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前妻别想逃:[转载]海外来客之朴趾源热河祝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9:12:27
海外来客之朴趾源热河祝寿作者:玉山后人

2000年8月1日,韩国发行《文学系列》第6组邮票5枚和小型张5枚,其中的第3枚是朴趾源的笔记体小说《热河日记》,票面描述了清朝乾隆年间北京街头的景象。小型张画面下部一位身着朝鲜服装的男子背手而立,旁边站着侍从,此人正是朴趾源。

    1957年3月4日发行了“朴趾源诞生220周年”邮票1枚,图案为朴趾源像。

    朴趾源(1737~1805),朝鲜李朝末期思想家、学者、诗人、小说家。字仲美,号燕岩。生于汉城一封建贵族家庭。幼失父母,由祖父抚养成人。16岁时从实学派思想家李亮天(荣木堂)学习汉文。年轻时未应科举,隐居黄海道金川郡燕岩峡,广泛研究农耕方法。后游历名山大川,接触人民生活,研究社会。1780年6月,随堂兄朴明源率领的使团到中国祝贺乾隆70岁生日,由鸭绿江取道东北,经盛京、山海关到北京。适逢乾隆皇帝驻热河行宫,又转赴热河。此行历时三月有余,行程数千里。两个月后回国。1786年进入仕途,1805年病逝。 
    明清时期,朝鲜多次派遣使团出访中国。1780年,乾隆皇帝70寿辰,诸属国纷纷遣使来朝。朝鲜也派出一个大型使节团,朴趾源作为文人名士被邀随行。归国后,他用中文写下了卷帙浩繁的《热河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访问中国时的所见所闻。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介绍中国的名著,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冷静地观察中国,评论中国,对中国的风景名胜、社会习俗、人情世故、明季史实及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均有记载,同时也大量记录了他与清朝士大夫讨论经史诗文、琴棋书画、天文历法等问题的谈话内容,是研究清朝历史、清代中朝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热河日记》成书于1784年,当时朝鲜舆论斥为“稗官杂记”者有之、以其“文体卑下”者亦有之,当时统治者认为此书破坏了主旋律——纯正的文风,而禁止它刊布。直到作者身故的百年之后,方才得以刊印。

    此书中多次提到“华夷之辨”,反映了当时朝鲜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明亡后中土已沦陷于夷狄之手,朝鲜对清朝并非真正的臣服,书中多记录了时人的不敬之语。

    朴趾源号称朝鲜文学巨匠,实学派代表,然此书内容繁杂拖沓,牵缠摇曳,在中国实属下品。书中记载一趣事,在热河时遇一孩童见母渡河遂大呼“水深渡不得”,朴趾源竟大为惊叹,孩童竟出口成诗,反过来可以想象朝鲜的文学水平大概不会太高。

    书中卷五提到朝鲜人所戴之笠,本自中国传入,而朝鲜“俗尚佛教,故闾阎多效中国僧服,至今千余年而不知变,反谓中国僧徒悦我东衣冠而效之。”朝鲜人戴的斗笠,本是中国僧人所戴而传入朝鲜,但当时就有朝鲜人说是中国僧人效仿朝鲜。原来高丽棒子的意淫史至少要上溯到1780年以前了。

 

附录:关于华夷论与“北学”、“师清”

    明朝时期中朝两国的关系特别亲密,朝鲜人对明朝的感情非常深厚。明亡清兴之后,朝鲜国内“尊明斥清”的风潮很盛,认为清朝是“夷狄”所建,不是正统的中国王朝。有人甚至扬言“北伐”,反清复明。
  传统的“华夷论”是一个严重的思想障碍。只有扫除了这个障碍,才能正确认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促进朝鲜的富强。在这方面朴趾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实际出发,正视满族一统华夏的现实,打破传统的“华夷论”,承认汉文化在清朝统治下正在延续和发展,指出清朝文化的诸多先进之处,主张学习中国。
    朴趾源也是尊明的。《热河日记》开篇即言:“皇明中华也,吾初受命之上国也。崇祯十七年毅宗烈皇帝殉社稷,明室亡,于今百三十余年,曷至今称之。清人入主中国,而先王之制度变而为胡。环东土数千里画江而为国,独守先王之制度。明室犹存于鸭水以东也。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也。”
  在《热河日记》中,朴趾源还深情地写道:“我东服事皇明二百余年,忠诚剀挚,虽称属国,无异内服。”“鸣呼!皇明吾上国也。上国之于属邦,其锡赍之物虽微如丝毫,若陨自天,荣动一域,庆流万世。而其奉温谕,虽数行之札,高若云汉,惊若雷霆,感若时雨。何也?上国也。何为上国?曰中华也。吾先王列朝之所受命也。故其所都燕京曰京师,其巡幸之所曰行在,我效土物之仪曰职贡,其语当宁曰天子,其朝廷曰天朝,陪臣之在庭曰朝天,行人之出我疆场曰天使,属邦之妇人孺子语上国莫不称天而尊之者,四百年犹一日,盖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
  但是,面对清朝统一中国,创建康乾盛世的现实,朴趾源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尊明斥清”的思潮进行了大胆的批驳,明确指出:“尊周自尊周也,夷狄自夷狄也,中华之城郭、宫室、人民,固自在也,正德、利用、厚生之具,固自如也,崔陆王谢之氏族,固不废也,周张程朱之学问,固未泯也,三代以降,圣帝明王汉唐宋明之良法美制,固不变也。彼胡虏者,诚知中国之可利而足以久享,则至于夺而据之,若固有之。为天下者,苟利于民而厚于国,虽其法之或出于夷狄,固将取而则之。而况三代以降,圣帝明王汉唐宋明固有之故常哉!圣人之作春秋,固为尊华而攘夷,然未闻愤夷狄之猾夏,并与中华可尊之实而攘之也。故今之人,诚欲攘夷也,莫如尽学中华之遗法,先变我俗之椎鲁,自耕蚕陶冶,以至通工惠商,莫不学焉。人十己百,先利吾民使吾民制梃,而足以挞彼之坚甲利兵,然后谓中国无可观可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朴趾源认为对清朝应该一分为二,即将王朝本身与其文化分开来看。清王朝确系“夷狄”建立的政权,但这个王朝内的城郭、人民、科学技术、学术思想、良法美制,与过去并无变化。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清朝统治下正在延续和发展。尊华攘夷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因“夷狄”统治中国,而将中华固有的先进文化也攘斥掉。
  朴趾源认为,衡量先进文化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富民强国。来到中国之后,朴趾源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富庶强大。在《热河日记》中,他深有感触地写道:“今升平百余年,四境无金革战斗之声,桑麻菀然,鸡狗四达,休养生息,乃能如是。汉唐以来所未尝有也。”因此,他大声疾呼:朝鲜要想富强起来,就要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即使这种文化出于“夷狄”王朝,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也要向他们学习。即使朝鲜要“北伐”,要将“夷狄”从中原赶出去,也得向中国学习。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使朝鲜富强起来之后,才能实现“北伐”攘夷的目的。
  朴趾源的这番“师清之论”,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它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纠正了朝鲜国内“尊明斥清”的思潮,为中国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扫除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