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wifi包年多少钱啊:胸怀祖国 拼搏奉献(时代先锋——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2:57

胸怀祖国 拼搏奉献(时代先锋)

——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下)

本报记者 赵永新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20日   01 版)

  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攻坚克难,国防科大的创新团队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答卷。仅“十一五”期间,该校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00多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与科研成果同样令人瞩目的,是该校的人才辈出:高性能计算等8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数学公共课程等8个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该校有两院院士14人,长江学者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技术首席11人……

  规模不大的国防科大创新能力为何如此强劲,科技成果为何如此丰硕?

  “因为我们有‘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该校政委王建伟道出奥秘,“在银河精神的激励下,我校的创新团队敢于攀登、善于协作、甘于奉献,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战斗队’!”

  敢于攀登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超越,关键是要有信心、肯付出、能坚持

  在科研开发的过程中,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还是独辟蹊径、开拓新路?

  “经过30多年的追赶、积累,中国人已经有能力搞原始创新、超越他人,拿出属于自己的原始创新成果!”于起峰院士认为,“关键是要树立信心,肯付出,能坚持!”这已成为国防科大各创新团队的共同信念。

  环形激光器,是飞机、卫星、潜艇等高速运动体的“大脑”,其重要性不亚于计算机芯片。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出第一台环形激光器,不仅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更使他们的飞机、卫星和武器装备遥遥领先。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10多家单位从事环形激光器研制,但后来因为困难重重,特别是配套基础工艺难度太大,除了国防科大,其余的单位都选择了放弃。

  “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高伯龙院士的带领下,国防科大环形激光器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连续攻关30多年,攻克镀膜、精密光学加工等难题,研制出多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环形激光器,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航海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紧迫需求。

  成功的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30多年来,环形激光器的团队成员平均每年加班1500小时,多的超过2000小时,一年干两年的活儿!

  常年哮喘的高伯龙院士为坚持工作,长期超剂量服用药物,胆囊和心脏严重受损,不得不到北京做手术。临行前,他一一向技术骨干交代工作,恳切地说:我这一去不知道结果怎样,但无论有多大困难,你们都要坚持下去!

  非凡的勇气、超常的付出,换来的是令人自豪的“中国创造”——

  高性能计算团队创造性设计实现的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使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成功跨越,引领了世界高性能计算的新潮流;

  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在李圣怡教授、戴一帆教授带领下,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精度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装备,使我国成为同时掌握这两项技术的国家。

  国防科大用勇气和汗水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善于协作

  在高科技研发中,团队是最重要的,很难分清谁是将军、谁是士兵

  2010年11月17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创造了震惊世界、光耀祖国的科技奇迹!

  “天河一号”堪称“巨无霸”工程:五大硬件分系统、四大软件分系统,仅硬件就有3万多块印制板、8000多万个元器件、4亿多个焊点……

  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最重要的是团结协作。”“天河一号”总设计师杨学军校长介绍说,为尽快拿下这一巨大工程,计算机学院整合优势科研资源,由高性能计算等4个创新团队组成“联合舰队”,合力攻关。硬件与软件、工程设计与工艺制作、科研人员与服务保障人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配合默契、衔接紧密。在定期召开的“诸葛亮会”上,某个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其他人都能心领神会……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环形激光器……每一项重大科技工程的研制,莫不是团结协作的结晶。

  团结协作,来自大家的大局意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个人得失无关紧要; 

  团结协作,来自大家的清醒认识:在高科技研发中,团队是最重要的,很难分清谁是将军、谁是士兵;

  团结协作,来自老一辈专家教授的甘当人梯。1994年3月,31岁的杨学军被任命为“银河—Ⅲ”的总设计师。“银河—Ⅱ”总指挥陈福接说: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决定了“银河—Ⅲ”必须由年轻人来承担……让年轻人挑重担,他们可以干好几代,这对国家有利,对民族有利。

  国防科大的团结协作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军民融合、校地合作。

  “报奖不是我们的目的,派得上用场、为民造福才有价值。”头发灰白的常文森教授说。

  历经20多年的持续攻关,他带领的创新团队研制出磁浮列车原理样车。然而,要让这一成果真正变成方便人们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单位的参与。1999年,国防科大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课题,双方联合国内17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协作攻关,突破了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装备的全部国产化,终于迎来了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的开工建设。

  与天津滨海新区、湖南省共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长沙中心,与湖南省共同研发大功率风电叶片……一系列军民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为国防科大的自主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甘于奉献

  在小家与大家、名利与事业之间,他们自觉选择了后者

  这是一个离奇但却真实的故事:2010年1月30日,是该校计算机学院宋博士和女友约好在女方家举行婚礼的日子。就在他准备动身的前夜,一个由他负责的程序在调试时突然出现问题,如果故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度;然而,婚宴的请柬已经发出,婚期来不及更改。两难之中,宋博士决定留下,由她爱人独自举行婚礼……

  在国防科大,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2008年夏天,某课题组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做实验,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将他们脸部、颈部和耳朵的皮肤全部灼伤。当面目全非的罗博士回到家中时,一岁多的儿子吓得哇哇大哭。

  在银河系列的研制过程中,不少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35岁的俞午龙、40岁的张树生、4l岁的王育民、43岁的蹇贤福、49岁的钟士熙……一位老教授沉痛地说:银河机房地下的英灵们,可以组建一支银河研究队伍了。

  其实,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跳槽到企业、转业到地方、出国时留下……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坚守、默默无闻乃至献出生命?

  “关键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你的人生定位。” 张维明教授诚恳地对记者说:“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军队,而军队永远是负有特殊使命的一小部分。既然选择了绿军装,就必须有献身国防的思想。我们这么大个国家,总要有一部分人坚守一些东西。”

  胸怀祖国的人生理想、献身国防的目标定位,使国防科大人以苦为乐、甘于奉献。就像邓教授所“总结”的那样:“我们的工作状态,一个字是累,两个字是快乐,一句话就是苦并快乐着。” 

  “苦并快乐着”的,还有他们的家属。朱老师的妻子祁瑞告诉记者:“结婚之前想着婚后能与丈夫在工作之余看看电影、逛逛公园,现在看来都是奢望了。不过周围的家属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也没觉得苦呀什么的。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他!”

  “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薪火相传。“受导师们的影响,我觉得在这里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所以毕业后选择了留校。”罗博士说,“将军们都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小卒子更应该不计得失,扛着军旗向前冲!”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杨学军校长说,“‘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强军兴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胸怀祖国 拼搏奉献(时代先锋——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下) 人民日报:自主创新 强军兴国——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 自主创新 强军兴国——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上) 忠诚使命 无私奉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主创新团队攻关纪实(下) 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取得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自主创新攀高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主创新团队攻关纪实(上) 胸怀祖国的女专家(创业中国·领军人物) ——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方晓红 自主创新中个人比团队重要的例子 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时代 - 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时代 - 草根网 赫赫战功老英雄 安贫乐道半世纪(时代先锋) ——记特等功臣、退伍军人李文祥 勇斗贪腐护正义(时代先锋) ——追记全国模范检察官龚勇 巧手赢美誉(时代先锋) ——记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工人田志永 钻研铸尖端(时代先锋) ——记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蓝领专家”郭晋龙 爱洒“军规”诞生地(时代先锋) ——记武警湖南总队桂东县中队 飞向天山都是歌(时代先锋) ——记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 人民信任的好局长(时代先锋) ——记大庆市副市长、公安局长曹力伟 生命之火(时代先锋)——一个基层组织部长的无悔人生 医魂(时代先锋) ——记人民医学家吴孟超 攀登高峰 奉献祖国(红旗飘飘) 以生命诠释忠诚(时代先锋) 把人生站成一座铁塔(时代先锋)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 “提速先锋”李东晓(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