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云微拍一分钟:人民日报:自主创新 强军兴国——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0:16:57
自主创新 强军兴国——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上)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人民日报》(2011年08月19日  01 版)

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创新研究人员在工作中。
何书远摄
一项项中国领先、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若干关键设备、麒麟操作系统、环形激光器、中低速磁浮列车……
一支支朝气蓬勃、敢打硬仗的创新团队从这里崛起: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快速响应空间系统、网络技术……
缔造上述辉煌科技成果和卓越创新团队的,就是位于长沙的我军科学与工程技术最高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国防科大),其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的哈军工。
军无科技不强,国不创新难兴。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防科大给予巨大关怀,寄予殷切期望。“国防科大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以强军兴国为己任,牢牢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不断满足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国防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总装备部副部长张育林说。
创新报国
把五星红旗插到世界科技高峰,为民族争气,为国家争光
这是一段令国人蒙羞的往事: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某研究所从某国进口了一台高性能计算机,该国以技术保密为由,要求为这台机器建一个“玻璃房子”,并由该国人员掌管钥匙……
这是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时刻:2010年11月17日,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发布,我国自主研制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每秒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的优越性能,跃居世界第一!
把五星红旗插上“计算机珠穆朗玛峰”峰顶的,就是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的国防科大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
“为了这一刻,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的几代人整整奋斗了32年!”国防科大校长、“天河一号”总设计师杨学军告诉记者。
“我们要为国家争口气!”1978年,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受命研制我国的巨型机。他们大胆创新、奋勇攀登,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出被称为“争气机”的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此后,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在周兴铭院士、卢锡城院士的率领下,相继研制出“银河—Ⅱ”、“银河—Ⅲ”等系列巨型机,一步步走向国际前沿。
“我们不仅要追赶,更要勇于超越!”2006年,国产超级计算机尚未突破百万亿次,国际上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还未问世,这支创新团队又在年轻的总设计师杨学军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征程。2009年10月,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横空出世。一年之后,经过技术升级和系统优化,“天河一号”刷新国际超级计算机运算性能最高纪录!
超级计算机是国防科大勇攀科技高峰、为民族争尊严、为国家争荣光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国际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但我国却因起步晚而屡受歧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贺汉根教授在一个自主驾驶技术国际性讨论会上提出,参加多国联合研制无人车项目,却遭到某国专家的拒绝,理由是:中国还没有无人车。
回国后,贺汉根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经过数年探索,于2003年研制出我国首台高速无人车,以最高时速170公里成为世界第一速度。2007年10月,第十四届世界智能交通大会在北京举行,贺汉根带着无人车应邀赴会,外国专家看了惊叹不已;一些华侨看后更是难掩兴奋之情,到处奔走相告!
科技强军
冲破技术封锁,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10年前,我国某型重要装备研制中,急需某型高性能计算核心元器件,而该类器件西方国家是对我国禁运的。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急国家之所急,毅然承担攻关任务。在李国宽等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他们日夜奋战,在较短时间内攻克技术难关,自主研制成功该型器件,为该装备安上了安全可靠的“中国芯”。
禁运和技术封锁,是某些国家遏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惯用手段。哪里有“禁运”,哪里就有创新;哪里有封锁,哪里就有突破;哪里有堡垒,哪里就有他们冲锋陷阵的身影。
某新型雷达技术是国际上竞争十分激烈的技术高地,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年轻专家在老教授梁甸农的率领下,毅然向该领域发起冲击。6年攻关,他们在设计理念、技术路线、工程实现上取得系列创新,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性能先进的新型雷达系统工程样机。
2007年“八一”前夕,“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军事博物馆举行。展厅里,一套“智能交互式通用指挥平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就是该校C4ISR技术创新团队的老松杨教授领衔研制成功的。
面对西方国家的“对华禁售”,老松杨意识到:唯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他带领课题组历经一年多时间的探索创新,终于攻克了这一关键技术,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互式通用指挥平台”,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1/3。
适应世界军队数字化的新趋势,刚从国外攻读博士归来的于起峰,将靶场光测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和新装备、新方法研究,作为首要攻关方向。他带领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创新团队,一年数十次往返于靶场基地,发明了系列三维姿态测量方法和装备,实现了我国靶场光测由三自由度到六自由度测量的技术跨越,被誉为“国内靶场40年来判读系统的新变革”。
攻城不畏难,登峰勇夺关。数十年来,国防科大的创新团队迎难而上,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攻坚惠民
打破国外垄断,为经济保安全、为百姓谋幸福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在满足我军现代化建设科技需求的同时,国防科大的创新团队主动瞄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保安全,科技惠民生。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若干关键设备及用户机,就是国防科大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决定发展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以打破国外的封锁垄断。当时,地面关键设备技术是制约我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一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关键时刻,国防科大的庄钊文教授指导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的年轻成员,经过多年的顽强攻关,突破了若干技术瓶颈,为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操作系统被誉为计算机的灵魂,路由器是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立交桥,两者均事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防科大的基础软件、网络技术两个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与大胆创新,先后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分别研制出我国最高安全等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和“银河玉衡9108”核心路由器,双双打破国外垄断,有效解决了诸多关键领域和要害部门对自主操作系统和路由器的迫切需求。
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让中国的老百姓坐上自己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今年76岁的常文森教授,历经30多年联合攻关,终于研制出噪声低、振动小、无污染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今年2月28日,采用该技术的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北京S1线西段工程开工建设,有望在两年之后投入试运行。届时,除了现有的地铁和城铁,首都北京将增添一道新的靓丽风景,向中外游客展示“中国创造”的魅力。
胸怀祖国 拼搏奉献(时代先锋)——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素描(下)
《人民日报》(2011年08月20日  01 版)
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攻坚克难,国防科大的创新团队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答卷。仅“十一五”期间,该校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00多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与科研成果同样令人瞩目的,是该校的人才辈出:高性能计算等8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数学公共课程等8个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该校有两院院士14人,长江学者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技术首席11人……
规模不大的国防科大创新能力为何如此强劲,科技成果为何如此丰硕?
“因为我们有‘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该校政委王建伟道出奥秘,“在银河精神的激励下,我校的创新团队敢于攀登、善于协作、甘于奉献,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战斗队’!”
敢于攀登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超越,关键是要有信心、肯付出、能坚持
在科研开发的过程中,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还是独辟蹊径、开拓新路?
“经过30多年的追赶、积累,中国人已经有能力搞原始创新、超越他人,拿出属于自己的原始创新成果!”于起峰院士认为,“关键是要树立信心,肯付出,能坚持!”这已成为国防科大各创新团队的共同信念。
环形激光器,是飞机、卫星、潜艇等高速运动体的“大脑”,其重要性不亚于计算机芯片。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出第一台环形激光器,不仅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更使他们的飞机、卫星和武器装备遥遥领先。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10多家单位从事环形激光器研制,但后来因为困难重重,特别是配套基础工艺难度太大,除了国防科大,其余的单位都选择了放弃。
“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高伯龙院士的带领下,国防科大环形激光器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连续攻关30多年,攻克镀膜、精密光学加工等难题,研制出多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环形激光器,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航海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紧迫需求。
成功的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30多年来,环形激光器的团队成员平均每年加班1500小时,多的超过2000小时,一年干两年的活儿!
常年哮喘的高伯龙院士为坚持工作,长期超剂量服用药物,胆囊和心脏严重受损,不得不到北京做手术。临行前,他一一向技术骨干交代工作,恳切地说:我这一去不知道结果怎样,但无论有多大困难,你们都要坚持下去!
非凡的勇气、超常的付出,换来的是令人自豪的“中国创造”——
高性能计算团队创造性设计实现的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使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成功跨越,引领了世界高性能计算的新潮流;
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在李圣怡教授、戴一帆教授带领下,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精度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装备,使我国成为同时掌握这两项技术的国家。
国防科大用勇气和汗水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善于协作
在高科技研发中,团队是最重要的,很难分清谁是将军、谁是士兵
2010年11月17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创造了震惊世界、光耀祖国的科技奇迹!
“天河一号”堪称“巨无霸”工程:五大硬件分系统、四大软件分系统,仅硬件就有3万多块印制板、8000多万个元器件、4亿多个焊点……
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最重要的是团结协作。”“天河一号”总设计师杨学军校长介绍说,为尽快拿下这一巨大工程,计算机学院整合优势科研资源,由高性能计算等4个创新团队组成“联合舰队”,合力攻关。硬件与软件、工程设计与工艺制作、科研人员与服务保障人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配合默契、衔接紧密。在定期召开的“诸葛亮会”上,某个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其他人都能心领神会……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环形激光器……每一项重大科技工程的研制,莫不是团结协作的结晶。
团结协作,来自大家的大局意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个人得失无关紧要;
团结协作,来自大家的清醒认识:在高科技研发中,团队是最重要的,很难分清谁是将军、谁是士兵;
团结协作,来自老一辈专家教授的甘当人梯。1994年3月,31岁的杨学军被任命为“银河—Ⅲ”的总设计师。“银河—Ⅱ”总指挥陈福接说: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决定了“银河—Ⅲ”必须由年轻人来承担……让年轻人挑重担,他们可以干好几代,这对国家有利,对民族有利。
国防科大的团结协作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军民融合、校地合作。
“报奖不是我们的目的,派得上用场、为民造福才有价值。”头发灰白的常文森教授说。
历经20多年的持续攻关,他带领的创新团队研制出磁浮列车原理样车。然而,要让这一成果真正变成方便人们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单位的参与。1999年,国防科大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课题,双方联合国内17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协作攻关,突破了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装备的全部国产化,终于迎来了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的开工建设。
与天津滨海新区、湖南省共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长沙中心,与湖南省共同研发大功率风电叶片……一系列军民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为国防科大的自主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甘于奉献
在小家与大家、名利与事业之间,他们自觉选择了后者
这是一个离奇但却真实的故事:2010年1月30日,是该校计算机学院宋博士和女友约好在女方家举行婚礼的日子。就在他准备动身的前夜,一个由他负责的程序在调试时突然出现问题,如果故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度;然而,婚宴的请柬已经发出,婚期来不及更改。两难之中,宋博士决定留下,由她爱人独自举行婚礼……
在国防科大,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2008年夏天,某课题组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做实验,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将他们脸部、颈部和耳朵的皮肤全部灼伤。当面目全非的罗博士回到家中时,一岁多的儿子吓得哇哇大哭。
在银河系列的研制过程中,不少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35岁的俞午龙、40岁的张树生、4l岁的王育民、43岁的蹇贤福、49岁的钟士熙……一位老教授沉痛地说:银河机房地下的英灵们,可以组建一支银河研究队伍了。
其实,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跳槽到企业、转业到地方、出国时留下……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坚守、默默无闻乃至献出生命?
“关键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你的人生定位。” 张维明教授诚恳地对记者说:“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军队,而军队永远是负有特殊使命的一小部分。既然选择了绿军装,就必须有献身国防的思想。我们这么大个国家,总要有一部分人坚守一些东西。”
胸怀祖国的人生理想、献身国防的目标定位,使国防科大人以苦为乐、甘于奉献。就像邓教授所“总结”的那样:“我们的工作状态,一个字是累,两个字是快乐,一句话就是苦并快乐着。”
“苦并快乐着”的,还有他们的家属。朱老师的妻子祁瑞告诉记者:“结婚之前想着婚后能与丈夫在工作之余看看电影、逛逛公园,现在看来都是奢望了。不过周围的家属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也没觉得苦呀什么的。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他!”
“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薪火相传。“受导师们的影响,我觉得在这里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所以毕业后选择了留校。”罗博士说,“将军们都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小卒子更应该不计得失,扛着军旗向前冲!”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杨学军校长说,“‘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强军兴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