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十八娘 希行 妈妈网:新时期我们如何读书? 动静皆宜是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0:35:24

         新时期我们如何读书? 动静皆宜是文章

                                                                                 虞金星

                                          2011年09月13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看到一期国外的综艺节目,使用常见的挑战擂主的娱乐节目模式,表现的却是高精尖的新技术内容:一家研制合金的公司接受一家钻孔机公司的挑战,在节目中展开现代科技版的“矛盾”之争。综艺节目做到这份上,令人“震撼”。

  令人“震撼”的,可能是它弥平专业和通俗之间鸿沟的追求与能力。类似“震撼”的体验,我在阅读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著作《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时,也曾经有过。那时候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专业著作还能写得这样有美感、这样好读。对从事研究的人来说,它能给专业人士以启发;对普通读者来说,也不失为一本愉悦身心的散文佳作。

  显然,这种“震撼”的阅读感受,来自另一种更为普遍的阅读经历:著作一旦涉及专业领域,往往连语言也都变得繁密枯燥,失去了基本的诱惑力。或许不用苛责本来就讲求精确的自然科学,但连向来重视阅读感受的人文专业也落入这一窠臼,就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了。

  其实,专业内容和阅读美感之间,并不全然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把“高精尖”讲得生动有趣、把专业落实到流畅丰美,欠缺的往往是那点追求和能力。毕竟,即使是钻研专业的研究者,也不会希望自己整天面对的都是寡淡苍白的文字堆砌;而普通的阅读者,也会希望在愉悦的阅读中,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甚至激发自己对某一专业的兴趣。

  高头讲章的式样,未必天然就是专业内容的最佳呈现。尤其是人文专业,用条分缕析的方式进行专业研究,既有在专业研究的成果上买椟还珠的风险,也可能堵塞了一般读者了解进而欣赏的路径。

  更为重要的是,在时代的迅速变化中,人文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容易失去知识上的有效性,但许多人文作品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阅读价值,恰恰在于它给予我们的语言美感。今天回过头看白话文初兴时的一些研究文章,往往就是这样的感受:它们在专业上的结论或已过时,但那种行文的方式、语言的风范却包蕴了独立的美感,使之可以摆脱速朽的命运,成为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欣赏、揣摩的对象。

  或许这是一种奢求:作为读者,我希望面前的文章,可以是动态专业成果的呈现,也有足够的美感或者趣味,容人静静欣赏,尽享阅读的愉悦。而对于一篇动静皆宜的文章的寻觅,或许正是人们阅读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