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电的东西是正品吗:自主创新攀高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主创新团队攻关纪实(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7:34
自主创新攀高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主创新团队攻关纪实(上)
本报记者 曹红艳 通讯员 王握文 刘少华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巨大机房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吸引着一批批的来访者,即将投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这套系统,7月试运行以来已经成功为湖南省气象厅等十几家单位提供了服务。几个月以前,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刚刚刷新世界纪录,成为国人的骄傲。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仅仅是国防科技大学众多创新成果之一。“飞腾—1000”CPU、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关键设备、中低速磁浮列车……一大批代表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诞生于此;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卫星导航定位、超精密加工、指挥自动化、网络技术、磁浮交通……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于此。
是什么让这所学校拥有如此令人瞩目的成果?是什么将这所学校锻造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中国人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科技高峰
过去,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一部分勘探石油矿藏的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
1978年,在那个令人难忘的“科学的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将研制我国巨型计算机的任务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自强不息、大胆创新,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此后,“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在周兴铭院士、卢锡城院士的率领下,相继研制出“银河—Ⅱ”、“银河—Ⅲ”等系列巨型计算机,一步步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水平推向世界先进行列。
当今世界,超级计算机是世界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在国际TOP500组织发布的超级计算机排名榜上,前10位代表着超级计算机的顶尖水平。
“攀登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这支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的创新团队,正是以这样的信心和勇气,吹响了攻克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进军号。
压题图片 “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何书远摄(新华社发)
2005年,他们开始以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作为创新突破口。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由杨学军校长担任总设计师的创新团队相继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研制更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奠定技术基础。
从“银河—I”实现我国亿次巨型计算机零的突破,到“天河一号”跃上世界之巅,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历经32年的顽强拼搏与不懈奋斗,在高科技领域不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创造性设计实现的异构融合体系结构,成为世界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的研究热点。
事实上,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只是该校20个科技创新团队的突出代表,是广大科研人员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缩影。该校政委王建伟说:“着眼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学校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使命和任务,使之成为党委的坚定决心、师生的自觉行动,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用智慧与汗水挺起中国科技的脊梁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北斗一号”用户机获得“生命信使”的美名。它正是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智慧的结晶。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曾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决定发展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当时,地面关键设备技术是制约我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一大瓶颈。
该校几名年轻博士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在导师庄钊文教授的指导下,很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几经修改完善的技术方案由陈芳允院士签字通过。
从此,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课题组,打响了一场攻克自主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的攻坚战。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10年持续不断的顽强攻关中,课题组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一举突破了制约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实施的地面关键设备若干技术瓶颈,使中国成为独立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紧接着课题组再次出击,研制成功小型化手持用户机,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如今,该校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已成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一支不可或缺的“国家队”。
自主创新就是要敢于“啃”引不进、买不来的“硬骨头”。长期以来,该校广大专家教授在高科技领域大胆创新,掌握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说:“学校的自主创新团队始终以维护国家核心安全为己任,始终在推进科技强军战略中勇当先锋,攻下了一批引不进、买不来的国际前沿技术。”
10年前,我国某型重要装备研制中,急需某型高性能计算核心元器件,而该类器件西方国家是对我国禁运的。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急国家之所急,毅然承担攻关任务。
“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我们就要争这口气。”李国宽教授等一批专家立即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以必胜的决心和勇气,自主研制出该型器件,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我国新型装备研制的紧迫需求,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他们研制的高性能“飞腾—1000”CPU、高阶互连交换芯片、高性能互连接口芯片已成功应用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攻坚克难,又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该校自主创新团队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国防等领域的重大挑战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靠勇气与信心走出一片新天地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环形激光器,引起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许多国家纷纷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然而,研制环形激光器特别是高精度的环形激光器,是激光技术领域的一项世界性难题。当初,我国有10多家单位开展了这项研究,最后都因基础工艺难度太大而中止,但国防科大课题组却以惊人毅力坚持了下来。
“如果我们不干,就会给国家留下空白,将来必定受制于人。”这个团队从零起步,历经30多年的不懈探索与接力攻关,相继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形激光器研制生产技术。如今,批量生产的环形激光器有效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航海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紧迫需求。
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化成为推动军事变革的重要手段,而我国靶场光测现有技术水平不能满足装备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引起了该校于起峰教授的关注。刚从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归来的他当即决定,将靶场光测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和新装备、新方法研究,作为回国后的首要任务和攻关方向。
“起步晚了,就必须跑出比别人更快的速度。”为此,于起峰一年数十次往返于靶场基地,研制出了一套工程实用的数字图像判读分析系统,发明了一套提高靶场光测效率的新办法,使我国靶场光测图像处理进入数字化时代。
随后,于起峰又率领课题组发明了一系列三维姿态测量方法和装备,实现了我国靶场光测由三自由度到六自由度测量的技术跨越,被誉为“国内靶场40年来判读系统的新变革”。
在长期的科研攻关中,于起峰对摄像测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开拓了摄像测量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这些成果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等任务中得到了成功运用。
2009年,于起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践证明,只要有信心,我们的自主创新之路是完全走得通的。”于起峰说。
面向未来,按照国防科技大学《“十二五”科研发展战略规划》,该校将瞄准18个战略性科研领域发起新的冲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语音朗读放大缩小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