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蜜沉沉烬如霜 txt:辛亥百年资料之晚清民初的中国报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8:56

早在清廷预备立宪之前,中国报业其实已相当发达。以《时务报》、《大公报》、《时报》、《京话日报》为代表的新闻纸,在京、沪、港诸地颇具声名。至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之后,立宪派在各地纷纷创办报刊。截至1911年5月,据不完全统计,仅持立宪立场的报刊,就达四十余家。

清末的立宪派报纸

讽刺的是,立宪上谕颁布于1906年9月1日,同月29日,《京话日报》及《中华报》同时被封,其罪名是“妄议朝政、捏造谣言、附和匪党、肆为论说”。而真正的原因是,《中华报》刊登揭发了清廷秘密处死两名从日本归国的保皇党人的消息,《京话日报》则对警方将一名来京的台湾人误认为是孙中山而逮捕一事进行了讥讽。报馆老板彭翼仲被以行凶为由流放新疆。

这些报纸一言以蔽之,他们的基本立场是“向皇帝要民主”。在办报过程中,频频受到清廷的审查和干扰。故而许多报纸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比如由汪康年主办的《京报》,1907年3月28日创刊,8月26日即因杨翠喜一案而被民政部勒令停刊。政闻社的机关刊物《政论》,出版不到10个月,即被查封。

在这些报纸主持言论的均是当时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1905年取消科举制之后,有大批士子或往西洋留学,或于国内参与新式学堂或言论机关。当时著名的撰稿人有梁启超、达生、熊范舆、谷钟秀等。

上述四十余家报纸中,有十数家都与梁启超有关,或为撰稿人,或为出版人。比如《国风报》,每期稿件均由梁启超编定之后寄到上海印刷,其中半数稿件,均为梁氏所撰。立宪党人以这些意见领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言论重镇。

立宪派最早对预备立宪保持极大希望。在1906年11月官制改革方案出台之后,他们的态度有所转变。这次行政体制改革,无非是裁撤了几个小部门,改了几个部门的名字,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比如中央部委,满汉官员比例由五五开改为六四开。《南方报》对此极为不满,称“假立宪之名,行专制之伎俩。”

第一张革命派报纸

孙中山在1899年秋天,派陈少白赴香港筹办一张宣传革命主张的报纸。由于港英政府禁止孙氏入境,孙中山只能在日本购买机器,筹措经费,并嘱陈少白将报纸定名为《中国日报》。《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正式出版,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该报同时出日刊及旬刊,设有十数个栏目。最为普罗大众喜爱的栏目则为“杂俎”,就是把国内流行的顺口溜和段子发表,借以讽刺时事。

《中国日报》一直出至1913年才停刊。一般认为其在初期革命色彩并不浓厚,许多主张与立宪派并无二致。早期的一些连载文章,无非是鼓吹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并未明显主张革命。1900年8月,该报刊登章太炎《请严拒满蒙人入国会状》、《解辫发说》等文,才开始主张排满革命。

该报在发表章氏文章时加了一段案语,公开称清政府为“野蛮政府”,明确表达了报纸的立场。1903年,广州《岭海报》指责革命反清是大逆不道,《中国日报》发表文章反驳之,双方笔战经月之久,而广东的革命派人物纷纷投书报馆,表示对该报的支持,《中国日报》的销量大增。

《中国日报》不仅是言论机关,也是兴中会的宣传机关。革命党人经常在香港中环士丹利街27号的报馆举行秘密会议。惠州起义的指挥所也设在此处。综言之,《中国日报》不仅鼓吹革命,甚至直接发动武装斗争,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另一创办于东京的《国民报》,更具革命色彩。该报严厉谴责清政府媚外卖国的行径,指斥他们苟且偷安,甘愿把主权领土拱手让人。如果中国要自立,中国要富强,非推翻清政府不可,非革命不可。该报还向读者介绍欧美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与历史。他们特别注重强调对通行概念的纠正,比如,要把“国家”和“朝廷”分开,要做国民,而不要做奴隶。

苏报案:言论审查严格

《苏报》创办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胡铁梅,由其日本妻子向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主笔为邹弢。早期为黄色小报,1898年因债务过多而售予陈范。陈氏将其改造为清议报纸,对清廷多有抨击。陈氏后来与蔡元培诸人过从甚密,加入了中国教育会。1903年,章士钊入《苏报》为主笔,反满革命的言论就更多了。

此年6月22日,《苏报》发表《杀人主义》一文,公开鼓吹暴力革命。文章说,“此仇敌也,以五百万之妖魔小丑,盘踞我土地,衣食我租税,杀戮我祖宗,殄灭我同胞,蹂躏我文化,束缚我自由……今杀人主义,即复仇主义也。”

在此前两天的6月20日,两江总督魏光焘已经向慈禧汇报《苏报》近来言论,称苏报“刊布谬说“,谕令查禁密拿。6月29日,即有警探到报馆拿人,拘票上有陈范、程吉甫、章太炎、邹容、钱宝仁、龙积之等。报馆在此后仍继续出报,抨击当局罪行。最后报馆于7月7日被封。

清政府委托律师在租界会审公廨指控章太炎等人”污蔑今上,谤诋政府“。面对审判,章太炎慨然说,所指书中‘载湉小丑’四字触犯圣讳一语,我只知清帝乃满人,不知所谓圣讳。”

至1904年5月21日,租界当局与上海知县会同审理,宣布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章士钊在后来回忆苏报案时说,“其言词之间,略无忌讳,斥载湉为小丑,比亲贵于贼徒者,唯香港东京之刊物能为之,在内地则不敢,抑亦不肯。”由此可见,当时内地对言论的审查是何等严格。

革命舆论的形成

苏报案后,革命派中的章士钊、张继、何靡施、卢和生、陈去病等人,立即在上海又创设《国民日日报》,担任记者编辑的,还有苏曼殊、陈独秀、柳亚子、高旭、刘师培等人。该报创刊伊始,就持续关注苏报案的进展,并发表章士钊写的《苏报案》的长篇评论。

该报注重从理论上阐发革命思想。刊发诸多文章,从国家体制、政府组成、君民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君主制不若共和制。在这份报纸的主张中,汉族传统民族主义占很大部分,刘师培甚至主张黄帝纪年,以唤醒国人意识。这种汉族为主体的主张,也与早就在民间涌动的反清复明暗流呼应。该报还连载赞誉岳飞的小说,以彰显驱除鞑虏的主张。不过该报存在时间不长,年底即宣告停刊。

1903年12月,蔡元培与刘师培等人鉴于俄国对华窥伺已久,遂创办《俄事警闻》,由王季同主编,专刊东三省及涉俄问题的报道。传诸后世的著名的《时局图》(原名《瓜分形势图》),由谢瓒泰所绘,刊于该报第一期。如果稍加留意,革命派的报纸多少都与蔡元培及刘师培有关。

《警钟日报》创刊由蔡元培、汪允宗、刘师培先后主编,初期关心日俄战事,随后大力鼓吹革命。刘师培在该报撰写《思祖国篇》,从先秦古籍中去找依据,寻找中国汉族的根。陶成章则撰文认为,满族是蒙古族的一支。该报还公然提倡暗杀,1904年,上海发生枪袭前广西巡抚王之春的“万福华事件”,该报认为暗杀是革命初期的主要革命行为。

嗣后创办的革命派报纸有《中国白话报》、《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新中国报》、《民报》、《民立报》等。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辛亥革命前,持革命立场的报刊有两百余家,从业人员近两千人,均是倾向革命的新型知识分子。

《民报》总其成

《民报》系由同盟会成立后黄兴提议所创,对宋教仁等人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行改版而成,1905年11月出刊。编辑人兼发行人是张继、胡汉民,主要撰稿人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马君武、汪东等同盟会元老。《民报》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派舆论中心的正式形成。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正式的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这对此后的革命派影响至深,至少从思想上统一起来。此前的革命派的舆论主张只不过是推翻满清政府,至于革命的方向和目的则付诸阙如。《民报》的发刊词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目标。

在驳斥改良派《新民丛报》的观点时,《民报》提出四大问题:一、要不要推翻满清政府?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四、革命是否对导致内乱和瓜分?在这次论战之后,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规模前所未有的扩大。论者咸称,没有这四个问题的澄清,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的到来。

资料来源:

杨早: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三联书店 1997年1月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1月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2002年9月

(本文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NN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