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六龙飞天好看吗:人权蓝皮书指农村减贫压力仍大 建议提高贫困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48:32

人权蓝皮书指农村减贫压力仍大 建议提高贫困线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9月08日18:43我来说两句 (3128) 复制链接打印

  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应妮) 中国第一本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以下简称蓝皮书)8日在此间面世,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村的最大人权问题是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0多年来,中国2.5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但中国农村的减贫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仍然很大。

  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村的最大人权问题是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扶贫行动,使2.5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通过由政府主导扶贫事业、实行开发式扶贫和集中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减缓农村贫困道路。一方面,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蓝皮书认为,中国在减缓农村贫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的主要做法为:一是政府全面主导农村扶贫事业。二是实行开发式扶贫。三是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地区作为全国扶贫的突破口和主战场。四是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实施移民搬迁。2001年以来,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对620万特困人口实行了搬迁扶贫,改善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尽管中国在减缓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很大。一方面,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压力增大。数据表明,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蓝皮书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蓝皮书建议应尽快制定《反贫困法》,实现由政策扶贫向侧重制度扶贫的转变。用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贫困标准、扶贫对象、扶贫主体等,提高减贫效率。其次,要完善扶贫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扶贫对象参与减贫工作。最后,要改变投入方式,从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转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并重,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能力作为重点,从根本上打破贫困的代际相传,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蓝皮书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同题报道:《人权蓝皮书》建议尽快提高中国的贫困线标准

  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应妮) 中国第一本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以下简称蓝皮书)8日在此间面世,蓝皮书认为中国贫困线调整步伐没有跟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应尽快提高中国的贫困线标准,扩大扶贫对象的规模。

  蓝皮书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贫困线应不断提高,目前中国贫困线过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蓝皮书认为,中国贫困线虽然也在不断提高,但没有跟上中国的社会发展。现行1196元人民币贫困线仅相当于世界银行1.25美元贫困线的40%,无法反映中国30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而且,由于贫困线过低,2009年,中国贫困人口仅为全国人口的2.69%,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大部分国家的贫困人口都在总人口的10%以上,如印度为20%,巴西为16%,越南为15%,欧盟区的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在9%至18%之间,美国为12%,韩国为14%等。很多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贫困线都比中国高,而且高于世界银行的标准。即使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编制的《2011-2020年全国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建议,把贫困线提高到1300-1400元,也不到世界银行贫困标准的50%。

  为此,蓝皮书建议,应尽快把中国的贫困线提高到世界银行标准,即每人每天1.25美元,大约相当于每人每年3000元人民币,使扶贫对象增加到1.5亿人,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贫困线,将贫困人口的规模长期保持在总人口的10%左右。

  蓝皮书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实现文化公平需政府措施保障

  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 应妮)中国第一本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以下简称蓝皮书)8日在此间面世。蓝皮书指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公共文化主体结构。

  蓝皮书说,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文化公平,而文化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服务方式不断改善和创新。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50个,群众艺术(文化)馆3223个,博物馆225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社区文化中心83438个,村文化活动室250530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大,仅“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事业经费就达到495.22亿元,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尽管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足,依然构成了当下公民文化权实现的障碍。总体表现为:公共文化产品个生产供给机制的主体定位不明确,公共文化投融资机制乏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机制落后,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基本没有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相当突出。

  例如,中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而在这些资金中,在2008年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人口仅享有全国1/4的文化事业费。另外,在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公共财政资金投向难以集中,造成资源分散。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也明显偏低,没有准入门槛,文化服务难以适应文化工作的需要。

  蓝皮书建议,根据中国具体国情,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应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多元结构。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供者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者,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也是主要的形式。政府的职能是创造一个保障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实现的良好环境,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企业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是产品的提供者、实施者。

  蓝皮书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建议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应妮) 中国第一本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以下简称蓝皮书)8日在此间面世,蓝皮书指出,针对就业领域的歧视现象,应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

  蓝皮书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公民的工作权利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以个体工作权利保障为核心的保障模式。2007年以来,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公民工作权利保障现状整体向好;截至2009年底,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5%;自1993年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来,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至2010年9月底,中国已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增长幅度平均为24%。工会组织建设加快,集体协商的作用增强;中国工会会员有2.12亿人,职工入会率73.7%,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工会104.6万个,会员1.15亿人,农民工会员达到7216.6万人,入会率超过50%。

  蓝皮书指出,禁止就业歧视是工作权利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都有禁止就业歧视的条款,但其规定的范围已不能适应歧视的新变化,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很模糊,实施效果不尽理想。中国目前的就业歧视现象突出表现在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体健康歧视等几个方面。

  为此,蓝皮书呼吁,要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摒除身份性的制度安排,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与非制度性障碍。这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反就业歧视法》应当对歧视的概念、定义、适用范围、构成条件以及例外情况等作出统一的规定,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对国家、政府负有积极行动以消除就业歧视的义务加以体现,具体可以包括:积极制定和实施禁止就业歧视的政策、采取措施禁止政府以外其他组织和个人实施就业歧视、建立处理就业歧视问题的专门机构,以及提供更完善的反就业歧视公共服务等。

  蓝皮书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责任编辑:UN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