本全国上下忙选举,街头到处是大呼小叫的喇叭声。某天晚上,我在10点半左右回家时,在家附近的车站,还看到竞选本市市长的一位议员,站在车站检票口朝着往来人群不断地鞠躬:“晚上好,辛苦了,请多多关照。”那议员背上还背一巨大的旗帜,上书两个大字“本人”,因为不停地鞠躬问候,嗓子都已经完全哑掉了,但过路行人匆匆,无人理睬他。

三年多前广州的两名记者来日本采访,我负责做翻译,并帮忙联系他们预定的采访对象。十来位预定采访人名单,全是日本政府高层人物和知名学者,如几位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野田毅、海部俊树、羽田孜,以及曾担任小泉时代财政大臣的竹中平藏,以及有“日元先生”之称的日本著名经济学者榊原英姿,甚至还有著名的山一证券前副社长兼董事北川文章先生等。其中除了中曾根康弘因为年岁已高没有接受采访、竹中平藏因刚辞职不接见媒体外,其他几位前首相和学者,都按我事前联系预定好的时间,如期接受了采访,而且也一样感受到他们的谦和与礼貌。当然,大家都知道政治家喜欢作秀,不过,对于一辈子从事政治的人而言,作秀一辈子,也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N个不容易。

与政治家相比,在日本想要跟某位名作家打交道,可就难度大多了。例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媒体想要采访他,那是难于上青天。村上春树做作家出名前,曾经营过吃茶店,那时候每天都得跟店里的客人聊天套近乎。因此,村上说:“吃茶店时代,将一辈子要说的话全说光了,所以,发誓从今往后,只跟自己真正想说话的人对话。”

在日文网站上搜索,可以搜索出“村上舂树研究所”、“村上舂树粉丝网”等,但就算是研究村上的人,都很难见村上一面,有人甚至至今为止都从未见过他人们只能从村上的作品里去寻找“村上”,而真正的村上,不属于公众,只属于自己。

除了村上,日本还有一位名人叫池上彰。池上彰年轻时是NHK电视台的记者,后来从NHK辞职出来做“个体户”,所主持的读解世界各国经济、历史、社会等的新闻类节目,红火得不得了,在日本同类电视节目中,是收视率最高的,十分受人欢迎,就连我和我家小学生,都是池上彰的粉丝。但是池上彰去年年底,在他人气最旺的时候,却宣布今年4月开始不再参加任何电视节目,不再在媒体抛头露面,而要专心在家闭门写作了。

写作是离不开安静与寂寞的,离开了,就常常无法抵达读者的心灵,就像政治家离不开热闹与选票一样。

日本的政治家和作家们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卖黑夜的维京人

[美]史蒂夫·斯特里德等

维京人曾是历史上令人望而生畏的海盗,他们驾着不起眼的维京战船席卷了整个欧洲。今天,海盗的后代成了彬彬有礼的商界君子,虽然放下了斧头,但他们以出色的点子、新的营销策略、广告和文化再次震惊了世界。

瑞典、丹麦、挪威与冰岛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2000万。这些今天的维京人总数还不到世界人口总数的0.3%,出口的产品却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斯堪的纳维亚品牌横扫整个世界,诺基亚、宜家、沃尔沃、绝对伏特加……没有丰富的资源,环境更是恶劣,但维京人正是用他们的海盗文化和北欧精神打造出了一个个全球知名的品牌。

 

★发挥你的弱点★

北极圈以北约200公里处有一个瑞典小镇,叫做尤卡斯亚维,只有540人,冬天最低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12月份有两个星期看不见太阳升起,当然,这里也没有星巴克。尤卡斯亚维唯一不缺的就是冰雪、霜冻、黑暗。“那我们有什么可卖的呢?”几个当地人有一天就这么互相问起来。合乎常情的回答就是:“我们有的就是冰雪、霜冻、黑暗。”英弗·博格奎斯特说:“太好了,我们就用冰来盖一间旅馆,让人们好好体验一下冰。”

尤卡斯亚维最有特色的冰旅馆就从这里开始诞生。你可以猜得到,这家旅馆全部用冰盖成。旅馆占地4000平方米,每年11月都要重建,每个房间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到了4月,旅馆就开始融化。冰旅馆装上了彩色的冰玻璃窗,还有冰吊灯、冰柱、冰酒吧,以及世界一流的冰雕。旅馆内设有冰教堂、冰影院,还有配备冰床的房间。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花一大笔钱在温度低于冰点的房间住一两个晚上,同时喝着手雕冰杯中的热饮。想消遣的话,附近就有莎翁黄金剧院的翻版,在冰雪映出的神奇光线中,演员们用冰道具在冰舞台上演出莎士比亚戏剧。旅馆在冬天来临时会重建,每次都有一些改进,规模也逐渐扩大。冰旅馆接待过前来拍摄的电视与电影制作小组,也举办过一些活动和展览。

这是维京人成功的代表作:他们总会找出不同的获取成功的途径,上天入地也要找到。时间久了,许多弱点反而成了突破口。你有什么弱点,身边总是出现有缺陷、丑陋、无聊的事吗?太好了,你还在等什么?

 

★进攻不可能之地★

人们世代崇拜权威。显然,要想生意成功就要掌握最新的信息,知道权威是谁,有哪些规矩。坏了这些规矩就可能生意不保。

但每种文化、每个社会和市场中都会有许多的权威。这些权威是如此的细小而陈旧,以至于同领域的人们从来都不会对之多加思考,只是出于习惯而趋之若鹜。看起来好像是这些权威掌握着成功的关键。

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汽车市场,有一个“禁谈汽车安全”的权威论调。美国的每家汽车制造商都奉行这条戒律:你不可以在一句话中同时提到“汽车”与“安全”。“禁谈汽车安全”意思是说,如果你谈了安全,就等于是告诉顾客,汽车不安全。因为没人敢挑战这个权威论调,几十年下来,汽车油箱会自动燃烧,挡风玻璃会裂成碎片,座位也没有安全带。

维京人的下一步行动显然就是找准权威的死穴并给予致命一击。瑞典的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在本国市场打出的主要招牌就是汽车安全。到了美国,仍然抓住巧妙的时机对权威发动攻势,一举成名。在一个由比它的规模大数倍的汽车公司主导的市场,沃尔沃做了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事:让人们观看载着假人的汽车撞毁的实况。它的一个广告甚至让人看到一辆沃尔沃从5层高的建筑物楼顶俯冲而下。

结果,沃尔沃抢占的市场份额远远大于它那小小的规模。沃尔沃击败了貌似强大的权威,并成为“安全”的同义词。

差不多同一时期,另一家欧洲的汽车公司也以维京人的手段,撼动了另一个权威:汽车一定要美观。

汽车必须是美观的。美国没有一家汽车制造商敢说他们的车款不是史上最精美的设计杰作而。大众甲壳虫无论从美学的哪个角度看都与现代美国汽车格格不入。这时,制造商只能在取悦“汽车一定要美观”的论调或蔑视它之间作出明智的决定。这个决定造就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广告营销活动。这个挖苦式的广告也是美国史上最令人发噱的广告。广告词是:这辆汽车丑得很持久。这句广告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今的新兴市场或者新领域有什么可以被撼动的权威论调?

 

★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

维京人、佛教徒和品牌顾问都会告诉你同一个事实:想出人头地,要么跟着时代变,要么改变时代,或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奥尔·科克·克里斯蒂安森在丹麦成立积木公司的时候,积木制造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近几百年来,人们逐渐懂得,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堆砌积木,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发展。

1932年,乐高积木公司成立,那时它毫不起眼。如今,乐高公司自豪地宣称,地球上平均每人拥有52块乐高积木。虽然它的本国市场只有400万人,纽约郊区的人口都比它多,但乐高却成为全球第六大玩具公司,全球儿童每年花50亿小时玩乐高积木。他们只是设法找出乐高所宣称的:6块8嵌钉乐高积木能拼出9亿种组合图形吗?还是乐高公司做了一些颇有维京人风格的其他的事?

小塑料积木刚推出时的确具有创新性,但如果不持续推进,很快就会被竞争者淘汰,或被模仿者取代。乐高公司不仅不断改进产品,还常常提供有创意的玩法,或者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游戏故事。丹麦有着悠久的童话故事历史,英语世界许多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就出自19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手,如《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等。乐高也有类似吸引人的故事,简单而富于变化,不断推出新品。

回顾这些小塑料积木的发展史,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从马达、齿轮箱,到人物模型、计算机操控的机器人,所有这些早在20世纪80年代结束之前就开发出来了。乐高公司还从创意厂商如卢卡斯电影公司取得授权,让自己的品牌与著名而诱人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塑料积木的前景在数字时代甚至是遥远的未来都被看好。乐高公司的网站是目前全球最受欢迎的家庭网站之一。乐高公司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的网站每个月吸引超过600万名访客,每次访问平均停留7分钟。多年来,乐高公司也有起伏跌宕的时候,但在持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乐高也在不断积蓄力量迎接未来的挑战。

 

★灵活的战略目标★

在每一次旅游之前,要对即将到达的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维京人谨慎地挑选目标,在发动突袭前必定先做好心理准备。但维京人闻名天下的作风,却是在经过一番大费周章的计划后,突然叫停,并且全盘推翻原计划。1999年,一位经验老到的企业家与他的女儿在瑞典马尔默创立了乐美福公司。他们最初的创业构想是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点火设备。比一般的蜡烛或燃油更好用。这种产品让露营者与烧烤发烧友爱不释手。“我们卖火”因此成了该公司的座右铭,他们全力打造这个独特的品牌,靠的就是创新、品质和对户外运动的热情。

乐美福公司最初几年的销售增长缓慢,像其他公司一样,也经历了时好时坏,甚至濒临破产的窘况。为了让公司更上一层楼,我们想到了另外一样东西:塑料。“我们卖火……也卖塑料?”是的,反正它就是说得通,他们确确实实是在卖真火。

乐美福推出的另一个产品,是一套新颖别致的餐具,材质全是塑料。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看的汤匙和刀叉的结合体,叫做三用餐勺,是勺子、叉子同时也是小刀。这款产品获得了好几个第一名。

餐具让乐美福公司的创新特质更加炫目,这个品牌也顺势打进了百货公司、设计商店以及其他非户外用品的销售渠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涌入的订单买的全是三用餐勺。上市第一年,乐美福公司就卖出100万只三用餐勺到世界各地。它几乎无处不在,从博物馆的礼品店到小玩意儿店,到沃尔玛商场,都可以见到它。这家公司从销售中美洲木材变成销售瑞典塑料品,原来的火还是照卖。

毫无疑问,还是当初那个品牌,只是变得更强大更知名,就像5岁大的爱读书的胖小子长到30岁左右,成了身材高大的教授。他有了改变,但他仍然是他自己。

⊙人与自然

猫叔为什么这么红

聂若曦

猫叔有多火?互动百科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N词记录中国》将“猫叔”作为词条之一,收入书中;“3·11”日本大地震后,猫叔平安的消息甚至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脸大吃四方

“白胖大猫”人称猫叔,今年9岁,生活在日本乡下。大脸庞、浑圆的身段、眯缝眼,以头顶万物的造型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首先在日本一炮而红:出书、出碟片,代言购物网站,不胜枚举。在西方,它是粉丝眼中的“禅宗大师”,人称“世界上最知足有闲的猫”。

这只声名远播的日本猫,又因为成功搭上了微博和社交网络,在中国火速流行起来,成为中国当下网络不折不扣的第一红猫。

猫叔的真名叫大白。

2002年3月8日,大白出生在日本岩手县一户农民家庭,除头顶和背脊有稍许鹅黄的毛发外,通身雪白。它不是名贵品种,自然也无血统证书,只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土猫,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大白。

岩手县是日本的农业重镇,物产丰富,渔业发达。那里风光旖旎,人口稀少。大白每日的生活,便是与主人一起外出劳作:在湿润的林地里嗅一朵初开花朵的芳香,或在树枝上凝望远方;日落,大白坐在主人的车里,或是将头探出窗外,或是在车上打盹。

在日本,主人为爱猫开博客屡见不鲜。2006年2月17日,大白的主人在日本乐天博客更新了“篮子猫”的第一篇日志《耶!》。之所以叫篮子猫,是因为篮子是大白的爱物。主人在几天后贴出了大白在篮子里外钻进钻出,蜷缩在篮子里打盹的照片。

大白的主人很有喜感,常在大白的头上放上水果、蔬菜、方便面盒等物。大白似也不争,老老实实地配合拍照。很快,它不仅吸引来了众多读者,还吸引来了日本宝岛出版社。

2008年,宝岛社出版了大白的第一本“个猫写真”,紧接着在2009、2010年又陆续推出了新的写真集。这段时间,大白成了坊间和新闻的热门话题,人们争相围观这只看上去“暖烘烘”的猫。此外,大白还代言了“通贩生活”购物网。在2009年日本雅虎首届“猫咪懒洋洋坐姿大赛”上,大白以稳坐太师椅的姿态勇夺第二名。

无论大白有多红,它的主人一直坚持用照片和言简意赅的文字介绍大白的每一天。

一位被大白打动的中国粉丝因此相信,“现实中确实有这么一类人:憨厚大度,热爱生活,享受平凡生活的宁静;不索求更多,容易满足,不钻生活的牛角尖”。去年下半年,中国大陆无法访问“篮子猫”博客后,就是这位粉丝每天定时三至四次义务转载“篮子猫”的博客内容,并将她的微博命名为“篮子猫猫叔”。

 

治愈系神兽

如今“篮子猫猫叔”微博的粉丝已经突破了12万。每条微博的一手转发量都在3000次上下。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猫叔?“篮子猫猫叔”博主说:“猫叔是‘治愈系神兽’。”

在日本,“治愈”原指轻松、舒缓的音乐门类。现在,治愈系被广泛应用于那些能使人轻松快乐的事物。“治愈系神兽”是中日两国流行文化的一次有趣组合。只不过此“神兽”,既非青龙白虎,亦非朱雀玄武,而是憨头大脸、面相喜感多变的猫叔。

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排解现实生活压力的一个出口。“篮子猫猫叔”曾转发过一张猫叔背过头去酣睡的照片,银色的大铃铛被撇在了身后,圆滚滚的身子蜷成了一团。那一天,博主配上的解说词是:“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身材,一天比一天饭团。”

其实,作为大陆最资深的猫叔粉丝,“篮子猫猫叔”用猫叔缓解的烦恼不只是身材问题。这个女孩遇到过很多中国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有一次,她对着电脑屏幕上猫叔的照片,听着张国荣的《沉默是金》哭了半个小时。“平时很少哭的我,很久没哭的我,对着猫叔,哭了个痛快!”

“篮子猫猫叔”的微博留言里,关于猫叔治愈功能的评论随处可见:“难过的时候好像只要看看猫叔就什么烦恼都没了”;“每天总有那么几分钟猫叔能使我开心”;“刚很生气,看到猫叔可爱的样子顿时就没那么气了”;“它是我现在的精神寄托,开心果”……

猫叔的治愈力,还在于它头顶万物的神技:秋牡丹、毛栗子、青森苹果、麒麟草、野蔷薇、枫叶、青柿子、木槿……简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大白植物图鉴》。

对于中国的粉丝来说,这些来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地方的果蔬和花草,宛如办公室里的清新剂、酷热天气的一抹清泉。

今年3月14日,日本大地震后的一天,“猫叔平安”成了网上的热词。“篮子猫猫叔”的博主也写道:“那片总是幽蓝纯净的天空,总是优哉自由的乡间田园生活……这一切,我想除了天灾,再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伤害。”

后来,猫叔平安的消息甚至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如果没有猫叔,谁来“治愈”那些中国都市中的年轻人呢?

⊙知识在线

吃掉你现金的10个角落

虞 鑫

 

信用卡的溢缴款

哪些钱被吃掉了:溢缴款指的是信用卡还款时多缴的资金。如果在柜台上进行还款的话,那多半都会造成溢缴款。比方说你上月的透支额度为2567.9元,那么你去还款的时候,基本上就直接还2600元了,多出来的32,1元就成为溢缴款。虽然溢缴款在下一个月会优先透支额度用于消费,但是这笔钱放在信用卡里不会享受任何利息,而且如果要取出来的话,还得支付手续费。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办理一张同行的借记卡,将其和信用卡绑定还款。借记卡可以获得利息,而信用卡则用于消费支付。

 

躺在借记卡里的闲钱

哪些钱被吃掉了:显然,银行借记卡里钱的利率是按照活期来计算的。当你借记卡里余额数总是在某个数字——比如1万——之上的时候,这1万元完全可以转存定期存款,来获得更高的利息。

怎么办:现在在很多银行里,只要你签订了理财协议,就可以开通借记卡存款自动转存为定期的功能,如果借记卡里的钱达到了协议的金额,系统将会自动将其转存为定期。更好的是,当你万一在取款或者消费时发生余额不足的时候,银行还会从定期存款中自动支取一笔损失最小的钱来补上,相当于定存零取。

 

支付宝余额

哪些钱被吃掉了:网购的频繁使用者一定会具有这样一个特征,那就是支付宝里总是有余额的。但是,支付宝显然不是银行,没法按期发放利息,这笔钱躺在里面,完全产生不了价值。

怎么办:支付宝现在拥有支付宝卡通的功能,绑定借记卡之后,可以实现实时提现的功能。这就相当于把这部分余额纳入了银行借记卡的范畴,也自然能够产生利息了。

 

信用卡取现手续费

哪些钱被吃掉了:如果要从信用卡里面取现的话,代价是很高昂的。首先使用信用卡预借现金功能是没有免息还款期的,万分之五的日利息从当天就开始计算。同时,还需要承担取现额1%以上的手续费。

怎么办:在目前的规则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从信用卡里面取钱,这个功能还是交给借记卡来完成吧。

 

挂失手续费

哪些钱被吃掉了:各家银行对于银行卡和存折的挂失都是收费的,一般来说在10元到40元不等。

怎么办:使用网上银行挂失是免费的。

 

异地汇款的手续费

哪些钱被吃掉了:要给异地的借记卡汇款,那么上不封顶,下至1元的手续费则是在所难免的。

怎么办:一般来说,信用卡异地存款可以免收手续费,通过本地同个银行的系统可以给对方的信用卡存款。这种“汇款”方式无论金额多少、频次多少都是不要手续费的。只是,采用这种方式存款的话,是看不到信用卡户主的姓名的。所以,一定要反复确认对方的卡号。

 

信用卡最低还款额

哪些钱被吃掉了:对于一次性还款有压力的持卡人,银行往往会劝持卡人选择最低还款额进行还款。一般来说,最低还款额为全额的10%。虽然这缓解了持卡人还款时间的压力,但是伴随而来的当然是高昂的利息成本。假设消费了2000元,使用最低还款额的这一次还处于免息期中,所以只需还200元。但是,一旦超过了免息期,接下来要还的部分就得按照逾期的每天万分之五的利息计算,而利息计算的本金仍然是2000元。使用最低还款额,相当于拿小钱换信用。

怎么办:尽量不要使用最低还款额还款,虽然保住了信用,但是仍然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而避免使用最低还款额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理性消费。

 

信用卡分期付款

哪些钱被吃掉了: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支持信用卡分期付款,虽然分期还款每月的利息比信用卡最低还款额每月产生的利息要低一些,但是每月固定要还的费用额度就比较高,而且银行还会收取每月0.4%~0.7%的手续费。而这些费用的总和一般就会高于同期贷款利率。

怎么办:如果要购买大金额消费品的话,建议通过使用消费贷款来进行,而不是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方式。如果是小额的消费品,则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尽量选择普通的信用卡.

 

不适合的手机套餐

哪些钱被吃掉了:很多人在选定了一款手机套餐之后,往往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不更改。在这段时间里,使用手机的习惯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啊。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机套餐往往成为花费过高的原因。

怎么办:任何手机套餐都遵循着“两段式收费”的模式:餐内包月服务+餐外单点服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手机运营商肯定会在套餐门槛以及套餐外的费用上进行选择和权衡——低门槛的背后,肯定是高套餐外费用;高门槛的背后则是低套餐外费用。选择一个相对便宜的包月套餐,其实蕴含着极大的餐外高收费的风险。所以,记得每隔几个月选择一个合适的套餐业务。

 

会员卡的余额

哪些钱被吃掉了:在这个讲究健康的时代,健身房和游泳馆的会员卡简直成了吃钱机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办了一张打7折的健身房年卡,但到头来实际去的次数实在少得可怜。还不如按次购买——当然,这样也是很贵的,其实更好的方法是在大自然里锻炼。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办一张看上去“单位时间消费最低”的年卡,然后每天坚持去。当然,这对于一个人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其实,另一个稍微简单的建议就是在办理这种会员卡的时候,尽量选择期限短、金额小的,这样不会给自己造成太“长期”的战备状态。

⊙历史回眸

征婚三百年:寂寞之心的广告

栗月静

1695年7月,伦敦财经双周刊《振兴农商纪要》推出了一项新的创造财富并且永久改变两性关系的行业——征婚启事。在阿拉伯种马出售和鞋匠学徒招聘的广告中间,一则短小的资讯如此道来:“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望寻找一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读者们大多会惊讶于该男士的野心,因为当时的3000英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万英镑。

 

婚姻是财产交易

历史上首例征婚启事,就算有人答复,也没有留下记录。但出版商约翰·霍顿却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寻找妻子的男人可以就此省却婚姻市场上那套烦琐又所费不赀的繁文缛节。局外人也可以在围观过程中享受围观的快乐。伴随着1690年大量移民融入伦敦和维多利亚时代商业、广告文化的繁荣,截至1710年,在英格兰注册的53家报纸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广告:大多来自男士,大部分20多岁,而且都在征友时设定财务状况。

1837年,居住在本斯托尔市的40岁的约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一个明确的回应让他心跳加快,这位女士建议他们晚上在某个特定的路灯下面见面,让他一只手拿黑色的手杖,另一只手拿手套。于是,他们见面了,他穿着自己最好的双排扣长礼服,她穿着漂亮的长裙。

开始,交谈不太顺利,但是当他的相亲对象透露她与一位宫廷女士住在一起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次约会之后,他决定和她结婚,这时他才知道,她不过是宫廷女士的仆人,当然他立刻结束了与她的关系。这就是征婚广告的缺陷,结识的人脱离了社会背景,没有办法知道相亲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人。

刊登一则广告的费用是很昂贵的,高达3先令,是女仆两个星期的工资。这就意味着直到19世纪末,大多数刊登广告的人都是中产阶级。第一个征婚广告说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题目之下,一个男人就财产和一个女人讨价还价。这样的模式主宰了这一行业100年:大多数征婚广告都是30岁左右的男人,乐于结识年轻的小姐和寡妇,要想建立“快乐的关系”,财产不能少于500英镑。

婚介的商品化非常符合17世纪的婚配市场,婚姻大多是笔交易。和当时的媒妁之言一样,很多征婚广告都是男人在寻找年轻富有的女人。

但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丈夫和妻子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下半叶,在重视金钱的同时,男人也开始部分地看重女人操持家务的品质,“体贴”一词不断出现在广告中。

1750年,一位绅士在广告中细致描述了他的梦中情人:牙齿漂亮,嘴唇柔软,气息甜蜜;眼睛不论是什么颜色都要明眸善睐;她的肤色要健康;人要整洁,胸部要饱满、坚挺、白嫩。她要善解人意,不需要多高的学问,但是交谈要令人愉悦,她的言谈要大方得体,秉性温柔,愿意为对方服务。

不过大多数征婚的男人对女人的外貌不作过多要求。1772年的一份广告中只是简单地提到要求“身体健康”,相比之下明确写下“脚踝漂亮者优先”就有点有伤风化了。

这段时间女人刊登的为数不多的广告中充满了绝望的气息。比如,1777年的一份女士的征婚广告上写着:“年轻女人,失去了丈夫”;1781年的一份广告是:“渴望自由,渴望逃脱残忍的监护人的控制”;还有一份征婚广告诉说:“因为失去了朋友和财产,在尖锐的痛苦中被迫寻求保护。”

也许考虑到是买方市场,大多数女人的要求都不高。但是1787年一个勇敢的人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喝酒不能超过两瓶,一口气不能超过一瓶,一星期喝酒不能超过三次;他必须识文断字,他的谈吐必须迷人;两人一起的时候,他要不断注意到他的配偶,不能东瞧西看,与轻浮的姑娘们眉目传情;他必须在12点之前上床,9点之前起床。总之,他必须按应该的样子行事。”

 

征婚广告的陷阱

有段时间,征婚广告开始变得鱼龙混杂了,很多广告就像是为了娱乐读者。“富有、丰满、自由、精力充沛的寡妇”这样的词语明显是想寻找肉体之乐。“相当富有的绅士,长期忍受膝盖无法治愈的疼痛,这是在东印度被鸵鸟踢伤的”,这样的幽默也夹杂其间。

当然,还有些人毫不掩饰自己想获得特别关系的愿望,下面的广告出现在1768年,看起来就像为浪漫小说准备的素材:“一位淑女,她的才艺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肯定,最近失去了一位秘密朋友,渴望得到任何阶层人士的保护。”

这个广告最大的可能性是一位高级妓女来寻求“包养”。她和11年之后“富有绅士”刊登的广告中提到的女士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富有绅士”宣称,由于家庭的原因,被迫与长期交往的年轻女士结束关系。他愿意拿出一笔可观的钱,给她和任何愿意把她领进婚姻神圣殿堂的有品位的绅士,或者体面的生意人。

这样的广告加深了人们对个人征婚广告是阴谋和陷阱的印象。

征婚广告也闹出了不少笑话。1825年,哈罗公学的一帮学生以“美丽、富有”的女士的名义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收到了50位男士热情的回复。于是这帮学生又刊登了一则广告,要求有意的男士在某天到一个德比巷剧院见面,要求男士站在后排,拿单片眼镜遮住右眼。

到了指定的那天,50个男人站在那里,相互看着对方的单片眼镜,渐渐明白他们被耍了。

征婚广告还有更深的阴谋。1828年,不少于53个受人尊敬的女士回应了24岁的威廉·科德的征婚广告,他说他需要一位妻子给他带来财产和家庭的舒适。实际上,这个科德是个残忍的杀手,他刚刚杀死了他的女人,当然不是出于意外,而是蓄意谋杀。

不过征婚广告中有蓝胡子也就有黑蜘蛛。19世纪末期,生活在美国的贝莉·吉妮丝成功捕获了猎物。她可能杀害了她的两任丈夫和所有的孩子,然后开始刊登征婚广告。先后有40多个男人为此所吸引,落入了这位黑蜘蛛的罗网。她将他们的尸体肢解,然后埋在她的院子里。

 

女性开创新风格

对于淑女来说,发布广告和答复广告都有辱美名。直到19世纪50年代,女性发布的为数不多的广告中,也大部分用的假名。

1820年左右,英国人忽然间对家庭名誉前所未有地开始关注起来,这让中产阶级女性有几十年时间都不再刊登征婚广告。同时,男人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随着照相术的发明,征婚启事者开始要照片了。从这时开始,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和阅读,有助于婚姻美满的观念也开始反映在征婚广告上。

在1870年到1900年,英国伦敦20份周刊和月刊都有征婚版。这背后的强大推动力来自中产阶级妇女,她们意识到自己要么在25岁之前嫁出去,要么就会冒终身嫁不出去的危险。

这种恐惧深刻表现在下面这则三姐妹同时征婚的广告:莉莲、格拉迪丝和罗萨莉,已故官员的女儿,有不错的收入,年龄是22岁、20岁和18岁,不愿孤老终身,像所有的爱尔兰女士一样能干。

西班牙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的人数急剧减少。到1921年,英国的女人比男性多出170万,传统随即打破:第一次,女性发布的广告超过了男性。1915年一份征婚广告上写道:“女士,未婚夫身亡,乐于嫁给完全失明或者在战争中致残的军官。”

战争也改变了女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她们不再隐藏在家中,并且开始吸烟,跳舞和擦口红,勇敢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权利。这时有些女人开始征约会对象而不是结婚对象。

20世纪50年代,广告业长足发展,这时的征婚广告也峰回路转,新的“孤独之心”出现了。自从50年代美国首次把婚恋节目搬上了荧屏,各国的电视人对婚恋节目进行过不同的探索,演绎出不同的节目形态。现在世界各国婚恋节目的形态多达数百种,抢占了征婚广告的风头。

需求消失之后,英国最后一份征婚版面在1961年停止出版。过了10年之后才再次繁荣起来,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征婚广告又退回到了19世纪的水平。

1981年新中国第一条征婚广告才诞生,随后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 

热 读

⊙文苑漫步

杜甫

黄灿然

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他的生平捉襟见肘,象他的生活,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缕的形象,

叫无忧者发愁,叫痛苦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

他的日子象白米,每粒都是艰难。

汉语的灵魂要寻找适当的载体,

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

 

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

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石匠的黄昏

马国福

打我记事起,石匠就在村东头的一个石场里采石头,雕刻石碑、柱墩子、马槽、猪槽等一些村里人家常用的物件。

年少时,每当黄昏,我们放学后没事干,就背着书包,到石匠的作坊玩。石匠头上戴着一顶帆布做的黑瓜皮帽,戴着一副镜片有酒瓶底子厚的眼镜。他一手拿着铁凿子,一手拿着几斤重的锤子,对着用铅笔画着斜斜花纹的圆形柱墩子,一锤一锤地打、凿、磨。锤子落在凿子上,凿子顺着已经画好的花纹,一道一道自上而下刻去。石头的粉末雪花一样从石头台子上纷纷扬扬落下来。每用锤子小心地敲一下凿子,他就在手心吐一口唾沫,然后牢牢地攥住锤子,细细地瞄准花纹发力。凿子不偏不斜,稳稳当当地落在花纹上。

叮叮当当的碰撞声有节奏地响彻在石场里。夕阳照在他弯曲的脊背上,尽管下午天已经凉了,但是他的汗衫随着凿子的起起伏伏,渗出一层层汗,汗衫上有的地方结成了盐渍。他高高抡起铁锤,举过头顶的时候,腮帮边上靠近太阳穴的血管隆起,像移动的蚯蚓一样,似乎随时有可能穿过脸皮奔涌出来。或许他感觉到我们在议论什么,便停下手中的活计,转过身说:小家伙,放学不回家干啥?回晚了,你们父母可要打屁股了。

我们你推我,我推你,你推我搡,挤到石台前,怯怯地摸他雕刻在石墩子上的花纹,有牡丹,有芍药,有鱼有龙有凤,有的石柱子上还刻着“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年年有鱼”之类的字。霞光照在那些已经雕刻打磨好的柱墩子上,还有一些余温。我们惊讶于他那双关节粗大、指甲又黑又厚的手怎么能刻出这么好看的花和字。

暮色越来越浓了,就像刚泡好喝了两开的粗浓茶。我们坐在石头上,看着他雕刻。他刻好一个柱墩子后问我们:好看吗?好看就让你家大人盖新房子,我给你们打柱墩子,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家也盖了新房子,屋檐下的柱子下撑着的全是他刻的柱墩子,每个柱墩子上刻满了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

大概一个多月后,村里下了一场大暴雨,邻居家的几间老房子倒塌了。邻居家的满秋子告诉我,他家要盖新房子了,柱墩子全部由石匠雕刻。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的骄傲,似乎我们内心无比崇拜的石匠就是他自家人。这让我羡慕不已,没想到我的梦被他家实现了,我很是嫉妒。

又过了几天,满秋子的哥哥从拖拉机上摔下来,摔断了腿,住进了医院。他们家请来道士讲迷信,道士说,满秋子家有一股很重的邪气,需要找一块大石头镇压,否则家里总不太平。后来他们家打基地的时候,在西南墙角立了一块山形的大石头,石头上从上到下刻着几个有力的大字“泰山石敢当”。我不知道这是啥意思,有一次放学的时候跑去问石匠,他说就是一切病头灾难都能被这块泰山一样的石头镇得住,镇住后家里就太平了。

石匠太神奇了,他竟然能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上几个字就能让这家人过上太平的日子。我更加崇拜他了,心里想,长大了也当个石匠,那多风光啊!

初中毕业的时候,一个清明节的黄昏我们去上坟,路过石匠的石场,他正在雕刻柱墩子。多日不见,他已经很老了,两鬓全白,衣服也被石头磨烂了,像冬天的芦花一样,一片一片地随着身体的起伏飘着。他腰微微佝偻着,手中的凿子也不怎么顺了,一锤下去,不是偏了就是斜了。以前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像是身患疾病的老人在哮喘,声音不再干脆、利落、悦耳。他的姿势不再有力,父亲给他发了根烟。他点上后坐在石块上喝茶,对着被刻坏的柱墩子叹息。夕照散漫地洒在他身上。他身后是一片白茫茫的石头屑子,场面看上去有点苍凉落寞。

在路上,父亲告诉我,许多人家不再盖以前那种有柱子两流水式的房子,有钱的人家全盖起了水泥盖板房,又宽敞又气派,以前的房子样式明显落伍了。加上石匠年纪大了,打的柱墩子不如以前,有的用了不久就裂缝,柱墩子上刻的花纹不如以前灵秀,线条又粗又笨,很少有人再买他的柱墩子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再后来我到外地工作,近十年没有经过他的石场了。有一年冬天回家,春节上坟烧纸经过石场时,石场里长满了荒草和树木,凌乱的石场上孤零零躺着几块大石头,石头被风雨腐蚀得生锈。

物是人非。猛然间,我想起了石匠,想起了那段年少的时光。我问父亲,石匠还好吗?父亲说,早已不在了,是得肺癌去世的。我的心揪了一下,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父亲说,石匠想把手艺传给他的儿子,儿子不愿意,他又想传给孙子,孙子更不愿意,他们宁可到城里做生意打工,也不愿意干这又苦又累的活儿。再加上村里没有人愿意买他的柱墩子什么的,石匠没有了生活来源,几年时间就病倒了。临走时他还把早几年给自己打的一对石狮子带进了坟里。

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石匠卧病在床的那几年,让儿子到邻村请别的匠人给他打了一块墓碑,墓碑上打了两个让人很不可思议的字:回家。这让村里人琢磨了很久,也议论了很久,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村里人都说他是个怪人。

我突然想到了尼采的一部著作:《偶像的黄昏》,没有读过哲学的石匠是不是从坚硬的石头中明白了什么?在时间面前,不知道是石匠硬气还是石头硬气。石头依然在,石匠驾鹤去。那些带有他体温和力气的柱墩子还静默地蹲在村里一些破败的老房子里。

望见那不勒斯

[瑞士]库尔特·马蒂

他建了一道木板墙。这道墙将工厂隔离出他房子的视野。他憎恨这座工厂。他憎恶他在这家工厂里的工作。他憎恶他操作的机器。他恨机器的速度,然而他又加快了机器的运作。他恨为取得计件薪水而奔波忙碌,然而通过这种计件工作他得以生活小康,计件工作带给了他住房与花园。他恨他的妻子,妻子经常对他说,你今夜双手又抽搐了。他恨她,直到她不再提这件事为止。但双手在睡眠中继续抽搐,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抽搐。他恨医生,医生说,您必须爱惜自己的身体,计件工作已经不适合您了。他恨领导,领导说,我会给您安排另外一份工作,您已经不适合计件工作了。他讨厌这些虚假的关心,他不想成为一个老人,不想薪金减少,因为关心的背后意味着薪水减少。后来,他生病了,工作四十年后、对工作也憎恨了四十年之后头一遭生病。

他躺在床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他的小花园,看到小花园的隔断——木板墙。除此之外他什么也看不到了。他看不到工厂,只看到花园里盎然的春色及由加工木板围成的墙。

“不久你就可以康复,出去走走了,”妻子说,“花园里处处鲜花盛开。”他不相信她的话。

“您要耐心,只需要耐心些,”医生说,“会好起来的。”他不相信医生。

对他来说这真是一种折磨。三周后他对妻子说,“我总是看到花园,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只看到花园,这对我来说太无聊了,总是同样的花园。从这该死的墙上卸下两块木板吧,这样我可以看到些其他东西。”

妻子大为吃惊。她跑去找邻居。邻居过来,从墙上卸下两块木板。病人通过空隙向外望去,看到工厂的一部分。一周后他抱怨道,我总是只看到工厂的这一部分,这没法让我得到安慰。邻居又过来,把木板墙拆下一半。病人的目光温柔地停留在他的工厂上,追随着烟囱上方袅袅的烟尘舞蹈,后院里进进出出的汽车及早晚汹涌的人流。十四天后,他令人把留下的另一半墙也移走。我再也看不到我们的办公室了,也看不到职工食堂,他埋怨道。邻居走来,帮他实现了愿望。看到办公室、职工食堂以及工厂全貌的一刻,这位病人面容舒展,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几天后他溘然长逝了。

少年与灵药

痕 痕

在我刚认识少年的时候,他对我说:“我性格孤僻,以后注定一个人生活。”我回答:“那么你就是‘天煞孤星’咯?”少年听完后沉默,突然笑了,他说:“有病吧,你才‘天煞孤星’呢。”

少年只是伪装成冷酷,他与人保持疏离,注视着什么人的时候,眼神冷淡,看不出任何情绪。后来我知道,少年在童年时期,家庭遭遇变故,他长期寄宿在亲戚家里,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关爱过。亲戚家没人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坐在漆黑的楼道里,心里没有牵挂的人,所以反而觉得黑暗的地方,才显得包容和温暖。

我觉得我是理解少年的,我理解少年所说的孤独。

孤独,其实只是内心极其单纯,又极其脆弱的人的伪装。

少年的皮肤白皙、细腻,让女孩子都羡慕。有一次他向我炫耀,可是我心里一沉,我没有告诉他,我曾经在某本书里看到,男生拥有这样的皮肤,并且喉结不突出,其实都是发育时期营养不良的缘故。

是可怜。

我第一次遇到少年,是在公园里,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阳光下的少年。他身材单薄,脸颊清秀,戴着棒球帽,正在训练着猫头鹰。

对的,少年是猫头鹰训练师。

少年的工作地点总是不停更换,哪里的公园如果需要训练一只猫头鹰参加表演,少年就去什么地方。在认识少年之后,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奇异的感觉,好像有一支雪糕,在阳光下不停地融化。

我每天和少年说“早安”,说“晚安”。无所事事的时候,就给少年发短信。

告诉少年我在做什么。

告诉少年,我和什么人在一起,又告诉他,其实我觉得很无聊,只想快点回家。

在那段日子里,我似乎觉得自己不寂寞了,觉得有什么温柔的东西在靠近。

但是不久之后,我厌恶与人相处的情绪,就与日俱增起来。

只有我知道,在我心里,某一块东西缺失了,那种东西应该是叫“信赖”吧。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在背后数落“朋友”,为什么可以对另一个人撒谎,为什么撒谎的时候还能做出那么轻松自然的表情,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很多个夜里,我从梦里醒来,我仿佛不停地与人争辩,不停地解释着什么。我在梦里说着说着,脑袋飞速地运转,最后便醒了过来。在这样的夜里,好想哭。

我伸手在桌子上摸手机。

“睡了吗?”我问少年。

“还没有。”少年说。

少年的声音听起来很轻松,好像坐在吹着空调的房间里,少年每天睡得很晚,他的工作通常是在下午开始。

少年说,他有睡眠恐惧症,按时睡觉会让他觉得恐慌。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网、看电影、鼓捣电子产品,或者翻杂志,作息也和猫头鹰有些相似。

“你在做什么呢?”我问。

“刚刚看完一部电影。”

“我醒了,看手机是三点多,就给你打电话了。”我轻声地说,“在梦里一直和人争辩,越说越急,不知不觉就醒了。”

“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没有,就是觉得无聊,和人相处总是有压力。”我在床上翻了一个身,将身体蜷缩起来。

“那么,是你自己想太多了吧。”少年说。

“不是,就是不愿意和人相处而已。”

“那就不要相处呗。”少年淡淡地说。我眨着眼睛,叹了口气,觉得已经没有聊下去的必要。

沉默了一会儿,我说:“和你说话,也没意思呀……”

“怎么没意思了?”少年问。

“反正没有人关心我就对了……”

“你总是这样。”少年说。

我坐起来拨了拨头发,靠近头皮和颈背的地方捂着一股闷热的湿气。

“其实我们的性格很像。”少年说。

“怎么很像?”

“就是不愿意和人相处咯,你是因为这个才觉得有压力的吧。”

“我是觉得没意思,你呢?”

“身边的人总说些令人讨厌的话,总是瞧不起我。”

“那么就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咯,人都是这样。”我说。

“所以我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出成绩让别人看到。”少年说,“不过后来我发现,其实努力也是没用的,有些人瞧不起其他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自我满足。”

“所以我不愿意和人相处,我觉得很被动,比如我不愿意说话,可是即使一句话也不说,我仍旧要坐在人群当中,还要装出一副很自在的样子。”我说。

“其实是你太敏感了,大大咧咧一些,就会比较快乐。”少年温和地说,“你可以拍照片,做手工,逛街,像其他女孩子一样。”

“可我不感兴趣……”我回答。

“所以你才会无聊,你的兴趣太少了。”少年仿佛已很了解我。

“一定要对什么感兴趣吗?”

“唉,也不是。”少年有些无奈。

我没有说话,意念一软,就不想再反驳。

我觉得迷茫,可是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如果人生当中,有人可以指引我方向,那么我的内心,就会平静许多。

但是没有人理解我。

在失眠的时候,我还常常想到死亡,我不知道死去之后会怎么样,如果人生只有短暂的一瞬,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问少年:“你害怕死亡吗?”

“不害怕。”少年回答。

“你真的不害怕吗?死去之后,就是永远的黑暗。”

“不害怕。”少年依旧平和地说,“因为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如果活到八十岁,那么你还有五十多年的生命,如果活到七十岁,那么也就只有四十多年了,粗略地算一下,一半的人生已经过去,真的不害怕吗?”

“哎,我说了不怕就是不怕,你也不用害怕。”

“可是我想到死,就觉得很绝望。”我说。

“如果你都觉得绝望的话,那么流浪的人,冬天里卖烤羊肉的人,岂不是更绝望了?”

“,,,,,,''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可是说不出来。我只是觉得自己渺小、可悲,觉得自己越来越笨重,无法灵巧地与人相处,所以离人群越来越远。

沉默了一会儿,我说:“对了,我晚上出去吃饭了。”

“和谁啊?”少年问。

“和朋友。”

说完,我等待着少年的反应。

间隔很短,大约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可是却有一种奇异的气氛在我和少年之间传递,似乎有一种轻松的感觉破土而出。

“你是不是很高兴?”少年问。

“是啊。”我的声音细不可闻。

少年笑了,于是我也轻声地笑起来,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你就是这样的,和人相处,会抱怨不开心。可是如果真的孤独,你又承受不了!”少年说。

“是啊,那么你会喜欢我吗?”我控制着音调。

“喜欢啊。”

“那么我喜欢别人了呢?”

“那我就先杀掉他,再杀掉你哦。”少年轻松地回答。

“啊,这样啊,我知道了。”

我想起了第一次遇到少年时的情景。

少年不急不缓地举起手,一只猫头鹰突然从天而降。它张开巨大的翅膀,滑翔着掠过低矮的树枝和人们的头顶,然后降落在少年的手上。猫头鹰收拢起翅膀,少年从桶包里掏出一小块食物,投入猫头鹰的口中。再次举起手,猫头鹰就朝着湖对岸飞去。它飞得那么远,那么自由,好像不会再回来。

远距离的训练结束之后,就作近距离的训练。少年手指向一百米开外的木桩,猫头鹰飞了过去。

猫头鹰停在木桩上之后,收拢起翅膀,脚爪摩擦了几下,就将目光投向远处。远处是一片平静的人工湖,湖面上有一群白色的天鹅,湖的对面是一排郁郁葱葱的柳树丛。再远处,便是绿色与灰色交接的天际。

猫头鹰看发了呆,少年举起手,猫头鹰没有看见。少年吹起口哨,猫头鹰仍旧无动于衷。接着,少年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铁签,敲敲手臂上的护套,护套上有金属环,金属相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但是猫头鹰仍然像一尊工艺品似的一动不动。

少年站在原地,显得有些好笑和狼狈。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少年转过头,这才看到了我。少年的眼神清澈,带着不以为然的冷静。

“猫头鹰睡着了哦。”少年对我说,“一只眼睛睁着,是保持警惕,但是并不影响它们睡着。它累了,所以我也休息一会儿。”少年在我身旁坐下。

我注视着木桩上的猫头鹰,突然发现它的脑袋转动了一下,它朝我微微地偏过头来,然后,极其隐秘地眨了一下眼睛。

没有人听到,猫头鹰对我说了什么。

仅仅只是一瞬间,心里仿佛被牵动了一下。

有声音在说,这个世界上,你总会遇到一个人。他和你很相似,志气相投,同病相怜。

那个人,就会是你的,百分百少年。

视 觉

⊙典 藏

外交官看世界

外交官看世界

张 明

中国的外交官们穿梭于世界各地,为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辛勤耕耘。工作之余,他们用手中的相机,通过光与影,以外交官的独特视角记录下他们所目睹的精彩瞬间。非洲的部落文化、中东的古老风情、欧洲的田园风光、亚洲的时尚现代……这些作品不仅是当代中国外交官工作、生活、观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今天我当兵

格 致

走进军营,是很多青年的梦想。战争年代,无数中华儿女踊跃参军参战,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抛洒鲜血。建国后,千千万万有志青年投身军营,屡建新功。新时期,人民军队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吸引着一批批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军营是一片天地,在这里,开始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开创新未来……

万叶集

⊙珍 珠 滩

时光

(香港)亦 舒

童话里有一架天梯,要去多高多远都可以,只要向上爬即可。但是,一步步向上的时候,下面的梯级就四处散落,换言之,只可往上,没有回头。

年轻时听见这部天梯的故事只觉可笑,噫,只要往高处之路不绝,有什么坏?

现在回想,不禁恻然,啊,没有回头路。

每走前一步,代价是后一步永远失去。有时,真想再转身同亲友多说一句,已不能够,早已生离死别。

儿童乐园时常形容时光如一节开出去的火车,轰隆轰隆,经过原野,穿过山洞,日夜不停。可恨目的地是什么地方,人人知道。如果不在旅途中多吃多喝,娱己娱人,兼欣赏风景,简直对不起自己。

一直觉得最好的时间是现在,不少友人沉湎青春期,她们想必有过非常光彩的少女生活。

真是,现在想起来,彼时虽一无所有,奇是奇在也不是不快乐的。

月薪港元二百六十元,写一则七百字专栏,又两百元,足够零用又买漂亮衣裳。

成全与迁就

吴 明

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

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了时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

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如今却总在故意延迟呢?

大师微微地笑说:以前他是想吃东西,我们给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是要东西吃,我们再给他送去,则成了迁就。成全是帮他,所以要快;迁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满足所想是成全,满足所要则变成了迁纵,这就是助人的分寸和尺度。

瑞典的超强减速带

童小娟

 来到瑞典快一个月了,异国风情自然让人陶醉,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瑞典那井然的交通秩序了。

我在瑞典下飞机的时候是半夜,好友珍尼在机场接我。上车后,我告诉她我还要去超市买一些东西,珍尼就驾车带我去附近的一家小超市。珍尼把车子停在非机动车道边。等我买好东西想要离去时,珍尼似乎是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说:“刚才真的不应该把车停到这里,我们的目的地是在我们相反的方向,现在要调头可就要多开好一段路了!”

我纳闷地对珍尼说,现在是半夜,路上不仅来往的车辆很少,而且连行人也没有,直接往后倒十几米,不就可以继续上路了吗?珍尼听后笑笑说:“不能这样做,必须要到前面一个路口转弯调头才行!”我心想他们瑞典人真是太古板了,也就任由珍尼继续往前开。没想到,这一开就是8分钟,才在下一个路口调过头来。

在接下来日子里,珍尼每天都带着我进进出出,我发现,在瑞典几乎每个人都和珍尼一样死板,不允许倒车的地方,无论如何都不会倒车,不允许进入的地方,他们也绝对不会进去,都把车子停在大门口。

前不久一个周末,珍尼带我去见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她的朋友居住在一个并不豪华的小区里,小区不大,门口也没有所谓的“保安”,里面只有五六幢十来层的公寓,下面是一片花园。小区外有一个公用的停车场。珍尼把车子停在那里,我们步行去她的朋友家。珍尼告诉我,她的朋友住在小区的最里面,从这里走过去挺远。我见小区里面挺开阔的,就提议把车子开进小区里算了。珍尼依旧笑笑,她朝前面不远处的小区大门指了指说:“你看那是什么?”

我顺着珍尼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大门口的地上似乎有一排减速带,那些减速带上似乎有许多齿子,走近细细一看,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乖乖,谁敢往里开?那排减速带上像狼牙一样竖着许多大钉子,只要你的车开过去,保证让车轮胎“噗嗤”一声彻底瘪气!

看到这情形,我忍不住想起刚到瑞典时在超市门口的那次,难道,那个路口也安装着这种减速带?可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何车子能前进却不能倒退?珍尼听我这样问,就决定带我一看究竟。

她带着我来到马路上,沿着马路走了一段路后,来到了一个路口,地面上安装着一条减速带,只见上面呈45度角的样子安装着许多钉子,我纳闷地问难道这些钉子不会扎到正常行驶的车子?

珍尼说,你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正在这时,有辆车子开过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减速带上看,发现当前行的车子从这里经过时,那些钉子会自动“躺下”。等车子开走后,我走过去从钉子尖头往反方向压了压,结果怎么压都压不下去。这就意味着,假如当有人想逆向从这里行驶时,他的车轮胎会很惨!

这种减速带可真是够强悍的!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瑞典的交通秩序特别好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国民素质特别高,而是不得不这样做!珍尼说:“瑞典政府永远不相信靠市民自己的道德和自律能治理好交通秩序,所以宁可自己多花一些精力,在管理上多做一点文章,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管理好!”

珍尼的话让我这个从小接受道德教育的中国人听了有些刺耳,但细细一想,却又让人无从辩驳。确实,前不久听说我们国家在两会上呼吁房地产商们要在身体里流动起道德的血液,但似乎至今没见到房价有多少下降。

⊙开怀一笑

父与子等10则

 

父与子

父亲对屡次考试不及格的儿子开玩笑说:“假如我考试不及格,你会说什么?”

儿子:“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

父亲:“要是再不及格呢?”

儿子:“不要紧,胜败乃兵家常事。”

父亲:“如果第三次还不及格呢?”

儿子:“那就是遗传问题了,我什么话也不说。”

 

私奔

一位热恋中的朋友很认真地问女友:“你愿意和我私奔吗?”

女友斩钉截铁地说:“当然愿意!”

朋友感动得差点流泪,女友接着说:“去丽江还是三亚?赶紧买房、买车,办妥了你来接我!”


饭后才看成绩单

考英语,同学又没及格。早上,老师问他:“昨晚你父母让你吃饭了吗?”

同学说:“我一般是在吃完饭之后,才给父母看成绩单的。”

 

不是我的东西不能要

数学课,老师讲评试卷,有道很简单的题很多同学竞答错,老师怒曰:“这么简单的题简直就是送分给你们的,你们都不要!”

一个女同学答:“我妈说了,不是我的东西不能要。”

 

父亲节

给爹打电话说父亲节快乐。

爹:“啥?”

我:“今天是父亲节,祝你父亲节快乐。”

爹:“你也快乐。”

我:“是父亲节,父亲快乐!”

爹:“我知道,我意思是你啥时过这节?”

我:“……”

爹:“明年过得上吗?”

我:“……”

爹:“后年过得上吗?”

我:“……”

爹:“那我还快乐个屁!”爹果断挂机。

 

仅仅有钱,不能使人幸福

法官:“我注意到,你除了偷钱,还偷了许多手表、戒指、珠宝首饰。”

小偷:“是的,法官先生,因为人们都说,仅仅有钱,并不能使人幸福。”

 

作文

小学三年级的一篇作文:“看到动物园狮子林里面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我想这就是吃人的旧社会——那时候……(以下省略300字)”

老师:这是游记!你偏题了!

高一的时候作文题目是关于未来什么的。

一同学写:“我以后的路还很长,我要为我家光宗耀祖、延续香火、养老送终、传承家族……”

老师:任重而道远。

至今难忘小学三年级寒假的作文:“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到乡下爷爷奶奶家玩,奶奶的母鸡生了一个蛋,奶奶说等孵出小鸡来,就送给我,第二天早上奶奶就拿着孵出的小鸡给我玩了。”

老师:编作文也要贴近事实。

作文写老师,我写道:“我们老师最和蔼可亲了,一笑,露出一口大黄牙。”

老师:……

一同学用“喜欢”造句:“我最喜欢吃草莓味的桃子了!”

老师:我喜欢吃原味的!

 

酒驾

一天,一位男子带着4岁的儿子应酬喝酒,男子用筷子沾了点儿酒给儿子喝。开车回家的路上,被警察拦下吹气,超标。

男子坚决否认自己喝酒,随手把测试仪塞到儿子嘴里一吹,也超标。

男子对警察说:“这东西坏了,小孩吹都超。”之后警察默默地看着他开车走了……

 

关注

一朋友去看中医,大夫嘱托他每晚十一点必须睡。

隔一周,诸症未除,复诊。中医号脉,正色道:“还是晚睡,以后十一点前不睡就不要来看了。”

友大惊,感叹祖国医学真是博大精深。

大夫又道:“你昨晚12:14以后才睡觉。”

朋友弱弱地问:“能号得这么准呀?”

大夫:“我加了你的微博关注。”

 

蒲公英的悲哀

小蒲公英哭着问爸爸:“爸爸,爸爸,我为什么要和同性相恋啊?”

爸爸拍了拍小蒲公英的肩,一起痛哭着说:“因为世界上没有蒲公英啊!”

⊙我说我话

温暖的人等4则

原 夕等

 

温暖的人

温暖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形容这半年生活最恰当的词汇。遇见他是很温暖很幸福的一件事。多年前看完安妮宝贝的《莲花》后,墨脱一直是美好的梦想,梦想有一天能勇敢地走进墨脱,梦想有一天能用心去体会沿途的风景。

也正因为爱上墨脱,爱上西藏,所以总会在微博上写有关《莲花》、有关墨脱的文字。

记得发过这样一条微博:翻看莲花,内河的坚持,内河到死都不留给世人寻找的机会,死后顺江漂流也是美好的事情。善生的坚持,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徒步走进墨脱。终会走进墨脱,死亡并不可怕,也不渴望长命百岁,活好就好。“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我终会到达,等我。

这条微博发出后,内心平静许多,每一次重温《莲花》,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成长。他很认真地评论了我的微博,他说:其实内河就是善生,走进墨脱是为了寻找那已经死去的另一半自己。

许多年以来,我听过无数关于《莲花》的看法,可是,这样说的人,他是第一个。有些欣喜有些幸福,我想总有人能给我这样或是那样新的想法新的方向。

那以后的日子里,我静静看他的微博,只是很少评论很少转发。他是很优秀的人,总觉得贸然评论得不到回应是件尴尬的事,可能对于内心有些喜欢的人,总会小心翼翼吧。当然,无关爱情。这个学期我一直找不到方向,考研是一直以来坚持的事,可已然找不到最初的动力,会累会迷茫。

我一直很想去支西,但也会害怕,怕适应不了西部的环境,适应不了长时间见不到家人。他对我说,如果去的话孩子们一定会喜欢我。他对我说支西对人心灵的成长和意志的历练是有巨大帮助的,那应是一条安静、放下、给予之路。他也对我说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心一定要在这条路上。

温暖的他给了我太多方向,仿佛一瞬间我又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最初的动力。不想再为了谁改变梦想,不想再为了谁放弃梦想。我会在他的指引下,好好努力,好好按照自己的方向走下去,不会偏离。

 

夜,不孤单

银白的月光洒在街面上,四周一片寂静,偶有远处传来阿姨们热舞的音乐声,以及行色匆匆的路人。夜静了……

我独自穿梭在寂寥无人的街上,优哉游哉……正当我经过一条并不算太宽的小道时,一只小猫从我眼前一蹿而过。纯白色的外衣成了此时黑夜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是却让人心生保护欲……只见它那孤单的身影悄悄地蜷缩起来,躲在了一部机车的背面。

它一脸的狼狈,小脸灰漆漆的,让人不忍有些心疼。我一步一步走上前,缓慢地蹲了下来,它并没有被我的举动吓到,我便靠它更近了,开始细细端详它的一切。我隐约发现它有一双清澈而又明亮的眼眸,眼神里充满希望……我试图与它进行交流,猛然间我发现我说话的时候它的小耳朵在颤动,它在听!可见,它很努力地去感受这个纷繁的世界。

动物是通人性的,我总是相信,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那种感觉很奇特。我们彼此有着一些感应相通,我轻轻地抚摸着它的背,刚开始它可能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到了,显得有些惊慌失措,但是接下来它像个孩子般,似乎也很享受这样的抚摸,脸上不失淘气。我们就这样静静地享受着黑夜里的温柔……

我愈加对它不舍了。小猫,你冷吗?你的家在哪?肚子饿吗?它茫然地看了看我又回过头去,它的眼神随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游移,它在想什么呢?它是在渴望和期待着!它一定也想与家人团聚……这样的夜,有我与你相伴。不知过了多久,它慵懒地站起身。我知道,我们该告别了,我示意它进小区里,那里或许会温暖、安全许多……它回望我,随后踏着轻快的脚步扬长而去,它的背影消失在一栋大楼的角落,我这才转身离开。

人世间充满了悲和喜,但我们并不是没得选择……失意的时候,我们的眼神是否也能像小猫一样始终保持最初的清澈与光芒?

 

梧桐

阳光很灿烂,照在身上暖暖的。冬日里,这样的日子很难得。

我将曾祖父母坐过的那张安乐椅,搬到落光叶子的梧桐下。梧桐有多少年头,我们一家人没有人能说得出,反正很老了。就像它的枝干一样,每一条细缝,都有一段故事。

由于没有枝叶的阻挡,阳光可以大把地洒落在地上。我坐在树下,仰着头,数着梧桐一条条枝丫。繁华落尽后的梧桐,显得异常古朴苍劲,一条条枝干,极具张力地向四周伸展,简直可以媲美那些峭壁之上的苍松。

我看着刻在梧桐身上的那些刀痕,一道道杂乱无章。上面有爷爷刻下的,有爸爸刻下的,也有我刻下的。痕迹仍旧清晰地留在那里,当年刻下痕迹的主人,却忘了这些痕迹是何时刻的。

在我很小时,年老的曾祖母,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总是抱着身材瘦弱的我,坐在梧桐下,指着天空上的星星,口齿清晰地告诉我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还有无数关于妖魔鬼怪的传说。每当那时,我总会吓得趴在她的怀中。她紧紧地搂着我,笑得很开心。一边用手拍着我的肩膀,一边说:“不要怕,有我在,你怕什么?”

安乐椅静静地摇着,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安乐椅依旧很结实。梧桐木做出的家具,总是很耐用的。

老家的老屋已经翻修了六次。老屋是用最结实的青砖建造的,但却仍旧不是时间的对手。或许老屋也觉得寂寞,所以腐朽得很快。好让建造它的主人,每隔一段时间,便回到它身边,陪陪它,稍解它的寂寞。

每一次回到老屋,看到院中那棵长出的叶儿已近荷叶般大小的梧桐时,每一个家中的人,都会说一声:“梧桐长得真旺。”之后,目光便很少注视它了。

几天前叔叔打电话,说梧桐死了。当爸爸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的时候,我的心猛地一痛,鼻子酸酸,眼泪差一点儿就要流了出来。我是一个心绪极难波动的人,这一次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悲哀。

梧桐,每当我想起这个词,它总会代表着一些永世无法忘怀的东西。

谁也不知梧桐是怎么死的,或许它厌倦了,或许它累了,或许它觉得再也无法长高,再也无法看到更远的风景。

它走了,它去寻找可以看到更远处风景的地方了。或许有一天,在一览众山小的绝顶之上,会长出一棵高大的梧桐。它有着如莲叶般大小的绿叶,上面会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刻痕。

如果你看到了,就请你告诉我。我会坐在它的枝干上,如儿时一般,静静地坐着,一起看着远处的风景。

 

内心的期许

我是一名服刑人员,当我明白该救赎的不是囚禁的身体,而是被罪恶劫持的灵魂,当警官的谆谆教诲,让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方向时,我沐浴着即将新生的曙光,也更加渴望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

阅读对我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能够看到贵刊刊登出的优秀文章,成了我如今最大的快乐!借“我说我话”这片园地,祝愿我们监区的警官和所有服刑人员快乐、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