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电视剧分集剧情:深圳自主创新报告结束语:自主创新的哲学思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4:47

深圳自主创新报告结束语:自主创新的哲学思辨

信息来源:人民网 [内容纠错]信息提供日期:2006-03-21  深圳擅哲学。

  追寻深圳飞速发展的轨迹,解读深圳自主创新的战略,不难发现,在这片活力四射的南国土地上,充满着闪光的智慧。深圳人对深圳的认知,深圳人对深圳的自信,深圳人对深圳的前瞻,伴随着富有哲理性的实践与思考,不断地深化与升华。

  “无”与“有”

  深圳的25个春秋,完全可以用“从无到有”来概括。

  深圳的前身是个边陲小镇,没有资源,没有资本,犹如一张白纸。

  深圳的今天却无人不晓,不同的是那张白纸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人均GDP全国第一,出口额连续12年全国第一。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给了记者一个充满思辨意味的解释:“正因为起初什么都没有,所以今天什么都有。无,就是有!”

  深圳设特区之初,这个空旷的大舞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一批又一批满怀着梦想、激情和技能的“淘金者”,从四面八方鱼贯而入。

  他们的到来,使深圳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根本改变了边陲小镇原有面貌,迅速积累了人力资本。而且,移民们通过各种纽带与原来的群体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这些纽带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大都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叛逆者”,不安于现状、勇于冒险,他们逃脱原来僵硬的体制束缚,期待一种全新的活法。为了发展、出人头地,他们必须参与竞争、追求创新。

  他们激活了深圳的政治和经济的原生态,同时,特区的灵活政策和因势利导、鼓励创新的法规,不断为他们拓展舞台。一切规矩从无到有,按照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模式产生;一切要素从无到有,按照适合深圳发展的需要拿来。于是,这个原本资源稀少的地方,资源聚集;这个原本人才匮乏的地方,人才荟萃;这个原本缺乏创新的地方,创新不断。

  市委书记李鸿忠谈起“无和有”,自问自答:“为什么有些没资源的地方反而发达?因为无资源有智力。智力到哪,资源就到哪。”

  《老子》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让深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低”与“高”

  和所有发达城市一样,深圳市也经历了较长的产业转移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支撑深圳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是“三来一补”的加工型企业,而支撑深圳市经济命脉的却是房地产、股市和贸易。

  1992年前后,这三大行业出现严重滑坡,深圳市经济一度低迷不堪。深圳市政府发现,所依赖的经济体系竟然经不起大风大浪,如此脆弱。加之在随后的招商引资中,由于资源紧张等原因不敌内地某些城市。深圳人开始思考,决策者果断抉择,保留必要的土地,转而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这一“弃低从高”的大转折,对于当时科研院所的空白地来说,实乃冒险之举。但是,这种勇气和胆识使深圳人坚定了与生俱来的“根和魂”,为本地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正是这次战略调整,使深圳市步入了自主创新的轨道。也正是这次战略调整,使深圳市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期。

  从此之后,深圳自主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展到今天,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支撑起深圳经济半壁江山,“把自主创新写在深圳发展的旗帜上”才显得底气十足。

  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深圳经济的贡献:2004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66.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的比重。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达到1853.09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6.73%。

  在深圳,低是高的基础,高是低的必然。

  “少”与“多”

  深圳资源少,最少是土地。

  1953平方公里的深圳,可建设用地只有760平方公里,500多平方公里已经长起了高楼大厦。剩下200多平方公里,如果以每年10平方公里的速度开发,20年以后,深圳将无地可用。

  寸土寸金逼得深圳惜土如金。

  可是人们发现,深圳市政府对其他建设用地“抠门儿”得很,却对高新技术企业用地“大手大脚”,甚至“廉价”出让。政府卖给高新技术企业的房屋均价只有每平方米300元。现如今,深圳市高新区里最好的地段都是中兴、创维、联想等企业的研发场所。

  深圳市的一位官员说:“说少是少,说多又多,看你干什么。只要是真正发展高新技术,只要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地,有的是。我们就是要给它们留足发展空间。”

  深圳市高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新区很大的工作就是与房地产商斗智。首先,必须以经过主管部门认定审批的项目而非以企业来申请用地,从源头上遏制房地产商乘机而入。其次,房屋出租保持在成本价。厂房如果转让、抵押或者拍卖,只能是成本减折旧,这就限制了炒房行为。

  深圳市高新区对土地资源实行动态管理,一定时间内如果不开工建设,或者没有从事高科技行业,一律由政府按原价收回。几年来,高新区土地清理工作累计回收土地近2平方公里。

  为自主创新企业多“让”空间的同时,政府还通过强制政策使土地循环利用,多“腾”空间。

  这个“多”字,体现了深圳市政府的另一种思维:让日益减少的土地,块块精耕细作,寸寸都是“高产田”。少浪费资源,多创造产值。

  “虚”与“实”

  深圳高校少。深圳人当年突发奇想:要把全国的高校都“搬”到深圳来。于是便有了1999年在高新区内成立虚拟大学园。只有万余平方米的空间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40多所著名大学云集。

  它是“虚”的。能证明每个学校存在的,除了校旗,就是大楼内的一两间办公室。这里的各种资源,起初都是通过网络和各大学连接。

  它又是“实”的。六年来,这个“虚”的大学园,溢出的高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满足着深圳科技发展所“需”。

  全国名校有效的人力资源、有效的技术资源,通过虚拟大学园与深圳有效的经济舞台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培养人才的平台,孵化企业的平台,技术创新的平台,成果交易的平台。

  时至今日,深圳虚拟大学园里,40多所院校驻深研究院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建立了不同类型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孵化场地18万平方米,孵化企业252家,毕业企业47家,实现成果转化217项,设立各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70多个。

  “虚拟大学园实现了深圳和各高校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互动”,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说,“各高校为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些“有形”高校聚集的地方苦于成果难以转化,这个“无形”的大学园里,创新成果却遍地开花。

  “虚实互动”、“化虚为实”,彰显着深圳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聚沙成塔的创意。

  “无与有”、“低与高”、“少与多”、“虚与实”,一个个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条件就是深圳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就是深圳这块培育自主创新的沃土。